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陀说过意业吗(佛陀的意功德)

学佛百科2023-03-1093

难道起心动念都是在造业吗?

首先要明白业力,分身、口、意三种,虽然只是想一想,但是这个想属于意业,而意业的罪在三种业力中最重,有句话叫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念在脑海中种下种子,当外缘成熟时就会结果,

佛陀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有说过,是针对阎浮提众生(咱们这个世界)所说,这话真真切切,没有虚假啊。你自己用心体会一下就知道了。单从贪恚痴根本的三毒方面来讲,基本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比如:今天吃点啥好?穿什么衣服会漂亮一些?等等吧。自己慢慢体会不难发现

佛教上的“业”是什么意思?

通俗的讲:“业”是组成因果关系的原素。业力是指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境遇,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境遇以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宿世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可能性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轮回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业的分类】

身业----由身体行为所做的业;

口业----由语言行为所做的业;

意业----念头;身、口之所造业都是随着念头而造是业,念善则造善业,念恶则造恶业。

【十恶业】恶业有所谓十恶业,分别是三身恶业、四口恶业和三意恶业。身三恶业:是杀生、偷盗、淫欲,此三业皆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四口恶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此四业不但是生死轮回之根本,而且是一切天灾人祸的根本;意三恶业:是贪嗔痴三毒,此三毒是无量无边之烦恼根源和三恶道的直接业源,是致人身体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灾、火灾、风灾的直接原因,如水灾的业因是贪欲,火灾的业因是嗔恚,风灾的业因是愚痴。另有大恶业,就是“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善业、恶业、无记业】业又根据动机或道德意志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 善业有“有漏善”和“无漏善”。无记业则是不善不恶,但又分二种:“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不善不恶但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无记”;分不出善恶,但不会遮盖本性的,则叫“无覆无记”。

达摩祖师云: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聊聊住寺院的意义与注意事项

最近有个腾讯有个综艺节目叫《向往的生活》,其实相信去过寺院的善男信女都会很向往寺院的清净的生活:冬参夏学,晴耕雨读,日常青灯黄卷听法参禅,偶尔做点写写画画的无益之事,消遣这有涯之生,想想就心驰神往······当家中烦心事太多,工作压力太大时,寺院简直就是触手可及的理想国啊。

而作为一个在寺院生活了十年的人,我只想说你想的太美了,如果只是要一个世外桃源的幻想对象做心里寄托,这篇文章你可以不用看,毕竟“不存在的苹果才是最完美的苹果”,人的幻想一旦落了地,总会立刻一地鸡毛。

而如果真的想在寺院住几天感受一下,那就要搞清楚一些事情:

首先寺院的生活其实很累的,起码身体上的疲劳并不会比在家人少,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说的就是这种生活。而且愿意接受去普通香客住宿的寺院一般都是缺劳力的小寺院·········

其次,寺院也不是想住就能随便住的,如果是没有皈依、受戒,甚至没有佛教信仰的“社会人”,抱着放松休假的态度想去寺院住,肯定是会吃瘪的。

再者,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正确的态度才能让自己在寺院的生活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南山律在家备览》云: 事钞云 : 凡入寺之行,与俗人作入道之缘。建立寺者,开净土之因。供养僧者,为出离之轶也。

这段话很好的说明了我们建寺、入寺、供僧的意义。

寺院的建立是为了在这个众苦逼煎热恼无比的娑婆秽土之中,建立一个给予人们内心清凉、安隐,能够在这里修行的“净土” 。

寺院的别名:“伽蓝”,意译过来就是“清凉地 ” , 寺院因为有三宝的威德摄受,故能化解人们心中的焦虑与热恼。好似“大火聚中 青莲花开”,故名“开净土之因”。

而人们进入寺院,则是为了与佛法结善缘,开发自己的善根,《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如果是为了消遣观光,那就大可不必去寺院。

寺院不是景点,更不是高级会所,是善男信女们熄灭热恼的清凉地,是植众德本的大福田,更是熏习善法的旃檀林。

人们的之所以会心烦、会痛苦,除了被 名利缠缚,为生计奔波,陷爱染淤泥,更是因为无明。

世俗的种种“消遣”只是 暂时通过刺激感和新鲜感麻痹人们对痛苦的感知 ,并不能真的解决问题,只有来到寺院礼拜三宝、听闻正法、如说修行,才能让自己被无明缠缚的心得到解脱,所以说“与俗人作入道之缘。”

亲近僧人是因为僧人佛法的传承者,也是三宝之中唯一能与人们互动的一“宝”,更是善男信女的“福田”,人们供养和亲近僧人可以培集福慧,让自己有资粮出离三界火宅,跨度茫茫苦海,得到解脱,这就是“出离之轶”。

(轶即是辙,车所从之道也,这里就是比喻修行出离的路径)

明白了这些,你就会放弃自己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目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住寺院好处以及注意事项。

住寺院的好处除了上文提过的培福修慧更容易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寺院有清净的环境和清净的熏习

正所谓“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

主观的心与客观的境是相因相成互为因果的的关系,而我们凡夫因为心力羸弱,更多情况下都是“心随境转”的,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环境对我们有“熏习”的作用。

熏,是如露重熏衣,香气袭人。人在兰麝之室呆久了,自然遍体生香;

习,好比是幼鸟鼓动着翅膀不断练习着飞,久之成自然后振翅即起,不假思维。

熏习的作用方式很像练习,都是通过不断地重复给人以某种塑造。但和练习不同的是:熏习的过程往往是无意识进行的,所以它给人的影响自然而然又无可抗拒。

《大智度论》中有个故事:一位国王,是个虔诚的优婆塞,他问佛陀:“我常需要处理政务,有时甚至不得不领兵打仗。这种时候,我的心就会很散乱。如果我在临命终时,心也散乱,没有专注在念佛上,能不能到好的地方去呢?是否会投生到恶处?” 佛对他说:“不要担心,如果平时有强大的善业熏习力量,你一定能生到好的地方去。”

佛说了一个比喻:有一棵树,它以向东边倾斜的姿势生长,这样一直向东长,就形成了倾向性。那么,等到把这棵树砍倒的时候,无论从哪里砍,怎么砍,它一定是向东倒下的。

——除了熏习善业能让我们往生善处之外,佛陀的这个比喻还告诉我们:当我们熏习不善业熏出了强大惯性的时候,也可能是在给自己造成一些定业,因此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清净的环境会带来清净的熏习;清净的熏习会带来清净的心相续;心净佛土净,一旦念念之间都是清净的相续,则任何对境都是清净的,都能带来清净的相续。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转一圈有一圈的境界,转一圈有一圈的欢喜。

宋代慧洪大师曾有一首著名的偈语:“道人何故,淫房酒肆;我自调心,非干汝事”,说的就是心相续清净之后的果地风光。境不自境因心故境,一旦清净的心相续建立起来,自然一切都可以往道上会,所谓“心平何劳持戒”说的就是这个状态,祖师大德不是不持戒,而是持的“不持而持”之道共戒,一旦见道,自然“戒与道俱发”。

而在这之前,处于因地的我们先要找一个相对清净的环境培福修慧,训练出清净的相续,在这之前先别谈“心净佛土净”,那是倒果为因,以凡情滥胜解。

住寺院的注意事项客观来说,主要就是那些墙上大写加粗的丛林规矩,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丛林规矩只能吓唬吓唬刚入寺的人,庙里呆久了慢慢也就百无禁忌,进化成所谓的“庙油子”,身段灵活的穿梭在各种规矩之间,但这样子住寺院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就要求我们在三个方面多多要却求自己,即:身、语、意三业 。

首先身子骨一定要勤快,寺院的饭菜虽然好吃,但却不好消化,无论你受用的是信财也好,亡财也罢,归根结底都会消自己的福报,如果再懒惰、放逸,不听招呼,整日无所事事,福报消耗的是很快的。

(信财是指施主以信心敬施之财,信士所供养的任何财物,都称信财,除为亡人超度之财外,彼名亡财。)

其次要少说话,我们日常说的那么多话,但是真正有效率有必要的话却没几句。多半都是散心杂话、闲言碎语、浮言靡语、妄言绮语,看似是打发了无聊,实则是纵容烦恼引来了更多无聊。

既然为了清净去寺院,还是相见无杂言, 互勉念佛声吧 。

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便非常熟悉了,称呼出家人业一定要用敬语,切勿直呼姓名,哪怕是沙弥,也要礼如大僧,勿以位小而不加敬。

宁以利剑截断其舌,不以恶言、粗语堕三恶趣——《增一阿含经》

再者就要致力于持续的觉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数息观、不净观、无常观都可以尝试。

佛教认为三业之中,意业为最,因为意业可以动身发语。

曾经有一个认为身业为最的尼楗子外道,认为佛陀说意业为最是错的,让自己的弟子优波离和佛陀辩论,结果优波离被佛陀辩驳的哑口无言,心悦诚服改信佛法,尼气的楗子外道吐血病逝。

身业口业稍加努力便可清净,唯独意业不仅是三业之中最重的业,而且是我们造得最多的业。

《地藏经》讲,“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而且身业语业虽然难以掩藏,却较为容易消弭,意业则不然,一个恶念3可以不表露出来,不让别人知道,但自己的心却无从躲过扭曲和热恼。

现代人流行断舍离,有朋友就问:佛制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蓄财务,是不是也是在教导断舍离?

我说佛教的确有断舍离的精神,但最能体现的不是这些外相,而是种种祛除妄念的禅观作意。换而言之,上乘的断舍离对象是贪嗔痴,而非人事物;

三业之中意业为最,意业上的贪嗔痴清净了,自然也就没必要积攒太多的“劳什子”,所以才会有“上等行者一个包,中等行者一肩挑”的说法。

但并不是因为断舍离外物,所以清净,而是心地清净后,不需要不必要的负担。

看不清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只在一些外相上下功夫,就是肤浅的下乘断舍离了。

其实管好身口意不仅是住寺院的注意事项,更是修行入道的不二法门。

《无量寿经》云:“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把身口意摄受好,不仅能不触恼别人和大家更好的合和共住,还更容易获得清净的相续。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身心的收摄回到家中后虽然不易保持,但也正因如此更要努力用功。

乃至一切处,一切时,皆致力于陶镕身心,炼磨身心,收摄身心,使其形骸不得放浪,心念不再纵恣。进而再努力闻思,努力修行,久而久之,内心相续自然清净。

心净佛土净,也就没必要继续猫在寺院吃斋饭了。·······················

佛法里面的“业”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在《增支部•第六集•第六十三经》里面,佛陀说:

“诸比库,我说思即是业。因思而造作身、语、意之业。”

业,巴利叫做 kamma 。那什么是业呢?业,源于字根 √kar 。kar 是做的意思,再加上ma,所以在梵文的形式里面叫做karma ,古代翻译成羯磨karma ,但巴利就把它简化为 kamma 。字面的意思是行为、造作,或者做。

对于有情来说,任何在身、语、意方面有意志的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好的或不好的,都是属于业。表现在道德上,我们就称为善业或者不善业。在究竟意义上来说,业是指所有善与不善的思。因为,业可以表现为我们说到的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但真正来说,能够造业的其实只是思心所。

思心所有两种作用,第一种作用它可以起到组织和敦促其它的心所一起对所缘作业;而同时,它自己也可以负责造业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思理解成一种动机,或者说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动机,或者意志力。由于这种心所造下的力量,它能够留下一定的影响力,我们称这种影响力为业力。

除了佛陀与诸阿拉汉之外,任何的思都称为业。

业的定律就是很有名的一句话,叫做:

Sabbe sattà, kammassakà, kammadàyàdà, kammayonã, kammabandhå, kammapañisaraõà, yaü kammaü karissanti kalyàõaü và pàpakaü và, tassa dàyàdà bhavissanti.

一切有情都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无论所造的是善或不善之业,都将是它的承受者。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业的主人,都是业的继承者,自己造的业要自己继承。以业为起源,例如我们之所以有生命,是由于业,我们造了业带来的。以业为亲属,因为业一直都围绕着我们,而我们所造的业,最终我们还得依靠我们的业去投生,无论我们所造的是善的或者恶的业,我们都将是它的承受者,就是这些业的承受者。

用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同类相应的定律。有一句话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来形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

佛陀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造下了身的恶业、语的恶业、意的恶业,他想要由这种业而带来乐的果报,那是绝不可能的,是无有是处的。同样的,如果一个人造了身的善业、语的善业、意的善业,如果是由于这种善业,给他带来不善的果报,带来恶的果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人造了不善业,他将要承受自己所造的不善业带来的果报。而如果一个人造的是善业,那么他将会享受他所造这些善业带来的果报。就好像我们如果是种了苦瓜,我们收成的是苦瓜;我们种的是甜瓜,我们收成的是甜瓜。不会我们种了苦瓜有甜瓜的收成,或者种了甜瓜有苦瓜的收成。不可能我们种了黄豆,长出来的是荷兰豆,如果我们种的是花生,我们长出来的可能是芋头,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它都是同类相应的。

同时业的定律是自作自受的,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造的业负责。我们说到的,造业的是名色法,最主要是名法里面的思心所。当这种业造下了之后,它就会形成一种影响力,业的影响力,我们称为业力。而这种业力只要名色相续流一直还没有中断,就是它的业的根还没有完全被除掉,那一旦遇到了因缘,还是会在这里长出来。就犹如我们说一棵苹果树,只要你没有把它砍掉,那只要因缘成熟之下,还是会在这棵苹果树上长出苹果。这一棵苹果树的苹果不会长在另外一棵梨树或者桃树上面,它必定会在这棵苹果树里面长。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了解了业的定律之后,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说当我们承受了那些不好的果报的时候,我们自己要敢于承担,要敢于承认,而不要赖别人,不要赖外在的东西。就好像即使你长得很丑陋,并不是你母亲生得你那么丑陋的,你母亲也不想让你那么丑陋,她都喜欢自己的女儿,能够长得很漂亮,是不是?那为什么你那么丑陋呢?你想吗?你不想!但是为什么会这么样?因为业!所以我们了解了业,就是你造了,因缘成熟的话,你就要去承受。这是业的定律。

如果仅仅是心中产生了一个恶念,但在不去施行的情况之下也算是造了恶业吗?

算。

业力:业力是组成因果关系的原素。业力是指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可能性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轮回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业有三大类:身业,口业,意业:

身业就是由身体行为所做的业;

口业就是由语言行为所做的业;

意业就是念头;身、口之所造业都是随着念头而造是业,念善则造善业,念恶则造恶业。

楼主所说的是意业,这种起心动念的行为虽然没有实施,但是可能一样以后自己的行为。如果起心动念一次不做,起心动念两次不做,但是如果继续起心动念下去,不敢保证十次百次不会不去做。所以,一个坏的念头也算是造了恶业。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57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