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临终时家人该怎么做(佛教临终处理注意事项)

学佛百科2023-03-12128

佛教中 人死之后 身旁的人应该做些什么

你上面所说的是“临终助念”。“临终助念”,是帮助临终者提起正念的意思。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两手空空的来,又两手空空的去,世间上的一切名利、荣华富贵,在无常到来时,任谁也带不走,唯有所做的善恶业缘随身。所以一般民间佛道混合铺张丧仪对亡者毫无意义,唯有为亡者超度累积功德,才有益于亡者往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尤其,临命终时,身为佛教徒,更应该助亡者一臂之力,为其助念。

助念的功用

在临终乃至往生时,为其助念,使之安然离去。

有的人于临命终时,或为病痛所苦,提不起心念佛,或因家属悲哀哭泣干扰,或为恋念世俗舍不得,于是临终最后一念,竟随烦恼而去。所以此时需要有人为其助念,增加善缘。

有的人念佛只为求佛保佑、延寿,如念佛可祈求病愈,如临终害怕死亡,病人心烦痛苦,可为其助念安慰之。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临终之人听闻佛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净土。

注意事项

供奉佛像,使病人观见圣像,发菩提心。

助念的佛号声需高低适宜,快慢适中,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助念的法器以引磬、木鱼为宜,能令亡者闻之心地清净。

助念人数多时,可轮班助念;人数少时,可用念佛机辅助。主要是令佛声不断,眷属亦应加入助念。

病人如出现各种不善的状态,或口出不善的语言,应随时善巧导正,勿使发生烦恼。

眷属切不可对病人说眷恋话,或临床挥泪,以免扰乱病人的正念。

若亡者挂念家人未回、心愿未了,眼睛不闭,家人应以手轻轻帮亡者闭上。动手前先以问话方式告知,若有未完成的事,帮你完成,请放心。

一般有往生后必须助念八小时才入殓之说,这是过去农业时代,一般儿女在外求学、工作,闻讯后不能实时赶回,因此,定八小时是以等候亲人,使能见亡者最后一面。现今时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执着一定要八小时后才入殓。

善导大师《临终正念诀》载,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

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花无益之语。

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罣碍,不得解脱。

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

信佛人临终时,家人应该怎么做

不可碰触他或她的身体,连床也不能碰,更不要移动身体,会增加他或她的痛苦。应该在二十四小时后,再办理后事。

佛教中人死后家属应如何办后事?

佛教认为,人死的时候,家人不要哭泣,也不要搬动亡人,而是要请出家人或者在家居士助念,帮助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走后49天以内,可以请僧人念经超度,都可以利益亡人。

亲人临终前应念佛歌吗

佛法告诉我们,亲人临终时,可以在他的旁边,合掌,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一遍一遍的念。

亲人过世后,在火化前,每日也要找个时间,为他念诵佛号,念诵的次数上,越多越好。

如果自己实在不能念诵,可以去寺庙,为过世的亲人立一块超度牌位,这样,就会有僧人为他念佛诵经超度了,立牌位需要一定费用,但不贵,我们这里(湖南株洲)是50元一年。

佛法告诉我们,人有六道轮回,六道分三善道,三恶道,三恶道是受苦的地方,如果亲人的灵魂进入了三恶道,就有苦难言了,而为之念佛诵经,可以借助佛菩萨的力量,去帮助亡者,令其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快乐幸福。如果能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大善功德事一件了。

如何劝临终亲人发愿往生

一、直接问「你心里有哪些放不下?」

直接问病重的亲人「你心里有哪些放不下?」对于我们而言,虽然学佛了,问出这样的话,还是要下决心的。因为现实中很容易被认为是说了不吉利的话,像是诅咒自己的亲人早离世似的。其实病重的人愿意说出内心的不安想法,希望亲人去分担。因为这些事是他们一直在暗中思索与担忧的,是他们潜意识里早就有,不想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但通常绝大多数人不想跟病人提这事,常常认为说这些为时过早,从而拖延了准备工作。不愿意这样做、或不承认这个事实要发生、内心不忍这样做,总之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阻碍了去做,眼看着短则几十天,长则一两年,一晃而过,生命已不在。

二、临终放不下的事情及应对

如果病重的亲人已经说不出来有哪些放不下,可以推断出来。

1.对早年发生的某些事件给心理造成的阴影

某些特殊事件对家庭和个人的打击、遭受的冤屈和不公、经历的苦难、受到的冲击,这是心中最难解的结。通常也会导致人得某些病,老年痴呆、癌症等。要帮助亲人解开这个结,自己首先要解开这个结,自己先不再忿忿不平,不再抱怨,才可能去帮助亲人化解。有很多送往生的案例,都是放不下这个结。

这是要花费很大努力的,从化解自己的心结开始。

2.最放不下相濡以沫的老伴,担心自己走后对方的生活

病重的人会担心自己离世后的家庭财产问题、老伴收入减少、无依靠等问题,经济上的、生活上的,有些甚至是做子女想不到的,比如甚至可能会想到自己走后,老伴是否会再婚。

这个需要子女经常表态许诺,会照顾好在世的母(父)亲,请他放心。如果病重的亲人已经开始亲近佛法,不妨告诉他,好好念佛,成佛后可以更好地帮助亲人。也需要老伴自己许诺会照顾好自己,请他放心跟阿弥陀佛走,当然这是离别前二十四小时内可以说的道别话。

3.最放不下子孙后代

这是最常见的问题,老人通常会希望子女家庭和美、夫妻和睦;希望儿孙身体健康:包括饮食起居、交通安全,对儿女事业上的期待等等。

老人最放不下的是那个境遇最差的子女,比如下岗的、离婚的、生病的、残疾的。那么其他子女就要表态并确实做到以后相互帮助,兄友弟恭,而非假装;如果此时子女还在想着今后如何分财产、房子归谁,那就与世俗无二了。

有孙辈的老人走前通常就等著见孙子、孙女最后一面,所以在老人的最后一段日子,要让孩子来,不可用孩子功课重等各种理由一拖再拖,很多情况是临终前最后一口气,等啊等,等孙子来,拉着孙子的手咽气。

最好是在老人还清醒的时候,做儿女的反复表态,并且告诉他:「儿孙自有儿孙福,您念佛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您若成佛了,随时可以帮助我们和所有子孙后代。」

三、对死亡的恐惧、对往生的疑虑及应对

1.明确说出「到阿弥陀佛那里最重要!」

将离世的人最恐惧死亡,无法面对死亡这个事实,有强烈的对生命的渴望,紧紧地抓住任何可能继续活下去的稻草,即使念佛也常常是这个目的。

作为家属,我们在努力积极治疗的同时,首先要要冷静地认识到生命不是无限的,医生治病治不了命。是否大限临近,医生很清楚。如果我们心心念念考虑这事,也能够感受到老人的生命之火越来越弱。这时需要我们寻找一个时机,下决心说出来:「现在再活多久是次要的了,去哪里是最重要的,到阿弥陀佛那里最重要。」只要有这颗真正的孝心、爱心,就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讲出这话来。

2.真正相信阿弥陀佛会来接

除非病重的人平时修行甚好、信心坚定,否则都不免有疑虑,尤其受「老病之苦」的折磨之后,信心动摇。

阿弥陀佛会来接,是否是真的?对垂危病人而言,这是需要反复确认的问题。不要认为他之前相信了,就不再怀疑。人在临终前会有各种疑虑担忧反复困扰著内心。如我父亲就问过「阿弥陀佛选我吗?」等类似问题,通常是担心自己年老体衰,平时念佛也不多,功夫不够;或学佛时间不长,学佛学得好的人很多,轮不上自己;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去西方净土。因为按照世间法,任何选拔都是择优选拔:选身体健康、年轻力壮、有工作基础、经验丰富。因此觉得自己不具备被选上的条件。是否阿弥陀佛真这样平等来接呢?

这些都需要用佛法来解释生命轮回的道理。然后请他相信、发愿跟阿弥陀佛走。反复说明「信愿行」的重要性等等。这个过程同样是复杂的,比如讲生命轮回的故事,《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生命怎样轮回,古人往生的成功案例如《净土圣贤录》、《高僧传》,劝人发心往生的《龙舒净土文》以及《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些关于西方净土的描述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等内容,都要介绍给病人。劝他念佛,平时多放唱佛机。

3.临终「阴境现前」的应对

临终的人常常说自己看到什么了,比如常见的是看见已经去世的亲友(当然也有极少数说自己看见天宫美景的)。他们的话通常不被亲属理解,被否定,这样就增添了病人的烦恼。这些属于离世前的特殊景象,《地藏经》里是这样描述的:「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

我父亲曾经是军人,经历过战场的生死考验,是非常坚强的人。以前也从不相信有鬼神一说,但在突然经历这事时,也是惶恐不已,虽没有叫喊,但也很难镇定自若。其他人就更可想而知。有很多病人在看见这些可怕的景象后,会在夜里或白天大喊大叫;有时说话已经说不清楚,但明显有恐惧感。

这时要提醒他念佛,告诉他「念佛」就好啦,并开解这些景象的由来,借此让临终人明白灵魂的存在,我们生生世世欠下的都要还,这个世间是有六道轮回的,只有去西方净土,才能脱离六道轮回。念佛可以帮助自己、也能帮助冤亲债主。有时我们以为病人是在睡觉,实际一直是经历著这些景象。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他孤独无助地一个人躺着,只身面对这些让他惊恐的景象。但如果病患是在重症监护室,若想在身边陪伴,就比较难了,这是在医院离世的弊病之一。

四、其他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

1.作为子女的时间安排与发愿

在父母最后的日子,有太多的事项需要学佛的子女来付出时间和精力,这时已经到了父母生命最后的时刻,真正的孝顺、真正的大孝就是送父母顺利往生。在此关键时段,工作、休闲娱乐,包括对自己的家事,都要放第二位。放下世间的各种诱惑,一切以看护好父母、让他念佛发愿往生放在第一位。

如果与危重亲人同在一地,作为子女就要尽量减少避免出差,可在佛前反复发愿,在父母最后的时刻,自己一定要在身边护持助念。看过很多例子,都是以为亲人不会很快病危,于是就出差或短期出国,结果亲人离世就发生在这时候。或许是巧合,或许另有深意吧!所以我们作为身边的子女要发愿:在父母最后的时刻一定在身边护持助念。

2.最后几天的注意事项

大约临终前一周,病人已经不想进食了,这其实是生命将要终结的信号,但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知道的,就是听说过也会觉得不放心。「不能饿著」是我们作为亲属最焦虑的事。于是会想着喂各种汤,米汤,人参汤,甚至要喂鸡汤、肉汤,这是很糟糕的事情。人体的全部器官功能接近衰竭,已经消化不了什么了。其实此时白开水就足够了。

但到了最后一两天又可能回光返照,临终的人忽然又想吃喝,我们就开始喂这喂那。如果是在医院,肯定一直是插管子鼻饲各种营养液。

医生和有过助念经验的居士都会很清楚危重病人大约的期限。最后一两天,家人应24小时轮班念佛,身边时刻有人陪伴,并尽早腾空房间。大限随时都会到来,亲人通常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因此当助念团提醒我们要尽早搬空房间,我们没有马上执行,总觉得不会那么快。以至于拖到当天才办,虽然尽量减少骚动的声音,但毕竟声响走动是避免不了的。而这时最好的是陪伴临终的人念佛,尽量减少各种动静。

临终前的家人陪伴照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临终前是否还去住院?如去住院,何时回家?很多具体问题都需要家人提前商讨安排好,意见一致。除非全家学佛,看法完全一致,否则学佛的亲属就要尽早做好其他人的思想工作。成语「寿终正寝」就是指老人最后在自己家中离世,在亲人的环绕下安详离去。所以古人将「善终」作为「五福临门」里的最后一福「考终命」。

结束语

面对亲人的离世,需要用智慧、用佛法、用亲情来安抚化解临终人的诸多烦恼。提前去做上述各种事情,而不是大限来时再做。临终人只有放下这些烦恼,才可能安心跟佛菩萨走。看过很多送往生案例,不少是到临终放不下这、放不下那,这时再请助念团去开解,家人去表态、化解恩怨,甚至是到中阴身时再做这些事情。生前做不是更好吗?一生的恩怨不是几个小时就能化解的,只怕大限来时,为时已晚。

在我的父亲去世前两个月,我看到一些衰危的症状,便去询问一个老中医佛友,他用了四个比喻句告诉我,这预示着我父亲的生命之火快熄灭了。经历过亲人离世的人,看人的寿命是很准的,医生更是如此。虽然我当时泪流满面,不忍听,后来很感谢他让我们抓紧时间做更充分的准备。所以也希望家有重病患者的佛友要注意这些提示,尽早采取行动。

希望更多的众生寿终能顺利往生净土。很感恩佛菩萨的加持!让我那时能够「狠心」去提前做这些事,也让我现在能够和大家分享这些经验教训。

文:仁梅

按照佛教理论,亲人去世应如何办理丧事,具体细节?

所谓佛事是学佛之事,弘扬佛法之事,主要对象是人。课诵、闻法、讲经、布施、持戒、修定、八正道和六波罗蜜,都是佛事。 

但是在中国一般的民间生活中,并没有做佛事的观念。通常只是在亲友或眷属亡故之后,才想要为他们做一点补偿、救济性的佛事,称为超度、荐亡,而且是邀请专业的僧侣、尼师来为亡者诵经、礼忏。 

做佛事的时候,亡者的家属大都是站在雇主的立场,并不直接参与,共同礼诵;甚至诵经礼忏的坛场在做佛事,他们通常也只在一旁交际应酬、谈话,乃至打麻将,而把佛事当成表示哀荣的点缀。这种情况,既对佛法不敬,也对亡者无礼,只可说是一种习俗的活动,不能称为佛事。 

做佛事必须具备虔诚、恭敬、肃穆、庄严的条件,最好是亡者的家属、亲友亲自持诵、礼拜佛经、忏仪、圣号。必要时,礼请僧众做为导师,指导、带领佛事;坛场则不可吵杂、零乱、喧哗。 

佛事不是仪式,不可把佛事做为葬仪的一个节目来看。家属亲友必须尽可能地全体参加,能够跟随持诵最好,否则亦当陪伴、聆听、礼拜。依亡者亲友的虔诚、恭敬,感应诸佛菩萨,以佛法的神力及佛法的道理,给予亡者救济及开导。

扩展资料:

丧事办理程序

办理死亡手续:

当亲人去世后,死者家属或单位必须开取的死亡证明:正常死亡的,由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医学死亡证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区、县以上公安、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明。

注销户口:

死者家属持死亡证明书到驻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联系火化:

1)打电话或派人前往殡仪馆或殡葬服务站联系火化,登记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遗体所在地、死者户口所在地;

2)登记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等;

3)预定服务项目,服务时间。

接运遗体:

按预定时间,家属持死亡证明在指定地点等候灵车接运遗体。

遗体火化:

1)遗体运送到殡仪馆;

2)遗体整容;

3)遗体告别;

4)遗体火化,选购骨灰盒、领取火化证明;

5)领取骨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丧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07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