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全部视频(慧净法师讲法)

慧净法师的著作编著
[第一部分]净土宗丛书 1.《易行品》(龙树菩萨) 2.《往生论注》(昙鸾大师) 3.《安乐集》(道绰大师) 4.《善导大师全集》(善导大师) 5. 《法然上人全行陪饥集》(法然上人) 6. 《观经四帖疏》(善导乱轿大师) 7. 《念佛金言录》(一遍上人) 8.《净土三经一论大意》 9. 《净土决疑》(释龙舟、小粟栖、杨仁山) 10. 《唐朝高僧善导大师》 11.《四十八愿释、本愿义疏、大档返经大意》(静照法师.了慧法师) 12.《慧净法师书信集》 13.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14.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15. 《人生之目的》 16. 《念佛感应录(一)》 17. 《决定往生集》 18. 《回归善导》 19. 《善导大师语录》(善导大师) 20. 《第十八愿讲话》 21. 《触光柔软》 [第二部分]随身书 1. 《念佛放光》 2. 《念佛度亡》 3. 《真正的大孝》 4. 《人生之目的》 5. 《弥陀的呼唤》 6. 《净土宗之特色》 7. 《善导大师语录》 8. 《佛教的无常观》 9. 《略谈三皈依》 10.《濒死体验》 11.《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 12. 《净土宗经论释要文》 13. 《善导大师略传》 14.《观经四帖疏纲要》 15. 《念佛一门深入》 16. 《念佛必定往生》 17. 《敬田.恩田》 18.《纯粹的净土法门》 19. 《念佛人应有的基本观念与心态》
慧净法师:念佛怎么念
慧净法师:念佛方法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善导大师
称名乃是弥陀的本愿,所以祖师一谈到弥陀的本愿都说“称名念佛”,因为有这些教理、经证、祖传,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就不做其他的念佛,只做“称名念佛”。
“称名念佛”当然是有相念佛,有声音、符号、文字;一般感觉好像其他的三种念佛境界比较高,称名念佛境界比较低,其实不是比较低,而是“极平常又最高深,极高深又最平常”,这一句名号使得上、中、下三根能普被、利钝能全收。
如何成为一个念佛生活化的人呢?要以念佛为生命的重心,也就是念佛就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就是念佛;使得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那要怎么养成这样的习惯呢?一句话十个字──“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一个真正一心归命南无阿弥陀佛的念佛人,他的心是很恳切的,他归命的心是怎样的呢?是全身心投靠在阿弥陀佛之上,他把他的身心、性命都归投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他的生命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阿弥陀佛的生命就是他的生命,念佛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念佛。他的人就是个念佛人,他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他是一体的,是机法一体不离的,这样才是个念佛人。
以我们来讲,我们“念念不舍”;以阿弥陀佛来讲,阿弥陀佛“摄取不舍”。就像一个即将沉没大海的人,忽然被救上了船,这时候他一定不可能离开这一条船,船也不会离开他一样。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一个人如果生死心迫切,罪恶观深的话,自然会依靠阿弥陀佛,对这句佛号会不念而自念。
寂静的法喜是从教理上而来,也是从念佛上而来。
“念念不舍”有“机相策励”与“法德不断”两种意义。
从“法德不断”来讲,我们既然归顺弥陀的本愿,晓得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能救度我们,我们都修不起、行不来,只有地狱这一条路;能够让我们离开地狱之火的燃烧,现生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成佛的法门,就只有“南无悉森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所以,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强自己,就会常常去念佛,因为后退无路,即使有十八般武艺,在这里也无用武之地,前面仅有的一条路,就是念佛法门,所以不必犹豫、不必顾虑,自自然然就是念佛。就如同本来好像有很多钱,一检查起来这张是假钞,那张也是假钞,通通是假钞,就只有这一张才是真钞,那自自然然就会使用这张真钞──只有阿弥陀佛能够救我们,所以你自自然然就会去称念这句名号。生死心越恳切,念佛就会转趋殷重,这是“法德不断”。
因为我们众生都是好逸恶劳,常会懈怠,有时间不大想要念佛,都会想来看看报纸杂志、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或者是打打电话跟亲友闲聊,或者到哪里逛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策励自己,如法然上人所说:“倦念佛者失无量宝,勇念佛者开无边悟。”这样想就会很惭愧地来鞭策自己:我一天有四个钟头,那么四个钟头能够念多少佛号?百分之八十就好,就来规定念那百分之八十的佛号;如果不规定自己,这四个钟头就会不知不觉地就晃过去了,这就是“机相策励”。
“机相策励”是指自己对自己的鞭策,既然如此,那么鞭策自己到底是自力还是他力呢?仍然完全是他力。因为晓得念佛就必定往生,在念佛之外,你不是以其他的功行,或者是其他的善事来回向;即使做其他的善事,也不是用来回向的,是晓得念佛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是“正定之业”,是以那种心情去念,所以“机相策励”本身不是自力。
念佛当中如果能够一句一句没有粗的杂念,就会体得安详、寂静的心境,这样,逐信罩渐气质就会改变;如果念佛时妄想杂念还很多,可以依照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来念佛,三三四也好睁坦亩,五五也好,一口气念下去也好,这样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妄想杂念,可是比较细。尤其早晨刚睡醒时,心比较平和、稳定、寂静,可利用早晨的时间采十念记数静坐念佛,久而久之,就能体会到详和寂静之境。
要怎么样让念佛而妄想杂念少呢?
第一、“虔诚恭敬”。这句弥陀名号是活灵活现的,它不是白纸黑字,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所谓的名体一如,它跟阿弥陀佛的本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像我们的身体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有头脑会思考、有手脚会行动,那阿弥陀佛他具足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他具足大慈悲、大智慧,这一些的功能在哪里?在这句名号里面。所以在这句名号中有阿弥陀佛的眼睛,有阿弥陀佛的耳朵,有阿弥陀佛的心肝,有阿弥陀佛的头脑,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愿力,所以当我们念这一句佛号的时候,我们就用一种诚恳、恭敬、感恩的心来念。
只要诚恳的话心就会比较专,像我们的孩子如果生重病,或者突然发生严重的车祸,我们去求神或者是求菩萨都会很虔诚,在那很虔诚当中根本不会想东想西,同理,我们今天也应是以这样的心情来念佛。
阿弥陀佛他本身是佛,所以应该虔诚恭敬,阿弥陀佛他救了我们的生死轮回,我们本来在这三界的火宅,六道的苦海,头出头没,没有出离之缘,常常被地狱之火所燃烧,可说苦不堪言,今天被阿弥陀佛救度起来,所以我们念佛就会很虔诚恭敬,感恩戴德,所以虔诚就比较不会有妄想杂念。
第二、“摄心谛听”。就是心专注,心专注的话,也比较不会有妄想杂念,就会比较集中。再来就是用耳朵听,不管你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也都用耳朵听,也就是所谓的“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样一个循环。因为专注在自己念佛的声音,自然旁边的声音,谁来谁去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自己的心有一个对象,而且是专注这个对象,这个叫做“摄心谛听”。
第三、“十念记数”。十念记数就是不管我们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都是十念记数,十句为一个单位,就是我们念第一句,晓得第一句,念第二句,晓得第二句,念第三句,晓得第三句,一直到第十句,这样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念到了第十句又回过头来从第一句记起,这叫十念记数。那一下子要十念清楚不容易,那也可以三、三、四,三句,三句,再四句,加起来就十句了,这个就是十念记数。十念记数听也在里面,摄心也在里面,无形中就虔诚恭敬。十念记数如果清清楚楚就比较少杂念,杂念还是有,比较没那么多、那么粗,因为如果杂念多、杂念粗,十念就记不清楚,就不晓得已经念到第几句了,所以不管我们是固定多少数目的念佛,或是固定多少时间的念佛,我们都用十念记数来念佛。
称名到底是怎么称?要称到什么标准?其实就是“念念不舍”,时刻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挂在心中、挂在口中,把念佛融入日常生活,使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像善导大师所讲的:“行住坐卧念念不舍”,行住坐卧念念不舍就包括“时处诸缘”。
念佛是不管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念的。有空的时候,来念佛会念佛,是属于专念,专心念佛不做其他事情。而虽做其他的事情,只要不是动脑筋的,也可一面念佛一面做事,这是散心念佛。所以,不是专念就是散念,不是散念就是专念。
念佛有专的念,有散的念,专的念就是这个时候有个空挡,没有做其他事情,可以专心一意,可以念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三个钟头,或者是念个五千、一万,这个是专的念佛;那散的念佛,是因为有在工作,眼耳有在面对声色,所以不是专,虽然不是专,可是不妨碍我们念佛,我们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动嘴巴也可以念佛。这样的话,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二六时中没有不可以念佛的。所以阿弥陀佛跟我们,我们跟阿弥陀佛就恒常都结合在一起,因为弥陀忆念众生,众生忆念弥陀,弥陀跟众生,众生跟弥陀,一体不相离开。
平常念佛,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主。在佛堂打坐,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走路的时候,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睡觉的时候,就只要念阿弥陀佛四字即可,或是病痛缠身,无法念六字佛号时,也只念阿弥陀佛四字,或是只念二字,一字皆可;如果到了临终之时,都没办法念出佛号时,只要知道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救度,这样也可以。因为念六字是阿弥陀佛本身,念四字也是阿弥陀佛本身。所以念六字也好,念四字也好,念二字也好,全都是阿弥陀佛本身,只不过六字是比较完整的。
六字有特别的涵义,表示我们众生与阿弥陀佛是一体不二,佛凡一体,机法一体,而且也表示阿弥陀佛将功德回向给我们,我们则随顺阿弥陀佛的救度,彼此互动,相互呼应,若是念四字恐怕就没有这样的涵义。所以,平时就以念六字为主;但是,并不是非念六字不可,若在某个因缘下无法完整地称念六字名号时,就改念四字、二字、一字,这样全都可以。因为我们现在还健康,可以称念六字名号时,当然就以称念六字名号为主。
虽然念四字比较简略,但有些人因为不明了以上说的道理,往往流于自力而不自知。比如有人念四字的时候,常常愈念愈快,他的目的是为了摄心,希望能克期取证,这往往兼含有自力之心。反之,如果他没有自力的成分,完完全全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他只不过是藉这样来降伏自心,这样也是可以的。
所以,怎么样的称念都可以,端看他是否完全靠他力?是否有全靠阿弥陀佛?是否有依循第十八愿?这个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如果了解这个道理,有这个信心的时候,再怎么样的念佛都是正确的,而且平常就会以念六字名号为主。
平常以称名念佛为主,睡觉时只要在心中默念佛号就可以;或者生病、体力较虚弱的时候,若无法张开嘴巴念,那就在心中思惟忆念;甚至临终的时候,嘴巴都僵硬了,只剩下意识,那就用意识去思惟忆念;或者是这个人从来都没有学佛念佛,到了临终善知识才去关怀,告诉他“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这个时候他嘴巴几乎都已经硬了,口业的功能没有了,只剩下意业,而且快断气了,他连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时间也没有,就只这么一刹那的系念,他就断气了,也照样往生。这就是经文所讲的“闻已思惟,系念不乱”。
所以,称名念佛跟短暂的忆念,以及意业的默念,是有长短的关系。也就是说,包含平生、临终,这其实也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的“乃至”。
慧净法师:示病友法语
1众生受大苦,悉是佛之苦,恒时欲利益,犹如一子故。
盲聋不见父,父母常见子;众生虽不见,实在弥陀前。
2病者善知识也,我依此病故,深生道心。
亦依此病故,知无自力,唯有放开双手,任凭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
3不知我病之重,则不能感物首含谢高明罩笑的医生。
不知烦恼病重,则不能感谢释迦、弥陀、善知识的深恩。
越感自身苦,越慜同苦人芹前;越生悲慜心,越知弥陀佛。
知悲者,能悟佛之慈悲。
喜哉我心之病!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60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