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修菩提心的感悟(修菩提心的功德)

学佛百科2023-03-0975

菩提心的修法-先修菩提心再受菩萨戒

加行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17

修加行就是自我锻炼的过程,要亲自去观想、思维、感受。当菩提心真正生起来后,再去受菩萨戒,这样才能够得到菩萨戒。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曾经参加过传授菩萨戒的法会,就自诩受了菩萨戒。我要提醒诸位,自己如果没有菩提心,哪有可能得到菩萨戒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先不要急于受戒,而要反反复复发菩提心,真正有了为度化一切众生发誓成佛的决心以后,再找到一位善知识,在他面前受菩萨戒,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菩萨戒。得戒以后,再去学习菩萨的学处、菩萨的戒律。在菩提心修好以前,不要仓促地去受菩萨戒。

在修加行期间,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要观想皈依境中的诸佛菩萨、上师、护法都安住于前面虚空中,他们摇动手中法鼓的声音,将我们从梦中惊醒。观想完后,也可念诵其他语加持的仪轨,如果没有,就直接念诵《开显解脱道》。

念诵的方法是,如果在修人身难得,那就从开始一直念到人身难得修法竟,不要再往下念,然后反反复复地思维人身难得。回向之前,将剩下的仪轨念完。这样在一座里,就要念完一遍仪轨。如果早晚各一座,一天就要念两遍。修其余的加行时,仪轨的念诵可依此类推。念诵仪轨时,最好念汉文音译,同时也要知道颂词的意义。所以在念诵前,首先应该明白仪轨的意译,对仪轨的内容了如指掌后,再配合内容一边观想一边念颂,这样才是比较好的方法。

发菩提心的时候,还是要将修皈依时所观的皈依境观想在面前,于诸佛菩萨上师三宝前发菩提心。

修法时,依次修完四无量心、菩提心,体会很深了,再反复诵此四句。若刚刚入座,还没有很好地观想思维,就首先念发心偈,是不对的。

念诵:

吙!如同三世佛佛子

      已发最胜菩提心

      我亦为度遍天众

      愿发无上胜觉心

上颂诵十万遍

然后是起座、回向,方法和皈依的修法是一样的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修菩提心

菩提心(बोधिचित्त,Bodhicitta)即是成佛的心。

菩提,梵文为 बोध(bodhi),意译为觉。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槃。

寂天菩萨所造《入菩萨行论》

中解释菩提心需要两个条件,一者缘众生,即利益的对象为六道轮回中的一切众生,二者缘佛果,即不仅要令一切众生获得暂时的快乐,最终要令众生成就佛果而获得究竟的安乐。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发愿利益众生令众生成佛为愿菩提心,发心者即称之为菩萨,发心后用实际行动,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恒常利益众生即为行菩提心。愿菩提心为成佛之因,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发菩提心

一、 发菩提心的人,应具备以下之三种心:

1. 大智心:不着我相 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2. 大愿心:广修善行。

3. 大悲心:救众生苦。

二、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1. 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2. 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3. 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4. 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而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

修行时发菩提心到底有多重要

菩提心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的精髓,谁只要具备了菩提心,一切都圆满具足。如果缺少了菩提心,所有的修法都将失去真实义。

我们忏悔一切的罪业,累积一切的资粮,持无数心咒,观想本尊,接受各种灌顶法门,都是为了生起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成就佛果不可或缺的主因,不依靠菩提心,修一切法,终不能成就正等正觉的圆满佛陀果位。所以,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时时练习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如此伟大,所以为自己宣说“发菩提心”的上师,比起教导我们其他道理的上师,恩德更大。以前,阿底峡尊者提到他的上师们,就双手合掌在胸前。但一提到他的上师金洲大师时,就双手合掌在头顶上,并且一面流泪,一面念着金洲大师的名字。

他的弟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上师,请问您上师们的功德有大小高低的差别吗?”阿底峡尊者说:“我所有的上师功德没有大小的差别,但是,恩德则有大小的差别。我现在具有的一点点菩提心,是依靠金洲大师而来的,所以他对我的恩德最大。”

如果念诵发菩提心文,念了十万遍,还没有真正生起菩提心的话,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们既然在诸佛圣众前发誓修菩提心,就要好好断除十不善业,精进修持。大圆满前行从共同前行整个基础的了解认知,到不共前行的皈依、发菩提心的加行,都非常重要。

在西藏,不论是刚开始学佛的人也好,或是年纪很大,经验很丰富的长者也好。很多人都会用一生的时间,不间断地重复去修某项加行。为什么他们要一直重复地做呢?因为这样可以不断增长对三宝的虔诚心,可以不断清净自己的业力,特别是对嫉妒以及傲慢心地调伏,有实质帮助。

除非我们已经完全消除了五毒,否则一定要无止尽地净化自身的习气和业障。很多人常说我业障深重,有很多冤亲债主,很想消消业,但对于消业的方法,却不清楚。大部分的人只是迷迷糊糊地修行而已。

当我们得知皈依和修菩提心的方法,可以净化业习以后,就要好好依靠三宝,生生世世不断修行下去,才有可能得到真实的成就。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大圆满前行,其实,它是所有一切成就的根本。“修千百万尊佛,难修成一佛;实修一佛,可以成就千百万尊佛”。一样的道理,任何一种修行法门,只要我们每天固定持续地修,依照经典和上师所说的内容,努力运用在自己心上的话,胜过学习很多种不同的法门。

人生本来就很短暂,而生活在工商社会的修行者,必须上班工作,拼命在世俗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在仅存的一点点空间中,能做多少精神上的实修呢?实在不多。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生命,去探讨浩瀚广大的学问。如果像蜻蜓点水那样,到处学来学去,对自己也不会有真正的帮助。

虽然不管学习什么法门,都有好处,都会得到上师和三宝的加持。但是修行要有所成就,不是只依靠“听闻别人讲解”就可以达到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到处去拜师学艺,听很多的佛法,不就可以成佛了吗?

而事实并非如此啊!我们必须把所学到的殊胜妙法,运用在自己心上,才能真实不虚受用得益。

慈诚罗珠堪布:什么是菩提心,如何修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无我心,无我了才是菩提,有我不是菩提,有相就不是菩提,无相就是菩提。

怎样才能发起菩提心?那还是一句话——严格持戒。只有持戒的基础才能发起菩提心,只有持戒了我们再做任何事情才能不打妄想,而一心一意去做,在戒律基础上我们才能发起菩提心,才会离相。因为这个戒律本身就是离相的,它是性中之相,性中之戒,是由(自)性所化出来的戒律,我们如果按照戒律去做就会离相。

所以说戒律必须扎扎实实地要落实好,而且平时不要打妄想,这个很重要,同时要进行的。不是说我们在寺院里了,就可以随便了,到外面我们低头,到院里了就可以东看西看,那屋唠闲嗑我都要去看一看,那你不会发起菩提心。别人说话我也不去听,别人吃好的我也不看,别人说三道四我也不在乎,哪有活哪有我,哪有苦哪有我。大家都不愿意干的我都去干,而且感谢大家,这是给我的机会,并不是别人不干,是机会留给我,是佛菩萨的安排,这才行。而且得处处摄心,包括我们上卫生间也去摄心,只要我们行动就要摄心,处处摄心。这样做功夫,到一定功夫的时候,就会发起菩提心。

所以说我反复强调一句:就是你只有严格持戒,用生死来护持戒律,才会发起菩提心。只有把生死看淡了、看破了,我们真正放得下,这个菩提心才会生起。那菩提心生起会什么样?那只有实践你才会知道,不用人说。不是我们嘴说那就菩提心,有个禅师讲了,那是牙疼咒。这个不详细讲,因为这个讲起很长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36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