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慧律法师讲心经全集3(慧律法师讲心经全集5)

学佛百科2023-05-0887

慧律法师经典清心语录

慧律法师经典清心语录

朝向阳光,就看不到阴影。

世上没有真正的黑暗,只有晦昧的眼睛。

将眼光放远些,福祸本无定论,一切逆境,未尝非福,看你怎么用心而已。若仅就人生某一部分的影响,来判断一生的成败,即属愚昧。

命运加给人的不幸,还有避开的可能,但自己加给自己的不幸,却无挽救之路。

幸运只帮助努力的勇者,若将失败归咎于命运,那才裤仔是真正的懦夫。

勿以容貌的丑陋为耻,而应以内心之丑为耻。

自己的短处不可遮掩,一遮掩,永远是短处了;自己的长处不可夸张,一夸张,便不是长处了。

有事不怕事,无事不找事。

被人责骂心尊敬,他人诽谤心无诤;说我短处心承认,胡宏汪若来打我心中清。

人的一生,面对什么方向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正朝什么方向前进。

外界的鼓舞毕竟有限,内在的鼓舞才是绵绵不绝的。

谦虚不是抬高别人,也不是踩低了自己。谦虚,恰恰是一种能容忍他人的胸怀。

我们用什么眼光看世界,世界便是什么样子,一旦我们改变了观点,世界也会因此而转变。

众生的一切不幸,都起源于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屋子之内安和度日。

乐观的人,在每种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一种忧患。

没有一种获利,能及得上我们拥有的一切之中,所节省下来的那样确切可靠。

假如你的心灵没有缚上夹板,那么,一点也不算残废。

假使你讨厌某一个人,那就尽你的力量去寻找他的优点吧!因为,无论任何人,都会具有某一方面的优点,只是你忽略了。

慧律法师经典语录摘抄

慧律法师1953年出生于台湾云林,幼年遭逢困顿,深刻体验人间疾苦。就读建国中学时,热衷探讨人生哲学,遂博览群籍,又担任演辩社主辩人,因而奠定日后博闻强记,辩才无碍的基础。1974年入逢甲大学参加普觉社(全名普觉佛学社),以此因缘听闻佛法,并得以亲近忏云法师,李炳南老居士等诸大善知识,乃发心以振兴圣教,正法重现为己任。自此既深入经藏,精勤不辍。1979年净土专宗研究所毕业,于凤山莲社依煮云老和尚披剃,又至台中南普陀佛学院跟随广化律师学习,深受器重,并委以培育僧才的重责大任。

慧律法师经典语录摘抄: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痴,而带来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盗窃罪一样。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你认命比抱怨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被人诽谤的时候,可以这样想:至尊的佛陀,当年也饱受诽谤呢,你算老几?

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绝伏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

与其你去排斥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默默地关怀和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如果不是拿无言的诚恳和慈悲的香油,任何东西都无法将伤口的毒针拔掉。你为什么让自己对别人的恶念、忘恩、嫉妒、狡猾而感到气愤呢?争吵、轻蔑、处罚都不能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抹去这一切,反而善待他们,「善行」是让我们息怒的方法。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心中仅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声音。

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痴。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烦恼什么?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看众生的过错,永远污染你自己,根本不可能修行。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观念,不要使错误的观念落入我们生死的坑道里面,那是很危险的。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烦恼,只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慧律法师名言

1、读一本好书,如坐春风,身心爽快,虽知道无声胜有声,却也难免不说上几句,一吐我心深处的喜悦与赞美。

2、师父讲的录音带你们要随身携带,不要常常听那个”爱你如骨恨你入髓”,听那个干什么呢?你有时间怎么不放师父讲的录音带?怎么不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唱那个西米西米咕咕吧能够了生死吗?不搞这个没有人看,所以你看那些歌星影星变来变去,都差不多,都一样,人生是一出闹剧啊!最后是悲剧收场!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六道轮回是生生世世,一出一出的悲剧,连锁的悲剧,你不了生脱死,你就麻烦大了。

3、我喜爱这本书的小巧玲珑、义理丰富、精简流畅、格调高雅。它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可以澄清人们内心的郁结焦虑;不但使人睁开他的眼,也能拓展人们的胸襟。

4、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5、将恩惠刻在石上,将仇视写在沙上。

6、佛陀是发现真理的觉者,而不是去创造真理的人。凡是能创造的东西并不能永久,因为他并不是发自本性的东西。

7、于每一分秒的念头中,去掉执着,不怀念过去,不希望末来,不抱怨现在即转为妙用。

8、世上没有真正的黑暗,只有晦昧的眼睛。

9、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

10、将眼光放远些,福祸本无定论,一切逆境,未尝非福,看你怎么用心而已。若仅就人生某一部分的影响,来判断一生的成败,即属愚昧。

11、柏达的‘释迦金言集’即将出版问世。这对于喜欢欣赏他作品的人来说,自然是令人兴奋的消息。

12、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

13、有幽默感的人就能享受人类的矛盾。

14、无我就是凡是所有的事情皆以全体性的利益为主。

15、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佛道近矣。

16、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17、菩萨并无脱离社会独善其身而菩萨是要兼善天下。

18、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此灭。

19、自己的“短处”不可遮掩,一遮掩,永远是短处了;自己的“长处”不可夸张,一夸张,便不是长处了。

20、人因为工作才显得尊贵,只有牺牲及奉献才能丰富你的内在。

21、有两种人永远不会改变他们的主意,就是死人跟蠢蛋。

22、随缘就是——境来不拒,境去不留。

23、无知是众生的常态,每一个众生都必须经过无知的阶段才能够觉悟。所以我们面对这些无知的众生,他那一些仇视、嫉妒、恨、贪、嗔、痴,我们都要宽恕。我们对他的行为不能恨,要怜悯他。恨他你没有机会救他,你明明知道这个是个很恶的人,你合掌就好了,令他欢喜。你不要批评他,也不要跟他敌对。宁可得罪一个君子,不可以得罪一个小人。你内心里面如果不宽恕他,不宽恕别人你会痛苦了自己,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发宽恕的心。

24、学佛是让你认识人生的真理,而从我们的心里彻底的去觉悟进而透视境界,能于一切境界中皆放得下。

25、勿以容貌的丑陋为耻,而应以内心之丑为耻。

26、用你的内心深处,虚心的去学习。那么,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导师。

27、如何处理一件事,可能比事件本身重要。

28、佛陀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曾被批评过的。所以大家要把逆境,当做是自然,每一个人都要接受批评。你这个角度看,这个人很恭敬、很了不起;另外一个人看,这个人看不起,对、错、是、非,世间没有标准,没有标准。所以我们要掌握时间的每一个动点,每一分每一秒,你都要过得很安详。

29、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句,则是积口德也。

30、不管是在最快乐、最惬意的时候,还是在最忧愁、最恼火的时候,理性是用以镇住各种坏脾气的唯一要素。

31、当言语已经没有作用时,真挚的沉默似乎更有说服力。

32、这一本书的英文部份,是柏达收集多年,细心挑选而来;中文部份则出自他的翻译,信达雅三者兼备,其中有不少令人赞叹的神来之笔。

33、幸运只帮助努力的勇者,若将失败归咎于命运,那才是真正的懦夫。

34、一切事得成于忍,能忍方名为大丈夫。

35、如果你在路上不知道要转弯,那就可能碰到路的尽头。

36、若内心常怀着罪恶感,放不下,此乃是修行上最大的障碍。

37、不分别、不颠倒、不执着即是本性作用。

38、不见一法即如来,是则名为观自在。

39、再大的境界抵不过一个观照。

40、对别人最好的教育,是你的一切言行。

41、佛法多门,修心第一,佛称大觉,觉即是心,故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

42、宗门以何法治妄心?曰:以无心法治妄心。

43、这世间是空的。空就是因缘生因缘灭。师父教你一个大智慧,一个无上的法门,一个字,你什么事都挂上一个“无”字,记住!无就是不执着的意思。你回去碰到一些是非,你就告诉自己,无所谓的是,也无所谓的非,是非都是人定出来的,知道吗?你碰到人家骂你,四大皆空,五韵无我,无!没有所谓侮辱我的事。今天你做善事布施,布施了一了百了,无!加一个无字,没有所谓的布施一了百了的事。为什么?一切因缘法不可得,求其自性,了不可得。百年后这个全部没有,全部消灭。

44、语言是外在的思想,思想是内在的语言。

45、彻底的认识了我们的无知你就会解脱,但是众生总是用更多的无知来束缚自己。

46、对失眠的人而言,夜是冗长的。对于疲倦的人,一里路都嫌远。对无知的人来说,一生是漫长的。

47、人们不是看不到答案,而是不知道问题所在。

48、修行之本就是平凡、平淡、平实。

49、人类并不是因为吃得下东西才能活下去,而是因为消化才能活下去。

50、朝向阳光,就看不到阴影。

51、正念的下手处是要先学会降伏我慢,学会吃亏及退步。

52、大修行人不怕境只怕心,如何稳住这颗心才是最重要的。

53、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

54、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假为真。

55、菩萨不见人过,但见己过。

56、世界上最可悲的事,就是背叛你自己的良知。

57、我认为阅读本书,可以兼具不同的态度:可当作养性圣典看;可视为怡情小品读。

58、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自己。

59、大菩提心就是感恩心,无量的众生、三宝、父母、师长对我们都有恩。既然发大菩提心,怎么样能够持续这个菩提心?我要感恩,所以要好好的修行。如果没有佛,我们听不到这个法,没有三宝、没有师长,这个法也没有办法延续,我们要报师父的恩。师父是我们的法身父母,我们今生能够觉悟生死,开采我们内在的般若智慧,那都是师父的恩、三宝的恩。

60、命运加给人的不幸,还有避开的可能,但自己加给自己的不幸,却无挽救之路。

61、体生死即涅盘,名为定。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

62、嗔怒经常由愚行开始,而由悔恨结束。

63、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

64、修行很重要就是不能离开善知识,要熏习。凡夫啊,修行只有两个字——熏习!熏习的意思就是不能离开善知识。

65、佛曰:“我净故施净,施净故愿净,愿净菩提净,道净一切净”。

66、圣人并不是被大多数人赞叹而伟大,圣人是因为彻底的了悟自己的这颗心而伟大。

67、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68、因果感应,如响应声,如影随行。

69、不要预先担心未来的事。如果事情没有发生,你就白担心了;而如果事情真的发生,你岂不是烦心两次!

70、凡事,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71、平凡乃是最不平凡的伟大。

72、佛陀说:我们人无知回忆着过去,让过去的记忆来动摇我们现在,我们一直回想过去,过去的创伤、痛苦一直残留在我们心底,那个就是一种执着。我们盼望着未来,我们未来又不可知。所以佛陀说:掌握现在你就有永恒,你要相信这一句话,你要能够掌握现在,你才有永恒。

73、悟道的人无心。无心,就是安详的心、欢喜的心、无上的慈悲心、平等心,无上的喜舍心!没有一样他放不下的,包括他的生命、财产、老婆,没有一样放不下。临命终你眼睛闭上,你放不下能如何?你能如何?

74、幸福是不能求得的,只有高高兴兴地过日子以招来福气。灾祸是无法避免的,只有以不害人的心来远离灾祸。

75、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76、佛陀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人因为不明了事理,所以很痛苦的在过日子。其实没有人让他痛苦,是自己让自己痛苦。你们摸摸你的良心,谁让你痛苦,摸摸你的良心,只有你自己,你自己干了一切坏事,你自己负因果,你自己遭受痛苦。所以说佛陀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77、我常听说品茗的好处不少,柏达的书也经得起品尝,使人回味无穷;这些珠玑的字句、高尚的情操、隽永的趣味,含蓄着哲人的苦心、无声的启迪、以及一种超乎言说之外的空灵之美,这种美正是禅的宁静,睿智与解脱。

78、担忧是你向困难多付的利息。

79、语言及文字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而已。

80、有事不怕事,无事不找事。

81、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82、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有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83、障碍者,如天空里的云,水里的污泥。若有障碍,则月虽明而不显,水虽清而不现。

84、初发心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应当拥有一颗怎么样的心去修行。禅宗讲即心即佛,佛就是心;净土宗讲唯心净土,还是讲心;密宗讲三密相应,还是心;天台宗讲三谛三观,还是心;华严讲一真法界,还是这个心。离开心就没有法,所以心是一切的根本。

85、最高超的修养就是随顺众生。

86、安祥的精神境界——就是以豁达淡泊、顺应自然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种种无常变化,将痛苦忧伤的情绪降伏到最低点,于每一分,每一秒中都具足喜悦、满足,内心一片安宁,没有任何不满、怀疑、抱怨在心头。

慧律法师禅语经典语录大全

01、 当你对他人付出的时候,你总是感到很舒服。不要告诉别人你的义行,以免稀释了这个美妙的感受。

02、 在一天之始就问自己:「我能为别人做什么服务?」

03、 付出就是一种回报。

04、 施予是人世间最好的播种,它的收成是金钱买不到的欢喜。

05、 金钱是要流通才得以累积生命的能量。

06、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贫穷?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想和别人分享拥有的。

07、 有钱是福报,懂得如何善用金钱则是智慧。

08、 真正的拥有,不在于一己的独占,而在于能为大家所分享。

09、 财富跟粪尿相同,蓄积它便会发出恶臭,散布则能肥沃土地。

10、 钱财只有用来造福他人时,才是真正的拥有。

11、 凡是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赠与之后才会加倍增值。

12、 给活人送一朵玫瑰,强过给死人送贵重的花圈。

13、 如果想要快乐,就不要去想别人是否会感恩,我们付出只为享受施予的快乐。

14、 给东西给得爽快的人,等于给了两次。

15、 财富并不属于拥有它的人,只属于享用它的人。

16、 吝啬的人即使拥有也如没有一样的感到缺乏。

17、 人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奉献多少。

18、 以「付出」来庄严自己的生命。

19、 爱不独是一味的给予,而是要明智的给予和审慎的保留。

20、 世上最高贵的事,莫过于施恩而不望报。

21、 如果有人拿走了你的东西,告诉自己,就当那是一件礼物吧!否则,仇恨将无止息。

22、 有钱不用是死钱,唯有在用钱时,它才是活的。

23、 我们以所得维生,而以所给予的充实生活意义。

24、 既会花钱又会赚钱的人,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享受两种快乐。

25、 俭而能施,仁也;俭而寡求,义也;俭以为家法,礼也;俭以训子孙,智也。

26、 在这世界上,并不是收取什么,而是付出什么,才可以使我们致富。

27、 使自己获得好处的方法,是将好处施诸别人。

28、 给予,是生命中最伟大的喜悦。

29、 生命的价值在于你所给予的,而不是你所积聚的。

30、 成为一个给予的人,而不是一个总是收取的人。

31、 完全付出,不求回报,才能自由自在。

32、 快乐与求回报是成反比的。

33、 钱来来去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把爱分给最需要的人,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34、 当你发现美好的事物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分享给任何一个你遇见的人。

35、 那些施比受还少的人是无权再要求收受了,因为他们已经取尽该得的一切。

36、 独享,你只享受到单一色彩;共享,却可以由他人眼中,分享到不同色彩。

37、 不要只为报偿而生活,要懂得分享与割舍。

38、 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39、 许多人能做出聪明事,更多人会做狡猾事,但很少人会做慷慨事。

40、 施惠的态度,比礼物本身尤重要,可表现出施者的品性。

41、 金钱如肥料,不散布就毫无作用。

42、 过多的金钱储蓄,等于将良玉藏在牢里。

43、 以实践代替占有,以给予代替夺取,以服务代替享受。

44、 我们能为别人提供的最佳服务,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助。

45、 钱的最大功能是再创造,在这个前提下产生服务和幸福。

46、 在长养布施当中,我们只压抑我们的贪爱与执着。这样做会使我们的真实本然自然流露,并且变得更轻安、更自在。

47、 我们随时有机会将自己的拥有物,转变为对他人有意义的东西。

48、 我们在修习布施之际,同时也是在学习放下。

49、 不住布施相,常生清净心。?

50、 物质的施舍,只能救助一时;智慧的启发,才能丰富他的人生。

51、 布施并不是为了求得别人的回馈,而是降伏自己的悭贪。

52、 肯布施财富的人,比只攒财的人富有,肯割舍情爱的人,比只独占的人更有情。

53、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生活态度就是「利人」。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付出,而一味只求接受的话,他的生命,可说正在死亡边缘。

54、 你给予人的,终究还是你的,而你所把持不放的,则早已失落。

55、 给别人带来阳光的人,不可能把自己排拒在光明之外。

56、 尽量以施予代替取得,来减少心中的欲望,人生——没有比这样更好的生活态度了。

57、 布施不是为了众生的回馈,而是为了要去除自己的贪念。

58、 令生欢喜心,不生瞋恨心,是名真布施。

59、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统统放下。

60、 掌握机会布施,是有福之人。

61、 遗留在这世界的,唯有我们奉献的东西而已;我们所取得的一切,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失。

62、 布施是为了升华自己的内在。

63、 祝福是最高的施予。

64、 享受来自舍弃,并非获得。

65、 爱的标志和表征就是:给予。

66、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67、 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68、 虽知自己是正确,而能沉默到底的人,最能发挥强大的力量。

69、 小孩子柔嫩的手指间,往往拥有大人顽强的手所把握不住的真理,虽然,成熟的人,会以发现它而自豪。

70、 能启发心智的娱乐,才能使人心安意适。

71、 战胜自己,是获得自由的最好方法。驾御自己,是不被别人控制的最佳良药。

72、 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将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73、 当我们一无所求,我们就拥有一切。

74、 「人生如梦」,这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75、 人生有如一本画册,它的内容,端看你个人如何去彩绘之。

76、 购买不需要的东西,不久,便买不起他所需要的东西。

77、 一个经常换善知识的人,事实上他全然没有任何一位善知识。

78、 你必须当你自己的依止。

79、 如果你想要生命中真实的真理和至善,你必须依靠你自己——教导你自己、训练你自己,各方面依靠你自己。

80、 人生也需要导览,否则就像进入迷魂宫。

81、 真正的老师只谈舍弃和除去自我的修行之困难。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放弃老师。让他引导你,因为,你很容易会忘失「道」。

82、 如果真正会修行的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

83、 熏习的力量是很大的,要多接近有智慧、善良的人。

84、 驯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轭将它和一头已经训练完成的象拴在一起。所以要改变我们的气质,好的环境和善知识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85、 对有智慧的人而言,一切现象皆是善知识 ( 看你怎么用心 )。

86、 ? 夸我们、赞美我们的,这都不是明师,会讲我们、指正我们的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87、 善知识有义务告诉您是非,而没有能力阻止您犯罪。

88、 一只小鸟尚且知道选择个好地方来栖止,何况修行人,能不找个善知识依止吗?

89、 未见性人说见性法如同以盲引盲。

90、 修行之路崎岖难行,唯有亲近开悟者并获得他的恩典与眷顾,才能排除所有障碍。否则,就像在锋利的刀锋上行走般的危险。

91、 愚人虽终其一生亲近贤者而不知真理,犹如不知匙中羹的美味。

92、 如果你对垃圾桶有绝对的信心,垃圾桶也是你的良师。

93、 没有信心,就算你看到了一位已了悟的圣者,也终将一无所获。

94、 圣人亲自悟证的言语,对修行者的心里必将产生深刻的冲击。

95、 刺激我们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指导者。

96、 老师就在你的心里,他就是你灵明的自性。

97、 当你学会「舍弃」问题,不要全力抗拒时,你的生命就会开始流畅。

98、 你永远无法时时取悦所有人。

99、 坚持是种美德,但错误的坚持实不可取。

100、 聪明的人让财富为自己服务,而愚者反被财富支配。

请问在哪里能下载到慧律法师讲解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的全部(全)视频呢?好像听说共16套,也不知是不是1

百度搜索慧律法师的官方网站【高雄文殊讲堂】

搜索后出现的第一个【欢迎光临 高雄文殊讲堂】就是官网

在官网上也提供【讲经配套课本】下载

慧律师父讲解楞严经选用了

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

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

白圣法师的《楞严经表解》

讲堂官网都有提供下载。

慧律师父的楞严经讲座系列,已经在2012年7月14日圆满,共计16套

慧律法师开示楞严经共十六套,各套名称如下──

楞严经第一套标题:

重点提示

大纲(义贯目次解说)

楞严经第二套标题:

总论(义贯绪论)

楞严经第三套标题:

科判与序文

经前十门

楞严经第四套标题:

破妄识无处(七处徵心)

楞严经第五套标题:

(破妄显真)十番显见

楞严经第六套标题:

同分妄见

别业妄见

楞严经第七套标题:

一切法(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楞严经第八套标题:

七大即如来藏性,周徧法界

楞严经第九套标题: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楞严经第十套标题: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解六结,越三空。

楞严经第十一套标指袜烂题: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

楞严经第十二套标题: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最後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楞严经第十三套标题:

道场加行

四种清净明诲

五会楞严神咒

神咒功德利益

发愿护持

楞严经第十四套标题: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楞严经第十五套标题:

十习因、六交报、七道轮回

楞严经第十六套标题:

五十阴魔

弘传楞严能获福、灭好芹恶,无唯漏量功德,得生极乐净土。

慧律法师在正法眼藏第三讲的是博尔法门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

首先在这里更正一下,简巧题目中的“博尔”是语音(慧棚咐桥律法师有口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不二”。

所说的不二法门,即是伟大的佛陀在大乘《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以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了义经典中所说一乘法!佛陀四十九年采用种种方便、比喻,先后说了四谛法、十二因缘法等小乘法,均是为了引导四众弟子入一乘寂灭场!究竟的佛法只有一乘,性相不二,烦恼链猛与菩提不二,娑婆即是净土,全妄即真!千差万别的现象,其本体是一。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二法门”!

摘抄【慧律法师】

我当时要出家的时候,我冷静了一星期,我就拿起笔写着:出家的好处、出家的坏处,第一、出家的好处,第二、出家的坏处,第三、在家的好处,第四、在家的坏处。然后就开始思量了,我当时要走这条路的时候,我就想:我若是在家,在家的好处,结了婚,最大的好处,就是生个孩子,回家有人喊你:“爸爸!”就是这样,然后你就回一句:“心肝宝贝!”偶尔看一看还想:“幸好儿子长得象我。”否则就让人很怀疑了。或是抱着孩子逗他玩,然后换儿子帮我挠痒,我帮他挠痒,最快乐的事情,大概差不多是这样了。若是想听他喊一声爸爸,那要赚很多钱,忙得昏头转向。

上班工作,从早忙到晚才能回家,娶到好老婆还算很安慰,要是娶到恶妻,看你如何是好?对不对?在家的好处,就差不多是当父亲,做事业赚钱。若是要论在家的坏处,现在是讲我啦,不是讲你们,那可就多了,我常看到左邻右舍那些夫妻,老是吵得不可开交,常常听到邻居吵架时,总会说一句话,那句话我已经听了二、三十年了:“我要不是为了这三个孩子,我早就跟你离婚了!”这句话我听了二十几年了,到现在还不是没离婚,已经听了二、三十年了,整天就是听到震耳欲聋的锅铲声,一吵架就老是讲这句话。

所以说,快乐、追求,我都想过了,若是出家,很快乐、自在,没有人管,对不对?半夜不会有人要你起来泡牛奶喂小孩、换尿布等等,就是自己一个人,对不对?若是修行,我们出家想了生死,就比较容易,没有人会干扰你。

所以说,电视上辩论的人说:“成佛并不一定要出家。”没有错!但是问题呢,有几个维摩诘居士啊?有几个人,有维摩诘居士那种功夫?对不对?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个阿罗汉,个个都是出家人,证阿罗汉果的,个个都是出家人,有修有证的陵枣裤,都是出家人,修行是很专业的事情,所以不能找一、两个例外来为难。若是论到究竟,当然没有话说啦,佛性人人平等,但是在尚未成佛以前,出家总是比较没有挂碍,在家的障碍一定比较多,这是难免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可以执理废事。

再来,我们要观万法皆空。

这个“空”,很难去体会,世间人,他就是生活在一个严重的错误的观念,他不了解空的思想,譬如说,这是什么?卫生纸,这是一,从小老师就教我们:这是一,这是一张卫生纸。对不对?但是如果在圣者的角度来讲,佛说这是一张卫生纸,即非一张卫生纸,是名卫生纸。套用《金刚经》上讲的,这是一张卫生纸,可是真的有一吗?把它撕开,就变成两张了,再撕开就变成三张了,变成四张了、变成五张了,这“一”的观念是什么呢?

“一”只是一个观念。所以真正的佛法就是彻底的觉悟,一绝对不是一,知道吗?譬如说,这是一朵花,这是真的一朵岩戚花吗?我们把它撕一点点,那这个是什么?这不能讲是花啊,花不过是种种的植物的细胞构成的,没有一个真正的一。“一”不过是人类生命的一种执著的观念,错误的观念。我们到现今的教育,都是执著的教育,只有佛陀的教育,是破除执著的教育,记住!一绝对不是一;我绝对不是我;杯子也绝对不是杯子;麦克风也不是麦克风。方便说是麦克风,方便说这是我,方便说这是一盆花,方便说这是文化中心,对不对?这都是方便说。

为什么说是方便说呢?因为这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东西。所以圣人的标准是什么?圣人的标准,就是没有任何的标准——就是标准,法无定法!(众鼓掌)法无定法,因为这个法是天天都在变的东西,你今天拿这个做标准,明天这个就不标准了,你说世界选美大会,那一个是最漂亮的呢?这是很难论定的,是不是这样?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了解,法无定法,这叫做标准法。

圣人没有一定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这个问题困扰很多人,他说:“请问师父!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说:“这没有一个定论,只能勉强的定义,很勉强的给它下定义。”怎么定义呢?对大多数的人有利益的,利益多数的众生,这样叫做善,那么有害一切的众生、多数的众尺简生,这叫做恶。这是很勉强的定义,很勉强的说:这样叫做善、这样叫做恶。不然你说什么是绝对善跟绝对恶的东西?善与恶本来就无法绝对,没有绝对,只有空性的思想,是绝对的东西。

什么是绝对?万法皆空,这是绝对的。处处相,处处无相,处处缘起,处处性空。譬如说,这是一张卫生纸,因缘生,它就存在,有一天因缘灭了,卫生纸就不存在。对不对?我们今天,父母生我们,借着父亲、母亲的因缘而生,有一天我们死亡,因缘灭,就没有我们了。所以缘起,处处缘起,处处就是性空。所以万法从小到大,从小东西到大东西,没有一法不是因缘生、因缘灭,没有一法不是缘起,没有一法不是性空。所以这样我们就能观照万法皆空,我们若是有这一层智慧,这样子的清净的头脑,我们就不会被假相迷惑。

有一次人家叫我去助念,有人往生了,打电话要我去助念,亡者的家人,并不是个个都信佛,来请的这个师姐有信佛,她打电话来,我说:“好啊!”我问:“她家在那里?”这师姐说就是她的邻居,我说:“你邻居又没有信佛。”“没关系啦!师父你慈悲!”然后我就去了,到那里正准备要为她加持、助念,她一个读医学院的儿子,还是博士哦,正巧赶回来了。他的母亲死于癌症,等他赶回家时,已经来不及了,整个人是哭得痛不欲生,他觉得很痛苦、自责哭泣,他说:“我读到医学博士,我救了那么多人,就是救不了自己的母亲,我真是不孝!”

他一直很自责,我就问他,“你哭完了没有?哭完的话就要换我了。”他说:“这个师父怎么这样讲?”我说:“你哭了老半天,对你母亲没有一丝毫帮助。你母亲往生时很痛苦,面貌很不好看。”他哭了老半天,母亲的脸是纠结成一团,对儿子更执著了!“你站到一边去,站到一边去。”我说:“这种事情,你们医学博士没办法啦,这种事要法师来才有办法,要由法师来处理。你站到一边去。”他是对我很怀疑,就盯着我看,可能是认为我英俊吧,他就乖乖站到一旁去了,因为他平时对佛法也不认识。

他觉得我出家很奇怪,我也觉得他很奇怪。对不对?我们俩个相见恨晚啦!对啊!结果他亲眼目睹,看到他母亲从原本的病容,很痛苦的面貌,经由大家为她助念,为她加持后,全身柔软,面貌变成非常庄严,现出微笑。我交代着:“十八个小时内不能动她。”我说:“在母亲生前,你孝顺她,现在你母亲死了,你要听我的。”他说:“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我说:“我是法师啊,你要听我的,因为你不懂啊!”他也真的肯听我的话,幸好没有揍我。十八个小时之后,看到他母亲面带微笑,笑容明显可见,我说:“现在可以了,可以为她换衣服了。”

结果为她更衣的时候,全身非常的柔软,让人很容易替她更衣,整个脸庞看起来,就知道很欢喜,我摸摸她的头顶,头顶上有热气,顶圣眼生天嘛,头顶上有热气,往生极乐世界了!这个博士感触很大,他说:“我读到博士,我竟然不懂这些事。”我说:“就算让你读到超博士,你也不懂啦!”他有时间读博士,但是没有时间读死亡,他不会想去研究,如何死亡才有艺术,没有想过!

人都只会活在现实的社会,我说:这就叫做面对现实。所以我才对你讲,出家人是真正在面对现实。面对什么?生、老、病、死!出家人是真正在面对现实,这是真正的问题,这一关你没办法,对死是茫茫渺渺。这个博士说:“师父!你有那里有没有佛书?”我说:“有啊!”我就送他佛书,送他录音带。听了录音带之后,度了他全家人,后来他非常的感谢,度了他全家人了(众鼓掌)。

他家住在旗山,后来他非常感恩的,拿了一包很大的红包,那个红包看起来,以我数十年的功夫来看,应该是十万,因为看起来很厚。他拿了一个红包来,丧事办完之后,还懂得跪下来,说:“供养法师!”我非常欢喜,他看到我很高兴,以为我是看到红包在高兴,其实不是,我是看到你一个医学博士,因为见到母亲往生的瑞相,就能够觉悟来学佛,你也算是很厉害了,我是在高兴这件事,不是因为看到那包红包。我不是这样的!(众鼓掌)

后来他就要供养师父,我就说:“不要啦!”他还是说:“供养师父!”我还是不要,经过一番的折腾,我很委屈的就收下来了,没办法!两人推来推去的也很辛苦。后来我收下这十万,再后来我又准备了二十万的录音带,再拿去给这位医生,我跟他说:“你自已开医院,地位又这么高,这些录音让你跟大众结缘,你供养我十万元,我也回送你二十万的录音带。”还送了很多书给他,他很欢喜。

所以我说,人一定得要等到家人往生了——我不是在讲你们哦,对不起,我是讲在路上走的那些人啦,我不是在讲你们——人一定要等到家人往生了,或是家里碰到困难,真的遇到逆境,才真正需要佛法了,才会彻底地,想要追求真理。要是他每天活得很快乐,他就不肯去探讨,他有饭吃、他有车子开、有冷气吹,他不会想到死亡的事。今天听人家讲一讲,明天还是跑去媚登峰,她还是为了这个臭皮囊,拼命的化妆,打扮得再美也一样,都是白忙一场!

所以要观照,万法皆空不可得,心时时刻刻,统统要学习不要执著,要学习放下。放不下,我告诉你,你也无奈生死何。你说:“师父,我放不下。”放不下,百年之后你照常要死,你放不下,你能怎么样呢?你也是得死啊!所以很重要的观念——对一切相,莫求、莫著!不要求,不要执著。不要求,莫求,也不要执著,莫求莫著,这是修行的心的法要。

修行人只有八个字,可以决定修行:第一、决定不求,无所求;二、决定无所著。决定不求,决定不著,此人必定成道,这个人一定会成道!(众鼓掌)

为什么?因为我们求也没有用。我们求,求到最后,我们还是得不到东西。所以不求,才是真正的得法、得道。不著,才是真正的求道。若是求来的东西······要记住,世间人在拜佛拜神,那差别就很大了,世间人在拜神就是祈求:“你要保佑我发财。”保佑你发财,你就会永远富有吗?或是祈求:“你要保佑我儿子联考上榜。”我说:要是十万人都来求观世音菩萨说,你要保佑我儿子、女儿联考榜上有名,观世音菩萨就头痛了,因为一定有人上榜、一定有人落榜嘛,那么他要怎么做呢?我问你,对不对?

所以求人不如求已,求人不如求已。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究竟是平等不二的,平等不二的。我们今天虽然是凡夫,但是我们只要肯修行、肯觉悟,肯下决心来听经闻法,实实在在来解决我们生老病死的问题,就算是听到一句、听到两句,或是看一本书,懂得一点智慧的佛书,对我们的解脱也很有帮助。

所以说想要解脱,第一个,观无常;第二个,观死亡,时时刻刻,我们都要面对死亡;第三点,观世间不可得;第四点,要观无我,一切法无我;第五点,观万法皆空,观照万法皆空,无相可得。世间都是暂时性的,只是暂时性的而已,没有一样东西是永久的。我们今天长得很漂亮,也不必骄傲,有一天你也会年华老去,老到牙齿全掉光了,这是事实。今天你长得很丑,你也不必很有自卑感,虽然长得丑不是你自愿的,但是别常常出来吓人就行了!长得丑不是你的罪过,但是不要常常出现,让人家很惊讶,surprise 不要常常出来吓人。

再来就是莫求、莫著。那么这样子,我们的生命慢慢就会升华,对于这个世间的假相,慢慢地突破。所以要记住!修行跟学问没有关系,世间的学问,如果跟修行有关系,那读到博士的人就成佛了。没有这个道理!修行,识字也好、不识字也好,这个不关文字、不关学历的问题,六祖一个大字不识,广钦老和尚也不识字,为何能成为一代祖师呢?你记住!修行跟学问是两码事——修行是修真正的智慧,解脱的智慧,不关学问。学问是累积的执著,是一种累积的经验,它只是符号而已,人类创造出来的符号,你加上这一层的执著,那个叫做学问。没有错,学问能够解决我们许多现实的生活,衣食住行的问题,学问也能够解决我们很多交通、科学的问题,没有错,但是学问不能令我们解脱,饱学之士不一定是解脱的人。

所以我跟诸位讲过,电视上办的call in、辩论,一点意义都没有。你若是跟广钦老和尚辩论,也许你比广钦老和尚更会讲话,但是你是凡夫,广钦老和尚他是圣人啊,他不必跟你辩论,你讲得天花乱坠,你还是束缚的凡夫,因为你没有开悟啊,对不对?所以透过语言、文字,这不能代表佛法,那只是方便而已。

慧律法师

慧律法师讲的金刚金、答宴六祖坛经、心经都非常值的看。

建议每个都看一下,受益良多!

如果想空歼了解他这个人的介绍,百度百科中有。

圣辉大和尚对慧律法师的法德与智慧深加赞叹:慧律法师是非常有智慧的,潜身修行,深入经藏,清亏银讲经说法能令众生心生欢喜,顿开茅塞,堪称大善知识,可谓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感恩慧律法师!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59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