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菩萨行的安立法义疏理(菩萨于法)

学佛百科2023-03-12144

共修法义宣导(72)

首先非常感谢小组师兄给了我机会,能轮值本周的修学

下面我们先回顾一下上周第72课【菩萨行的安立】的法义。

一、法义概要

六度包括了菩萨道修行的一切要领,其中

(一)六度的安立

作为菩萨道修行的要领,六度的安立背后蕴含着修行原理。

1、获得增上生。良好的身份是成就菩萨修行的基础,修六度才能感得财富、身体、眷属、事业、定力、智慧六种盛事。

2、自利利他。菩萨道修行无非是自利利他,在利他过程中完成自利的修行。六度成就两种利益,前三种偏向利他,后面三种偏向自利。

3、圆满自利。菩萨道修行必须引导众生学佛,使之得到究竟利益。通过修习六度,才能在究竟利他当中成就圆满的自利。

4、总摄大乘。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勤修戒定慧,去除贪嗔痴。六度包含了大乘菩萨道一切修行内容。

5、具足方便。六度的修行,帮助大乘学人走菩萨道时,止恶行善,集资净障,为舍弃凡夫心、成就菩提心具足方便。

6、成就三学。布施、持戒、忍辱属于戒学,禅定和般若分别属于定学和慧学,精进通于戒定慧三学。六度的安立依戒定慧三学增上。

(二)六度的安立次第

1、生起次第:前一法是后一法生起的因缘。

2、胜劣次第:就心行优劣而言,后面的心比前面的心更殊胜。

3、粗细次第:就心行生起而言,前一法的心比后一法更容易生起。

总结72课内容就是:1. 修行六度的重要性:六度是菩萨道修行的全部,通过六度的修行能够帮助我舍凡夫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2. 六度安立的原理:获得良好的修行身份、自利利他、圆满利他、总摄大乘、具足修行方便、成就戒定慧三学;3. 六度安立次第:生起次第(前者是引生后者的因缘)胜劣次第(后者心行教前者更殊胜)粗细次第(后者较前者更难做到)所以要学好后者,须先学好前者。

感受到每一度的安立确实非常智慧,环环相扣,包含了整个菩萨道的修行。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3

《入行论》第04课笔录

=================================

乙二、译礼

译礼,是翻译者在翻译之前加上的顶礼句。最初是噶瓦巴匝翻译的,之后仁钦桑波翻译过,后来罗登写热巴也翻译过,所以前后翻译了三次《入菩萨行论》。在翻译之前加上了顶礼句。

〖敬礼一切佛菩萨!〗

加上顶礼句,一方面是为了遣除翻译过程中的违缘;同时也表示译师自己是佛弟子。因为只有佛弟子才会对佛菩萨做顶礼,所以从“敬礼一切佛菩萨”可以知道译师是佛弟子,这方面也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从翻译家所敬礼的对象可以看出,他依止的本尊是哪一位。有时是敬礼文殊菩萨,有时是敬礼观音菩萨,以此可以了知他所依止并经常祈祷的本尊是哪一位。

还有一种方式是遵照国王的规定,下面就讲这个问题。〖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做的顶礼。〗这里所说的国王主要是指国王赤热巴巾。国王赤热巴巾继位之后,开始大量翻译经论。翻译中发现,这么多经论应该按照不同类别,以不同的顶礼句加以区别。所以他作了如下规定:

第一、凡是属于经藏范畴的经典或论典,翻译之前一律加上“敬礼一切佛菩萨”。经藏出现在世间都是菩萨或者弟子请问,然后佛陀回答,通过佛和菩萨共同合作,才出现了经藏。因此,最初应当使用“敬礼一切佛菩萨”来表明所翻译的内容是属于经藏的范畴。

第二、属于律藏范畴的经典或论典,翻译之前加上“敬礼一切智智尊”或“敬礼遍智”。律藏是讲困果方面的取舍和制定戒律。如某个戒律犯戒有什么过失,堕恶趣多长时间等等,或者这样做犯戒,那样做不犯戒,它是很微细的范畴。一般人的智慧太粗浅根本无法了知,而佛陀的智慧(一切智智)能够完全了知一切因果的范畴,及因果显现的方式。因此,在翻译律藏的时候,要加上“敬礼一切智智尊”。

第三、论藏所摄的经典或论典是加“敬礼文殊师利菩萨”。论藏是讲诸法的自相、共相等很多很微细的问题,因而需要以智慧来辨别。而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的主尊,所以在翻译论藏时要“敬礼文殊师利菩萨”,主要是为了得到文殊师利菩萨殊胜智慧的加持。国王赤热巴巾规定,在翻译之前以不同的顶礼方式来鉴别所翻译的经论是属于三藏中的哪一藏。

本论属于经藏的范畴。“经藏”和“属于经藏的范畴”,这二者之间不要混淆。为什么《入行论》是一部论典,却“敬一切佛菩萨”呢?“经藏”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佛菩萨通过问答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比如《金刚经》、《法华经》都是经藏;“属于经藏的范畴”指其本身是论典,但属于经藏的范畴,它的本体和精神与经藏是属于一类的。《入行论》的精神和经藏的精神属于一类,因此它归属于经藏的范畴中,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也是“敬礼一切佛菩萨”。《经庄严论》中也有鉴别三藏的内容,把三藏和三学进行了归摄。经藏属于定学;论藏属于慧学;律藏属于戒学。从这个侧面可以了知:经藏的范畴可以从定学的角度去理解。定学主要指在内心当中产生殊胜的止观(的)智慧,以及如何去实践它的种种行为。所以从定学的角度,可以了知本论属于经藏的范围,从这个侧面去理解也是可以的。

因此,我们了知了按照国王的规定在一切佛菩萨面前顶礼,是译师所加的顶礼句。接下来是关于《入行论》全论的论义如何归摄的问题。

〖对于论义,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阿阇黎善天是印度的一位班智达,他所造《入菩萨行论》的注释也很著名。在他的论典中认为,通过初善、中善、后善,就可以包括整个《入行论》的内容了。初善是顶礼句“法身善逝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中善的内容是从顶礼句之后到智慧品结束,内容非常广大非常多,几乎所有内容都包含在中善里了;后善就是回向品的内容。这是善天论师的观点。

〖然后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说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那波瓦阿阇黎也是印度的一个论师,他的《入行论》注释中,把《入行论》分成三部分:第一是造论之因;之后是宣讲六度;最后是感念恩德。〖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身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从第一品“暇满人身极难得”开始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讲了造论之因。之后宣讲六度是这样安排的:〖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布施、戒律在本论的颂词中不是很明显,那如何安排六度呢?虽然诸品中都有布施的内容,也有戒律的内容,但是并不明显,因此将回向品称为布施度。回向是法布施,把自己的功德、善根布施给众生,让众生享受,所以把回向品宣说为六度中的布施度。戒律度是第四品不放逸品和第五品正知正念品,其中宣讲了菩萨的三种戒律:禁止恶行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此三聚净戒,在第四品和第五品都有宣讲。其余的内容包括:安忍度是安忍品;精进度是精进品;禅定度或静虑度是静虑品;智慧度是智慧品。六度的内容这样一一进行了安立。最后是感念恩德而作礼,作为《入菩萨行论》的最后一部分。“敬礼文殊尊,恩生吾善心,亦礼善知识,恩长吾三学。”所以,他把整个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

还有其它归摄论义的方式,比如宁玛派著名的华智仁波切所作的科判,在分别内容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安排: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1];第二个内容是“已生令不退”,是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不退而增上”是第七品、第八品、第九品,在不退的基础上增长菩提心;最后一品是善果回向,也有这样分判本论十品内容的方式。

〖本注释的分法如下:〗这里讲到《善说海》中是如何安立的,如下可以了知。后面就宣讲了“入造论之理”、“所入之自性”、“圆满结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安排十品的所有内容。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1]发心仪轨: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不退而增上。

(第四课辅导圆满)

如何修菩萨行?

对佛法有真实认识,受持五戒十善成就自己基本人生自觉自利。更能觉悟觉他利他,追求佛道究竟圆满智慧,即成就菩提心愿,广利一切众生。自然具备三个条件:1.行愿,就是发心、行愿。这个心要广大,把一切众生看得同等,与自己一样,同等同体,大慈大悲。2.胜义,就是能够理解,对事物的道理能从法理上来看他。这个心要深妙。3.三摩地。

心是大定如如不动的,不退转的,安定如一的大定。显教讲菩提心,着重讲大慈大悲大智大定,密教多了一个三摩地。显教讲定和密教不完全相同。实际真正行愿、胜义、三摩地,显教密教是一致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10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