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讲禅的视频(净慧法师开示视频)

净慧法师什么是无分别
超越对立面。所谓“无分别迟亮”, 就是不要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卜肢世界里, 要超越这个对立面, 要型旦世对一切事物采取另外一种认识的方法和处理的方法。净慧法师,祖籍湖北新洲,生于1933年,1951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释虚云法师。
专访净慧长老:信仰就是生活本身
净慧长老在佛界可谓德高望重。他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14岁在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其经历让人称奇。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佛教研究生,他除了著述,还有译作。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即智慧)的积淀,近日在接受《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他妙语不断。
因果是一个连环套
因果既通于「三世」,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通于当下,当下这一念即刻就有果报。
记者:虚云老和尚曾说,释迦如来的教义,讲来讲去就说了两个字「因果」,您也曾说「以因果为信仰的准绳」。您认为佛教的因果和科学、哲学讲的因果有区别吗?
净慧长老:相较而言,佛教的因果比世间所讲的因果要广泛、深刻。说「广泛」,是指十方世界一切事一切物、世出世间都是因果所成;说「深刻」,是指佛教的因果既是起于当下一念,也是通于前世、今世和来世,所谓「三世因果」。
记者:说当下,我们可以理解,比如我无名火起就会发脾气,即刻就得到果报,可为啥「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呢?
净慧长老:如果有好人好事得不到好报的困惑,最好先把它放下。你应该为你现在遭遇到种种不幸而盯丛感到高兴。因为你把你以往所造的恶业报掉了,以后就会有好的报应了。业通三世,报也通三世,因果的道理并不像一颗黄豆种下去马上就生出黄豆芽那么简单,它还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
记者:「前生」和「来世」我们都没有体验,我们怎么样才能相信呢?据说有科学家曾经调查过死去活来的人,他们的体验也各不一样。
净慧长老: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能含糊,一定要深信因果。我们要相信释迦佛的人格,他是一个究竟圆满的觉者,他是以他的人格来作为理论保证的。我们也要相信历代的高僧大德、先知先觉,他们在佛门修证几十年,他们对佛理都具有圆满、彻底的了解,他们都是深信因果,并且也是按照因果的道理来修行的。1987年95岁的梁漱溟被邀请参加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时也说,「我要向大家慎重地提出来,人有今生,也有前生,有来生。」梁先生以说实话著称,他也不会骗人。
信仰要落实于生活
信仰不是用来当摆设的,不要让信仰停在口头上,而应该在每时每刻都能够兑现。
记者:我们身边也有为富不仁的所谓慈善家,怎么看待这类人?
净慧长老:不少信佛的人往往把信仰跟生活分开了:信仰归信仰,生活归生活。这些人到寺院里、佛堂、念经时才有信仰,这是对信仰的天大的误解。信仰不是用来当摆设的,不要让信仰停在口头上,而应该在每时每刻都能够兑现。
记者:是否可以反过来这样说,看一个人的生活就能知道他的信仰。
净慧长老:一个人的信仰是藏不住的,它一定会表现出来。比如说,有一些年老的信徒,到庙里来可以把5元、10元放进功德箱里,可上街买菜时就不成了,少给一根豆角、一片菜叶就跟人家争得面红耳赤。这不是真信佛,这是想信佛,还没有信佛。
记者:信佛也需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净慧长老:有一个故事。佛陀跟阿难在一起走到海边,佛陀从海里汲起一滴水放到手上,然后问阿难尊者:你说,这一滴水怎么样才不会干呢?佛陀开示说:「你把这一滴水放到大海里去。」个人的力量有限,大众的力量无穷,每一个学佛的人积极地投身于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善行、善业,社会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就会取得更大成就。
要用智慧来辨别一切
相信和洞彻世间和出世间因果,这才是智慧。智慧是修行的眼目。
记者:佛教讲「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讲理性,这或许就是佛教最吸引知识分子的原因吧。
净慧长老:「般若」就是智慧。我强调「以般若作为正信的眼目」,是因为没有般若,我们就没有辨别事物的能力。佛教里讲修行有三大纲领,就是「戒凯液樱、定、慧」。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说佛教是一个理性的宗教,就是因为主张用智慧来辨别一切。如果佛教只是一种迷信,它是不可能吸引一代一代知识分子的。
记者:佛教里的「般若」和世间讲的智慧肯定会有不同的地方。
净慧长老:佛教讲的智慧,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相信或能够洞彻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这样一种事实。因为,假如世间没有因果,这世间就没有秩序,一切都乱了。所以,只有相信和能够洞彻世出世间因果,这才是智慧。
记者:世间讲智慧总会强调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发展,佛教也是吗?
净慧长老:佛教的智慧分三种:埋盯一种叫做实相般若,一种叫做观照般若,一种叫做文字般若。三种般若就是三种智慧。实相般若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观照般若,就是按照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思考、去认识、去修证。文字般若就是指佛的言教,指一切有利于我们身心修养的文字、语言。由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这是修行的一般过程。这个修行的过程与世间的智慧获得过程很相仿。
活在当下就有了平常心
安身立命,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正确的价值判断,从佛教上讲,来源于信仰。
记者:活在当下不容易,人们的念头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就是难停留在当下。
净慧长老:活在当下是要做很深的功夫才能够达到的一种境界。你如果可以活在当下,你就可以做到平常心。要进入到活在当下,一定要专一。你在观察自己心念的时候,总是把握不住,它总在走,而且往往是离开当下很远,或者回到昨天或者走到明天去了,这个就是「妄念」。
记者:您的诗中云「一念不生万体现」,说的慎始也是修炼的方法吗?
净慧长老:佛教叫我们放下妄想有种种方法,念阿弥陀佛是一个方法,深呼吸是一个方法,观察自己心念的起落、起灭也是一种方法,古代传下来叫我们制止妄念还有一个方法叫「守一不移」,又说「能守一,万事毕」,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个方法从佛教初传一直到现在。
记者:您说的其实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价值观。
净慧长老:一切的善念、恶念是和非,都是从当下一念展开的。所谓把握当下一念,就是说有心去让当下一念沿着一个正确的理念来安顿生命的当下。这当下一念就有一个价值判断。无论哪个阶层、集团,都有着人类的共同功利所在。从佛教上讲,价值判断来源于信仰。这个信仰的引导就是培养人的善心、善意、善念先决条件。
要转变命运就要转变自己
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追回,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记者:人们总会感叹命运无常,佛教要解决的也是这么一个人生中最重大的问题。
净慧长老:每个人就自身而言,最关心、莫过于命运。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无数圣贤哲士对命运进行过思考,创立了许多关于命运的学说,其中,最具代表性有三种:一种是说命运掌握在神祗手中,要改变命运只有依靠神灵;第二种则认为,人的命运早已前定,无可更改,人只有听从命运的摆布;第三种就是佛教,认为人的命运遵循着因果的规律。
记者:如您所说,人们信佛,就是相信自己的命运可以改变,并力图把握自己的命运?
净慧长老:佛陀是无上觉者,他具有圆满的智慧,洞察到人类乃至一切众生命运的规律,以及掌握、改变命运的方法。佛教认为人的命运遵循着因果的规律。这种规律经常被表述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人生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因果的法则贯通于这三世,叫「三世因果」。佛经里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佛就是人们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行为。
记者:您提出的「生活禅」许多提法与我们 *** 现今倡导的理念很相仿,这是殊途同归吗?
净慧长老:佛教与其它哲学有不同,也有相同之处。根据佛教因果法则,我们就获得了掌握命运的信心和勇气,既然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追回,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所要做的只能是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也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积极的态度。说到底,命运就是我们自己,要转变命运,就要转变自己,转变自己的思想行为。
净慧长老简介
净慧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祖籍湖北新洲,生于1933年。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14岁在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18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并成为虚云老和尚传法弟子。是新中国第一批佛教研究生。从1993年起,每年在柏林禅寺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在佛教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净慧法师的生平经历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古历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圆寂于2013年4月20日6点26分。享年81岁,僧腊67载,戒腊63夏。
长老因家庭贫困,一岁半即被父母送入尼庵,由海善、仁德二位尼师抚养,小名如意,后即在当地发蒙就学。长老(按:为叙述方便,后简称“净慧长老”为“游升长老”)天性颖悟,喜好读书,受寺院生活之耳濡目染,对常用佛经、早晚课诵以及楗槌祥孝法器颇为熟悉。十四岁由仁德尼师之师能庆长老尼携至武昌卓刀泉寺礼宗樵上人为师,成为沙弥,法名宗道,号净慧。旋至三佛寺,亲近大鑫太老和尚,进念佛堂,学习规矩礼仪。解放后,即参加由寺院组织的毛巾厂劳动。勤奋好学,日有所进。
1951年,赴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于虚云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1953年,虚老迁江西云居,修复真如禅寺,长老奉虚老之命,留任云门寺监院,时年20岁。1955年,长老因病前往云居,仍任虚老侍者,并协助当年冬天的云居传戒法会。在两度亲侍虚老之数年间,长老得以朝夕亲承虚老之耳提面命,获益良多,并深得虚老的赏识和器重。承虚老之殷勤付嘱,亦以一身而兼承禅宗五宗法脉,得赐法名:承续临济宗为第四十四世,净慧本宗;承续曹洞宗为第四十八世,净慧复性;承续沩仰宗为第九世,净慧宣道;承续法眼宗为第九世,净慧本性;承续云门宗为第十三世,净慧妙宗。
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长老即被虚老送入深造,从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生班,为中国佛学院首批佛学研究生。长老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对佛教的历史、教义、教规等都有较为系统深入的了解,颇得当时的师长周叔迦居士、明真法师、正果法师、赵朴初居士等人的赞许。1962年,长老因编辑《虚云和尚法汇续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3年离开佛学院,辗转于京、粤、鄂等地接受劳动改造。
直至1978年才被摘去右派的帽子。这期间,长老虽然精神上倍受歧视、生活上饱受磨难,但这段经历,却使他变得更加练达、坚韧和成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始逐步得到落实,在赵朴初居士和正果法师的关怀下,长老于1979年初得以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的各项恢复工作。1981年《法音》杂志创刊,长老担任主编一职。1982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常务事理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长老被增补为中国佛协理事。
1987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常务理事。
1988年,长老应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局之邀请,负责筹备组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在第一届河北省佛代会上当选为会长,同时主持柏林禅寺的重建谨磨稿工作。1989年,创办《禅》刊,并主编《禅宗灯录大全》。199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会上当选为副会长。
住持柏林禅寺期间,长老大力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为了广泛地宣传这一理念,从1993年起,柏林禅寺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生活禅夏令营”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9届,在教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1998年,长老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从1988年开始,至2003年9月万佛楼开光,长老不辞艰苦,宵旰用心,历时十五年,赵州祖庭的复兴工作始告大成。次年,长老乃退居,将方丈之位让于弟子明海法师。
退居之后,长老又以年逾古稀之躯,应本焕老和尚之邀请,接管湖北黄梅四祖正觉禅寺。为重振东山法门,长老殚精竭力,整顿道风,恢复丛林传统,除了继续做好本老所创办的《正觉》杂志的同时,还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禅文化夏令营”,创办了双峰讲堂,与柏林禅寺遥相呼应。为了改善祖庭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长老提出了“大四祖”的理念,将四祖寺的建设与周围环境的治理以及社会的和谐融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赞扬。
住持黄梅期间,长老还奋力重修湖北黄梅老祖寺、四祖寺下院芦花庵、当阳玉泉寺、度门寺、河北邢台玉泉寺、大开元寺等古老道场。每修复好一处道场,长老即刻择其有德之贤者而居之,自己则两袖清风,一衲飘然。其为教之忧患意识,其老当益壮、为法忘躯之承担精神,大有其先师虚云老和尚之遗风。
长老自幼出家,亲承虚云老和尚之教诲,对虚云和尚“四根(佛教这棵大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四条大根——修证之根、戒律之根、经教之根、现实之根)一本(以禅宗为振兴中国佛教之根本)一枢纽(巩固古老的传统大丛林之枢纽地位,充分发挥它们的表率、辐射和引领功能)”的佛教振兴理念心有领会,又得周叔迦、明真、正果、赵朴初等良师益友之提携,在自身天赋极高及早年儒释兼修的基础上,又经过中国佛学院数年的系统学习和研究,佛学根底甚为扎实,对佛教典章制度非常熟悉。所以在恢复赵州祖庭的过程中,在寺庙建筑、僧团管理、法务活动、僧才培养、文化建设、弘法理念,以及处理寺院与地方政府和民众关系等等方面,长老皆能以超常、圆融的智慧处之,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理如法,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净慧法师的开示,地狱来自哪里
摘自《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认证版净慧法师 我告诉诸位的都是此经里一些比较难理解的部分,地狱之外的鬼类,包括饿鬼类和土地、山神、十方财神等都贪著身有;地府有个平民区,其中鬼类有修鬼仙的,也都贪著身有。但是,没有地狱业报众生贪著身有,一念贪著都没有,因为太苦。也就是说,除了地狱的众生没有贪著身有以外,其他的都有贪著。连饿鬼道的饿鬼,我们认为很苦,但自己还觉得很好呢!还有,蚂蚁也贪著身有。 地藏菩萨给世间人下的定义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纲,将是长流,脱入敬此暂出,又复遭纲。这就是地藏菩萨给世间人下的定义,众生就是这样。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大阿罗汉与辟支佛是,乘愿再来的菩萨行人是,示现度众生做佛是。这里重点讲轮回,轮回是无名业报在转,在地狱那转,出离地狱时在不同众生身心里转。人有念生念灭,五蕴炽盛时,就有轮回在。 我讲一段偈语,六道轮回由业牵,根尘有偶立因缘。六道轮回是业,根尘有偶是身体感知到的对立物,心里生起对立的相有与想有。对立有善有恶,对任何善恶事物的一起贪念,心有执著,就是对立,就是立因缘。 都摄六根净心念,解脱自在莲台前。这就是解脱。自解心锁可挣脱,莫结俗缘结法缘。 当人有分别善恶美丑因时,就已结俗缘,结俗缘就有轮回。为什么法友一见面要称阿弥陀佛,这是结法缘,不结俗缘。乌云散去停业转,圣贤行列请入班。当修行人业消心止的时候,就能证得果位,入圣人流。 古德云,轮回苦海似油煎,念佛如同救命船,忙里勿忘黄金父,恐叫鼻孔被人牵。六道轮回就是似油煎的苦海。六道里一切众生都是苦,因为有堕地狱的一天。只有念佛一个法门能救这个苦,能使人不入地狱,不入三恶道。这么说只是劝世人,劝修行人就不这么劝。修行人要静坐念佛、持戒修行。无论一天多忙,都别忘拿稿锋记念佛,别忘了与佛结缘。 以前有位法师,天天在山林树下修道说法,结果被一位放牛人问住了。放牛人每天把牛栓在桩子上,看到牛被桩子栓着,不能远距离活动,只能吃这桩子周围的草,突然间就悟了。就去问法师为什么牛只能吃桩子周围的草?法师说,不是有根绳子吗!绳子后面不是栓着桩子吗!放牛人说,不是。哪来的绳子和桩子呢?心里有那个桩子,是人的苦根还没有除去。苦是轮回苦,根是贪、嗔、痴,能除去吗?这位法师说,惭愧,不能除去。放牛人又问消晌,绳子断了吗?人不就是被无明这根绳子栓着吗?被这绳子拴着,怎么去的了西方佛国土?这位法师说,善哉!这位在家人开悟了,我要跟你学法。这么多年我一直拜塔、念佛、说法等,就没有好好修行啊!我很惭愧,现在才知道修行太重要了。这个小故事就告诉我们,不要小看在家人,出家人高人芸芸,在家人也有修行成就的,关键是修证悟道。 要了解第七意识的功用,转化其功用。 修行人了解第七意识的我见、我爱、我慢、我痴,非常重要;但知道不是目的,知道如何弃转掉,不让其发挥作用,才是目的。这四种习气必须弃转;否则,就是恶习结业。习气作用思维,思维帮助习气,二者狼狈为奸,牵引人入六道轮回。修行人想了脱生死时,习气会挡自己的道,表现为烦恼障、智障、业障。同时,还要了解第七意识的功用,转化其功用。因为修行人若要成道离不开第七意识的传导;但传导的是善念、定空、智慧。第七意识还有一个功用,是把第八阿赖耶识中存储的一些习气传导出来,用智慧释放掉,也是了业。第七意识的功用,对人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修行人要知道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一面。 这个世界的法则,就是对立与统一规律。有恶就有善,善与恶同时存在。有智慧的人利用善,可以转恶为善。修行人不要执著于善,也不要分别于恶;而是心行于善,恶心自调。如弃转习气,不是把第七意识扔掉,轻易扔掉即是死人,不能修道;而要空于中道,离于染著,利用传导功能,把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转化成我慈、我悲、我喜、我舍。 有人说,做善事就能生天,做善事就是学佛。 做善事能生天,能了脱生死吗?不能。因为做善事是人天福报,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一种因缘,但不是往生的必要条件。往生是得戒善行而积累功德,还要专一法门而依法修行;不能说只做善事就能往生,这么说不全面。 修学佛法必是大善,其它都是小善。如孔子教育人要广做善事,修小善为大善。世间的大善是有为法,最终结果是小善;修学佛法是大善,是利用有为法,证悟出世间的无为法,最终结果是大善。修行人证到果位才是大善,在大善之中还有上上善,大行上上善就是修菩萨行,成就佛道。 苦、悲才能成就佛净土 ;苦行成就福德;悲行拔济众生苦,成就慧德;福慧圆满,功德庄严,才能庄严佛净土。是从修行苦乐法中的愿力而来。菩萨修行的是苦乐法;我们修行的是生灭法,为了生脱死。菩萨的愿力越大,苦乐法修的时间越长,佛净土就越庄严,佛住世的时间就越长。 善恶都在自己一念之间善习也结果,善而无善,功德圆满。恶习结果就是做恶,小恶积大恶,大恶堕三恶道。众生做善做恶,都在自己一念之间。善念为因,善缘为果;恶念为因,恶缘为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即做善做恶都是思维对外部境界所感,而必然生出的结果。恶习的结果一旦生成,善恶必然都有报应,不受报是不可能的。 依教去奉行,地狱自无音。读不是目的,受持才是目的。有偈云,说你去地狱,你会很生气。因为说地狱,心里很恐惧。不让去地狱,你会更生气。因为地狱里,极具诱惑力。不但有酒色,更有财和色。名闻加利养,五根有贪欲。贪欲就痴迷,无门自投去。顺流起颠倒,苦海无尽期。此语切又真,众生假认真。累劫习气重,业报深沉轮。讲的是业力所牵,人进地狱挡都挡不住。还有一首:人间有圣音,五教劝人心。孔子说仁爱,老子话真人。墨德讲博爱,耶稣爱世人。释迦示三乘,如语度沉轮。十善是天堂,苦集有声闻。因缘修独觉,度行证菩提。(度行就是行菩萨道)人生身难得,佛法又难闻。难得今已得,难闻今已闻。依教去奉行,地狱自无音。行善积功德,净土欢迎君。谁修行谁去净土,不修行不能去。 众生迷惑障难不知真相 暂无休息,生即死的开始,死即生的开端,没有停止。这里一死,那里即去超生。生命的另一种形态马上就开始了,想停止生死是不可能的。动经尘劫,尘劫就是无量劫、久远劫,没有开始没有结束。迷惑障难,迷惑就是不明人生真相,迷假认真;众生假认真,认真本身就是假,越认真的时候越假;出发点都是假的,目的肯定真不了。障难就是自造自作业,感召自受的苦厄。 心被境转,身被业牵; 人身外有三灾八难,内有三障八难;还有六道轮回与地狱之苦的心识障难。障难是自己造作感召的,自作自受。要从自己身上心里找缘因,不要从他人外处找缘因。修行人的障难,就是心不能转境,心不能转物;迷执相有,相有想生。而心被境转,身被业牵; 如鱼游纲,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纲。暂时做点善事生入人天,三分时间在人天中享乐,七分时间在三恶道受苦报;这就是人间的因果律,有的人四分享乐,六分苦报;享乐与苦报的时间,完全由自己作业决定;只有发菩提心的人,才能脱离六道。 佛有戒律不可轻视白衣 白衣中有菩萨行人和不同果位的人,也在弘扬佛法。在家人除供养出家人外,不要轻慢身边的人和同修,因为他们之中有发菩提心的人,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示现。不知道时若攻击他们弘法,毁人慧命,等于出佛身血,甚至比出佛身血的业报还重。一位行菩萨道的人,特别是初发菩提心的人,一有人轻慢、毁谤、打骂等,可以使他退道。毁人菩萨道业的人,三个千佛出世不度,多在三恶道受报;什么时候被毁的人成佛,才能得度,否则谁也度不了。若毁谤弘传正法人,等于毁无量人的慧命,求出无期。在家人、出家人都不要被表像所迷。有偈云,其一修行原则,外现众生像,内怀菩萨行。身为末法人,心行正法事。其二修行方法,缘愿客西行,隐入朝市中。凡处显拙像,何须露真容。浊世逆缘多,藏拙好行做。墙草根基浅,高竹空中节。佛通过白衣光目女人,告诉我们不要轻慢在家人,也不要轻慢任何出家人。 我们修行人一定要修忍辱千劫修精进,不如一日修忍辱。修行千劫,一时嗔恨没忍住,负起因果来,连往生资格都没了。贪、嗔、痴、慢、杀、盗、淫、妄一下子全来了。这一个嗔,火烧功德林,多年精进,化为乌有,还有业报相随。多少出家人和在家人,都因这一念嗔恨没往生到极乐世界,挡到三恶道里去了,挡到六道轮回里去了。无量劫来的众生是这样,无量劫来修行者不能出离这个世界还是这样。不论修持什么法门,都离不开修忍辱,去除嗔恨心。千万记住,诸佛菩萨肯定是慈悲的,诸佛菩萨肯定不会嗔恨人;但因果律从未饶过人,法则自然惩罚人。提醒诸位同修,忍辱非常重要,精进的同时要修忍辱,忍辱的同时功德就增长了。精进才不白精进;精进才是真精进;否则,他人几句话,嗔恨心一起。 地狱都是众生的业感所致人有什么罪恶念头,就感召什么地狱;人的恶念有很多,地狱也相应有很多;不见轮回饶过人。修行人要常生善念,念佛、念法、念僧,才能断地狱之苦。众生的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修行人莫产生恶念,莫轻视小恶。认为做点小恶不严重吧,拿他人的小物品不犯什么事吧,说别人点过失没什么吧等等,我对诸位讲,大恶是由小恶积聚而成,小恶是由恶念产生;受持菩萨戒的人,一动恶念就已经犯戒了。恶念来自久远劫来的习气;习气是神识里生生世世跟随的习惯、秉性。人死神识不灭,六道众生都是如此。 神识根据三种情况往生: 第一种是随念往生。念力是我们思维的执著力,这个力量比钢筋的束缚力都牢固。善念、恶念都是念,一旦形成,很难消除。修行的人,静中或定中一句佛号清清楚楚,就算身体千疮百孔,受剧痛折磨,佛号也绵绵密密,声声不息。修净土的人,临终时只有自己净念佛号,才有念力进入莲台往生。找人助念只能起到提醒作用,尸寒神痴早忘念;念四字洪名的修行人,神识不能速升虚空,也进入不了莲台。佛菩萨于虚空中,手捧莲台接引,南无佛才自然契入。善念往生善道;恶念堕落恶趣。有的人临死时想,我要报仇!就算死了,也要变成厉鬼找你算账,这种人多生厉鬼道,变成癌细胞找人算账,生生世世跟着仇人索命。动物也一样,蛇吃鼠类等其它小动物,被吃的小动物就起嗔念,你是蛇,你吃我。下生我一定脱生鹰类,也来吃你。 第二种是随习往生。习是习气,也是惯力。在讲《大佛顶首楞严经》时,讲的很详细,故这里不讲。 第三种是随业往生。业是业力,也是吸引力,磁铁一般的吸引力。 平时天天静坐念佛、弃转习气干什么? 就是不造恶业。修十善业干什么?就是要改变这种吸引力,把恶的吸引力变成善的吸引力,把恶的习惯变成善的习惯。善的习惯就是禅修密行、静坐念佛,自利利他。就是这种善的惯力,推着往善念上走;再加上思维的执著力,善业力加念力,加上静坐念佛力,加上禅定力,形成功德力,怎么能不往生!佛来接引的时候,用莲台把念南无佛的神识,于十念间吸进去;即神识离体、升空、契入莲台。不能净念六字洪名的神识,就像一块塑料。佛啊,你把我接走吧,我也想往生,可我是塑料。修行人的功德,就在于此
净慧法师:修行人如何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古大德开示“往生与否全凭信愿有无,品位高低全凭念佛深森铅浅”
随喜赞叹!阁下善根深厚,欲往生极乐唯以念佛一法而修。
印光大师开示: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做余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若有余力,可细看印祖文此胡好钞!祝好!
佛修行是应该在闹市,还是深山?
大隐隐于市 小隐隐于林 重要的不老雀是你在哪 而是佛在哪 佛在心中便是修行 心中无佛即便老死于山林之中或者真的晨钟暮友衡鼓也好含做不能够得到修行 隐于山林无非是强制自己静心礼佛与世无争罢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37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