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事业功德的特点有哪些(佛陀的事业功德有何特点)

佛的功德
洛桑陀美上师:《和谐中的圆满》—【佛的功德】
佛有法、报、化三身。佛自性圆满的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达到遍知一切的果位 ,这些等于是佛的法身;化身呢比如乘愿再来的很多高僧大德,他们在世界各地做利益众生的事,弘法利生,或者是佛身上的光泽也好、无量无数个汗毛也好、顶髻、眉间的这些功德等等,这些相好都是来利益一切众生的,也可以说是佛的化身;佛的报身呢,每一位佛经过不断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成就报身,释迦牟尼佛也这样的,获得佛的报身才能够真正成佛。
佛的报身永住大密严刹土 ,在这里成就五种特法,其中第一个是处决定。所有的诸佛菩萨在达到佛的报身以后,生在佛的密严刹土,这是跟极乐世界、其他佛刹土不一样的,密严刹土是最圆满、最究竟的刹土。第二个是身决定 。身体一定要相好庄严、圆满的报身,像佛陀一样,要成就三十二大丈夫相和八十随好,这样才能够生在密严刹土。
在密严刹土所成就的五种特法,第三个是眷属决定。就是说生在密严刹土以后,周围都是圣者菩萨围绕的,像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等,这些都是十地以上的菩萨。在密严刹土没有罗汉、缘觉,凡夫更不可能有,即使一般的菩萨也没有,一定要达到十地菩萨以上,才可以在密严刹土听经闻法,眷属决定就是指这些大菩萨、圣者菩萨围绕。第四个是法决定。在密严刹土中,所宣说的法都是大乘的法 ,没有罗汉、缘觉等这一类小乘的法,凡夫的法更是没有了,讲说大乘法可以断除最后一点微细的所知障,所知障彻底断除了才能够成为大乘菩萨,这是第四个法决定。
伟大的佛陀经过六年苦修,终于在菩提树下参透真理、顿然悟道。在这期间,魔王指挥魔军用刀、毒箭等种种兵器来伤害佛陀、干扰他修行。但是佛陀如何去降伏这些魔军,他有动过武器吗 ? 没有,佛陀从来没有动过武器,佛陀就是用禅定、用慈悲来降伏魔军的,而且他的慈悲心使所有的兵器全部转化为花雨。所以说佛陀的功德无人能及,他具足无比的悲心,度一切众生,具足圆满的智慧,遍知一切事理。
佛的加持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要有接受的信心才行。就像太阳的光普照大地,但是如果自己躲在山洞里,阳光是照不到的,这不是太阳光的问题,是自己的位置错了。同样的道理,“ 千江有水千江月”, 当水面上有波浪、有波纹时,月影难见,只有水面静止时,才能够看清月亮的影子。所以,佛的加持力不在外面,而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如果我们心如阳光照大地、静如止水映月影,一切清晰可见。
佛陀的27种利生事业
如《现观庄严论》所说,佛陀以种种幻化身应世,并以二十七种事业来利益无量众生。二十七种事业为:
一、首先让众生获得堪为修法法器的人身或者天人之身,令他们具足修法因缘。反之,如果堕三恶趣,处于无暇之处,没有机会修持佛法。
二、众生转生在人天善趣后,接着把他们安置于资粮道,即以布施、爱语、同行、利他四种善巧方便来摄受他们,此四摄受是令众生趋入解脱道的助缘。
三、众生入道后,给他们传法,令他们通达四谛见解。分两个方面:
1、具染污性的世间因果见解,即通达作为所应断除的,具有烦恼杂染之苦谛集谛因果法;
2、清净出世间因果见解,即通达作为所应取的清净道谛与灭谛因果法。
四、在意乐方面,令他们为了利益无量众生而发起菩提心。
五、行为方面,令他们行持六度万行。
六、在功德所依方面,令他们守持清净戒律。
七、将众生安置于加行道实地修行,令他们生起诸法空性的修所生慧,也就是修行所产生的智慧。
八、加行道的修行圆满后,将他们安置于圆满布施波罗蜜的见道(一地),灭尽能取所取戏论,令他们以无二智慧现见法界本性。
九、将众生安置于修道中,令他们在戒律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圆满的二到五地之间,证悟一切万法唯是假立名称的本体。所谓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只是一个虚假的名称而已。
十、将众生安置于智慧度圆满的六地,令他们证悟一切万法一无所得的本体,断除对一切万法的实执。
十一、将他们安置于方便度圆满的七地,令他们以殊胜的善巧方便成熟众生的心相续。
十二、将众生安置于证悟力量和断障力量都圆满(力度圆满)的八地,由于此时已经圆满共同乘声缘的所有断证,因此把他们安置于不共大乘菩萨道中,这是对治烦恼的证悟特点。
十三、在八地中,令众生成熟无分别智慧,彻底遣除执著一切万法的所知障。这是断除在修道中所应断除障碍的特点。
十四、将他们安置于愿度圆满的九地,令他们获得愿殊胜圆满的菩提。
十五、将他们安置于智度圆满的十地,在十地中,令他们严净种种佛国刹土,这是有学道清净刹土究竟之特点。
十六、在十地中,令他们依靠资粮圆满而决定一生成佛。这是资粮圆满究竟之特点。
十七、在十地中,令他们获得四无碍解,从而成办无量无边的说法自在等利益众生之事。四无碍解也叫四无碍智,或者四无碍辨,是诸佛菩萨说法的智慧辩才。「解」指内心无碍通达,「辩」指口无碍辩才。四无碍解:
1、法无碍解:无碍通达能诠教法;
2、义无碍解:无碍通达所诠义理;
3、词无碍解:无碍通达各种言辞,也就是各种法相名词及各种佛教专业用语都无碍通达;
4、辩无碍解:也叫乐说自在,以前面三种智慧为众生自在乐说契于正理之法。
十八、在十地中,令他们依靠所获得的殊胜自在,前往一切佛刹依止、供养诸佛,并获得听法等无量功德。
十九、在十地中,令他们对于菩提分法的证悟蒸蒸日上,浩瀚无边,从而齐全菩提的一切支分。
二十、在十地中,令他们不失坏二资诸业而成就佛果。
二十一、在十地中,令他们拥有如实现见一切万法究竟实相真谛之圆满智慧。
二十二、在十地中,令他们彻底远离所断之四种颠倒(即常、乐、我、净)。
二十三、在十地中,把他们安置于证悟颠倒之相根源不存在的智慧理中,令灭尽一切相执。
二十四、在十地中,令他们于诸法平等之境界中,依靠证悟的智慧而圆满究竟地,清净一切垢染。
二十五、在十地中,令他们彻底圆满所有资粮。
二十六、在十地中,将他们安置于能圆满证悟轮涅等性的证德智慧法身——现空无别的证悟解脱中。
二十七、将他们安置于获得道之究竟果位——不住有寂的大涅槃(佛果)中。
佛陀的十八种殊胜功德
在《大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中,谈到了佛的十八种殊胜功德——十八不共法。
概言之,佛陀各类功德的圆满程度都远非阿罗汉乃至诸大菩萨所及,所以佛的功德都可以称为「不共」。而此处十八种功德单用「不共」命名,是强调这些功德仅限于佛,声闻、缘觉是完全不具备的。前面列举的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二乘圣者也能部分具有,只是程度不同,而这十八种功德,唯独佛才能具有。
下依大乘经论一一诠释十八不共法:
一是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修行其身,此功德满足,一切烦恼皆尽,所以在佛陀身上从来不会出现不恰当或无意义的行为。
二是口无失。佛具有无量的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都能适应所化众生,使他们都得到证悟,口无失是随身无失而具有的一个自然功德。佛陀在因地所历经的三大阿僧祇劫中,严持清净戒行,常住甚深禅定,得诸种微妙智慧,身口自然寂静无失。
三是念无失。佛善修甚深禅定,因禅定而善于摄持各种心念。由于长时间修习四念处等禅定,佛的一切意业都已完全随顺智慧,对已过去久远的善法都能记忆不忘,所以称为念无失。
四是无异想。佛对一切众生都平等怜愍、予以济度,毫无亲疏远近之别,犹如日光普照大地,为一切众生无偏依怙,无有异想。
五是无不定心。佛的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禅定,没有不定心。定就是一心不乱,若要如实现见万法本性,必须心如澄水般寂静一如,清澈透底;如果心浮气躁,就像风中的灯烛摇摆不定,纵然见到诸法也不能明了其本性,犹如波动的水面无法显现清晰的影像。佛恒常安住在真如法性之中,行住坐卧无不在定中,所谓「语默动静体安然」,正是对佛威仪的最好写照。《天问经》云:「何人无过失,何人不失念,何人常一心,应作者能作,正知一切法,一切障得脱,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
六是无不知已舍。对于众生来说,有苦、乐、不苦不乐这三种感受,相互之间没有混杂,乐时无苦,苦时无乐,相互清晰明了,不互相错乱。众生由于无明,多数只能察觉苦和乐的感受,对于不苦不乐的无记感受,常常不知不觉而有舍心。而佛对这些不互相错乱的感受都能认知它们生时、住时、灭时的本性,所以说佛没有「不知已舍」心。
佛的每种不共法都有多种含义,「不知已舍」也称为「不择舍」。佛陀善知度化众生的种种因缘,所以没有「不以智慧简择便舍弃利益众生之事」的问题,无「不择舍」。
以上六种「无失」是指佛在身口意方面的功德。
七是欲无减。欲无减是指佛的善法欲不减。佛深知善法欲的重要性,不仅从来不会破坏,而且努力培养善法欲,在因地勇猛精进地修集善法,毫无厌足之心。即使是成就佛果,具足一切功德,徧知一切诸法,但佛度脱众生的悲愿和善法欲从来没有厌倦。
八是精进无减。佛的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多生累劫中身心常行精进,成佛后依然精进不息,度脱一切众生。精进无减与上面的善法欲有紧密联系,对于善法的猛烈希求,其外在行相便是精进。
九是念无减。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应对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佛对于众生显现的不同烦恼,用不同法门予以教化、度脱,对这么多的教法从来不会忘失。这是因为佛智慧圆满,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通达无碍,自然也对此八万四千教法保持忆念不忘。念无失与念无减不同,「失」是错误,比如在行住坐卧时失念;「减」是不及,比如阿罗汉的神通智慧最多观察到八万劫前,这就是有所减损,念无减也是唯佛独具的功德。
十是慧无减。佛在因地中为累积诸大智慧而努力修行,及至证悟真如法性,了知诸法性空,不生不灭,得一切智慧,三世无碍。因此佛的智慧稳固,无有减损。
十一是解脱无减。二乘圣者虽然得到真实解脱,但并不究竟,唯独佛陀已获得圆满了义的解脱,丝毫无缺,所以称为解脱无减。
十二是解脱知见无减。此知见即是智慧,佛具有无量无边的清净智慧,此智明知一切解脱相。诸如应时解脱、非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八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固解脱、不固解脱等互不混杂而了了分明,所以称为解脱知见无减。
以上六种「无减」指佛证知方面的功德。
十三是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彻底脱离了有为业缘在世间的业果之身,一切身业都能圆满地随顺智慧,以此功德化现各种殊胜之相调伏众生,使众生各自证悟解脱之道。
十四是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无上的智慧引导口业,用微妙清净的语言化导利益一切众生。
十五是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意业随顺智慧,转入众生心,为众生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
佛的一切身、口、意业都是「先知」,然后「随智慧行」(因此这三种也可看作是前面身、口、念无失之因,随智慧故无失),三门行业无不为利益有情,乃至举手、投足、出言、微笑等等都有利于众生。《中观四百颂》云:「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怨恶众生,如果闻到佛陀呼吸间的香气,便能信心清净,对佛生起欢喜;天人闻到佛气息香,便会舍弃五欲享乐而发心修善。佛的呼吸都能利益众生,更何况身口意三业的功德?
十六是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了知前世」的范围会随烦恼的断除而扩大,而完全清净地彻知一切过去世的功德,只有佛才能具备。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徧知无碍。
十七是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能真实无碍地了知现在世的所有一切。
十八是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对未来世的一切都能了知无碍。
以上三者,指佛的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之事。能通达无碍地知晓三世,并且过去、现在、未来的纷繁形相毫不相杂乱,清清明明,所以称为三世无碍智。四智佛陀彻证了法界的真理,智慧横穷十方、竖尽三世。从横面来说,佛拥有「尽所有智」,徧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从纵深来说,佛拥有「如所有智」,对于万法的认识深度,超越了一切世间智者与出世间圣者的境界,到达了最为究竟的地步。因此在经典中,佛常常被称为「一切智人」。
导师佛陀获得的究竟圆满的自利利他的功德包含哪些
导师佛陀的自利利他功德无量无边,难以述尽,归纳起来,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来了解: 1无为法、2任运自成、3不依他缘而证知、4智慧圆满、5大悲圆满、6力圆满。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以下面的偈颂对佛陀的功德进行了顶礼:
谁无初中后三际,寂静自觉而证知,
既已觉悟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
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
摧诸见林疑虑墙,如是佛陀我敬礼。
1无为法,即“无有初中后三际”:凡夫乃至十地菩萨的出定位都处于有为的迁变之中,因此是处于生灭的初中后相续,而导师佛体不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了迁变,超越了时间、空间等范畴,故为“无为法体”。
2“任运自成”,即“寂静”:所谓的寂静,就是寂灭身口意三门的一切勤作、一切戏论,因为佛陀已经彻底现前证悟了空寂离戏的自性法身,所以具有了事业任运自成的功德。
3不依他缘而证知,即“自觉而证知”。佛陀不依他缘而内证大无为法,达到任运自成之法身境界。
4智慧圆满,即“既已觉悟”:是智慧圆满。佛陀由于具足了上述三种究竟自利之功德,而成就了无上菩提果,既然已经成佛,则决定现前证悟一切所知法的真实本性,安住大无为的本体,对一切众生等无差别,一味地广为饶益,故为智慧圆满。
5大悲圆满,即“令他觉悟,宣说无畏常恒道”。自己证悟之后,由有大悲力故,自然为令未如是证悟的众生都能现前证悟,而宣说无畏常恒之道,故为大悲圆满。
6力圆满,即“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摧诸见林疑虑墙”。佛的智悲如同宝剑,能够遣除一切苦果根本之近取蕴和苦因根本的烦恼,其他的学道菩萨和声缘罗汉能力有限,都不能这样作到,佛的智悲力是永无限量的,故力量达到最极圆满。
上述六个功德之中,前三个表示了佛陀圆满的自利功德,后三个表示了佛陀圆满的利他功德。
佛陀的功德有多大
拖拖时间么呢的功德非常巨大。在历史上已经流传2500多年的说法,施加摩尼法院12000年,还有9000多年的时间,用于船舶播放,绿叶十方众生。留下经文上千部,以便后人,下雨学习理解理解和修行,度人无量无边。说话开始开始的49年就有,无数的天人罗汉圆觉菩萨?求生极乐世界修行佛法,普度众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40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