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佛陀传全集免费观看)

《佛陀传》经典语录
1.人毕生之中,无时不在变化,由出生婴孩长为少年,又从少年步入老年,这是自然规律,而我们和自然规律有什么不同,自然影响着我们的内外。
2. 我们运用智慧,诸般苦行,追寻正道,如果此路前行不通,放弃也非不可取。
3.树木,随季节生长,春雨生荫,秋至萎黄,叶落飘零,同样,我们的生命也如此循环,时而幸福,又时而悲伤,没有什么是恒常的,我们的思想与身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4.爱,贪,乐,是肉体的感知,舍弃肉体的渴求,便坚如顽石,不受奈何,如云开日出,驱散黑暗,同样,若了知智慧之光,那一切的诱惑都将落于大地。
5.这一片叶,日 月 星 都在其中,无阳光叶子不生,无云朵雨水不落,无雨水新叶不长,大地,宇宙,时间,知觉这一切事物,皆在此叶中。我也如此叶,从未出生,我们只是昙花一现,因此,我们亦无死,只是消失不见,宇宙万物密不可分,本无差别是一体,是自然的本质。这片树叶,是我,是我们所有。6.不畏烈火灼焚,不畏气衰力竭,不畏销骨毁身,我今若不证无上正觉,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7.大地的存在象征着我们能在对立的事物间保持正中,内与外,喜与悲,都是一体的两面,因欲望而感欢愉,终以悲伤结局。生命的意义,众生皆应明悉,唤醒觉知,遨游天河,但你,必须脚踏实地,我明了了喜悦与悲伤,白昼黑夜,善行恶行,真实与虚幻,但其中关键,在于中道,那是生命之源,存在于每个人的觉知,不在身外。
8.爱因分享而滋长。
9.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不追忆过去,不妄想未来,仅仅按住在当下的每时每刻, 你如此生活,就了解自己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明白了这些,我们将友好慈爱地对待他人,有了关爱,人们就能相互包容,也懂得了我们、他人和世间万物是一种能力,一种来源。
10.你的心专注地投入到这一刻,不念念追忆过去,不沉浸在未来的幻想中,活在当下吧,就是身心都投进此时此处。
11.无名而有苦,误解、忧虑、贪婪、愤怒、傲慢、妄想、嫉妒、恐惧、都是源于无明,幻象则与之相反,此乃两性,守持中道,不偏不倚如北极星,不饿己身亦不耽于欲望,专注中道,如果认识到邪恶只是摩耶幻象,那一切烦恼自然熄灭,我们便能体会爱与包容,这两种感觉本质相同,有如此感受,再无怨恨,即使残忍对待我们的人,也能试图理解,当智慧之门开启,只有宽容常伴。
12.禅定中,思想产生了幻象、智慧将真理与事物剥离,将我及他人加以区分,并以这种分别误导我们的生活,人们常为情感所困,而贪婪令人远离真理,在由生至死的轮回中,我们畏惧疾病与死亡,这只会增长我们的无知与恐惧,因此须破除一切幻象,一旦,从幻想走出,那生命也将自由脱离囚笼,清静、沉定与平和。
13.四圣谛即真理,第一,无可避免,苦,如影随形;第二,苦之集聚,执着他物,而无餍足,其终归易散,又以何为凭;第三,解脱之道,在于意识思辨,专注自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至和谐圆满;有一道路,可引领我们远离诸苦,达至真理, 八正道,通过正见,正思维,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指导我们的行为。
14.当欲求由心而生,我们都以为满足它就会获得快乐,而梦想正真之时,我们的心又空虚如昨,知道为什么吗,生起欲望就像在做一个梦,一旦得到满足,就失去了那个期待已久的梦,生命的瞬息如指间水流,所以人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对吗?是啊,忘记尘世的欲望幻想吧,不随你生死,给不了你任何东西,畏惧生命流逝,先要否认它的存在,去捕捉那个潜藏的“我”。
15.人之所见,都是心的选择。任何事物的过度,甚至快乐,最终都是痛苦,因此,要秉持中道,你将看到事物的本质,获得无上的寂静。
16.一切罪行源头是我们自己,也唯有自己,才能打开解脱之门。
17.大地是我们的根基,而天空给我们自由空间,我们身在其中,为何要加以分别呢。
18.问:那什么是法?什么是无上真理?答:只能去体验,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没有思想,没有欲望,只是去感受,保持正中,体会到这些,您不会再认为事物间存在差异,如季节变换,树木叶落而凋零。
19.智慧无处不在,太阳,月亮,星辰与天河,无上的真理,每个人都能拥有。
20.众生因缘会相续,整个自然浑然一体,则生诸法,被看不见的线相连。
21.世间万物获取热量,是根据自身的需要,草叶尽力生长,也高不过向阳花,棕榈也是如此。树木强壮且宽广,棕榈常高入天际,直插云霄,意味着,自然法则就是成长。
22.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不论老与幼,智者或愚夫,人人皆有一死。
图片
23.明月悬于夜空,就像这无上的真理,每晚升起日日渐盈,直至圆满,圆满后渐损,终不见踪影,又周而复始,但它并没有消失,不过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24.老师,你从禅定中获得了什么?什么都没有,脱离嗔怒,脱离悲伤,无忧,亦无恐惧,不惧衰老,而后,战胜了死亡。我的比丘们,我所重视的是一切正行,林中起火,为了持续燃烧,火焰会吞噬沿途的所有植物,吞噬的越多,火焰则燃的越旺, 而恶行,亦是如此,愤怒、焦虑、贪婪、恐惧利用我们的燃料,不停的灼烧,仇恨与贪婪之火,永不止息,直到,我们脱离轮回,假使有人只着眼于物质的享受,在生活中尽力获取更多的钱财,而他的内心,反在纠缠的矛盾中愈陷愈深,永不满足,心有戚戚,日夜不得安寝,这些财富消失了怎么办,而如果有人,能斩断这些束缚,他既不会担忧未来,也不承受过去的负担,平衡自我,专注生命的当下,守持中道,最终,体会到这世间真正的喜悦。
25.如果一个人,始终坚持任何原则,他将失去心灵的自由,变得刻板而呆滞,盲目地遵循这些成见,认为自己的信仰才是真理,对别类事物加以否定,此时,思想的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一种见解占据上风,人的心念受到抑制,而冲突与对抗也随之而来,盲目的信仰,甚至是非信仰,又愈加抑制,思维是极其强大的,它可以完全将你掌控,而这样的执念,是修行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如果被它困住,那真理之门永远不会敞开。
图片
26.情感有三种之分,喜悦、悲伤与平静,这三种情感,驻留在我们的身体和思想中,情感如波浪升起,而后又归于平静,我认为,首先,审视情感的深度,理解了解它们,去追寻它们从何处而来,不论是快乐或者悲伤,都要去寻找它们的起源,而抵达源头时,只会发现,一切皆是虚空,所谓虚空就像这青色天空,虽空空如也, 却能包绕下界万物。
27.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祭祀、献牲皆不可行,欲摆脱无明只有修习禅定。
28.辱骂是恶行,它不会得到回应,只能像回音一样,让恶语回荡在你的心中,就像人不能脱离他的影子, 同样,恶行也不会离开做它的人,它们还会回来加重你的痛苦,我想说只是,醒悟、认识你自己,邪念恶行都会慢慢地消失。
29.生命中没有恒常之物,而这样的无常,使内心时处患得患失,用具和财富可能并无价值,但对美好事物的依恋执著将我们紧紧的束缚,生起了我慢,并令其滋长,却只是过眼云烟,当你进入禅定会发现,所执著的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你的悲伤在慢慢消失,而获得的喜悦死亡也无法夺去,更何况是衰老。30.美丽或丑陋,同样由五元素组成,与世间万物并无差别,宇宙之简令人惊叹,如果我们以艺者的眼光看待,那世间万物亦无美丑之分。
31.美亦是无常,它从不带来悲苦,那慈悲自由之心,不为任何事物束缚,这颗心,感受到寂静与喜悦,即是至高真理,只管去实践吧,这扇门为每个人敞开,你只需迈出那第一步。
32.美丽乃无常,因此,从欲望中解脱的人们,已不左右美丽,亦不压制丑陋。
33.当你觉察到自己犯下罪恶的时候,那时你就已经走上了自我解脱的道路。
34.水不经阳光蒸腾上升,就没有雨水的形成。
35. 嗔怒,就像在掌心点火,我们总想把它扔给别人,可在此之前,却会先烧了我们自己。
36.真理之路,只有两种错误,其一 半途而废,其二,从未开始。37.身体的病痛与忧愁,是人必然要经受的。
38.欲望、嫉妒、嗔怒、愚痴与贪婪的困缚,我帮助人们脱离此间,这些炽焰烧毁你们的生命,令无数人葬身其中。
39.仇恨不能抹去仇恨,仇恨,只能用爱化解,这是自然恒古不变的真理。
40.人皆有思惟,还要体现自己的潜质,重拾自己的尊严。
41.我们深入思考,常省己身,使自己不致迷失于欲望,更要活在平和,喜悦和满足的生命中,这是法的真义,是生命的意义,它不生亦不死,不创造亦不毁灭,不减亦不增,唯一存在者是寂静。
42.生与死,是人生命中的必然,我们深入思考,常省己身,使自己不致迷失于欲望,更要活在平和,喜悦和满足的生命中。
43.最危险的火焰是愤怒,最凶狠的野兽是仇恨,最大的陷阱是恶行,最可怕的障碍是贪婪。
44.若人心生愧疚之情,那么勇于承认就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45.疑心乃是恶疾,它离间人性,有如毒液灼毁友情,有如芒刺,侵肌入骨,也不要忘记,是我们的思想塑造了我们。
46.我们所为即是所想,善念成就善行,恶念成就恶行,这是自然法则,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无时无处不令人迷失。
47.短暂的欢愉掠夺了我们的财富,这财富就是无上的寂静,一旦我们被这样的欢愉诱惑,让它深植脑海,也就如一枚长钉,在悲喜间沉浮。
48.僧团点亮了许多晦暗的人生,真理之言的宣讲,如同狮吼,悉破无数的妄见邪说,狮子有森林之王的美誉,它走出洞穴巡视八方,发出如雷吼声,声贯长啸众鸟惊飞,巨鳄深潜于水下,象群闻之,即改变前进的方向,同样,无上真理之吼声,震慑偏见与邪见,无律,执著与不安,大道如潮响,令昏惑众生立时觉醒,惊叹而自问,在这重重危机暗无天日之地,是如何生活了那样长久,以无常为恒常,自认世间存在独立的我,视谎言为真相,如今是时候摧毁这堵颠倒无明之墙了。
49.解脱之道有三次第,持戒,禅定,与智慧,如果我们持戒正行,禅定修行自然会增长,而禅定中又生智慧,人人择善而行,也就能战胜情欲,嗔怒,愚痴,幻象与渴求,收获解脱,平和和喜悦。
50.冤冤相报永无尽头,用爱化解怨恨,才是根本原则。
51.三种事物绝不会被黑暗掩盖,太阳,月亮与真相。
52.人欲蜕变,必先自觉。
53.不只这具躯体的这一世,更是在躯体之外的生世轮回,皆要承受所做之业果。
54.现世躯体非此世所有,躯体消逝后仍不脱轮回,正如做何种业,受何种果。
55.生命之奥秘,为离脱恐惧,无人能预知未来,无论是我的还是你的。
56.勿依靠他人,你将恐惧拒于门外之时,也就得到了完全的解脱
57. 若你在这世上,寻找爱你之爱,而非爱你之人,会发现那个人只是你。你就是那唯一值得你爱和原谅的人。
58.佛陀,正法与僧团住于每个人的内心,觉醒之能力是为佛,觉醒之道路是为法,将自我身心投入者是为僧,而三宝皆在我们心中。
59.人们都不该遗忘对父母真正的孝敬,莫过于贤良幸福的一生,这样的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60.一盏灯能点亮许许多多的灯,它挡不住光芒,事实上反是增辉而闪耀的,欢喜是通过分享传播的。
61.侍奉双亲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62.有什么可以让母亲平静下来吗?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身心的健康,不要去哀悼过去,也不要担心未来,你当下的这一刻,就是你应完全去专注,完全理解的一刻。
63.如果你用心爱着自己,也就看不到他人的悲伤。
64.不论读了多少典籍,或是记住了多少内容,它们不构成你生命的核心,那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
65.任何行为的过度,哪怕是不杀,也都会转变为暴力。
66.以善胜恶,邪恶占据上风,人性便荡然无存,如果你不得不发动战争以摧毁邪恶,那就去做吧,但不要因私欲而开战,这样的选择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67.对待晚辈要给与慈爱,而对待长辈则要怀着慈悲,我们要体谅那些作出努力的人,对于弱者,无论他们行为如何,都应该宽容以待,要记得,这些机会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68.我们的思想塑造了我们,我们的思想卑劣就会反应在行动中,痛苦便随之而来,就像是小车跟随着推车人的方向,我们心怀善念做出的也便是善业,幸福将永伴我们左右。
69.觉醒之能力是为佛,觉悟者住于你的思惟, 我皈依佛醒觉之道是为法, 我皈依法将你全部的身心投入修行者是为僧,我皈依僧。
70.最终,也只有三点最为重要,第一,我们能否能用心去爱,第二,我们能否圆满地活着,而第三,我们能否更进一步,去放下一切。
71.我们之所以生存,为探寻生命的意义,当我们牺牲自我,交付整个心与灵魂,也就见到了生命的真谛。
72.生死如影随行,聚合终有离散,一切法皆无常,不要执著于它。
73.要做自己的一盏灯,比战胜他人更重要的是战胜自己,那份胜利只属于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夺去。
74.有三条真理,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广袤之心,友善之辞,以慈悲根生性奉献终生,这三句真言,将重塑人性之本。
75.生而后死,起而后灭,你们要时刻精进,以得解脱。
76.暴行永远无法终止暴行,爱却能做到这点,这便是自然的规律,人人都畏惧死亡,如果你认识到他人同样的思想,也就会自觉地放弃暴行。
77. 生命奥秘之一,便是从恐惧中解脱,不忧心未来之事,不纠缠过去的伤痛,也不要依赖畏惧你过去的人, 而生命的另一真理,你所执著的人或物,最终必将失去,从你不再伸手求助那刻起,便是得到了解脱。
78.婚姻生活,平等为要,丈夫与妻子的结合是甜蜜的,家庭才有生气繁荣,这样的繁荣可以传播开来,令人人都感到喜乐,丈夫与妻子在世间结合,是要超越躯体与金钱物欲的,妻子是丈夫躯体的一份,丈夫应给予妻子尊重与荣耀,丈夫也不应使妻子在人前蒙羞,妻子不违背为人妇的准则,丈夫亦当担起正法,远离诸恶习,丈夫的每个决定要考虑妻子的愿望,深爱丈夫,亦是妻子的职责,将丈夫的家庭视为自己家,常做爱的港湾,对夫家成员关心照顾,礼敬宾客,你们信任彼此,那无上真理,将共属你们二人。
79.清晨我们睁开眼睛,眼前是新的黎明,清楚认识自己要做什么,是很重要的。人们常会忘记感恩,人须要铭记所亏欠的事物,树木、花朵、风、水、天空都非我们所有,更应该感激着所有的一切,怀有感恩之心,去生活和思考,我们会有所收获,而非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我们岂不是会生病,如果我们病了,那离死亡还远吗?我们心怀感恩,也会像美丽的花朵,盛开在这世上。
80.一切法之自性即“如来”,万事万物皆从“如是”来,于是莲花从“如是”生。
81.一切法不生起于何处,亦不消失于何处,一切法常住,一如曾经。
82.一切法皆无常,生命本就是向死之路,聚合就昭示了分离,有潮涨便会有潮落,若无死亡,又怎会有诞生呢
83.谨记,我的路并非让你们弃世消沉,我深信人们会因他人的善行或恶行有所转变,这希望寄托于高尚的灵魂,而人有何种命运,取决于他做下的业行。我们生于大地,所受皆苦,轮回时间苦悲充斥其中,世间却非痛苦的驻留之处,这世间是觉悟者的居处,但觉悟者须得醒觉,现在,这便是汝等之责。
84.无明生起痛苦、忧伤与妄念、嗔怒、贪婪、傲慢、自负、妒忌皆由无明而起,幻象将人诱入歧途,虽为二相,但生死无别,竟为一体。我们为妄见所障碍,一旦诸障破除,那我们整个的生命,将无一无著,独立而生,戒定慧,乃八正道,可破除种种的妄见, 正见,正思维,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
85.对失眠者而言,夜晚格外漫长,对疲惫者而言,目的地格外遥远,而对盲目生存不解正法者而言,生命中处处皆苦。
86.任何的知识,无论你们自己阅览,还是听智者宣讲,甚至是听我所讲,都不要轻易相信,要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去加以分别验证。
87. 在真理之路与任何人相遇,都不要轻易去接受,倘若见到佛陀,不要以为幻灭,即使遇到你的父亲,也不要因此偏离正规,你们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去依赖任何人。
88.所谓生而智慧者,绝不会惧怕死亡,这具躯体将腐烂,但我的声音,我讲说的经典,会永远闪耀在你的心中。
89.由灭中见不灭,悲伤中见欢喜,残暴中见人性,丑恶中见至美,无明遮蔽了人们的视线,我们拨开这样的幻象,那一切苦,一切优自然息止,我们的内心,慈爱与宽容开始觉醒,众生情感,皆是一般,倘若你非觉悟者,便不能发现觉悟之趣,倘若你生起觉悟之趣,那你也将成为佛陀。
90.点亮自己的灯火,做自己的一盏灯,去认识自己的智慧,觉醒吧,行持正法,专注你的内心,向自己皈依,勿依赖他人,一切皆无常,将自己安住其中,精进不懈,永不认输。
《佛陀传》启示故事两则
故事一:
摩揭陀国王阿阇世不知是否该发动战争,佛陀讲述毒蛇的故事点醒他。
阿阇世说:"我能理解,不杀之道,但心中还是疑惑重重。""您宣讲不杀与慈悲,要安抚苦难贫穷之人,那您会允许我惩罚犯罪者吗?"
"为了保护国家、家人而发动战争,合乎道理吗?"
佛陀说:"曾有一次,阿阇世,某个村中有一条毒蛇,吞噬数人,夺去了他们性命。村民们都十分惧怕,孩童们也不敢在毒蛇栖息的树旁玩耍。有次,一位比丘途经此地,就坐在那个树荫下休息,毒蛇爬出欲咬他,见那比丘仍是面色如常,很是惊讶。比丘对他言道,当你咬人,给她们伤害时,人们处于极大的痛苦,甚至会丧命。毒蛇起了苦行之心,它由此决定,不再害人,不再咬人。见毒蛇不去伤人,村民慢慢也就不再害怕,他们取笑它,孩童们用脚踩它的尾巴,而它从不伤害任何人,孩子们向它扔石块,它也不去报复。饥饿和疼痛,令它虚弱无力,到了晚上,便吞下些砂砾,而白天,又会受到攻击,那条蛇伤得很重,村民们就当它是一条绳子。某天,那位比丘又来到这里,看到蛇的境况,他很难过,给它敷药时,就问道,你怎会落到如此呢?蛇回答,我已领悟道理,就不去咬人啦。比丘笑了,然后说,我叫你抑制咬人的冲动,但你怎能断绝自己的本性呢,你怎能不发出嘶声呢,任何行为的过度,哪怕是不杀,也都会转变为暴力。罪人会为其罪过受罚,他们理当畏惧你,但要记住,审判不应取决于私仇旧恨,被告是因他们的罪过与恶行而受罚。"
阿阇世:"若是有嗔怒、嫉妒、或贪愚的干扰,我难以判断。"
佛陀:"以善胜恶,邪恶占据上风,人性便荡然无存。如果你不得不发动战争以摧毁邪恶,那就去做吧,但不要因私欲而开战,这样的选择,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阿阇世:"佛陀,您出色又充满智慧的教诲,驱散了内心的黑暗,给我很大的启发。我的生命中有您,是多么幸运。"
故事二:
摩揭陀国王阿阇世在经历一个个亲人离开、一系列的失败打击之后,良心回归,终于醒悟,一天,他听到宫门外传来佛陀的比丘乞食的声音,便来到宫门外,与比丘的一段对话如下:
阿阇世:我能跟您说几句吗?
比丘:好。
阿阇世:我见过很多国王,学习渊博的尊者,不过在他们脸上,常有焦灼之色,但你们比丘,为何总是如此喜悦安详?
比丘:斩断从前羁绊,不生起未来之妄念!…可否告辞?
阿阇世:稍等...您的钵还空着,把这个(王冠)也拿去吧,请亲手交给佛陀。
比丘回精舍见佛陀对白如下:
比丘:阿阇世陛下嘱我将这个转交给您。
佛陀:我乞食度日,要冠冕何用呢?……走吧,阿难,此时的阿阇世纯净不染。
阿难:那他为何不亲自前来?
佛陀:有一物名自尊,不许他来见我。
阿难:而您的慈悲会带您去见那个罪人,这样的人也能走上喜悦之路吗?
佛陀:当然可以。没有通往喜悦之路,喜悦本就是路。
佛陀和阿难去王宫大门前求见阿阇世,阿阇世喜出望外出来见佛陀,对话如下:
阿阇世:佛陀,您来了,怎不提前告知呢?来吧!快进来,佛陀!
佛陀:我此来,是要物归原主(从阿难手中接过王冠欲给阿阇世戴上)
阿阇世:不,佛陀,我不要它!对它的欲望让我犯下罪行累累。只有我的心知道,我却从没听过它,这一生我将它残忍地粉碎了,可今天我的良心又奋起而上,我想要平静,否则我会疯的,佛陀!
佛陀:平静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阿阇世: 我该怎么做?该怎么做啊!难道要像狗一样自舔伤口!
佛陀:安住自己。您是一国之君,依正法治国,幸福安详便自在心中,君安则民安。
阿阇世:佛陀,可我的心碎了,我已经崩溃了!
佛陀:你喜欢音乐吗?
阿阇世:是啊,我喜欢,佛陀,我会弹维纳琴。
佛陀:那么告诉我,维纳琴弦松驰了,您还能弹奏吗?
阿阇世:不能,佛陀,它曲调就不再悦耳了。
佛陀:说得好,若是琴弦系得过紧呢?
阿阇世:那弹奏时就会断裂。
佛陀:如此说来,系弦应以不松不紧为宜。各弦相互协调,方能奏如是妙音,对吗?
阿阇世:您说得很对!
佛陀:现在您的弦太紧了,阿阇世,轻弹即弦断。安住下来,平静下来。像维纳之弦,调试好心弦,曲调自然悠扬,毫无疑问!
阿阇世:您说得对,但我罪业深重,如何从这愧疚中解脱?
佛陀:愧疚困扰着你,就去寻找它的根源。阿阇世啊!晨起之时,睁开双眼,自奏妙音,旋律和谐,引正法滋长生发。一切婆罗门、朝臣、家臣亦将受此正法所感。臣下有正信,子民们也沐于正法之中。
阿阇世:您说得很对,佛陀 !
佛陀:切记,王治当用心,而非兵革之利。
阿阇世:我会铭记您的字字句句,佛陀,我是个罪人,图王位而弑父!我会走出阴霾,做您光芒的一缕,让我追随您吧!求您了!(阿阇世在佛陀面前跪下)
佛陀:你心地不坏,若你在这世上,寻找爱你之爱,而非爱你之人,会发现那个人只是你。你就是那唯一值得你爱和原谅的人,好好地记住它。(佛陀把王冠给阿阇世带上,并给予他祝福而后与阿难转身离去)
佛陀的法语如春雨润万物,让阿阇世终于悔过醒悟了,从此回归了正道,并护持佛陀之正法。
故道白云 ——《佛陀传》
佛陀入灭了。
入灭前,佛陀说过的最后一向话是:“一切法无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你们要精进修行,以证得解脱!”
《佛陀传》原名《故道白云》,意在佛陀见过的白云,仍在天空;佛陀走过的路,仍在我们脚下。 伟大的一行禅师,用沉稳且亲切的笔锋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带领我们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以印度东北为背景的佛陀时代。
许多人心目中的佛陀,不仅是佛教的创始人,更是一位高不可攀的圣者,但是本书通过对佛陀年轻时代的情怀,中年时期的曲折悟道、至老年时期健康状况的描述,把这位圣者与我们每一个人的距离拉近了。或许,从了解佛陀普通人性及日常生活的一面,让我们了解佛性的普世,了解每个人心中的佛,及佛的潜能。
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为了悟证大道,他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我们看到的正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平等愉快的分享食物。他从容的仪表和精深的教理令人尊敬和折服。佛陀普世众生的慈爱在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与光芒。
一行禅师,当今世上影响力很大的禅宗僧人,被誉为当世大徳。1926年生于越南,16岁出家。1982年,一行禅师在法国南部建立 “梅村” 禅修道场,近三十年来,在欧洲和北美也建立了多个 “正念静修中心”,为佛教界人士、普通人和许多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其著作也已被翻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使佛教在西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一行禅师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佛陀传》是他备受推崇的代表作。
作者把佛陀一生的主要事迹和言教,透过佛陀八十年不平凡的经历,从一个看牛童缚悉底与佛陀的一段因缘,一一引述出来。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内心都会充满喜悦、平和、感动,受益匪浅。
佛陀彻底开悟了
放弃奢华无忧的生活,年轻的王子乔达摩沙门便开始了一段极度苦修的生涯。他会在黑夜里进入森林最恐怖的荒野地带,独宿一宿,就是在身心恐惧慌乱时他也会一动不动地坐着。当有鹿儿走近,使树叶蠕动而作声时,他的恐惧心会告诉他是妖魔来索命,他依然不为所动。当孔雀踏断树技,他的惊惧害怕心又会告诉他是蛇从树上爬下,但他仍会稳坐不移。
他极力去降伏外来的恐惧。他深信一旦身体不再成为恐惧的奴隶,他的心便可以摆脱痛苦的枷锁,证悟大道。
他有时坐着,会把牙齿咬紧,舌头紧抵上颚,用他的意志去克服所有的恐惧,就算全身都被冷汗湿透,他仍会岿然不动。经过这种种的怪异锻炼,他得以加强他的勇气和自律。他的身体更能承受难以形容的痛苦,而同时心中又能保持平和安静。
怪异修行法门还有悉达多不再沐浴,又停止进食。只会偶尔吃一个在地上拾到的枯石榴,甚至一块干涸了的水牛龚。他的身体已瘦得只剩下松松的皮挂在撑出来的骨条上。他六个月没有剃剪须发,当他轻搓头顶时,一撮撮的头发便会掉到地上,仿佛仅余的头皮再也滋养维系不了他的头发。
终于有一天,悉达多在坟场禅坐时,突然醒觉到这种苦行之道是绝对错误的。太阳落山了,一阵清风轻抚他的体肤。在烈日之下坐了一整天,这阵微风来得特别清新舒畅。悉达多体验到他心内一种整天都未感受过的怡然自在。他体会到身和心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身体的平静舒适与自心的安然淡定是息息相关的。虐待自己的身体就是虐待自己的心智。
悉达多放弃了苦行,放弃了逃避世间的想法。他回归到自己,他发觉自己全然在世法之中。他开始见到解脱之匙在于每一口呼吸、每一寸步伐、道路上的每一块石子。
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从静思他的身体进而静思他的感觉,再从静思他的感觉至静思他所体会到的。他体悟到身心一如,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宇宙的一切智慧。
从一个晚上到下一个,乔达摩坐在毕钵罗树下禅坐着、让觉察之光照耀到他的身、心、以及整个宇宙。不缓不急,慢慢盘腿,跏跌莲坐。在他的周围,成千上万的各式昆虫在细叫,他让觉察力转到他的呼吸上去,然后轻轻地合上眼睛。
晚星在天边出现了。
木筏不是彼岸
那年冬季,佛陀住在毗舍离。一天,正当他在离大林精舍讲堂不远处禅坐时,几个比丘在精舍另一处的园地自杀而死。佛陀知道后便询问他们自杀的原委。原来,他们是在禅观身体无常坏灭之性后,便对色身产生畏惧,以致不欲生存,佛陀知道这个原因后感到非常不安。
他齐集所有的比丘,对他们说:“我们观想无常和坏灭的目的,是要看清楚万法的实性而摆脱它的藩篱。逃避这个世界,并不可以使我们达到开悟与自主。而我们的教理只是形容真理的工具,不要当它就是真理。”
指着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手指只是用来指出月亮的方位。如果你把手指当作月亮的话,你便永远不知道月亮是什么。
佛法的教理就像一艘乘载你渡河到对岸的木筏。我们需要木筏,但木筏并不就是对岸。一个聪明的人到了对岸之后,是不会扛着木筏到处跑的。好好用木筏乘载到达彼岸,但不要执著它是你的而不肯放下。不要被困于法理之中,一定要懂得把它舍放。教理是用来帮助达到解脱,但谨记不要对它执持不舍。
书中关于佛陀说道的故事很多;他运用他的智慧平息两国之间的争端,运用他的平和化解僧团之间内部的矛盾,运用他的睿智成功避免因王位交替引发的国家动荡。佛陀的博大智慧与慈爱普世不仅仅在国家大计、百姓生死,也在于世间看到与看不到的一切。
读《了凡四训》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篇积善之方中第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一本更贴近平民百姓的劝人从善之书,书中道理让人一目了然;而《佛陀传》中,讲慈悲之爱,是没有执著与分别心的,佛陀的慈善是大慈和大善,是替别人带来欢乐的心量,不限于对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家属、宗亲,这种爱,是遍及所有人和众生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要做到佛陀的普世爱人比较难,但是佛理中也说,在没有佛和圣贤在世之时,父母就是象征佛与圣贤。儿女对父母最大的孝敬,莫过于过着贤良幸福的一生,这也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反过来,双亲也是子女快乐的源泉,很多人都是在父母过世之后才会懂得感恩。有父母在,其实是最大的幸福。
世人眼中的佛是阔达及有容量的,内心如“地”,地宽而广。教会我们遇到困难,不气馁,在困难中把问题解决。他们实践众生平等心,在被羞辱毁谤时而不困扰,就如当一个人向天上吐涎,上天不会为之气结,涎沫只会跌落在吐涎人的脸上。
因为喜爱读传记,出于好奇买了《佛陀传》,自身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也无从谈起宗教知识。佛学的深奥理论,也是从未接触过,但此本书却认真细致的读下来,虽然离佛陀所说的开悟、证道还差之千里,但内心时时充满庆幸与感恩;庆幸在纷纭繁华中还能静下心来感受千百年来的智慧,感恩通过领悟智者的智慧来进一步自省及完善自己,其中心境经历从好奇到质疑到叹服的过程。最后,借用书中一句话: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人可以超越佛陀的智慧。
作者目录: 月丫读书 - 首页
上一篇: 写给读小学的孩子 | 2019年家长寄语
下一篇: 疼痛疼通 ——《重读日本战后史》
佛陀传分为哪三点
佛陀传分为三个部分:
1、佛陀的生平:这部分介绍了佛陀的出生、出家、发悟、传授经典以及释迦牟尼的生活经历。
2、佛陀的教义:这部分介绍了佛陀的教义,包括他的四谛、八正道、五戒、十善行等。
3、佛陀的传承:这部分介绍了佛陀的传承,包括他的弟子如何传播他的教义,以及他的弟子如何在他的教义中获得智慧。同时,也介绍了佛陀的弟子如何传播他的教义,以及佛陀的弟子如何在他的教义中获得智慧。此外,还介绍了佛陀的弟子如何把他的教义传播到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以及他们如何以佛陀的教义来改善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20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