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陀万法的坏灭(佛说万法)

学佛百科2023-03-09102

分享:佛陀的观息法门

2018年4月15日 Lee公子 摘自《故道白云》【越南】一行禅师 著

佛陀宣说“安般守意经”:

“各位比丘与比丘尼,如果你们都可以持续修行圆满的觉观呼吸,你们将会获得很大的效益。它可以帮助你们成就四念处和七种正觉因素的修行,从而使你们生起智慧和证得解脱。你们应该如以下修行:

“第一口气息:吸入长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吸入长的气息。呼出长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长的气息。

“第二口气息:吸入短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气息。呼出短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呼出短的气息。

“这两口气息能帮助你打断昏沉和妄念,同时使你生起专念和接触当下此刻的生命。昏沉就是缺乏专念。呼吸的觉观可以让你回到自己和生命里。

“第三口气息:吸入气息时,要觉观全身。呼出气息时,也要觉观全身。

“这口气息能使你因观想身体而与自己的身体真正接触。觉观仝身和身体每一个部分,能使你体会到身体存在的奇妙,又可以把生死的过程在你的体内显露无遗。

“第四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会令身体安静平和。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会令身体安静平和。

“这口气息能帮助你获得身体上的平静祥和,因而达到心身气都融和合一。

“第五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感到喜悦。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感到喜悦。

“第六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感到快乐。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感到快乐。

“这两口气息能带你跨进感受的领域。这两口气息能替你创造滋养身心的平和喜悦。全因为散乱和昏沉都已止息,你才可以回到自己投入此刻。幸福和喜悦的感觉会在你心内冒起。

“你住于生命的奥妙,可以亲尝专念所带来的平和喜悦。由于与生命的奥妙接触,你便可以把中立的感觉也化为悦意之感。这两口气息是替你带来悦意的感受的。

“第七口气息:吸入气息时,要觉观自己心内的活动。呼出气息时,也要觉观心内的活动。

“第八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自己把心内的活动平静下来。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自己也把心内的活动平静下来。

“这两口气息能使你深入体会自己生起的感受,不论是悦意不悦意或中立的,继而让你把它们平伏安稳下来。在这里,‘心内的活动’是指感受。当你觉观

自己的感受之后,你便可以看清楚自己感受的根和性。这时,你才可以控制和平伏它们,虽然它们可能是从贪欲瞋怒或嫉妒所产生的。

“第九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觉观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觉观自己的心念。

“第十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使自己的心念轻快平和。呼出气息时,也同时使自己的心念轻快平和。

“第十一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在集中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在集中自己的心念。

“第十二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释放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释放自己的心念。“这四口气息带你跨进第三个领域—心。第九口气息令你可以确认自己心里

的不同境界,如体会思维'分别'快乐悲哀和怀疑。你要观察和确认这些境界后,才可以彻视心的活动,当你确认心的活动后,你才能使你的心寂静平和。这就是第十和第十一口气息的功能。第十二口气息让你释放心内的所有障碍。这时,你的心才会重现光明,照见行念的根源,因而可以降伏重重的障碍。

“第十三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照万法的无常性体。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照万法的无常性体。

“第十四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照万法的坏灭。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照万法的坏灭。

“第十五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想解脱。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想解脱。

“第十六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想舍离放下。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想舍离放下。

“以这四口气息,行者便可以进入心识所产生的物象领域,而集中心念以观察万法的实相真性。首先是观察万法的无常。因为万法无常,故万法皆会幻灭。当你了悟万法无常坏灭之性,你便再不受生死之轮束缚,因而达到舍放和解脱。舍放并不是鄙视或逃避生命。要舍和要放的是贪爱执取,以能超脱生死轮回这万法滋生的温床。一旦证得解脱,你便可以在这生命里活得平和自在,因为这时已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你缠缚。”

这就是佛陀怎样教导觉观身体感受心和心物的十六个观息之法门。他又说要将此十六法门用于导致正觉的七种因素。它们就是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和舍离妄法。

相关阅读

分享:《故道白云》(佛陀传)中的精湛佛理摘录

佛陀传-木筏不是彼岸

木筏不是彼岸

“我们观想无常和坏灭的目的,是要看清楚万法的实性而摆脱它的藩篱。逃避这个世界,并不可以使我们达到开悟与自主。要达到开悟与自主,得先要洞悉万法的真性。这几位同修没有真正地了解,所以才会做出此逃避生命的愚行。他们这种行为,也同时违反了杀戒。(自杀)

“ 一个解脱了的人对世法不会执著,但也不会畏惧。执著与畏惧,两者都是缠缚我们的绳。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已超越了二者,安住于平和快乐之中,这种快乐是不可量度的。一个自由自主的人不会执著于恒常性和独立我体这等狭见,也不会执著于无常和无我的边见。你们要理智地本着无执的精神,去学习和修行教理。” 接着,佛陀指导他们实习下意识的呼吸,以帮助他们调息和振作起来。

“如果你们误解了教理,就很容易会被困于狭见之中,因而令自己和别人痛苦。你们对教理的聆听、理解和实行,都是需要运用理智的。一个了解蛇的人,会用一支有叉的棍子来按下蛇颈,然后才把它拿起来。如果他拿起蛇的尾部或身部,他便很容易被蛇咬到。正如你会运用智巧来捕蛇,你也应该同样地修学教理。

“ 教理只是形容真理的工具,不要当它就是真理。指着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手指只是用来指出月亮的方位。如果你把手指当作月亮的话,你便永远不知道月亮是什么。

“ 教理就像一艘乘载你渡河到对岸的木筏。我们需要木筏,但木筏并不就是对岸。一个聪明的人到了对岸之后,是不会扛着木筏到处跑的。我的言教就像那木筏,是帮助乘载你们往超越生死的彼岸的。好好用那木筏乘载你们到达彼岸,但不要执著它是你的,而不肯放下。不要被困于法理之中。你们一定要懂得把它舍放。

“ 我所传授给你们的言教,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正觉七因素、无常、无我、苦、空、单一和无求等,都是需要以开明理智的态度研学的。用这些教理来帮助达到解脱是对的,但谨记不要对它们执持不舍。”

我希望你们要小心处理与外界的接触和关系。如果你们常住专念中,你们便可以知道自己内里的起心动念和外界在发生的一切。越是早一点察觉问题,便越可以更有效地将问题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行习专念,你们便能够增长定力以应付必时之需。当你们的定力稳固时,你们的视线便会明朗清晰,处事也会得宜。定与慧是手牵手的,定慧互通,二而为一。

故道白云 ——《佛陀传》

佛陀入灭了。

入灭前,佛陀说过的最后一向话是:“一切法无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你们要精进修行,以证得解脱!”

《佛陀传》原名《故道白云》,意在佛陀见过的白云,仍在天空;佛陀走过的路,仍在我们脚下。 伟大的一行禅师,用沉稳且亲切的笔锋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带领我们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以印度东北为背景的佛陀时代。

许多人心目中的佛陀,不仅是佛教的创始人,更是一位高不可攀的圣者,但是本书通过对佛陀年轻时代的情怀,中年时期的曲折悟道、至老年时期健康状况的描述,把这位圣者与我们每一个人的距离拉近了。或许,从了解佛陀普通人性及日常生活的一面,让我们了解佛性的普世,了解每个人心中的佛,及佛的潜能。

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为了悟证大道,他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我们看到的正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平等愉快的分享食物。他从容的仪表和精深的教理令人尊敬和折服。佛陀普世众生的慈爱在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与光芒。

一行禅师,当今世上影响力很大的禅宗僧人,被誉为当世大徳。1926年生于越南,16岁出家。1982年,一行禅师在法国南部建立 “梅村” 禅修道场,近三十年来,在欧洲和北美也建立了多个 “正念静修中心”,为佛教界人士、普通人和许多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其著作也已被翻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使佛教在西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一行禅师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佛陀传》是他备受推崇的代表作。

作者把佛陀一生的主要事迹和言教,透过佛陀八十年不平凡的经历,从一个看牛童缚悉底与佛陀的一段因缘,一一引述出来。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内心都会充满喜悦、平和、感动,受益匪浅。

佛陀彻底开悟了

放弃奢华无忧的生活,年轻的王子乔达摩沙门便开始了一段极度苦修的生涯。他会在黑夜里进入森林最恐怖的荒野地带,独宿一宿,就是在身心恐惧慌乱时他也会一动不动地坐着。当有鹿儿走近,使树叶蠕动而作声时,他的恐惧心会告诉他是妖魔来索命,他依然不为所动。当孔雀踏断树技,他的惊惧害怕心又会告诉他是蛇从树上爬下,但他仍会稳坐不移。

他极力去降伏外来的恐惧。他深信一旦身体不再成为恐惧的奴隶,他的心便可以摆脱痛苦的枷锁,证悟大道。

他有时坐着,会把牙齿咬紧,舌头紧抵上颚,用他的意志去克服所有的恐惧,就算全身都被冷汗湿透,他仍会岿然不动。经过这种种的怪异锻炼,他得以加强他的勇气和自律。他的身体更能承受难以形容的痛苦,而同时心中又能保持平和安静。

怪异修行法门还有悉达多不再沐浴,又停止进食。只会偶尔吃一个在地上拾到的枯石榴,甚至一块干涸了的水牛龚。他的身体已瘦得只剩下松松的皮挂在撑出来的骨条上。他六个月没有剃剪须发,当他轻搓头顶时,一撮撮的头发便会掉到地上,仿佛仅余的头皮再也滋养维系不了他的头发。

终于有一天,悉达多在坟场禅坐时,突然醒觉到这种苦行之道是绝对错误的。太阳落山了,一阵清风轻抚他的体肤。在烈日之下坐了一整天,这阵微风来得特别清新舒畅。悉达多体验到他心内一种整天都未感受过的怡然自在。他体会到身和心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身体的平静舒适与自心的安然淡定是息息相关的。虐待自己的身体就是虐待自己的心智。

悉达多放弃了苦行,放弃了逃避世间的想法。他回归到自己,他发觉自己全然在世法之中。他开始见到解脱之匙在于每一口呼吸、每一寸步伐、道路上的每一块石子。

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从静思他的身体进而静思他的感觉,再从静思他的感觉至静思他所体会到的。他体悟到身心一如,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宇宙的一切智慧。

从一个晚上到下一个,乔达摩坐在毕钵罗树下禅坐着、让觉察之光照耀到他的身、心、以及整个宇宙。不缓不急,慢慢盘腿,跏跌莲坐。在他的周围,成千上万的各式昆虫在细叫,他让觉察力转到他的呼吸上去,然后轻轻地合上眼睛。

晚星在天边出现了。

木筏不是彼岸

那年冬季,佛陀住在毗舍离。一天,正当他在离大林精舍讲堂不远处禅坐时,几个比丘在精舍另一处的园地自杀而死。佛陀知道后便询问他们自杀的原委。原来,他们是在禅观身体无常坏灭之性后,便对色身产生畏惧,以致不欲生存,佛陀知道这个原因后感到非常不安。

他齐集所有的比丘,对他们说:“我们观想无常和坏灭的目的,是要看清楚万法的实性而摆脱它的藩篱。逃避这个世界,并不可以使我们达到开悟与自主。而我们的教理只是形容真理的工具,不要当它就是真理。”

指着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手指只是用来指出月亮的方位。如果你把手指当作月亮的话,你便永远不知道月亮是什么。

佛法的教理就像一艘乘载你渡河到对岸的木筏。我们需要木筏,但木筏并不就是对岸。一个聪明的人到了对岸之后,是不会扛着木筏到处跑的。好好用木筏乘载到达彼岸,但不要执著它是你的而不肯放下。不要被困于法理之中,一定要懂得把它舍放。教理是用来帮助达到解脱,但谨记不要对它执持不舍。

书中关于佛陀说道的故事很多;他运用他的智慧平息两国之间的争端,运用他的平和化解僧团之间内部的矛盾,运用他的睿智成功避免因王位交替引发的国家动荡。佛陀的博大智慧与慈爱普世不仅仅在国家大计、百姓生死,也在于世间看到与看不到的一切。

读《了凡四训》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篇积善之方中第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一本更贴近平民百姓的劝人从善之书,书中道理让人一目了然;而《佛陀传》中,讲慈悲之爱,是没有执著与分别心的,佛陀的慈善是大慈和大善,是替别人带来欢乐的心量,不限于对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家属、宗亲,这种爱,是遍及所有人和众生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要做到佛陀的普世爱人比较难,但是佛理中也说,在没有佛和圣贤在世之时,父母就是象征佛与圣贤。儿女对父母最大的孝敬,莫过于过着贤良幸福的一生,这也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反过来,双亲也是子女快乐的源泉,很多人都是在父母过世之后才会懂得感恩。有父母在,其实是最大的幸福。

世人眼中的佛是阔达及有容量的,内心如“地”,地宽而广。教会我们遇到困难,不气馁,在困难中把问题解决。他们实践众生平等心,在被羞辱毁谤时而不困扰,就如当一个人向天上吐涎,上天不会为之气结,涎沫只会跌落在吐涎人的脸上。

因为喜爱读传记,出于好奇买了《佛陀传》,自身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也无从谈起宗教知识。佛学的深奥理论,也是从未接触过,但此本书却认真细致的读下来,虽然离佛陀所说的开悟、证道还差之千里,但内心时时充满庆幸与感恩;庆幸在纷纭繁华中还能静下心来感受千百年来的智慧,感恩通过领悟智者的智慧来进一步自省及完善自己,其中心境经历从好奇到质疑到叹服的过程。最后,借用书中一句话: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人可以超越佛陀的智慧。

作者目录: 月丫读书 - 首页

上一篇: 写给读小学的孩子 | 2019年家长寄语

下一篇: 疼痛疼通 ——《重读日本战后史》 

佛陀传-终止内心的暴力(四念处经)

终止内心的暴力

《 四念处经》 :

这是一部关于禅修的基本经典,令人证得身心平和之道,能使我们解除悲忧苦恼,而达至最高层次的了悟和全面性的解放。

“ 念”的意思是“投入专念中”,那就是行者需要时刻觉察自己身体、感受、心和心识所产生的物象——四个专念或觉察的处所。

首先,行者要观察身体——他的气息;行、立、坐、卧的四个体态;身体的活动,如前走、后退、看望、穿衣、吃、喝、如厕、说话和洗衣等;身体的不同部分,如毛发、牙齿、筋、骨、内脏、髓、肠、涎和汗等;构造身体的元素,如水分、空气和热能;以及身体从死去至骨骸成灰的坏灭过程。

观身之际,行者会察觉到身体微细之处。例如,吸气的时候,行者知道自己在吸入空气;呼气的时候,他又知道自己在呼出空气;吸入空气使他全身平和安定时,行者也知道自己因吸入空气而令全身平和安定。步行时,行者知道自己在步行;坐着的时候,行者知道自己在坐着;在做身体的活动,如穿衣喝水时,行者知道自己在穿衣喝水。身体的观想,并不只限于禅坐时才可以实行,而是整天都可以,包括乞食、用食和洗钵时。

在感受的观想上,行者要静思感受的生起、发展和退灭,又或哪些感受是悦意、不悦意或两者都不是的。感受的来源,可以是身或心。当他感到牙痛时,行者察觉到他痛的感受是从牙齿而来;当他因为别人的赞美而高兴时,行者知道他自己是因为得到别人的赞美而感到高兴。行者需要以深切察视来平静他的每种感受,之后,他才可以洞悉每种感受的来源。感受的观想,也不只是限于禅坐时才可以实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的。

在心的观想上,行者静思他精神境界的存在。贪求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在贪求;没有贪求的时候,他又知道自己不是在贪求。很激愤或渴睡时,行者知道自己是很激愤或想睡眠;不是很激愤或渴睡时,他又知道自己不是很激愤或想睡眠。专注或散乱,他都知道自己是专注或散乱。不论他是心怀豁达、心胸狭窄、心性闭塞、心念集中还是大彻大悟,行者都立刻知道。如果没有体验到这些境界,行者也立即知晓。行者每刻都察觉到和确认到当下此刻所生起的精神境界。

在心物或法的观想上,行者先要细观五种妨碍解脱的障盖(欲念、嗔恚、渴睡、激动、怀疑)是否存在,以及合而为人的五蕴(色身、感受、思想、行念、意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七种导致正觉的因素(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舍离妄法),四圣谛(苦的存在、集而成苦的原因、苦的破灭、灭苦之道)。这些全都是心识产生的物象,亦即万法之本。

佛陀这样详细解释四念处。他说修行此四念处七年,即可证得解脱;修行七个月也可以获得解脱;就是修行七日,也可能会得到解脱。

佛教的万法唯心所造之论背后的难处

楼主以长篇责难如来藏正法,末学浅陋;略作辨正如下:

一 如来藏“非有作用,非无作用”

如来藏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故非有作用(没有意识心的见闻觉知等作用,或者说它随缘应物,和意识心等七转识的作用不同)。

如来藏虽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而于熟眠、闷绝昏迷、无相心定、灭尽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灭、任运随缘,醒觉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如阿赖耶识能执持色身,一切有情顿成死尸。

二 如来藏“本来而有”,非“依他起性”。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法身摄藏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法身”----故知“法身”不在“一切法”之内。

“一切诸法”在这里是指与有情之六根,六尘,六识相应的“十八界生灭法”。声闻阿罗汉未证如来藏,因而找不到任何一法能脱“成住坏空”。找不到任何一个“心”,任何一个“我”能“常住不坏”。所以在观行中实证“无我”,以“断我见”为始,渐次修证,而能灭却五蕴十八界一切法而取无余涅盘。若闻“有如来藏常住不坏”而又无力触证,必将退失而“执我”,反成“常见外道”。所以,经云:“空性(如来藏)随应说,不演于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这也是佛不为二乘人言说般若类经典的原因。“阿含诸经”因此而隐说如来藏而显说“一切法空”。然而,若离如来藏而说“一切法空”,同于“断见外道”,非是佛法。

同经又云:

“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盘。”----故知“法身”不是“虚妄不实”之缘起法,而是“真实”之法。

缘觉乘智慧深利,因而能观行,推究十二因缘皆是“缘起性空”。(当代亦有名望大居士在其著作之中,认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证,即是“缘起性空”;将辟支佛所证代替佛所证;已成“谤佛”)。但是,缘觉辟支佛亦未证如来藏。不知“缘起性空”之外,还有一法,非因缘生灭,而是“真实不坏”。

如上,如来藏甚深微妙之义,非二乘圣贤可知,何况生死凡夫?若以意识心知解,就会将此如来藏心,认为是与见闻觉知相应,能感知之法;以为是生灭变易的某种“事物”。这样,就违背经教所说“如如不动”“远离见闻觉知”“永不触六尘”的体性。

若以世间“事物”来看待如来藏,当然就会问出:“造万法的心又是由什么所造的?”这样的问题。如是推究,以至无穷;则成戏论。

三 如来藏“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皆因诸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坏则必然随之坏灭(当代有名望大师说:“一切皆空,因果不空”,非是正说;何以故?因果也会在业报受尽之后而“空”。而“一切皆空”一句,显然忽视,乃至不知有“真实之法”永不生灭,其实,因其能生一切法之故,经中有时直接用“诸法”来表示如来藏;以此才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否则,若以为邪见也是佛法;修行邪法也能圆成佛道?岂有此理?)

那么,如来藏是否“生灭法”?是否还有任何一法“不生不灭”?若答:“无”。则等同于“断见外道”,非是佛法。般若诸经,处处宣说“不生不灭”义。何以故?我们知道:“能生之法,必将坏灭”“能得之法,必将失去”。唯有“从来没有出生”之法,才有可能“永不坏灭”;唯有“无所得”之法,才能“本自具足”。故说“不生不灭”“无智亦无得”。若有“增减”,岂可说“众生平等”,“生佛不二”。如实“般若中观智”,唯有证悟者方能发起,方能现观而如实宣说,其余皆是“相似般若”;不懂这个道理而妄言“中观”,常坠邪见。

四 如来藏“能生万法”

未悟者,绝不能知如来藏出生万法的微妙运作;最多听闻圣教而信受。

然而,常有误会之人,将此“真心”误会为“妄心”,以为这个能知能觉的心具有“能生万法”的功德。无非“心理暗示”

五 如来藏“不垢不净”

如来藏能含藏此有情无始劫以来所集一切业种(此含藏性,即名“阿赖耶性”,阿赖耶识以此得名。);因此不可名“净”。又因其自体永无污染的可能,“本来自在清净”。故不可名“垢”。凡在因地,皆是此“阿赖耶性”,直到八地菩萨,改名为“庵摩罗识”,还是“不垢不净”,唯有究竟佛地,才改为“无垢识”,不再“不垢不净”;而是“常,乐,我,净”。

“一切种子如瀑流”,没有一分一秒停止过。种子的流注而生出一切万法。这也是如来藏“能生万法”的原因。若是究竟清净,种子停止流注,这是如来藏的“涅磐性”,比如阿罗汉取无余涅盘之后,种子不再流注。所以绝无可能“度生”,仅是“自度”而已。

如上略说,无非信受佛之教诲;末学因楼主之猜测、妄度而不得不强作解说,而如来藏之无量功德;种种微妙。末学所说犹如一毫端之湿比之沧海。

诸位佛子当知:

如来藏正法,是佛法第一义谛;若妄做诽谤,即是诽谤佛法之根本。非同普通诽谤,诸如:“佛教是迷信”等言论。何以故?否定如来藏即是挖去佛法根基之故。致使佛法不坠断见即坠常见,沦为外道故。令学人断善根故。复次,否定如来藏,即是否定“法身佛”故,即是诽谤究竟义之“佛”故。

如是同时成就诽谤佛法之重罪,远超“五逆十恶”。弥陀世尊之大愿力亦不能摄受。一切学人慎之!

另:外道“神我”“梵我”,皆是能“起心动念”之意识心所摄。以为“永恒”,即是“常见”。岂可等同于“如如不动”之如来法身!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佛法第一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31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