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和星云大师(证严法师多大年龄)

证严法师今年多大
证严法师,俗名景云,1937年出生(75岁了)于台中,因父亲早逝、母亲多病,悟人生之无常而出家。1966年,在花莲山上清修的证严法师,偶然在地上看到“一滩血”,得知一个难产的山地妇人因交不起保证金而被医院拒于门外,遂发下宏愿,要建造一所专门给穷人看病的医院。当时,要建租答一所医院起码需要8亿新台币,对一个清修的比丘尼来弊前慧说无疑是天文数字,然而她后来不仅在花莲悔慧建成了第一所慈济医院,还把慈济志业扩展到全球。四十多年以来,证严法师筹集了逾百亿新台币的善款,在慈济功德会的帮助下,全球各地蒙恩受惠的贫民、病人、灾民不计其数。
证严上人是哪里人
证严上人是佛教慈济功德会创办人暨会长。
一九三衡改腊七年上人於台中县清水镇出生,因叔叔膝下无子,而过继给叔叔、叔母抚养。二十岁时,由於父亲脑中风骤逝,因探索父亲往生后的去处,而促成他接触佛法的因缘。一九六三年,拜印顺导师为亲教师父,导师为之取法名「证严」,字「慧歼码璋」,并给予「为佛教,为众生」的殷殷期勉。从此,「为佛教,咐滑为众生」六字,成为上人信受奉行的圭臬。
一九六六年,上人於花莲县创立佛教慈济功德会,以慈悲喜舍的大愿,起救苦救难的大行,从事「济贫、教富」的志业,让物质匮乏者,增进资生能力;为精神空虚者,丰富心灵世界。因此,颇受信众信仰。
释证严的人物生平
证严法师生于台湾日治时期末期,自幼过继叔父为长女,就称呼叔婶为父母,也随着迁居丰原。其继父(原叔父)经营剧院,往来丰原、清水、潭子等台中市之间,家境小康;证严法师则从旁协助,也分担家务。证严法师侍奉继父母被地方传为至孝美谈。 后因经历二次大战美军空袭轰炸,见证战争的残酷。
1960年,二十三岁的王锦云因继父脑溢血过世。哀痛逾恒之余,开始思索人生道理。 1960年,23岁的王锦云,至丰原寺拜拜,当地住持妙广法师赠其“解结科仪”。后因父丧至慈云寺拜《梁皇宝忏》,体会人生无常之道理,此后萌生出家之意。 传在接触佛法后,引发法师探讨宗教之兴趣,也曾阅读《新约圣经》、《旧约圣经》、并且也同时专研《四书》。法师从四书中体会到中国传统之伦理道德是维系社会安定必须遵循之法则,如果人人安分守己,社会必会安定和乐。同时期,有位信徒前来询问是否可将家中破旧之《法华经》当废纸售出。法师听到法华经经名,心生欢喜,便花了数百元钱请回家。此一经书至今仍置于静思精舍。 后经当地慈云寺出家师父引荐,前往新北市汐止静修院,准备出家,三天后被母亲寻回。
王锦云随着慈云寺修道法师再度离家,由台中前往高雄,再转台东县鹿野乡王母庙。 几经波折,在台东县鹿野乡王母庙之后,先后移居知本清觉寺、玉里玉泉寺、花莲东净寺、台东佛教莲社。后寄住在佛教莲社时,至信徒家中做客,在其府中见日文版《法华经大讲座》,才发现法华三部中的返友《无量义经》及《观普贤经》。阅读无量义经时,看见“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笑早得大智慧,通达诸法。”三十二字,对无量义经产生浓厚兴趣。 后经许聪敏居士引荐,证严法师前往花莲县秀林乡佳民村普明寺弘法,两人就暂住许家。
1962年,修道法师返回丰原,25岁的王锦云独自留下。王锦云自行落发,现沙弥尼相,许聪敏为之取法名“修参”。 1963年,位于台北的临济护国禅寺预备开坛传戒,而来自花莲、自行削发的沙弥尼,在戒会的前一天到了台北,二十六岁的修参正是其中一名,打算先去临济寺报名,却因未曾拜师,无法受戒。而后又跑到朱仑街的慧日讲堂图书处,购买《太虚大师全集》,打包好书籍准备要离开时,突然下雨了,刚好在慧日讲堂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慧日讲堂的创始人释印顺导师。
印顺导师忆起当年那一幕:“那时候我住在慧日讲堂,有位以前女众佛学院的学生慧音,带了一个人来,见了我之后,就到讲堂的图书处去买《太虚大师全书》。我这才听慧音提起,这人本是要来受戒的,但因为在花莲时,只依了一位许聪敏居士为老师,就削发了,是没有出家的剃度师父,来了才知道无法进坛受戒。”
当时有人告诉他其实可以就近拜个师父,就能报名了,但他坚持师父要慢慢找,所以想到慧日讲堂来买套《太虚大师全书》,就要回花莲去了。没想到买了书后,他就跟慧音讲:‘我要拜印顺导师作师父!’”老人家说到这里,呵呵朗笑起来:“我这个人啊!不善于说话,也不知道他看中我什么?但,我答应了。随即替他取个法名叫‘慧璋’,就要他赶快回去,戒坛报名的时间就要截止了!”
因开坛传戒时间紧迫,印顺长老为证严法师开示:“我们因缘很特别,我看时间来不及了;但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啊!”。
这个时候,释印顺导师看她那么有诚意,随即给他取个法名叫‘慧璋’,王锦云才得以赶去台北中山足球场附近的临济护国禅寺去进行报名比丘尼具足戒,而得到一个戒名称“证严”,这也是证严法师法号的由来。而当王锦云已成为释证严了,便返回花莲,许聪敏居士在普明寺后搭建一小木屋,证严便在其中持诵抄写《法华经》,后因台风倒塌,又移往花莲慈善寺讲《地藏经》四个月,在讲经期间有四位弟子皈依法师座下,后又至基隆海会寺结夏安居三个月;直至1964年秋,方才回到普明寺,和德慈、德昭、德融、德恩四位弟子在附近之地藏庙旁之小木屋安居、修行。鉴于当时台湾佛教界普遍因应信众的需求,出家人经常必须外出诵经拜忏,即使三更半夜也不例外,实在无漏升槐法安心用功办道,二十七岁的证严法师坚持“一不赶经忏,二不做法会,三不化缘”,便手工制作毛衣、饲料袋、婴儿鞋等自筹财源生活。 妙广法师
慈云寺修道法师
花东地区赞助人许聪敏
师-释印顺
友人女众佛学院学生释慧音,释印顺的学生。
释证严
直系弟子有四位:释德融,释德慈、释德昭、释德恩,都是释证严的徒弟。
证严法师是什么时候圆寂的
台湾的证严法师弊消拦出生于1937年5月11日,还在世没有圆寂。
你问的可能是圣严法师吧?
台湾租胡圣严法师于2009年桥正2月3日下午4时圆寂,享寿80岁。
台湾四大高僧是谁?回答者附上他们的简介哩。
圣严法师、星云法师、证严法师、惟觉法师
1、圣严法师(1930-2009),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
1930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县(今南通市),后去台。13岁出家,青年时期留学日本,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回台湾后,法师历任台湾地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佛学学报及佛学研究年刊,为辅大、政大、文大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担任论文指导。
2、星云法师,俗名李国深,农历七月廿二日生于江苏省江都县,父李公讳成保,母亲刘玉英。排行第三,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弟。民国二○年,开始随信佛的外祖母茹素,8岁,入私塾读书。民国后廿六年,其父亲至南京行商失踪,后随母至南京寻父,后于栖霞山寺,礼志开上人披剃出家。
法名悟彻,号今觉。祖庭为宜兴大觉寺,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剃度后,即进入栖霞律学院修学佛法。先后在栖霞山寺乞受具足大戒,在常州天宁寺参学,民国三四年进入焦山佛学院就读。于民国三六年返宜兴白塔山大觉寺礼祖,受命任当家。又任白塔国民小学校长,开始接触社会。
3、证严法师,俗名景云,1937年出生于台中,因父亲早逝、母亲多病,悟人生之无常而出家。1966年,在花莲山上清修的证严法师,偶然在地上看到“一滩血”,得知一个难产的山地妇人因交不起保证金而被医院拒于门外,遂发下宏愿,要建造一所专门给穷人看病的医院。
当时,要建一所医院起码需要8亿新台币,对一个清修的比丘尼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然而她后来不仅在花莲建成了第一所慈济医院,还把慈济志业扩展到全球。
4、 惟觉法师,1928年,生于四川省营山县,俗姓刘,家庭殷实。年少聪慧。学养丰富。惟觉法师 1963年,在台湾省基隆市十方大觉寺,从灵源法师剃度出家,赐法名知安,字惟觉。后于南港县(今属台北)普门寺、宜兰县吉祥寺、新竹县圆明寺,以及香港大屿山茅棚等多处闭关苦修。
扩展资料
圣严法师以其深厚的禅修经验、正确的禅修观念和方法指导东、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亚、美、欧洲等地主持禅七、佛七,为国际知名禅师。
尤其着重以现代人的语言和观点普传佛法,陆续提出「心灵环保」、「四种环保」、「心五四运动」、「心六伦」等社会运动,提供现代人具体可行的人生观念与方法。
法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除了于1989年创建法鼓山文教禅修体系之外,又相继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僧伽大学」、「法鼓佛教学院」,更积极筹建「法鼓大学」。
目前第一阶段「法鼓人文社会学院」已于2014年5月正式成立,并于2014年8月与则亮「法鼓佛教学院」完成合并,命名为「法鼓文理学院」。
此外,圣严法师也是国际佛教学术界知名学者,经常应邀出席各项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自1990年起,每二至三年召开一次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以「佛教传统与现代社会」为永久主题,集合世界各国杰出的佛学学者集思广益,务求将佛法应用在现代社会中。
圣严法师除了是备受推崇的宗教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曾获台湾《天下》杂志遴选为「四百年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著作丰富,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余种,其中部分禅修著作已被翻译成数十种语文,通行国际;此外,更先后获颁中山文艺奖、中山学术奖、总统文化枝丛奖及社会各界诸多奖项的肯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圣严法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星孙搭宽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证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惟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62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