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陀成佛的经历对我有既有可行性吗(佛陀成佛前经历了什么)

学佛百科2023-03-0980

从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思考人生的意义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于古代印度王族,他放弃高贵优越的王室生活,选择清苦孤寂的修行,看起来这是不为世俗理解的选择,放弃了物质的享受,追求精神的净化,其中的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

      迦毗罗卫国的首领净饭王与妻子摩耶夫人鹣鲽情深,只是长年未年生育子嗣,直到中年,摩耶夫人才有孕,在返回娘家天臂城的途中,于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诞下一子,取名乔达摩悉达多。相传摩耶夫人梦见一头白象入怀而有孕,乔达摩悉达多降生时,能行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天上降下两股泉水,其一清凉,其二温暖,为乔达摩悉达多清洗身体。种种传说证明乔达摩悉达多不是普通王族,将会成为圣人。

      除了母亲在他出生七天后去世,乔达摩悉达多的人生并没有什么波折磨难,波阇波提代替摩耶夫人给他关爱,他十七岁娶天臂城城主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妻,生下儿子罗睺罗。

      这时的乔达摩悉达多过着非常富裕舒适又尊贵安逸的生活,娇妻爱子相伴身边,这样的人生可算完美,但他却陷入深深的烦恼中。

      源于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到宫外出游。

      他来到东门,看见了一个苍老衰弱行动迟缓的老头,好像风中的一片枯萎的落叶,没有一点生命力,他惊觉人老了原来会是这样地痛苦。

      他来到南门,看见一个被病痛折磨得面黄肌瘦、生不如死的人,正在无助地哀声呻吟,他感到疾病带给人的苦难太不幸了。

      他来到西门,见一具冰冷僵硬的尸体躺在灵车上,家人簇拥着走在一旁,不断地嚎啕痛哭,他感到死亡的可怕,一个人就这样从世界上消失了,再也不会回来。

      他来到北门,看见一个出家人神情平静安详,好像尘世的痛苦都与他无关,他感到这就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决定出家。

      净饭王反对爱子出家,劝他打消念头,乔达摩悉达多道:“只要满足四个愿望,就可以不出家。”

      这四个愿望是:人不老、不病、不死、世间万物不损不灭。

      很明显这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净饭王为了让爱子放弃出家,选了许多美女陪伴他,可在乔达摩悉达多眼中,如花般的美女不过是浮云。

      乔达摩悉达多放弃了王位,离开父亲、妻子、儿子,离开王宫的舒适生活,踏入佛门,开始了苦行僧的生活,修行时期的他,被后世称作释迦牟尼。

      没有人明白他何以放弃优越舒适的物质条件,高贵的身份,和家人的天伦之乐,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

    当他来到王舍城时,频婆娑罗王听说了他的故事,亲自接见他,说出自己的疑惑:“出家的王室贵族不是没有,可不是像你这样年轻力壮的,你是不是对生活有什么不满?难道你因为不能立即继承王位,才离家出走吗?若是这样,我可以把我的国家分一半给你,即使全部给你,让我当你的大臣,我也心甘情愿。”

    释迦牟尼回答说,他认为荣华富贵、权势金钱都是过眼云烟,无穷无尽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痛苦,既然没有一个人能逃脱生老病死,也免不了成为欲望的奴隶,那就要从精神的方面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频婆娑罗王恍然大悟,对释迦牟尼这番话十分感激,日后他也皈依了佛门。

    经过六年极度艰难的修行,释迦牟尼放弃这种极端的方式,恢复体力后,成为佛陀,一一战胜自己心中俗世的各种欲望,静坐一个月觉悟后,他开始在各处说法,不少人听了后选择皈依佛门,他的儿子和家人也纷纷出家。

    在经历了内部分裂、弟子去世、释迦族被吞并等事件后,释迦牟尼返回迦毗罗卫国,在途中圆寂。

    这个故事并不是想说每个人都必须摆脱尘世的情感和物质牵绊,去选择遁入空门,而是保留内心的一片净土,在世事纷扰时,暂时抛开外界的喧嚣,问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释迦牟尼的一生,诠释的是这样一个道理,王位和权势会消失,亲人爱人会离开人世,荣华富贵带给人的苦恼比快乐多,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只有人的思想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千百年地流传下来。

   

佛教在现实中能实现的意义有多少?

我们一同探讨一下你的问题。我不敢说自己对于佛教有多懂,就是一个普通凡人,不敢以高姿态来回答。可能需要说的多一些。

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生存的压力。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而佛教对于世间现象有着一套世界观理解。这一点上由于我本人并没有亲自做到透彻的所见所证,所以仅能以一些感触来解释。就是说我还是以眼耳鼻舌的程度来认识世界,而且也以这些感官确定世界的状态从而自己作出判断。

但是世界到底是否是我眼耳鼻舌感知的状态呢?举一个例子,一个事物在运行,而我们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来推测其前景。那么这个前景就是我们愿望的前途。比如做生意。恐怕没有人愿意主动的亏损。凡是做生意,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且在投资以前相信绝大多数生意人都会认真预算过。但凡开张营业者基本上都有着自己似乎很靠谱的计划和推算。

但是至于生意之后会不会沿着自己设想的轨迹取走,那就不敢保证了。我们所推测的仅仅是我们头脑根据感官信息而设想的前景。像追求女孩子,看到心仪的女孩,我们凭感觉去主动搭话,献殷勤,所谓的讨欢心等等。然后心里想如何留下好印象,然后如何第一次牵手,接着如何发展等等。但是前景一定是这样的运行下去吗?那就不一定了。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为感情而烦恼的人呢?这个情感生活我们并不排斥它,而是通过这一点来感悟从而关联到佛教的一些成分。

而以佛教的一些观点来理解,那么是我发展的前景是由诸多元素合作产生的。而非我们单凭自己的习惯理解来把握的。我们仅仅是世界里诸多元素的一部分,包括我们的思维方式等等。一切都有规律的进行。我想有钱,感觉上我需要如何的去做一件事情,然后得到收入,但其实是因缘成熟让我在一个时期里见到了钱。我可以把握的生意摊位摆好,但是顾客什么时候到而且做成一笔交易并不是我能把握的。所以至于什么时候能得到这笔钱,其实并不是我的主管把握。那么我追求女孩子,女孩子是否能够认可我,最后成为我妻子以及我子女的母亲这都不是我把握的。

由此看来似乎有些消极。但是佛教的观点中又提及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之所以能看到钱装进我的腰包,是因为我曾经的某一个行为使得我今天见到了钱装进我的腰包。这就可以理解为“因果”。我向山谷喊了一声,然后我听到了回声。对于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其中夹杂着很多元素。每个元素的作用都导致了结果的状态。自己是什么时候与妻子相识的。我曾经在哪里与她相识的。我当初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一步一步都有原因。由此我们以感官深入最后形成了命运的轨迹。关键在于为什么这些原因出现了。我为什么在那一年出生等等都有其原因。由此我们也就知道了“原因”对于“后果”的感召。那么经过佛教观念的剖析,对于“因”和“果”有一定的对等解析。也就是说当初我做到了一件事情,其导致的后果就是我后来见到了钱。但这个钱不会平白无故出现在眼前,而是需要一些“缘”来促成。或是做成一笔生意,或是买了一次彩票等等。所以,如果根本没有“因”在前,即便不断的加大“缘”也无法有“果”。这就是100个人买彩票,却不能100个人都中奖。100个人都去做同样的生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100个人都去追女孩,却不能都成功。

但是“理”虽然似乎是可以理解了。我们却还是有“习气”在。他比我赚钱多,我就认为我做的行业不好。他比我走得顺,我就认为他家里有背景等等。我们凡人就是这种习气。包括我本人也是这样,我虽说可以体会到“理”。但是我的“习气”依然很重。但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他的家有背景而我的没有。这才是问题所在。

所以本来在“理”上可以说通。但是却很难甘心。我们还是会凭着感官去判断。所以说回归安宁其实并不容易。所以才会有“修行”。并不是说我信佛,就意味着我安宁,那是不负责任的。我信佛意味着我通过自己的经历以佛理来理解分析,而且在一次次不断经历后得到的一种感触从而真正的把心放平稳。也就是说“理”通了,“习气”也平下来了。而这是通过“修炼,修行”来实现的。我们所学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以及身边经历遭遇的碰撞,从而剖析,再感悟,从而对于道理有更深刻的体会,这就是修行。

所以说所谓“修行”并不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佛与现实生活也不应该割裂。并不是说一谈到学佛就是出家,不嫁不娶,不食人间烟火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在生活中我做了一个行为,我在做这个行为的时候的心念是怎样的。心念决定了行为的属性,行为属性决定了后果的状态。举个例子来说,我见到一个落难的美女,我拿出钱给她,帮助她。这时候我的心念是什么样的。我是希望她摆脱困境而帮助她。还是因为她美丽,希望她对自己爱慕而去帮助她。这两种心念直接影响了“帮助人”这一行为的根本属性。一个是善。而另一个则是有企图。那么善所感找的后果自然是正面的。而有企图所感找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表面看一件善事,其实是否真的善就不一定了。

当然,出家修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一般人也没有这个魄力。还别说自己有多大的责任和义务。恐怕自己如此干净纯粹的放下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很多时是习气影响我们的判断。比如说我学佛,知道行善等等。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善人。但是如果我非常需要钱,好不容易挣到了10000元钱,本来很高兴。却偏偏遇到了一个比我还苦的一个人,他更需要钱。那么我会不会把我这刚到手的10000元给他?这是非常考验人的。我不给那当然是我有私心,我给一部分说明我有一定的慈悲心,与私心相互作用从而有限的行善。如果自己毫不犹豫的将所有钱都给出去,那才是真正的慈悲。也就是说能做到这个境界在自认为自己是善人。这需要修炼。而其实福果往往就是来源于这样的行为。因为如此才种下了一个大的善因。而我们平时多数都是不好不坏的状态。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善恶参半的人。

再往下一个问题是您提到以德报怨以及遇歹徒的例子。我是这样看的。这确实很难,以德报怨其实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如先前所说,“理”通了,“习”还在。那么如何让“理和习”平衡起来呢?这就需要在“习”上加以控制。所以持戒,忍辱都是对治习气,磨练内心的行为。因为心念决定了行为的性质。习气对于心念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把握了习气,就可以平稳心念,从而直接影像行为的兴致。

别人误会我的时候,我的情绪怎么样?我如果知道对方只是不理解,而我不应愤怒甚至诅咒。那么这就需要以忍辱心去控制自己的习惯性的恶念。由此不至于自己做出恶行来。由此不断磨练自己的心胸,外界对于自己内心的干扰就会有所减轻。

至于歹徒持刀。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当事情面临时,还是先前所说,心念决定了行为的性质。如果不能阻止歹徒行恶或开杀戒。我们在“应对”时的心念是什么,这很重要。看看之前帮美女的思维模式来分析这个问题,我想会有更轻松些的感受。恕我这里不多说了,我怕言语中有可能被无毒的从分从而导致遗憾的结果。

再下一个问题,所谓“列强行径”。当然,当今世界“列强行为”司空见惯,而且我们中国也曾深刻的受其侵害。就这些现象,其实行为者是以政-志形态来解决问题。“政-志”以其局限性来处理事情,自然也充满了局限。以一种强力手段来应对参差不齐的社会,这是典型的国家观念。即便所谓的“敏煮”国家,也并不能包容所有的不同意见。在行事中必然有人牺牲。这是“政志”,不是“德治”。而且“米国”也不允许宗教干涉政志,而且,只要是沾染了政志,那么就不会再是纯粹的问题。这就好比我国政-府对于西藏问题的立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原因。西方强调是宗教问题,而我国政-府则强调这不是单纯的宗教问题,而是有相当大的政志含量,或者说就是政志问题。其政志属性决定了我国政府不可能以宗教立场来应对。

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来品味。为什么这样一个时代被我们赶上了。经常我们会听到“这年头如何如何...”的感慨。但是我想同样应该思考,为何“这年头”偏偏被自己赶上了。必有因缘。

最末,自我幻想其实并不是对于宗教这个概念。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情节都是真正的自我幻想。我们可以回味。我们绝大多数人祈祷时都是祈求福果。恐怕很少有人主动求烦恼的。我们做事情也都是力求想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烦恼虽然没有求,但还是会发生。为什么我不求却也会来呢?因为这个烦恼就是自己的,不想要也是自己的。因缘具足就把麻烦摆在面前了。由此我们再回头分析福果是否也是求来的呢?如果福果注定是自己的,即便不求也同样是自己的,因缘具足也会意外的成熟给自己带来惊喜。我们每一次感受的欢喜其实都是福果的显现。而“修学”就会让我们知道“福和祸”的根源。从而知道取舍的方法。求福,就种下能见到福的因。避祸,就停止种下恶因。但是并不是说我只要开始种下福因,恶果就不会发生了。过去的恶因如果因缘具足还是会把麻烦摆在面前。但断除恶果的唯一方法只有停止恶因而转为广种善因。

但是这是就世间而言。我们如果更深层的认识。福果具足时是什么状态?有了钱,似乎优越感十足,占有别人的资源,损害别人的利益,行贿杀生。有艳福,则沉迷女-色甚至行-淫-堕胎。有了权势,气压他人,自高自傲。由此这些“福”变成了造恶的温床。造恶的后果可想而知。那么由此看来,享受世间的“福”往往“祸”的因很容易种下了。那么这个“福”其实就不是真正的“福”了。而“祸”则恰恰是恶因的结束。由此“福非福”“祸非祸”,这其中体现出“空性”的道理。

我没有过多的了解,仅仅是谈了一下个人的感受,我也承认其中部分文字在回答其他问题时应用过。旨在针对类似的问题成分。我们不妨互相开眼界。我们很多时说自己学佛也不敢说没有迷信,在我看来迷信也是一个过程。从迷信到正信。

读完佛陀的故事让人明白了什么道理?

人生就是一场旅程,当我们结束这场旅程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唯有带走的是我们的“业力”,万事不由己,唯有业随身。

这个“业”就是我们自己造作的因。另外我们的自性从来不会消亡,我们学佛就是得到智慧,用智慧寻找我们的自性,这个本性纯净的自性也是智慧的显现。

《金刚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我们修行就是想得到佛一样的智慧。如来所说的“道”,只有一个,我们众生的“悟”也没有两个,虽然契入到法门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众生悟道,与佛无异,如何能悟道呢?先要认识清楚何为“道”?道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一切法,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道是无相,若想求道,一定要达到无相的境界,方能与道相合,若着有相,任汝无量劫修行,以有相觅无相的道,如何能求到呢?所以一定要舍离有相,修无相行。

无相即无为,有相即有为,以无相的心,求无相的道,能求的心是无相,所求得道亦是无相,无相与无相合为一体,便悟道。

释迦摩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句句无为,未曾以有为法宣说众生,所谓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无漏法度众生。

以此戒定慧,才能出苦海,所以应修无为法。例如念佛,念至无念而念,才算有进步,但还有“我”在,有我仍是有为法,要念至无我念佛,才是无为,才能悟无生忍,若还有我相在,还是不究竟。

其实这个“道”也就是我们本身所有的“自性”能够找到这个“道”也就是开发出“自性”了,如果舍弃本性去外面寻“道”,永远也不会寻找到。就像是是释迦摩尼佛所说富商的第四个老婆,它不会离我们而去,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找到这个自身的本性,这个本性无论你再怎么在六道中轮转,它也不会离你而去。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失去一些东西,只有自性不会失去,而且也只有自性

佛陀的成道,讲法对于我们有怎样的意义?

佛陀的成道,讲法对于我们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过来人,佛示现从一个普通人经过修行最终成为大彻大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圣者,我们可以按照他的方法方式也可以成就!

对于佛陀的修行,应该怎么看、?假设一个人从出生就跟着高僧修行,能成佛吗

假设一个人从出生就跟着高僧修行,能成佛吗——修行在自己,不在外界。佛陀当初没成佛时,是自己苦修成功的,也没有跟随哪位高僧。许多高僧的弟子,反而碌碌无为。善学的人,在哪都可以修行成佛,不善学的,跟着佛学也无用

佛陀成佛前的六年苦行是走了修行上的“弯路”吗

世尊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已历经过好多少劫数。最后一世之前,燃灯佛祖告之,来世当成佛,号释迦牟尼。世尊出生之时,即说了一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可为什么不当下成佛?六年苦行乃是觉悟后走的一段弯路,却又不得不走的路——由苦行修法到中道修法。佛陀是用自身的例子告诫世人,成佛之心也是一种执着,放不下则不可能成佛。建议读《金刚经》,可悟得很多道理。末学愚钝,妄加猜测佛陀之意,阿弥陀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41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