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法师讲金刚经音频(梦参法师讲解的金刚经)

金刚经听读📒
《第一第二讲》
佛教中的差异是文化的思想体现 而不是共性
《金刚经》全称 《金刚般若般若密经》
玄奘法师的“五不译”
“般若密”即“度河”过生死之河,过生命之河.
大乘“六度”
一世二世三世说的生命观
一世 一辈子 生前无生命,死亡即使生命的终止,“利己主义”
二世说:基督教 死亡不是生命的尽头,只是链销扒肉体腐坏,世界末日时,接受上帝的审判,去天堂或者地狱. 基督徒要不断忏悔过往的错事.上帝是终审斗尺判决
《第三讲第四讲》
印度人生命观:(多世说)三世说
前世-今生-来世
三世轮回
印度人认为死亡只是暂时的,肉体抛弃了,精神又轮回到另一个生命体. 无穷无尽
承载生命形态(六种)六道轮回
现生或过去的所作所为影响后世生命形态
1. 天道众生
2. 阿修罗
3. 人
4. 畜生
5. 饿鬼
6. 地狱众生
古埃及人 认为人死了灵魂没有死,会降生到另一个人身上
厌世主义:讨厌世界,活着没劲.因为轮回,没意思
死了不回来-印度宗教话题
可以。 怎么死了不来.?
修行.涅槃
过河-从河这边经过修行到对岸
问题:
过什么河?
怎么过?
生命之苦.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僧会,五受阴
《五讲》
“人天秤的法”-下回再来的时候生命状态不会比现世好
初离心:认同三世审美观 轮回,厌世
1.讨厌现实,对生命极度厌,想涅盘
“小乘佛法”
2. 什么轮回的苦认同,看到众生之苦,个人的解脱离不开众生的苦的解脱“大乘佛法”帮助众生走向涅槃
人类社会是一部车子
(刹车和主流文化配合)
有些文化 (科学技术)满足人类欲望的文化-发动机
刹车角色文化-宗教
如今国家出现的社会问题:
没有有效的刹车,没有宗教信仰
“佛教流传的地方都是经济落后的地区”
唐宋时期很发达-佛教兴盛
藏传佛教-发动机的问题,不是宗教问题
《六讲》
不能涅槃的原因:糊涂
佛陀是“觉者”-“buddha”明白人
心经-远离“颠倒”“梦想”
凡夫俗子 -1. 颠倒 把事搞反了
惠能大师:“六祖法宝坛经”禅宗第六代祖师
菩提本无树,民间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来,本来,压根儿什么都没有)认为有就是颠倒,凡夫.
说“物”没有不是“心”没有
广东“光孝寺”
小僧人 辩论
风动还是帆动?
是心棚昌❤️动 外在的动的存在,都是心的显现,心外无物.
他的师父:宏忍大师
《第七讲》
什么是真实?
两大错误:
增益:强加上去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
损减:无视真实存在的东西
《第八讲》
见不到世界的真相,真实-无明
所见所作所想背离世界真相
背离世界真相行为产生力量-业力
所以打破无明见真实
可能打破吗?凡夫是可能存在的. 两面性
无明所障,但具有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般若)
怎么打?“破增益,补损减”
消除见真实的障碍.
《第九讲》
初时教法:四谛:苦疾孽道 解构模式:12因缘
12因缘解构人我执,对法我是没有解释的
怎么消除烦恼,走向涅槃,修道,修阿含经
二时教法
解构人我和法我-人法皆空
般若经-一类经 《大般若经》 16 汇
金刚经是其第九章
二谛:世俗谛,胜义谛
三时教法
用“八识”解构
识外物镜
《第十讲》
十一讲
十二讲
十三讲
《十四讲》
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即不常也不断
为什么二谛说法:对治凡夫的“边见”不是偏左就是偏右. 常见和断见 -错误
常见:五的存在,心的存在 总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
断见: 一切都是刹那变化的.
胜义谛:性空,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对治常见
世俗谛:原生性,因果的相似相似性. 对治断见.
宁入常见,不入断见 因为入了断见怕没有道德底线..一世说犯了断见.
《十五讲》
第六度 般若度
在般若的引导下
注意六度(liugebanruom得顺序 即次第
梦参老和尚:如何修行及怎样才算是修行
文:梦参老和尚
离开纽约不到四年,这次重回纽约,我问了很多道友:“有没有拜忏啊?”“地藏圣号有没有念?”“修行的功课有没有断啊?”有的答覆是:“没断!”但十分之七的人都没做了!大家一起共修时,每个都很精进;没有共修或没有佛堂,少了那种气氛,就精进不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不管我在加拿大或美国其他地方,甚至人到了台湾,到了大陆五台山,特别是在五台山时,我特别惦念着你们这批道友,希望文殊菩萨加被大家,祝大家幸福,希望大家生活美满愉快。给大家求了,但是我的力量太薄弱,我回来纽约之后,知道有些道友还是经过了很艰难的历程,这是因为大家向三宝的心不够!今天我们谈修行,到底修什么呢?怎么样才算是修行呢?
照顾自己的心
不论显密所要修的就是“心”,我们的心不停地动,如何把自己的心照顾好,是很重要的。
心的活动相当复杂,人的心在活动的时候,是不会停的,连睡觉也没有停过,睡觉时人的身体是停了,可是心还是照样活动。你看!人在睡觉时还是会做梦,即使不做梦,心还是不停的活动。心的活动范围非常复杂,现在我们就来分析这种心的过程:
心的“心路历程”
当我们的心跟外面的境界(景像)结合起来时,就会受外面景物(境)的影响,而产生了情感。产生了情感之后,高兴的,就使身体感到快乐,这叫乐受蠢戚;不愉快的,就产生了痛苦,在身体“受”的方面来讲,就有苦和乐两种。这种“受”“经过”“心里思惟”,就有欢喜和忧愁(烦恼),例如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幸福美满的,当然会感到愉快;如果家庭成员不和,一天到晚吵吵闹闹,或不幸生病、出车祸等,这就苦了。
这些境界使我们的心有忧也有喜。而这些受都是“心的领受”,不是“肉体上的受”;身体虽受诸苦痛,如果心里愉快的接受。譬如有人遇到种种不愉快的事,使心里不快乐,但他想,欠债就得还,现在受诸苦,就像在还债,经过这样一想,他的身体欣然承受这种苦,而心里却不受影响。
“想”再深入就是思惟的过程。心对外面景像,好比我现在面对着大家,思想一定会不断地分析,分析之后,照佛所说的教义,或依师父所讲的,加以分别这个是对或不对,好的叫善心;坏的就叫恶心。
悲喜皆是自作自受
就像刚才陈圭璋居士介绍我在大陆监狱呆了三十三年,大家听了,都认为是共产党嫁祸给我,使我在里头受苦!其实这是我自己做的──自己的业,自己受。这是很公平的事。
经常有人向我抱怨:这个世界很不公平!财富有富有贫,寿命有长有短,家庭成员有和睦,也有不和睦的,带悄陵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不平等!他问我:“这样平等吗?”我回答说:“从我的角度看去,这一切都很平等!运改”不是吗?今生富贵的,是前世布施行善而有;今生贫苦,饱受生活压力,人家当老板,你当伙计,受人支派。如果有智慧,能看到自己前几世的所作所为,就会明白,这一切都非常公平;明白心里的一切苦、乐、忧、喜,都是自作自受!
现在面对苦境,一天到晚把心纠在一起,还想求解脱,那是办不到的事。真正想求解脱就得消业,认识到这是自己应该承受,就怕明明知道应该受,还肯不接受!这样自然产生痛苦!因此身体的苦乐,心里的忧喜都是自己作的。
身体和外境接触后,在心里先有个印象与概念,遇到欢喜的就想吸收,不欢喜的就想排斥,这一切都是幻想,能够真正随心所欲吗?《金刚经》讲,这一切都如梦幻泡影。
心经过了受、想、思三个历程之后,就起了怎样付诸行动,而这种思还只是心的思想而已,身体还未行动。心思惟后通过口叫口业,通过身就叫身业,身业在佛教讲有杀盗淫,口业则有妄语、两舌、绮语、恶口等,意有贪嗔痴。通过了身口意,造种种业。口里赞叹三宝、称三宝名号、读诵大乘经典,口业自然清净;身拜佛或诵经、静坐等,身业自然清净;意里思惟观想庄严佛像,或观想佛所说的经义,意业自然也清净。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何住心?又如何降伏其心呢?如何把心降伏到纯善无恶呢?乃至于善也不可得,善也是心所生的,心无所生,没有善恶之念了,这种境界我们达不到。由此而生的善恶,善是心的活动,恶也是心的活动,善的活动叫业,恶的活动也叫业,造恶业的就得受苦果,心所造的业为主导,身所造的业还没有形相时不定罪,若发自口,发自于身,就定罪了。
人从生下来那一刻开始,就具足了善恶,也就是前生所造的善恶种子,全都带到今生来。有人讲:“一念之间可以造很多的恶业,一念之间也可以行很多善事”,这“一念间”“并不是一个念头就停了”,而是心里起了一念,口说出来,加上身体实践;善有善的意识,恶也有恶的意识,如上面讲的,善心代表不贪、不嗔、不痴;不善的心就具足了贪嗔痴、贡高我慢、疑及邪见等,但不论善恶,心总是一个。
发心助人先量其力
我们常听人讲:“我的烦恼很重!”烦恼很重,大都从恶而生,烦恼本身就是恶,就是昏了、乱了!烦恼就是心不清净!有的人心既不起善念也不起恶念,但还是烦闷不已,使人感到心很不安定。在心很不安定中,自己分辨不出是烦恼是善或恶。
烦恼有没有善念呢?有!例如发心想帮众生,利益众生,帮人解脱痛苦,力量不够,自然就产生烦恼。这个时候自己要想办法,在“思”惟上面打主意,如何从恶转善,如何帮助他人解决现前的痛苦。
譬如生意失败,或身体有病痛,特别是医生宣布他得了癌症,或家庭不和…等,在这段过程中,烦恼没有停过,佛弟子常说要帮助道友或众生解决一些烦恼,人家的烦恼还没解决,你自己先烦恼!大家仔细想想,自己是否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譬如我本来是想帮助人的,但帮得不得法,或没有那么大的智慧,也许你不帮,他不忙;你越帮,他反而越忙!
这样,你不但没有帮人解决烦恼,自己烦恼,还添了对方的烦恼!但你是出于善意,并非出于恶意想害人呀!所以佛经说:“有了智慧,行方便是解脱;没有智慧行方便,则非但自己被束縳了,连带的把别人也束縳了!”此正是“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法”,有没有智慧皆是你自心的思惟,大家多读《金刚经》或《心经》吧!
不执着,随缘尽力而为
怎么样的思惟才算是纯善呢?不起执着,人一起了执着,就着相,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用这种执着的心去做事,结果不但自己烦恼,别人也跟着起烦恼。你若不执着的去做,一切随缘,帮助别人时,不要劝对方决定怎么做;也不要劝人决定不怎么样。一切不忘随缘,随缘尽力而为。我们的业还没完全消失,定力也不够,心里的观想力自然不够,智慧也不足,这样烦恼自然消除不了。
心诚心信则灵
这样,你自然会发出种种的怀疑!怀疑读大乘经典没用?其实不管读那一部经,都是功德无量,特别是地藏经,当你遇到任何困难,求地藏菩萨或读诵普门品,求观世音菩萨,没有不应的。求不应,问题没有解决,你就怀疑佛说的话,这当中有个问题,就是你没有要求自己!我认为读经或观想或求佛菩萨加持,实际上是你自己的心力,因为你的心和观世音菩萨的心相应了,观世音菩萨就会加持你,你的心和观世音菩萨的心不相应,纵使观世音菩萨加持,你也得不到。
你的烦恼心、污染心和观世音菩萨清净的心结合不到一起,你在求的时候,心里有贪嗔痴,求了之后达不到目的,就开始怀疑,一起了疑,心就不诚。再说,你现在心里起了疑,就是你对观世音菩萨、对地藏菩萨、对普贤菩萨不相信之故!你不相信又如何能求感应呢?
头顶佛足心不净 叩破头皮也徒然 也许有人不认同上面这段话,说自己是多么地相信,见了菩萨就叩头!要知道,叩头是一回事,心里诚不诚又是一回事。三宝是清净的,你求三宝之前必需先有清净心才行。
再说,佛堂是清净的,你进佛堂,带着一颗贪嗔痴的心进来,佛堂也被你染污,跟着贪嗔痴了!再如,各位来这里听讲,如果你提着一桶大粪进来,相信其他的道友都会反对,而你肚子装着的大粪,别人看不到,就没人反对。不是吗?每个人的身体内都装着一桶大粪!这种自然现象没有人会反对,但你另外再带一桶进来,别人一定会反对!
用贪嗔痴的心,到佛堂想得清净果,就得先把自己的贪嗔痴去掉,否则和佛菩萨不相应,没感应,就不要抱怨!是自己不诚、自己不信,你信了、诚了,自己就会加被自己,不需要佛菩萨加被了。
如是因如是果
再说,我们要相信因果,现在受的都是因果报应,有什么好抱怨的呢?譬如过去生破坏他人家庭,今生遭人破坏时,就想好吧,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业果,正因为自己过去生曾破坏他人,今生才遭此果报,现在欢喜来还,从此彼此互不相欠!假使你在还的过程中还不断地反驳或反击,虽然老本是还了,但利息又生了不少!
无始劫来,生生世世,六亲眷属经常不停地轮转,这其间的因缘说也说不清楚!要到了自己真正明白自己的心,明白他人的心,明白一切众生的心时,才看得清!善因恶因,善恶因果业报就是这样来的;佛菩萨的加持与否就看自己是否心诚。
至于如何求呢?用一颗诚诚恳恳的心去求求消业障,业障消失了,福报自然现前。这些道理看似浅显,真正做起来却很深刻,例如同一件事,看他人做起来,觉得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等自己真正去做,才知道困难知道并不容易!再以叩头为例,叩头很简单,人人都会,若与佛无缘者,你要他在佛前叩头,那可是比什么都难!同样的,信了佛的,对三宝非常恭敬;不信的,就有不同的看法。由此观照我们的烦恼,把这一连串心的活动,从受、想、思乃至善恶的心境,你就能明白一半了。
知道自己现在所受的,都是自己过去生所做的,现在想解决问题,从今后别再做就好了。不做就不再受;以前的,我今生受了还了,还了之后就不再受。再举个例子,譬如我们诵地藏经、或观音经、金刚经,就不再堕入三涂(三恶道),因为我们的心和念及所有意识的活动都没有堕三涂的念头;念头没有了,身不行,怎么会再堕入三涂呢?
有人曾问我:“老法师啊,监狱里头是什么味道?”我回答说:“你想尝一尝吗?想尝的话,你造点罪就去啦!”你一犯罪,警察就来捉你入牢,你没造罪,自然没有进监狱的因!所以《地藏经》第一品,婆罗门女问无毒鬼王,我怎么到地狱来呢?无毒鬼王说到地狱有两种力量,一是业力,另一种是威神力(诸佛的威神力)。一切的业都是自己所做,都是自己现前这一念心所起。
修行就是把心看好!看看自己一天之中起了多少好念头,起了多少利益他人的念头?又起了多少个坏念头,起了多少害他人的念头?我们的身若是清净,心也清净,这样进佛堂拜佛,都是清清净净的。反之,身不清净,也许多天没沐浴,或几天没换衣服,浑身散发异味,又带了一颗烦恼的心,这样进了佛堂,想求佛菩萨加被,替你解决问题,那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最好先解决自己的身心问题,再进佛堂。
看破放下得自在
我常告诉自己放下、看破!倓虚老法师常讲“看破、放下、自在”这六个字。看破不是眼睛看破,而心要能看得破!心的意念,不论什么事情发生,都不执着,也就是心对境,在受、想、思的善恶过程中,都视如梦幻泡影。泡影的东西,有那一样是永远不变的?既是泡影就不值得我们执假为真!问题是我们的心不这样想,我们常常把过去的事,再拉回来想一想。
以我自己为例,我离开监狱十六七年了,有时我还会把它拉回来想一想,想有什么用呢?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过去的形相已经没有,再度拉回,在自己的心里又起一些形相,那些形相只给自己引来无数烦恼!想自己那个时候该怎么样!这些已经过去的影像,你现在想要怎么样,也无济于事了!
不但把这一生的事拉到现在,甚至把过去生的事也拉到现在,了解做梦的人,就知道梦境常把我们的心拉得很远很远。现在诵经,心清净了,过去那些影子全出现了。你说是做梦──是在做梦。可以说,大家现在都在做梦,问题是,谁肯承认自己是在做梦呢?谁肯在做梦时,把这些梦境观想观想,观想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呢?
只要肯把这些假心妄心停下来,真心就显出来了。现在这些妄心覆盖了我们,使我们行善做恶的心全存在着。做好事是对那些坏事而来,做好事,坏事就渐渐消失,好事和我们的真心相合,这颗纯善的真心就容易生起,现在我们都迷惑了,人一迷惑,任何事情都不能如实的知。
上面讲一切外面的景就是事,心就是理。想得到真心,就得把妄心去除,有妄,真就不显不出来,妄尽了,真才能显出来。妄怎么除尽呢?从修行的角度来讲,就是随时观照自己的心,使心不随恶转──不随贪嗔痴转;也不随着不贪、不嗔、不痴转,这样真就容易显现。
无常迅速,菩提路远
人的生命说短,很短。问题是,有几个人认为自己的生命短暂呢?有时我问道友说:“你有没有想到过自己明天会死的问题?”对方笑一笑说:“没想过这个问题!”正因为大家都不肯认真地想,做起事来都把计划放得好远好远,我们又没跟閰罗王订合同什么时候离开?在台湾时我曾遇到一位道友,他跟我谈了许多五十年以后的计划,没想到走出门就发生车祸,经过这次体验,他说一切都是无常!
一个人想多了就容易忧,容易产生分别心。人的思想有时既不想善,也不想恶的,认为思想活动停止了,就以为自己见到真心,其实还有一大段距离呢!那是落入了无记,无纪既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只是让思想的活动停下来而已。
心心念念是三宝
受三皈五戒后,请问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地照着做呢?受三皈依时,师父告诉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之后,不要忘了每天晚上临睡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或念佛菩萨名号。不管念那一尊佛的名号,都代表三宝。
再说,受了三皈五戒,入佛门之后,是不是每晚都念着三宝入睡呢?当你每天睁开眼睛时,你的第一念是不是立刻想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呢?如果你能终生不断,每天都这样做,死了一定能生净土!问题是这种人十个里面也找不出两个呀!由此可知我们的心是看不住的!
善用其心
《华严经》净行品中,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如何才能使烦恼众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菩萨答曰:“善用其心”──用自己的心。为此文殊师利菩萨为智首菩萨说净行品,见到一种境界就发一个愿,智首菩萨见了一百四十种境界,发了一百四十个愿。学佛并不是离开了日常生活之外,另外还有什么好方法,佛所说的法就是觉悟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就在自己吃饭穿衣,乃至工作中去求去悟,看自己怎么用自己的心。会用的,就能得到清净心。
心是很微妙的,究竟我们的清净心在那里?有了这个问号,心就已经不清净了,所以《楞严经》有七处征心,心是在内或在外或在中间?心不在这些地方,心又在那里呢?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清清楚楚就是清净心,失去正念就是糊涂心,并不是离开了清净心之外还有一个烦恼心、受心、想心、思惟心,要想从烦恼心中恢复自己本来的清净心,就要清楚地认识这些,认识了之后,不随着它转,就能恢复清净心。
善恶原是一念间
好与坏,以什么为标准呢?以杀人为例,杀人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一个犯法的人该不该杀呢?我曾经读过一则新闻,台湾土城监狱里有位死刑犯,枪决之前他拼命念地藏菩萨名号,结果打了三枪,子弹都打不到他的头,执法员知道监狱里设有佛堂,供有地藏菩萨,就进去向菩萨上香致敬说:“地藏菩萨,我这是执法啊!他杀人犯罪,被判死刑,我这是在执法,请您不要再护他了!”出去后再度行刑,一枪就把死刑犯打死了!
读到这则新闻,我想犯人临刑前念地藏菩萨圣号是善念,用这念善把自己所作的恶事全遮住了,能吗?从这里我告诉各位,大家学佛之后若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不要抱怨菩萨没有保佑!该还的债就得还,不要怀疑!
观念自心
心非常微妙,限于时间,也没有办法在这里按步就班地向大家一一介绍。微妙真心的显现,有很多历(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显现出来。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可以用对治的方法,也就是观念自己的心,观照自己从早到晚,这个活动的心,使自己做了多少与自己不相应的事。如果做了,明天我一定要减少,要与佛法相应。
在自己的行住坐卧中,随时想念着三宝,这样一来,至少自性的三宝就容易显现,就能把这颗心观照好,这就是最好的修行。这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自己的心里想什么,只有自己知道。不要继续再想下去!当然,想不是事实,想也不会犯罪,但想可能导向你犯罪,你继续想,想了之后,做了,便犯罪了。因此我们应随时保任,随时有信心,不要怀疑,不要相续,恶念一起就断,不要让恶念相续下去;起善念时,不要相断,能够保持这样就够了。
佛弟子拿念珠,念珠不是装饰品,而是拿来不时地念佛念三宝。不但如此,一拿起念珠,就告诫自己所发的念要纯洁,不该想的,绝对不去想;不该做的,也绝对不做。这样就能使心都贯彻在善念中,善久了就能明心,就能开智慧。就像有人读经,刚开始读,经文一句也不懂,读久了,自然而然地,就懂得其间的道理,因此我们要磨练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不被外面的环境所转,妄心妄境都是幻!
勤心忏悔消诸障
再谈忏罪,罪性本空,心若亡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名为真忏悔。现在我们还达不到“心亡罪灭两俱空”的境界,但我们能用善心来制止恶心,用善心来忏悔自己过去的罪,使自己的善心增强。恶心消失,善心也不存在了,善恶两亡,是名为真忏悔。经常这样观想,对自己的修行应该有点帮助的。
梦参法师讲的华严经的mp3一共有多大?
我拿到的版本是压缩过的
世主妙严品 894.502 MB
世界成就品 100.034 MB
四圣谛品 21.749 MB
光明觉历知虚品 96.373 MB
如来名号品 52.303 MB
如来现相品 133.826 MB
毗卢遮那品 49.248 MB
净行品 268.164 MB
普贤三昧品肢燃 38.340 MB
菩萨问明品 196.941 MB
华藏世界品 126.773 MB
贤首品 180.839 MB
——————————猛凳——
合计 2159.092 MB
哈哈,希望能够帮上些忙,哈哈
梦参老和尚经典佛语
梦参老和尚经典佛语
信是根,信久了产生一种力量。什么力量呢?能够除一切邪知,依着正道的修行。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梦参老和尚经典佛语,欢迎大家阅读!
1、看到人家富贵,不要羡慕,多做好事,莫问前程。他人的富贵不是现生的,而是前生修来的。发财了之后,他的财用来帮助别人,来生才受这个报。你一生做任何事情都成功,就说明你的前生善业很重。 佛教一切都讲因缘,就是三世因缘,过去,现在,未来。因缘本身就是因果。
2、修行就是把口里所说的,身体所做的,心里所想的修理修理,把恶变成善。这种修理还不够,还有把善恶之见也修理修理,无我、无人、无众生相,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功力就到一定程度了,这个时候才能够自在。这个修理当中就是观,人骂你、赞叹你,能达到不动心,心不为外境所动,就有功夫了。
3、有智慧的人会如是观察,我们今生所受的,就是过去世我自己所做的。 明白之後,你看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你会感觉到一切平等平等,没有不平等的,自己做的自己受,有甚麼不平等的呢? 佛教所说的平等是这样的说法,在因果律方面讲平等,自做自受的平等。
4、平日里吃饭、穿衣、说话、做事,心能够经常观照,不让念头错失了,心永远定在阿弥陀佛上,定到极乐世界上,这叫三昧。我们说三昧加持力,谁加持?除了诸佛加持,是你自己加持自己的。
5、什么才是信心成就呢?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者。当第一个念头不对吵消简时,马上就能止住,不相续,就是信住、信位的菩萨了。对三宝一信入之后,这个菩提心不会动摇,不会变化。遇到自己有任何的艰难,宁舍身命也会保持菩提心的境界。
6、人在苦难当中,至诚心容易生起;一旦安逸了,虔敬心也就跑远了。求身体好一点,身体真的健康一些了,就忘了菩萨三宝,忘记生死无常又去放逸了,这种问题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是必然的。除非修定成功得到禅悦法喜,心灵真正受到佛法滋养,“信心”才会不退! 否则,一切众生都一样会随习气业力退转。
7、平日吃饭、穿衣、说话、做事,心能够经常观照,不让念头错失了,心永远定在阿弥陀佛上,定到极乐世界上,这叫三昧。我们说三昧加持力,谁加持?除了诸佛加持,是你自己加持自己的。
8、很多人学法学了很久,信佛也信了很多年,始终不知道怎么样修道、怎么样入道,那是因为他贪爱心、财色心始终断不了,每天都活在热恼当中,离道甚远无法进入。文殊菩萨教导 “善用其心”, 我们若能常时警醒,用般若智慧去观照、去对治,如是修学佛法的人很快就能与道相应。
9、调伏就是功夫,平常礼佛、拜忏、诵经,都含着调伏的意思。说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很不容易,大家试一试,让你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你就能慢慢达到一心不乱了。你能否每一念都从心起?能不能念念都还归于心?你说念佛容易?要达到这种境界,不容易! 这就要功夫,就要平日的修与行。
10、我们通常是做礼忏、念经、念佛,或者上早、晚课,这样修行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忽略了现实生活里的境界。我们升裤修行的时候,所有外边的、现前的一切现象,都是我们对境炼心的助缘,跟我们所修的法都有关系。
11、要掌握时间,生命是有限的,谁也不能把握,谁也不敢说自己能活百年千年。但是,在你尚能做主之时,念念都要不离开佛法僧三宝,要好好的用功预备资粮。
12、有智慧的人会如是观察,我们今生所受的,就是过去世我自己所做的。明白之后,你看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你会感觉到一切平等平等,没有不平等的,自己做的自己受,有什么不平等的呢?佛教所说的平等是这样的说法,在因果律方面讲平等,自做自受的平等。
13、你要经常提起正念如理做观,经常在智慧光明之中。当你观想光明照耀你的周身,注入你的身心,有时候你观想从顶门注入你的身心,你的身心排出去的大概都是黑气,你业障消失了。经常这样观想,之后你就开始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最好的修行法门。
14、要掌握时间,生命是有限的,谁也不能把握,谁也不敢说自己能活百年千年。但是,在你尚能做主之时,念念都要不离开桥嫌佛法僧三宝,要好好的用功预备资粮。
15、对三宝一定得恭恭敬敬。现在有很多二宝弟子,信佛信法不信僧。这样一来,没信佛也没信法,为什么呢?佛说的三宝,短了一宝,谁来传法啊?若是没有那些老和尚传下来,法早没有了。有些老和尚用他的生命来护法,来换取法的存在,你为什么不尊敬他?想修解脱道,只皈依佛、皈依法,你就解脱了吗?
16、布施的时候要有舍心,什么都舍。要内施,眼、耳、鼻、舌、身、意都舍。意施怎么舍呢?随人家的意愿。我有我的看法,人家有人家的看法,我就欢喜人家的看法,把我的看法收起来,让他高兴。布施包含内施、外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如果有人害怕了,能给他安慰,让他不害怕,这叫无畏施。
17、为什么心里不清净呢?没有智慧,把一切法看成实有的,想求得到。大家念《心经》,可能只是念念而已,没有仔细注意。要「依般若波罗蜜」,怎么依般若波罗蜜呢?般若波罗蜜就是有智慧,学着有智慧,做什么事都能成功,把惑业断了,也能得到解脱。
18、大家学佛经的时候,要是从那个最不理解的、最深入的地方入手,不论密宗的大手印,还是《华严》、《法华》,如果无法理解的时候,怎么办呢?回过头来,从自己现在的一念心入手,如果把现前一念心掌握住,烦恼就是菩提,贪、瞋、痴就是戒、定、慧。
19、一引起法,净法也有,染法也有。佛已成就了,他是纯净法的,他说这些染法,是让我们认识的,让我们分析的。在我们身上存在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每一位道友都可以对照一下,你拿佛、法、僧三宝对照一下,这对叫修行。
20、要信你自己的心是清净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是你后来给它增加负担,犯了很多的错误,给它增加了业,一生一生的,越迷越深,越深越造。你可以消除这个果报,从你现在的善念开始,善念逐渐增加,善果逐渐生起,恶果逐渐消失。
21、我们经常说佛、法、僧三宝,什么叫佛?佛就是觉悟的觉。当你觉悟了,你就是佛;你没有觉悟,你就是众生。你现在在哪一道,就是哪一道的众生。所以你觉悟了,你就是佛。但是觉悟,有究竟,有不究竟,佛也有分证的。
22、不论你是学哪一个法门,也好,或是学五教华严,学四教法华;既使在西藏学密宗,学大灌顶,学圆满道次第,任你学那一法,都有个共同的基本要求,都要做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果没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称为佛弟子;不称为佛弟子;你就不能够依照佛的教遵去做,你便不能领受佛的教遵。
23、如无健康身体,修道难! 没有健康的身体,不能拜佛,不能禅坐…种种逆缘很不容易修成道果。 照顾好身.心健康 才可用这个身体借假修真。
24、不偏不违,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为正;能使众生生起觉悟,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即为法义。 凡夫没有觉悟不能解,佛才令正法住世,令其生起觉悟。一切诸法无所住,不可执有,不可执无。悟到此能见到自己的本身,法身。
25、心里的烦恼、心里的垢染,你想顿断,一下就清净,像六祖大师一闻法便大彻大悟,这要善根深厚,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应该学习神秀大师的方法: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渐修。学佛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渐修,一种是顿悟。要明白,顿悟也是从渐修中来的。
26、遇到有人对我不好、侮辱我了,或者骂我、轻贱我,夺我的利益,损害我,我们应当忍他、让他。佛教导我们要忍,这个忍并不表示我们卑贱,软弱,这个忍并不表示我们没有跟他奋斗的能力,这种忍是一种智慧,在让他的时候是在成就他,不让他再去造业,这里头就要有这种智慧和观修。
27、受过三皈依就不再堕三途了,但是这有个前提,前提是什么呢?只有你停止造作恶业了,才不堕三途啊。
28、当智慧未开时,要远远避开世间名和利。地位愈高,名声愈大,就愈危险。要彻底放下,放得愈干净,愈容易成就。
29、神通,‘神’就是天心,就是你现前一念心、自然的心。
30、《心经》上的第一个字就叫你观,观就是思惟,思惟就是你想,你一天想什么?经过你的想,经过你的思惟,经过你的理解,把一切诸法都看破了,生灭无常,无人、无我、无众生相,看破了、放下了,你才能自在啊!
31、一切诸法因缘生起的,因缘生诸法,因缘也能灭诸法,诸法的生灭都是因缘。缘起诸法没有实体,因缘所生没有实体的。一切诸法建立在什么上呢? 空。所以我们说出家人是成为空门,所谓「进入佛教,顿入空门」,一般的是这样说。空门空不空?空门不空,因为空门不空而建立一切法。这一切法是什么?世间相。
32、佛教我们要慈悲喜舍,对一切众生有一个大慈悲心。这比我们保存的最宝贵的珍宝还珍贵,看见一切都生欢喜。这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未来的诸佛,我们有什么可骄傲的呢?每部经都是这样教导的,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这样子你还能傲慢起来吗?这就是转化你骄慢、愚痴、贪恋的心。
33、为何有的人会生病痛苦呢?那是因为你过去杀生业很重!所以你今生经常害病,怎么办?有对治它的方法,你可以放生。不要像别人讲的去买来放生,而是随时随地遇到你能做得到的,你就放生;这是对治多病短命最好的方法。
34、对于供养的功德,不要起执着心。我们很多道友都是务实主义,供养之后,就期盼着菩萨给我送来自己所求的,认为这才是真实的。他不明白,这是在用自己的信仰在谈条件做交易,这是错误的'。这就是执着心,贪恋心,都是没有正见的信心。
35、梦究竟是假的是真的呢?全部是假的,没有真的。只有佛成了佛了,你所做的梦全醒了,因为现在以佛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36、修行不容易,我有经验的。当年请弘一大师讲经结束,送他离开青岛以后,我就发心拜占察忏,拜了很长一段时间,身心安定,刚刚有点暖气儿日本人就来了,这是我的业呀!没办法,只好中断了。等到后来去藏地,住监狱就更没有因缘拜了。这就是修行的障碍,所以说修行不容易。
37、信是根,信久了产生一种力量。什么力量呢?能够除一切邪知,依着正道的修行。信往前进一步,念念不悖三宝。警告我们,你信了佛了,相信是佛了,自己本具是佛。那佛干的是什么事,就是化身佛他一天做什么,那你应该做什么。精进心是让你把你念头看好。
38、菩萨是畏因,咱们众生是畏果。菩萨不敢造一点坏事,一起念马上就止住,觉知前念起,只须后念不起,不让它相续。众生不然,众生就是相续,众生他是非得发这身口七支,他在贪里头,他说:“我没做啊,我心里想啊,我不敢去做啊。”不敢去造业那也是止了,这是世间的因果。
39、无论修行哪一个法门,最大的障碍就是中断魔。为什么中断叫魔呢?不能相续,修行力量中断了。再来又得从头做起了,不是那个力度了,修行也如是。过了这个机会,再想重复,恐怕很难了。
40、凡受三皈五戒者,要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呢?就是发利益众生的心。你受了三皈了就成为菩萨。菩萨是做什么的,是利益别人的。梵语菩提萨埵,翻译呢就是觉有情,让一切有情都能够学佛,皈依三宝。这就是你受了三皈五戒,发菩提心所应该做的。
41、《地藏经》说:你有千百万亿愿、千百万亿事,都可以向地藏菩萨求,地藏菩萨都能满足你的愿。但是总的说,你要愿一切众生得幸福,我们第一个回向都是法界众生。五欲的事儿少回向,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多回向得智慧,有了智慧你什么都能知道了,你什么都能成就了。
42、「佛」、「法」是两回事。佛是什么涵义?佛就是明白,就叫佛。这个人明白了,是个明白人,给他标名,跟人不同,就叫佛。佛叫什么?明白觉悟的人。我们还没明白、没觉悟,那就跟这明白觉悟的学,学什么呢?学觉悟、学明白。那样我们渐渐就能达到觉悟明白了。
43、菩萨跟罗汉的区别在哪里?都成了道,都了了生死。一个是利益别人,一个是只能自利。道在人弘。一切真正的道理要人去弘扬,释迦牟尼佛已经不在世了,快三千年了,如果没有人弘扬,断灭了、消失了;如果断灭消失了,我们这三千年来的弟子还能闻到佛法吗?那就闻不到了。闻不到就得不到度了,不能得度了。
44、学佛修行就是要改正自己思想和行为。先以佛法改正不好的思想,然后以戒律改变错误的行为。现在我们思想不正,行为不正,都要纠正过来。行为要正,心更要正。一切都是由心主宰,由心带动,心正一切正,修行就是修一个正确的心性。心态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态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
45、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懂得这个道理,你说修行、拜忏也好、念经也好、干什么都好,先注重你的心在想什么?如果你拜忏,拜「药师忏」、药师如来,你就想着药师如来!你在这里拜「药师忏」,心里却想地藏菩萨、想观音菩萨,这都不对,这叫妄心。还不说你想到世间,想到贪、嗔、痴上,那更不要说了。
46、每一部经、每一部论,都告诉你修行的方法,像我们念「金刚经」的,有没有想一想「金刚经」说什么?你怎么样依「金刚经」修行?不注意这些问题,只念文字而已,念了三年还如是,一点转变也没有。学佛法要用到你的心上,去变化你的心,变化你的态度,一切全变,真信不疑,你再用起功来,比以前增加百倍。
47、念佛法门怎么念呢?不是那么简单的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不见得这样子。你用哪个心念佛?如果用嗔心念佛,用贪心念佛,用愚痴心念佛,只求自己得到好处,这样来念“阿弥陀佛”,你生不了极乐世界。你必须有清净心,如果你没有清净心,充满贪、嗔、痴、烦恼,这样子学法修法,是没办法辨别清楚的。
48、大家别认为受苦不好,越受苦你才能与道相近。所以佛教导我们,比丘不求无病,"无病则贪欲生",身心安逸就会助长贪欲。有了病了,苦;知道苦了,他才修行,他道心才会升起。好多道友,他没病的时候,懈懈怠怠,等到有病苦逼迫了,他才会很精进。这一精进不要紧,到临命终时,他有能力出离轮回往生净。
49、学佛是为了学乐,为了断苦,为了断苦的因。 以苦为师是古德警示世人的话。苦行,到山里行苦行,就可以成道吗? 不是这样的。 所谓苦行,是为了磨练自己的道心和对世间物质的执着,为了让自己在面临逆境的时候不被境界所转,是这个意思。 四谛,苦、集、灭、道成就之后,永远就不会再受苦了。
50、八万四千法门最终没有离开这颗心,所以要把你的心修好。心是指挥身的,也是指挥口的,也能指挥这个妄想心。现在我们这是妄想心,要把它变成真心,“真心”是性空的,所有一切法是缘起的,能掌握好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是最大的修行。 ;
梦参老和尚十大经典开示
梦参老和尚(1915.7.13 - 2017.11.27),世寿103岁,僧腊87载。曾亲炙虚云、慈舟、倓虚、弘一等近代高僧,显密兼修,教律并弘,尤以宣讲华严经、地藏三经。长老毕生致力于恢复僧伽教信改育,建寺安僧,弘法足迹徧布世界各地。
不论修什么,所要修的就是「心」,我们的心不停地动,如何把自己的心照顾好,是很重要的。
善用其心
《华严经·净行品》中,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如何才能使烦恼众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菩萨答曰:「善用其心」──用自己的心。
为此文殊师利菩萨为智首菩萨说《净行品》,见到一种境界就发一个愿,智首菩萨见了一百四十种境界,发了一百四十个愿。
学佛并不是离开了日常生活之外,另外还有什么好方法,佛所说的法就是觉悟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自己吃饭穿衣,乃至工作中去求去悟,看怎么用自己的心。会用的,就能得到清净心。
悲喜皆是自作自受
经常有人向我抱怨:这个世界很不公平!财富有富有贫,寿命有长有短,家庭成员有和睦,也有不和睦的,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不平等!
他问我:「这样平等吗?」
我回答说:「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很平等!」不是吗?今生富贵的,是前世布施行善而有;今生贫苦,是前世不知布施修福。
如果有智慧,能看到自己前几世的所作所为,就会明白,这一切都非常公平;明白心里的一切苦、乐、忧、喜,都是自作自受!
现在面对苦境,一天到晚把心纠在一起,还想求解脱,那是办不到的事。
真正想求解脱就得消业,认识到这是自己应该承受,就怕明明知道应该受,还不肯接滑悉判受!这样自然产生痛苦!因此身体的苦乐,心里的忧喜都是自己造成的。
发心助人,先量其力
有的人发心想利益众生,帮人解脱痛苦,但是力量不够,自然会产生烦恼。
这个时候自己要想办法,在思维上面打主意,如何从恶转善,如何帮助他人解决眼前的痛苦。
大家仔细想想,自己是否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譬如我本来是想帮助人的,但帮的不得法,或没有那么大的智慧,也许你不帮,他不忙;你越帮,他反而越忙!
这样,你不但没有帮人解决烦恼,自己烦恼,还添了对方的烦恼!但你是出于善意,并非出于恶意想害人呀!
佛经说:「有了智慧,行方便是解脱;没有智慧行方便,则非但自己被束缚了,连带的把别人也束缚了!」
此正是「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有没有智慧皆是你自心的思维,大家多读《金刚经》或《心经》吧!
不执著,随缘尽力而为
怎么样的思维才算是纯善呢?
不起执著,人一起了执著,就着相,著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用这种执著的心去做事,结果不但自己烦恼,别人也跟着起烦恼。
你若不执著的去做,一切随缘,帮助别人时,不要劝对方决定怎么做;也不要劝人决定不怎么样。一切不忘随缘,随缘尽力而为。
我们的业还没完全消失,定力也不够,心里的观想力自然不够,智慧也不足,这样烦恼自然消除不了。
心诚则灵
有的人怀疑读大乘经典没用?其实不管读哪一部经,都是功德无量,特别是《地藏经》,当你遇到任何困难,求地藏菩萨或读诵《普门品》求观世音菩萨,没有不应的。
求不应,问题没有解决,你就怀疑佛说的话,这当中有个问题,就是你没有要求自己!
我认为读经或观想或求佛菩萨加陆旅持,实际上是你自己的心力,因为你的心和观世音菩萨的心相应了,观世音菩萨就会加持你,你的心和观世音菩萨的心不相应,纵使观世音菩萨加持,你也得不到。
用贪瞋痴的心,到佛堂想得清净果,就得先把自己的贪瞋痴去掉,否则和佛菩萨不相应,没感应,就不要抱怨!
是自己不诚、自己不信,你信了、诚了,自己就会加持自己,不需要佛菩萨加持了。
如是因如是果
我们要相信因果,现在受的都是因果报应,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无始劫来,生生世世,六亲眷属经常不停地轮转,这其间的因缘说也说不清楚!
善因恶因,善恶因果业报就是这样来的;佛菩萨的加持与否就看自己是否心诚。
至于如何求呢?用一颗诚诚恳恳的心去求求消业障,业障消失了,福报自然现前。
知道自己现在所受的,都是自己过去生所做的,现在想解决问题,从今后别再做。不做就不再受;以前的,我今生受了还了,还了之后就不再受。
举个例子,譬如我们诵《地藏经》、或《金刚经》,就不再堕入三涂(三恶道),因为我们的心和念及所有意识的活动都没有堕三涂的念头;念头没有了,身不行,怎么会再堕入三涂呢?
修行就是把心看好!看看自己一天之中起了多少好念头,起了多少利益他人的念头?又起了多少个坏念头,起了多少害他人的念头?我们的身若是清净,心也清净,这样进佛堂拜佛,都是清清净净的。
看破放下得自在
倓虚老法师常讲「看破、放下、自在」这六个字。看破不是眼睛看破,而心要能看得破!
心的意念,不论什么事情发生,都不执著,也就是心对境,在受、想、思的善恶过程中,都视如梦幻泡影。
泡影的东西,有哪一样是永远不变的?既是泡影就不值得我们执假为真!问题是我们的心不这样想,我们常常把过去的事,再拉回来想一想。
不但把这一生的事拉到现在,甚至把过去生的事也拉到现在,了解做梦的人,就知道梦境常把我们的心拉得很远很远。
现在诵经,心清净了,过去那些影子全出现了。你说是做梦──是在做梦。可以说,大家现在都在做梦。
无常迅速,菩提路远
人的生命说短,很短。问题是,有几个人认为自己的生命短暂呢?
有时我问道友说:「你有没有想到过自己明天会死的问题?」对方笑一笑说:「没想过这个问题!」
正因为大家都不肯认真地想,做起事来都把计划放得好远好远,我们又没跟阎罗王订合同什么时候离开?
在台湾时我曾遇到一位道友,他跟我谈了许多五十年以后的计划,没想到走出门就发生车祸,经过这次体验,他说一切都是无常!
勤心忏悔消业障
忏罪,罪性本空,心若亡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名为真忏悔。
现在我们还达不到「心亡罪灭两俱空」的境界,但我们能用善心来制止恶心,用善心来忏悔自己过去的罪,使自己的善心增强。
恶心消失,善心也不存在了,善恶两亡,是名为真忏悔。经常这样观想,对自己的修行应该有点帮助的。
心心念念是三宝
受三皈五戒后,请问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地照着做呢?
受三皈依时,师父告诉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之后,不要忘了每天晚上临睡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或念佛菩萨名号。不管念那一尊佛的名号,都代表三宝。
再说,受了三皈五戒,入了佛门,是不是每晚都念著三宝入睡呢?当你每天睁开眼睛时,你的第一念是不是立刻想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呢?
问题是这种人十个里面也找不出两个呀!由此可知我们的心是很难看住的!如果你能终生不断,每天都这样做,临终一定能生净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53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