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喜法师普贤菩萨行愿品全集(普贤菩萨行愿品讲记传喜法师主讲)的简单介绍

我今年19岁,想看看,听听佛经用以静心,请人指教。
智慧与福报是我们所有一切众生所希求的!
智穗岩森慧:通达一切现象的本质。本质是涵盖一切现象的集合体,也即站在全面角度上!
我们凡夫没有智慧,是因为被表面现象迷惑,站到了片面的角度上!
按照片面思想去行事,得到的必定是有局限性的结果。
比如当代科学家开始质疑:当时震惊整个世界的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也即万有引力定律。存在局限性!
局限性,说明在某个范围或某些条件之内可行!
如果超出此范围或有一个条件不具足,则带来巨大的风险!
然而范围与条件没有固定的,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所以我们的人生充满了风险!
于是有人发出了,人生如赌局之感慨!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智慧——得不到全面!
福报:健康长寿,生产生活所需的财产物资充足!
与福报相对的即是恶报!
恶报:疾病、灾难、贫穷、战争等等烦恼!
古人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我们这个世间人,没有人得到圆满的福报,即不夹杂任何恶报的福报!
所得到的都是夹杂着各种恶报!
其根本原因:片面思想!
片面条件具足时享福,片面条件一旦发生变化,立马带来烦恼!
然而条件时刻在变!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不变的!
所以我们在痛苦与幸福之见轮回枣知!
但是幸福往往是很短暂的,也就是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如何能得到智慧与福报!
也就是说如何能站到全面角度上,不被表面现象迷惑,而离开片面角度!
这个世间能做到吗?有这样的人吗?
可以肯定的回答:有!
此人就是佛陀!
佛陀是梵文音译!
意思是:圆满觉悟的人!即通达一切现象的本质!站到全面角猜亩度上的人!
而我们凡夫正好相反:是完全迷惑的人!即不能通达一切现象的本质!停留在表面上!站在片面角度上!
下面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的须菩提尊者,代我们广大片面众生,恭敬的向佛请教的问题!
此问题便是:如何能站到全面角度上,而不被片面迷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解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浅解】如同佛说的一样,我听到的。我是阿难尊者的自称。阿难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过目不忘,记忆力超群。佛陀圆寂后,为了让佛陀讲述的经典能利益后人。于是集结经典。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智慧之经——佛经!
一时,为什么不把时间具体化?原因是本经是佛陀说的一切现象的本质!本质是永恒不变,不随时间变化的!是全面涵盖一切现象的整体!所以用一时!如果不是本质,而是站在片面的角度上说的!那片面会有局限性,有时效性!必须标注时间!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陀49年间的教化工作,大部分在舍卫国完成。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王也是佛陀的弟子。该国有位乐善好施的长者,经常接济鳏寡孤独,因此人称“给孤独长者”。他对佛陀有着虔诚的信仰,为请求佛陀来波斯匿城讲法,打算盖一个讲堂。城中最好的地皮,是祗陀太子的。太子不想出售,却又不愿撕破面子,于是婉言说“如果你能将用黄金打成的叶子,铺满八十顷的地,我便卖给你。”于是给孤独长者倾家荡产换来金叶子,一片片铺地。铺到还剩一小块地方时,金尽财竭。当太子得知长者此举乃是为了供养佛陀时,深受感动,于是对长者说:“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人共同建造吧。”因此,这个讲堂叫“祗树给孤独园”。这个园林是佛的大本营之一,佛陀经常在此说法。
与大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聚在一起!
这时,到了世尊吃饭的时候!世尊:佛的别称!十方三世中最值得尊敬的人,因为此人通达一切现象的本质!听此人的教导,将消除心中所有的迷惑!立马得到真实的受用!
世尊穿上袈裟,托着饭钵,去舍卫大城化缘。到达城中,不分贫富,不论任何条件一律平等的挨家挨户去化。化完以后,回到出发地。吃完饭,收起袈裟与饭钵。洗洗脚,开始静坐!
佛是站在全面的角度上的人,所以佛的言语行持都是智慧。我们凡夫看不出来!
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这就有了以下的发问?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浅解】这时,长老须菩提尊者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而向佛直白:“难得!世尊!如来,如同圆满智慧应化的来者。善于巧妙的保护诸菩萨的心。菩萨,即将达到全面的人。善于巧妙的嘱咐提示菩萨。
世尊!无私行善的男人或女人,要站在全面角度上!即用全心,用真心!应如何站,如何离开片面的现象,不被迷惑?”
【经文】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浅解】佛说:“很好,很好!须菩提!如同你所说:如来善于巧妙的保护诸菩萨的心,善于巧妙的嘱咐提示诸菩萨。你当下认真听。为你解说:无私奉献的男人或女人。要站在全面的角度上,应如同佛一样站,如同佛一样离开片面的现象,不被迷惑!”
【经文】「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浅解】“明白了,世尊!与会的大众中还有愿意听的,欢喜听的,欲望要听的,已经得到全面,想得佛印证的。请共同开示吧!”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浅解】佛告诉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同佛离开片面的现象,不被迷惑!
所有一切现象之类:
1.卵生的:鸡、鸭、鱼、青蛙、乌龟、蝴蝶等等。
2.胎生的:蝙蝠、海豹、海狗、海豚、狒狒、穿山甲、狐獴、食蚁兽、海獭、人等等。
3.湿生的:陆生的真涡虫、蚯蚓、陆生医蛭类、蜗牛、蛞蝓、团子虫、鼠妇和两栖类等。呼吸空气的动物,生活在陆上高度潮湿的环境里,皮肤湿润,保护结构不完善,体内水分易于蒸发。白天生活在洞穴中、木石下、堆积的落叶中,只在夜间湿度较高和下雨时外出活动。但也有皮肤能分泌粘液,和以壳覆被软体的,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4.化生的:没有经过死亡,直接变成另一个形态的!比如化蝶,蛆变成苍蝇,等等!
5.有色的:有形体的!
6.没有形体的:空气、电磁波、思想、味道等等。
7.有想的:能思考的,比如人,动物。
8.无想的:植物、矿物等等。
9.非有想,非无想:境界很高的人。
以上所有都是六根所现的相!
即看到的色相,听到的声相,闻到的气味相,尝到的味道相,摸到的触相,想到的相!
六根就是心!
也就是心中所现的一切相!
我全部把他们集中起来,这个不漏掉任何一个现象的集合体,就是全部的心了,就是全面角度了!就是佛说的无余涅槃!
用这颗心,即站在全面角度上,就不会被片面现象迷惑了!
如此方法来消除片面现象的迷惑!但需要集中的现象,太多了,无量无边!
实际上根本无法集中!
为什么?
因为所有这些现象,都是这个集合体里面的!也就是所有现象都是心中相!
如果不离开心中!是不会看到全面的!
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全面真面目,只缘身在全面中!
不识真心真面目,只缘迷在真心中!
不识真心真面目,只缘身在真心中!
不识真心真面目,只缘心在真心中!
所以, 然而我们怎么见真心?怎样站在全面角度上?
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离开真心中的身或心!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四相中,我相是根本!即以我为中心!自私!
所以学佛,首先要无私!否则不得受用!因为山中见山!心中见心!见到的只能是片面的!
在真心【中】见,即站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上见,是见不到的!
只有离开真心【中】,就是真心了!
即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真心了!就成佛了!
就两种:【圆满的真心】与【真心中,即片面】
也就是说,不是在心中就是在心上!
不是在心上,就是在心中!
不是在全面,就是在片面!
不是在片面,就是在全面!
不是凡夫,就是佛!
不是佛,就是凡夫!
心中即是心上!
片面即是全面中!
凡夫即是佛!
其实本来就在圆满的真心中!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然而我们迷惑于心中相,而生活在了心【中】!不能得到圆满的真心!即成了凡夫!
所以佛与凡夫就在一念之间!
一念取心中相,心中念,心中想,心中猜,心中认为,心中推测,喜怒哀乐,贪嗔痴,五蕴等等即是凡夫!
一念离一切相,即是佛!
如何一念离一切相?
最简单的方法:一念阿弥陀佛,即是佛了!
如果一念不是阿弥陀佛,则是自私!是凡夫!
念佛,念佛,念念佛!
每个心念都是佛!
一句佛号,行住坐卧,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不令间断!
阿弥陀佛
【经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浅解】综上所述,须菩提!菩萨站在全面角度上,即用真心!
应该离开全面内,即集合体内,即真心中,所有的现象!而行于利益全局!
所谓离开色相,离开声相,气味相,味道相,感觉相,想到的相。即六根能现的所有相!
也就是心中所有相!
去利益全局!利益整个心!利益真正的自己!由此可知:真心中的那个身相不是真正的自己!
须菩提!菩萨应如此利益全面,离开现象!
为什么?
如果菩萨离开现象,而利益全面!
其福报不可想象与计量!
为什么不可想象与计量!
因为想象到的,还是心中相!
可计量的,还是心中相!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浅解】“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东方虚空可想象与计量吗?”
【经文】「不也,世尊!」
【浅解】“不能,世尊!”
【经文】「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浅解】“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想象与计量吗?”
【经文】「不也,世尊!」
【浅解】“不能,世尊!”
【经文】「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浅解】“须菩提!菩萨离开现象,而利益全面。所得福报也和虚空一样不可想象与计量。须菩提!菩萨只能按此教站。”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浅解】“须菩提!你以为如何?能以身相见如来吗?”
【经文】「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浅解】“不能,世尊!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为什么?如来所说的身相,即离开我人众生寿者相后,所说的身相。即站在全面角度上,所说的身相!”
比如我们开车行驶在马路上,马路上无任何行人与车辆!
我们开车时,看到的路况!与车载导航看到的路况!有什么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见片面,旁观者见全面!
【经文】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浅解】佛告诉须菩提:“凡是相中看相,都是片面的,局限性的。如果见诸相,是离开我人众生寿者相后,则见真如本来!即离相看相,离开庐山,看庐山!”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浅解】佛告诉须菩提:“世尊!能有众生,听到如同全面角度,而说出的章句,让人生真实的信心吗?”
此段经文,说明了佛大慈大悲!告诉我们,虽然智慧虽好!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说!不是能说的人,我们就应该相信!应该相信哪种人呢?继续看!
【经文】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浅解】佛告诉须菩提:“不当作全面说,如来圆寂后,后五百年。有保持离开我人众生寿者,而利益全面的人。说这些章句中能让人生信心。以此为真实的全面。应当知道此人不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处打下的圆满善根基。已经在无量千万佛处打下的圆满善根基。听此章句。乃至一念生纯信的。须菩提!如来的智慧加持下,使得这些众生得如同全面的无量福报。为什么?是这些众生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变化相。”
【经文】「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浅解】“没有全面的相,也没有:离开相后看到的全面相。即离开庐山,看到的真面目!为什么?是这些众生如果心求相,必定是站在了我人众生寿者的片面角度上了。”
【经文】「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浅解】“如果求全面相,必定是全面中求全面,心中求心,山中看山!为什么?如果【求】离开相后看到的全面相,也站在我人众生寿者的角度上了。根本原因故:
不应该求全面相!这是我们学佛人常范的错误:相上求见性!说白了是心中求心,山中求山,全面中求全面罢了!
不应该【求】离开片面相后,看到的全面相!
其实我们本来就在全面角度上,就在集合体上,就在真心上!我们凡夫为什么得不到全面角度,得不到真心!
只不过是迷惑在了,全面之中的片面!集合体中的现象!真心中的相!
而失去了全面角度,失去了真心!
这就是佛在大乘经上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所以离开片面,就是全面了!不用再求一个全面!
那是心外求心!心外无心!
以全面义理的缘故,以真心的缘故!
如来常说:
你们这些修行者,知道我说的全面,就好比度你们离开片面的迷岸,到达全面的悟岸的竹筏!
竹筏是虚构!即所有一切现象的集合体!即涅槃!是用来帮助你们离开迷惑的!
也就是说竹筏比喻全面!
说白了,如来所说的全面也是比喻全面!
实际上全面是说不出来的,因为一旦说出来,必定是全面中!即心中!即集合体中!则必定是片面,是现象,是相!
所以只要离开了迷惑,就开悟了!
只要离开了片面,就是全面角度了!
不需要另外再求一个全面相!
所以竹筏都应该舍弃,更何况离开迷惑后,看到的全面相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浅解】“须菩提!你以为如何?如来得到全面了吗?如来说站到全面角度上了吗?”
【经文】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浅解】须菩提说:“按我解佛所说义理:无法确定而确定的全面叫全面角度!无法确定而确定的全面,如来可说。为什么?如来所说全面,全不可求,不可说,离相,离离相。所以者何?一切贤者与圣者的,皆以:无,为全面。才有了差别!
贤者为了全面而无所住!即离开全面中!
圣者以无所住,即离开全面中,作为全面!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拿念佛做比喻:
全心于一念!
一念阿弥陀佛,即是离一切相!即是离开片面,离开心中!
一念不是阿弥陀佛,即是我,自私自利!
念念佛,即成佛!
贤者为了念念佛,而无杂念!
圣者以无杂念,作为念念佛!
哪里印普贤菩萨行愿品单行本
“弘化社”,是民国印光大师发起的。现在有网站,还有微信的订阅公众号。
常念阿弥陀佛四法印有功德吗?能早证无生速至圆寂吗?佛经有依据吗?
有功德。到何时能证无生,因人而异。无生是8地菩萨境界,佛教史上,证到这个境界的,听说的很少。
阿弥陀佛,简单的四字就包含了整体佛法。
比如:要收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你不用研究电磁波的原理,你要调频道到FM103.9就行。坐飞机不用研究飞机的结构原理和飞行员的素质、天气因素,只要相信飞机能把你带到目的地就行;所以一看到飞机二字,这俩字就包含了一切有关的人类的智慧和科学技术。
为什么?这叫“以名召德”。
“以名召德”,在世间很难找到相应的比喻,我们只是大致地通过世间的例子来启发大家。比如说,有这样一句俗话:“久闻大名,如雷贯耳。”这个人的道德、学识、功行都包含在他的名当中,人们听到他的名,就知道他是了不起的人物,这叫“久闻大名”。
品牌商标喻
再比如我们刚才讲的商标的比喻。商标就是一个商业标志、一个标号,名牌也就是一个名字、一个招牌,但是一个著名的世界商标、品耐雀牌,往往价值多少亿美金。这可以叫“以名召财”,财做成名,名就是财。还有我们讲,县长、市长、省长,也都是名,但有这个名,就有这个权,这叫“以名召权”,权构成名,名就是权。你有什么名,就有什么权。
当然这是世间的,商界就以名召财,政界就以名召权,佛菩萨是出世间的,是功德界,所以“以名召德”。
帝王赦罪巧昌喻
像康熙大帝,他御笔一挥,“康熙”,啊!这个名里就有他帝王的威德。犯了死刑的,可以免你的罪;平民百姓,可以提升官职。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威德,就可以让我们免除三界六道的轮回,本来我们是判了死刑了,要堕落地狱了,但是六字名号能消除我们的罪业。
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大赦十方众生,“我成了佛了,就要普遍赦免十方众生的罪业,让他们不再轮回,通通回归我的净土。”他凭什么呢?靠他的名号,“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六字名号含摄一切的功德,所以才可以普遍平等地救度我们,赦免我们的罪业。阿弥陀佛,名就是德,德即是名;阿弥陀佛有多少功德,名号就是多少功德,多善多福,圆满无上。
破布黄金喻
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佛的相好、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但这不能说善根福德就与佛不相等,还是平等没有差别,只不过时节因缘还没有到,我们念佛所内具的善根福德还没有完全显发出来。如同一块破布,里面塞进了黄金,破布还没有掀开,看表面是破布,实际上里面是黄金,等到破布一掀开,就露出黄金的本色,随意取用。因为我们还在此世,这个色身报体还没有谢,念佛虽是黄金,色身犹如破布,遮住了,所以看不出来,一旦身坏命终,色报谢去,到了极乐世界,立即与佛一样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明六通,一时显现。虽然那个时候显现,还是现在念佛就种下了的,就具足了的。
“则一一声”,每一声、每一声的念佛,都包含、都具足多善根福德,佛的功德当然叫做多善根多福德啦!那你想想看,从来没有说,六字名号之外,其他的叫做多善根福德。其他的,声闻阿罗汉——菩提善根少,人天孝亩扒有漏福业——福德少,都叫少,不叫多。以信愿持名,一一声都具足多善根福德。
君不见,爱因斯坦当年,发明E=mc^2 ,总示宇宙微观之相,而时人皆以为谬。这当然不是说该公式绝对正确,而是说宇宙的真相其实很简单!
念经不如持咒,持咒不如念佛 。
最高方法--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你要念佛,十方世界诸佛都要赞叹你!因为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
何故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
称佛一声,即除罪五百万劫者,
《观无量寿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在佛教所用念咒念经中,功德最大!因为佛经说:阿弥陀佛,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念佛,就会有光从口中出来,邪鬼不能近前。又如猛虎出笼,百兽尽遁。只是没修为功夫的人,看不到光。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里说:
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现生即得延年转寿,
不遭九横之难。
有人愿意求长寿的话,一般的观念,「我念消灾延寿药师佛;要往生净土,就念阿弥陀佛;要求子,就念观世音菩萨;要消业障,就念地藏王菩萨;要求儿子有智慧、考上好大学,就念文殊菩萨;要我的孩子有福报,就念弥勒菩萨,他肚子大、有福报……」把菩萨做了很多分工。
这都是初机学佛的人,诸佛菩萨都有很多方便,因为我们众生欲望太多、贪求太多,所以,巧设种种方便,引导我们入佛法之门。久修念佛了、专修念佛了,通通不必,无论有什么所求,通通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来替代。
《涅槃经》里讲:
譬如父母,而有七子。
于其病者,特加怜愍。
如来亦尔。
于罪苦者,犹加怜爱。
佛最疼爱,最关心的就是那个病最重的儿子!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
舍利弗!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
于现在身,
受无比乐:
或转贫贱,获得富贵,
或得果免宿业所迫病患之苦,
或转短命,得寿延长,
或怨家变恨,得子孙繁荣。
百丈怀海禅师虽然建立丛林,他也讲: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万修万人去。
净土宗六祖 、也是禅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师永明禅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彻悟禅师云: 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 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渡;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 念佛时即见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华严经》说:宁受地狱苦 ,也要得闻诸佛名。一称「南无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自然护念。故知:念阿弥陀佛,即是念十方诸佛;生极乐净土,即是生十方净土;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十方诸佛名号。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佛法有无量法门,如世间的道路,有难行道,有易行道。陆路步行则艰苦,水路乘船则快乐。菩萨道也是这样。或有法门勤行精进,时间久远才能获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或有法门以信心为方便,容易修行并迅速达到阿惟越致。倘若有想速至不退转地的行人,应当以恭敬心执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蒙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速证不退转果位。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
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
《涅盘经》: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声,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大悲经》说: 一称佛名,以是多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大集经》:「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往生净土,证不退转。」
《法华经》: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增一阿含经》: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若有称佛名号,如构牛乳顷,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供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
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弥陀经》: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大智度论》: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
佛教大善人令人敬佩,如何才能像一样善良慈悲又任劳任怨?
发心很好,我也和您一样,受出家人腊态铅慈悲心感动,故我学佛轮好,福慧双修,方法太多了,心念为要,为什么福薄?因为做任何事无善缘,总是磕碰,一念善心,一句弥陀,利益闭氏无量 众生,与它们结善缘,福德无量啊,日后做事自然有助缘。阿弥陀佛
我是一位普通的佛教信徒,也未皈依,只是想在家念一些经,但不知道可以念些什么经?请诸位法师予以赐教谢
佛说演道俗业经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卜销盯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菩萨无数。四辈之众。天龙鬼神阿须伦会。
时给孤独氏与五百居士。出舍卫城行诣佛所。稽首足下却坐一面。叉手问佛。居处治家财有几辈。出家修道行异同乎。当奉何法疾成无上正真之道。复以何宜化众生耶。
佛言。善哉问也。开发曈曚将来学施。
佛言。财有三辈。一曰下财。二曰中财。三曰上财。
何谓下财。有人治产积聚钱财。不敢衣食不修经戒。不能孝顺供养二亲。不乐随时给足妻子。欲其消息充饶饱赐。奴客徒使衣裁蔽形食系口腹。抱愚守惜如蜂爱蜜。不信先圣不奉高士沙门道人。不好布施种福为德。心自计常不虑对至。合者必散祸福自追。贪慕身地不觉恼恨。咄嗟没过入泥黎门。其身缘食四大虺盛。神寄其中假号为名。羸弱犹化危脆不固。不解非常倚世之荣。心怀万忧谓亦长生。心存吾我不达悉空。三界尚虚况人物乎。汲汲迭惑贪淫嫉妒。如斯行者。
奉养父母安和至心。出辞还返不失颜色晨定暮省小心翼翼。念二亲恩而无穷极。给足妻子应时衣食。恩情归流与共同欢。妻子如是也终无私行。瞻视奴客眷属徒使不令饥乏。不信死后当复更生。谓死灭尽归于无形。供孝所生念乳养恩。给足妻子恋恩爱情。瞻视仆使欲得其力。不能奉敬沙门道人。不肯行善布恩施德。后当得福与众殊特。是谓中财。佛于是颂曰
常能念乳养 孝顺供二亲
给足其妻子 随时不失节
奴客及徒使 慰劳不加恶
下侍皆顺从 遣行不违教
不信后世生 闻之惊不喜
自计身有常 长存不终亡
三界如幻化 当识此辞章
己所为罪福 从本而受之
佛复告长者。上财业者。谓其人若有财宝能自衣食。孝顺父母不失时节。恒瞻颜色不令怀戚。出不犯禁入不违礼。造行清白不使污染。恭敬尊长谦逊智者。启受博闻等心不邪。下劣贫厄咸蒙仗荷。给赡妻子常令备丰。除诸邪念修以正治。消息奴使不令穷匮。不妄挝骂加之慈愍。奉敬先圣至学正士出家顺法沙门贤明。夙夜行礼不失其意。布施所乏使成道德。恣讲经典并化痴冥。以善方便不失其时。自安护彼一切众生。犹如牸牛食刍出乳。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醍醐最柔特妙。其自安身愍哀十方。多所慈念多所安隐。诸天人民皆得蒙度。是人最尊无上无比为无俦匹为世大雄独步无侣。佛于是颂曰
若有众财业 以自好衣食
供养孝父母 不失其颜色
出游不犯禁 还返不违礼
造行常清白 顺法不荒迷
供敬奉尊长 谦逊明智者
启受博闻士 等心不慕邪
随时给妻子 各令得其所
慈赐奴仆使 衣食常丰足
奉沙门学士 布施授供养
从受深妙法 弃捐痴聋盲
愍伤十方人 不独为斗搜身行
常自安其已 亦解一切厄
譬如酥醍醐 本从刍草出
既可用安身 身和无疾疹
普哀众生类 其心常平一
以是四等行 速逮成至佛
佛告长者。出家修道学有三品。一曰声型和闻。二曰缘觉。三曰大乘。
何谓声闻。畏苦厌身。思无央数生死之难周旋之患视身如怨。四大犹虺五阴处贼。坐禅数息安般守意。观身恶露不净之形。畏色欲本痛想行识。怖地狱苦。饿鬼之厄。畜生恼结。人中之难。天上别离。不可称计。轮转无休如狱中囚。欲断生死勤劳之罪。求无为乐泥洹之安。但自为己不念众生。常执小慈不兴大哀。倚于音声不解空慧。三界犹幻。趣自济己不顾恩慈。是为声闻学。佛于是颂曰
畏无量生死 周旋之艰难
心已怀恐惧 唯欲求自安
坐禅而数息 专精志安般
观身中恶露 不净有若干
弃捐三界色 断欲得自安
不能修大慈 唯志乐泥洹
佛告长者。缘觉者。本发大意。为菩萨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以用望想求为尊豪天上天下咸令自归。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德重巍巍堂堂无能及者。不解如来色身所现。因世愚人不识大道。断生死流不能反原。尽生死本故为现身。相好严容。文辞言教以化愚冥。显示大明及著相好。谓审有色像。虽行四等四恩六度无极三十七品。观十二缘欲拔其原。不解本无悕望大道。正使积德如虚空界不得至佛。所以者何。用不达故。何谓不达。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四等四恩有所悕望。念救一切五趣生死。解空无想不愿诸法。晓一切法如幻化梦野马影响芭蕉泡沫皆无所有。道慧无形等如虚空。无所增坏普度众生。佛于是颂曰
本发菩萨意 志慕大乘业
但欲著佛身 不了无适莫
布施戒忍辱 精进禅息智
四等恩六度 惟己乐无为
慕三十二相 八十好巍巍
天上天下尊 脱五阴六衰
但察其粗事 不能观深微
虽欲度十方 心口自相违
不了如幻化 水沫泡野马
芭蕉如梦影 妄想甚众多
正使作功德 犹如江河沙
心怀无上真 不解除众魔
佛告长者。其大乘学。发无上正真道意。行于大慈等如虚空。而修大悲无所适莫。不自忧身但念五趣。一切众生普欲使安。奉四等心慈悲喜护。惠施仁爱益义等利救济十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六度无极无所悕望。以施一切众生之类。观于三界往返周旋。勤苦艰难不可称计。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而无异。为之雨泪。欲令度厄至于大道。佛于是颂曰
发无上大意 行慈悲喜护
大哀如虚空 行等无适莫
立德不为己 唯为十方施
度脱诸群生 使至大道智
又有四事得至大乘。
一曰 布施给诸穷乏。
二曰 不择豪劣行轻重心。
三曰 所可施与无所悕望不求还报。
四曰 以此功德施于众生。
佛于是颂曰
布施摄贫穷 不行轻重心
志慧无悕望 不求还得报
愍念于群黎 往来周旋者
以此功德施 悉令至大道
佛告长者。奉戒有四事疾成大乘。
一曰 守口护身心不念非。
二曰 出入行步不失礼节。
三曰 不愿生天转轮圣王释梵之位。
四曰 以是禁戒惠施众生。
佛于是颂曰
常护身口意 心坚如太山
若出入行步 未曾失礼节
不愿生天上 释梵转轮王
则以此正行 用惠一切人
佛告长者。忍辱有四事疾成大乘。
一曰 若骂詈者不计音声。
二曰 若挝捶者计如无形。
三曰 若毁辱者谓如风吹。
四曰 有加害者常怀大哀。
佛于是颂曰
挝骂令默然 自计本无形
设有恨意起 心辄还自止
和心颜色悦 众人咸恭敬
用是得成佛 三十二相明
佛告长者。精进有四事。
一曰 夙夜奉法未曾懈废。
二曰 宁失身命不违道教。
三曰 勤讽深典不以懈惓。
四曰 广欲救济诸危厄者。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夙夜奉大法 未曾有忽忘
宁自失身命 不敢违道教
诵习深经典 不以为懈惓
救济众危厄 不使心怀怨
佛告长者。禅思有四事。
一曰 乐习精修闲居独处。
二曰 静身口心令不愦乱。
三曰 虽在众闹常能定己。
四曰 其心旷然而无所著。
佛于是颂曰
恒好于精修 志闲居独处
静其身口意 未曾念愦闹
数处众乱中 心定无忽变
一心见十方 道慧起神足
佛告长者。智慧有四事。
一曰 解于身空。四大合成散坏本无主名。
二曰 其生三界皆心所为。心如幻化倚立众形。
三曰 了知五阴本无处所。随其所著因有斯情。
四曰 晓十二缘本无根原因对而对现。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悉解其身空 四大而合成
散灭无处所 从心而得生
五阴本无根 所著以为名
十二缘无端 了此至大安
佛告长者。智慧复有六事。
一曰 解色如聚沫。
二曰 了痛痒如水泡。
三曰 思想如野马。
四曰 晓生死如芭蕉。
五曰 察识如幻。
六曰 心神如影响计本悉空皆无处所。
佛于是颂曰
解色如聚沫 痛痒如水泡
思想犹野马 生死若芭蕉
了识假譬幻 三界无一好
分别悉空无 尔乃至大道
佛告长者。慈有四事。
一曰 慈念十方。
二曰 如母育子。
三曰 极愍念之。
四曰 如身无异。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慈念于十方 如母育赤子
常怀极愍念 如身等无异
佛告长者。哀有四事。
一曰 愍之。
二曰 为之雨泪。
三曰 身欲代罪。
四曰 以命济之。
喜有四事。
一曰 和颜。
二曰 善言。
三曰 说经。
四曰 解义。
护有四事。
一曰 教去恶就善。
二曰 常训诲归命三宝。
三曰 使发道意。
四曰 开化众生。
是为四。
佛于是颂曰
愍念为雨泪 身欲代其罪
舍命而济之 不以为怀恨
和颜演善言 讲法分别义
教去恶就善 诲归命三宝
佛告长者。有四法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一曰 解空学无所求。
二曰 无想无所悕望。
三曰 无愿不慕所生。
四曰 常等三乘之业无去来今。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解空无所求 无想悕望报
不慕愿所生 常等三世行
佛告长者。有四事法疾成佛道。
一曰 一切皆悉本净。
二曰 而解万物普如幻化。
三曰 生死断灭皆从缘对。
四曰 计其缘对本亦无形。
佛于是颂曰
一切悉本净 解物如幻化
生死从缘对 计本亦无形
佛告长者。有六法疾成正觉。
一曰 身常行慈无怨无结。
二曰 口常行慈演深慧义。
三者 心慈仁和调隐哀念十方。
四曰 护戒不造想求大乘之业。
五曰 正观见十方空道俗不二。
六曰 供足乏食救身之业以济危厄。
是为六。佛于是颂曰
身常行慈心 未曾捶怨结
口恒修言愍 演深慧之谊
心和仁调隐 哀念诸十方
护戒不起想 正观十方空
佛告长者。有四事疾成佛道。
一曰 奉精进业悉无所著。
二曰 教化众生道心不断。
三曰 游于生死不以患厌。
四曰 大慈大哀不舍权慧。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精进无所著 教化未曾断
不患厌生死 不废舍权慧
佛告长者。开化众生有四事。
一曰 不信生死者则以现事祸福喻之。
二曰 不信三宝显示大道。
三曰 迷惑邪径指语三乘。佛道独尊而无有侣。
四曰 三界所有悉如幻化无一真谛。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不信生死祸福示 堕邪见者显大道
佛道独尊而无侣 三界悉空如幻化
佛告长者。开化复有七事。
一曰 悭贪者教令布施。
二曰 犯恶者诲令奉戒。
三曰 嗔恚者劝令忍辱。
四曰 懈怠者化令精进。
五曰 心乱者诲令定意。
六曰 愚冥者教令至学智度无极。
七曰 不知随时显权方便。
是为七。佛于是颂曰
悭者教布施 犯恶令奉戒
嗔恚劝忍辱 懈怠劝精进
乱者使定意 愚冥教令学
智慧度无极 随时发善权
随时菩萨问佛。何故学者有上中下。不悉普等至大乘乎。
佛言。学者其心见有远近 解有深浅 志有优劣 故示三乘。计本无三假引为喻。譬如有人为国大臣聪明智慧。王之所重参谊国事。一以委托不怀疑虑。又斯大臣有三亲友。一曰太子。二曰尊者。三曰凡人。大臣举治国之政颇有漏失。众人潜入白之于王。谓图逆辟王闻怀疑问诸臣曰。当何罪之诸臣得便各重罪之。或言斫头。或言截手断足或言割耳及鼻。挑眼去舌。王察众臣所议甚重。告曰不然。此人明达偶有小失。不宜乃尔当捉闭著狱。诸臣唯从不敢复言。告边臣曰。速下文书令收敕臣闭在刑狱。时凡亲友闻之悲念。欲使出狱力劣不任。唯以衣被饮食所乏日日供之。亦不能令不见考治。尊者又闻心用辛酸。往至其所解喻狱吏。不令搒笞痛苦休息不堪出狱。至太子闻以为罔然。是吾亲亲无有重罪。众臣憎之谗之于王。不宜取尔。往诣王所具陈本末谓无逆肆。当用我故愿赦其殃。王用爱子即赦使出狱。与王相见令业如故。其国王者谓如来。其太子者智慧度无极善权方便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权慧之宜。乃能得出于三界狱。得成为佛广济众生。尊者亲友谓行净戒。免三恶趣不助三界。可受天上人间福不得至道。凡知友者。谓布施业。此适能脱饿鬼之界。不免地狱畜生之厄。所以者何。如其所种各得其类。发无上正真道意。奉于大慈无极大哀。开化一切故得至佛道。本典大道不达深法。不解进退中止自废。故为缘觉畏生死难往返周旋。但欲自济不念苦人故堕声闻。各随本行而获致之。
说是经时。给孤独氏居士五百长者。皆发无上正真道意。有数千人远尘离垢诸法眼生。箜篌乐器不鼓自鸣。飞鸟走兽相和悲声。当是之时。莫不欢喜自归佛者。
居士复问。初学道者始以何志。
佛言。先习五戒自归于三。
何谓五戒。
一曰 慈心恩仁不杀。
二曰 清廉节用不盗。
三者 贞良鲜洁不染。
四曰 笃信性和不欺。
五曰 要达志明不乱。
何谓三自归。
一曰 归佛无上正真。
二曰 归法以自御心。
三曰 归众圣众之中所受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
复有四法。一曰道迹。二曰往还。三曰不还。四曰无著。缘觉至佛无上大道。得天人身皆由之生。次行四等四恩四辩六度无极大慈大哀得成大道。前知无穷却睹无极。教训十方何智不逮。
阿难问曰。此经何名。云何奉行。
佛言名曰解俗家。业三品之财出家修道无上正真。其要号曰演道俗业。
佛说如是。贤者阿难。给孤独居士。五百清信士。莫不欢喜。
传喜法师《放生功德殊胜行》
《大智度论》里有,说我们罪业当中,杀业是最严重的,这个罪过最重。诸功德当中,放生也是第一的。因为什么?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圣贤啊、佛菩萨最爱者众生,众生最喜爱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啊!
不要说生死了,就是我们有一点病痛,我们都会受不了。所以能救众生的生命,则能成就诸佛的心愿,这是《普贤行愿品》里面的。
《优婆塞戒经》里说,「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横罹其殃,舍此生已,当堕地狱。」所有众生的短命,财物耗损、减少,自己的子女眷属生离死别。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不尊重生命,杀害生命的果报。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
平时我们做人,非常主要的地方我们不注意。我们特别喜欢健康,喜欢财富,但是最大漏财的、健康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杀生,我们不尊重其他的生命。短命、耗财、子孙分离的这个果报,死了还要堕地狱,因为你侵害众生,那个是不得了的罪。
憨山大师也有「人即爱其寿,每个人都爱长寿,生物也爱其命,放生合天心」,一切天地善神都是欢喜的。
「放生顺佛令,放生免三灾」,一切诸佛对我们的教导都是这样,爱惜物命、放生。所以放生的人可以免三灾,水、风灾叫三灾。
「放生离九横」,九种横死。自己生病死、车祸、上吊、自杀、被别人打死,种种的九种横死。如果放生的人就不会遭到这九种横死,而且放生的人寿命延长。像《了凡四训》里面,了凡先生,算命的算他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结果修善放生,得到两个儿子,活到八十几岁,寿终正寝。
「放生官禄盛」,也是这样,了凡先生本来只能做一个七品芝麻官的,结果因为放生之后,官做四品。七品跟四品这差多少,四品就能见皇帝啦!
「放生子孙昌,放生家门庆」,家有余庆啊!
「放生无忧恼」,放生的人心常开怀,肚量也大。有这样子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的人,自然就这样。
「放生少疾病」,放生的人灾难消除,病痛也消除。
「放生解冤结」,我们过去杀生害命,为了吃众生肉,所以今天放生这个就消除。我们佛友告诉我,体念众生跟我是一体的,有这样子的感受啊,然后以大慈悲心让它延长寿命,放回它老家,这样子我们这一生当中杀害众生的罪就消除。
为什么?因为以前无明,贪吃、杀害众生,这种罪业在我们这个慈悲心当中,那个光一照就消除掉了。
「放生罪垢尽,放生观音慈」,观音菩萨大悲体念众生,我们放生的人就跟观音菩萨站到一条线上去了。
「放生返卜普贤行」,普贤菩萨以广大愿行,我们今天放生也像普贤菩萨的行为一样。
「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一个放生的人和杀生的人那是天渊之别,果报很清楚的,憨山大师的《放生偈》里有,还有慈寿禅师的《放生偈》里面芹世弊也有。
「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打架斗殴,甚至发生战争,这是什么?都是杀生这种怨气积在世间,然后我们人间也是不太平,吵架,所以「负命杀汝身」。
我们要吃那只鸡,杀了它,我们就欠它一条命,吃只吃它一口肉,欠却欠它一条命债。如果欠它命,它就会反过来伤害我们。
所以「负命杀汝身,欠债焚汝宅嫌族,离散汝妻子,曾破它巢穴。」像那个鸟,鸟搭巢生蛋孵小鸟,我们取它的蛋,或者是抓它的小鸟,破它的家庭,那我们这个人间也就会妻离子散。
「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在这个世间,这个生命的轨迹,什么是因果?就是生命的规律。你给这世间善的,你就会得到快乐的果报,害这世间就是痛苦的果报。
我们现在看看这些鱼,这些水陆空的这些众生,好像它们的生命很微薄。这些众生的果报,它的福报小,它的佛性跟我们是一模一样的。阎浮水陆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宿恶业力障蔽妙明,不能显现,沦为异类。
它现在作为异类,就是它过去自己的业报。虽然它的业报如此,就像有的人,他没办法买宝马,骑个自行车,甚至有的人赶个驴车。不是说你开宝马的,就能把骑自行车的撞死,这个不可以的。虽然你福报大,他福报小,命都是一样的,佛性也都是一样的。
「良以,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从无始来辗转相争、辗转相杀,彼故各个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故宜结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生命在这个世间轮回、轮转,没有一个生命不曾经做过我们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没有一个例外的。以我们现在个体的眼睛看不到,但是以智慧的推论,就可以推论到。
你像我们现在在座的,我们现在做人,我们投胎做人之前,我们是什么?那我们生生世世有多少世,你数得过来吗?无量劫来轮回到现在,我们投胎多少次?我们做过鸡啊、猪啊、狗啊、马啊、蚂蚁、蚊子、苍蝇。这世福报大,做到人了,你说这个无量劫,做过多少世啊?
我们地下这个灰啊、泥啊,这个泥磨成粉算得过来,我们生生世世都算不过来!那我们既然有这么多生生世世,哪一世没有父母啊?父母亲那数量能算的过来吗?这么多父母亲的话,那这个生命的机率,所有一切生命在无量劫轮回当中,都做过我们的父母亲啊!我们也做过他的父母亲。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个大团圆呢!
这佛性为什么开发出来?这叫俗谛的菩提心。从一般的推论上来讲,一切生命皆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现在做人了,我们有这样的智慧,我们跟着佛的生命方向,我们体认一切众生皆是我们无量劫的父母,皆以报恩的心,令一切众生学佛求解脱的心,要这样子。
「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熄灭刀兵劫,让这个世间太平的基础就在这。
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夜半声」。世间的杀气从哪里来?你听听半夜三更,屠宰场里的声音,那个猪嘶声裂肺的叫啊,那个牛跪下来流泪啊!那么大的牛,头被割下来,血流成。你看看那一切,就知道我们人间为什么会有战争、杀戮。
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也说「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护众生的时候,原来是在护自己啊!戒杀可免天杀。明明我们这个命里面有杀劫的,但是我们自己戒杀了,从此之后再不杀生,那我们过去的这个被杀的这种业也会被免除。
所以鬼神杀、盗贼杀全部都免除,未来冤冤相报的杀也都可以免除。今天你吃它肉、杀它,以后就被它杀。所以我们戒杀之后,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冤冤相报杀从此都免除了。
放生的道理很多很多,我念的这些都是佛佛祖祖、天下大善人、圣贤之辈所讲的,所以说放生这个功德无量无边的。佛性本是诸佛不动之体,什么是佛?这就是佛。这个还了得!我们坐在家里,天天丫鬟给你供吃的、供喝的,研究二十年,这几个字不一定研究透。还要千里寻师,去访师、拜友、要爬到高山上、钻到山洞里,还要去修。你看这个佛法,一切佛祖祖辈辈传下来,传到我们现在,我们还有东方文明。
「汝等执著妄起无明」,无明从哪里来的,从执著里面生起来的。
「譬如病目见空中花,」就像黄疸病,看什么都是黄的。我们这个人,知见有问题,邪知邪见、病态的见、狭隘的知见,我们狭隘的人生观、世界观,看什么都是凡夫的知见。
就好像看着天上一样,眼睛瞪久了,瞪三分钟,好了,马上就,哦,「这么多花!」花是哪来的?天上生的吗?眼睛里生的吗?从哪里生的?叫「瞪发劳相」。
就像东北的喜剧演员赵本山「卖拐」似的,叫那个人来跺脚,一跺,唉?腿有点麻了?这是毛病的前兆,快买拐吧,不买拐以后腿要残废了。你们要不要跺跺脚?试试看,使劲跺,从哪来的?这就是「瞪发劳相」。
眼睛看空中一样,看,看,看,太阳出来了,我们有的开光时候,对着太阳看,噢,有红光、有蓝光、有绿光,其实啥光也没有,是眼睛有问题。所以说「譬如病目见空中花」,就是这样。
我们现在认为这样的,地水火风是这样的,地水火风是固定的吗?修行你看那个佛菩萨,火当中取出水来,水当中能够点火,这世界不是我们现在的眼睛所看的这样子的。
救命是诸佛菩萨的本怀,我们现在放过生的,看到生命要被别人杀,心里就不忍心,这就是佛菩萨的心生起来的。观音菩萨要救我们,我们遇到灾难了,菩萨救我们啊就有方法。
以前我们看到鱼,就想是炖著吃啊?还是煮著吃啊?放过了就不大会了,看到鱼想着赶快买了放生去。以后我们多放生,培养佛性,佛性就显出来了。每个人都有佛性,但是佛性要培养的,不培养它就长不大。
放生的十大功德:
第一、无刀兵劫,
第二、集诸吉祥,
第三、长寿健康,
第四、多子宜男,杀生害命要断子绝孙,反过来说,我们放生的多子多孙。
第五、放生的人诸佛欢喜,
第六、放生之后,万物都感恩我们,
第七、我们放生的人无诸灾难,
第八、放生的人得生天上,
第九、放生的人诸恶消灭,四季安宁,尤其在危险的时代,还能够平安吉祥。
第十、放生的人生生不息,善心相感,正世子孙代代相传,永远福寿。
放生了,我们生命的DNA里,我们的基因里面就有这个慈善的因,所以招感慈善的子孙到你家投胎。
第一、「救生,此善因得圆满三十二大丈夫相之一项,为以大悲心救护遭受毒打、捆绑、拘禁,即将被杀戮之一切众生,得手指和脚趾纤长可爱之相。」那个手伸出来很漂亮,脚长的很漂亮,为什么?是爱护生命,救护众生啊!
第二、「护生,此慈善因能得圆满大丈夫相之一项,以大勇猛心饶益一切有情活命顺缘,得足跟宽广相。」那个脚伸出来,那个脚后跟宽宽厚厚的,这就是什么?这就是让一切众生活命啊!让它们活命的顺缘之相。
第三、「放生,此善因可得圆满大丈夫相之一项,为以远离杀生之一切过失,得身体洪直相。」身体高高大大的。
第四、《普贤行愿品》里面有,「众生至爱者生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生命者,能成就诸佛功德。」
第五、《优婆塞戒经》说,「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横罹殃,舍此身已,当堕地狱。」杀生的这个果报。
第六、《婆沙论》上说,能一天一夜持不杀生的戒律,来世中决不遇刀兵的灾劫。如果不杀生都有这样的好处,更何况我们现在放生呢!
第七、「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众生不移,长养慈心勿伤物命,尽此一念可为仁圣。」就这个念头可以成为仁者,可以成为圣人。
第八、「履行仁慈,博爱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卧安觉安。」常放生的人,心怀慈悲的人,睡觉都安稳,「卧安觉安,不见恶梦」,晚上不做恶梦,「天护人爱」,天上善神保护你,人间大家都喜欢你。而且「不被毒所害,不被兵家所伤」,「水火不丧,所在得利」,到哪一方都得到利益。「死生梵天」,死了之后还升梵天,是为十一大利。
第九、「悲心出资买命放生,救度即将被人类宰杀吞啖的这些众生,予以放生所得福德深广无量,能消解病业疾苦。」
身体不好的,放生就能够消解这个病业疾苦。无明因果病痛,有一些病到医院也查不出来,因果病,累世冤亲债主牵缠的病,各种身染的恶疾速得痊愈。
第十、杀生食肉犯了五种罪:残忍心、自私心、杀害心、贪昧心、欺弱小的心。戒杀斋素增长五种善心:同情心、怜悯心、爱护心、慈悲心、平等心。故曰:求福莫过于斋戒布施,求寿莫过于戒杀放生。
十一、放生可以圆满人天的七种德,佛经当中有说「人天的七德」,哪七德呢?种姓高贵、形色端严、长寿无病、缘分优异、财势富足、智慧广大。
佛经里,佛告诉我们:虽有杀百人百马之罪,若放一个众生,诚心的放一个众生,清净彼等业障。若放十三个众生,净除万劫之罪障。放十三个,万劫我们杀生罪障都能净化。若有众生尽寿命,为彼作放生,延长其寿命。有的人寿命已经尽了,黑白无常要来抓他了,但是我们要放生的话,寿命延长。其三日内必定死亡的,要放十三个生命的话,此人能延寿三年。若杀害已经放生过之众生,这有杀百人之过失。反过来说,杀害众生的罪过是很重的。一切有漏的善法当中,没有比放生功德大的。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当中有说:「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地藏十轮经》中有说,地藏菩萨告诉我们:设使能戒诸杀生,诸众恭敬成无上,恒时无病延寿命,安乐畅适无损害,一切生生世世处,深信如来之行境,现见佛法及僧众,速得无上菩提果。
放生有六度具足:
第一、布施,有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放生啊,这三种布施都具足了。放生时,得令众生从死亡被杀害的怖畏解脱,故为无畏布施。
第二、持戒,意即不害众生,不杀害众生,是不是持戒啊?放生非但不害,而且能救度罪苦的众生,故亦具备了持戒的意义。
第三、忍辱,意即为法苦行。今天这么冷,风这么大,我们大家站在这边,我们是不是在修苦行啊?坐房间里炕上多暖和,我们现在到水边来放生,救生命、念经、念咒,我们今天是不是修苦行?所以这个放生也具足了忍辱,我们能克服一切困难来放生,就是行忍辱。
第四、精进,意即为法努力。我们今天跑到湖边来,我们积极的来拯救被杀戮的众生,来放它们的生命,这就是听佛的话,听佛菩萨教导,我们就是努力精进,所以我们今天学佛精进勇猛。
第五、放生具足禅定,意即心不散乱。我们一心一意,对众生具有慈悲心、虔诚心,放生这个当中就有禅定。
第六、放生具足智慧。因为愚痴的人他不相信因果的,所以我们今天相信因果。愚痴的人不知放生积累功德,杀生造业,我们今天放生的人,知道生命的尊贵和价值,爱惜尊重众生的生命而行放生,这就是具足了大智慧。我们能够尊重其他的生命,我们现在强大,我们来救那些弱小的生命,这就是有智慧的象征。
今天为什么雾濛濛的?这是龙王爷高兴,昨天晴空万里,今天雾濛濛的,我们这里很干燥的,今天也不干燥,空气里都充满了水。
《放生功德论》有云:若欲善趣之乐,放生能得人天福报;若欲自得寂灭,放生即得声闻阿罗汉果;若以菩提心所摄,放生则成佛果之因;若愿上师住世,我们的父母亲、我们的长辈身体健康,放生即能感得长辈、我们的师父身体健康,长久住世;若欲自己长寿,放生成为殊胜长寿法,此有无等之功德。
今天放生,这么多的生命在我们的手底下让它们重获新生,我们对这个生命的同体的感受。看到那个煤矿被压了,人被埋在里面,我们自己没能力救,但是我们以放生救命的心,来回向这一切苦难的众生,让这个人间灾难消失。我们成为这个世界和平的一分子,我们缔造了这个世界祥和的气氛。
我们今天做了一天的菩萨,大家都出钱出力,做了一桩大好事,回向我们老祖先、长辈,我们的子孙都为我们的菩提心感召来的,我们蔚县这一方土地风调雨顺,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37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