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精进学佛定的目标太多(学佛怎样精进)

学佛百科2023-03-31137

精进对学佛的人来说有多重要

精进是六波罗蜜之一,是成佛的关键。勤劳不懒惰就是精进。以世间法说做事很卖力,就是精进;佛法中的精进是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萨要以精进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罗蜜。

(1)、披甲精进: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退心。如一个兵士上战场时穿上铠甲,不容易被刀枪所伤害,他就勇敢地冲上前杀敌;披甲精进也是这样,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坚定的信心,我们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实现我们的誓愿。而菩萨广大慈悲,立深誓愿都是很难完成与实现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称为披甲精进。

(2)、摄善法精进:

菩萨行者对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学,称为摄善法精进。

(3)、饶益有情精进:

它与饶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点儿不同。饶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对众生有益之事,都应该去做;而对众生有害的事,就不应为之;饶益有情精进是指菩萨做种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就好像父母亲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这样努力的去栽培他们。饶益有情精进是努力给予众生种种利乐,做种种利益他们的事业,精进不懈怠。

精进通六度,例如布施,菩萨要精进的布施,甚至连自己的生命、财物、妻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个精光,这才是精进布施。持戒也是一样,一切微细地戒律,菩萨都不犯,称为持戒精进。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进度在作用,才可完成精进波罗蜜,故精进是十分重要的。菩萨行者更应该在禅定与智慧两度上加倍用功。

学佛真正目的是什么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信仰佛教,是佛教徒。但是自己想过没有,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善根不一样,经历的人生道路也不同,于是学佛的目的也不一样。

有人生活不如意,经常处在痛苦中,想通过学佛给自己减轻痛苦,有的人学佛为家庭平安、还有的求升官发财,还有一种学佛人想通过学佛解决自己的生死大事,求生西方、永出轮回。

学佛的目的就是作佛。

自度度他。

那么,不作佛行不行呢?佛说三界火宅,我们不成佛,就要在六道中轮回。

不作佛,我们就会有烦恼、有忧虑、有生老病死、有八苦,身心都不得自在。

人生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自身,归根到底就是在生活中没有学会放下,使身心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因而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累,越来越辛苦。

人往往拥有的越多,烦恼就越多。

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我们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结果自然没有人能做得到。

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心态,俗话说得好:“欲壑难填。”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着对金钱、美女、权利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它犹如滔滔江水,在人们内心深处澎湃,因小失大的事情,使自己遗憾终身。

看破放下的故事---从乞丐到富豪

从前有一个叫化子每天出门乞讨,他很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他总要乞讨一些粮食积攒起来。

可是他积攒了好多年,他的粮仓还是只有那么一点米。

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打算弄个明白。

一天夜里,他悄悄的躲在一个角落看着他的粮食。

结果,他看见一只大老鼠来偷吃他的粮食。

于是他很气愤,就对老鼠喊道,富人家那么多粮食你不去吃,为什么偏偏偷吃我辛辛苦苦攒下的粮食?突然,老鼠说话了:你命里只有八分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乞丐问老鼠,这是为什么?

老鼠对他说,我也不知道,你去问佛祖好了。

于是,叫化子下了决心,要去西天向佛祖问个明白,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此命运?

叫化子第二天就出发了。

他一路乞讨,走了好多路。

有一天,他好不容易赶到天黑才见到一户人家,便上前敲门,出来一个管家问他有什么事,他说讨点饭吃。

正好员外出来看见了,就问叫化子为什么这么晚了还在赶路?叫化子就说了他的命运,说要去问佛祖一个明白。

员外听了赶紧把他请到屋里坐下。给他拿了好多干粮和一些银子。

叫化子问这是为什么?员外说明缘由,他说他家女儿都16岁了还不会说话。拜托他去西天帮忙问问佛祖,是什么原因?

员外曾经发过誓说谁能让他的女儿说话,她就把他的女儿嫁给谁。

叫化子听了觉得反正都是去西天,我就顺便帮帮他去问一下佛祖也好,于是叫化子答应了。

乞丐又走了许多山路。

走到一座山上看见一个庙,就进去讨水喝。

看见一个老和尚拄着一根锡杖,很老的样子,但很精神,老和尚给了他水喝并且叫他休息一会,遂问他要到哪里去。

叫化子说明去向,老和尚赶紧拉住叫化子的手说,拜托你一定帮我去西天问问佛祖。我都修行了500多年了,按说早该修成正果了,为什么还不能成就?于是叫化子也就答应了这个老和尚。

再往前走,又过了许多沟沟坎坎。

叫化子来到一条大江边上,江里没有一条船。

叫化子着急了,这可怎么办?怎么过去?叫化子哭了起来说,难道我的命就该这么苦吗?突然,江里一个大老龟浮出水面。

老龟说人话了,问叫化子在这里哭什么?叫化子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老龟对他说,我都修行了1000多年了,按说早该成龙飞走了,为什么还是一个老龟?如果你去了西天能够帮我问问佛祖,我就把你驮到对面。

叫化子很高兴的答应了。

叫化子又走了不知多少天,可是怎么也见不到佛祖。

叫化子纳闷了,心里想到,佛祖到底在哪里?西天按说早该到了啊。

叫化子很伤心,于是迷迷糊糊的就睡着了。

突然佛祖出现了,叫化子很高兴,佛祖问叫化子,你这么大老远来这里一定是有什么很重要的事来问吧?叫化子说,是的,我要问几个问题,希望佛祖能够给我说个明白。

佛祖说好啊,不过有个条件,你最多只能问三个问题。因为一直以来都没有人问三个以上的问题。

叫化子答应了,心里想到,我问哪几个问题?叫化子觉得自己的问题不太重要了,老龟修行了一千多年了很不容易,它的问题应该问问。

老和尚修行了500多年了也很辛苦,他的问题也应该问问。

员外的女儿很可怜啊,不能说话怎么嫁的出去?他的问题也应该问问。

于是叫化子毫不犹豫的问了第一个问题。

佛祖告诉他,老龟是因为舍不得它那背上的龟壳才变不成龙的,它的龟壳里有二十四颗夜明珠在里面。

如果它把龟壳去了,就可以化成龙了。

第二个问题佛祖回答,老和尚整天都拿着他的宝贝锡杖,心里整天记挂着,他的锡杖是个宝物,用它在地上一扎,地上就会有清泉出现,如果老和尚舍得扔掉那个锡杖,他就可以修成正果往生净土。

叫化子很高兴,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佛祖回答,如果哑巴女孩见到她的心上人来了就会说话了,突然佛祖不见了。 叫化子觉得自己的事也没有什么,还是乞讨过日子吧,于是就赶紧往回赶路。

叫化子来到那个江边,老龟已经算到叫化子该回来了,就急着问佛祖是怎么说的?叫化子说,你先把我渡过江去我给你说。

老龟把叫化子渡了过去,叫化子说了缘由,老龟一听就明白了,于是就把龟壳脱了下来送给叫化子说,这里面有24颗夜明珠,是无价之宝,对我已经是没有用处了,我就把它送给你了。

于是老龟马上就变成龙飞走了。

叫化子拿着24颗夜明珠又往回赶路。

来到山上见了老和尚,老和尚急着问佛祖怎么回答的?叫化子说了缘由,老和尚一听非常高兴,于是就把那个宝贝锡杖送给了叫化子。

老和尚马上就坐上莲花往生了。

叫化子来到员外家门口,突然从里面跑出一个大姑娘大声喊道:那个问佛祖话的人回来了。

员外也跑了出来,他很吃惊他的女儿怎么突然会说话了。

叫化子说了佛祖的话,员外非常高兴就把女儿嫁给叫化子了。

所以一定要看破放下,命中有的自回来,不必去强求。

真正关爱自己,想救渡自己出离苦海,就一定要学佛,学佛就要学作佛,就要了生死、断烦恼,达到永脱轮回之苦。

我们要学佛,就要明白“修行”几个字的含义。

学佛就在生活与工作中学,修正我们的错误想法和行为!“行”是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就是“修行” ,把佛法当作镜子照自己,千万不能照别人!

自己度自己!发现自己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就是开悟。悟后起改,改正了错误就是“修行”。

学佛有三个字,缺一不可。就是‘闻、思、修’。闻是听闻,‘佛法难闻,今已闻。’能够听闻佛法,甚为不易。但是闻后,没有进一步思惟,也是枉然。

现在三藏十二部到处都有,可是经藏不会开口宣说。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

所以必得深入思惟与研究。再说净土念佛法门是难信之法,若要通达,必须得深入经藏才能明白。由此可知,净土光研究还不行,必须实修。

不能实行,就是废话。要知多闻不如多思,多思不如多行,三者缺一不可。

你学佛多年,还是执着名闻利养,还是执着自私自利,还是随顺烦恼,还是造作恶业,每天还是忧愁,还是苦闷,身、口、意得不到清净,这说明了什么?你学佛的功夫不得力,简直没有入门,连佛的门路都没有摸到!

有一位高僧说过,今日的佛教,不是没有人相信,也不是没有人研究,而是真正修持的人太少,真正有证悟的人太少。尽管有很多人将佛法的道理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但不付诸实行,不能与现实的生活相结合,佛法说得再多、再好,于事无补。

说一丈不如做一寸,好比一个人有很多钱,假如把它锁在箱子里不去使用,那么再多的钱也没有用,如同废纸一堆。钱只有在使用时才能发挥出金钱的价值和作用。

为什么有的人学佛多年,烦恼依旧;求法无量、痛苦如昨?毛病出在结合上。

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二字,真正的含义是有二层意思,“学”是一层,“习”又是一层。习是指练习、实习、结合在一起才能称为完整的学习。

实践证明,我们的学佛,一分结合就有一分收获;一分结合就有一分进步。

如果学习佛法不能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不能和自己的思想与言行相结合,那么,势必佛知还是佛知,我见还是我见,学等于白学。

例如:佛教导我们要布施,而我们仍然自私、贪而不舍。这种“学管学,听管听、做管做”的学佛,怎么会有进步呢?学佛离开了结合,只能是“画饼充饥”、“观梅止渴”自欺欺人。

要知道,时间快如火箭,转眼人就白了头,一旦无常到来,“顷刻一声锣鼓尽,不知何处是家乡”,黄泉路上昏昏暗暗,随业轮回,无有尽期。

为什么现在我们修得这么难?有时候精进,有时候懈怠,反反复复,断断续续的呢?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出离心,看不破这个、放不下那个、还在留恋这个花花世界。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

这样的人,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也懂得很多的道理,但由于他没有腿,所以不能走路,所谓走路的理想不过是空想而已,懂得一点道理也不过是说食数宝。

还有一种人有腿没有眼睛。尽管他的腿很健康,一天能走很多路,由于他没有眼睛,不过是盲闯而已,毫无方向地在那里走。也许走来走去,仍在原地方,根本没有挪窝。这种人,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因为他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只说不修,就等于到佛门中白走一遭,一无所得,那是很可惜的。好比一个人到了宝所,却不识宝,空手而归,那不是浪费时间吗?

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你却说这三界还是挺好玩的!出离心发不起来,修行也就自然谈不上。

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生的痛苦,认识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认识到生死烦恼时时刻刻在逼恼着我们,你才有可能真正地发起出离心,你才肯真正地用功修行。

诸位!修行是修什么?这个不好修,那个不好修,修一辈子只有徒增烦恼。

有人说:“我业障很重。”

你问问他,什么是业障?他也说不出来。罪业很重,什么是罪业,他也搞不清楚!《地藏经》上讲得清楚,“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罪业是什么?罪业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打妄想。

由此可知,学佛人他学什么东西?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学佛到底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这个一定要搞清楚!绝对不是我念了多少部经、念了多少部论,我也会写、我也会讲,那没有用处的,那些世间人都会!

把佛法当作世间一种学问去研究,他搞的是佛学,不是学佛。

他喜欢的东西太多了,一样也放不下,他不是真修,真修的人不但世间一切放下,佛法也放下。

选一部经,一门深入,从一部经成就戒定慧、成就清净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再求解,那个解是正解,不会曲解、错解。

没有根本智,心不清净,看经不理解,听讲意思也错会了。关键是在用心。

要如法的修学,要修真实的清净心,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

读经真正的作用,是用它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决定不是念这个经佛菩萨喜欢,念给他听。

今天造恶业,回去念几遍经,佛菩萨就原谅你、消你的罪业了,那是自欺欺人。

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读多少部经,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经上讲的完全不相应,一天读两百遍也枉然。

读经一定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部经要一次读完,分几段读效果就低,就差很多很多。

读经时绝对不能有任何事情干扰。在家读经最好把电话拔掉,用清净心读才能收到效果。

读经如果常常有干扰,常常间断,这种读经是帮助你熟悉,是练习阶段,没什么大作用。读经要求不夹杂、不间断,等于是跟打仗一样,这不是练习,一定要求得到真实的功德效果。

我们修法的目的只是为了脱生死或渡众生,若不想了生死或渡众生则何用修法?要了生死或渡生,修行者最重要的在于能“自觉”,觉他 ,若不自觉、觉他,别人劝你了生死或渡众生,那效果很有限,相信各位有此种经验。修行者一定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我们要一门深入、专修、专念一句佛号求生净土。

学佛的终极目标是成佛,那么在人生短短几十年里,这个阶段的终极目标又该是什么?

这几十年里要做的事是,正修助修结合着修。正修即是诵经念佛持戒消业障积功德,助修即是改过迁善消业障积福德。这个阶段的终极目标是离开人世时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以便在阿弥陀佛那里继续修行,一生成佛。正修持戒念阿弥陀佛是往生之因,助修为使自己临终时头脑清醒,善缘相助,恶缘远离,还能够净念相继,顺利往生。出家人在家人都会老、死,只要是学佛的人,是不在意这些东西的。早死早往生,早见阿弥陀佛,跟诸上善人在一起了。不会有什么挂碍,念佛人业障消除,老的慢,疾病减少,死还预知时至呢。另外,出家人医疗,晚年的修行生活也是有保障的。他们得到的供养会很多的,不必担心了。阿弥陀佛!

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如何理解诸法实相 实相这个词儿本身代表的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凡夫不是解脱者,所以很容易看到“实”和“相”这两个字所代表的那些意义,而这些“意义”都建立在凡夫的知见上,于是佛又用遮诠,告诉我们实相“无相”,于是我们又关注到了“无”,佛赶快说那个是不生不灭的,于是我们就彻底糊涂了。呵呵。 实际上,换个角度理解下,可能会更好。所谓的“实相”,就是解脱的圣者对于诸法的感知,圣者看诸法和凡夫看诸法有什么差别呢?我们都知道,圣者对于自他诸法都“无我相”,我们可以看到佛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圣者眼中的诸法是依诸缘刹那生灭无常的,所以没有个固定的“相”,所以如果想要找个恒常不灭的“实相”,那就错认佛法了,但是诸法又相似相续,每时每刻都被我们感知。当圣者不是以思维逻辑的比量而是形成定解的现量来感知这随缘起刹那无常相似相续的诸法的时候,他们就无有错谬的观察了诸法了。当我们要简单的描述他们观察到了什么的时候,为了方便描述,只能用个“实相”来描述,实际上,无论是虚实还是不虚不实,或者亦虚亦实,不虚亦不实,怎么用人类的扎根在我见上的词语来描述,都不能涵盖圣者观照诸法的现量。《楞伽经》说大乘佛法离四句绝百非。 那么难道佛经所说的实相就不对么?也不是如此,佛法描述实相一部分是告诉我们诸法的实相不是什么样子,一部分是比喻实相的,修行者在修行时多会被各种“我”的或者“神圣”,或者“清净”,或者“庄严”的变相所迷惑,根据无始以来的习惯和对佛一些对实相的比喻的喻体的附会,从而先入为主的猜测把这些认为是“实相”,于是这个时候我们总会看到佛已经说过了,“实相”不是这个样子的,于是能够继续前进。待到修行精进,机缘一到,如实观照,于佛法生起定解了,呵呵,原来这就叫“实相”啊,于是归家稳坐。

如何正确学佛修佛

学佛有定课最好,并贵在坚持

所谓定课,简单说就是每天固定的功课,适当为自己定一个每天的目标,比如诵经几部、佛号多少声,也可以按时间,主要是养成不懈怠的习惯,让自己更精进。当我们定下每天的目标后,无论再忙再累,都要坚持完。实在是当天完不成的,第二天记得及时补上。

学佛当然不能执著于数量,但在我们还没有养成习惯的时候,执著数量还是比较好的。一开始的时候,数量宜适中但尽量专一。否则一下太多,给自己太大压力,可能很容易放弃。当尝试坚持几个月都没有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但是已经坚持的,尽量不要轻易放弃了。比如地下3尺有一个大元宝,当你挖到2.9尺的时候,就放弃了,是不是太可惜了呢。

修学佛的方法有哪些?成佛,是通过断掉哪些因素,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探讨这个问题,那就要提到佛陀是如何成佛的了,佛陀是怎么成佛,他悟到了什么。自古都将佛陀成道称为降魔成道意即降服恶魔后得到开悟。恶魔是死神也是欲望主宰者,而如果说开悟是克服死的恐惧,断除欲望获得精神自由的话,那么自然就只有处于开悟之中才会和最厉害的恶魔奋战,这其实是佛陀心中的交战,佛陀成道时已经降服了恶魔,但是其后恶魔并非再也没有出现过,开悟后他还是屡屡现身,试着诱惑佛陀,人间的佛陀无可幸免于食欲,睡眠疾病等欲望和痛苦,但是这种恶魔的诱惑佛陀一直都能击退。佛陀成道时证悟了什么?这是极重要的问题,关于这一点阿含经有种种说明,于景博士提出当中的15种不同说法,其中大多是以次地说开悟,十二因缘成佛,以及四禅三明而开悟等说法,但四谛说具有针对其他方面说法的形式,似乎难以将之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始形态,其内的12因缘是缘起说的完成形式,其他还有更为简朴的缘起说,因此应该不是原始佛教的说法,但要注意的是这个说法已经具备了成道内观的形态了。正如于景博士所说第三的四禅三明是成立较晚的教说,而且三明最后的漏尽明和四谛说的内容相同,并且可以看出缘起说与四谛说的思想具有共同点,此外在其他的说法中说佛陀悟了法。佛陀开悟后曾于树下,做如是思维。无可尊敬者无可供敬者是苦。观此世间,余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之见,无有胜我者事故,我宁于自所悟法,尊敬恭敬而安住。按其意思此法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可以从整个原始佛教的源流去探究理解,因此似乎可以说佛陀开悟的内容可以从检讨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来推断,也就是说佛陀悟了法,其内容可以从整个原始经典去推测得知。

第一有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等等。都可以成佛,第二就是断烦恼而烦恼的来源就是贪嗔痴,所以说要断贪嗔痴。第三目标各有不同,第一原始佛教以及南传佛教等等,最终目标就是成为阿罗汉,在灭烦恼的角度来说佛陀也是阿罗汉,只是佛陀的智慧甚为高深。所以不叫佛陀,阿罗汉。大乘佛法就是在小乘佛法的基础上说要成为菩萨,最终目标就是成为伟大的佛陀。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444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