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印顺法师佛学全集电子书(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书籍)

学佛百科2023-05-06281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的作者简介

释印顺(1906—2005),当代佛学泰斗,博通锋友携三藏,一生游心法海,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佛学著作四十余种,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及《印度佛教思想史》、《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专著。印顺法师对佛教的教史、教理与教制作了广泛、深告稿入、系统的梳理与阐释,建立了博大精银伏深的思想体系,成为汉语佛学研究的重要典范,受到海内外学术界、佛教界的高度推崇。

《成佛之道》01——印顺法师

第一章 归敬三宝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我们以佛为理想,以佛为师范稿键,不断的向佛学习,如达到了与佛平等,那就是成佛了。佛是大觉者,大悲者,功德圆满者,究竟无上的大圣者。想从薄福无智的生死凡夫,修习到这样至高无上的佛果,并不太容易。这一定要修学应修的法门,遵循成佛的正道,才能由近而远,自浅入深,到达成佛的目标。所以发心学佛,应该修习成佛的法门,遵循成佛的正道。成佛的法门,正道,就是「成佛之道」。佛法,为了适应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种种道∶福德道,智慧道;难行道,易行道;世间道,出世间道;声闻道,菩萨道┅┅然究竟说来,并无二道,一切无非成佛的法门,无非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 佛(之)知见,所以说∶『一道一清净,一味一解脱』;『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如长江、大河,从发源地起,有种种溪涧,种种湖泊,种种江河,都汇入而同趣大海一样。一切法门,无非是成佛之道,所以《阿含经》与《法华经》中,称佛法为『一乘道』。

三宝,是佛法的总纲。「归敬三宝」,是进入佛门的初基。三宝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但如不能归向三宝,就不能得到,无缘受用,正像不能进入公园的大门,就不能领略林园花木的幽胜一样。所以发心学佛,首先要归依三宝。

甲一

乙一∶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

归依,要有求归依的诚心。如人落在大海中,随波逐浪,四顾茫茫。在这生死边缘,见到草束浮沤盯旁,也会伸手攀援;听到风响鸟鸣,也会大声呼救。求救护的心情,恳切万分,可说惟有此求生的念头。那时,如有船苹经过,抛下绳索或救生圈来,还不立刻抓住,尽力攀登船苹吗?求归依的诚恳,应该如落,海者的求生一样,这才能圆满成就归依的胜妙功德。

现在,就以浮沈苦海来譬说。世间以众生为本,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是世间的现存事实,所以佛经称众生为「有」。每一众生,向过去看,一生又一生,无边无际。在没有了脱生死以前,未来也还是一生又一生,没个边际。众生的生命流(有),无限延续,如大「海」的茫「无边际」一样。现在这一生,不过生命大海中泛起的一个浪头而已。

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凯敬橡在到未来,一世又一世。在这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名为「世间」。众生在世间,苦多乐少,乐尽苦来,实在是「多忧」多「苦」,所以佛说为∶『忧悲恼苦纯大苦聚』。充满忧苦的众生世间,如海中的漩「流」一样,「转」来转去。忽而上生天上人间,忽而下坠地狱、傍生、饿鬼 ──三途。升「起还」要沈「没」,沈没又会浮起,转来转去,始终转不出去。这样的流转苦海,头出头没,还有比这更可悲可痛的吗?人类如落在大海中,随波逐浪,四顾茫茫,还知道求救求护。众生浮沈生死苦海,怎麽不求救求  护,寻求解脱自在,超登彼岸呢!想到这里,求归依救护的心情,油然而生,自会恳到迫切起来。然而,「何处是」真归「依」处,何处是可恃「怙」处呢?总不能乱抓草束浮沤为救生圈呀!

思考题:

1、什么是三宝?

2、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3、“众生”在佛经上称为什么?什么是世间?

今日作业:背诵——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

《成佛之道》23——印顺法师

接上篇

丁二∶ 难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宝山,垂手叹空归。

人身「难得,今已得」到了,那应该怎样的欢喜,把握这难得的时机,「精勤」的「修」习正「法行」呢!生命是无常的,经说∶『人命在呼吸之间』,切勿等待明日,明年,或者将来。趁此大好时光,在佛法门中,勇往直前的行去,才能於佛法有所得益。「莫使」悠悠忽忽,空过一生,等到一息不来,於佛法中还是一无所得。如兆戚肢「入宝山」,见种种奇珍异宝,却不知急急的检取受用。等到时间到了,离开宝山,这才「垂」著一双「手」,徒然的懊悔慨「叹」,「空」空的「归」去。生前不努力,临死徒伤悲,这有什麽用呢?

思考题:

1、回忆一下,什么叫八无暇难?通过八无暇难思惟人身难得的道理。

2、“宝山”族世比喻什么?“空手而回”又是指什么?

作业:背诵仔迹—— 难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宝山,垂手叹空归。

《成佛之道》 71——印顺法师

〈接上篇〉

己二

 庚一: 苦集相钩缠,死生从缘起,佛说十二支,如城如果树。

 四谛的苦谛与集谛,已约略说明了。现在要说缘起法门,缘起就是集苦相生的竖的说明。要知道,不只是由集而生苦,苦也是能起集的。如众生在感到了生的苦报后,依此业感的身心苦果,又有烦恼与业的活动。所以,「苦」与「集」是互「相钩」引,互相「缠」缚,也就是展转为因果的。明白了这,对「死生」的「从缘」而「起晌慧」,已有了扼要的了解。要知缘起说的主要意义,是说:一切的存在,都是从因缘而起的。那因缘,也还是从因缘而生的。所以每一存在的事物,从过去看,都是从因缘而有的,这就是果了。从这而看到未来,又都有影响未来的力量,所以这也就是因了(且约前后因果说)。在这样的见解下,神教的创造说,成为不可能。因为一切由神而生起,而神却是不从因有的。这种为因而不从因有的创造者(神,作者),是非现实的,仅是幻想的产物。所以,佛说生死无始。拿苦与集来说:苦从集生,而集又依苦而起,一向是这样的展转相续。如从一点钟而到十二点,又从十二点而到一点钟,不能说最初从何而起一样。生死的无始相续,就是从缘起的正见中发现出来。

 「佛说」缘起,因随机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开示。「十二支」说,只是说得更完备些,成为佛教缘起说的典型而已。如说集与苦,也是缘起。或说三支:烦恼,业,苦。从烦恼起业,由业感苦果,又依苦果而生起烦恼。或说五支,这是《阿含经》中常见的,就是:爱,取,有,生,老病死。或者说十支,是: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或说十二支,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十二支,就是十二分。在众生生死延续的过程中,观察前后相生的因果系列,而分为十二。古人称此为『分位缘起』,是很有道理的。也惟有如此观察,才能充分明了生死延续的过程。但缘起的原则是一,而说明是可以多少不同的。研究起来,这十二支,应该是不同说明的总合,所以也不一定专依古人的分位缘起说。佛说十二支缘起,有种种譬喻。或说「如城」:众生在十二缘起的因果系中,像在四周围绕的城中,不得其门而出。可以出来的地方──城门,又有守卫巡逻的,所以过门也不能出去。众生在生死中,虽有可以由此而解脱的地方,但为烦恼所困惑,一直没有冲破这缘起的连锁,而得到解脱。又说「如果树」:如从种子发芽,生枝叶,开花,结果;链谨神果实又成为种子,又会发芽生叶。虽然在前的不就是后来的,却有因果的密切关系。种果相生,一直延续下来,拿这作为生死缘起相续的比喻,是最亲切不过的。

思考题:

1、为什么佛说生死无始?

2、什么是十二因缘?

作业:背诵——苦集相钩缠,死生从缘起,佛说十二支棚亏,如城如果树。

《成佛之道》54——印顺法师

〈接上篇〉

丙二: 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法门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见佛时闻法,何忧于退堕?

 或者觉得:释迦牟尼佛已涅槃,弥勒佛还没有来,无论是修六念,或礼佛念佛,总要有一特定的佛,为我们的归依处,才能信向坚定,佛与我们特别有缘,才能护持我们,不会退堕。这虽然是对于三宝功德,因果定律,还缺乏深彻的信解,但也确是众生的常情。释迦佛大慈大悲,为此曾经说有「正念弥勒尊,求掘野生彼」弥勒「净土」的法门。弥勒菩萨,为释迦佛法会中,亲蒙授记的此土未来佛。现在生于兜率天;兜率天有一特别区,称为兜率内院。凡是当来下生成佛的,都先生在那里;从前释迦佛,也是这样的。兜率内院,是一清净庄严的净土,弥勒菩萨经常在那里,为无量大众说法。过了一个时期,弥勒菩萨要来这南阎浮提成佛;那时我们这个世界,早已转为净土了。在这弥勒的人间净土中,三会龙华,化度无量众生。所以如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就能见弥勒菩萨;将来又随佛下生人间,见佛闻法,这当然会向上胜进,还忧什么堕落呢?释迦佛慈悲的开示,出于《弥勒下生成佛》,及《弥勒菩萨上生经》等。

 往生弥勒净土「法门」,比起十方世界的其他净土,真是「最」为「希有」,最为稳当!这可以从三点去说。一、「近」:弥勒现生兜率天,将来到我们人间来,同一世界,同一欲界,论地点是很近的。不像十方的其他净土,总是要过多少佛土。论时间,来生生兜率内院,不太长久,就回到人间来。不像往生其他净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再来娑婆。二、容「易」:兜率净土与将来的人间净土,都是欲界散地,所以只要能归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再加发愿往生,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就能往生兜率净土。不像往生其他净土,非要『一心不乱』不可。一心不乱就是定,这是不太容易的。三、「普及」:往生弥勒净土,不一定要发菩提心,出离心,就是发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随愿往生。在兜率净土及当来的人间净土,弥勒尊是普应众机,说人天法,说二乘法,说菩萨法,人人能称机得益。在见佛闻法的过程中,向上增进,渐化人天根性为出世根性,化二乘根性为大乘根性,同归佛道。这不像其他净土,连『二乘种』姓都『不』能往『生』,还能应人天根性吗?所以弥勒净土,才是名符其实的三根普被,广度五姓的法门。

 有人说:现在往生弥勒净土,将来弥勒佛涅槃后,如还没有了脱生死,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又怕不能见佛闻法而退堕了)!不知释迦佛慈悲,将我们交与当来下生的弥勒佛。佛佛道同,难道弥勒佛不会开示我们,亲近当来佛吗?有人说:上面说『修天不生天』,怎么又说求生兜率天呢?不生天,主要是不依深定而生长寿天。欲界天,尤其是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经常见(未来)佛,闻法仔仔,修行,当然不妨往生念散汪。有人说:为什么不提倡往生弥陀净土呢?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是大乘的不共净土,一般的声闻佛教,就不信不知。这要到大乘法中去说,现在是说贯彻始终的五乘共法。有人说:从前修学弥勒法门的师子觉,发愿求生兜率内院,结果生在外院,享受欲乐;往生兜率净土,怕不大可靠。不知师子觉生在外院的故事,凡宏传弥勒法门的,真谛,玄奘三藏,以及无着,世亲的传记中,都没有此种记载,这只是别有用心者的故意传说而已。

 总之,学佛的不论何种根性,只要能以归敬三宝,如法布施,清净持戒功德,发愿回向弥勒净土,在「见佛」而时「时闻法」的修行过程中,保证向上胜进,「何」必「忧」虑「退堕」呢!所以,敬请真诚发愿往生,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

思考题:

1、弥勒佛住在哪里?

2、弥勒净土有哪些希有殊胜的地方?

3、弥勒是什么意思?

作业:背诵——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法门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见佛时闻法,何忧于退堕?

《成佛之道》40——印顺法师

接上篇

丁二∶ 若时能行善,而未作善业,一旦苦果临,尔时复何为?

这是警策及时修善的论颂。「若」现「时」不堕八难,不是幼稚老耄,又不是残废颠狂,或者有知识,有能力,有资财,有权位,有名望,著实「能」修「行善」业,这是多麽难得的机会!如不知自爱,浪费光阴,「未」能努力修「作善业」,岂不可惜!现在的人身乐果,是过去善业所招感的,业力有限量,不能长此维持;既没有行善,那末「一旦」老死到来,当然恶业成熟,「苦果临」头。试问∶到「尔时」,「复」有「何」善可作「为」呢!所以,人生应该趁早行善,不可等待,不可因循!

甲一

乙一

丙一∶ 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勤修三福行,愿生佛陀前。

喊胡依上来所说,知道应该努力行善,求得人天乐果。但在人乘天乘中,修学那一乘更好呢?什麽才是报生人天的善业呢?怎样才能不为人天福报所拘,或因作恶而堕落呢?本颂,就是解答这三个问题。

一、人乘与天乘,都是善报。依福报来说,天报比人报要胜妙得多。所以应该修人乘法,最好能修天乘法。可是,如上面所说,人有三事,比诸天还强;佛出人间;诸天命终,也以人间为乐土∶在这适宜於修学佛法的立场,人间比天上好,人乘法也就比天乘法更可贵!我们以人身来学佛,切不可羡慕天国的福乐,应该修学人乘正法。为了「求」得「人」身,「而」修行人乘正法,当然依业受报,「得」到了可贵的旅念「人」身。至於天乘法,不是完全不可修,但要不是为了生天,并且不愿生天,这样的「修」行「天」法,由於愿力,「不」致随业力而报「生天」上。愿力是不可思议的!不过,高深的天法(禅定),还是不修为妙。恐怕愿力不敌业力,为业力所牵而上生天国,这就落於八难之中,成为学佛的大障碍了。

二、要修集人乘天乘的善业,才能得生人生天的乐果。生人生天的正业,佛说为『三福业』,就是布施,持戒,修定。所以惟有「勤修三福」业「行」,才能得人天乐报。有些人,不明因果,不修正业,妄想生人生天。如祈求天帝,希望天帝能救度他,达到生天的目的。佛曾呵斥他们∶不修善业而祈祷生天,犹如将大石投在大池中,而在池岸上祷告,希望大石能浮起来一样。古德曾说∶『生天自有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然世间不知正因正果,不知正路修行,妄想求生人间天国的人,实在不少,真是可怜!

三、修集人天善法,怎麽能不为人天福报所拘,或者因作恶而堕落呢?这只要发「愿」求「生」人间,逢「佛陀」出世,能在佛「前」闻法修行就得了。如能生逢佛世,见佛闻法,就与佛有缘,与法有缘,与无量学佛法的师长道友有缘。不但熏集拆渗困佛法善根,而且能广结法缘。这样,来生生在人间,当然会蒙师友的引导启发,归向三宝,见佛闻法修行,又与佛法及无量学佛法的法侣有缘。这样的展转增上,功德增长,不会因作恶而失却人身(人身而堕落,大多是不会归依修学佛法)。而且善根增长,法器成熟,自然会由此而进入出世大乘法,为佛道作阶梯了。所以凡未能发出离心,发菩提心的学众,应励行人乘正法,日日发愿∶『惟愿三宝慈悲摄受!愿得生生世世,见佛闻法』。发此见佛闻法的正愿,修人乘的正行,保证会不失人身,由此而进入佛道。

思考题:

1、为什么我们要于当下努力修集善业?可不可以等到老了再修?

2、如果让你选择,你是愿意做人还是做天人?

3、做为佛弟子,如何让我们在人间所修的福报不会障碍我们解脱?

作业:背诵—— 若时能行善,而未作善业,一旦苦果临,尔时复何为?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勤修三福行,愿生佛陀前。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34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