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菩提道的心得体会怎么写(洞道干燥实验心得体会怎么写)

菩提道次论 第三课心得
本课从氏族圆满、求学经历、成就功德、所作事业和造论条件等五个方面说明了阿底峡尊者的圆满功德和《菩提道炬论》、《菩提道次第》的殊胜传承。
阿底峡尊者。出生王室,精通五明,15岁折服外道,21岁通达密乘教法, 31岁遍学显教,根本四部要典皆甚精熟。
尊者具足戒定慧三学,尤其重视别解脱戒的修行和如法守护。
传承清净,经常得到喜金刚、三昧王尊、观世音菩萨等本尊摄受,开许妙法;亲近过150多位上师,其中成就者12位。尊者所授弟子无数,都能继承法藏。对外道、内宗上下诸部教化无数,备受爱敬。
以前总觉得佛陀是虚无缥缈的神话,是不存在的,是人们编造的。通过学习阿底峡尊者清净的传承,鲜活的修行成就和弘法利生经历,增加了我对佛陀、三宝和佛法修行的信解之心。
阿底侠尊者参访多位高僧大德,精进修学佛法,具足戒定慧三学。在遍学密乘后,仍能深入学习显教,这让我生起惭愧之心。对照我在近几年工作中,依以前的经验,吃老本儿不知进取。在佛法学习中,不能真诚认真,老实去学习,浮皮潦草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迟迟不能与法受益。
尊者受持别解脱戒和菩提心戒、金刚乘戒后,不但精心守护,严格持戒,如果不小心犯戒,也会马上以如法方式忏悔。受戒是为了获得清净戒体,为了不让戒体受染污,就不能犯戒,如果违犯,就要以忏悔来清净戒体,清洗人格,清洗内心污浊。反观我自己在皈依时信誓旦旦受持五戒,但过后就忘了。和朋友吃饭时,偶尔还会有劝酒的情况。更是陪同学的父亲喝过两杯啤酒。过年时还不注意喝一小杯红酒。但我还明知犯戒还为自己开脱,没人陪老人喝多不好。我忘了,我不是故意的,没有生起忏悔的心,也没有如法的忏悔。今后我要像尊者那样,精心守护戒体,严格持戒,不小心犯戒要马上如法忏悔。这样才能放下思想负担,拥有清净健康的身心去精进修学。
一开始学佛时,只是念经念咒,每天统计念的数量,虽然念了不少,但不知道我念的是什么?学佛道到底为了什么?通过本课学习,我知道了,通过对论典的学习,才能认识经典蕴含的深奥义理、智慧和修行方法。如果不读相应的论典,光是看读经典所能了解的非常肤浅。由此我生起了学习菩提道次第的老实、认真的心。
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炬论》,传承圆满,架构清晰,完整说明了佛法修行的次第和主要元素。导师施设三级修学,在同修班选择学习《道次第》,正是得其殊胜传承。在座上次第修学佛法,获得佛法智慧,在座下服务大众,让做事成为修行检验修行,悲智双运,快速成就。更加让我认识到在良好氛围和有效引导中,依道次第修学能够让我的人生充满光明,不再迷惑颠倒。佛法难求,但我今生遇到了三级修学,这是多么稀有难得。这让我再一次增强了对导师的依止之心。今后我要安住在三级修学的两套模式中,不到处攀缘,按时做定课,保证自修时间,精进修行。承担起在家居士的责任,发心继承教法,增广师长的事业,能够真正的去荷担如来家业,与众生一起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
感恩佛陀。感恩三宝。感恩三级修学,感恩济群导师,感恩伙伴们的一路陪伴和聆听!
急!!!菩提老祖传仙道读后感100字
今天,我读了《菩提老祖传仙道》这篇文章,有很多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主要内容为:猴孙嬉闹正开心,猴王伤心痛欲绝。
恐怕死后不重生,出海寻仙勇气佳。
南瞻传语授礼仪,西牛万里终寻仙。
得名拜师来学艺,神仙指点悟生死。
七十二变迷眼乱,攀云登天成神子。
卖弄本领祖师逐,师告什时勿提教。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想是:人,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做什么事都贵在坚持。通天之路只对勇者与坚持的人开放,不会让懦夫半途而废之人光临。还有,在时刻都要保持一味的谦虚,不要卖弄,这样成不了事,成不了大器。往往总会被那些谦虚的人打败,会被一些人找到漏洞,会失败,会无地自容。好运,往往是光临谦虚的人的。
这篇文章很有意义,也请大家来读一读。
菩提悟道
菩提树下终有悟,六界三世皆为苦。当年,释迦摩尼于菩提树下参禅,终有所成,菩提树也因此闻名。
成名后的菩提树,依然保持着它的高风亮节。它的成名,不因为它有艳丽的花朵,也不因为它有可口的果实,更不仅仅因为它所庇荫的人的名气。
菩提树的叶子似乎含有荷花的品质,不沾灰尘,宛若遗世红尘的仙子,不沾世俗之气。又似乎含有规则的外形,潇洒飘逸,充满了诗的情趣与韵味。古人大多用菩提的叶提诗,赠与友人。试想,翻开一本古朴的线装书册,一片翠叶滑过指间,飘然地落在地上,展开一首蕴藏着浓浓友情的小诗。顿时,心湖也为其掠起阵阵涟漪,回到那纯真美好的过去。这就是菩提树的叶子带给人的魔力,那碧玉般的颜色,不沾灰尘的特性,令人想起童年的歌谣,一切都那么亲切,那么纯真,那么令人向往!
菩提树的花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其实,它和无花果一样,将自己的`花隐藏了起来。这也许是它成为佛教“圣树”的一个原因。在佛教教徒的眼里,“花”不再仅仅是一个植株的一部分,而是“花花世界”的缩略语,会引发人们的“七情六欲”。我很难想像,作为一株理应安定从容的佛教“圣树”的菩提突然开起了艳丽的花朵,又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有了那般艳俗的花后,菩提就不在是佛教的“圣树”,也不会是今天的菩提了。
安定自适,深藏不露是菩提树的一大特点。与此相比处处比较,处处争名夺利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好好静坐下来,悟道参禅一番呢?
佛陀菩提树下悟道要教给我们的是什么
佛陀菩提树下悟道,要教给我们众生平等的道理。佛陀觉悟到我和一切的人类、万物,原来没有对待、差别,虽是草木砂石,也具有菩提道种,皆为平等。佛陀发出震撼古今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众生因为妄起执着,一念不觉,遂沉沦于生死海中,佛陀证悟到人生也好,宇宙也好,一切都被包含于万法缘起的理则之中。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没有独立性,恒常性,所谓缘起者,即相互因成,物物之间,互为因缘,关系密切,人我本为一体,我和你非二,乃至一切万物皆无差别,生命彼此是贯穿在一起的,融合在一起,彼此没有隔阂,没有障碍。一切的生命皆由如来藏中所引发,菩提种中所生,我即众生,众生即我,因为万物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帮助你,非帮助你,而是爱护自己。我仇恨你,即仇恨自己,如果能够了解此理,则人人彼此应该互相尊重,共容共成,佛陀由于证悟了实相,因此兴起大慈悲心、大平等心,运用大智能来救度和他一体不二的众生。
《菩提道次第略论》53心得:培养觉察力,化解烦恼
本周修学内容是烦恼生起次第、烦恼的过患和业积集增长之相。重点和师兄们分享烦恼的过患这部分。
通过本课修学,我认识到支撑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本力量是无始无明和俱生我执。我执又派生一切烦恼,知道了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是怎样生起的,也清楚地知道了烦恼会对我的生命造成怎样巨大的伤害。仔细检视我的内心,惊悚地发现烦恼与我如影随形,竟然从未离开过我!它控制着我的喜怒哀乐,让我的情绪此起彼伏,极不稳定!它没手没脚却把我牢牢地奴役了这么多年啊!当嗔心生起时刹那我就被抛入了地狱之中!却从不自知这股强大的力量到底来自哪里?曾经的我被千丝万缕的烦恼伤害得体无完肤,可以说烦恼就没有离开过我,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总是有那么多正明烦恼和随烦恼侵袭着我脆弱的防线。
被烦恼奴役了这么多年我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对每个人都有着毁灭性的杀伤力,听闻导师开示我才真正明白了,正是我对烦恼的姑息、顺从才使得它经常任意伤害我,导师用了“爱惜”这个词,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醒悟!原来一直是因为我的爱惜才把烦恼娇惯得茁壮成长、肆意横行、任意妄为地伤害我啊!我被它驱使奴役了这么久却从来没有把它当做不共戴天的仇敌,只因为我太在乎自己的感觉了,太执着五蕴为“我”了。通过导师开示终于明白了,在这世上,烦恼才是我最大的冤家仇敌!舍不得与它斗争、不彻底消灭它,我的生命就永无安宁之日。
了知烦恼的种种过患,是不是就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呢,导师的开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我是完全有能力化解烦恼的,就是要训练一种觉察力,这种觉察力本身就具有化解烦恼的力量,让我能清楚地看见贪嗔等烦恼是如何生起的,当下识破它的本来面目,我发愿,一定要做到有一天烦恼在我的心行上来去,对我一点也不会有影响,因为我能清楚地知道那只是一个影像,就像云彩的来去是不会影响虚空一样。为了这份愿心,我决心无论何时何地、在在处处,时刻培养、训练自己的这种觉察力,我更下决心不再爱惜烦恼、顺从烦恼,而是将其视为生命的最大敌人而坚决消灭!
感恩三宝 感恩导师 感恩师兄们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三课分享稿
通过前两课的修学知道了学习道次第的意义和架构以及如何去学?
那道次第又有什么殊胜之处呢?是否具有权威性呢?那本课修学就揭晓了答案。“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氏族圆满。本论作者阿底峡尊者的出身世家,贵为王子,财富极丰。二、求学经历。尊者超凡的才能与智慧,年仅21时就博通世法,精通五明,折服外道。29岁时得受灌顶,密乘教法,通达无余。31岁时出家求道,遍学显教,皆甚精熟。三、成就功德。具足戒学,持戒清净,如法守护。具足定学,显教达到心之堪能,密教证得最极坚固之生起次第。具足慧学,显教得观行三昧,密教成就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昧。四、所作事业。在印度,制服外道,令受佛教;各部派均视同顶髻。在西藏,著《菩提道炬论》,总摄一切显密心要。住藏20年,教化无算。五、造论条件。尊者圆满具足造论的三个条件,常得本尊传授深广之妙法,证得声闻、菩萨乃至金刚乘的教法,传授的弟子也都能继承法藏。
通过本期法义,我对阿底峡尊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这部《道炬论》更是升起了无比珍惜之情。这部经典是阿底峡尊者放弃优越的王室生活、广涉诸法苦心钻研、历经坎坷来到藏地肃清教届乱象,解答菩提光的7个问题而著作。这是一切显密的心要,这是普通大众修行得解脱走向菩提的康庄大道的方法和次第。我对这部经典的地位深信不疑,而宗喀巴大师传承阿底峡尊者的教法及思想,也具有同样超凡入圣的智慧和佛法修学境界。这一年多的三级修学,也让我对济群导师这位善知识充满了敬仰,“依止善知识”我选择的这位善知识同样是一位具足大慈大悲之心的导师。善知识们没有只顾着自己的解脱隐居在山林家,而是走下山来接引我们,给我们方向、方法,剩下的真的就只有靠我们自己了。
《菩提道次第略论》是完全传承《道炬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然也是传承于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慈悲与智慧,这让我对修学也是充满了信心。而我们的三级修学的模式又完全是依据《道次第》的建构而创立起来的,是济群导师的良苦用心,在继承先德们的智慧的基础上契合当代大众根机和能力而探索和创新的智慧结晶。所以,我们自己的根机我们看不到,导师已经明了,我们只需“真诚认真老实”的去践行两套模式即可。这两天有参加一个瑜伽的学习培训,这也是一位来自喜马拉雅山上的长老,他不顾自己身份的尊贵、在山上地位的尊荣来到外在的这个世界,他说了好几次一句话:我不是来捣乱的,我只是来接引有缘大众的。你们把一个这么重要的修行法门弄得乌烟瘴气减肥操、柔软操,那还是瑜伽么?你做的瑜伽只是一个结果没有过程,而瑜伽就是这个过程啊……当有人问瑜伽怎么样证得三摩地开启觉悟的时候,这位瑜伽长老也说了一句话:按着八支瑜伽的步骤去做吧。我想这位长老此刻的心情和导师和曾经的阿底峡尊者的心情是一样的。我们还没看到全貌的人,依止好一个善知识,认真真诚老实的去做就好了,至于结果如何,交给结果来回答。
造论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他必须具备几个圆满条件的。比如说渊博的知识既须于所知五明善巧。没有对一切知识的精通就不可能有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根据当下众生根机而给不同的方便和智慧。正所谓熟能生巧。条件是熟悉。第二是所传知识应是代代相传没有中断的,这才能保证其完整性。第三,须见本尊。而这部论阿底峡尊者经常看得到本尊,为本尊开启广行、深观微妙教法。可见阿底峡尊者修为之高,造论之圆满。在三级修学的一年里,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要必须按照八步骤去做观察修和安住修了,为的就是一个熟读法义后可以融会贯通,更好的用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改变自己的心行,才有可能心神不散做到安住。安住了才能定下来,才可能有智慧。我经常会自我封闭和自我分裂,以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心量打不开,安全意识特别强烈。其实这无非是一种对不确定的恐惧。这不确定就是条件不成熟的担心,所以经纶尚且需要三种条件成熟后的圆满,况且我们凡夫要成事呢?所有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济群导师,都是我修学路上的榜样,我心行散乱的时候、不精进的时候,就应该长观想他们,也应该多升起忏悔之心,欲望、贪念升起的时候,要观察它,并追溯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心念产生,然后依教奉行,精进修学,将为自己修学扩大到为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修学佛法。这样自己的心量似乎又打开了不少。
感恩一路相伴的师兄们
感恩一直在我身边的诸佛菩萨们
感恩导师以及三级修学
感恩佛陀让我们看到光明
得知本论的殊胜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让我更升起了勇猛之心。
万法由心造,继续修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吧。
祝春安
观澜
2019.3.21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26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