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入佛子数分享(皈依学处之三种所修)

学佛百科2023-03-12825

皈依修学手册 第五课

导师带领修习三皈依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忆念三宝的过程是学习佛菩萨发心和行持的过程,也是将自身融入三宝无尽功德的过程,通过对佛菩萨心行的忆念和模拟,最终于自身成就众生本具的自性三宝。

皈依三宝,这并不是一个仪式,皈依三宝是代表着我们生命中的重要选择,这样的一个选择也不是一次仪式就能够完成的,所以皈依之后还要修皈依,不断的深化对三宝的认识,需要不断的强化三宝在我们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

以前我只认为皈依只是代表我有一个佛子的身份,受佛护佑。皈依以后有了皈依体,就像有了防护罩一样,不受侵扰,只要我持咒念经就能够成佛。

但事实上,我估计以后仍然是烦恼重重,懒散懈怠仍然一直跟随着我,修学不精进,生活和工作,心态上改变不大。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再次认识到了在无尽的轮回中,我们养成的强大的贪嗔痴串习烦恼已经成为参天大树,它在我们生命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已经成为主导我们生命的力量。如果我们想要解脱烦恼,想要从无尽的轮回中跳出来那么我们就要学佛、皈依三宝,通过仰赖皈依三宝的力量才能让我们从贪嗔痴的迷惑泥潭中走出来。

我虽然已经皈依三宝,但为什么还是烦恼重重呢?因为三宝在我心目中还是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将我从无始劫来的贪嗔痴泥潭中解救出来。

在今后的修学中我要通过真切的以挚诚之心发心、忏悔、供养、观察修、安住修念诵三皈依、发愿、奉行五戒做好皈依共修的定课,通过不断的重复调整,把我从这种不良串戏中调整出来安住在对三宝的忆念和功德中。

如何皈依 菩提信物,佛教网

如何皈依 三、菩提信物

皈依师,是弟子皈依三宝的见证,更是佛法传承的纽带。经由庄严如法的皈依仪式,将诸佛世尊点燃的智慧火炬代代传递下去。为铭记皈依后的新生,引导学人走入佛门后深入修学,皈依师在授予弟子法名和皈依证的同时,还应授予表法的法本和念珠。

法名,意味着身份的改变。无始以来,凡夫以我执为核心,惑业为基础,辗转轮回,生死相续。皈依三宝,是与原有生命状态的彻底决裂,从而奠定以三宝为中心的全新人生里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子的年龄应从皈依那天计算。在经历这番重生之后,我们才开始自觉而有意义的人生。法名虽然只是代号,但其中往往蕴涵着表法深意,象徵着佛法的种种修行实践,以此不断策励弟子:作为解脱道和菩提道的行者,应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勇往直前地奔向彼岸。同时也是为了提醒学人:过去种种已如昨日死,在新的修行征途中,切莫为往昔习气羁绊,重蹈覆辙,弃明投暗。

皈依证,标志着十方三宝对这一新生的证明和认可。这是我们成为三宝弟子的象徵,也是通往佛国净土的护照。在西园戒幢律寺的《皈依证》封面上,以莲花般相合的双手作为标记,环绕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誓言,寓意佛弟子对三宝的至诚归投之心和虔诚恭敬之行。封底则印有大乘皈敬颂:“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以此勉励弟子们发广大心,修菩萨行,尽未来际利益众生。内页除常规内容外,特别注明:“从今以后,应遵三宝教诫,断恶修善,发宏誓愿,自觉觉他,尽未来际,永不退转,谨依律制如法授受三皈,成为三宝弟子,特给此证为凭。”标识了皈依意义及皈依证的作用。此外,还编入皈依仪规及五法具足、常行六念等佛弟子基本行仪,并介绍了一些入门读诵典籍。其后,还为持证者预留了书写参学记录的空白页,祝福弟子们在修学道路上留下扎实的前进足迹。每一页,更有经言祖语作为警示,以为勉励。

念珠,象徵着佛法的传承。皈依,是为了获得如法的、由诸佛世尊一脉相承的皈依体,这正是佛法最殊胜的传承。通常,人们只是将念珠作为念诵佛菩萨圣号或持咒时的计数工具,事实上,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念珠中,珠母象徵佛,珠绳象徵法,每一粒小珠则象徵僧,缺一便不能组成完整念珠,象徵三宝的不可分离。由菩提子组成的念珠,更寓意菩提道的修学,提醒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圆满无上菩提。因而,师长所授念珠应随身携带,象徵时时刻刻不离三宝。这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三宝的感恩之心,但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精进修学,实践这一传承所蕴藏的内涵,使这颗菩提种子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法本,能帮助我们全面认识皈依意义,深入了解皈依后的修学内容,是法身慧命的成就指南。虽然我们本具佛陀品质,但现有的心行基础仍是凡夫心。这些刚强难调的烦恼习气,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根除。所以,皈依后还需要学习对治凡夫心的诀窍,掌握开发自身宝藏的技术。这些诀窍和技术,都含藏于法本中。特别是《皈依修学手册》的相关内容,是佛法一切修行绕不开的基础,必须深入学习,如理思维,初学者尤应引起重视。对三宝的决定信心,是修行最坚实的地基。具备这一前提,修行才能稳步前进。

皈依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也 不 可 有 占 卜 的 , 观 兆 的 , 用 法 术 的 , 行 邪 术 的 ,

18:11 用 迷 术 的 , 交 鬼 的 , 行 巫 术 的 , 过 阴 的 。

18:12 凡 行 这 些 事 的 都 为 耶 和 华 所 憎 恶 。 因 那 些 国 民 行 这 可 憎 恶 的 事 , 所 以 耶 和 华 你 的 神 将 他 们 从 你 面 前 赶 出 。

18:13 你 要 在 耶 和 华 你 的 神 面 前 作 完 全 人 。

18:14 因 你 所 要 赶 出 的 那 些 国 民 都 听 信 观 兆 的 和 占 卜 的 , 至 于 你 , 耶 和 华 你 的 神 从 来 不 许 你 这 样 行 。

圣经又说:“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箴16:33)我们当回归到创造天地万物上帝那里,他有高超的智慧、深奥的谋略及神奇的大能。他吩咐我们不要去求神问卜,也不要迷信命运,因为唯有宇宙的主宰才能识透我们的将来。他指示:“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箴16:9)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朋友,请你跟从那位道路、真理、生命的主耶稣吧,他必使你得救,得平安,喜乐和永生。

祷告是求告神,向神说话,听神的指示。神若在梦中向人说话当照办。

怎么皈依?都有什么要求?

皈依是必须到寺院里面举行正式的仪式,由皈依师传授给你皈依,这样才是一个如法的皈依弟子,才是一个具有资格的佛教的在家弟子.

不存在什么网上皈依,或者自己在家里自己搞个形式,就算皈依了,这样都是不如法的,戒律有规定,如果在自己家里若干里之内有出家僧宝,你不去皈依,而自己在家皈依的话,是不具有皈依体的,意思就是不算你正式皈依了三宝.

所以,我建议楼主,要想皈依三宝,还是去当地的寺院,求出家师父给你正式授皈依,这样才如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对于受皈依的人和能否自受皈依,特别参加下文:

授归依师长的要求:

1、身份必须是出家众。

唐·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之三“导俗化方篇第二十四”云:

三,作法者,《知论》云:互跪合掌,在比丘前(五众得作)当教言: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即发善法。次结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

这里所说的五众,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而且一般多由比丘传授,在没有比丘时,才能按比丘尼等次序依次进行。至于在家居士,在有出家众的时候,是没有资格传授归依的(特指归依,非指称师),更不要说借传授归依来“收徒弟”、求利养了。寄禅法师在《在家二众不应剃度收徒说》中明确指出:“如《报恩经》所明:三宝不现前,不得成归依。即内秘菩萨行,外现居士身者,引人归依则可,如自据师位,即毁律仪,必以善因而招恶果,教有明文,宁无惊惧!”并说:“余遍阅大藏,不见有听从在家二众边受归依法者。” 对此问题,或有居士另持异说,和“居士也可以称僧宝、也可以受礼拜收供养”等观点一样,多是不知惭愧,以同文殊、普贤等大乘菩萨圣僧并肩自许,不仅违背戒律精神,而且有大妄语的嫌疑。由于这一问题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当另文研究,此不具述。

关于无师自受的问题,能海上师之《摄要颂》说:“决定信乐归三宝,无谄诳憍从师受。千里无僧佛前受,后遇僧时速具仪。” 在《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中,能海上师亦谓:“千里内无僧,得佛前受,后遇僧时,即速补受。” 此点,乃是戒律针对特殊情况的开缘,并非通常可为。关于归依问题的自受,戒律中并无明文,乃是比照比丘戒及菩萨戒的传授而言的,尤其是大乘戒,如《梵网经》、《璎珞经》中都有此说。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大众受学品第七”说:

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应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学一切菩萨戒者,是下品戒。第二、第三亦如是说。佛子,是三摄受三种受戒。

隋·智者大师《菩萨戒义疏》卷上解释说:“千里无师许对佛像,千里无像许对经卷。” 唐·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上三“释受戒篇”说:“律制五人持律,经开千里无师。非谓无僧,但实行者不易得耳。” 按照上面各种说法,则方圆千里之内若无出家众,许在佛前自誓受。但后若遇出家众,即应补足归依的仪式。倪正和居士说:“在归依时经过一番师弟问答承诺的仪式,能使我们印象格外深刻。这种印象,留在心中,能起一种无形(无表)作用,帮助我们的自性三宝、法身慧命的发展增长,这就形成归依戒的无作戒体,所以归依必须从师(僧)受得,才算手续完备,符合佛制。” 这确实是很有见地的认识,完全符合戒律的精神。

建议楼主在皈依之前。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和《皈依修学手册》

应该可以对为什么皈依和如何皈依以及皈依后该做什么有一些深刻的理解吧。

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16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