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相无明是什么意思(生相无明怎么来的)

楞严经说的十相无明是什么
楞严经说的十相无明是业相无明。“无明”是佛教专用名词,针对的是见性的“本觉本明”。
见性的“本觉本明”就是《楞严经》说的“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一根同时有六根的妙用。见到同时又是触到,尝到,所以脱离了距离,脱离了时间概念。也就是《道德经》说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见性脱离距离,脱离时间概念的功用,在《道德经》看来是,“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在成”。这对于“明心见性”的人来说,自自然然就具有了“不出户,知天天。不窥牖,见天道”的神通。所以,“无明”拆开解释,“无”是没有;“明”是见性的本觉本明。
《楞严经》讲了“无明”来源于“觉明为咎”,原文是“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本觉明妙,觉明为咎”。这里有两个“明”,一个是“性觉必明”,“本觉明妙”代表的见性的本觉本明;另一个是“妄为明觉”,“觉明为咎”代表的见闻觉知之明。从见性的“本觉本明”可知,见性非六终一,也非一终六。没有数量,没有形相。在“觉明”的时候,见性就被“觉”分成了六。而且这个“明”也不是“本觉本明”的见性明了。已经因为见性被“觉”分为了六之后,变成了眼根对应色尘,形成的眼识“明”了。这个“明”是见闻觉知的眼识明。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破”,“无明”就是遮蔽见性本觉本明的见闻觉知。
什么是无明
无明是十二因缘之首,无始以来,由于一念不觉,不能了知“缘生万法生,缘灭万法灭,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诸法实相,就是无明。
无明是与生俱来的,所以称为“无始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人的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
《楞严经》之悟
对于智慧的增长,我们从未止步。
佛法讲宇宙真理,《楞严经》168个字(三细六粗)对照,和大家分享一下!
《楞严经》第一至三卷佛帮助修行人从万法万相没有出现之前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是帮助我们「见性」叫会相归性。
那么第四卷呢!佛用次第圆融的办法告诉我们无形无相的真心怎么变现为江河大地、日月星辰、风云雨雾、花草树木的,又怎么变现为佛菩萨、天人鬼畜等一切有情众生,帮助我们「明心」。
「觉非所明」的基础、精华。说尽了十法界万法的来龙去脉,从根本全局上开示了宇宙人生真理!
大家一定记住了!
觉非所明」觉;表大光明藏,方便说为「真空」第九识。
「觉非所明」“明”;表第一念叫生相无明。一般把生相无明说为因,把业相无明说为果。也可以把他们说为一个“能”一个“所”。在某种意义上讲,生相无明也就是业相无明。细心分别,「生相无明就是第一念」,我们心里动了一个念,业相无明也就是应运而有。
因明立所」“所”弟一念,三细无明之一「业相无明」, 第八识、阿赖耶识。
生汝妄能」“妄能”第二念,三细无明之二「转相,无明」,「第七识」“见分”。
炽然成异」“异”第三念,三细无明之三「现相无明」,「胜义色法」,种子胚胎。
无同无异」「境界为缘长六粗」之粗相(总概括),十法界万法已成就。
相待生劳」“劳”六粗相之一「智相」
「后七转识」
劳久发尘」“久”六粗之相之二「相续相」。
「劳久发全」“尘”表之粗相之三「执取相」「第六意识」。
「自相浑浊」六粗相之四「名字相」使十法界分条缕析、有条不紊。
劳烦恼」六粗相之五「起业相」,身口意三业,「尘」身烦恼,「劳」心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六粗相之六「业系苦相」,轮回受报之相!
朝闻道,夕可死矣。
不明之时,未知太多。
心之力,弥久远。
空,
不空,
空不空。
成长在路上,欢迎各位前辈多多指导。
【90天无戒老师写作主题训练23】
等觉菩萨最后一品生相无明都相同吗
生相无明就是一念无明,是一样的啊
尘沙惑断尽,到了菩萨位,越来越不执着,不分别
所谓的业尽情空,到了那个境界菩萨都是一个样子:看破放下。
好好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菩萨生相无明,如何解法?
我们今天讲的虚空世界一切众生森罗万象,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个现象从哪来的?宇宙从哪来的?宇宙也是一个现相。虚空从哪里来的?现在知道虚空当中有无量无边的星球,星球从哪来的?生物从哪里来的?人从哪里来的?佛家说:这是「生相无明」变现出来的。 相是「森罗万象」,生是「生起森罗万象」,在佛法讲是「生相无明」生出来的,在其他宗教称为「上帝」,所有一切万法是上帝造的、神造的。这个「生」就是变现,这叫生相无明。无明一破,所有现相就没有了,正如同作梦,梦中有很多现相,一醒过来了,梦中境界完全没有了。什么时候你破生相无明,就好像从梦中醒过来了,虚空没有了,世界没有了,星球没有了,所有一切东西全都没有了,为什么?这一切的现相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 佛家讲虚妄,讲真实,它的定义是:凡是有生有灭叫虚妄,真正不生不灭才是真实。所有的一切现相都是生灭法,生灭法全是虚妄的,生相无明破了,它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后空空无大千,就是说这个意思。生相无明破了以后,这是究竟如来的果地,而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成佛之后,通常诸佛如来有能力破这一品无明,但是他不破,为什么不破?他要度无明里面迷惑颠倒的众生。这是「乘愿再来」,真是慈悲到了极处,他不是没有能力破,是有能力破而不破。
无明从何而来
无明释义一
(术语)梵语阿尾儞也,谓暗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释义二
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云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痴。
以十二缘起中无明支,无明为一切烦恼之根本。
据台宗之说,依空、假、中三观可断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此中,无明即迷于非有非空理,而障碍中道惑,亦即中观所断之对象。
关于断除无明,在台宗所判化法四教之别教,于十回向伏无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觉等十二阶位,断尽十二品无明。然在十回向中,最后之第十回向断除最初之无明,进入初地;此最初无明,复分三品而断,故称三品无明。在圆教,则于初住以上至妙觉等四十二阶位,断尽四十二品无明。又第四十一阶位(等觉)之最后心,即显妙觉智,由此能断除最后之无明(称为元品无明、无始无明、最后品无明)。
以上为过去之旧说,实则圆教不立三观次第,而主张一心作观,三惑同体同时可断。
〔长阿含卷一本经、大毗婆沙论卷二三、卷二五、卷三八、大智度论卷四三、成实论卷九、成唯识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八、卷五六、卷五八、卷六四、十地经论卷八、俱舍论卷九、卷十九、摩诃止观卷六上、胜鬘经宝窟卷中末〕(《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无明”如何解释?
不明白道理,无明(梵语avidya)即愚痴的别名,迷惑的别名,对广泛人生与浩瀚宇宙不知真相,是名无明。成实论云:“追逐假的事物和名相,叫做无明。”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何谓生相无明?
生相无明又作无始无明、元品无明、根本无明(梵语mulavidya),相对于枝末无明。就是一切烦恼之根本,不觉迷妄之心。于真如(梵语bhuta-tathata)之海中,起动最初之一念者,即是此根本烦恼。
胜鬘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
无始无明就是无始以来即恒常存在之无明,为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平等法界之理不达,妄隔平之理性,称为无明;又如是暗惑之心,隔离理性,故又作间隔。依此无明之间隔而生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受种种果报。胜鬘经、大乘起信论等诸经论称为无始无明,菩提心论则称为无始间隔。
天台宗将之分为三惑:
一、见思惑。
二、尘沙惑。
三、无明惑。
顿断见思惑即证阿罗汉果位,顿断尘沙惑即证菩萨果位,顿破无明惑即证无上佛道之果位是也。(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19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