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幸福的定义(佛教对于幸福的定义)

学佛百科2023-03-12117

佛说 什么是幸福

幸福快乐, 避苦来乐是一切众生的希求, 小到蚂蚁, 大到人类都是如此.

佛在四圣谛里首先就讲了: 比丘们呀, 你们要了知苦.

佛为什么要人们先了知苦, 因为你不知道苦, 那你就避免不了苦, 然后你所希求的快乐就无从谈起了.

通常来说, 佛教的苦分三类, 苦苦, 行苦, 坏苦. 你可以搜索一下自己学习一下.

佛教讲的幸福快乐就是离苦后的结果, 当然这个果非常伟大, 因为它超脱了生死, 之所以要超出生死, 是因为生死变化都是苦.

你看到一个花开了, 这就是苦, 因为花会变化, 变化本身就是苦, 因为你控制不了它.

无常是苦, 生死是苦, 轮回是苦. 你暂时了解这么多就够了.

推荐读一读: 宗萨钦哲仁波切的正见, 读起来很轻松, 又能解除你的困惑.

佛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佛法不讲“幸福”,讲“欢喜”。你看经律论三藏典籍,里面从来找不“幸福”这个字眼,只有“欢喜”。

为什么佛法不讲“幸福”呢?因为“幸福”是无常,一切法了无自性,今天的幸福,明天就会成为痛苦。王国维词“今宵欢宴胜平时”,背后隐藏着大悲大苦,因为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灭。聚时,生时,是幸福;散时,灭时,就是痛苦。只有了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之后,才能得到根本的“涅槃清净”,这就是佛教的所谓“四法印”。

了悟之后的状态,就是——清净欢喜。

那么,什么是佛陀所谓的“法”呢?

《成唯识论》说:法谓轨持。“轨持”意思是“常道”,即永远不变的规律。

明白这些规律之后,就是觉悟。

《筏喻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对未觉悟者来说,有“幸福”和“欢喜”的存在,我们会贪恋幸福,贪恋欢喜,这种贪恋不舍,“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抱歉,这句是儒家的观点,但和佛陀观点不矛盾),正是生起三毒“贪、嗔、痴”的根源。

所以,对幸福的苦苦不舍的追求,正是痛苦的根源。

对于佛陀来说,没有什么是欢喜的,但,这,正是欢喜。

佛教幸福观是什么?

1、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不知止就不会幸福。

自己的欲望值越低,就越幸福。

2、一切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一切众生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3、帮助一切众生出离六道轮回,永远离苦得乐,获得永远的幸福,这就是幸福的事业。

这就是佛教的幸福观,也是佛教存在的意义。

佛教什么是幸福,现代人对幸福存在哪些误解,分析破斥这些误解

幸福与快乐是每一个众生追求的东西, 不只是人, 连一个蚂蚁蚊子都是如此. 所以, 佛教所说的众生平等, 就是指众生在追求快乐这点上是平等的. 不能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伤害别人.再来说得更深层点, 现代人物质生活很丰富, 很相信科技的力量, 但这些在佛教对快乐的理解上, 都是缘木求鱼. 为什么, 因为佛教认为快乐来自己一个人的内心, 与外在条件关系不大. 当密勒日巴的山洞苦修时, 我觉得他是快乐了, 虽然他每天只喝荨麻汤.为什么快乐来自内在, 也就是说为什么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平静? 实际上心与世界的关系中, 心占据重要的位置, 因为心决定怎样解释世界, 心可以把一件别人认为很痛苦的事解释为快乐, 心有这个能力. 这并不是蒙蔽你或安慰你, 而是确实如此. 你骂一个好的修行人一声, 那个修行人不但不会生气, 而且可能还会很同情你. 这就是心的力量.总之, 佛教注重对心的练达, 止与观都是为此设计的, 只有当你的心越来越受你支配时, 你才会更快乐. 当然这里还是谈得还是比较浅, 如果你想了解的更深, 就得从涅槃与如来藏开始了解了. 希望你对此有兴趣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108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