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供养归僧团(供养僧团的功德)

学佛百科2023-03-1275

暑假去寒山寺,里面的钟导游说只能敲三下,敲6下是六根清净 ,那敲四下是什么啊?

敲四下是四大皆空。

敲五下是五蕴皆苦。

敲钟这些只是寺院的商业行为,不可能因此就让你出家了。

但是诚心皈依佛法僧,有很大的功德。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于行为所产生的功德,佛陀有非常详尽的解释。

有一次,佛陀的养母要供养佛陀袈裟作为个人施,但佛陀拒绝了,说道:乔达弥,将它供养给僧团。当你供养僧团时,即是供养了我及僧团。当阿难尊者问佛陀为何拒绝接受个人施时,佛陀根据业报法则给与分析。佛陀先解释布施给各种不同的受施者:布施给动物可预期获得一百倍的果报;布施给一位无道德的凡夫则获得一千倍;布施给一位有道德的凡夫则获得十万倍;在佛法教化期之外布施给一位已经证得禅那的人则获得一百亿倍。然而,布施给一位即将证悟须陀洹果的人,或一位须陀洹圣者,或一位即将证悟斯陀含果的人,乃至阿罗汉或圆满觉悟的佛陀,则可预期获得无数倍增的果报。

佛陀接著解释:我宣布,布施给个人的功德,绝不可能大过布施给僧团的功德。

佛陀在提到一个人做许多大布施时,曾经解释智慧的殊胜。佛陀在《增支部.威拉麻经》(Velama Sutta)里说:

“跟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相比,充满信心地归依佛、法、僧的果报更大。

跟充满信心地归依佛、法、僧相比,充满信心地受持(五)戒的果报更大。

跟充满信心地受持(五)戒相比,仅只以挤一下牛奶的时间来修行慈心观的果报更大。

跟以挤一下牛奶的时间来修行慈心相比,维持无常想一弹指的时间的果报更大。”

所以功德从小到大排序就是:布施动物《布施凡夫《布施给证得禅那的人《布施给圣者《布施给僧团《皈依三宝《持五戒《慈心禅那《观慧

一切供养归常住 什么意思

一切供养归常住:即每一个僧人将供养上交给常住寺院,也就是交给僧团,再由僧团根据大众的所需,作统一分配。常住即代表一个僧团的意思。

居士供养僧人应注意些什么

护持三宝、护持僧众,是在家居士必需要做的事。但供养要清净,绝不能供奉有动物成份的饮食及用品给僧宝,包括:燕窝、冬虫夏草、蜂蜜等,以护持僧宝的戒律,否则就有过失。

有位女居士看见法师口唇干裂,供养了一支润唇膏给法师,本是功德无量;只可惜润唇膏有蜂蜡,这就对法师的戒律或多或少构成影响。

可否收集羊毛来自制毛笔?

如果受了五戒或菩萨戒,可免则免;虽无犯戒,但尽量不服不用动物源性的东西是最理想的,那就不用酬偿来生欠动物的债务;哪怕你贪这里一条草,将来也是要还的。

师兄问那你写大字如何?我会用科学毛笔写,是人造纤维,与动物无关。她还打算供养一批羊毛内衣给法师们,供棉衣吧!

有师兄更打算供养一床丝绵被给法师。如果那位法师收得下盖得上的话,相信功力非凡,自非普通凡辈!

师兄竟然还问供养蚕丝被有什么问题?难道她白皈依了三宝?完全不顾忌不谨慎小心供僧的事。

供养蚕丝物品比供养羊毛果报严重千百倍,剥抽蚕丝,衣物都是血造成的!居士们供僧要有智慧,否则三赢变了三输。

----《持戒这些事》

我新接了烧香供养法,不知道自己做的步骤对不对,想请诸位大德帮助看一下,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帮忙指出

烧香供养法仪轨(海公版本)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 为利有情愿成佛(三遍)

迎请 自身安住观自在 心中放光以迎请

喇嘛本尊佛法僧 护法诸圣及众生

所有怨对悉善来 各坐所乐妙华座

赞 离诸过染身白色 顶上弥陀妙庄严

以大悲眼视众生 观自在前我赞礼

嗡麻里白麦吽 (至少百零八遍多念极好)

我今以此胜功德 愿速成就观自在

令诸众生悉无余 同生西方极乐国

军茶利咒:嗡曼则阿米达滚扎利哈纳哈纳吽呸

观空咒:嗡桑巴瓦打沙瓦打马桑巴瓦埵行

想诸法自性空于自性空中出生 重 字成无量广博严净之宝器,于诸器中 嗡啊吽 次第放光融化出种种圆满上妙五欲之香气充遍虚空及大地之上 嗡啊吽(三遍)

变食真言: 南无沙瓦打塔打阿瓦洛格得嗡桑巴桑巴吽(七遍并弹指)

嗡更德嘎马骨入曼则意当喀喀喀唏喀唏(七遍)

嗡阿刚巴当布白都白阿洛格更得勒尾得下打扎底杂吽娑诃

南无多宝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广博身如来 南无离怖畏如来(三遍)

今以无漏诸最胜 五欲妙香而供养

上师本尊及三宝 空行护法一切众

干闼婆王极喜等 幷诸寻香悉无余

六道父母诸众生 方神地神及眷属

宿负债欠怨对等 尤愿昨日及今朝(一七)

舍弃本有而新死(前身) 未趣后有诸中阴(后身)

所有一切有情前 供养布施而回向

愿诸尊客皆饱足 如雨降满其欲求

皆生喜悦而加持 我等灾障悉消除

长寿无病常丰饶 善能调伏三界众

如心所欲而圆满(成佛) 一切中阴诸众生

从怖畏苦而脱离 常能忆持上师教

速急往生极乐国 凡诸债负皆清净

一切众生皆悦乐 所有方神地神等

恒不远离而护助 愿我临欲命终时

得离极剧之苦痛 往生清净妙刹土

利乐无量诸有情 (以上财施 回向)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怎样供养僧宝

如何才是恭敬供养僧宝?

2016-06-08 10:35:42

我们学佛之人,往往自称自己是佛弟子。

那么什么是佛弟子呢?佛弟子当然就是佛的弟子,即佛的学生。

那为什么要做佛的学生呢?最终为了解脱生死轮回,最终要像佛一样,最终成佛!

可是,不是说光想就行。得明白一定的理论,得知道一定的方法,然后按照方法去做。这样,才能成佛。

佛法深广无涯,总得有一个切入点。所以,佛教导我们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不是我们这短暂一生所能学习。因此,佛法传到中国后,根据中国人需要,形成了一般都知道的大乘八大宗派。一般我们都是选择这八个宗派学习切入的。当然,最简单、最直接,三根普披,利钝全收的是净土法门。尤其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更是使我们明了: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简单来说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要想成佛,就得学佛。学佛呢,就得选择一个法门,而且要选择一个今生一定能成就的法门。而这些选择和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学佛的过程。而真想学佛,那么从心里就要想成为佛的学生,想做佛的学生,也就是要做佛的弟子。而要做佛的弟子,当然就得按佛的教导去做。否则,不按佛的教导去做,那就不是学佛,也不是想成为佛的弟子和学生。

我们要学佛,想成佛,第一个要随顺佛的教导的,就是皈依三宝。这个是最基本的。也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至於皈依三宝的仪节,在佛陀的当世,因为受皈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著什麼仪节。比如释迦世尊的第一个三皈弟子,耶输伽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皈依。

照实际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还没有比丘僧宝,佛为两个商人及龙王授皈依,即唱三宝,要他们皈依未来僧。可知三宝是一体,皈依佛、皈依法,而不皈依僧,便不成其为皈依。

但是,首先注意,这里的僧宝不仅仅是指一个具体的个体法师的意思,而更是指一个弘扬正法的僧团组织。

还有,既然学佛,就要明理。那么,先要明白皈依三宝的利益和好处:皈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後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静的究竟乐。综合起来,约有八种:1.成为佛的弟子,2.是受戒的基础,3.减轻业障,4.能积广大的福德,5.不堕恶趣,6.人与非人均不能娆乱,7.一切好事都会成功,8.能成佛道。

如要分别举例,佛经之中,实在太多,现在从《优婆塞戒经》选择五条,大概意思是:

人若皈依三宝的话,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不可穷尽。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之不尽,三皈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

因此,作为一个真正佛弟子来说,皈依三宝不仅仅是佛弟子的本份,同时还能给自己培植极大的福分。

既然我们明白皈依三宝的好处,以及佛弟子的本份,为什么在对供养僧宝上,还有一些分歧和模糊的认识呢?

那么,来看看主要的分歧和模糊认识在哪里。

很多在家佛弟子,可能会有一个疑惑,我是应该“依法不依人”地学习经典,就行了。还是要依从僧宝善知识学习佛法呢?

还有就是一些居士,因为自己的学识,善事功德等,或由于个体法师的学识、见解、修养等,对具体个体法师从内心和礼节上不恭敬。等等。

实际,皈依僧宝也好,恭敬供养僧宝,乃至具体个体的法师也好,主要是对皈依僧宝,恭敬供养三宝的理论和具体实践方法上的矛盾引起的。即:

首先是理论上的模糊认识。

其次是现实中具体的环境和个体对象中,即具体的因缘中,面临的实践方法上的矛盾困扰。

这两个问题,如果就事论事来分析,极易搞的比较复杂,而且越说越多。其实,如果我们先把皈依僧宝,恭敬供养僧宝的原理搞明白,以上两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皈依三宝毋容置疑。如此,皈依僧宝也是毋容置疑。那么,如何是恭敬供养僧宝呢?分三个方面:

理恭敬供养。心恭敬供养。行(身,礼 )恭敬供养。

首先,说理恭敬供养。

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刚开始论述的。要明白此理,皈依三宝之理,皈依僧宝之理,恭敬供养僧宝之大利益之理。就这么简单。明白了,从理上多掰一掰自己的知见,就是要用正见和自己的情绪和感性做一些斗争。就是格物格物。

这个阶段,一定不要去想具体的,现实中一个法师,不要想具体的事情和场景。只是在理上多反思,如此还得经常提醒自己才行。

在理上能恭敬供养,一个基本标准就是:在言语上承认皈依三宝,言语上承认皈依僧宝,言语上认同恭敬供养僧宝(僧团,以及个体法师)。基本的标准就是在言语上。承认以上原则,并且在言语上不否定。如此这样,无论是自己判断,还是他人判断,就一目了然,就简单了,不会引起误会和歧义。

其次是:心恭敬供养。

在理恭敬供养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和体会,从内心感悟佛之真理,感悟佛之无条件的救度。不为社会某些僧众的不如法现象,不为个别不如法法师的学识、法义、持戒等,习气等因素所影响,而在深入实践中,通过正法僧团,正法法师,以及道德优,修养好等法师之学习激发,更加感恩三宝之恩德,感恩佛之救度。从而从内心升起,对僧宝之恭敬供养感恩。此为是,心恭敬供养三宝。

最后是:行(身,礼 )恭敬供养。

实际,话又说回来,我们都是凡夫,一下子就上升到心恭敬供养,其实也是很难得。实际,无论是从理上掰自己,还是由于求福报等其他因素,应当尽量在行动中做起来。

就如同念佛一样,先念起来一样。理都比较好懂,行比较好判断。唯独这个心不好弄!所以,尽量不要先从心上去找。尤其不要找那个心的感觉。况且,我们凡夫这个心是飘忽不定的,并且你的心不是他的心,我们也尽量不要去猜别人的心思。

所以,还是从行上落实比较好的,也是比较现实的。虽说佛法是心法,但是,这个时代,真的不适合谈心性。其实,谈来谈去,多数都是成了自己找自己的感觉。并且,往往把自己的感觉当成了真心。一旦人家没有自己的感觉,或者反映迟钝,就感觉人家是错误的,或者自己就升起了傲慢心。

那么从行入手,具体怎么办呢?实际也简单,关键是做,要肯做,真干!比如对法师的称呼,对法师的供养,对僧团的供养,对法师的态度,甚至走路时的前后次序,书信的落款格式。这些要细分起来,讲究的太多了!不过,这些也是对自己的学习和提高。虽然比较讲究,但是,对于我们在家佛弟子来说,是有很大利益的。都是有意和无意中在增加和减损自己的福报。

这方面一些在家佛弟子中的老居士比较熟悉,往往比较注重,确实是值得学习和赞叹的。不过,有时候也要结合法门特点,以及时代具体个体接受情况,也要讲究一些策略方式。

比如我们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主要就是讲阿弥陀佛的无条件救度,一切都是以这个为中心。至于其他一些细节,尤其是对于刚学习本法门的佛弟子,还是可以先以法义和念佛为主。

像我听说的有一个朋友,刚刚接触到佛法,然后满心欢喜地跑到一个寺庙,去准备多住几天。那想第一天吃饭过斋的时候,掉在桌上一个菜叶,一位老居士当场捡起来,给他放到他碗里去了,结果他当天就跑回去了。

如果我们把以上三种恭敬供养的道理和关系搞清楚了,那么,开始的那两个问题,其实就不会是问题了。

当然,在第一个问题中,仍然会有些疑问。其实,本质不过是认为自己能力高,学识高,或者有一定修养罢了。本质还是个傲慢心问题。

其实,我们再想一想,就是学习世间学问,都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山外青山楼外楼”,何况是“无上甚深微妙”之佛呢?难道自己想学习佛法之时,这个世上只有佛法经典,而没有明师?没有善知识?

只要我们把心塌下来,恭敬心提起来,善知识、明师、正法就一定会来到我们面前。所谓:“一份诚敬一分收获,十分诚敬十分收获法”。印光大师的法语,是我们今生一生都要时时提醒自己的。

南无阿弥陀佛

(了凡四训)上讲供养僧,我不明白怎么做!

供养要如法,僧人无所求。对出家人的供养和布施,这是福田,应该去种。

首先认为是给我们种福田,不是僧人缺什么东西,要我们来布施

是让你舍掉贪心和吝啬,打破你那种贪心和吝啬,给你种上了福田,将来叫你出家修道去,是这样的。有的人认为:这和尚需要什么。不是这样,他是给大家种上这个福田。

怎样布施?

应该通过居士了解情况,供养必需的东西,对修道有益的东西。不能说我给金钱,每个师父发一百二百的,今天给你去买点什么吃,这不行。因为这个出家人有戒律是不摸钱的,所以要回避这个问题。另外,有些东西是不能进行布施的,什么麻将了、扑克了……这不能布施。

头两天咱这有一个沈阳居士,带她女儿来了。她女儿非常单纯。说这师父太苦了,这么苦哪行,这不行。就把自己攒钱罐给砸碎了,非让她母亲买了麻将、跳棋、扑克。说:“师父累了,一定要玩一玩。”后来这是没办法,怎么给说也不能收。后来她扔下就哭着走了。过两天又来了,又背了一大包。一看她来了,大家就紧张起来了,不知道又拿什么。一看这回买的鞋,全是世间人穿的鞋。她说:“师父你看看,我这是买的最好的鞋啊,又轻便又防水,你们一人一双穿吧!”我说:“你看,你别这样。你买什么东西先跟居士商量商量。这多不好,你看咱也不穿这鞋。”“你看,你们就哪回买东西都不收!”又哭着走了。第三次又背个大包来了,这次也不给居士,直接送客堂。“师父,这回不会有错了,我这回买这个衣服都是叫男的给拿的,我一指头也没敢碰。”打开一看是裤子,全是世间人那些流行的裤子。虽然有个虔诚心,也给咱看到了居士这一片心确实难得。我说:“你的功德确实很大。但是护持三宝一定要如理如法。要问问居士,僧团现在怎样,这样才能如法,你不能供养这些。”

自己去观察

有时候你问师父,现在你们需要什么,师父不会讲的。前天哪,有上海居士就说:“师父,你们需要啥?我们要供养你们。”我们说:“我们现在挺好的。”他说:“你需要什么?”一个劲地问,问了能有多少遍!咱只能告诉你:现在挺好。没办法,也就拉倒了。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

以戒为师

我们护持佛的戒律,护持正法,让僧人能够如理如法地修行。对修道有益的事情,我们居士是应该做的。有些僧人不应该做的事情,由居士来完成。一定要体谅出家的难处,好好的护持。不能一听说这个寺院现在有点难处了,“哎!别沾着我边,我赶紧走得了。”那不行。居士一定要上前的,要不你就失去了孝心。因为三宝是你的父母,一定要如法地供养,如法地布施和护持三宝。

护持三宝不能耍脾气

说:“你看,我护持你,你们还挑我,还批评我!”你越护持越批评你,因为什么?因为你来到这里就是来修学佛法的。因为居士是护持位,僧人是修行位,不能错乱。你不能说我到道场以后,“师父,我来护持你了,你看我今天怎么打坐,我怎么去修行?”这就不对了。因为这里的主人是僧人,僧人是在修行位上,应该保证僧人的修行,我们怎么样来护持。以这个产生我们的戒,产生我们的定力,产生我们的智慧。你这才是正定,你能得到正定。

否则的话,你跑寺院里把僧人放在一边,叫僧人来护持你。这个位置一旦颠倒了,你不可能得到正定、正受的,反而造了很多的业障,甚至堕落,两不成就。所以说很可怕的。我们一定要正确地护持。我们在护持位,以护持的面目、护持的位置来修行,这样我们很快就得到佛法。

佛法是平等的,你不要看外面分工不同。你不能颠倒,你不能让你父母下来替你干活,这是不对的,这就没有孝心。实际上你护持谁?就是护持你的法身。僧人就是你的法身相,你不护持你的法身,将来你就不可能得到法身。在护持的时候你不护持,你怎么想得法身的时候就能得到呢?你原先不护持就等于破坏了。你破坏了,种下破坏的因,当你想得到的时候,只能是破坏的果。因果不饶人啊,其因弯曲,其果也迂曲。所以我们应该如理如法地护持,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情,这才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17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