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随佛法师开示(随佛法师禅法)

学佛百科2023-05-06406

三世因果,于十二因缘,如何分配?

【三世因果】

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的迁流中,为一因果的连锁。过去者为因,现在者为果;现在者为因,未来者为果,此称为三世因果。佛教理论,有情的生命流转,以过去的业力为因,招感现在之果,复以现在的业力为因,招感未来之果,如是因果相续,生死无穷,这就是迷界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

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寻因果也。

因果经曰:“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古以此文为因果经之语而处处引之,但现在流通之经无此文)。

涅槃经憍陈品曰:“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十二因缘】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洞消历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桥明于无穷。兹列表说明如下: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二、行缘识三、识缘名色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六、触缘受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五、六入灭则触灭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十一、生灭则老死灭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行────┐│

│ ┌识──┐ ↓│

│ │名色─┤ ││

│┌五果┤六入─┤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受──┤ ↑↑

││┌爱─→↓→↑→─┤

│└三因┤取─→↓→↑→─┘

│ 纳搜└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触

 ││受

 ││爱

二世十二因缘 ┤│取

 │└有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随佛长老开示:什么是「出家」的生活

原文地址:随佛长老开示:什么是「出家」的生活?作者:心子

今天有两位善信,亲近僧团学法一段时间,并且服务教会将近两年的时间,自己也觉得充份的了解修行跟出家的真义,所以愿意舍俗入僧。

我们的僧团叫「中道僧团」,「中道」基本上不是「解脱道」,也不是「菩萨道」。这两条道路都不是我们要走的,我们走的是「菩提道」,强调如实而行,自利利他同步并进,因为这符合智慧的知见及世间的真实。所以出家以后,僧团的生活绝对不是整天在寺里头读经、打坐、禅观,等着善信来供养,这叫「搬家」而非「出家」。因为要读经、打坐自己在家里书房就可以做了,可见出家修行不是只有这样,这是一件可贵而神圣的事。

我们佛教徒常讲,能出家叫「福报」。因桥橘此佛弟子会说:「善哉啊!出家就是要有福报才能出的了家!」诸位法友!只有福报是没办法出家,要有「智慧」才有办法出家。那出家到底是为了什么?许多人以为,出家是放下世俗一切来修行,又认为出家就是在寺里打坐、读经、念佛。但这是错误的观点,因为这种想法是只想利益自己。一般人念头的内容,多是借着名利、地位、感情……,利益自己而不管他人,这叫做「世俗的自私」。如果出家之后,只想在寺里打坐、读经,自己静静的修行,其他事情都不太关心,这是「宗教的自私」。

当我们想让自己的生命更好,住在寺里静静的出家修行,却不关心任何事,让十方大众工作赚钱来护持自己。请问这种出家有功德吗?这是「信仰上的自私」,不是出家,而是搬家!又另一个想法:我出家是要普渡首巧众生、利益广大有情。此话听来很有道德,但却是胡涂。为什么?刚剃头、穿了袈裟,自己的烦恼、问题还没真正度越,即拼命向前冲,其实身心质量、内在表现,都和在俗时差不多。这样不是真正的出家修行,这些服务的工作与社会公益团体差不多,在家就可以做了。因此,这两种都不是真正的出家。

什么是真正的出家呢?要用智慧来从事自利利他的事。 佛陀正统的教法是自利利他并行的中道修行,离苦、离逸乐两边,不偏于自私,也不偏于只知牺牲奉献的中道修行。智能型的出家,讲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是要「放下内在烦恼的贪执」,不是「放下一切」,是放下对情感、财富、名利、权力、享受的系着,但并非放下良善的身、口、意表现、也不是放下提升生命的坚持。

所谓愿意「牺牲」,又是牺牲什么呢?是牺牲自己的享受及多余无谓的追求,但绝对不牺牲自己应有的利益。什么是应有的利益?最起码是每天敏芹团有得吃,不会饿死,衣服有得穿,不能冻死,有地方能让你睡得着,这几点不能牺牲。另外,要有端正学习的环境,让你增长良知、智能,这个更不能牺牲!因为牺牲了,还能帮人家啥呢?这是不能牺牲生命的基本、生活的必要,才有能力帮助众生。僧团也是如此,出家人有法、有律、有三衣一钵,有最起码日中一食,这些不能没有、不能牺牲,才能活下去。当有了基本生活的必要,可以过日子,才能有良好的质量来关心这个社会,这是「中道」的生活,是依照因缘、缘生的智慧如实的生活。

有谁知道随佛法师修行的禅法。

随佛尊者传承[中道禅法]之修证根据,修证次第及方法:

随佛尊者教导的禅法,是完全的依循 释迦佛陀的正统菩提禅法.先由[安那般那念]入门,修习于初禅定,及四种息障禅法,后依[观四念处集与灭]修十二因缘观,而后再深观因缘观中极重要之[七观智],而得觉见缘生法无常、苦、非我我所,明见五蕴是缘生法、败坏法、苦法、患法、离欲法、灭法,故得正知[若于五受阴生贪爱,则有生死苦的系缚],[若于五受阴当生厌启御枯、离欲、灭尽,则有生死苦的灭尽],如是如实智见五受阴生法与灭法,也就是如实明见十二因缘之集法与灭法.此即 佛陀所说:[先知法住,后知涅盘],如是七菩提支[3] 之[念菩提支]的修习满足,已得正觉,成就法眼净.若已觉见[生死缘起与生死灭尽]者,当如实正见[当于缘生、无常、苦之五受阴,依远离、依无欲、依离贪、向于舍],是为生死灭尽之道迹──八正道,如是[择法菩提支]修习满足,已具足四圣谛的明见,是谓:[圣道如实知见],断无明及三结,成须陀洹.若已于[圣道如实知见]者,当依八正道精进而行(精进菩提支),住不放逸拆皮,于胜妙出离饶益随喜,随喜已生欢喜(喜菩提支),欢喜已生轻安(猗菩提支),轻安已觉受乐,乐已其心则定(定菩提支),正定生已,圣弟子得解脱贪、瞋、痴(舍菩提支).此则当[于四念处善系心,住七觉分],次第圆满择法、精进、喜、猗、定(依正觉、离贪而成就四禅)、舍觉分,修习[七菩提支]满足.如是修习[七菩提支悄洞]、八正道满足者,具足五根、五力,[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满足,得诸漏永尽,生死永尽、解脱、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见随佛法师「百度百科」,及其词条最下方的「参考资料」

随佛法师说的那些是真的这样吗

顺真心 随佛性 万法为真 除此都芹帆型假 如你看我言 为一文字相 执此为假 放下归心 即真 故本心无真假 本是意识造轿贺作 与我执分别而嫌猜起 譬如执着美色 大笑和尚无妻儿

随佛法师的介绍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音译乌帕沙玛比丘)为华人,出家于握升握缅甸的南传僧团,为缅甸承续及传扬雷迪大师(Ven. Ledi Sayadaw 1846-1923)禅法及道场系统之 BADDANTA ZAGARA BHIWUNTHA 长老的弟子,现为中华、马来西亚、美国“段庆原始佛教会”及台湾、马来西亚、纽约等地的中道禅林的导笑滚师。目前是传扬“佛陀原说”、“原始佛教”的佛教僧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49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