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宝性论此中无所遣的简单介绍

学佛百科2023-03-1384

都说佛陀批评本体论.那请问佛陀生前真的批评过本体论或者把涅盘当做本体的吗?经典是否有记载?

您的问题很好,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为了解除您的疑惑勉强答之。对于涅盘的具体含义可参看

《大般涅盘经》简介:

法身常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能否成佛?

《大般涅盘经》,又称《大涅盘经》、《涅盘经》、《大经》。

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盘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盘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北凉玄始元年(412),河西王沮渠蒙逊迎师入姑臧,欲请译出经本,谶恐言舛于理,学语三年,方译写《大涅盘经》初分十卷。师以《涅盘经》品数不足,遂赴于阗,寻得经本中分,复还姑臧译之。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续译。师谓此经梵本三万五千偈,今所出者,一万余偈。

本经是四大部之一,全经旨在说明法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教义。

共分十三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性品、一切大众所问品、现病品、圣行品、梵行品、婴儿行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师子吼菩萨品、迦叶菩萨品、憍陈如品。兹将本经旨要梗概分述如次:

一、【佛身常住】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

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盘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所宗仰。纯陀因此怀疑,何以世尊已证大果,不能久住于世;乃至迦叶亦怀疑佛陀寿命何以同于世间,如此短促。事实上,佛陀的示寂,是在说明佛陀的涅盘境界并非如油尽灯灭,或薪尽火息,一切无存。如《寿命品》,佛陀告诉纯陀:“如来已于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无有食身、烦恼之身,无后边身,常身、法身、金刚之身。”佛陀为迦叶说如来长寿,于诸寿中,最上最胜;所得常法,于诸常中,最为第一。如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如来此身是变化身,非杂食身,为度众生,是故现舍,入于涅盘。《金刚身品》说,如来身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又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

涅盘有诸多异名,如:无生、无出、无作、无为、归依、窟宅、解脱、光明、灯明、彼岸、无畏、无退、安处、寂静、无相、无二、一行、清凉、无暗、无碍、无诤、无浊、广大、甘露、吉祥。涅盘实义,是谓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譬如伊字是由三点组成,不一不异,非前非后。如《寿命品》说:“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盘。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盘,如来之身亦非涅盘,摩诃般若亦非涅盘,三法各异亦非涅盘。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盘,如世伊字。”这是以伊字三点说明涅盘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有相即不离的关系。

又常乐我净名为涅盘。《寿命品》说:“我者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盘义,净者是法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盘;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又《高贵德王菩萨品》说:“常乐我净在何处耶?所谓涅盘。”“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盘。”“身不坏故,名为大乐,身若可坏,则不名乐。如来之身,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盘。”

综观本经,无非处处在阐明佛身是常住不灭,是永恒存在,是常乐我净,是大涅盘。

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本经的另一个重点是在阐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卷七的《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

三、【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能否成佛】

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能否成佛?据《梁高僧传》卷七载,昔时,竺道生见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后,立“阐提成佛”之说,而遭学者非议,直至昙无谶译出本经后,此种说法才渐渐被接受。

“一阐提”,《如来性品》说无信之人,名一阐提。又以焦种、无目、难治之病、生盲、非法器、不可治、聋人等,比喻一阐提。卷十九《梵行品》说:“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如是之人,名一阐提。” 本经卷九《如来性品》复说:“佛为众生说有佛性,一阐提辈流转生死,不能知见。”“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以是业缘,不能生于菩提妙因,流转生死无有穷已。”可见一阐提若能祛除烦恼缠缚,仍是可以见性成佛的。又如来善知一阐提辈能于现在得善根者,则为说法;后世得者,亦为说法。今虽无益,作后世因。因此,如来世尊大慈悲,见一阐提者,仍为施法药。于是在卷二十一、二十二《高贵德王菩萨品》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忏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宝佛性无差别相,犯四重罪,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有佛性。”

总之,本经是主张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亦能成佛。而其基本思想是在于认为佛性常住而一切悉有,从而主张一阐提亦具有佛性,纵然是断善根,其佛性仍常住不变,最后亦能成佛。

如果您想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可以阅读:

所有经论中对二谛是如何安立的?请举例说明,如何以二谛衡量诸法之空性与光明?

所有经论中安立二谛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从观察实相胜义量的角度,将空性立为胜义、显现立谓世俗,这种安立方法非常重要。它将空性安立为胜义谛、分别念前显现的法安立为世俗谛。

学习《定解宝灯论》时讲过:一切万法的本体,从名言角度来讲应该有两种,一个是空性的部分,一个是光明的部分。

其中,对空性部分用哪一种量来抉择呢?应该用胜义量进行抉择。

胜义量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般若经或者《中观六论》所讲的,中观应成派的不共四大因和共同五大因。以金刚屑因为主的各种因进行抉择时,没有必要分析显现和分别念部分,一切万法连芝麻许也不存在。因为般若经所宣讲的空性方面的正理,对其进行抉择的量,就叫做胜义量;空性就是依靠胜义量抉择的结果。

然而,一切万法的本性不仅仅是空性的部分,还应该有光明的部分。比如如来藏的本体是空性的,自性是光明的。

那么,自性光明的部分依靠哪一种量来抉择呢?从佛经来讲,释迦牟尼佛轮的《如来藏经》;从论典来讲,《宝性论》和《赞法界论》等等,依靠这些经典和论典进行抉择。

心的本性应该是光明的。对于这种光明,依靠净见量可以进行抉择,这时,境和有境完全达到统一叫做胜义量,境和有境未达到统一就叫做世俗量。这是对二谛进行安立的第二种方法

《宝性论》中提到:胜义谛是依靠信心而了知的。

所谓的胜义谛依靠信心而了知,胜义谛应该指如来藏,而如来藏的本体是现空双运的,这一点通过净见量可以了知。

量有两种,一个是观现世量,一个是净见量。凡夫的现量、比量,眼耳鼻舌身的这些见闻觉知,就叫做观现世量。

佛陀的智慧是最究竟的净见量,依靠它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的光明部分。

从胜义实相的角度来讲,空性是胜义谛,显现是世俗谛。《入中论释---善解密意疏》中引用《等持王经》的教证说:所有空性方面的法,全部是胜义谛;所有显现方面的法,全部是世俗谛。通过这种方式作了安立。

下面讲第二种安立方法。

其二是从分析现相名言量的角度,将实相与现相完全一致、真实不虚的对境与有境安立为胜义,其反方面立为世俗。后一种安立方法的胜义,本体也是空性的。

凡夫众生所见到的是现相,佛陀见到的是实相。佛陀所见到的实相和现相是完全一致的,此时的境和有境就叫胜义谛;凡夫众生所见到的实相和现相不相同,此时的境和有境叫做世俗谛。比如,一个人看见海螺是白色的,由于海螺的实相就是白色的,见白色的有境与所见白色的境完全一致,因此叫做胜义谛;有眼翳者见到的海螺是黄色的,其现相和实相并不相同,因此叫做世俗谛。这主要是从名言角度安立的。

有人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佛陀的智慧、佛陀的相好,到底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呢?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你是从胜义为主的空性角度来讲,还是从名言为主的现相角度来讲?

如果是从胜义空性角度而言,释迦牟尼佛的身相等应该属于世俗谛。

对方又提出问题:如果佛陀的身相是世俗谛,那已经是虚假的了,这有很大的过失。

没有任何过失。从名言现相实相统一的角度来讲,它是胜义谛,根本不会成为世俗谛,虚假的过失也是没有的。

对方又提出:既然是胜义谛,会不会有根本破不了的过失呢?

不会出现这种过失。以中观理进行观察时,佛陀的身相、智慧也是空性的,根本不可能成为一种堪忍法。

为什么说世俗涵盖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的法?

从分析现相的名言量角度,实相现相统一叫做胜义谛,实相现相不统一叫做世俗谛。但这种安立方法所承许的胜义谛,其本体实际也是空性的。

正如前文所说,如来藏的本体是空性的,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以及很多辩论书中都说:如果如来藏的本体不空,则与外道的常我无有任何差别。有关内道所承许的如来藏与外道常我之间的差别,《入中论自释》里引用教证作了说明 ,在《破除邪说论》 当中也引用过。

此处按照前一种安立方法,也就是将世俗的含义安立为真实与非真实二者中非真实的方法,

前一种安立方法,将显现称为世俗谛,空性叫做胜义谛。按照这一安立方法来讲,一切万法可以包括在真实和非真实二者之中。世俗是指非真实的,也就是所谓的显现。从般若经论这一角度来衡量时,释迦牟尼佛的色身是不是世俗谛呢?可以说为世俗谛。佛的智慧是不是世俗谛呢?也可以说为世俗谛。

既然属于世俗谛,那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也成了假的、虚妄的?这种说法是不是不太合理呢?

站在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一切清净和不清净的显现都属于世俗谛。但也不要认为:世俗谛就是特别不好的法,一定要舍弃的一种法。这也不一定的。万法的光明部分是世俗谛,这是不需要舍弃的;释迦牟尼佛的色身庄严和相好圆满也属于世俗谛,这也没必要舍弃。

因此,所谓的世俗,虽然属于真实和非真实二者中的后一者,但也不一定要完全舍弃。下面主要讲这一问题。

所谓真实的意思是说事物的本相——自性不成立的空性。

从空性为胜义谛、显现为世俗谛这一角度来讲, 什么叫做真实义呢?所谓的真实义就是指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大幻化网》中也说:糖的本性是甜的,诸法的本性是空性的。所以,一切诸法真正的本体应该是空性的,这就是它的真实性。

那么,非真实性到底是什么呢?在这里非真实是指世俗谛。但不要认为:所谓的世俗谛是非常不好的、需要舍弃的一种法。世俗也有世俗的好处。

因此,必须明白:所谓的世俗仅仅是指生等现相在诸凡夫前似乎成了隐蔽、遮障空性的法,

现在生灭的各种各样万事万物的形象,在未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凡夫人面前,其本体空性似乎已经被隐蔽着、遮障着。比如柱子,圣者见到的柱子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显现;而凡夫人见到的柱子,是一种产生的法、实有的法,柱子真正的光明和空性的本体已经被完全遮障了。

而不要误解为在何时何地都是欺惑、虚妄的,也不要误认为它恒常遮障空性,

《定解宝灯论》当中讲“二谛何者为主要”时,有人说世俗谛很重要,有人说胜义谛很重要。麦彭仁波切对此总结说:胜义谛和世俗谛是不能分开的。为什么呢?如果认为世俗中显现的能取所取是非常不好的法,除显现以外,还有一个特别好的空性——像天女一般的胜义谛隐藏在背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为什么说世俗的显现不是所破?

凡夫众生由于实执的串习,将柱子执著为实有的法,但这是我们心识的缺点,并不是柱子的缺点。柱子的显现,在圣者的眼中,它是增上光明的因;对凡夫人来说,则是增上贪嗔痴的因。所以,显现这一点并不是要破的,对于显现的实有执著才是一定要破的。

所谓的显现并不会束缚你,最可怕的是什么呢?因为愚痴而对显现产生的执著才是最可怕的。帝洛巴尊者教诫弟子那若巴:“显现未缚贪执缚,断除贪著那若巴。”就是说,显现不会束缚你,只有实执才会束缚你,因此,弟子那若巴你一定要舍弃实执。 对众生来讲,实有的执著是非常可怕的,而世俗中的显现并不是所应遮破的,在圣者面前,各种如梦如幻的显现全部存在。

但是,所谓的显现也是不尽相同。中观应成派通过中观推理所得出来的显现,应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见解所引发的。在麦彭仁波切的有些教言中说:如梦如幻也有很多不同的境界。比如,小乘所说的如梦如幻,是断除人无我的单空所得出的如梦如幻;而中观应成派通过不共的应成因,将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与此空性双运的显现,也叫做如梦如幻。因此,从单空角度说的如梦如幻,与远离一切戏论角度说的如梦如幻,表面词句一模一样,但在圣者的后得中,所显现的境界并不相同。

“一切万法中再无有比此更重要的所知”是指什么?对此,凭自己对中观的认识加以说明。

麦彭仁波切也说:舍弃显现以外没有空性,舍弃空性以外无有光明显现,这二者不能舍弃一者取受另一者。而且,也不能将此二者看成像黑绳和白绳搓在一起一样。实际上,显现与空性二者,其本体是一味的、无二无别的。何时通达这一点,可以说,在所有知识中已经获得最无上的知识了。

希望能提升您学佛的信心和意乐!愿您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谢谢您让我查了很多资料!

西游记第十二回赏析

西游记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写唐太宗相信佛法,召集天下高僧举行佛学研讨会,而佛祖正好令观世音菩萨到长安来察访到西天取经的有真实德行者。玄奘禅师正是他们既定的人选:

却说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自领了如来佛旨,在长安城访察取经的善人,日久未逢真实有德行者。忽闻得太宗宣扬善果,选举高僧,开建大会,又见得法师坛主,乃是江流儿和尚,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长老,菩萨十分欢喜。就将佛赐的宝贝,捧上长街,与木叉货卖。

你道他是何宝贝?有一件锦蝠异宝袈裟、九环锡杖,还有那金紧禁三个箍儿,密密藏收,以俟后用。只将袈裟、锡杖出卖。长安城里,有那选不中的愚僧,倒有几贯村钞。见菩萨变化个疥癞形容,身穿破衲,赤脚光头,将袈裟捧定,艳艳生光,他上前问道:“那癞和尚,你的袈裟要卖多少价钱?”

菩萨道:“袈裟价值五千两,锡杖价值二千两。”那愚僧笑道:“这两个癞和尚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长生不老,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拿了去,卖不成!”那菩萨更不争吵,与木叉往前又走。行勾多时,来到东华门前,正撞着宰相萧星散朝而回,众头踏喝开街道。

那菩萨公然不避,当街上拿着袈裟,径迎着宰相。宰相勒马观看,见袈裟艳艳生光,着手下人问那卖袈裟的要价几何。菩萨道:“袈裟要五千两,锡杖要二千两。”萧星道:“有何好处,值这般高价?”菩萨道:“袈裟有好处,有不好处;有要钱处,有不要钱处。”萧星道:“何为好?何为不好?”

菩萨道:“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处;若贪淫乐祸的愚僧,不斋不戒的和尚,毁经谤佛的凡夫,难见我袈裟之面,这便是不好处。”又问道:“何为要钱,不要钱?”

菩萨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宝,强买袈裟、锡杖,定要卖他七千两,这便是要钱;若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将袈裟、锡杖,情愿送他,与我结个善缘,这便是不要钱。”

萧星闻言,倍添春色,知他是个好人,即便下马,与菩萨以礼相见,口称:“大法长老,恕我萧星之罪。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满朝的文武,无不奉行。即今起建水陆大会,这袈裟正好与大都阐陈玄奘法师穿用。我和你入朝见驾去来。”

上文所写菩萨变化为光头赤脚的癞头僧人形象,一般无知的只是看表象的僧人哪里能识别!菩萨的袈裟与锡杖都是佛祖所赐的神奇之物,必须送给德行高尚、诚心向佛、意志坚定的僧人,这个人选非玄奘而何!

所要七千两银子只是一种识别是否真心向佛诚意传道的方法,佛祖与菩萨的目的是普度众生,所以,若是遇到真心向善的传道者,则可分文不收,以袈裟与锡杖奉送也。菩萨听玄奘宣传佛经,发现玄奘所传乃是小乘教法,不是大乘佛法,便高声批评玄奘法师,这就是去西天取经的缘起:

那法师在台上,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玄奘法师听菩萨之言,立即领悟向往,而唐太宗在菩萨显现佛法的感召下,也正想派高僧去西天取经:

太宗见了颂子,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众官无不遵依。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

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唐王甚喜,即命回銮,待选良利日辰,发牒出行,遂此驾回各散。

上文所写唐太宗与玄奘法师结拜为兄弟,亲自派遣法师去西天取经云云,并非历史事实,但西游记之描写如此,小说是文学作品,允许艺术虚构。

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意志坚强无比,从上文可见,而取经的目的则是普度众生,保护大唐江山世世代代,繁荣昌盛,因为众生觉悟,和谐共处,幸福快乐,则唐王朝即能传承万代,长治久安。

扩展资料

观音带着徒弟木叉现身了,他们化作两个疥癫和尚,在街上卖袈裟和锡杖。他们被刚退朝的萧瑀碰上,萧瑀见他们手拿袈裟,就带他们去见唐太宗。唐太宗见了大喜,他正需要这些。水陆大会开始了,玄奘在大会上说“小乘教法”,但不会说“大乘”。

两个和尚中有一个是观音,他化作金蝉子。给了唐僧袈裟和锡杖。水陆大会结束了。玄奘也应该去取经了。

写得对仗的句子有:条条仙气盈空,朵朵祥光捧圣。条条仙气盈空,照彻了天关。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幢幡飘舞,宝盖飞辉。幢幡飘舞,凝空道道彩霞摇。宝盖飞辉,映日翩翩红电彻……

内容拓展:

1、《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2、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先写了孙悟空出世,然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但还是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3、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大手印的语言分类

大手印之教授导引,大略可分为三种︰

(1)实住大手印︰实住,即住于实相之义,此大印属显教。《恒河大手印直讲》云︰‘于具普通根性者,令由菩提道次第渐次趋入大手印,此谓由中论等学而渐入者,谓之实住大手印。’此须从闻思门入,藉教悟宗,明心性理,解实相义,由上师抉择指示,示以修持口诀,依诀观心,悟解心性,入一行三昧或光明定。如《宗教流派镜史》所云︰‘显教之大手印,是就心体之上,专一而住,修无分别,令成住分。如是成就安住所缘之心,明明了了,即应寻觅此心为在身内?或在身外?遍处寻觅,心之体相了不可得,尔时决定此心无实。用此无实,在已成特殊之心体上,专一而住,即许此为修遮非空性之法。’这种实住大手印,即是显教经论中以系缘法界为门的一行三昧、真如三昧,不过大手印之指示心性与教授修定,特重上师口耳之传。当年米拉日巴、岗波巴师徒,对来求法的多数普通根性者,则传与实住大手印,闻法修持者多能获得证悟。

(2)空乐大手印︰或云秘密大手印,属密法中的无上瑜伽,为较胜根性者所修持。此须受灌顶,修四加行,得闻思正见,然后以正见为导,依仪轨修本尊法,行三密相应之诵咒,从生起次第入圆满次第,由宝瓶气、拙火定、金刚诵等法修气脉明点,于气入住融于中脉,或从‘俱生喜’生时所现空乐不二的觉受上观察体证自性光明。噶举派多修金刚亥母、喜金刚法,米拉日巴、岗波巴师徒当年皆在得正见后,修金刚亥母法,入拙火定,证大手印悉地。晚近噶举门下学人,多从此门入道,岗波巴大师称此为大手印之特殊道。此实属大手印与密咒的结合。

(3)光明大手印︰此为最上顿门、顶尖密法,唯有上根利器才能修持,依上师加持而顿证自性明体,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诸师多说唯此方是印度真正之大手印。《恒河大手印直讲》云︰‘最上之大手印,则并亦无须乎灌顶等修,但当恭敬礼拜、承事亲近于其上师,或仅观于上师微妙身相,即能立得证悟,如此由于无上恭敬信顺之心力,以依止于上师,更不假外物言诠,而能究竟了悟,以证取之大手印,方是大手印之最胜义心传也。’

三种大手印,就入门方便而言,虽有顿渐显密之别,就证悟自性光明而言,实际无二。

三种大手印,皆分见、修、行三要,或加‘果’为四阶次。《恒河大手印》(谛洛巴口传)提示见修行果之要云︰‘若离执计是见王,若无散乱是修王,若无作求是行王,若无所住即证果。’

[大手印之见] 大手印与显密大小诸乘诸宗教法一样,首重正见,以得大手印见为入门第一着,以正见总摄修行果,与南禅之只贵见地、不贵行履颇相一致。噶举派分诸派见地为唯识见、中观见、大手印见等,以前二为不了义,其所谓了义的大手印见,亦名‘俱生智见’、‘法身见’,直指自性,谓众生心性本来无生,离一切边执,内心外境一切诸法,皆在此心地本体上显现,能显所显,法尔无生,具足三身五智,不须别修断舍,本来解脱,本来成佛。萨啰诃颂云︰‘故凡所显即法身,一切众生即佛陀。’《椎击三要诀胜法解》云︰‘夫彼一真法界,离绝戏论之法尔如来藏心,无垠广大界中,无量显现染净诸法,彼诸一切,皆亦圆满具足法尔之平等性义。如是而了知,是即见宗之最殊胜者也。’这与禅门‘即心即佛’、‘触类是道’的见地,可谓一致。就哲学观而言,大手印见属如来藏缘起或真心现起论,超越中观见,岗波巴即以如来藏系论典《究竟一乘宝性论》为大手印所依的主要印度论典。

所谓本净离垢的自性明体,具俱生智、自然智,此心体为成佛之本、修持之要,摄根、道、果,包见、修、行,名为大手印。西藏瑜伽成就者羊滚巴(1213~1258)云︰‘大手印者,师无可示,徒无可悟,觉受无可污染,定见无可杂乱,见修行无可分,根道果无可裂,如是于此显有轮寂一切诸法,勿作任何遣立、束缚、解脱、对治、矫整,就自识而得自解脱,此之谓大手印。’(《了义海大手印》)

大手印见,建立于大乘唯识、中观见的基础上,其说万法唯心、心亦无心、心性离一切边执戏论而本寂本净,与显教无二。如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三世大宝法王攘俊多杰(1284~1339)所撰《大手印愿文》云︰‘一切诸法为心所变现,心本无心,心之体性空,空而无灭无所不显现,愿善观察于体得定见。’又云︰‘一切非有诸佛亦不有,一切非无轮涅众根因,非违非顺双运中观道,愿证离边心体之法性。’而其终极旨趣,仍在直指心性之真空妙有,与汉传圆教诸宗的见地同趋一轨。藏传诸派多认为大手印不共于‘因乘’(显教大乘)的见地是︰‘因乘舍位以为其道,起对治智而断于惑,遍于轮圆法界空理久时调习而欲克证也。果乘(密乘)转位以为其道,起俱生智,即以三毒烦恼为道。’(《大乘要道密集》〈新译大手印不共义配教要门〉)印藏密乘学者所说因乘、般若乘,系指印度中观、唯识两系大乘渐道而言,实不能涵括汉地圆教诸宗。了心性本净、烦恼本空,起俱生智,以三毒烦恼为道、顿转烦恼为菩提,正是汉地圆教诸宗尤其南禅的根本见地。而此深义,具见于显教大乘经论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十七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十七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第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分之五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众依如是法行诸境相?”

于是佛告舍利子言:“是诸菩萨摩诃萨众尚不得法,何况非法?尚不得道,何况非道?于净尸罗尚无所得亦无所执,何况犯戒?是诸菩萨不堕三界,亦复不堕诸趣死生,不著身命,何况外境?于生死流已作边际,已度大海,已超大难。

“又,舍利子,是诸菩萨摩诃萨众依如是法行诸境相,知一切境皆无境性。由此因缘,是诸善士于一切境皆无住著。如师子王不著众境,是诸善士于诸境界无染、无杂,超一切境。如大商主无能障碍,是诸善士依如是法行诸境相无所执著。

“又,舍利子,我都不见此大众中有一菩萨,于如是法不深信解,于如是法疑惑、犹豫。又,舍利子,今此众中一切菩萨于如是法疑惑、犹豫皆已永断。此诸善士于如是法自无犹豫,亦能永断一切有情所有疑惑。是诸善士由此因缘,于一切法皆不犹豫,能为有情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无所有。

“复次,舍利子,于当来世若有得闻如是法者,于一切法亦得断除疑惑、犹豫,亦能永断一切有情所有疑惑,谓为宣说如我今者所说法要。

“又,舍利子,我终不说薄少善根诸有情类,能于此法深生信解。薄少善根诸有情类,非于此法有所容受,如是法财非彼能用。又,舍利子,薄少善根诸有情类,于如是法尚不闻名,况能受持、思惟修习?若有得闻如是法者,我定记彼当得佛法,彼当来世于诸佛法能师子吼,如我今者于大众中作师子吼、无所畏吼、大丈夫吼、自然智吼。

“又,舍利子,若有得闻如是所说甚深法要,下至能起一信乐心不生诽谤,我亦记彼当得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舍利子,若诸有情闻甚深法欢喜信受,极难得故。又,舍利子,若诸有情闻甚深法深生信乐,能发无上正等觉心,是诸有情复甚难得,我说成就广大善根,具大资粮著大甲胄,疾证无上正等菩提。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欢喜信乐数数听受,彼所获福无量无边,况能受持、转为他说!设未、已入正性离生,若于二乘不决定者,我皆记彼当得无上正等菩提,利乐有情,穷未来际常无断尽。

“复次,舍利子,若诸有情成下劣法,我不见彼于广大法有容受义。广大法者,谓佛菩提。又,舍利子,诸有情类多有成就下劣法者,所有信解亦皆下劣,不能种植广大善根,彼于如是甚深广大无染正法不能信受。

“又,舍利子,若诸有情成广大法,所有信解亦皆广大,发趣大乘,善办事业,善著甲胄,善能思择甚深义理,善行大道无险正直,远离稠林其相平等,无诸荆棘、瓦砾、坑坎,清净无秽、不邪不曲,利益世间、安乐世间、哀愍世间,与诸天、人作广大义利益安乐,与诸有情作大明照坚固梯隥,具大慈悲哀愍一切,于诸有情欲作利益、欲与安乐、欲令安隐,普施有情诸安乐具,如是有情即是菩萨。是摩诃萨善能受用大法财宝,是摩诃萨善能寻求大法财宝,最胜财宝属彼非余。所以者何?若有情类不近善友、未种善根,薄福德故下劣信解,彼于如是广大、甚深、无染正法不能信受。我依如是诸有情类有差别故,密意说言:诸有情界种种差别,随类胜劣各相爱乐。下劣信解诸有情类,还乐下劣信解有情;广大信解诸有情类,还乐广大信解有情。”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以何等法为所行境?”

于是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以无边法为所行境。譬如风界,行无边境;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以无边法为所行境。如虚空界,行无边境;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以无边法为所行境。又如风界,以太虚空为所行境;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以诸法空为所行境。

“又,舍利子,如虚空界及如风界,俱无处所而可见者,亦复不为生起法相而现在前;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于法都无可显示者,亦复不为生起法相而现在前。

“又,舍利子,如虚空界及如风界俱不可执,非圆成实亦无色相而可算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都不可执,非圆成实、非色等相算数可知。

“又,舍利子,如虚空界及如风界,无有少法是圆成实而可示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无有少法是圆成实而可示现。”

时,舍利子复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以何为相?”

于是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都无有相。又,舍利子,如虚空界及如风界,无有少法是圆成实可示其相;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无有少法是圆成实可示其相。何以故?舍利子,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远离众相,无有少相而可得者。

“又,舍利子,如虚空界无碍著处,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无碍著处,由斯故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著为相。

“又,舍利子,非无著法有相可得,然随世间名言理趣作如是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著为相。

“又,舍利子,虽说般若波罗蜜多无著为相,而此般若波罗蜜多无相可得故,不可说无著为相,以无著法无相状故。

“又,舍利子,言无著者,谓著遍知、著不可得、著如实性。遍知一切颠倒执著故名无著,非诸著中有著可得,由斯故说著如实性、著不可得。

“又,舍利子,言无著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此即说为无著相智。

“又,舍利子,诸法皆以无著为相,以诸法相不可得故名无著相。无有少法为起相故而现在前,以于此中无相可得故名无相,以无相故说名无著。若一切法有少相者,应于此中有著可得,以一切法众相都无,是故此中无著可得,故说诸法无著为相。虽作是说而不如说,以无著相不可说故。所以者何?以无著相无所有故、性远离故、不可得故。

“又,舍利子,法无著相不可示现、无能显了,然为有情方便示现,此无著相故不应执。

“又,舍利子,诸杂染相即是无相,非杂染法为起相故而现在前。

“又,舍利子,诸杂染法颠倒现前,诸颠倒者皆是无相,诸无相者皆不可说,故有相法即是无相。

“又,舍利子,诸清净法亦无有相。所以者何?诸杂染法尚无有相,况清净法而可有相?

“又,舍利子,若能遍知诸杂染法如实性者,彼诸杂染皆不可得,然诸有情由颠倒故起诸杂染。诸颠倒者皆非真实,若非真实,则无实体亦无实相,若能如是如实遍知即名清净。诸杂染相尚不可得,况清净相而有可得?是故杂染、清净二法,俱非有相、非圆成实。

“又,舍利子,诸法无相、非圆成实说名无著,故说诸法无著为相。以一切法无著相故说名无著,愚夫异生著无著相。

“又,舍利子,如是名为说一切法无著为相。此无著相当知即是智所行处,亦是般若波罗蜜多所行之处。此无著相智所行处亦名般若波罗蜜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行无边境,诸无著性当知说名行无边境。

“又,舍利子,所行处者,当知此显非所行处,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非行处相可能显示。

“又,舍利子,所行境者,当知显示非所行境,以一切法如实之性,如所有性皆不可得故。一切法非所行境,以一切法无境性故。若能如是遍知诸法,是则名为行一切境,虽作是说而不如说。若能如是遍知诸法都无所著,名无著相。由斯理趣,故说般若波罗蜜多无著为相。

“复次,舍利子,如是所说如来智境甚深法要,若欲宣说、分别、开示,助伴甚少。此中助伴,唯有见谛趣大菩提诸声闻等,及已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并见具足补特伽罗,于无上乘不复退者。彼见具足补特伽罗,亦于如是甚深法要,能正修行远离疑惑,身证菩萨已得净忍,于斯法要定无疑惑。

“又,舍利子,愚夫异生,如是妙法非彼行地。

“又,舍利子,如是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法教甚为难得,终不堕于下劣信解诸有情手。若诸有情曾事多佛,成就最胜清净善根,信解广大,如是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法教乃堕其手。当知如是诸有情类,已植无量广大善根,成就调柔清净意乐,已于过去无量佛所,植菩提种,发弘誓愿,行菩萨行,乘佛所乘,亲近如来、应、正等觉,于甚深法如理请问,故此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法教堕在其手。当知如是诸有情类,或已证得无生法忍,或近当证无生法忍,故此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法教堕在其手。当知如是诸有情类,疾证无上正等菩提,除悲愿力不求速证。当知如是诸有情类,于诸佛所已得受记,或复不久当得受记。当知如是诸有情类,设未得佛现前受记,如已得佛现前记者。

“又,舍利子,若诸有情善根未熟,薄福德故,尚不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经典名字,况得手执读诵受持、书写、供养、为他广说?彼能如是,无有是处。若诸有情善根已熟,宿愿力故,得遇此经听闻、受持、书写、读诵、恭敬、供养、为他广说。

“又,舍利子,若诸有情善根增盛意乐调善,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法教乃堕其手。我记说:彼诸善男子、善女人等,或菩萨乘或声闻乘,由得此法深心爱乐,先虽懈怠,多乐睡眠,起不正知,不住正念,或心散乱,或耽饮食,或爱珍财,或好粗语,或喜暴恶,或怀傲慢,或根暗钝无所了知;彼由如是善根力故,前所说过一切皆转。由得如是甚深法要,设是声闻转成菩萨,于甚深法倍生爱乐,于诸境界能不放逸,于诸善法爱乐修行,勇猛正勤离诸懈怠,一心摄念守护诸根,不出粗言不行暴恶,恒修恭敬乐习多闻,精进炽然无所贪染,善能简择甚深法义。若欲圆满如是功德,当勤修学甚深法要。

“复次,舍利子,若诸菩萨或声闻乘,闻斯法要获殊胜果,谓闻如是甚深法要,决定不复行诸放逸,于诸恶法不生保信,善欲精进俱无退减,于所修行不生慢缓,于外邪法不乐思求,于贪、恚、痴不多现起。如是等果无量无边,皆由得闻此深法要。

“又,舍利子,甚深法要非但耳闻即名为果,要不放逸精进修行,如实了知远离众恶,自他俱利乃名为果。又闻法者,谓于法要如实了知精勤修学,非于正法起异解行。若于正法起异解行,当知彼类不名闻法。

“又,舍利子,汝等皆应于所闻义方便善巧,起无倒解安住正行。若于法义起颠倒解不正修行,当知彼类于佛正法定无顺忍。

“又,舍利子,于我正法毗奈耶中如说行者乃得顺忍。言顺忍者,谓于正法无倒简择发起正行。

“又,舍利子,顺忍具足补特伽罗安住正行,当知决定不堕地狱、傍生、饿鬼诸恶趣中,疾能证得正法胜果。

“又,舍利子,诸有情类不应保信微少善根,谓彼即能脱诸恶趣,勤行精进亦不可保,乃至于法未具正见,于诸恶趣犹有堕落。

“又,舍利子,若于正法圆满修学得顺忍已,能不复造感恶趣业,不复懈怠起顺退分,于下劣位不恐退堕,于所修行心不慢缓。何以故?舍利子,彼于杂染清净分中能正遍知,得如实见达一切法,颠倒所起虚妄心现不生执著。彼于正法甚深义趣,已得正见具足顺忍,聪敏调柔住清净戒,律仪正行、轨则所行,由得顺忍无不具足。天、龙、药叉、阿素洛等尚恭敬彼,何况诸人!天、龙、药叉、阿素洛等一切于彼尚应爱念、归趣、供养、守护、围绕,不令恶缘损坏身命及所修行,何况诸人!故应勤修正法顺忍,若得顺忍,天、龙、药叉、阿素洛等常随守护、恭敬供养曾无暂舍。”

时,舍利子告善现言:“云何具寿默然无说?云何不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今者如来、应、正等觉现前为证,今此大众于深般若波罗蜜多是真法器,意乐清净愿闻深法。”

善现答言:“唯!舍利子,我于诸法都无所见,是故我今默无所说。

“又,舍利子,我都不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见有诸菩萨众,不见能说,不见所说,亦复不见由此、为此、因此、属此、依此而说。我于此中既无所见,云何令我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设我欲说,谁是能说?谁是所说?亦复不知何由、何为、何因、何属、何依而说,我当云何宣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又,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可宣说、不可显示、不可戏论。又,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能宣说、无能显示、无能戏论。若能如是方便表示,即显般若波罗蜜多。

“又,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又,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可以过去相说,不可以未来相说,不可以现在相说。

“又,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相、无说。又,舍利子,我都不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有如是相,可以此相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又,舍利子,蕴、处、界等三世之相非深般若波罗蜜多,蕴、处、界等三世之相所有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如所有性是深般若波罗蜜多。又,舍利子,蕴、处、界等三世之相所有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如所有性,不可施设、不可显示、不可戏论,非语业等所能诠表。

“又,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由说示诸法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蕴、处、界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行、非行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缘起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名色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我、有情等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法界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有系、离系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因缘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苦乐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安立、非安立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生灭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染净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本性、非本性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世俗、胜义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谛实、虚妄相故而现在前,不由说示移转、趣入相故而现在前。何以故?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离众相故,不可显示此是般若波罗蜜多、在此般若波罗蜜多、由此般若波罗蜜多、为此般若波罗蜜多、因此般若波罗蜜多、属此般若波罗蜜多、依此般若波罗蜜多。

“又,舍利子,我不见法,由此法故说示般若波罗蜜多。又,舍利子,无有少法能显能取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又,舍利子,非深般若波罗蜜多能显能取诸蕴、处、界、缘起、明脱。又,舍利子,诸出世间妙慧通达亦复不能显取般若波罗蜜多。

“又,舍利子,如法不能显取诸法,如何显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然舍利子,若能了知如是诸法真实理趣,即能了知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由显示所有法故而现在前。又,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由显示蕴、处、界故而现在前,不由显示名及色故而现在前,不由显示染净法故而现在前,不由显示诸缘起故而现在前,不由显示诸颠倒故而现在前,不由显示我、有情界等故而现在前,不由显示地、水、火、风、空、识界故而现在前,不由显示欲、色、无色界故而现在前,不由显示布施、悭贪、持戒、犯戒、安忍、忿恚、精进、懈怠、静虑、散乱、般若、恶慧故而现在前,不由显示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无量、神通故而现在前,不由显示诸谛道果故而现在前,不由显示声闻、独觉、菩萨、佛地法故而现在前,不由显示所有法智及非智故而现在前,不由显示尽无生智及灭智故而现在前,不由显示涅槃法故而现在前。

“又,舍利子,如无有法由显示法而现在前,我当云何宣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然,舍利子,若能了知如是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由显示所有法故而现在前,即能了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能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又,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诸法有合有散而现在前。何以故?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诸蕴、诸处、诸界有合有散,不为诸行有合有散,不为缘起有合有散,不为颠倒有合有散,不为欲、色、无色界有合有散,不为地、水、火、风、空、识界有合有散,不为我、有情界等有合有散,不为法界有合有散,不为布施、悭贪、持戒、犯戒、安忍、忿恚、精进、懈怠、静虑、散乱、般若、恶慧有合有散,不为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无量、神通有合有散,不为诸谛道及道果有合有散,不为声闻、独觉、菩萨、佛地及法有合有散,不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平等有合有散,不为无著、尽无生智有合有散,不为涅槃有合有散而现在前。

“又,舍利子,如无有法为法合散而现在前,我当云何宣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然,舍利子,我观此义作如是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可说示。又,舍利子,我都不见有如是法,可名能说,可名所说,可名由此、为此、因此、属此、依此而有所说,云何令我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告善勇猛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都无所行。何以故?善勇猛,以一切法皆是颠倒之所等起,非实非有邪伪虚妄。又,善勇猛,譬如于法有所行者,皆行颠倒,皆行不实;如是菩萨若有所行,应行颠倒,应行不实。非诸菩萨是颠倒行及不实行之所显了,亦非菩萨行颠倒行及不实行能行般若波罗蜜多。又,善勇猛,颠倒、不实则非所行,是故菩萨不于中行。

“又,善勇猛,言颠倒者即是虚妄、愚夫异生之所执著。如是诸法不如是有,如是所执不如其相,是故说名颠倒、不实。故诸菩萨不行颠倒、不行不实,由此菩萨名实语者,亦得说名无倒行者。若实无倒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一切行断名菩萨行。此菩萨行不可显示是此、由此、在此、从此,非诸菩萨行所显了。何以故?善勇猛,以诸菩萨息一切行行菩萨行,谓息异生、声闻、独觉有取著行行菩萨行。

“又,善勇猛,如是菩萨于诸佛法亦复不行,亦不执著此是佛法、由此佛法、在此佛法、属此佛法。如是菩萨亦复不行一切分别、异分别行,谓诸菩萨不行分别及异分别。一切分别、异分别断,名菩萨行。善勇猛,分别者谓于诸法分别自性,异分别者谓于诸法分别差别,非一切法可得分别及异分别。以一切法不可分别、异分别故,若分别法则于诸法作异分别,然一切法远离分别及异分别。

“又,善勇猛,言分别者是谓一边,异分别者是第二边,非诸菩萨行边、无边。若诸菩萨于边、无边俱无所行,是诸菩萨亦不见中,若见中者则行于中,若行中者则行于边,非中有行、有显、有示、离行相故。又,善勇猛,所言中者,当知即是八支圣道。如是圣道于一切法都无所得而现在前,如是圣道于一切法都无所见而现在前。

“又,善勇猛,若时于法无修无遣,尔时名为止息之道。此止息道于一切法无修、无遣、超过修遣,证一切法平等实性。由证诸法平等实性,道相尚无,况见有道?又,善勇猛,止息道者,谓阿罗汉漏尽苾刍。何以故?善勇猛,彼遣道故,非修非遣故名为遣,彼遣亦无故名为遣,以遣修故说名为遣。

“又,善勇猛,若有修遣应有所得不名为遣,此中遣者谓遣修性,此中无修故名为遣,以修无故遣亦非有,虽作是说而不如说。何以故?善勇猛,遣不可说,离遣性故。复何所离?谓颠倒法不复等起,及不实法不复等起。

“又,善勇猛,非诸颠倒能起颠倒。夫颠倒者无实所起,非于此中有实起故。若于此中有实所起不名颠倒,以无实起故名颠倒。

“又,善勇猛,诸菩萨众随觉诸法离诸颠倒。所以者何?诸菩萨众了知颠倒皆非实有,谓颠倒中无颠倒性。由知颠倒实无所有,非颠倒中有颠倒性故,说菩萨随觉诸法离诸颠倒。由觉诸法离诸颠倒,不复于法更生颠倒。若于此中无复颠倒,则于此法亦无所行。何以故?善勇猛,一切颠倒皆有所行,由有所行则有等起,所行、等起皆由颠倒虚妄分别。诸菩萨众于所行法,皆无分别亦无等起,是故说名远离颠倒。由无颠倒则无所行,由无所行则无所起,故说菩萨行无所行。无所行者谓于诸法都无所行,亦不观察亦不示现有所行相,故说菩萨行无所行。若能如是行无所行,为行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色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缘受、想、行、识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知诸所缘性远离故。若知所缘其性远离,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眼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缘耳、鼻、舌、身、意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知诸所缘性非实故。若知所缘其性非实,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色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缘声、香、味、触、法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知诸所缘颠倒所起,若颠倒起则非真实。若知所缘颠倒所起性非真实,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眼识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缘耳、鼻、舌、身、意识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知诸所缘皆是虚妄。若知所缘皆是虚妄,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名色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觉诸所缘无所缘性。若觉所缘无所缘性,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我、有情等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如实知我、有情等想性非真实。若能知我、有情等想性非真实,则于诸行都无所行;若于诸行都无所行,则离诸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行我想、有情想乃至知者想、见者想,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遣一切想。若能遣除一切想者,则于诸想都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行颠倒、见趣、诸盖,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缘颠倒、见趣、盖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知诸颠倒、见、盖所缘都非实有。若知颠倒、见、盖所行都非实有,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缘起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遍知缘起及彼所缘。若诸菩萨遍知缘起及彼所缘,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欲、色、无色界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普能除遣三界所缘。若诸菩萨普能除遣三界所缘,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布施、悭贪、持戒、犯戒、安忍、忿恚、精进、懈怠、静虑、散乱、般若、恶慧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遍知布施、悭贪乃至般若、恶慧所缘。若诸菩萨遍知如是一切所缘,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无倒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无量、神通等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于诸所缘自在觉了亦能除遣。若诸菩萨于诸所缘自在觉了亦能除遣,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苦、集、灭、道谛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除遣苦、集、灭、道所缘。若能除遣四谛所缘,则无所遣亦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明脱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普能除遣明脱所缘。若能除遣明脱所缘,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尽、无生、无造作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普能除遣尽、无生、无造所缘。若能除遣此诸所缘,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地、水、火、风、空、识界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普能除遣地、水、火、风、空、识界所缘。若能除遣此诸所缘,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声闻、独觉、菩萨、佛地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普能除遣声闻、独觉、菩萨、佛地所缘。若诸菩萨普能除遣声闻、独觉、菩萨、佛地所缘,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声闻、独觉、菩萨、佛法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普能除遣声闻、独觉、菩萨、佛法所缘。若诸菩萨普能除遣声闻、独觉、菩萨、佛法所缘,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涅槃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遍知涅槃所缘。若诸菩萨遍知涅槃所缘,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相好清净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普能除遣相好清净所缘。若诸菩萨普能除遣相好清净所缘,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佛土清净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普能除遣佛土清净所缘。若诸菩萨普能除遣佛土清净所缘,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声闻圆满功德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普能除遣声闻圆满功德所缘。若诸菩萨普能除遣声闻圆满功德所缘,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菩萨摩诃萨不缘菩萨圆满功德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普能除遣菩萨圆满功德所缘。若诸菩萨普能除遣菩萨圆满功德所缘,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善勇猛,若诸菩萨能如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多。若诸菩萨能行般若波罗蜜多,遍知一切所缘而行,除遣一切所缘而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25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