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愿菩提心的三个学处的心得(愿菩提心学处是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3-09107

菩提心之自他相换“意义和原理”修学心得

菩提心之自他相换“意义和原理”修学心得

1、自他相换:谁有于自他,欲速为救护。于自他当换,是即密妙行。——想让自己快速得到快乐和利益,那就去关注众生的快乐和利益吧;想要帮助他人快速得到解脱和快乐,那就把自己追求快乐和解脱的心,转换成去帮助众生追求快乐和解脱吧。这是最秘密最殊胜的教法。

2、怎么才能得到安乐?尽世间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间苦恼,由欲我乐生。——世间上所有的安乐,都是从希望他人快乐当中生起的;世间上所有的痛苦,都是从追求个人快乐中生起的。——要得到快乐,那就把为自己追求快乐的心转为为他人追求快乐,把对他人的漠视转为对自己的漠视。

3、我不这样做行不行?(不进行自他想换的过患)

(1)(对比自利与利他的结果)愚人作自利,能仁为利他,依此二差别,何须复多说。——一般的人就为自己追求利益,佛陀只为他人追求利益。从这两种做法和两种不同的结果来看,还需要再多说什么吗?——一般的人为自己追求利益,成就的是自己的凡夫心,成就的是我执,贪嗔痴,快乐没有追求到,反而让自己痛苦不堪;佛陀纯粹为众生追求利益,彻底无我利他,断除我执和烦恼,成就大解脱大自在,也就究竟地成就了成等正觉。

(2)(不进行自他相换的过患)我乐与他苦,若不正相换,即不能成佛,亦无世间乐。——自己享受快乐,众生受苦煎迫,如果不进行自他相换,就不能成就佛陀的生命品质,也不能获得世间的快乐。——不进行自他相换,那就惨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4、确定要换吗?谓我爱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为一切圆满之处,当思惟之。——执着于我和我所,以自我为中心,是一切不幸、灾祸、痛苦、不快乐等衰损的根源;以众生为中心,无我利他,是一切幸福、快乐、利益等圆满的根源。应当好好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看来自他想换是必须的了,不换,根本就没路可走。

5.好,自己相换的原理是什么?将自作他,视他如自。怎么可能?自身与他身都是由父母精血,加上五谷杂粮食,成现在这样子。

菩提心的学处都有哪些

开启菩提利他之行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说这是给自己积累福报,或者说积累一些前行的资粮。

比如《地藏经》,地藏王菩萨过去的父母堕落地狱菩萨仍然将他们度化向往善道,其实你有一颗菩提利他之心,你看每个人你都会觉得很幸福,因为你要修行利他的法门,所以你自身会有很强的善念,我们学佛人应该牢记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

修行者每天都要努力,要尊重利他,常常为他人着想!

菩提心要具备哪三心?

菩提心包括三心:

1、直心

正念真如法,与真如本体相应,不与外界相应。反闻闻自性谓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2、深心

欢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属自利的善行,切实修学,自生欢喜。

3、大悲心

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自利利他。

扩展资料

菩提心是指人类的深层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愿望,在三层人格分类法中,显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菩提心属于第三层的集体潜意识。

对比佛学的唯识分类法,集体潜意识是指第七识,末那识。佛学中末那识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创造产生的。阿赖耶识中有相分,理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菩提心的缘起是其中的证自证分在第七识中的体现。

居于深层潜意识的菩提心,在潜意识中创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种欲望,其指向性变的模糊,不能专注于探求生命的真谛,容易被各种假相,假理,假自证所迷惑。

求知欲进一步在显意识中创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动的分别,因而更加的模糊,变得迷茫,但是当主动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剥开求知欲的模糊性,发现深层潜意识中的真实愿望,从而下决心探求生命真谛。这种情况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主动性,但从根本上讲是发现。发现本来就有的愿望。

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分为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一地以上菩萨的发心。世俗菩提心是一地以下的、处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者的发心。世俗菩提心包括两个内容:发自内心地做一个决定,为度化一切众生而成佛,这是愿菩提心,这是为果而发誓;为了成佛而发誓修持佛法、修持六度等诸佛菩萨的学处,叫行菩提心,这是为因而发誓。

为了在相续中生起并巩固愿菩提心,我们要在下面三个方面加强、训练自己:

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所有的众生都跟我们一样,都不想感受痛苦,都想获得安乐,但累劫以来的我执与我爱使我们无法平等地对待他们。为了消除这些分别,要下个决心:从现在起我要平等地爱一切众生,慈悲一切众生,包括善人、恶人,甚至苍蝇、蚂蚁,以根除珍爱自己、嗔恨他人的贪嗔之心,平等地对待自己与他众。

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众生都是那么可怜,我愿将自己所拥有的幸福与快乐给予他们,愿他们的痛苦与烦恼都降临在我身上。

三、修自轻他重菩提心。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完全不考虑自己,把所有的众生都观想在自己头顶,一切都为了众生。

我们要将生活与修行结合起来,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为了众生我们要成佛,为了成佛我们要修行,为了修行我们要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我们不要把家人只看成是我的父母、我的爱人、我的孩子,要把他们看成是与自己最有缘分的众生,所做的一切都看成是为了众生。所以,在生活中要多关心照顾他们、帮助他们、尊重他们、遇事多宽容忍让。家务活要多干,打扫、擦、洗是清除自己与众生的业障、烦恼、习气,把所做的一切都看成是消业、还债、积福。只有这样做,家人才能开心、高兴,这才是修行。如果家庭不和就会伤害众生,伤害了众生就是犯戒,修行就有障碍。在单位、在社会也一样,把所做的一切都看成是为众生,要学会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照顾别人、尊重别人,久而久之众生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我们不能将修行与生活分开,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在念经念佛打坐的时候像个菩萨,回到生活中又变成凡夫。当我们时时处处不停的发誓:为度众生愿成佛;我们还要将这种愿望付诸实际行动,那就是行菩提心的训练。主要包括: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持戒,包括禁恶行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安忍,包括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精进,包括擐甲精进、加行精进和不满足精进;禅定,在正知正见中安住,断掉散乱心;智慧,包括闻慧、思慧和修慧。

人主要的烦恼是执著这个「我」,就是人我执;还执著别人,执著别的东西,这叫法我执。这都是愚痴。如果能对所有的一切都不执著,特别是断掉人我执、法我执,才是真正的有智慧。

当我们通过修持慈悲心以及修持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三种菩提心后,我们就能在自己的相续中生起坚定的「为度众生愿成佛」的誓愿。当这种愿菩提心牢固地生起并不退转后,才是真正发起了菩提心,这样我们以前曾造下的无数大小罪业都会立即消失。我们现在拥有的再浅薄的福德也会立即增长,甚至要在多劫中才能积聚的资粮也会在刹那间圆满,而且所作所为都有功德,甚至是吃、喝、玩、乐都有功德;时时刻刻都能增长福慧,时时刻刻都在消业。可以说,快速地积聚福慧资粮,没有比发菩提心再殊胜的了。

发无上菩提心有如此功德,那么将此愿心化为实际行动饶益众生,修持六波罗蜜多,即行菩提心,所得的功德比愿菩提心更为殊胜。所以为了自他的解脱,我们要不停的发大心、发大愿,有一天发起了真正的菩提心,那么离证悟空性、本性就不远了。真正地证悟了自己的本性,才算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我们才算真正地迈向了解脱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32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