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陀僧团这一章小结(佛陀当时僧团)

学佛百科2023-03-0977

《佛陀传》读书笔记之五——慈悲与爱

1.感受有三种——好的、不好的和两种都不是的,三样的根都来自身心的领会。感受就像其他物质和精神现象一样,有生有灭,感受不是恒常的。几乎所有的感受都是来自对实相的错误见解。一个人是不能靠念经来破除无明的。

2.舍离佛和目犍连的才智、勤奋和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僧团的佼佼者,他们与乔陈如和迦叶合作,组织和领导僧团。

3.唯一不会退灭的美,是慈悲与解脱。美丽的生灭正如其他现象一样。美与丑都只是我们心中创造的观念,它们与五蕴是难分难解的。慈悲和已得解脱的心才是最真的美。

4.重聚:佛陀回家了。乞食是一种帮助比丘锻炼谦卑和一视同仁的修行。受穷苦人施予一个小小的马铃薯,与受帝王的美食供养是无异的。

5.佛陀说教四圣谛——苦、集、灭、道。佛陀先静下来一会儿,以感受一下在座的众宾客,然后缓缓说道: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很多其他的痛苦都是自创的。由于无明与妄见,人所说所做的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人们自创的苦恼就像一间火宅,把人们困在内里,不能自拔。必须看清楚内心和外境,以能拔除所有的妄见。妄见才是痛苦的根源。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因深切的了解而排除。

6.戒、定、慧——在觉察之道上,以细观呼吸来保持专注,以守持净戒来建立定力和达到了悟。戒律是导致平和与快乐的生活原则。持戒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集中。真正解脱之道其实就是了解之道。了解就是慧。

7.生命不只有痛苦的一面,也有美妙的一面。因为我们一直被困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我们便失去了对生命美妙一面的感觉。有了解和爱,一切都能成就。名和利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名利消失得很快,了解和爱才是世上最宝贵的。

8.爱里生苦——爱之中确实隐藏着痛苦的种子。慈悲之爱,是没有分别心与执著的。每个人的眼泪都是咸的。

9.父王安详离世。

10.正如一个少女在香水中洗过秀发后获赠一串莲花或玫瑰花时的兴奋,女子也可以受戒出家。

11.僧团分裂了——经师、戒师之争,佛陀出面,争论仍未止息。有时候,一个人独居要比与人一起更愉快。

制定七灭诤,调停内部纷争。我们要向大地学习、向水学习。四大戒是:不淫、不盗、不杀和不要在未证道前夸耀自己已证道。有人讥笑佛陀和他的弟子不劳作,佛陀答道——我们把信念的种子播在致诚的心田上。我们的犁是细心专注,而我们的水牛就是精进的修行。我们的收成则是爱心和了解。没有信念、了解和爱,生命里便只有痛苦。慈、悲、喜、舍都是深奥美妙的心境,我们称它们为四无量心。因为僧众们不停地犯错,才有了戒律。独自修行并不代表不需要同修的支持。与同伴作无聊的闲谈或言说是非肯定对修行有损,但是得到同修道友的支持对修行却使非常重要的——同修良伴。佛陀用一首偈语总结他所说的——不要追逐过去。不要迷失于未来。过去的不再。未来的未来。彻视生命的当下,此时此处。行此道者,安稳自主。我们必须今天精进。明天已太迟。死亡随时将至。哪有商讨之宜?智者称赞那些日与夜专注生活的人为更殊胜之独处者。《独处殊胜法经》

12.拈花微笑——佛陀以极其温柔高雅的姿态把莲花拿在手里。每个人都转过头望着迦叶尊者,只见他在微笑,他的目光一直没离开过佛陀和他手里持着的莲花。佛陀开示——与一朵花的接触,就是与奇妙的实相接触,也就是与生命本身接触。

13.终止内心的暴力——五种妨碍解脱的障碍:欲念、嗔恚、渴睡、激动、怀疑。五蕴:色身、感受、思想、行念、意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七种导致正觉的因素: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舍离妄法。四圣谛:苦的存在、集而成苦的原因、苦的破灭、灭苦之道。这些全都是心识产生的物象,亦即万法之本。《四念处经》

14.央掘摩罗——大海虽无边,回头却是岸啊。

2021-04-03 《故道白云》(佛陀传)读后感8

《重聚》-《啊,喜乐》

佛陀对家人说起自己离开七年的经历,向他们宣说无常、无我和缘起法,他告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修习专注和觉察,使自己可以深入体会一切事物,这样痛苦才得以终止,才能得到平和与喜悦。他又说拜祭、供奉和诵经并不是解脱的有效方法。 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其他很多痛苦都是自创的 , 由于无名与妄见,人所说所做的往往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 愤怒、多疑、嫉妒、气恼都会产生痛苦,这全部都是由于 缺乏觉察 。人们自创的苦恼,就像一间火宅将人们困在那里不能自拔,向神祷告无法重获自由,人们必须看清楚内心和处境,以能拔除所有妄见,因妄见才是痛苦的根源,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才能明白痛苦是什么,一旦明白了痛苦是什么,才能不为它所缠缚。

如果有人对你发怒,你当然也可以对他发怒,但这只会增加痛苦,如果你行觉察之道,你便不会以发怒做反应,你会把心平定下来,去寻求那人对你发怒的原因,经深切的查思,你一定可以找到令人烦恼的原因。假如你所发现的是与你自己的错误行为有关,你一定会愿意承担令他恼怒的责任,如果你发觉自己没错,你便应该尝试找出他对你误会的原因,这样你才可以帮助他去明白你真正的本怀而避免再令大家增加痛苦。

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因深切的了解而排除,在觉察之道上,我们以细观呼吸来保持专注,我们以守持净戒来建立定力和达到了悟。戒律是导致平和快乐的生活原则,持戒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集中,因而使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做到更加觉察和专注。专念能培出我们照亮自信和处境真性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一切事物,有了理解我们才可以去爱,当我们了解一切,所有痛苦也就可以消除, 真正解脱之道就是了解之道,了解就是慧 , 这种了解只可以从深入洞察一切事物的真性而得 , 而戒、定、慧就是导致解脱之道 。

痛苦只不过是生命的一方面,生命的另一方面是美妙的一面,我们一旦看到这一面,幸福、和平与喜悦便唾手可得,当我们的心摆脱了缚缠,我们便可以直接与生命的神奇美好接触,真正掌握到无常、无我和缘起法的真谛。 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心怀是如何的奇妙,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紫竹的枝叶,金黄的菊花,清澈的泉水和皎洁的月亮,都是如何的美妙神奇 , 因为我们一直被困在自己的痛苦中,我们便失去了对生命美好一面的感觉, 我们破了无明,那无限平和、喜悦、解放以致涅槃的境界便会显现,涅槃就是去除贪嗔痴,它是平和喜悦和自由的出现。

找点时间去细望一缕清泉或一线晨光,你可经验到平和喜悦和自由吗?如果你仍是被困于苦恼哀伤的牢狱之中,你便没有体会到宇宙的奥妙与美好,包括你自己的呼吸和身心,佛陀所发现的 消除忧悲和苦恼之道是需要去 深深体会 这些痛苦的真性 ,他与很多人分享此道,而他们都可以替自己成功找到此道。

当佛陀和舍利弗要返回寺院时,一家人都一起陪同他们行到大门。佛陀问难陀愿不愿意在寺庙呆上一星期,以便深入了解比丘的生活,难陀一向敬爱长兄,因此欣然答应,而且他真的向往比丘的闲恬生活。一星期后佛陀又问他愿不愿意在他的指导下出家数月,他也绝无犹豫的答应了。佛陀知道,弟弟虽是个良好青年,但缺乏做未来君主的坚毅性格和决心,佛陀认为他能帮助弟弟建立清醒的思维和坚决的意志,大王也十分赞同。

但是不到一个月难陀开始思念自己的未婚妻,虽然极力掩饰自己的思念,但佛陀清楚地知道他的感受,有一天他对难陀说,如果你想达到你的目标,你必须要克服你对情感的牵挂,全然投入修行锻炼心念,这样才可以成为一个服众的君主。佛陀又安排他到未婚妻所居住的地区乞食,难陀获悉后,心里对佛陀既感激又怨恨,他知道佛陀能看透他的心思和需要。

罗睺罗很羡慕叔叔可以在寺院寺院里居住,可以天天跟父亲相处,一天佛陀在王宫附近乞食的时候,耶输陀罗说你为何不到下面叫声佛陀,再问问他有什么要传授给你的。罗睺罗追上父亲,佛陀笑着把手伸出来,虽然春天的阳光已经热烈,但罗睺罗感到有自己父亲的爱和荫蔽保佑,他抬头望着佛陀说,在你身边很凉快啊。

佛陀把儿子带回了寺院,罗睺罗问,是否可以让自己也受戒,佛陀点头答应了。但他年龄太小了,佛陀说我们可以训练他准备将来受具足戒,现在先让他发愿成为初学僧,他可以替坐禅的比丘赶走来骚扰的乌鸦。于是罗睺罗成为了一个小初学僧,由于上了年纪的比丘都是日中一食,但舍利弗恐怕罗睺罗在这个当长的年龄缺乏足够的营养,因此给他晚上多吃一餐,在家众特此也为小比丘带来乳汁和多一点食物。

消息传出来,净饭王很不高兴,大王、王后都非常思念罗睺罗,他们感到没有孙儿在家异常的寂寞,耶输陀罗悲喜交加,她虽思念儿子,但是对孩子可以多年后与父亲亲近感到非常安慰。一天下午他们三人前往寺院探望佛陀和罗睺罗,大王向佛陀抱怨说,你当初出家时我备受煎熬,不久前难陀也离开了我,我再也无法忍受失去罗睺罗了,一个如我一般以家庭为重的人,与儿子孙子的关系都非常的重要,你离开以后我心如刀割,我认为你应该重新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未获父母批准不应该替小童披剃。佛陀重复地解释,无常无我的真理,他告诉大王,唯有不断修习,觉察观念才是摆脱痛苦之门,现在弟弟和儿子都有这个机会,大王应该替他们高兴,并鼓励大王也在生活中好好修习觉察之道以达到真正的快乐,王后和耶输陀罗也被他这番话安定下来。当天的稍后佛陀对舍利弗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没有小童父母的批准,不要接纳他们加入僧团,这条请加入僧规里。

时间过得很快,佛陀与僧团已在释迦国逗留了6个多月,他希望可以赶回竹林精舍,于是净饭王最后宴请他一次,希望他能为一家人和家族的成员说法。这次佛陀开始宣说如何在政治上行道,他说大道能光明政界,能帮助当政的人带来社会的平等与公正,修行大道会令人增长智慧与慈悲,这样可以将民众治理得更好,完全不需要用暴力就可以为国家带来幸福和平,不用对人施行处决、酷刑或囚禁也不需要充供财物。这不是一种理想,而是真正可以实现的。当一个政治家有足够的智慧去了解和爱,才可以看到苦难悲哀与压迫的真相,这样的人才可以有方法改革政治以拉平贫富的悬殊和终止施压。净饭王希望佛陀留下来接替自己的王位,他认为他的德行、诚信和才智可以让万民在背后支撑,振兴自己的国家。佛陀没有答应,他微笑着望着自己的父亲说,我不再是一个家庭,民族或国家的儿子,我的家庭是众生,我的家乡就是大地,我的岗位就是有赖所有人包容的僧人,我选择了这条道路,这并不是政途,但这是我最可以为众生服务之道。

接着对大家说,如何将五戒实行于社会和家庭中,五戒是家庭平幸福的基石,如果人民想团结,必须先得到人民的信任,如果政界领袖都受持五戒,人民的信任必定增长,有了这等信任,国家自然事事能成。和平幸福和社会平等必可保证。创造以觉察为本的生活吧,过去的教理和主义未能建立信任,更没有鼓励人人平等,让觉醒之道贡献一条新道路和新信念吧。

释迦国有几个王族血统的年轻人,他们决定追随佛陀。在跨越边境时,把身上的首饰全部摘除下来,他们将戒指,项链,手环等裹在斗篷内,决定找一个穷苦人把首饰送给他,他们注意到路旁有一个小的理发店,里面有一个年轻男人,虽然衣着简陋,但样貌端好,于是这几个年轻人进去问他的名字,他说自己叫优婆离,他们问这位年轻人可否指引他们越过边境,优婆离乐意亲自带领他们,在分别时他们把所有的珠宝都给了他说道,我们欲追随佛陀为比丘,这些珠宝对我们没有用了,我们想把它送给你,这些应该够你下半生过的衣食无忧。

当这位年轻的理发匠把包裹打开时,他被闪闪发光的宝石吓到了,他来自社会底层,从来没有拥有过一两金或者一枚小小的戒指, 现在他眼前却是整包的珠宝,但他并没有觉得高兴,反而慌张起来。

抱着这整包的珠宝, 他一向以来的安全感消失了,他知道有人会为了得到这些东西而起杀念 ,优婆离细心反省, 这些王族公子宁舍名利财富以成为比丘,他们肯定意识到名利财富带来的,只是危险与忧虑。 一念间,他想放下这包珠宝,选择与这些贵公子 一起去寻找真正的平和,喜悦与解脱 。没有了丝毫犹豫,他便将包裹挂在树枝上,任由路过的第一个人拿去,他自己越过边界,很快赶上这几位王孙公子。

其中一位公子曾是北方省的总督,统领着很多军队,加入僧团后,他终于可以全心全意的研究精神生活的学问,他精进专注的修行,把全部时间用于修禅,宁可睡在树底也不睡在屋子里,有一天他在树下禅坐时,亲身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大喜悦,他不期然地高声赞叹啊,喜乐!啊,喜乐!第二天佛陀问道,你可否告诉我们昨夜你高声呼唤的原因。他说道,上人,昔日我为总督,生活在名利权势之中,哪里都有四个士兵保护,府中日夜有守卫巡逻,但我从没有觉得安全,我时刻感到担忧和畏惧。但现在却不同我可以自由地在森林里坐卧,全无一点恐惧,反而充满了轻松平和,感到从未有过的喜悦。 师父,过了比丘的生活,我再也没有任何放不下的人和物,这给我带来无限的喜悦和满足,我就像在森林里自由奔放的一只鹿 ,昨天在禅坐时这种体悟,使我高呼,啊,喜乐!佛陀在众人面前称赞他,好极了,你已在自足和断执的修行上跨了一大步,你所感受到的安乐是诸天人神都向往的。

2021-01-08《故道白云》(佛陀传)读后感1

《为步行而行》-《一碗乳汁》

佛教一直是我想接触但是又不知道从何开始,《Old Path White Clouds》这本佛陀的生平故事从名字就吸引到了我。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透着古朴与平和,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拈花对我微笑。在这本书中,佛陀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佛教圣人,而是一个修行路上的普通人,有着自己的烦恼喜悦,要克服的困难和一直相随的考验。一个遥不可及的佛教领袖就这么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平添了很多亲切。

从第一章开始年轻的比丘缚悉底在导师乔达摩的佛陀僧团受了比丘戒,开始自己的修行生涯。缚悉底是一个“不可接触者”,也就是印度阶级制度中最底层的贱民。他十多年来都是放水牛为生,备受歧视和欺凌。他在僧团里与各种背景的出家人一起修行,每个人都很友好,但是他还是没有习惯所有人和蔼的微笑和深深的鞠躬,可能还需要时间慢慢来。因为特殊的机缘,放牛童缚悉底与在森林中修行的乔达摩相识,缚悉底被佛陀慈祥和蔼的气度所吸引,希望跟随佛陀修学,佛陀答应十年后来接他,再次见面时缚悉底已经21岁了,他辞别了已经可以独立生活的弟弟妹妹,跟随佛陀前往竹林精舍。佛陀和比丘们在前往王舍城的路上步伐缓慢十分从容,仿佛是为了享受步行而行没有人呈现不耐烦。看到这里想到现代人行色匆匆,前面的人走的慢了点后面就一脸不耐烦,也许走着走着停下来想想自己到底在追赶什么会更有意义。

比丘们在进食前合掌念诵,然后默默地吃,留心注意着每一口食物。这个细节在节奏如此快的现代怕是少有人能做到了,大多人边吃饭边看手机,刷综艺,看视频,并没有留意自己在吃什么吃了多少,也没有感受自己的身体在进食过程中的细微感受,抛弃了被食物供养的仪式感。其实生活的很多细节需要慢慢体会,狼吞虎咽会让人们忽视很多东西。

佛陀在竹台上向众人传达了牧牛与修行的共通处。即牧童悉心照料水牛,知道水牛的特性。比丘也应该知道哪些是身、口、意该做和不该做的,不在散乱中迷失。洗涤照料水牛,带领水牛避开荆棘,与修行是一样的,当做好日常工作时,也是修行,不管这个工作有多么普通。佛陀从11岁的牧童缚悉底身上看到了修行的法门,在每一个细节中思考开悟之道,他的每一句言语中都透露着智慧。

缚悉底修行初期并不顺利,每当他行禅时会有很多杂念,思念家乡和亲人,对此他感到十分愧疚,对佛陀抱有歉意。看到这里我想原来有名的高僧大德在修行之初也有很多困难和疑虑,并不是有慧根就可以一帆风顺,看清楚这点就会对困难有更包容和平和的心态,佛陀亦有苦恼,凡人的烦恼更是不足为奇。

缚悉底在与乔达摩导师的接触中,开始时是很自卑的,认为自己不能不触碰高贵的高种姓者,但是乔达摩导师说:人生出来是没有阶级的,人的眼泪都是咸的,就如同每个人的血都是红色一般。这在当时是多么超前的观念,佛陀在定静中看得很清楚,在当时能够否认构建社会的阶级制度是需要大智慧和大勇气的,佛陀一生都在践行众生皆可修行的观念。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18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