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证严上人(证严上人现状)

学佛百科2023-05-06142

静思语的作者简介

证严上人,一九三七年,出启燃生于台湾台中的清水镶。一九六三年,明旁腊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师训“为佛教,为众生”,是年二十六岁。一九六六年,创办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年二十九激滑岁。一九六六年以后的数十年来,慈济世界在上人慈悲呵护下,一步一步,坚实的茁壮;如今遍布全球的慈济人,出现在全世界许许多多有灾难与苦痛的地方;通过亲手拔除人们的苦与痛,上人的弟子们,谨守着法师坚定的菩萨志愿与佛陀清凉的慈悲智慧,虔诚的追随法师祈愿;愿人心能净化,愿社会能祥和,愿天下能无灾。

证严法师今年多大

证严法师,俗名景云,1937年出生(75岁了)于台中,因父亲早逝、母亲多病,悟人生之无常而出家。1966年,在花莲山上清修的证严法师,偶然在地上看到“一滩血”,得知一个难产的山地妇人因交不起保证金而被医院拒于门外,遂发下宏愿,要建造一所专门给穷人看病的医院。当时,要建租答一所医院起码需要8亿新台币,对一个清修的比丘尼来弊前慧说无疑是天文数字,然而她后来不仅在花莲悔慧建成了第一所慈济医院,还把慈济志业扩展到全球。四十多年以来,证严法师筹集了逾百亿新台币的善款,在慈济功德会的帮助下,全球各地蒙恩受惠的贫民、病人、灾民不计其数。

慈济拜会证严上人是是做什么的?好像很有名在中国。

证严法师是台湾的一位女出家师父,一生奉献于慈善事业。于1966年创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

证严法师,俗名景云,1937年出生于台中,因父亲早逝、母亲多病,悟人生之无常而出家。1966年,在花莲山上清修的证严法师,偶然在地上看到“一滩血”,得知一个难产的山地妇人因交不起保证金而被医院拒于门外,遂发下宏愿,要建造一所专门给穷人看病的医院。当时,要建一所医院起码需要8亿新台币,对一个清修的比丘尼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然而她后来不仅在花莲建成了第一所慈济医院,还把慈济志业扩展到全球。

四十多年以来,证严法师筹集了逾百亿新台币的善款,在慈济功德会的帮助下,全球各地蒙恩受惠的贫民、病人、灾民不计其数。

如今的慈济功德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国际性慈善救济组织,其“业务范围”涉及慈善、医疗、教育、人文、环保、社区志工、骨髓捐赠、国际赈灾,用慈济的术语来说,就是“四大志业八大法印”。今年初,慈济功德会也成功“登陆”,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大陆合法营运的台湾宗教性质的慈善组织。

在台湾东部的花莲郊区山上有一座破旧的木板房,里面住着这样一位挂单修行的比丘尼,她当时看到一位难产的山拆茄地妇人,因为交不起保证金而被医院赶出了大门,就发出宏愿,要建造一座医院,专门给穷苦的人看病,当时她所需要的资金是八亿台币,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后来她不仅完成了这个愿望,而且三十多年以来,她一共筹集了上百亿台币的善款,而台湾几乎五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说有四百多万人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她的慈善活动。在全球有一千多万她的志愿者,

他(她)-----就是人称“东方德蕾莎”“人间观世音菩萨”的证严法师。

辞亲修行,普爱众生———— 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前两个月出生的证严法师, 俗名景云,出生在台中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非常懂事、孝顺戚亩,十五岁时,母亲因胃穿孔需要开刀,在五0、六0年代,开刀是很危险的。因此,法师向天祝祷并发愿「愿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茹素,为母亲增寿祈福」,也许是孝心感动了天吧!母亲的病奇迹似的不必开刀,服药而痊愈。

五年后父亲因脑中风骤逝,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探索父亲的去处促成他接触佛法的因缘。父亲早逝,母亲多病,使幼小的她对人生充满了困惑,又由家庭的痛苦想到众生的痛苦,几度的离家弃俗不成,辗转浪迹仍未找到栖身静修之所,时而台北、台中、台东四处挂单,最后在花莲县秀林乡下的小庙—高御森—普明寺安住下来。一九六二年秋,他二十五岁,没有剃度师父,自行落发,静静踏上僧侣修行的生涯。

巧遇良师,艰苦修行—— —— 一九六三年二月,他只身到台北市临济寺准备受戒,却因没有剃度师父而无法报名。戒场报名截止前一个小时,由于到慧日讲堂请购《太虚大师全集》的因缘,巧遇印顺导师(继太虚大师后主张人间佛教,台湾比丘界第一位以论文获得日本大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的学问僧),至为惊喜,并以一颗谦卑恭敬,姑且一试的心,请求拜印老为师,想不到竟获导师应允,证严法师喜出望外。由于时间紧迫,印顺导师在简单的皈依仪式中对证严法师开示说:「你我因缘殊胜,我看时间来不及了,但是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啊!」并且马上为他取了法名——「证严」字「慧璋」。行了简单的皈依礼,即尽速赶到临济寺报名,顺利地受了三坛大戒。三十二天之后,证严法师返回花莲,就在普明寺后方,由当时佛教大德许聪敏老居士发心,为他搭建的一间简陋的,十尺十二尺见方的木板小屋修行,日夜于屋内诵经、抄经、拜经、燃臂供佛,少食少眠、精进用功,过着清修的生活。

一九六四年春,法师开端在花莲慈善寺讲授地藏经,因而与最早四位随他出家的弟子结下师徒之缘。法师为自己的修行生涯立下不化缘、不做法会、不赶经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修清规。法师及追随他修行的僧众们,坚持自给自足,过着简单的清修生活。一九六五年农历春节后,他们开端在普明寺后的五分地耕种花生,还到车间拿原料加工,买水泥袋,然后把水泥袋拆开擦拭干净后,改糊成小纸袋,再卖给饲料店或五金行,或者将裁缝店不要的碎布拿来缝制成婴儿鞋,以贴补生活所需。

悲心的触动———— 一九六六年法师到一诊所探望其弟子胃出血开刀的父亲,从病房区走出来看到地上有一滩血,但是人呢?人到哪里去了?旁边有人说:「抬走了!是一个山地妇人小产,由四个年轻的山胞从丰滨轮流抬着,走了七、八小时的山路,才到这里,因为缴不起医疗费与保证金,所以又抬回去了。」不可遏抑的悲痛在年轻法师的心里,排山倒海地撞击着,他想着:不知道是两条命还是一条命?是活还是死?难道这就是生命的无奈吗?

法师出家本来是为逃避名利,但此时此刻,对于「金钱」似乎有了新的诠释———钱可以用来救人。

但是光有钱,如果不能及时,一样救不了人;他突然顿悟到佛教那句话:「千手千眼观世音,救苦救难活菩萨」,假如每个人都有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肠,那么五百人散播在各个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时救苦救难?于是一个崭新的,不同于传统佛家修行的意念,在他心底扎了根要组织一个五百人的团体,成为一尊活生生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以出世的精神来作入世的任务。

没多久,花莲海星中学有三位天主教修女,来向法师传教,他们谈到彼此的教主、教旨、教义,把天主的博爱与佛陀的慈悲提出来研究讨论。修女在临离去前,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今天终于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动含灵一切的生命,确实很伟大,但是,虽然天主的博爱只是为全人类,我们在社会上建教堂、盖医院、办养老院,而你们佛教有吗?法师心情顿时沉重起来,因为佛教徒本就有一种谦虚的观念,都是为善不欲人知,大都各做各的,常以隐名氏的方式进行。其实它潜藏的力量很大,只是没有组织罢了。修女的话触动了他的灵机,也加强了他的信念,他决定把这些力量组织起来,从救人做起。

一九六六年一个济世团体的雏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就在法师与四位出家弟子和三十位信徒的愿心下组织起来了。最初的作法,是由四名弟子和两位老人家,每人每天加工增产一双四元的婴儿鞋,一天增加二十四元,一个月平均多七百二十元;而三十位信徒,则是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形下,每天节省五毛菜钱,以作为急难的救助金。

这五毛钱,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蕴涵的学问和实际的力量却超乎想像。

最初法师利用屋后的竹子,锯成三十个存钱筒,发给信徒一人一个,且坚持要他们每天存进五毛钱。信徒们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干脆每个月缴十五元呢?法师说:「不奇怪,我希望你们每天提起菜篮即投入五毛钱,临出门前就有一颗救人的心,节省五毛钱,即是培养节俭的心与爱人、救人的心,两个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于是这三十个人,每天提起菜篮到菜市场,逢人便欢喜地宣扬,「我们每天要存五毛钱!我们有一个救济会,我们要救人!」「五毛钱也可以救人?」消息不迳而走,参与的人愈来愈多,千手千眼发觉苦难的功能也很快地发挥了;第二个月他们便救济了一个大陆来台、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饭给她,为她清空环境,直到她往生后安葬为止。一桩艰辛、伟大的济世工程就这样默默地开展了,那年法师二十九岁,距离正式出家,也只不过四年光景。

慈善志业———— 佛教从事慈善事业并非现代才有,中国古代就有佛教寺院从事济贫、行医救民的任务;法师早年到全省各偏远地方访视贫户,之后将贫穷的原因作了分析评估,从中发现很多都是「因病而贫」「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生病了却没有去看病,最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虽然有钱,但因地方欠缺医疗,没有医师,以致小病拖成大病;另外一种是没钱加上地方医疗不便,因此过一天算一天,一拖再拖,由小病转为大病而拖垮了家庭,家庭产生了问题,连带的发生了子女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青少年问题。」

国际赈灾———— 随着国际信息快速交流,国际急难信息通过屏幕映入眼帘身为『世界地球村』一员的慈济人,对世间苦难有着一分不忍之心和责无旁贷的表示。从一九九一年起,慈济便积极参与国际急难救援事务,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各国受灾受难者最适切的帮助与关怀,点燃他们希望的火炬,鼓舞大无畏的信心与勇气,祈愿他们走出伤痛,迎向未来。

骨髓捐赠———— 基于「尊重生命」理念,法师不忍心血癌病患及家属苦候亲属间骨髓配对相符的煎熬与失落,一九九三年,在卫生署及各大医学中心的殷殷期盼下,成立了骨髓库。如今慈济的骨髓数据库,已累积捐赠者数据的人数达二十三万四千七百多人了(二○○二年七月底止),是亚洲最大、全世界第三大的骨髓数据库,也是志愿捐髓比例最高、拒绝率最低的骨髓库。而至二○○二年七月为止,配对成功且已进行移植的实例已高达四百二十九例,其中台湾一百四十九例,送海外两百八十例,而中国大陆即占了一百五十六例,可谓成效斐然。

二○○二年四月三十日,慈济骨髓库已转型为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除了持续加强骨髓库功能外,也将发展干细胞研究、基因治疗,并筹组脐带血库,预定三年内募集一万笔脐带血,作为骨髓配对的第二道防线,万一骨髓配对不符,还可进行脐带血干细胞配对.

环境保护———— 「知福、惜福、再造福」,是法师对慈济人在生活层面,所要求遵守的观念。他不赞同人们平时生活中的过度消费,不但「消福」,而且也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他提倡「资源回收」、「废物再利用」等观念,更呼吁慈济人勇于献身环保任务,从一九八九年至今,海内外慈济人抱持「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化清流,清流绕全球」的信念,从个人环保做到居住小区环保,当前超过两万名环保志工长期在居住小区做资源回收。如果以制造五十公斤的纸,需要砍伐一棵树龄二十年的大树来计算,慈济环保志工在二○○一年一整年回收的纸量达六万多公吨,可以拯救近一百五十万棵的大树免遭砍伐。这样的成效实在惊人!

法师不仅呼吁所有慈济人培养「惜福爱物」的习惯,在静思精舍利用太阳能发电、四周铺设连锁砖,设置资源回收桶,雨水及废水回收再利用;在花莲慈济医院雨水回收系统,每年为医院节省三百五十吨水量、一百九十四千瓦电量;地面铺设连锁砖,让大地能够呼吸;E化电子公文,节省纸张浪费;还有不冲洗X片的医疗图像处理传输系统,在在都显示法师疼惜大地、落实环境保护的决心。

现在他的慈善事业几乎遍步全球,每天有近100万的义工在世界各地为大众服务.

人生生命是短暂的,但时空是天长地久的;几千年来人事的变迁频仍,但人间的需要却从不断。慈济的志业是应苦难众生而设。证严法师一念悲悯,以慈悲喜舍、教富济贫直接救渡众生,他的出世是比一般人更入世的出世。

证严法师 静思语 选摘:

『以佛心看人,则遍地都是佛。以鬼心看人,则处处是狰狞的恶鬼。』

『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的珍贵;但对愚人来说,却像是一把泥土,一点价值也没有。』

『佛说:「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人能档住死期, 让他永住人间;既然这么来去无常的生命, 我们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 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 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行善要即时, 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 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侯,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 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心要像明月一样, 有月就有水; 心要像天空一样, 云开见青天。』

『用宁静的心态, 观大地众生相, 听大地众生声。』

证严上人是哪里人

证严上人是佛教慈济功德会创办人暨会长。

一九三衡改腊七年上人於台中县清水镇出生,因叔叔膝下无子,而过继给叔叔、叔母抚养。二十岁时,由於父亲脑中风骤逝,因探索父亲往生后的去处,而促成他接触佛法的因缘。一九六三年,拜印顺导师为亲教师父,导师为之取法名「证严」,字「慧歼码璋」,并给予「为佛教,为众生」的殷殷期勉。从此,「为佛教,咐滑为众生」六字,成为上人信受奉行的圭臬。

一九六六年,上人於花莲县创立佛教慈济功德会,以慈悲喜舍的大愿,起救苦救难的大行,从事「济贫、教富」的志业,让物质匮乏者,增进资生能力;为精神空虚者,丰富心灵世界。因此,颇受信众信仰。

走近证严上人

在图书室发现一本书《生死皆自在》,初看书名,没有在意,几次擦肩而过,终于拿起来看看。封面寄语这样写到:让风筝自在飞翔……远去的亲人已如一只飘扬的风筝,假如有一根线把它拉住了,这个风筝就会一直挣扎;祝福它,放下它,就让风筝自在飘到它该落地的地方。这是啥意思?值得探讨。

打开封面,有证严上人的照片,一看觉得这个佛教家怎么这么清秀啊,一度以为佛教徒都是男的,一番查看才知道证严上人是一位女士,已经八十多岁了。她在首页告诉我们:知生死,不如体会生死;体会生死,不如契合生死;契合生死,不如利用生死。每句话都值得我研究。

翻看目录,证严上人分五个部分给我们讲述其中的意义,第一部分是生死专题——生死皆自在  轻安见如来;第二部分是生命的勇者——慈悲心  愿再来;第三部分是生与死的故事——因缘生  因缘灭;第四部分是生死箴言——了悟生死  解脱自在;第五部分是生死问答——喜舍娑婆苦  愿得清静乐。好像都与生死有关。

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大病的我来说,誉山世与这本书相遇,真的是一种缘分,我知道无常就在身边,要和它友好相处;我知道我们食人间烟火,怎能免俗 ,如果生唯御死问题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大可理性的说“生是死的起点,死就是生的开头”,一副看得很淡的样子,这是对他人生死的体会。而一旦自己面临生死边缘,就会慌乱无措、烦恼不已。

证严上人告诉我们,人身难得 ,人是万物之灵,所以成佛要在人间。在人间,可以看尽人生的苦相,启发我们的道心,所以要把握难得的人身,珍惜世间缘,来时善尽本分,去时了无遗憾,这样的人生就有价值。当然作为世人,是参不透佛理的,唯有遵循“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的道理,在生死之间这段人生路上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看了这本书,知道了“把握当下  恒持刹那”很重要,与其蹉跎时日,倒不如提起勇气面对人生的种种考题,每一个考验都庆肢是一个最美的人生淬炼,不执著生之欢喜,不逃避死之直谏,善护三业,即口业、身业、意业,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什么叫慈济人?

证严上人,1937年生于台湾台中县清水镇,幼年时代承嗣给亲叔父,后随养父母移居台中县丰原镇。生性颖慧又是长女的她,未满二十岁便能为父亲分劳家业,同时亦协助母亲处理家务。

佛门因缘

上人天性纯孝慈柔,十五岁时,母亲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开刀。在那个年代,开刀风险很大,心急的她为母亲祝祷、虔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并发愿「愿从此茹素、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为母亲增寿祈福」。许是孝行动天,母亲的病不必开刀,服药而痊愈,她也因此开始茹素还愿。

1960年6月,正值壮年的父亲突然因病去世,从发病到往生仅仅不到二十四小时,这带给上人莫大的冲击;究竟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也开启她探索生命的契机,常到慈云寺向修道法师探究佛法。

就在那段时间里,上人体悟到不是提得起菜篮有权利支配金钱的女人就叫幸福,「女人不单单只是为一个家庭付出,女人应该也可以和男人一样,承担起社会责任;把参与社会的悲怀推广到整个人类,将每个人『爱家』的心,推广到爱社会、爱众生,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几度离家弃俗不成,辗转浪迹仍找不到栖身静修之所,最后在核念花莲县秀林乡下的小庙━━普明寺安住下来,日子清苦,修学佛法的决心,丝毫不减。1962年秋,二十五岁,没有剃度师父,自行落发,静静踏上僧侣修行的生涯。

1963年2月改衡困,台北市临济寺开坛传戒,临入戒场前,上人于慧日讲堂礼上印下顺导师为师,导师叮嘱:「你我因缘殊胜,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并取了法名「证严」,字「慧璋」。行了简单的皈依礼,即尽速赶到临济寺,顺利地受了三坛大戒。

回到花莲后,上人住进普明寺后只有四坪大的小木屋,开始礼拜《法华经》,研究法华教义。因为不受供养,生活很艰苦。1963年10月,移单至花莲慈善寺讲《地藏经》,前后约八个月时间,法缘兴盛,目前静思精舍多位资深的僧众弟子即是当年的结缘众。后来,上人带着这几位弟子回到普明寺借住,在殿后结伴修行。上人自立修行清规,自力更生,直到今天,静思精舍所有的开销,仍是常住二众弟子做蜡 、豆粉和出版品来维持的,从没动用到慈济基金会一分一毫的善款。

1966年,上印下顺导师应台北文化大学礼聘讲课,离开嘉义妙云兰若,希望上人能带弟子们到嘉义主持兰若。但是上人已在花莲数年,平常跟随他修行的两位老人家及三十位信徒,都舍不得他离开,联名上书导师挽留。上人陷入两难的取舍中,但随着因缘的牵引,终于还是留在花莲,并展开慈济会务。

「慈济功德会」的发源

1966年,一滩血事件为起因,上人萌生成立慈善组织,为贫苦世人服务之志。因缘巧合,花莲海星中学三位修女来向上拦郑人传教,他们谈彼此的教主、教旨、教义。修女临离去前说:「今天终于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动含灵一切的生命,确实很伟大。不过,虽然天主的博爱只是为全人类,但是我们在社会上建教堂、盖医院、办养老院,那么佛教对社会可有什么具体贡献?」上人心情顿时沉重起来,佛教徒经常为善不欲人知,但大都各做各的,只以隐名氏的名义默默行善。可惜这分份丰厚的爱心,零散缺乏组织;上人于是决定将这股力量组织起来,先从救人做起。

1966年5月14日(农历3月24日),「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正式成立。

一针一线缝出慈济的雏型

慈济的慈善济贫工作,由六位同修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开始。上人又利用屋后的竹子,锯成三十个存钱筒,发给在家信徒一人一个,要她们每天存进五毛钱。信徒们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干脆每个月缴十五元呢?上人说:「希望你们每天提起菜篮即投入五毛钱,临出门前就有一颗救人的心,节省五毛钱,即是培养节俭的心与爱人、救人的心。」于是这三十个人,每天提起菜篮到菜市场,逢人便欢喜地宣扬,「我们每天要存五毛钱!我们有一个救济会,我们要救人!」

「五毛钱也可以救人」的消息不迳而走,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千手千眼救助苦难的功能很快就发挥了;功德会成立的第二个月,即帮助一位大陆来台、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饭给她,为她清理环境,直到她往生后安葬为止。一桩艰辛、伟大的济世工程就此开展。

此时,有许多信众要求皈依,上人为了让功德会招募更多有心的会员,提出两项基本条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须做「慈济功德会」的会员;二、皈依的会员,要实际负起「慈济功德会」的社会救济工作。

慈济功德会创办初期,上人与弟子们局促在二十坪不到的普明寺里,一方面从事加工品制造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功德会会务,场地实在不敷使用。后在上人俗家母亲协助下,于1969年迁入静思精舍现址,依旧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清净庄严、朴实无华的「静思精舍」,是慈济永远的后循,也是全球慈济人心灵的故乡。

一眼观时千眼观 一手动时千手动

慈济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予乐拔苦;慈济的精神是「诚、正、信、实」,并希望以事理圆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万蕊心莲,同造爱的社会。

「我相信佛陀说的人性本善。众生都一样,佛有多大的爱心、慈悲心,众生就有多大的爱心与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众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只要予以启发,就是一种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实的快乐。一般人总以为有钱就是幸福,因为穷人难免贫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让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树,一层一层的剥,到头来都是空的,只有真实恒持的慈悲喜舍,才能获致世间最美的境界。」

上人又说:「佛教是理,慈济是事,藉事显理,以事启发,回归于理。」因此,慈济的志业由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志业,扩及到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社区志工、环保,成为「一步八脚印」。慈济人以智慧相结合,以爱心相扶持,闻声救苦,即时解难,发挥「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功能,使慈济所及,家家得安康,处处有温暖。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41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