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界诠法师大乘起信论01(界诠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解第一讲)

学佛百科2023-05-0685

界诠法师:佛教信仰的是三宝 不是信仰哪个人

说的欠雀弯妥,难道释迦牟尼佛不是个人吗?应该说皈依佛法僧三宝闭闭,不是皈依某个人,如果把皈依弟子分为团伙顷态闷、派别,就有分裂佛教之嫌。

界诠法师的师承

中国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一生以持律著称,大师在出家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将西方文化带到中国来的先驱。这样一个思想上前沿的人出家后却是一个严守戒律的衲子,真是叹为希有!弘大师一生与福建佛教的缘份很深,大师在福建期间亲近过他的人很多,广化寺的圆拙老法师就是一位弘一大师的门生并奉侍弘一大师多年, 长为大师的侍者。圆拙法师亲近弘一大师期间,在大师的座下勤研戒律,深知律学与正法久住的重要关系,而后发誓要弘扬律学。

圆拙老法师住持福建广化寺后,创建福建佛学院、倡印佛经、推广佛学知识、培养青年僧才。圆拙老法师一生皆以弘一大师为楷模,简朴慈悲,致力于弘法与整顿道风,我们今天看到福建佛教欣欣向荣的景象与这位圆老(圆拙老法师)所做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当时界诠法师刚从北京中国佛学院毕业,听说首型圆老在福建佛学院办学,便来到了福建佛学院执教。界诠法师教学有方,为人真诚,课堂上风趣幽默、深入浅出,而且博学多闻者郑猜。两年后即被推为福建佛学院教务长,受到了全院师生们的爱戴。界诠法师对弘一法师的弘法精神及其才华钦佩不已,只可惜弘一法师圆寂都数十年了,好在圆拙老法师是弘一大师之入门弟子,圆拙法师对弘一大师的律仪行持及为人风范了了于心,常常会为界诠法师讲述当年弘一法师的品行及严持戒律的故事。在圆老的善因缘引导下,当时福建佛学院五位特别优秀的法师(分别是: 界诠法师、 性光法师 、毅然法师 、演莲法师、济群法师 ),正式发愿学习南山律学,为正法住世做出佛子的一份力量。后来五比丘学戒一事渐渐被传开,大家将此五位学戒比丘称作“五比丘”(佛陀最初渡五人出家,称作五比丘)。因为这五位法师慧根深厚,深得圆拙老法师的栽培。“五比丘”这一富有传奇的故事和特殊的“群体”,直到今天仍然在福建佛学院历届师生间相传。福建佛学院的老一辈人,还能为我们津津乐道当时五比丘学戒的情景。

万法无常。当然丛态,五比丘也因为因缘的不同到世界各地弘法去了,圆老也于1999年示寂。界诠法师悲痛万分,在福建佛学院时,圆老对界诠法师的期望最高,希望他能挑起弘扬南山律学的重担。界诠法师不负重望,将一个山沟里的小寺庙,操持到如今的十方大道场,从这里走出去的弘法人才不计其数。每年到太姥山依止界诠法师学习戒律的学子超过数百众,真是佛门之兴盛!

界诠法师一直秉承弘一法师、圆拙老法师的遗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一身正气和精进勇猛的修学,十余年来奉献于弘扬佛教律学的事业上,实践着这伟大而又庄严的弘法大愿。

界诠法师的道场

平兴寺坐落于氏余“佛国海天”——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东南500米之坪岗山麓。远处怪石嶙峋,群山环抱;近处松竹并茂,叠翠重重;曲径通幽,实乃隐逸修真办道之胜地。

1966年,文革伊始,由福鼎县统战部组织全县僧众由青藏法师为首创办佛教徒茶场。十余名僧人于此结茅而住,垦荒种植,早晚课诵,从未间断。1997年,礼请世行法师移锡于此,住持改建本山道场。因平地而起,兴作道场,故名“平兴寺”。

1991年,界诠法师返山,协助扩建道场,健全寺院规约。时年,修建大殿与僧寮。1992年,开办普隐学堂,以教通诸宗、行依律仪、修归净土为宗旨。十方衲子闻讯踏至而来,依止修学。参学问道者慕名而至,人数日增,住房等设施远不敷用,无法安僧以供修学。于是1998年,再度扩建五观堂、净业堂、云水堂、尊客堂等。2000年初,为排除老年僧人后顾之忧,使其安度晚年; 又病苦僧众可以临时安置,以调节身心,故新建如意寮、念佛堂、住静关房,妥善安处老年僧人和专精修持者。同时,新建一座四层重楼伟阁,分别为法堂、学戒堂、普隐堂、藏经阁,巍峨壮丽,气垫恢宏。

同年,为了满足学僧如法如律学戒、持戒、受戒、因此依道宣律师《戒坛图经》,鼓山涌泉寺住持普法大和尚捐助净资,于寺若幽胜处,修建戒坛。坛身三重连周围护栏,并一百零八尊护坛神王尊像,悉皆精雕细琢,如法安奉。坛上建八角重檐亭阁,高耸云表,缥缈于烟霞之间,宛若天境。戒坛前庭间,建立七佛宝塔,高可及丈,排列有序。希由此胜缘,令十方登坛者获清净戒体。

界诠法师深知佛法纲纪,匡众扶教之功,莫外于戒律。 是故言传身教大力弘扬律学,培育僧才,孜孜不倦。依修学次第所需,制定严谨的教学方案,分初级、中级、研究三个阶段。悉心详考南山律典,精进研习。关于毗尼止作,诸如朔望布萨、结夏安居、自恣受岁、忏悔出罪等行事,力求如法如律,并皆躬行实践。且在1999年4月,依四分南山律典,礼请中国佛学院传印法师为得戒和尚,宁德支提山华严寺妙果法师为羯摩阿舍黎,界诠法师为教授阿舍黎,传授三坛大戒法会,创闽东佛教传三坛大戒之始。2002年春,经中国佛教协会批准,由福建省佛教协会主办,在平兴寺再次传授三坛大戒,新戒200余人。依然礼请传印法师为得戒和尚,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学诚法师为羯摩阿舍黎,界诠法师为教授阿舍黎。

平兴寺在传戒运作上,概依南山律宗旨授受态核搏,仪轨方面多依读体大师的正范。三坛中每坛分授前忏悔和正授仪则。正授戒前,必须是请戒开导和露罪忏悔,除此必作的仪轨和教诫行仪外,其余时间侧重讲说受戒意义、戒相以及受后行持等义理。综合南山道宣律师和宝华山见月读体律师的授戒仪则,为新世纪中国佛教在授戒方法上写下新的篇章。

平兴寺恪尊百丈家风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日常行事分为营事组、羯磨组、法仪组、教务组、咨询解答组、资料编辑组、教诫沙弥组等分工合作,有条不紊。每年如期举行传授在家三归、五戒、八戒、菩萨戒,并开讲各种经帆祥论,阐明教理教义。同时,成立三行基金会,推动印送经书、放生、僧伽医疗等事业的发展,并且利用现代科技制作光盘、录音带等,流通于世,弘扬戒律精神于末法,广宣法音于四海。

祈愿正法久住世间,法化无穷,利益人天,迷茫众生速脱苦海。

界诠法师的简介

界诠法师 ,俗姓李,福建省福鼎店下人,1959年11月14日出陆举判生。自幼善根深厚,聪慧过人,常随其母亲近三宝,每每于寒暑假期皆到寺中帮忙师父劳动耕作,一有闲暇便向师父请教佛法,深得法益。万法缘起无常之理,生死轮回不休之苦,铭记于心,发愿早日出家,归投法王座下。

1978年7月,高中毕业后毅然拜别双亲,来到太姥山平兴寺依上世下行法师披剃出答缓家。1981年在北京广济寺静严大和尚座下求受具足戒。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1985——1991年应聘执教于莆田广化寺福建佛学院,并担任教务长及监院等职。师在办法早改培养僧才方面,有独到的见地,培养了一大批僧青年。如今他们各弘法于四海,续佛慧命,弘扬正法。

谁看过大乘起信论?简单说说讲什么的?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袜尘缓,一卷,马鸣造,梁真谛译。这是以如来藏为中心理论,为发起大乘信根而作的一部大乘佛法概要的论书。此论的内容分为五分:一、因缘分,二、立义分,三、解释分,四、修行信心分,五、劝修利益分。此中第一章因缘分,列举制造此论有八种因缘,即是造论缘起。第二章立义分,显示大乘的实质有二:一法,二义。法即是众生心,心能摄一切法,有心真如相和心生灭因缘相;义有体大、相大、用大三大,这是诸佛菩萨所乘,故名大乘。第三章解释分,根据立义分的法义,分三大段加以解释:一、显示正义,二、对治邪执,三、分别发趣道相。此中初段显示正义,即显示立义分所说的法义。先释心真如门,显示真如是一法界(即一切法)

的总相法门体,不生不灭,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但依言说分别,有如实空和如实不空二义。次释心生灭门,显示一切法的体、相、用--即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它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此识有觉和不觉二义;又觉中有本觉和始觉,始觉有不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四种差别。在不觉中,又有根本不觉和枝末不觉;由不觉故,生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三种细相;又由境界缘故,生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六种粗相。其次说生灭因缘,众生依心(阿黎耶识)、意(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意识(分别事识)转,一切诸法由此而生,唯心虚妄,由于不了达真如法界,念起无明,有六种染心。其次分别生灭相,说有粗细二种生灭,又有真如、无明、妄心、妄境界四种染、净法薰习;由于此等薰习之力,而生流转还灭之果。以上解说心生灭的法。此下显示大乘自体、相、用三大的义:真如的体、相,不因凡圣而有增减,从本以来自性清净、光明遍照、满足一切功德,即是如来法身。真如的用是报、应二身:报身是菩萨所见,应身是凡夫二乘所见。最后显示由生灭门入真如门的道理。第二段对治邪执,说一切邪执依于人、法二种我见,即凡夫五种人我见、二乘声闻的法我见应加对治。第三段分别发趣道相,是说菩萨发心修行的过程,有信、解行、证三种发心,是信满乃至十地菩萨发心修行之相。以上是本论解说大乘的部分。第四章修行信心分,是本论解说起信的部分。是就未入正定聚的众生显示修行而起信之相,要有信根本真如、信佛、信法、信僧四种信心,修施、修戒、修忍、修进、修止观五种修行。另又为修大乘法心怯弱者显示净土法门,令专念佛往生净土。第五章劝修利益分,叙说闻持此大乘法的利益功德。在以上五分中,第一因缘分又为此论的序分,第二、三、四三分又为此论的正宗分,第五劝修利益分又为此论的流通分。或又以此论最初归敬颂为序分,最后回向颂为流通分,全论文五分为正宗分。此论文义明整,解行兼重,古今佛教学人盛行传诵。据传当时真谛和他的弟子智恺都造有疏释,随后隋代昙延、慧远也各造疏记,智顗、吉藏的著述中也引用此论文;唐代佛教界对于此论的传习更广,相传玄奘在印度时曾谈到此论的真如受薰之说,彼地学者闻之惊异。玄奘回国后,又将此论译成梵文,传往印度。而在中国由于贤首、天台二宗的兴起,弘赞此论,智俨、法藏、元晓、澄观、宗密各有疏记,湛然著作中也吸收了此论的思想。因而此论入宋以来,流通更盛,一直到近世教、禅、净各家兄伍,都以此论为入道的通途而重视它。此论通传是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但在《马鸣菩萨传》和《付法藏因缘传》中,都没有马鸣造《起信论》的记载。又此论所谈如来藏缘起、阿黎耶识转现等义,和马鸣只说空、无我义(见《尼乾子问无我义经》等)也不相类,因而说是马鸣菩萨造已属可疑。至于此论的译语,和真谛译的《摄大乘论》、《金光明经》、《佛性论》等用语也颇不一致,而译出的年月和地点,一说是梁太清三年(549)于富春陆元哲宅所出(见《历代三宝纪》卷十一),一说是梁承圣三年(554)九月十日在衡州始兴郡建兴寺译出(见智恺《起信论序》),一说是陈世初叶(557~569)译出(见隋彦琮《众经目录》),也莫衷一是。隋法经的《众经目录》卷五则将此论列入疑惑部,认为"《大乘起告模信论》一卷,人云真谛译,勘真谛录无此论,故入疑"。唐均正的《四论玄义》卷十也说:"《起信论》一卷,或人云,马鸣菩萨所造。北地诸论师云,非马鸣造论,昔日地论师造论,借菩萨名目之,故寻觅翻经论目录无有也,未知定是否。"(此系日僧珍海《三论玄疏文义要》第二转引,现存《四论玄义》无此文。)可见古来对此论的撰造和译者已有疑问。此论的异译本,有唐实叉难陀译的《大乘起信论》二卷,他的梵本来源有问题,据说是"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赍梵文至此,又于西京慈恩塔内获旧梵本"(见《新译起信论序》)。其实当时印度已无此论,而此论梵本或系玄奘依据汉文还译之本。如《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说:"又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彼土诸僧,恩承其本,奘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天。"后来此梵本在印度也不存在,因而也没有藏文的译本,如《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九说此论"蕃本阙"。但此论在汉地佛教界甚为风行,如法藏、元晓、宗密、知礼都说此论通依诸大乘经,慧远、智旭说此论是别依《楞伽经》而作,又因此论劝修净土,因之唐、宋以来在汉地发展的贤首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各派学人对于此论盛行弘讲。而此论思想对于近世佛教学术界的影响也很大。关于此论的注疏等撰述甚多,现存的有梁代智恺(?)的《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隋代昙延的《论疏》二卷(现存上卷),慧远的《义疏》二卷,法藏的《义记》五卷、《别记》一卷,宗密的《注疏》四卷,昙旷的《略述》二卷(敦煌写本)、《广释》若干卷(同上),宋代子璿的《疏笔削记》二十卷、《科文》一卷,明代真界的《纂注》二卷,正远的《捷要》二卷,德清的《直解》二卷、《略疏》四卷,通润的《续疏》二卷,智旭的《裂纲疏》(释新译)六卷,清代续法的《疏笔削记会阅》十卷,民国梁启超的《考证》一卷等。此外,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一说:真谛三藏于梁太清三年出有《起信论疏》二卷,这大概是传说。其他的佚失的疏记,有梁代智恺的《论疏》一卷(?)、《论注》二卷(?、见《义天录》),唐灵润的《论疏》若干卷(见《续高僧传》中《灵润传》),智俨的《义记》一卷,《疏》一卷,宗密的《一心修证始末图》一卷,传奥的《随疏记》六卷(均见《义天录》),慧明的《疏》三卷(见《东域传灯录》),宋代知礼的《融会章》一篇(见《四明教行录》),仁岳的《起信黎耶生法图》一卷(见《佛祖统记》),延俊的《演奥钞》十卷,元朗的《集释钞》六卷,智荣的《疏》一卷(均见《义天录》)等。此论在朝鲜、日本流行亦广。朝鲜古代僧人有关此论的著述,现存有元晓的《疏》二卷、《别记》二卷,大贤的《古迹记》(即《内义略探记》)

一卷,见登的《同异略集》二卷。此外已佚本还有元晓的《宗要》一卷、《大记》一卷、《料简》一卷,憬兴的《问答》一卷。日本有关此论的章疏亦多,现存有湛睿的《决疑钞》一卷、圆应的《五重科注》一卷、亮典的《青释钞》五卷、即中的《科解》二卷、贯空的《注疏讲述》一卷、昙空的《要解》三卷、藤井玄珠的《校注》一卷、《讲述》一卷、村上专精的《达意》一卷、《科注》一卷、汤次了荣的《新释》一卷、望月信亨的《研究》一卷、《讲述》一卷等。此外日本学者有关法藏的《义记》的注释也多至数十种。此论的日译本,有岛地大等译、1921年东京刊行(收于《国译大藏经》内)的一本,和望月信亨译1932年东京刊行(收于《国译一切经》内)的一本。还有铃木大拙和李提摩太英译本,前者曾于1900年在美国刊行,后者曾于1918年在上海刊行。

佛学基础(序言)——界诠法师

佛法是有精密条理的教法,经籍繁多,教理高深。初学者面对无边的法流,不免望洋兴叹之感。如缺乏一般性的了解,就拘蔽于所传授的,或通俗的信仰,自以为是最究竟、最完美的佛法,那就不免固蔽而流于无知了。为此,初学者应先概略的了解佛法的本质与多方适应性。

《佛学基础》是属概论性的入门书。从了解佛学概念,乃至佛学的简史、五乘教法、佛学宇宙论、有情身心的研究、有情流转的业感、以及流行在中国的各宗思想要世数略。如此让初学者,对整个佛教有多方面的、一般的概略认识,然后研究深入,这就是编辑此书的意图所在。

从释尊大觉而流传的佛法,是适应众生根性的,方便诱导而使学者达成身心自在解脱。人类的根性是多样,佛法也就各殊。佛法历经长期的流传,传到各区域又呈现不同特色。无论是印度,中国及各地区的佛法,由于学者的好乐不同,有重信赖的,有重戒行的,重义解的,重智证的,重自利或利他的。有不同的义解、持行,也就有不同的宗派产生。总之,佛法是智理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笃行为主,而达到深奥与研究。佛法的本质,决非抽象的概念而已,也决不以说明为目的搜裂首。佛法的正解,决非离开信与戒而可成就。法是佛学的根本问题,信解行证,不外于此。所以《佛学基础》亦可是《佛学概论》,同学们能通泛概略的了解,然后取适源兆应于自己个性的,或适应现代人心的,去深入、持行与发扬,做一个完美的佛弟子。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42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