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菩提无量(菩提心与四无量心)

关于菩提的诗句词
1. 关于菩提的诗句
关于菩提的诗句 1. 赞美菩提的诗句
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2、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3、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4、菩提树下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琅琊烟台亭雨月,怎堪琴瑟泪轻涎。
5、菩提洗净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6、试问菩提当何如?随缘随遇亦随风。
7、手捻菩提似念经,目中无物两耳空,8、辛苦不为成佛道,只为菩提早日红。9、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
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1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11、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
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
2. 有关菩提的诗句
菩提叶,三角状卵形,深绿色,有光泽,不沾尘土,叶形美观,故常用以提诗画
禅宗南宗神秀禅师曾写诘语,名之曰《菩提诗》
菩提诗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于菩提叶上,以表向禅之心。
上一个是神秀禅师的佳作
而流传甚久的绝句却是惠能禅师的.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3. 关于菩提的诗句有哪些
1、《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默而非缄,辨而罔谈。
须菩提慧空了了,憍尸迦华雨毵毵。
更与刹尘分手眼,何妨机用见鎚钳。
个人自得,古佛同参。
2、《菩萨蛮·看灯元是菩提叶》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看灯元是菩提叶。依然曾说菩提法。
法似一灯明。须叟千万灯。
灯边花更满。谁把空花散。
说与病维摩。而今天女歌。赵茂中扶病携歌者来。
3、《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功转密藏,寻踪迹以无方。
影现益彰,历因缘而有常。
身分尘刹普,舌拄梵天长。
心心不触菩提用,法法无依般若光。
4、《偈颂二百零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菩提无树镜非台,虚净光明不受埃。
照处易分雪里粉,转时难辨墨中煤。
鸟归无影树头宿,华在不萌枝上开。
际会风云底时节,寒梭出蛰一声雷。
5、《缘识》
年代: 宋 作者: 宋太宗
我一囊盛宽世界,从头点取人数在。
万里山河宽更宽,一切众生智者解。
因缘殊胜是因缘,方便法门天最大。
天最大,无比拟,
经文秘在无生理。知之修炼是圣人,
光阴急速流如水。孤云野鹤笑龙吟,
扣寂希夷求妙旨。但知惭愧常亲善,
更能通达解区遣。辜负琴书得自由,
勿令萦恨金刀剪。金刀剪。
离烦恼,天仙上品十洲好。
利他贵重无亲疏,便是菩提心至老。
4. 与“菩提”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菩提树下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琅琊烟台亭雨月,怎堪琴瑟泪轻涎。
菩提洗净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试问菩提当何如?随缘随遇亦随风。
手捻菩提似念经,目中无物两耳空,辛苦不为成佛道,只为菩提早日红。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
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
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个愿无量善缘,菩提心永不褪变。
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5. 赞美菩提的诗句
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2、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
3、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4、菩提树下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琅琊烟台亭雨月,怎堪琴瑟泪轻涎。
5、菩提洗净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
6、试问菩提当何如?随缘随遇亦随风。
7、手捻菩提似念经,目中无物两耳空,
8、辛苦不为成佛道,只为菩提早日红。
9、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
1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11、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
6. 与“菩提”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
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菩提树下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琅琊烟台亭雨月,怎堪琴瑟泪轻涎。
菩提洗净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
试问菩提当何如?随缘随遇亦随风。
手捻菩提似念经,目中无物两耳空,
辛苦不为成佛道,只为菩提早日红。
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一个愿无量善缘,菩提心永不褪变。
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7. 菩提的诗句有哪些
《沁园春·万法皆空》
年代: 宋 作者: 陈人杰
万法皆空,空即是空,佛安在哉。有云名妙净,可遮热恼,海名圆觉,堪洗尘埃。翠竹真如,黄花般若,心上种来心上开。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偷闲来此徘徊。把人世黄粱都唤回。算五陵豪客,百年荣贵,何如衲子,一钵生涯。俯仰溪山,婆娑松桧,两腋清风茶一杯。拿舟去,更扫尘东壁,聊记曾来。
《扇子诗》
年代: 宋 作者: 李石
水浸菩提坐,风传戒定香。
藕根金锁骨,花面玉毫光。
《偈六十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道宁
妙孤峰顶,竟日不逢。
菩提场中,随处合会。
孰谓祖师关棙险,等闲拈出与人看。
何谓菩提?菩提怎么理解?
学佛要找到佛的根,佛的根是发菩提心。“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
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是真实究竟圆满觉悟的心;是真心;是佛心;是直心;是大慈悲心;是怜悯一切众生的心;是“四弘誓愿”;是“四十八愿”;是没有一丝毫自己的得失利害夹杂,生为一切众生,死也为一切众生;是“一向专念”;是自己的真心,本性。
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真心就是至诚心,就是直心。心真诚到极处,一个妄念都没有,还有一丝毫分别,一点点执着,你心不诚。曾过藩先生讲“一念不生是谓诚”真诚心里没有念头,真心离念,有念头是妄心,一念不生的时候是真心。真心为什么变成妄心?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部能证得”,我们用妄想分别执着,真诚心搀杂妄想分别执着在里面,你的真心就变成了妄心,这是根本。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不受污染,叫清净。跟人接触喜怒哀乐爱恶欲,心里生七情五欲就被污染,清净心里决定没有感情的污染,感情污染最严重的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比七情五欲还严重。
佛慈悲一切,神爱世人,那个爱是平等,没有差别。平等决定没有傲慢。把一切众生都看成诸佛如来。众生本来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意思是无量觉,众生,诸佛菩萨各个都是无量觉,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
佛菩萨有真感情,真感情叫慈悲。真感情决定是清净,是智慧,里面决定没有情识。
慈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对人,对己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十个字相应,你就真正发了菩提心,这是无上菩提心。
无上菩提心是一心一意希求往生极乐世界,是深信切愿,是心里对极乐世界向往,希求,真的当作一生中第一目标,第一方向。深信是没有一丝毫怀疑,切愿是我决定要生净土,决定要见阿弥陀佛。
真心跟镜子一样,用心像镜子,我们笑,它也笑,我们哭,它也哭,我们笑哭有心,它笑哭没心,它表演的逼真,它没有心,它是高度圆满的智慧。我们学佛从这里学。
人菩提心一发了,所有一切罪障都消除了,所有一切冤亲债主都得福了。我们菩提心一发就成无上道,就入圆初住的位置,有这个心念佛就决定得往生。
菩提心一发,就出了十法界,菩提心周遍虚空法界,太大了,十法界圈子太小,把十法界挤破就出去了。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行。发菩提心,念佛念得多少也能往生。“念佛人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一心一意只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见阿弥陀佛,其他统统放下,决定不再放在心上,这人就具足圆满的菩提心。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然后一向专念,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这样念佛,决定往生。
有一丝毫贪嗔痴的念头就不是菩提心。你还是轮回心,你好爱是凡夫心。轮回心就造轮回业,轮回修积一切善法,是在三界六道里面享福。
妄想分别执着是妄心,妄心是轮回心,用轮回心修什么样的法还是出不了轮回,如何把轮回心转成菩提心?决定不用妄想分别执着,你的心就是菩提心。
积功累德多少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以真心去做,以真心积的小功小德,也能往生,品位不高。用妄心去积功累德,不能往生,果报是三界有漏的福报。小善小利,小功小德用真诚心去修行,凡圣同居土往生的人。只要常常读诵,思维体会,落实在生活上,就是积功累德,就是深心,大悲心的落实。
只要有一个众生,你不喜欢他,讨厌他,嗔恨他,不想度他,你就没有发菩提心。
念念想众生,念念想社会,菩提心就现前,念念想自己,菩提心就没了。
关怀,爱护,全心全力帮助十方众生,这是菩提心发起来了。对一切众生还有爱好,讨厌,菩提心没有发。饿鬼,恶魔现前,也爱他,帮助他,这才叫有菩提心。
真正发心行菩萨道,见阿弥陀佛,我们不怕别人骗我,别人骗我,侮辱我,欺负我,我都恭恭敬敬感激他,念阿弥陀佛回向给他,消我业障。我的恩人!
“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能过清苦生活,物欲的念头就淡薄,断烦恼容易,如果生活上贪图享受,烦恼难断,烦恼不断,菩提心生不起来。以真心待人,真心现前,一顶要克服你的欲念,五欲六尘,花花世界,决定不受诱惑。
如果你把菩提心落实到生活上,落实在整个人生上,贯注在整个生命中,每天二十四小时,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离菩提心,你与佛的心,佛的愿,佛的行完全相应,这样念佛,是一念十念决定高品位往生。
怎么个落实发?净宗同学修行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就是菩提心圆满的落实。
对个人修持最基本的是十善业。要认真修十善业,以十善业自己约束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它相应,这就是圆满的佛法。初学从十善业下手,成佛这个十善业圆满,起心动念用这个来对照我有没有违犯十善业,这叫根本修。把这个根本忘掉了,修什么佛法都不得力。心有根本,行有根本,菩提心是心的根本,是根本的根本。孝亲尊师,慈悲,十善,是落实在事相上的行的根本。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只要念念不离这个根本,没有不成就的。忘失了这个根本,念佛这一生中都不能成就。
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殊胜功德?
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殊胜功德。菩提心即是无生,如如不动。可说即是有量,不可说即是不生,不生就不灭。南无观世音菩萨!
修菩提心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修舍无量心的目的是什么
修菩提心的最大障碍是我、法二执,我、法二执有一个放不下,就生不起菩提心。
修舍无量心的目的对治贪心,从小处的占小便宜到最终的不能生起出离心,不能放弃世间法,都需要修舍无量心来尽除。
菩提的寓意和象征
菩提的寓意和象征
菩提的寓意和象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菩提。但是大家都不大去了解过,那么接下来我为大家分享出来了菩提的寓意和象征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菩提的寓意和象征1
菩提的寓意和象征
l、菩提, 是梵语bodhi音译,是觉悟、智慧、知识、道路的意思,广义讲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慧。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悉道,菩提即为觉悟,成就佛果之意。据佛经记载,用菩提子念佛,可获无量倍功德,因此,菩提子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法器之一无论显密都是如此。显宗用星月菩提多一些,密宗有凤眼菩提多一些。
2、太阳子, 为热带产的一种红褐色坚硬果实,每粒上都有一小白点,看起来好像旭日中天,本身的红褐色如同太阳之火,故名为太阳子。佛教称太阳神为曰神。佛教密宗的主尊为大曰如来,他随缘化现于世,破诸黑暗,开显菩提心,光照众生。太阳子,驱邪消灾,带给人十吉祥、安康。用以做佛珠或单粒佩拎, 既有助修行, 又美观大方,增加气质。
3、月亮子, 为热带产的一种深灰色坚硬果实,每一粒上都有一浅褐色圆点,如月挂天空,本身的灰白色像清凉明润的月光,故名月亮子。月亮代表阴柔,吉祥和平安。
4、金蟾子, 是星月菩提一类,但比星月菩提坚硬。因每一粒状如金蟾,故名金蟾子, 可聚宅增慧,带来安宁、吉祥。可用以制作佛珠,单粒或几粒挂件,给人带来幸运。
5、缅茄, 是一种稀有的热带果实,形同茄子。于后坚硬如木,果身呈深褐色,蒂呈黄色,扁圆而长,大小不一。缅茄本身的特有形状,就有一种诱人的魅力。据讲,缅茄可驱魔避邪,镇宅护身,给主人带来幸运的'力量和长命富贵,历来为收藏家所珍爱。可以用一粒,或三粒,或多粒串起来,挂在身上,可作为饰物、佛珠,由于它本身特有的能量,可改变人的磁场,带来吉祥、安康。
6、五眼六通, 是一种不寻常的果实,蒂落后,顶部有五个小孔,看似五个小眼睛,首尾贯穿打洞,制成佛珠,便称为“五眼六通”。“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种能力:“六通”是指神足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智证通。前五通各种修练都可达到,惟漏尽通为佛家的境界。是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的六种无碍自在妙用。此种佛珠,涵意丰富。
7、仙桃, 中国古代传说桃木可以驱鬼,桃梗以可禳恶,桃符可以避邪,而桃核,质地坚硬,又同时具有上述功能,雕刻后制成的佛珠其能量不凡。蟠桃相传是王母娘娘所种植的仙桃,可延年益寿。故蟠桃又称仙桃。蟠桃果核形状扁圆,表面上有许多凹凸不规则纹理,不需任何雕琢,饶有别致。蟠桃核呈古铜色,古色古香的韵昧很足,制成的佛珠别具一格。
8、“满贯”, 用椰子蒂制成的佛珠,极其罕见。椰蒂独具特色,冬天不冷手,夏天不畏汗渍。这种椰蒂手串,有人给他起名为“满贯”,大有意思。
9、天意子, 天意子是一种奇特而坚硬的果实。扁圆的形状,隆起办办的曲脊,看似蟠桃,又像细小的蕃瓜。佛经里有天意树,此树随天意而转,悉遂所求。天意子便有其特殊的含义,用此珠修练,顺遂天意;随意佩带,可增福
l0、金刚子, 金刚子据佛教书藉介绍谓金刚树所结之子,也有说是菩提树所结之子,甚为名贵。金刚,则为坚硬无比,无坚不摧之意,有可摧毁一切邪恶之力。密宗修练练金刚部吋须用金刚子念珠。金刚子佩带身上,驱邪避祸之力较强,可增吉祥。
11、阿修罗子, 阿修罗是古印度诸神之一,汉语译为“无端”,因其相貌丑陋之故。阿修罗,又是“六道”(即天、人、阿修罗、 畜牲、饿鬼、地狱)之一。阿修罗子因形状其特而命名,具状为扁圆、起棱、状似心形,而首尾稍尖的果实。阿修罗子,本身具有特有的能量,助于修行。
14、星月菩提, 是一种较稀有的植物,质地坚硬,星月菩提外形是乳黄色菩提子珠面布有均匀的黑点,中间有一个凹的圆圈,状如繁星托月,故名星月菩提。被称为世界"四大名珠"之一。
l5、天竺, 是印度的古称。浙江杭州灵隐山之南有山名天竺山。该山里生长的菩提名天竺菩提,大小不一,呈椭圆形,外表有不规则斑裂纹,天竺菩提有典雅深遂的韵味和魅力。
菩提的寓意和象征2
菩提代表什么含义
“菩提” 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代表着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佛之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 (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
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 (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20190403 菩提心观修的基础要素
大乘的根本是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教徒,也无法成为金刚乘的根器;反之,有了菩提心,即使修的是小乘法,也会成了大乘法。
宁玛巴把菩提心分成不了义、相似了义、了义三种:(1)不了义:是指具备世俗菩提心。(2)相似了义:世俗和胜义菩提心需要双运。(3)了义:是指最终要达到的究竟胜义菩提心,也就是证悟空性实相。只有以胜义菩提心才能成就佛果,而以世俗菩提心无法究竟成佛。
但对初学者来说,证悟空性还不是那么重要,而是看有没有世俗菩提心。因为我执粗重的人,很难生起空性境界。而修世俗菩提心,可以逐渐减轻自私自利的爱我执,增长悲心。在世俗菩提心稳固后,再进一步修持胜义菩提心,也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断除剩余的细微自私心,根除我执。所以,对我们现阶段来说,最重要的是修世俗菩提心,空性见解则作为助伴。
这样善妙的菩提心,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会生起来,而心肠歹毒的人不会生起。也就是说,在初学阶段,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善妙,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是故精勤修善心。”如果具有菩提心,则地道都一定善妙,也就是会走上菩萨行的五道十地。如果居心不良,则地道也险恶,一定会走向六道轮回。
讲解菩提心不难,相似的暂时发心也不难,但如何真实生起菩提心,中间的学问就非常深奥。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包括三个步骤: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受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学处。这三个步骤,包括在寂天菩萨所说的发心文里:“菩提心为至妙宝,未生菩提愿即生,已生菩提令不退,并愿增上善无尽。”这四句概括了修持菩提心精要:
1.菩提心为至妙宝:是指希望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的心愿。
2.未生菩提愿即生: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就是修四无量心。
3.已生菩提令不退:生起愿菩提心的方法,是理解了愿菩提心的分类和实修方法,并让它不会退转。
4.并愿增上善无尽:要让菩提心日日增上,是修学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学处。
这样的法如果只是理解,也很难改变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气,所以必须长时间一再地观修练习。尤其念十万遍发心时,最好能把“发殊胜菩提心”的内容看一遍,观修时一定要把众生放在首位。
菩提心观修的基础,首先需要修四无量心。因为没有依靠四无量来修心,就断不了自私自利的心念和行为。在世俗中,不论是位高权重的人或市井百姓,凡是自私自利的人,最终都会伤害自己和他人。而从佛法而言,只追求自己解脱的声闻缘觉,无法获得菩萨的功德,更不会得到佛陀的一切功德,根源就是这个私心在作怪。
四无量心与四梵住有一定的差别。修慈悲喜舍四种心,是转生到色界梵天之因,所以称慈悲喜舍为“四梵住”,意思是指四种能住于色界的因。而修行与实践这四种心,称为四梵行。但转生天界的四梵住,并不是无量心。不称为无量的原因,是因为这样的慈悲喜舍,既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也没有以菩提心摄持,更没有以证悟无我的空性智慧摄持。
而之所以称为四无量心,是因为这四种心的所缘、能缘、果位都是无量的:
1.所缘无量:所缘对境,是六道一切众生,众生数量无尽。
2.能缘无量:能修的心无限广大,没有偏执局限。
3.果位无量:修四无量心,以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为主的无量功德,都能够在自己内心聚集,善根也没有局限,最终成就遍知一切的佛果。
比如,母亲一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乐幸福,心力和范围是有限的。但这种意乐,如果进入到遍知之道上,就是四无量。菩萨道位时的三十七菩提法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四无量,获得果位时,就是佛陀的四无量。
经由反复观修四无量心,而且串习的力量非常强大,就会引发世俗和胜义两种菩提心,将来就会证得佛果。所以,修菩提心时,最好能先修四无量心。反复的观修四无量心,是决定能否生起真正菩提心的基础,因为没有慈悲喜舍的观修来对治我们的自私自利,真正的菩提心是很难在心中被理解其真实的意义和受用所在。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44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