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日常(菩提道次第广论简释)

1060页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及解释
【第四既归依已,所学次第分二,】
前面是告诉我们皈依,那麼现在皈依了以後,说现在我们既然皈依了,皈依了应该做些什麼呀?最後说皈依已所学。「学」是有次第的,那个次第,分两部分,
【① 〈摄分〉中出,② 教授中出。 今初,】
〈摄分〉就是相宗所传,无著、世亲两位大师,两位菩萨,〈摄分〉就是相宗;那麼教授就是性宗,龙树、圣天两位所传下来。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亲近善士者,】
第一个四聚就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现在我们一个一个看下去。
【亲近善士者,谓如前说,善知识者,乃是一切功德依处,观见是已而正亲近,】
(p180) 这个我们皈依了以後,正式开始学的时候,有这样的几个次第,有这样的几个次第。正式修学佛法,第一个是亲近善知识。由於前面这样地一步一步上来,那麼那时候我们了解,说这个善知识一切功德依处,一切功德都从这个上面来的。因为我们了解了这一点,那麼当然要去亲近,当然要去亲近。我们一开头的时候也说亲近善知识,到这个地方又说亲近善知识,两个有什麼不同?这个就可以比较一下。一开始的时候就提一个纲领,现在顺著这个纲领,一步一步地次第下来,那个内涵却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在哪里呢?我们已经了解,说这个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要修行,要修行一定要现在,而且马上要修,因为得到这个暇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然後呢正式开始修的时候,又告诉我们这个无常的道理,然後由於无常死了以後,说两道当中到哪里去,由於这些原因,所以你就找到皈依处。找到皈依处,那个时候就皈依了。皈依它真正的原因,就是说你要跳出来;要跳出来嘛,要照著去做;要照著去做,要跟著他去学。既然要照著去学的话,当然你所学的这个亲近依止的这个谁啊?这个就是善知识。遵照这个次序来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对那个善知识,就会产生不同的内心上头的认识。
所以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地方说一下,就是我们正修的时候就要了解,照著这个次第你一步一步地深入的话,那麼那个时候,你会产生不同的内心上头相应的一种状态。前 (p181) 面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说修行第一步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有什麼好处,不亲近有什麼过患,然後应该如何亲近,善知识应该什麼行相,弟子什麼行相,乃至於最後没有说清楚的,又总括起来说一下。现在了解了道理,你重新把那个道理,再运用到这个里边去的话,马上对於前面所说亲近善知识这一个修行的方法,有了一个具体内涵,有了一个可以行持的次第,有了一个下脚之处,这个道理就能够一一地如法行持。你能如法行持,这个好处,马上就得到。继续,
【由归依佛即是归依示道大师,随顺此之正行,即是亲近示道师故。】
说,你为什麼要皈依佛?因为这佛是指示你这一条道路的这个大师,所谓大师的话,那是圆满无误的。那麼你跟著这一个去做,「随顺此之竖闭正行」,佛不一定眼前我们找得到,那麼找跟佛相应的,那就是什麼?指示我们这一个圆满道路的老师,这个就是善知识。善知识,为什麼要亲近他?就是要懂得这个道理,然後如法行持。所以说,
【听闻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随其所应,谓当听闻若佛所说,若佛弟子所说,法教诸契经等,】
这个是听闻,那麼跟了善知识以後,然後「随其所应」,就是换句话说跟我们相应的 (p182) 这个层次,如理如量、如其次第地来听闻修学,佛说的、佛弟子所说的,若经若论等等,以及种种祖师的语录,跟这个正法相应的种种。听完了以後,
【及若作意何种所缘,能息烦恼,即应作意。由归依法,於教证法应当现证,此即是彼随顺行故,】那麼怎麼是如理作意呢?那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後,然後你照著这个道理这样去作意;「作意」就是提起我们的脑筋来,在这个上面去思惟观察。你能够这样去的话,那麼照著这样的话,能净我们烦恼。这个是法的特质,前面已经说过了,法的特质是什麼?清净染污相的。染污是烦恼,现在呢这个正对治是能静息烦恼,这个才是真正的法,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修学的。现在我们有幸亲近枯改善知识,能够听到正确无误的,就应该照著它去做。你照著它去做的话,那个时候你能够静息你的烦恼,那个时候你才去做。这个时候静息多少,你就净除多少杂染,清除多少罪障,增长多少功德,得到多少法财,得到多少法喜,这个才是修行,这个才是修行欸!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现在前面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前方便,做的基础、基础,这个没纤判都需要的。可是假定你认不清楚的话,你把那个前方便以为就是的话,那个就害了,那个就害了,这个我们千真万 (p183) 确要了解。所以常常说,小学,那是一个前方便;如果说更进一步,小学之前还有一个前方便的—幼稚园。所以先进幼稚园,它只是吸引你,让你生一点欢喜,觉得离开了爸爸妈妈,欢喜到学校里;然後到小学里,然後到中学里。你千万不要说:「哎哟,我要学的东西,幼稚园就是对了。」那你就完了,那你就完了。你就总不能到那个时候,学了小猫跳小狗叫,来来来去去去,跑得去到社会上去赚钱吧!你这个东西怎麼能赚钱?那是开玩笑。实际上我们修学佛法也是如此啊,千万注意。
所以现在刚刚跑到庙宇里边来,学到一点规矩,会念一点经咒,那个是前方便哪!千万不要拿这个东西就以为对了,去衡量别人等等。学到了正法都不能衡量别人,何况这个东西!这是我们应该了解。但是反过来说,你千万说,这个不是、不对,那又错了,因为你必定要从这个上面一步一步上来。所以这个概念也应清楚,前面已经说过,这里顺便一提。
特别是说,如理思惟的是思惟些什麼?说「法」。法的特质是什麼?能静息烦恼。能静息烦恼的法,那个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摆在脑筋里想的。我之所以提刚才这个话,为什麼要提?因为平常你把握不住,脑筋里面一天到晚转这种事情的话,脑筋里既然为这些事情,不相应的摆在脑筋里,你能思惟法吗?赶快把那个以前那个垃圾把它撤出去,能够 (p184) 垃圾撤出去,那个乾净东西才能够装得进来,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说「由归依法」,因为你这样地做的话,这个是真正皈依。於是呢「於教证法应当现证」,由教而证,教是告诉你怎麼做,懂得了怎麼做,然後照著去做的话,能够证。现在这个就是「随顺行故」,如理地思惟,就随顺著这样去做的;你能够这样地做的话,弄熟了你就可以去真正修行。所以最後的,真正修行了,叫【法随法行者,】对了,这个法,欸,你能够跟它相应。
【谓应随顺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经过了前面亲近善如识,他正确完整地知道,你从这地方听闻,如理思惟,然後呢修行,对了。【由归依僧,於趣涅槃补特伽罗应执为伴,其随顺行,谓应与诸趣解脱者,共同学故。】那麼这个是最後皈依僧。皈依僧的话,说这个我们要修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伴,共同的伴。那麼共同的伴这个随顺行,就是我们眼前的那些人,眼前那些人。你帮我忙,我 (p185) 帮你忙,共同扶持,我有错了,靠你来规劝,靠你看见了来告诉我,这样。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了解,昨天已经说过了,是的,你看见了别人的不对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要规劝,可是心理状态完全不一样,这个只要自己内心检查一下就很清楚。如果说那个时候心里面就是忍不住人家的那一些作法,他觉得不对,那个时候自己已经错了,那第一件事情净化自己。你做对了,发现人家不对,那个时候委曲婉转说:「某人啊,你错了!」然後轻轻巧巧地告诉别人,这个才对,这是眼前一例。
当然真正的僧,不仅仅是如此,这个我们要了解的。真正的僧的特质,在另外讲到的时候,会详细地说。眼前这个状态,只是就我们目前生活当中所发现的,应该了解怎麼去运用这个法,来产生共同和合与法相应的增上的功德。这个是我们大家要学的,这是第一个。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简介
“菩提道次第广论”简介
释名
现在,我简略地向各位介绍这本书:《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就是我们祈求的果——佛果,佛是我们尊崇敬仰的人,是一个觉行圆满的人,佛是梵文,翻译成中文是“觉者”,觉悟世间的真理,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我们祈求彻底的离苦得乐,而达到的目标就是佛。“道”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次第”是努力的过程必须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广论”就是详细说明从凡夫到成佛这一条路,使我们了解后照著次第努力实践,结果就会出现。
正法的时候,佛陀的条件高,众生的根器利,佛陀视个人的根器即能应机解决每个人的问题,根性利的众生也能够把佛所说的经教,从浩瀚深远的教诲中提纲挈领,依教奉行而解决问题。末法的时候,具足像佛那么圆满的善知识少了,众生的根器也越来越钝了,要想通晓一切圣教,真是难如登天,因为不仅没有时间精研,即使有时间,也看不懂经教的真正含意。幸好,有宗喀巴大师,掌握佛法的全貌,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提炼出来,规划出一条直接扼要且必不可少的成佛次第,搞为凡夫成佛的指针光标。所以,广论这本书就像一张“藏宝图”,依著它,可以正确迅速的找到宝藏磨者,你愿意将它置放一旁吗?诸位,广论确有其殊胜的内涵,一定要珍惜并善加利用啊!
道前基础
这本书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前基础”。我们不管学习任何知识或搞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有妥善的准备工夫,搞为往前跨或更深入的基础。比如建造一栋摩天大楼,要先勘察地形,请建筑师规划,看看这块地是否能负载得了这栋摩天大楼?然后才可以一层一层往上建。道前基础就是“心理准备”。前面叙述的犀牛故事,明白的告诉我们,如果不认清一件事对我们有殊胜的利益,要去接受它是很困难的;同样的,一个圆满的教法,如果我们心理上不准备接受、甚至排斥,或者虽然不排斥,但对它要引导的方式,我们不懂或误解,一样起不了任何效用。因此,道前基础就是教导我们:既然得到了殊胜圆满的教法,应该准备什么?要具足什么条件、用什么方法才能趣入,进而修学?广论告诉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要思惟人身难得易失,才会策励自己修学佛法。
下士道
第二部分是[下士道]。透过道前基础的准备和认识后,趣入佛法所修学的三士道,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下士道的说明分为四大段:一、念死无常,二、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为什么要皈依呢?为了要离苦得乐,既然要离苦得乐,为什么一定要皈依三宝呢?可以皈依天主教、回教乃至于其他宗教啊!这个道理何在呢?要解决困难一定找能真正帮助我们的人,贫穷的人找富有的人救济;被官司缠身的人要请律师辩护;要离苦得乐当然要找究竟圆满解决苦乐问题的佛。所以皈依三宝是理智的抉择,不是莽撞的瞎碰。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人要具足四个条件,第棚衡一:他自己已解脱一切怖畏,彻底究竟圆满解决。第二:他有能力帮助我们,能善巧方便度化求助于他的人。第三:他愿意帮助我们,以大悲心遍救一切众生。第四:他能普利一切有恩无恩,佛有大悲大智大力,救护一切有情,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即使是屡次伤害他的提婆达多,佛依然救度他。至于供养与否都无关紧要,佛真正欢喜的是我们依著他教导的方法如理行持,因为佛的目标是救我们,他把自己解决的方法如实告诉我们,还得靠我们自己依法实践才有可能弹出生死轮回。以上四个条件唯佛真正具足
有人曾如此质疑:“皈依佛后仍然要依法行持,皈依耶稣后只要信就得救。”那么,教堂里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虔诚信徒瞎和薯,都得救了吗?又有人质疑:“佛法也说是信佛啊!”不错,佛法也讲“信”,但佛法讲的信是“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藉著对佛的信心进入佛法,趣入后听闻佛说的道理,以智能去体认苦乐之因,弹出生死轮回。佛世时,正是印度历史最辉煌的时候,有九十六种外道,大名鼎鼎的有六种大外道,都是绝顶聪明的一时之选,佛和他们论辩晓以真理,不但摧毁外道似是而非的论调,更赢得他们的信服。这证明佛说的道理是经得起考验的,佛的方法是可以修证的,因此我们的正皈依是法。皈依法后,要把痛苦彻底解决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造成痛苦的因要拔除,造成快乐的因要深埋,断证的过程是点点滴滴努力,不能一步登天,这个道理就是所谓的“分分断证”。禅宗顿悟的真实内涵就是分分断证,绝不是立刻就能开悟呀!如果真能顿悟,我也想学佛那样,在十二月八日到尼连禅河畔,天亮时抬头一望即明心见性成佛。真是如此吗?不!佛是经过无量阿僧祇劫修证的结果,而觉悟是最后的一刹那。就像求学,经过无数次的考试毕业了,而拿到文凭也是最后的一刹那。那么,我们从何搞起呢?依因果缘起的法则,一句话:业!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如果能对“共下士道”所阐明的业果法则生起定解,就能常造善业少造恶业,终至止恶行善,而求得人天果报。
但很不幸,因无量劫所造的苦因——恶业未尽,即使生到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天”,还须堕落轮转为苦;换句话说:下士道指点我们业的理路,而我们也了解业的特征,但我们凡夫仍在轮回中受苦,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无明!也就是“迷”、“不觉”。对什么事不了解呢?“第一义愚”和“业果愚”,前者是不了解性空之理,后者是不了解缘起相循的因果关系。佛法的甚深义理,性空所以缘起,缘起所以性空,两者是分不开的。阿底峡尊者谆谆教诲并且要我们认真学习的就是缘起。经论上告诉我们:“宁取有见如须弥山,不取空解如芥子许”,虽然因缘的深义大得像须弥山,只要如理如法一步步地走,定会走到山顶,获得目标;相反地,如果忽视误解空见,那就永无成功之日。龙树菩萨曾在《中论》提醒我们:为什么我们对佛说的道理会知见稠林呢?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知见一直在“空”上转,错误的执著使我们不了解性空的真义,不能看见真如本性,不能弹出轮回之苦。因此,为达究竟圆满佛果,只修习下士道是不够的,而是要以此为基础进入中士、上士。所以,广论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说明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内涵。
中士道
第三部分的“中士道”包括:一、思惟苦谛,二、思惟集谛,三、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修道证果这一条路困难重重,若无强盛的推动力,是会半途而废终至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先认识苦,感其逼迫性策发修学,因此中士道说明的就是四谛:苦集灭道。集谛为因,苦谛是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为什么世尊不顺因果次第先说因后说果呢?世尊先说“苦谛”后说“集谛”的原因,就是众生为无明所暗覆,把痛苦执为安乐,生不起求解脱的心,就如世间人,若不是为生活重担所逼迫,会心甘情愿耐苦耐劳,学习技艺,求职就业吗?所以佛为众生说明总别苦相令起厌离,进而研求苦因。那么,苦的范围是什么呢?依三种受相的不同分为苦苦、坏苦、行苦——遇到苦的事当然苦,这是“苦苦”;遇到快乐的事耽溺于乐受中,但这种感受既不真实又不长久,当乐受变坏时便痛苦无比,这是“坏苦”;遇到不苦不乐的舍受中,因为迁流变动,无常所随逐,感到不安稳,这是“行苦”,有一句话说“花好月圆”,反过来变成“人去楼空”,就是这种状况。
如果我们能深入观察苦性,就会了解世间的事一无可取而生起厌离心,而下定决心依著方法消除苦因、积累乐因。照理世尊应该接著宣说“道谛”,为什么又先说“灭谛”呢?如果我们不能脱离惑苦,不就永远为世间所绑而安于其中吗?反正一切都不能改变,何必努力呢?因此世尊为启发我们的信心,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灭谛的果就在前面,只要搞对一定会得到它!痛苦的力量在后面推动著我们往前进;圆满的果实在前面牵引著我们向前冲,如此一推一拉,大家努力地修学,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证得究竟寂灭的涅盘。讲到这里,诸位应该能清楚地认识,欲修学佛法先得生起厌离心,否则会贪著世间的安乐,欲救度众生也得靠出离心升华菩提心,否则自不知苦怎知众生苦?小乘解决自身的问题尚且要厌离心,大乘要度众生不修厌离心可以成办吗?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次第的必要性,由修习中士道进一步修学上士道。
上士道与止观
第四部分“上士道”包括: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决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修学四摄,就是上士道。成佛的因是菩提心,怎样使这个因究竟圆满呢?
广论在最后一部分说到“止观”,止观兼修才能明了见真实义,详细抉择清净正见。以上五个部分不是孤立无关,而是脉络贯穿的,是成就无上菩提必经的过程。
诸位!修学佛法,以远程看,究竟的是成佛,但成佛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大家一听这数字,心就冷了半截,实际上,真正的问题,不在时间的长短而在内容的好坏。若是坏事,即使一刹那也如坐针毡;若是好事,即使长时期也值得等待,三天、三年、三大阿僧祇劫,甚至无量阿僧祇劫也不怕啊!因此并不是一口气立刻修得佛道、证得佛果,而是要步步增上,这就是广论教授最美妙的地方。
以近程的利益来看,假若能深入学习佛法,并且运用得当,即能优化生活的品质,摆脱命运的束缚,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立命之学”即是明证。了凡先生遇见一位精通命理的孔老先生,为其卜算命运,纤细皆验,使袁先生更加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从此澹然无求,终至悠悠放任。后来又遇精研禅学的云谷法会禅师,为其晓以儒家思想、佛法义理,使袁先生将往日之罪尽情忏悔,积极行善,从此战兢惕励,终至所求必应。诸位是不是也希望优化命运?
所以,想要修学佛道,想要迈向成佛之路,当然是要先见道明心;而见道明心的内容,就是如来藏心体。而如来藏心体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你具足圆满的亲证了,你就成佛了。如果没有亲证如来藏,你将无法现观如来藏本身的功能差别,那么般若中观就不能成就,一定会落在意识心上面去思惟想象般若中观。那就像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的那样。但是,在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其实最重要的是一切种智的修证。因为,一切种智是成佛的依凭:由一切种智的圆满具足,而发起成所作智及大圆镜智,也使平等性智及妙观察智得以圆满。
菩提道次第论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 名 Byav-chub lam-gyi rim-pa。略作 Lam-rim(道次第)。宗喀巴(藏 Tsov-kha-pa)著。本论系基于显教而阐说佛道修习之次第。本论初述迦当派(藏 Bkah-gdams-pa)之祖阿提沙(梵 Atīśa)与其所著「菩提道灯论」之伟大,以为全篇之序分。次述亲近善知识之必要与其敬礼作法,正文本论则中念述三士教之各说。三士即指下士(人天)、中士(二乘)、上士(大余哗乘)。最后略说趣入金刚乘。宗喀巴于五十三岁以后卖毁困,又作本书之略本 Rgyalbahi gsuv-rab thams-cad-kyi sñin-pohi gnad bsdus-te gtan-la-phab-pa byav-chub-lam-gyi rim-pa,除略删广本中多数引用文外,并收录毘钵舍那章之内容。本论之古版本有北京崇祝寺版等,翻译本有法尊之菩提道次第广论(民国二十五年,汉藏教理院刊)。〔宗喀巴大师传(法尊译述)〕 p5206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教义概述
本书主要包括三层意思: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见(空性)。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盘之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做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天善趣之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之正因。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做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孙棚尘施畜生一把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
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和简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做任则禅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
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万法依因缘而生,本来没有独立的实性,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把无实性执为实有,这就是“增益执”。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并非全无。若说万法既无实性,就该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损减执”。这“断”、“常”二边,均不合于真理。
佛学资料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所造,从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之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思维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之四谛(中士道),依次第直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此论涵盖佛法三藏十二部,开显自册老文殊、弥勒经龙树、无著所传之深观、广行二门修习要旨,并特标出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三心要。我辈学人研习此论,不仅可以树立从初入道依止善知识起直至最终成佛有关整个菩提道的正知正见,为今后的实修打好基础;亦可将我辈平日零散所学所得之佛法心要综合贯穿,并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之道理。望各位同修,无论修学显、密、禅、净,都能从宗喀巴大师的圆满教法中获得真正的利益。
本书主要包括三层意思: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见(空性)。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盘之心,也名“求解脱心。带姿配”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做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天善趣之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之正因。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做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把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
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做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
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万法依因缘而生,本来没有独立的实性,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把无实性执为实有,这就是“增益执”。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并非全无。若说万法既无实性,就该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损减执”。这“断”、“常”二边,均不合于真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赞颂(有很多个版本,以下是其中两个)
1、无缘慈悲大海观世音,无障智慧宗主文殊师,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
雪域圣者之首宗喀巴,洛桑扎巴我向您祈祷,加持心事如愿得成就!
2、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摧伏魔君无余秘密尊
雪顶智严善巧宗喀巴,贤慧普闻足下作白启。
“菩提道次第广论”简介
释名
现在,我简略地向各位介绍这本书:《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就是我们祈求的果——佛果,佛是我们尊崇敬仰的人,是一个觉行圆满的人,佛是梵文,翻译成中文是“觉者”,觉悟世间的真理,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我们祈求彻底的离苦得乐,而达到的目标就是佛。“道”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次第”是努力的过程必须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广论”就是详细说明从凡夫到成佛这一条路,使我们了解后照著次第努力实践,结果就会出现。
正法的时候,佛陀的条件高,众生的根器利,佛陀视个人的根器即能应机解决每个人的问题,根性利的众生也能够把佛所说的经教,从浩瀚深远的教诲中提纲挈领,依教奉行而解决问题。末法的时候,具足像佛那么圆满的善知识少了,众生的根器也越来越钝了,要想通晓一切圣教,真是难如登天蠢指,因为不仅没有时间精研,即使有时间,也看不懂经教的真正含意。幸好,有宗喀巴大师,掌握佛法的全貌,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提炼出来,规划出一条直接扼要且必不可少的成佛次第,搞为凡夫成佛的指针光标。所以,广论这本书就像一张“藏宝图”,依著它,可以正确迅速的找到宝藏,你愿意将它置放一旁吗?诸位,广论确有其殊胜的内涵,一定要珍惜并善加利用啊!
道前基础
这本书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前基础”。我们不管学习任何知识或搞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有妥善的准备工夫,搞为往前跨或更深入的基础。比如建造一栋摩天大楼,要先勘察地形,请建筑师规划,看看这块地是否能负载得了这栋摩天大楼?然后才可以一层一层往上建。道前基础就是“心理准备”。前面叙述的犀牛故事,明白的告诉我们,如果不认清一件事对我们有殊胜的利益,要去接受它是很困难的;同样的,一个圆满的教法,如果我们心理上不准备接受、甚至排斥,或者虽然不排斥,但对它要引导的方式,我们不懂或误解,一样起不了任何效用。因此,道前基础就是教导我们:既然得到了殊胜圆满的教法,应该准备什么?要具足什么条件、用什么方法才能趣入,进而修学?广论告诉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要思惟人身难得易失,才会策励自己修学佛法。
下士道
第二部分是[下士道]。透过道前基础的准备和认识后,趣入佛法所修学的三士道,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下士道的说明分为四大段:一、念死无常,二、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为什么要皈依呢?为了要离苦得乐,既然要离苦得乐,为什么一定要皈依三宝呢?可以皈依天主教、回教乃至于其他宗教啊!这个道理何在呢?要解决困难一定找能真正帮助我们的人,贫穷的人找富有的人救济;被官司缠身的人要请律师辩护;要离苦得乐当然要找究竟圆满解决苦乐问题的佛。所以皈依三宝是理智的抉择,不是莽撞的瞎碰。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人要具足四个条件,第一:他自己已解脱一切怖畏,彻底究竟圆满解决。第二:他有能力帮助我们,能善巧方便度化求助于他的人。第三:他愿意帮助我们,以大悲心遍救一切众生。第四:他能普利一切有恩无恩,佛有大悲大智大力,救护一切有情,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即使是屡次伤害他的提婆达多,佛依然救度他。至于供养与否都无关紧要,佛真正欢喜的是我们依著他教导的方法如理行持,因为佛的目标是救我们,他把自己解决的方法如实告诉我们,还得靠我们自己依法实践才有可能弹出生死轮回。以上四个条件唯佛真正具足
有人曾如此质疑:“皈依佛后仍然要依法行持,皈依耶稣后只要信就得救。”那么,教堂里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虔诚信徒,都得救了吗?又有人质疑:“佛法也说是信佛啊!”不错,佛法也讲“信”,但佛法讲的信是“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藉著对佛的信心进入佛法,趣入后听闻佛说的道理,以智能去体认苦乐之因,弹出生死轮回。佛世时,正是印度历史最辉煌的时候,有九十六种外道,大名鼎鼎的有六种大外道,都是绝顶聪明的一时之选,佛和他们论辩晓以真理,不但摧毁外道似是而非的论调,更赢得他们的信服。这证明佛说的道理是经得起考验的,佛的方法是可以修证的,因此我们的正皈依是法。皈依法后,要把痛苦彻底解决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造成痛苦的因要拔除,造成快乐的因要深埋,断证的过程是点点滴滴努力,不能一步登天,这个道理就是所谓的“分分断证”。禅宗顿悟的真实内涵就是分分断证,绝不是立刻就能开悟呀!如果真能顿悟,我也想学佛那样,在十二月八日到尼连禅河畔,天亮时抬头一望即明心见性成佛。真是如此吗?不!佛是经过无量阿僧祇劫修证的结果,而觉悟是最后的一刹那。就像求学,经过无数次的考试毕业了,而拿到文凭也是最后的一刹那。那么,我们从何搞起呢?依因果缘起的法则,一句话:业!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如果能对“共下士道”所阐明的业果法则生起定解,就能常造善业少造恶业,终至止恶行善,而求得人天果报。
但很不幸,因无量劫所造的苦因——恶业未尽,即使生到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天”,还须堕落轮转为苦;换句话说:下士道指点我们业的理路,而我们也了解业的特征,但我们凡夫仍在轮回中受苦,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无明!也就是“迷”、“不觉”。对什么事不了解呢?“第一义愚”和“业果愚”,前者是不了解性空之理,后者是不了解缘起相循的因果关系。佛法的甚深义理,性空所以缘起,缘起所以性空,两者是分不开的。阿底峡尊者谆谆教诲并且要我们认真学习的就是缘起。经论上告诉我们:“宁取有见如须弥山,不取空解如芥子许”,虽然因缘的深义大得像须弥山,只要如理如法一步步地走,定会走到山顶,获得目标;相反地,如果忽视误解空见,那就永无成功之日。龙树菩萨曾在《中论》提醒我们:为什么我们对佛说的道理会知见稠林呢?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知见一直在“空”上转,错误的执著使我们不了解性空的真义,不能看见真如本性,不能弹出轮回之苦。因此,为达究竟圆满佛果,只修习下士道是不够的,而是要以此为基础进入中士、上士。所以,广论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说明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内涵。
中士道
第三部分的“中士道”包括:一、思惟苦谛,二、思惟集谛,三、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修道证果这一条路困难重重,若无强盛的推动力,是会半途而废终至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先认识苦,感其逼迫性策发修学,因此中士道说明的就是四谛:苦集灭道。集谛为因,苦谛是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为什么世尊不顺因果次第先说因后说果呢?世尊先说“苦谛”后说“集谛”的原因,就是众生为无明所暗覆,把痛苦执为安乐,生不起求解脱的心,就如世间人,若不是为生活重担所逼迫,会心甘情愿耐苦耐劳,学习技艺,求职就业吗?所以佛为众生说明总别苦相令起厌离,进而研求苦因。那么,苦的范围是什么呢?依三种受相的不同分为苦苦、坏苦、行苦——遇到苦的事当然苦,这是“苦苦”;遇到快乐的事耽溺于乐受中,但这种感受既不真实又不长久,当乐受变坏时便痛苦无比,这是“坏苦”;遇到不苦不乐的舍受中,因为迁流变动,无常所随逐,感到不安稳,这是“行苦”,有一句话说“花好月圆”,反过来变成“人去楼空”,就是这种状况。
如果我们能深入观察苦性,就会了解世间的事一无可取而生起厌离心,而下定决心依著方法消除苦因、积累乐因。照理世尊应该接著宣说“道谛”,为什么又先说“灭谛”呢?如果我们不能脱离惑苦,不就永远为世间所绑而安于其中吗?反正一切都不能改变,何必努力呢?因此世尊为启发我们的信心,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灭谛的果就在前面,只要搞对一定会得到它!痛苦的力量在后面推动著我们往前进;圆满的果实在前面牵引著我们向前冲,如此一推一拉,大家努力地修学,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证得究竟寂灭的涅盘。讲到这里,诸位应该能清楚地认识,欲修学佛法先得生起厌离心,否则会贪著世间的安乐,欲救度众生也得靠出离心升华菩提心,否则自不知苦怎知众生苦?小乘解决自身的问题尚且要厌离心,大乘要度众生不修厌离心可以成办吗?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次第的必要性,由修习中士道进一步修学上士道。
上士道与止观
第四部分“上士道”包括: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决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修学四摄,就是上士道。成佛的因是菩提心,怎样使这个因究竟圆满呢?
广论在最后一部分说到“止观”,止观兼修才能明了见真实义,详细抉择清净正见。以上五个部分不是孤立无关,而是脉络贯穿的,是成就无上菩提必经的过程。
诸位!修学佛法,以远程看,究竟的是成佛,但成佛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大家一听这数字,心就冷了半截,实际上,真正的问题,不在时间的长短而在内容的好坏。若是坏事,即使一刹那也如坐针毡;若是好事,即使长时期也值得等待,三天、三年、三大阿僧祇劫,甚至无量阿僧祇劫也不怕啊!因此并不是一口气立刻修得佛道、证得佛果,而是要步步增上,这就是广论教授最美妙的地方。
以近程的利益来看,假若能深入学习佛法,并且运用得当,即能优化生活的品质,摆脱命运的束缚,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立命之学”即是明证。了凡先生遇见一位精通命理的孔老先生,为其卜算命运,纤细皆验,使袁先生更加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从此澹然无求,终至悠悠放任。后来又遇精研禅学的云谷法会禅师,为其晓以儒家思想、佛法义理,使袁先生将往日之罪尽情忏悔,积极行善,从此战兢惕励,终至所求必应。诸位是不是也希望优化命运?
所以,想要修学佛道,想要迈向成佛之路,当然是要先见道明心;而见道明心的内容,就是如来藏心体。而如来藏心体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你具足圆满的亲证了,你就成佛了。如果没有亲证如来藏,你将无法现观如来藏本身的功能差别,那么般若中观就不能成就,一定会落在意识心上面去思惟想象般若中观。那就像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的那样。但是,在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其实最重要的是一切种智的修证。因为,一切种智是成佛的依凭:由一切种智的圆满具足,而发起成所作智及大圆镜智,也使平等性智及妙观察智得以圆满。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61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