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如何解决苦的(佛陀是怎么度人的)

请 问 佛菩萨如何帮助苦难众生
近几年来,灾难愈来愈多,众生生活愈来愈苦,往后还会继续严重。有人问我,“佛菩萨大慈大悲,如何来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这些话说得没错,但正确的意思往往被曲解。诸佛菩萨慈悲救度,不是说众生缺少食物、衣服,佛就送粮食、送衣服。佛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让众生明了灾难的起因,然后将其原因消除,灾难的果报就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救度一切众生。要想得到幸福美满、自在快乐,这些是果报,果必有因,佛菩萨教我们修因,修善因一定得善果,这才是正确之理、真实救度。
世尊的慈悲,表现在他一生的生活之中。佛是福慧二足尊,也就是智慧、福报都圆满,既然福报圆满,为何不示现享福?《无量寿经》讲,这个世间福报最大的是大梵天王,但大梵天王的福报,还比不上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之人。我们这才明了,佛的福报确实是世出世间无人能相比。释迦牟尼佛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就是大慈大悲的落实。毕竟世间富贵人少,贫贱人多,若佛示现富贵的身分,贫贱人看到佛只有仰慕,而不敢亲近。佛示现贫贱到极处,贫贱之人看到佛跟自己一样,会感到非常亲切,所以心就平了。这是佛的大慈大悲,我们要能体会。
佛教有哪些永远离苦的方法呢?
佛教修证四圣道,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可以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则生老病死的链条就瓦解,不再流浪生死,永远离苦。也可以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或者行六度万行敬三大阿僧祇劫证得无上菩提。
学佛以后,怎样才能战胜人生种种苦,转烦恼成菩提
我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吧。
战胜人生种种苦,分两个途径,一是调心,二是实践佛法中的转运获福之道。
调心是修内在。 实践佛法中的获福之道,是转外在境遇,内外兼修,持之以恒,即可战胜人生中的种种苦。
调心之道,博大精深,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在新华书店里有很多佛法书籍,从不同的侧面谈到了这个问题,建议买书认真学习。
转外在境遇的改运获福之道,同样重要,佛门之中的方法有:
念佛诵经,吃素,放生,持守五戒,忏悔回向,在生活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以上事项,请尽量去做,持之以恒,自然能收苦痛减少,幸福指数增加之效。
在展开来讲解之前,先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佛菩萨大慈大悲,世间仍有这么多灾祸苦痛,为什么烧香拜佛学佛后,佛菩萨不马上免掉我的不顺呢?
这是因为,佛菩萨的神通之力,在因果面前,在世人的恶业面前,有为难之处,举个例子,一个人的前世,有偷盗行为,曾害得人家家破人亡,这样的人,此生就很难在财运方面如意,时机一到,就要破财,他去一个有名的寺庙,烧个高香,就马上洗去过去的罪恶了?菩萨能大手一挥,说:免罪,赐财吗?
所以,佛菩萨济世渡人,以神通力护佑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一面,还是在于教化万民,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己救自己哪!
朋友不知我这样说,你明白了吗?那我继续为你讲解,佛门之中的消灾解难转运获福之道:
像吃素,如一时做不到,可以每半月一素,或每月一素,能做到5%,或10%,都是有功德的,都比不做好。
放生,也是能为我们积德之大善行,放生好处多多,总结一句话,你能慈悲的对待其它生灵,那上苍也会慈悲对待你的。如果欲行放生,可以百度搜索:放生方法,放生注意事项,去了解一下。
放生需要花费一定的钱财,如果经济上有困难,可每周放一个生灵,比如一条鱼,这都是可以的。
关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上,有一大恶,一大善,很能决定我们将来的福气,运气
此一大恶,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即是杀生,上天有好生之德,而生灵最为爱惜的,就是自己的性命,我们杀生夺命,生灵的痛苦很深,怨恨也很深,佛法告诉我们,杀生是大恶行,是有恶报的,我们求福求运,此一条不可不戒之。
另外,有一种极大之善行,很能为我们积福改运,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就是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孔子说过,孝顺父母最难的是“色难”,就是难以对父母和颜悦色,(朋友你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欲行孝道,首先就要做到对父母讲话轻声细语,语气不要凶。
建议朋友你可以去请一些佛学书籍来看下,这样,可以在自己依靠佛法转运获福的道路上,获得更多地支持。我们的福气,运气,一方面可以靠菩萨保佑,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去学习佛法,实践佛法(比如诵经,吃素,放生),去行善积德修来的。
佛学书籍寺庙里有请,新华书店也有售。网上也有,很全,像命运的形成,祸福的根源,人生的归宿,离苦痛得幸福如意之道,这些问题,在佛法中,都为我们作了明确的开示。
小提示:初学可以看一些佛教入门,佛教普及,运用类的书,佛经如一时看不懂,也不要着急,建议先运用佛法,切切实实的转变了不好的境遇,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了之后,再去深入佛经。
在佛法中,为我们谈到的人生的归宿,我们现在是人,那有没有来世呢,来世会变成什么?有没有永恒的生命?另外,来世能幸福吗?还是痛苦?有没有既让自己幸福,又让所有的众生能感到幸福的办法呢?这一点,佛法有详细的谈论
最后,回答一下这样两个问题:
一、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好人没好报,坏人却顺风顺水,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佛法中的因果规律,是通三世的,(前世,今生,来世),好人前世积了恶,恶果在此生此时成熟,故要先受报,恶人前世积了善,善果在此时成熟,故也要先受报。
二、有的时候,念佛诵经、行善积德后却遇到一些灾难,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大灾化小,二是灾难的来源是往昔(包括前世)的恶业。往昔(包括前世)的恶业在此时成熟,故要先受报。
佛陀的觉悟是如何帮助我们去除痛苦的?
佛陀独自离开皇宫,只有一个目的:找到去除自己内心痛苦的方法。为此,佛陀到深山拜师苦修了三年又三年,尝试了听说到的每一种方法,最终在菩提树下悟到去除自己内心痛苦的方法,并确信这也能去除每个人的痛苦。
佛陀走到鹿野苑,对乔陈如等五人讲述了自己觉悟。五人依此禅修,很快都成了觉悟者、解脱者,成了阿罗汉。
在接下来的四十九年里,佛陀无论在化缘的途中,还是在祗树给孤独园;无论在森林里,还是在灵鹫山上;无论回家为病父说法,还是上天为亡母说法;无论为自己的堂弟、儿子,还是为外道的法师说法;无论为幼子夭折的村姑,还是为父亲亡故的油翁;无论为堕入风尘的女子,还是为杀生无数的屠户,佛陀总是随缘为他们讲解自己觉悟到的方法,让他们都得以醒悟解脱,免除了内心的痛苦。
佛陀的弟子从最初的五人增加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到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在不同的法会上,听了佛陀的开示后,都觉悟、解脱了。
在佛陀涅槃后,佛陀的开示经过先后六次结集,以经文的形式被记录流传了下来。
这六次结集,都经过当时的领悟者口诵、讨论、辩论,在一致确认无误后,再最终确定。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每一部经文,都是佛陀所觉悟到的,能去除内心痛苦方法的详细介绍。
那佛陀的觉悟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能去除每个人的痛苦?让我们仔细地读读常见的三部经文《阿弥陀经》、《心经》、《金刚经》就能明白。
在《阿弥陀经》里,佛陀在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强调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利益后,两次说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两次说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心经》里,佛陀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整部《金刚经》,佛陀都在回答须菩提长老的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整部金刚经里反复出现。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陀在菩提树下的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了在以上三部经文里提到外,在诸多经文里都有出现。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个禅修者的最终、最高的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文为:无上的正等正觉觉悟,在南传佛教被称为“正等觉”,在藏传佛教称为大手印、大圆满。
何为正等正觉?当一辆急速驶过的汽车把泥水碾压得飞溅起来,恰好在旁边走的人会立即跳起来闪躲;当吃饭时咬到一粒沙子,会立即张嘴停下;当在野外去抓一把绿草时,结果抓到一条蛇,会立即尖叫起来并迅速扔掉。这些瞬间所发生反应就是正等正觉。
在这些瞬间,任何人仅是对外部状况的即刻对等的反应。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能连续、持续地对外界的变化做出类似的即刻反应,他就是一个佛,他的内心就不会有任何的痛苦、烦恼,因为痛苦、烦恼没有机会、没有空隙生起。
所有人,即使未经禅修,都能正等正觉,特别在幼小、少年时。到了中年、老年只会偶尔出现。此时,人的内心已累积了太多的贪、嗔、疵,累积的经验、知识、想象、忧虑太多,已把正等正觉的佛性全部蒙住了,对当下已不能做出正等正觉的反应。对一切都只能从欲望、得失的角度做出反应,每天都活在痛苦、烦恼中,或是活在想象的痛苦、烦恼中。
佛陀在觉悟、明白这一点时,以至于都不相信,就这么简单,这样就能把每个人内心的痛苦、烦恼给去除掉?
在菩提树下,佛陀反复验证后,确信只要保持在正等正觉状态,就不会有任何的痛苦,就不会有任何烦恼。
所以佛陀说人人皆具佛性,每个人都能解脱,只是被自己的欲望、怨恨、愚痴,也就是贪嗔痴给蒙蔽了。只要通过训练,把这些去除掉,每个人的佛性就能显现,就能体验到正等正觉。也就能在生活中保持在正等正觉的状态,去除所有的痛苦,过上无忧虑、无烦恼、无痛苦的生活。
《悉达多的心理学》(5)|佛陀的治疗
《悉达多的心理学》完结篇。
在对现代心理学提出了「怒其不争」的批判之后,作者转向了第二个部分,佛教。这部分写的尤为精彩,在剔除神秘的部分,佛教思想的主线和核心一览无余。
现在,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把佛教的核心部分过一遍。
世界法则万万千,佛陀却只有一条: 因缘法 。
首先要明确的是,因缘法不是因果规律。科学里的因果是很明确的,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而因缘是模糊的;其二是因果是纯物质的,没有人的意志,而因缘则包含意志。
那么,何为因缘法呢?
即因加上缘,产生果。就有点像,一个元素,再加上其他元素,产生新的元素 。
种子这个因,并不会产生果,但有了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等等缘,就会得到果实。这就是佛教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不可置疑的法则。
因为有了这个法则,其他一切法则都无法独立存在。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一切」这个概念也包含了法则,故法则也是因缘和合,因缘离散。
因缘法的存在,也决定了佛教的世界观。因缘法表现在空间上,就是世界纷杂,表现在时间上,就是流转不熄,表现在世界,就是一切关联,无单一之物。
因缘法应用在人生上,就是「三法印」: 无常,苦,无我 。(一般所说的三法印说法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这其中,苦是贯穿始终的概念,但又与我们所理解的苦略有不同。
首先,苦是行苦,即一切都会变化,一切都在变动之中。
其次,苦是坏苦,即好的东西不会持久,花会凋谢,爱情会转淡,生命会消逝。
最后,苦是苦苦,我们对前两种苦的心理反应,即我们理解的痛苦。
这三种苦一起,才是佛教苦的准确内涵。从因缘到人的痛苦,是一个完整的递进链条:
因缘——》无常——》变动——》败坏————》痛苦 。
有人会说,但也不能说人生就是苦,毕竟还有快乐的时候。若我们按照上面所述的「苦」的内涵来分析就会发现, 快乐也是苦 。
首先快乐会变化,其次快乐终将消失、败坏,最后,我们因为失去快乐而变得痛苦。因此,快乐仍然在苦的三重定义之内。
佛陀对苦有七种分类,可以看做是两个大类。第一大类是身苦,包括生老病死四种苦;第二大类是心苦,包括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三种。
作者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苦新的含义: 苦即烦恼 。看起来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苦、集、灭、道 是佛教的「四圣谛」,可以看成是悉达多心理学的全部内容。
苦,烦恼的现象;集,烦恼的诊断。这两谛可以视为心理学的理论部分。灭,治疗的目标;道,治疗的方法。此两谛对应于心理治疗部分。
烦恼来源何处呢?佛教认为有四个来源。
来自认知与行为 ,「惑业苦」中的惑,即错误认知,业即行为,说的是错误的认知产生了错误的行为,故带来烦恼。
来自贪嗔痴 。贪婪、嗔恨和痴迷(一般解释为不辨是非,即无明,作者似乎为了对应工整而故意曲解),产生了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烦恼。
来自执着 。禅宗可谓破执的极致,连仪式打坐,甚至佛经佛祖都不许执着,出了不少狂僧。
最后一种是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来源,也是根本解释,即 来自于无明 。一切根源就是不明白,不明白究竟的真相。
说完了诊断(集),那么如何治疗呢?这就要明确目标(灭)和方法(觉)。
看到了烦恼了病因,目标自然是烦恼的消灭,反过来说, 就是平静 。
平静不是一种情绪。所有的情绪都符合苦的三重定义,只有平静例外。
从认知入手,去贪嗔痴;或者从行为入手,去执着;或者从根本入手,破无明 。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具体要做些什么呢?
烧脑的部分来了。作者提炼出佛教的三个独特之处,即其他学说几乎没有深入的领域。
第一,一种想 : 思维不是我 。
佛陀站在了古今中外所有思想家的对面,认为思维不是我。这有两层意思:思维不是主体,故不是我;思维无自我,故不是我。
人可以说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佛陀说「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人。这好比一辆车,有车辕、轴、轮等组成。那么,请问每个元素中,有没有任何一个拿出来可以称为「车」?并没有。人也一样,只是这些元素组合到一起,暂时称为人。并没有任何一个器官或者意识元素可以用来代表我, 所以人没有主体,任何一个元素都可以细分,故任何一个元素都没有主体,故思维不是我 。
第二层意思,任何东西要称得上「自我」(或称自性),必须满足:独立的,永恒的,自己主宰命运的。这世间,没有任何一件事物能够满足此条件,因为因缘法。故思维无自我,不是我。
同样的道理,身体、世界、一切都不是我。
不是我,并不是说我不存在,而是说, 存在但不实有 。
好了,思维不是我,用在何处?
佛陀有个比喻,第一只箭是初级认知,即感觉,射中你会痛。第二只箭是刺激认知,判断及引起的情绪情感意志。 思维不是我,可以让你拔出第二只箭 。
比如你被一个凳子绊倒,你痛了,这是第一只箭。你开始胡思乱想,谁跟你过不去,要把凳子放到这里,没道德,脚上会有疤痕吗……这就是第二只箭。对我们伤害更大的,往往是第二只箭。
第二,一种我:我不是我 。
前面经过一切不是我,不已经可以解释我不是我了吗?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矛盾,即佛教的轮回说。如果一切都不是,那么轮回的载体为何?如此一来,佛教的理论就无法自圆其说了。
佛陀对此问题一直是回避的态度,但是明确的否认过单一、不变、主宰的灵魂。
作者从这里找到了解决之道,即否认的是有条件的灵魂,但并未否认灵魂本身。因此,他主张解决之道同上: 存在但不实有 。
于是,无我的概念究竟了。
第三,一种觉:验证无我 。
这被视作是核心之道。觉,即觉知。
感觉发生于器官,觉知发生于头脑。觉知是有意识的,它的核心特征是: 思维不加工 。
这一条路,只存在原始信号:感觉被大脑「觉察」,但没有处理;接着大脑确认「知道」,但仍然没有处理。
觉知打通理论与认知,打通认知与行为,打通身心的隔阂。
觉知的练习也很简单,静坐进入禅定,然后按色受想行识的次序进行觉知 。最终体征到身体、情绪、判断、意志、意识的无常,体证到苦,体证到无我。
大道至简,听一个高手说过,最简单的往往最有效。有此一招在手,也不需要其他法门了吧。
我们终将走向觉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4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