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时候听什么经书(平时听什么经好)

修行者都需要诵什么经书
修行者诵经书,先学戒律,然后配合早晚课,金刚经。
在末法时期,想修行就是先从戒律开始
末法时期把戒抓住了,就什么都抓住了,戒抓不住什么也抓不住。所以说末法时期修行最难的一点,就是在于能不能守住戒律,抓住要害,抓住基础。
不管岁数有多大,都得从持戒开始。为什么要从持戒开始?因为我们成佛不是今生就成佛,我们要经过多少劫才能成佛的,我们今天既然学佛,一定要打好基础,我们要给来生打好基础,这个很主要。不管是年老还是年轻,都应该从基础开始。
先持戒,把戒律持好了,上早晚课
等到有了一定基础以后,自己有智慧了,再选择法门,这时你已经知道修行应该怎么走了。不然刚开始就匆忙的进入一个法门,修一修自己又觉得不太合适,不太合适但又修了这么长时间,有时候没法退出来。得选择好了,得一杆子到底。
从戒律开始,再选择适当的书
特别学《金刚经》,这个很主要,因为开悟的《金刚经》。《金刚经》学完了以后,你才可以学密,学净土,否则的话,就堕落相里去了。有了《金刚经》的基础,我们再学其他法门就会很快了。
哪本佛经比较适合初学者?
适合大部分初学者的佛经是:地藏菩萨本愿经。
《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等,那不是初学者读的。
那都是讲述,般若波罗蜜的佛经。
初学者不可能读懂,这样的佛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述了,天堂地狱,六道轮回等。
而心经等,却认为:根本不存在天堂地狱,根本不存在六道轮回。
初学者,不可能搞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只能越读越乱,(当然,除非没读懂,就不会疑惑)。
有许多初学者,读了这样的佛经,堕入了断灭空。错解了佛法。
如果去佛教禅宗方面的论坛,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特别普遍。
学佛,先从什么经书开始呢?
学佛如果要读佛经的话,建议先从《地藏经》开始,原因如下:
1、《地藏经》是一部孝经。学佛的基础是要把人做好,而“孝”就是做人的基础,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直到今天依然是被公认奉行的真理。而《地藏经》介绍了地藏菩萨前身为救度母亲出离地狱,才发出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这都是地藏菩萨的孝心而引发的。读《地藏经》就是要学习地藏菩萨的行为,要首先从孝顺做起。
2、《地藏经》一部讲因果报应的佛经。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乃佛教的基础,学佛,一定要深信因果。《地藏经》对地狱的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造作何因才会堕落地狱。懂得因果报应之后,才不会有侥幸心理,才能真正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种力量比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力要大得多。
3、《地藏经》消除业障的力量非常大。一般人刚学佛时,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可能会受到亲人朋友的障碍,或冤亲债主的干扰。如果每天坚持读诵《地藏经》,并将功德回向的话,则能得到地藏菩萨神力加持,消除业障,福慧日增,将来再去学习其它法门时,会事半功倍。
4、《地藏经》的语言非常浅白,适合初学佛人阅读。佛教是在古代翻译的,往往晦涩难懂、义理深奥,如《楞严经》、《大般若经》等。初学佛者,没有基础,如果直接读诵大部头的佛经,易生退缩之心。《地藏经》虽然是唐朝时翻译的,但其语言接近于现代白话,主要的内容一般人都能读懂,专业的佛教术语也不多,非常适合初学者。
当然,佛经的真实之义非语言文字能完全表达,要看一些相关的注解来帮助理解。除了读经,可以读一下高僧大德写的介绍佛教佛陀的书,如《释迦牟尼佛传》、《认识佛教》、《正信的佛教》、《觉海慈航》等,对佛教有个初步了解,建立正信,然后再慢慢深入,循序渐进。
我想学习佛教,是初学,该读些什么经文?我是想虔心向佛的!请高手指点!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10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