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什么意思(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般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

学佛百科2023-03-1097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我们人在这世界上的时间,转瞬之间,就消逝了。可是人人放不下,执东著西,觉得世界的一切是真谛,所以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在名利上徘徊,为名利尽做些违背良心的颠倒事。

到后来的结果,为名者死在名上,为利者死在利上。一生你争我夺,在名利上颠颠倒倒,究竟为什么?因为不认识贪、嗔、痴是三毒。众生之所以被业障缠身、被各种烦恼侵扰,人生之所以痛苦,皆因犯了三毒。三毒指的是贪、嗔、痴。

贪让人永不满足,嗔让人产生恶意,痴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贪欲、嗔恨、愚痴。

我们深陷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五阴炽盛苦,这些苦海中,我们忍受这诸多的烦恼,迟迟得不到解脱,根源都在于这三毒。人一定要去掉这三毒,才能在世间快活生存!

三毒的贪欲指的是渴求,依凡夫的习性,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自然想要执为己有,这就是“贪欲”。贪欲是一种向外的追求,意味着内里面缺少点什么,所以必须向外追求,以满足此渴望。

贪欲的表现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又继续增长、扩大。

贪欲的基本渴求有两种:一是感观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续的渴求。除此之外,贪还有一个最要紧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识中对追求的贪执,这种烦恼的危险更大。

正因为三毒的贪欲难以满足,所以佛教强调贪是一种疾病,用满足贪的方式去解决不是办法,只有断除贪欲才是根本。

三毒的嗔恨: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嗔恨。佛经中所讲的忿、恨、覆、恼、嫉、害就是对嗔恨形态的概括。

嗔的本质虽是嗔恨对方,其意图虽是要伤害或毁灭对方,但无论意图是否达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刹那,其人之心中直觉的会感到极端的痛苦或不快。

三毒的嗔恨之所以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痛苦,是因为嗔之本质是恶意的,恶意在对别人之时,则其无形的反作用也会自然伤害自己。所以,佛经中说,极度愤恨的怒火,给人带来的灼痛实不亚于地狱之火。

三毒的愚痴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无明。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

无明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错误的知。最初的佛法中认为,痴就是我执,后来又有四邪见来加以说明:一是把无常的事物认为有常;二是把痛苦的事情认作为快乐;三是把无我的认作为有我;四是把可恶的认作为可爱的。

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以痴为根源产生贪和嗔,没有三毒的痴,就不会有三毒的贪和嗔,所以佛教特别强调痴是一切烦恼及痛苦的根本。

因此,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灭贪嗔痴,尤其要转识成智。《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转识成智,若能转识为智,则无明烦恼灭尽,自能开显佛性,找回自我。所以,佛法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烦恼即菩提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一、佛学大词典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

【烦恼即菩提】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法藏之入楞伽心玄义载,烦恼为分别性,故其体非有;即见惑性空时,不必断除烦恼惑,而得入真如,故说烦恼即菩提。又‘烦恼即菩提’常与‘生死即涅槃’并用,二者皆用以表示大乘佛教之究极。[大智度论卷六、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四]

二、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

【烦恼即菩提】 (术语)止观一曰:‘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中略)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又曰:‘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谛。(中略)烦恼亦即是菩提,是名集谛。’此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义,为大乘至极之谈,依教门之浅深而异其归趣。参照即条。法华玄义九曰:‘体生死即涅槃名为定,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十不二门指要钞上曰:‘若离三道即无三德,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教观大纲见闻曰:‘密教谓爱染明王表烦恼即菩提,不动明王表生死即涅槃。显教谓龙女表烦恼即菩提,提婆表生死即涅槃。’

三、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

【烦恼即菩提】

谓烦恼在表面上虽然是菩提(觉)之相反状态,但是在本体上,烦恼与菩提二者是相即、同一的。若谛观诸法,证得缘起与无自性之空理,以无上之智慧照见贪嗔痴等烦恼时,则知全体皆是法性(dharmata^);离却法性,别无诸法存在,故云‘烦恼即菩提’。同时,依此正觉而泯除‘执意断除烦恼的执着’时,趋入真如、诸法实相的大道反而能豁然开朗。

经典中类似之名句,尚有‘诸烦恼是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维摩经》〈观众生品〉)等语。此外,类似的语句‘生死即涅槃’也常被用来表示大乘佛教的究极境界,并藉以破除修行者对于‘染净对立’的执着。

附︰法藏《入楞伽心玄义》(摘录)

见有惑可断,是惑而非智。若见惑性空,是智而非惑。是则见有惑之智,此智亦须断。诸惑之性空,此惑不须断。经云︰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又云︰烦恼即菩提等。此并就智见惑性、相尽无断,方为实断也。(中略)

经云︰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此则虽惑而顺也。有漏善品趋向人天,违出离道,此则虽善而违也。(中略)诸惑就实,无非称理,如云烦恼即菩提等。善亦准此。善法存相,亦有乖真如。住事布施,不到彼岸。惑亦准此。《思益》云︰如来或说净法为垢、惑法为净。谓贪着净法为垢,见垢法实性为净。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六;《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智顗《四教义》卷六;《佛性论》卷二〈显果品〉;《维摩义记》卷三(末);佐佐木现顺编《烦恼の研究》。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这四句话: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般、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谢谢!

楼主好,我给您讲个故事,您如果明白了自己悟出了。我就不解释了。如果您不能明白,请告诉我。  有一个盲童在一间房子里面走到什么地方都会被伤到,其实这间房子里面都是宝贝,但对于他来说都是烦恼,因为他看不到这些宝贝,反而被这些宝贝所伤害。可是他后来复明了,看到原来伤害他的都是无价之宝。

这些宝贝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他自己的复明。烦恼就象这些宝贝没有变。佛家说的“烦恼即菩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法融禅师云:“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外界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就象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个改变是我们由盲复明的改变,宝贝(菩提)虽然有不用去守,但我们还执著于盲,那么宝贝始终不能被发现。

菩提的具足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烦恼即菩提(正觉),生死即涅盘(寂灭)

烦恼就是自己心灵的反思。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对事务,生起种种评价、判断、思考,因没有答案而呈现心的焦灼浮躁。

在表现上,这种心灵的反思就是觉察和思索的开始。

所以,从这样的意义说,自己的心的烦恼,就是自己觉察和思索的开始。

但是从结果上,思索的开始,并不等于觉悟的出现。所以说,烦恼即菩提,只是在表相上的相似性,只是开始,还不是完成。

如何理解“烦恼事菩提,生死即涅槃”这句话?

1.菩提如水,烦恼如水上之波浪。

烦恼平息时,烦恼即是菩提;烦恼出现时,菩提即是烦恼。

2.相有生灭,而灵灵觉性无生死相、无生无灭。

这个没有生死的相就是涅槃,若您事事都透得过,谓证得涅槃。

送您一偈:

烦恼菩提同,生死涅槃等,归无所得处,真空妙有中!

红尘即净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什么意思

这是修炼的达到境界了。

红尘就是人间凡俗,在普通的环境中也能感觉到净土,在烦恼中明白智慧,在生死间感受重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49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