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解净空视频(净空老法师讲解的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全文及译文
六祖坛经早郑档全文及译文: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偈意思是说:身体就是菩提树了,内心就象明镜一样清澈,要经常打扫,使自已的内心保持明净,不要沾到尘埃。这首偈语的境界已经很高了,但是六祖还是觉得不够彻底。
关于《坛经》的争论
传统上,《坛经》一直被认为慧能所说、法海所记。20世纪初,于敦煌文献中发现了慧能的《坛经》及其弟子神会的语录,《坛经陆乱》研究有新的发展。1930年以来,胡适据敦煌文献,先后发表《荷泽大师神会传》、《坛经考之一──跋曹溪大丛坦师别传》、《坛经考之二──记北宋本的六祖坛经》,认为《坛经》的作者不是慧能而是神会。
《六祖坛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六祖坛经》讲的是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言教。六祖做李坛经是佛教禅宗典籍,也叫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如备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渣胡毁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
《六祖坛经》主要内容
《六祖坛经》主要内容是,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同。据流通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六祖坛经(8)顿渐品
顿渐品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
“佛法本来都是同一个宗旨,只是人有南北的分别;佛法本来也只有一种,只因众生的根机而有见性迟速的不同。什么叫做顿或渐呢?佛法并没有所谓顿渐,而是因为人的根机有利钝,所以才有所谓顿渐。”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六祖说:“你的老师怎样开示大众呢?”
志诚说:“家师经常教导大众要住心一处,使成无念状态,要常习静坐而不倒卧。”
六祖说:“住心观静,是一种病而不是禅。长久静坐徒然拘缚自身,对领悟佛理又禅丛物有什么益处呢?听我说偈:‘在世时常坐而不卧,死去后却常卧不坐。这只是一具臭骨头,何曾立过什么功德?’”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偶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六祖说:“我听说你的老师是用戒定慧来教示学人,不知你的老师所说的戒定慧是什么样子?你说给我听听看。”
志诚说:“神秀大师说:‘一切恶事不去作叫做戒,奉行一切的善事叫做慧,自己清净自己的心意叫做定。’他是这样说的,不知和尚是用什么法来教诲学人呢?”
六祖说:“如果我说我有佛法给人,那就是欺骗你;只是为了随顺方便替大家解除执缚,而假托个名称叫郑陵做三昧。至于你的老师所说的戒定慧,实在是不可思议,我对戒定慧的见解又有所不同。”
志诚说:“戒定慧应该只有一种,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六祖说:“你的老师所说的戒定慧是接引大乘人,我的戒定慧是接引最上乘人。理解领悟能力不同,见性就有迟速的差异。你听我所说和他所说的有相同吗?我所说的法,不离自性,如果离开自性本体而说法,就叫做着相说法。自性就常被迷惑。要知道,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而起相用,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听我说偈:‘心地没有过失就是自性戒,心地没有痴念就是自性慧,心地没有散乱就是自性定,不增不减的自性坚如金刚,自身来去自如皆本于三昧。’”
志诚听完偈颂后,向六祖悔过谢恩,并呈上一首偈子:“五蕴假合成幻化身,既是幻化怎会究竟?即使回向真如自性,倘犹着法还是不净。”
六祖称许说好。
六祖又对志诚说:“你的老师说的戒定慧是劝小根智人,我说的戒定慧是劝大根智人。如果能够悟得自性,就不必建立‘菩提涅槃’,也不必建立‘解脱知见’了。要到无有一法可得的境界,才能建立万法。如果能够领贺液会这个道理,就叫做‘佛身’,也叫做‘菩提涅槃’、‘解脱知见’。已经见性的人,要立这些佛法名称也可以,不立也可以,去来自由,无所滞碍,当用之时随缘作用,当说之时随缘应答,普现一切化身,而不离自性,这样就可以得到‘自在神通’和‘游戏三昧’,这就叫做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再请问六祖说:“‘不立’的意义为何呢?” 六祖说:“自性没有一念过非,没有一念痴迷,没有一念散乱,如果念念都能用智慧来观照自心本性,常离一切法的形相执著,就能自由自在,纵横三际十方,都能悠然自得,还有什么需要建立的呢?自性要靠自己觉悟,顿时开悟,顿时修证,并没有一个渐进的次序,所以不必建立一切法。一切诸法本来常自寂灭,还要建立什么次第呢?”
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云: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予,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弟子出家以来,常常阅读《涅槃经》,却不懂‘常’和‘无常’的意义,请和尚慈悲,为我解说。”
六祖说:“所谓无常,就是佛性;所谓有常,就是一切善恶诸法的分别心。”
行昌说:“和尚所讲的,和经文完全相反。”
六祖说:“我所传授的是佛所印可的佛法,怎敢违背佛说的经义呢?”
行昌说:“经中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说是无常;善恶一切诸法乃至菩提心都是无常,和尚却说是常,这就和经文相违背了,使我对这问题更加疑惑不解。”
六祖说:“《涅槃经》,我过去曾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过一次,就为她解说经中要义,没有一字一义不与经文相契合,就是现在为你说的,仍然没有不同。”
行昌说:“我的见识浅薄愚昧,希望和尚慈悲为我详细开示。”
六祖说:“你知道吗?佛性如果是常,还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直到穷尽无量劫,也没有一个人会发菩提心。所以我说佛性无常,正是佛所说的真常道理。再说,一切诸法如果是无常,那么一切诸法就都有自性去接受生死,而真常的不生不死之性就有所不周遍。所以我说一切善恶诸法都是常,正是佛所说的无常真理。佛陀是因为凡夫外道颠倒执著无常为常,那些二乘人又执说真常为无常,如此凡夫二乘共成八种颠倒见,所以佛陀在涅槃的了义教中破除他们的偏见,从而明白说出涅槃所具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四德。你现在依经文的字句言辞而违背了经典的真义,执著有断灭现象的无常,以及固定不变的死常,而错解佛陀最后教诲的圆妙深意,这样纵使阅读干遍经文,又有什么益处呢?”
行昌忽然大悟,说出一首偈子:“因为有执守无常的心,所以佛说涅槃有常性。不了解方便去除执著,如同春池里捡取石砾。我现在不假任何功用,佛性自然得以显现在面前。如果不是大师相授予,我自己也无所谓获得。”
六祖说:“你现在已经究竟彻悟了,应该名叫志彻。”志彻听了,向六祖顶礼拜谢而退。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六祖说:“善知识!你远来辛苦了!有将根本带来了吗?如果有将‘根本’带来,就应该认得主人公,你不妨试着说说看。”
神会说:“我以无所住心为根本,‘见’就是主人公。”
六祖说:“你这个沙弥讲话怎么可以这样轻率呢?”
神会于是问道:“和尚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呢?”
六祖用拄杖打了他三下,说:“我打你时,是痛还是不痛呢?”
神会回答说:“也痛也不痛。”
六祖说:“我也见也不见。”
神会问:“怎样是也见也不见呢?”
六祖说:“我所见的,是常见自己内心里的过失,但是不见别人的是非好坏。所以说也见也不见。你说也痛也不痛又是怎样的呢?你如果不痛,就和木石一样;如果痛,就和凡夫一般,会生起嗔恨心。你前面问的见不见是二边见,痛不痛是生灭法,你连自己的自性都还没有见到,还敢这样作弄人!”
神会听了这一番话后,就向六祖顶礼,忏悔谢罪。
六祖又说:“你如果心里愚迷,不能见性,可向善知识问取见性之路;如果心有所悟,就是自见本性,可以就此依法修行。你既自己愚迷不见自己的心性,却反来问我见与不见。我见性,我自己知道,岂能代替得了你心中的愚迷?你如果自见本性,也不能代替我心中的愚迷。为什么不去自知自见,却来问我见与不见呢?”
神会听了,再向六祖顶礼一百多拜,请求大师恕罪,从此服侍六祖,不离左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有一天,六祖对大众说:“我有一样东西,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名也没有字,没有后也没有前,大家还识得么?”
神会挺身而出说:“这是诸佛的本源,也是我神会的佛性。”
六祖说:“已经跟你说没有名没有字了,你还叫它作本源、佛性。你以后即使有个茅蓬存身,也只是个将佛法作知解会意的人。”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六祖眼看各个宗派的人问难佛法,都心存不善,于是就把他们集合到座下,怜悯地对他们说道:“学道的人,对一切善恶念头都应当尽行除却。当善恶都不去思量的时候,这种境界无以名之,假名为自性,这无二的自性,就叫做真如实性。在真如实性上建立-切教门,言下就应该见到自己的本性。”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又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法宝坛经》、《坛经》,为禅宗六祖慧能于广东韶州大梵寺之说法内容,由其弟子法海集录而成,元代宗宝编,是禅宗的重要经典之一。
根据《曹溪原本》[ [1] ]共分10章:
一、悟法传衣第一:叙说六祖得法的缘由。其中名句如:「(慧)能一闻(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迷时师度,悟了度。」「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二、释功德净士第二:叙说功德实义,及无相修持法。其中名句如:「不可将福德(造寺、供养、布施、设斋等)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常见本性真实妙用,用名为功德。」「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三、定慧一体第三:解说此法门以定慧一体,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名句如:「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离念;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固知无念于念而离者是妄念,非真如之正念也。「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固知所谓无念、无相、无住,并非没有见闻觉知,而是见闻觉知不染万樱纳境罢了。
四、教授坐禅第四:「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五、传香忏悔第五:解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香,此香各自内熏,非向外觅,称为无相忏悔。又明示四弘誓愿、无相三归戒之旨,而谓见得自性,乃真忏悔。
六、参请机缘第六:记述六祖为无尽藏尼、曹叔良、韶州法海、洪州法达、寿州智通、信州智常、广州智道、青原行思、南岳怀让、永嘉玄觉、河北智隍等所举示之禅要。
七、南顿北渐:谓法本一宗,「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名句如:「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见性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八、唐朝征诏第八:记载固辞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迎请之宣诏,并为敕使薛简指示禅法。
九、法门对示第九:唤门人法海等人,谓吾灭后,各为一方师。教授不失本宗之法。三科(五阴、十八界、十二处)、三十六对之法门,要在离两边。所谓「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闻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十、付嘱流通第十:末述自过去七佛、西天东土三十二祖以迄慧能之传承次第,并嘱以递代流传,不再传衣。」并举达摩祖师付授偈意:「吾本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并自出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众弟子问:「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后脊配没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但识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本书初系法海奉韶州刺史韦璩之命集录而成,然后人多所节略,而未能见祖意之大全,元代德异(1231-?)乃探求诸方,得其全文,世祖至元27年(公元1290年)于吴中休休庵上梓。翌年,宗宝更校雠三种异本,正其讹误,详其节略,并新增入弟子请益机缘,而予印行。卷首并附德异之序卖清、宋代契嵩(1007-1072)之赞,卷尾附法海等所集之六祖大师缘起外记、历朝崇奉事迹、柳宗元之赐谥大鉴禅师碑、刘禹锡之大鉴禅师碑、佛衣铭及编者后跋。
《六祖坛经》最特殊的是:中国佛教唯一被尊称为「经」的典籍。依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的言教的才能被称作「经」,而《六祖坛经》之所以被称为「经」,即认为六祖惠能明心见性之语,等同于佛说,故称之为「经」。虽然近代学界也不无质疑的。但本经的口碑已历千载,自来古德开悟者,除加推崇、赞叹外,亦从无加以质疑的。总之,此经乃是除佛陀亲说之言教外,唯一被认为是「经」的佛典?试问,不识一字的慧能,如何能说出如许道理来?参!!
据方广锠(1948-)所整理的《六祖坛经》的版本,虽有十来种,但归纳可说有4个主要版本[ [2] ]:
一、敦煌本,是目前所掌握的年代最久远的版本,其名称特别长《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施法坛经》,共32字。
二、惠昕本,书名《六祖坛经》,分上、下卷,共11门。约一万四千来字。
三、契嵩本,全称《六祖大师法实坛经曹溪原本》,简称《曹溪原本》,1卷,10品,约二万余字。
四、宗宝本,题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10品,二万余字,是元世祖至元28年前后,由僧人宗宝改编的。出现多种《六祖坛经》版本,一方面说明这本著作影响的广泛;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同的出于不同的需要对它进行不断的改纂。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60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