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心发菩提心(佛教讲感恩心)

感恩三宝
#2019盂兰盆节#
菩提心就是感恩心
无量的众生、三宝、父母师长
对我们都有恩
既然发大菩提心
怎么样能够持续这个菩提心
我要感恩
所以要好好的修行
如果没有佛
我们听不到这个法
没有三宝没有师长
这个法也没有办法延续
我们要报师父的恩
师父是我们的法身父母
我们今生能够觉悟生死
开采我们内在的般若智慧
那都是师父的恩、三宝的恩
——恭录慧律法师法语[玫瑰][玫瑰][玫瑰]
感恩南无阿弥陀佛,感恩佛教大法我是一个初学佛,佛的弟子我不懂发菩提心的意思?
嗯,嗯。慢慢来。学佛需要一段时间。也需要受好戒律。没有戒律做为基础。你的心不够慈悲。发不了菩提心。当你明白了无常。你就明白。生灭法了, 身体有生灭。佛法修的。就是灵性。禅宗说的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菩提心的意思。就是成佛的心。 不急佛法。还有很多经书。需要你读。 有机缘到寺庙。容易精进。念佛。
什么是发菩提心?怎么发菩提心?
《大日经》将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句话:“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密法的核心。密法的一切修持,如念咒、修明点、修拙火、礼佛、供养等,一定要与菩提心相应,方能证道、入道。因此菩提心被喻为“成佛的种子”。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将菩提心的功德归结如下:
1.能消重罪,即消除无始以来的罪障。
2.能获妙乐,即获得最殊胜的安乐。
3.能为所求,即得到想要得到的幸福。
4.名至敬归,即受到人与天人的敬仰。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圆满无上智慧之心,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又是两者的统一体。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从修证的次第上,菩提心依次可分为三种(从低到高)
1.愿菩提心:
“愿为百业之先”。具有伟大的抱负,弘深的誓愿,这是修菩萨行的先决条件。愿菩提心,就是要首先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我们在皈依时所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均给我们作一个榜样。
2、行菩提心:
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有了愿菩提心,又付诸行动,将它提高为行菩提心,那么这个意愿就会深深地渗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当中了。此时,我们所发的愿心,所持的戒誓,所行的修持,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寂天菩萨这样赞叹此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3、胜义菩提心:
它是慈悲与空性的统一。此心一发,即已悟入无生法忍,转识成智,证得真如实相。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达的无上智慧,不生不灭,涅磐寂静。以上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可以视作发菩提心的三个阶段,但又各有择重。愿菩提心,择重于发愿;行菩提心,择重于深悲利他;胜义菩提心择重于体证般若。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菩提心的阐发,哪怕象火花一样的一闪念,就已具足无量的功德。在佛经中,称赞初发心的菩萨为“众生之上首”,可见发菩提心对学佛人是很重要的。
如何发菩提心呢?
首先要忏悔罪业。
在一个充满烦恼和罪业的心中是发不起菩提心的,纯净的菩提心必须在三世清净的心中才能生根、发芽。比如,一个瓶子要装纯净的水,首先就要把瓶子洗干净,再注入清水,若瓶子不干净,再纯净的水倒进去,都会变成污水一瓶。可见,忏悔罪孽是发菩提心的第一步。
佛陀《四法经》中宣:“若菩萨摩诃成就四法,减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做了适当调整,详细地论述了忏悔罪业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步:发露先罪(悔过行)
将自己心中的罪孽剖析出来,如同泻腹中的毒物,这样可以避免罪感潜伏在内心深入作崇。
第二步:依止三宝(依止力)
寻找精神上的依托,以消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就好象病人要寻找医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帮助。
第三步:依教对治(对治行)
以佛法来调伏烦恼,广修六度,十善四摄,积累资粮,恢复道力。好象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调理、恢复健康。
第四步:誓不犯罪(制止力)
就象病愈后要时时小心饮食,注意冷暖以免再度引发疾病。同样,发露罪孽,清静之后,必须严持戒律,精进行持以防止罪孽的再度产生。
以上四步骤是忏悔罪孽的最有效、最圆满的方法。像这样习修功课,原来“五毒”炽盛的心理温床,就会逐渐转化为安祥、慈悲、智慧的土壤,菩提心的种子一旦播下,自然就会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视一切众生如母。
若只是忏悔罪孽,却不能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无量的众生,那还不能算做发菩提心。为培养我们对众生的慈爱之心,可以先观想我们的母亲,为了养育我们,所付出种种辛劳,所承受的种种痛苦,首先对自己的母亲升起真诚的强烈的慈悲之心,报恩之情来,并愿意为了母亲获得安乐和幸福,付出自己的一切……,逐渐将这种慈悲心扩展到你的亲人,朋友;接着再做进一步观修,在无始的轮回中,无人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亲人(包括人、冤家、恶徒、邪魔、直至一切友情),我们应将他们视如已母,不惜一切代价,带领他们脱离苦海,获得安乐,以报亲恩。此心一发,菩提心的种子就已成熟了。
第三、转逆缘成为法道资粮。
当我们受病苦折磨,他人恶意中伤,遭受失败的打击等种种逆缘时,我们不应怪罪于任何他人,而应找出问题的症结“执我”。所有的佛法均是针对此症而修习的。此时,应谨记用寂天菩萨的“自他交换法”作如此观修:无人过去不曾为我的父母,我应思维他们的利益多于自己的利益;舍弃“自我”,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承担他们的痛苦;再进一步观修,伤害我们的人,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修持的机缘,应把他看成是帮助我们的善友;我们所受的病苦,是鞭策我们勇猛习修佛法的动力。如此一来,我们不仅不应对他们起嗔厌之心,还应升起感恩之情,转逆缘成顺缘,成就法道资粮。
菩萨行者所发菩提心,必须具有两种欲乐。
1.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
2.欲成无上菩提(成佛)
若只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
若但求成佛,不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
在密法中,修身和修心(发菩提心)的理论和实践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定慧双修,身心双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修动机端正、目的明确,成就无上佛道。若没有菩提心的指引,单纯地追求“修法”,日久功深,得来的只会是“狂慧”与“邪灵”,不能证道,入道!非但不能成就佛果,反而招来入地狱之因!
------------------------
以上是网上搜索的。
如何能有效地修感恩心,慈悲心呢
阿弥陀佛
修慈悲和感恩先从吃素,戒杀,放生,孝顺父母和念佛开始啊。然后修忍辱,和去做义工啊。
黄念祖老居士---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
第一、出离心。此心虽比后两者浅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要能透脱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儿子女、功名富贵、生活享受),谈谈容易,做到很难。甚至有的出家人,虽然摆脱了世间的家庭眷属,名誉地位,可是内心仍夹杂着自己想当佛教领袖、众生导师。于是大占山头,大收徒众,重用亲信,宗派相争,生活享受如同富翁,这与释尊舍皇位离王宫,林间度夜,托钵乞食,真是鲜明对比。所以世间这些难舍之物,都像癌细胞,是万万不能发展的。所以首先要对这些难舍的东西能舍,不再留恋。出离心不是消极厌世,恰恰相反,这是真正的大雄心。为了积极救世,就须轻装上阵。自己还在昏睡,焉能唤醒别人的酣梦?更切己的是留恋世间,正是最严重的执着,那么你的镜子就擦不干净了。首先要有一个出离心,这是个最根本的。
第二、慈悲心。佛为什么要出家?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我我吃你,这样来维持生命。众生非常苦哇!因之发心求道救度,这是慈悲心。在人世之间我们也看到多少灾难,多少苦痛。非洲的灾情,两伊的战争,多少血泪呀。怎么能无动于衷?这种同情与救度的心就是慈悲心。佛菩萨看一切众生与自身如同一体,这就是同体大悲呀。佛看一切众生如同佛的独子,这是大慈悲心,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华严经》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所以不管佛教哪一宗,都必须从慈悲心出发。修罗都有本领,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所以你没有慈悲心去修练,总之是盲修瞎练,成为阿修罗而后已。密宗《毗卢遮那经》也说:“大悲为根”,第一句话就是要从大悲心出发,可见显教密宗同一根本。有人看见密宗金刚像很厉害,令人生畏,而不知这是极度的慈悲。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样,他要生气,要教导,甚至责打孩子,都是为了要教好他们,并不是要伤害孩子,就是这样,都是大悲为根。如果没有慈悲心,只是去修气,不管修什么练什么,最后都要成为魔的眷属。
第三、菩提心。觉悟的心。《毗卢遮那经》在“大悲为根”之下,紧接着便是“菩提为因”。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也就是佛。一切事从因得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种菩提就得菩提,种佛就得佛。“菩提为因”就等于是说,咱们现在播种,你种了一个佛的种子,将来它就要结出佛的果。所以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这同《华严》说:“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完全是一味的。菩提心简单地说,就是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华严》说,这三个像是一盏油灯的三个方面,灯油、灯炷与灯光,缺一不可。而关键是灯光,不发光的灯有什么用?灯的光譬喻大智慧。我们看到本来是佛的众生,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觉悟,冤冤枉枉的在轮回之中受种种苦,所以要救度,这是悲心广大。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这就是大愿。大智慧呢?那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如《金刚经》:终日度生而终日无所度。这样的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就是菩提心。我们要发起菩提心来,我们能发起这个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果学佛还没有发菩提心,或者曾经发过,但又忘掉了。《华严》教导我们:“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经文应该引起学佛的人的深切注意!离开了菩提心,纵使修种种善法,也是为魔服务。这都是真语实语,佛不会吓唬我们。
菩提心应该怎样发心?
菩提心---是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仇人。因为有感恩才有帮助。
菩提心---是一颗忏悔的心。忏其过错,悔不再犯。因为有忏悔,人心才能正,正法才能再现。
菩提心---是一颗无我的心。是一颗平等心。而没有前者,哪来后者。
菩提心---是我们的一颗真心。用真诚心去改过。用真诚心去帮助他人。帮助我们所有的亲人。
发心就是为了行动。行动是证明发心最有效的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49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