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安住佛号(心安住在佛号里的人)

学佛百科2023-03-1389

云何降伏其心

那么当我们的心从一个攀缘的心,慢慢的回归到不生不灭的心,接下来做什么事呢?云何降伏其心?你就开始有资格谈修行了。

降伏其心有二个方法──

第一个、假设你是智慧比较高的人,从理观─不迷下手。这个地方不迷的观照力,本经讲到空假中三观 ─

(一) 以空观来破除你心中的妄想。

(二) 以假观来建立你未来的理想目标。

大乘佛法,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空观是空掉你的心中的想像、情绪,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产生感受,第二个产生很多很多个人的想像,这个都要空掉。但是名利不可争,义务不可辞,你要有你的目标啊!人要去创造未来。那么靠谁创造呢?靠假观啊!你要去忆念佛陀的功德,产生强烈的皈依,这个都是靠假观啊。所以空观把心中的这种乱七八糟的相消灭以后,假观你又重新建立一个清净的相,借假修真嘛!

然后从这个相当中,去开创你的未来安乐的果报,以空假中三观来不断的调整你自己。所以大乘佛法是有所放下,有所提起;空观是放下你的妄想,假观是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做你该做的事。那么从空假中三观,你就开始知道你自己什么该放下?什么该追求?就以这样的智慧来引导你整个身口意的修学,那当然是利根人啦!

第二个、你说:我的观照力提不起来怎么办呢?从不动下手,先让自己不动。不动,在本经讲到二个方法:

第一个你持戒,严持四根本重戒─不杀、不盗、不婬、不妄,不要乱动。

第二个就是持咒,你看我心有千千结,我没办法对治!可以,转念念佛,或者转念持咒,安住咒语、安住佛号,也可以远离妄想;诵咒、持戒,从这个事修下手也是可以。

所以整个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不迷、不取、不动,包括理观,包括事修,二个双管齐下,来对治我们无始的习气。

本经的整个理论篇,主要的是讲到安住及调伏这二个重点;这二个重点你能够掌握了,等到修行篇,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在这个地方我们先讲到安住─破妄显真以明安住,就是先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安住呢?我们的心本来是安住的─常乐我净,怎么就不安住呢?这个问题在妄想,所以要先破除妄想。而佛陀在破妄想之前,他要阿难尊者自己去回光返照,这是你自己要觉悟的,所以佛陀就引导阿难尊者反观:妄想从什么地方来?那么阿难尊者就执著在身内、在身外,都被佛陀破斥了。

我们讲过:妄想的本质一定要有相,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所以你看仁者心不安,那古人就说: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你坚固的把它抓住,你才会不安嘛!这个不安是你自己找的,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本来安定嘛。所以佛陀为了要抓那个病根,就问你的心到底是住在哪里?先把这个问题找到,然后再破除。

请问每天念佛一万遍可以分两次念吗?

你好,当然是可以的。

你说的分两次念,应该是指的专念,也就是静下来专心念诵佛号。这是非常好的,分几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就好。

而平时也可以辅助散念,也就是走路、干活、休息的时候也都可以念诵,不方便的时候也可以默念,这些都是在专念之外的辅助,也是非常好的。

古德说:四六时中,佛号不断。

就是要将我们时时生起的妄念都转换为佛号,如此功夫成片,时时安住在佛号上,心就得到禅定了。

当然,对一般人来说,四六二十四小时都不停是不可能的。因为一般人还要睡觉,做不到不到单的。但是平时也都可以随时将意念安住在佛号上,慢慢将妄念都转换为佛号。

这是可以通过慢慢的练习而做到的。

怎么降服妄念,一整天都能把心安住在佛号上

降伏妄念是目标,把心安住在佛号上是手段,这个过程叫修行,往生净土或成佛是结果,单单你说如何做到,我只能回答,想要降伏妄念,就必须能把心时时刻刻安住在佛号上,理一心不乱。

家属能为亡者助念,是否对临终者更有利

问:很多家属请助念团去助念,多数情况是自己不念,忙里忙外张罗着处理后事,最多偶尔念一会儿,这样是否有点颠倒了?如果家属能至诚恳切地为亲人助念,是否对临终者更为有利?

大安法师答:确实,家属应该是跟着念。但问题是很多家属对念佛的功德利益不一定有信心,他不能达到信愿念佛的状态。

他的心是躁妄的,让其坐下来念佛是很难的。他一定要去做点事情,才能将狂躁的心有所安顿。所以一个人为什么忙里忙外,要干这个、要干那个,就是他的心不稳定,很难安住在佛号上。

一个人能够安住在佛号上是不简单的,制心一处,哪那么容易呀!所以你要理解这些家属忙里忙外,张罗处理后事,他是在为他的妄心服务,这样才会觉得很充实。

但是作为助念者,得要去跟他们沟通,使他们能参与到念佛的行列里面为好。请他们不用急着处理后事,因为病人断气之后还得念二十四个小时,甚至更长的可以念四十八小时、七十二小时,来得及。

要与他们沟通,使他们明白,能让临命终人真实获益的还是念佛。如果家里的面积比较小,他到处张罗还会影响助念的氛围。

助念的环境还是要安静一点。助念的场面最好带给人一种宁静、祥和、温暖的感觉。就好像佛光在注照、笼罩着当下的助念场景一般,这样大家真的不会感觉到疲劳,会越念越欢喜。这样一来,佛号对病人的加持力、病人蒙佛接引的概率就会大大增上。

如果这儿在助念,外面吵吵闹闹,争执不已,甚至还准备要杀猪宰羊,就麻烦了。因为有些地方的风俗,吊唁的客人还没来,就先杀一头猪准备做酒席。如果一边助念一边还能听到猪被杀时绝望痛苦的惨叫声,那对病人的 *** 就太大了。如果他恰好在那一刻断气,就真的很麻烦了。

所以家属的至诚念佛,对临终者是非常有利的,但这要助念团提前或者在助念的过程当中跟他们去好好交流。

如何成就一心不乱

九心住(欲界定)

一、内 住 —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

二、等 住 — 于内所缘相续安住。

三、安 住 — 由妄念向外散乱,速当了知,还令安住前所缘境。

四、近 住 — 于广大境数数摄心,令心渐细,上上而住。

五、调 顺 — 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喜。

六、寂 静 — 观散乱过失,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

七、最极寂静 — 谓于贪欲、忧戚、惛沉、睡眠等生起时,寂 灭令息。

八、专注一趣 — 谓得任运转故,精进修习。

九、等 持 — 由修专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运而转。

前面的「念佛摄心方便法」,是一个因地的修行,以下是讲到它的功德相貌,你这样子修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执持名号的目的,是要成就一心不乱,但这个一心不乱的范围是相当的广,我们提出了两个:一个是「九心住」,所谓的「欲界定」;第二个是「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两个相貌,我们修行应该要知道位次,才不会起增上慢,喔!你念佛念到怎么样?你一心不乱了,其实没有,这个就是增上慢。为什么会增上慢呢?因为你不能善知位次,这是不可以的,错认消息。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现在念佛的境界到什么程度,要清楚。

这个「九心住」有九个次第:第一个是「内住」。我们看它的内容: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我们过去要不管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的业处,就是五欲的境界,到处攀缘。在这五欲当中,把它给摄持起来,摄心,把这一念心给抓住。抓住干什么呢?「令住内境」,使令它安住在我们的佛号所缘境上。当然这个地方不是完全强迫,也有一点强迫,但是这当中必须有一点抉择慧相应。就是你在念佛之前,你应该已经抉择了,你为什么以佛号为所缘境?因为这个佛号是一个大功德法聚,这个万德洪名,可以使令你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你经常去亲近这一句佛号,可以使令你业障慢慢的消灭,福德智能的资粮,慢慢的增长起来,这第一个。第二个可以使令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就是不断的思惟这个所缘境,这个业处的功德,你就能够「摄心令住内境」,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等住,于内所缘相续安住。」这个「等」就是前一念跟后一念相随顺,叫做等。我前一念是安住在佛号上,下一念也是安住在佛号上,这个时候,前一念跟后一念是相随顺的,不是相违背,名之为等。「于内所缘相续安住」,前面的「内住」等于是一个专注,专注力;这个是相续,这个时候必须使令你佛号能够相续安住,相续力。所以「内住」、「等住」是一个总相,「九心住」的总相,后面的是别相。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三个是「安住,由妄念向外散乱,速当了知,还令安住前所缘境。」我们在这个「等住」的时候,心中有一些佛号的相续力,但是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觉察。就是说,我们经常跟五欲的境界很熟,有时候跟它在一起,我们都不觉得,因为很自然。到了第三「安住」的时候,它有一个好处「速当了知」。就是说,你从前面的「内住」、「等住」以后,你慢慢把这个佛号的等流性给建立起来,在你这一念的无明妄想当中,建立起一个清净的等流性。你妄想生起的时候,你知道你打妄想了,可能这个时候还不能转变它,因为你的力量还比它薄弱,但是起码你「速当了知」,你能够马上能够觉察。

这个「安住」,内心安乐,也是蛮重要。这个富贵人的境界,内心还是不安。的确!我们内心当中,会觉得五欲的境界是我们的,我们总是觉得在那个地方造作快乐,其实这个五欲的境界,增加我们内心的负担、不安,所以必须要吃安眠药,我们很怕失掉这个五欲的境界。但是我们念佛不同,它能够使令我们心安。

「近住,于广大境数数摄心,令心渐细,上上而住。」这个「近」,就是指的我们这一念心,不但是安,而且它已经接近我们所缘境,我们跟佛号已经慢慢慢慢接近。这个接近的意思就是说,这中间的障碍已经破除一部份。破除哪一部份呢?破除了粗的掉举,叫做「近住」。就是我们在这个广大的境,在这个广大的五欲的境界当中,我们数数摄心,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念佛的确也没什么秘诀,就是数数摄心。你经常念,由生转熟,由熟生巧,就是这样子,数数摄心。

使令这一念心慢慢的由粗转细,上上而住。这个对治粗的掉举的意思是说,前面的安住,能够速当了知妄想的生起;这个地方我们再继续用功,我们面对那种强大的贪瞋烦恼、掉举活动的时候,我们能够转变它,有这种力量转变它。换句话说,你那个佛号的力量就强过粗的掉举,你看到它,发现的时候,就能够把它给取代起来,转念念佛,你有这种力量,这个叫做「近住」。能够破除粗的掉举。

第五个「调顺,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喜。」这个「调顺」它的内涵是破除粗的昏沉,不但是掉举破除,昏沉也没有了。它是怎么回事呢?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我们前面的这个心念能够取代妄想是算不错,但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得少为足,再思惟这个一心不乱的功德:我得到一心不乱以后,现生有种种的神通三昧;临命终的时候,就往生极乐世界,种种的殊胜的功德,使令我们对于这种佛号的正定,能够心生欣喜。这个时候,就能够把粗的昏沉给破坏掉,这「调顺」。我们要是能够把佛号念到粗重的昏沉跟掉举都破坏掉,到这个调顺,你整个生命的业力会有所转变,你的相貌也会转变。

我前一段时间到雾峰去看到一个居士,这个居士他给我感觉非常特别,你在他的眼睛相貌当中,看不出那个居士的尘劳相状,看不到,就像是出家人的样子,他留一个平头,手上拿一串念珠。我看到这个居士很用功,我就跟他谈,他说他念佛念了三年,他工作当中,佛号就是绵绵密密、相续不断,跟他讲一段时间,他把他那个身份证拿给我看,他说:我过去是这种境界。哎呀!他过去那个身份证相貌,看起来就像大哥的样子,在做铁工的。但是他现在的样子,相貌完全转变过来。所以我们讲念佛不可思议。就是说,你内心粗的掉举、昏沉转变过来,内心调柔善顺,看起来特别有气质,调柔善顺。不像我们现在的心粗重,烦恼很粗重。

第六个「寂静,观散乱过失,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这个地方根据昂旺郎吉仁波切的解释,这个地方是破除细的掉举,「寂静」主要是破除细的掉举。他说:怎么能够破除掉细的掉举?这个时候,你观察散乱的过失,再观察我这一念心,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流动,譬如大火、譬如怨贼、譬如毒蛇、譬如怨家,你观察这个散乱的过失,这个时候「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一方面你再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消灭你不喜之心。有时候不喜之心会生起来,就是说有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是不打妄想的,但是我们也不愿意在佛号安住,会有这种情况。我们这一念心就是常者生厌,不喜欢继续再安住下去。这时我们必须要告诉自己,这是不对的,这是一个大安乐处,我们不应该起这种颠倒的思想,就是再继续的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来消灭我们这一念不喜之心,把细的掉举也破除掉,内心就寂静,没有掉举的干扰。

第七「最极寂静,谓于贪欲、忧戚、惛沉、睡眠等生起时,寂灭令息。」这个地方是破除细的昏沉。对于这种贪欲、忧戚、惛沉、睡眠等生起的时候,马上能够消灭掉。这个细的昏沉,宗喀巴大师在「最极寂静」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警告,他说很多人在这个地方,会认为他得定了,其实这是一种微细的沉默,就是我这一念心,在我所缘境当中,我感觉到不昏沉,也不掉举,感觉到是这样,已经明静而住,我已成就三昧了,其实没有。那个是一个微细的沉默,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第八「专注一趣」,我们再看他的内涵,「谓得任运转故,精进修习。」到了「专注一趣」的时候,我们还要继续用功,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达到三摩地。怎么达到三摩地呢?「任运转故」,这个时候,佛号已经把粗细的昏沉、掉举都破坏了,但是这个时候的佛号,还必须要如理作意,还是有功用行。有功用行就不是得定,得定的相貌一定是「无功用住」的。所以这个时候「精进修习」,就是要把一切外缘都停下来,这种微细的加功用行,就不是我们普通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这种动中的状态,要特别的精进,一点都不能打闲岔,因为你从八到九,这个关键是非常微细的状态。

第九「等持」这个是得定。「由修专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运而转。」这个时候,你对所缘境能够「自在任运而转」,就是不必如理作意,你这一念佛号在心中,它就像泉水一样,不断的流出来,你根本就不用去作意,这个是得定的相貌。所以得定不得定就是在这句话,不但是「明静而住」,而且要「自在任运而转」,这个地方要注意。

这个是「欲界定」的九个相貌。当然这个「欲界定」的相貌非常的长,这是很长很长的一大段时间,可能我们修的五年、十年,还是在前面的八个范围里面活动。所以我们讲这个等流性,你注意看《高僧传》,你会有一个感觉,就是说一个高僧,他的功德是不同的,他所用功的法门,都会有各式各样不同。但是你会发觉有一个总相,就是任何一个高僧,他在最初五年的时候,都有一点消息出来,你注意看。就是说如果你在最初五年当中,还不能够创造一个清净的等流性,你以后用功就很难了。虽然你很年轻出家,但是你要再静下来就很难了,如果你这五年都在散乱当中度过去,五年过去以后,十年过去以后,你要静下来就非常困难。你要去栽培这个等流性,你要扭转你过去这五年当中,所创造的那个散乱的力量,就非常困难,你出家越久越难修行。

如果你这五年当中,能够好好的、老实的在内心当中,把佛号这个清净的等流性创造出来,专注力、相续力,乃至于到调顺的力量,到第五个能够对治粗的掉举、昏沉,这两个烦恼能够脱落,就不同。什么不同呢?当然你以后会有一些事情,有时候会退失,有时候你达到调顺以后,这个前面的九心住,都是很容易退失的,但是你这种退失,你虽然工作忙,退失,但是你只要一用功,就能够马上恢复,跟你没有得到的情况是不同的,你那种退失,只要你一静下来,就能够把你过去在静中所修的功德马上出现,你有这种力量。而且你有这种调顺的功德力以后,你出家一年一年会不断的增上上去,你有基础。你如果完全没有基础,你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上去,上不去,出家越久,心越散乱,到最后心不安。

如说修行是对佛菩萨最大的供养,你能够在佛法当中,好好的随顺佛陀的圣教量,这样子修行,三世诸佛赞叹你,真正赞叹你,真正是一个佛弟子。这一切是你未来自行化他的基础,就从那个地方成就起来。所以这个地方是太重要了,修行。当然这都是每一个人要经过,没有一个人能够帮我们走过去的。接下来第二「近分定」。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25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