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本论的殊胜心得(道次第第四课,本论之殊胜)

学佛百科2023-03-1379

本论之殊胜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对所选择这条学佛之路更具信心。道次第殊胜之一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学佛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以某些经论作为道的主干,其余作为道的支分。比如同修刚开始学道次第,中期学百法名门论,后期学入菩萨行论。前一两年道次第就是道的主干,其他经论就是道的支分,后期入行论就是道的主干,其余经论就是道的支分以此类推。师父开示时说过,学任何一个法门都行成相应的见地。之前我修习净土法门,有些净土法师曾开示,你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下去,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行了。现在是末法时代,哪有几个上根利智,你修其他法门会有成就?我看悬。因为自己没有正见,所以对法师的开示会不假思索的信受。佛陀也有过开示,末法时代,净土大盛。再说净土法门操作方便,一句佛号就可以了,加以放生,拜忏,或做些慈善事业积累福报作为成佛资粮。净土法门迎合了国人好简厌繁实用至上的特点,比如读经,没有智慧很难领悟无上甚深微妙的法义,读经读不懂那退之求其次,读论吧,如果没有智慧没有耐心,论也是很难弄明白,那只好听法师开示了,听法师开示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心情。权衡再三还是净土法门简便。虽然简便,了解阿弥陀佛这一佛号的内涵吗?知道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化现的嘛?至于阿弥陀佛是万德鸿名更是感觉莫名其妙,所以对于这个法门很难生起正信,信心不足,愿力不够,念佛就没有力量,念着念着就念成了财色名食睡了。功夫不到,很难调伏内心。

再就是有些法师开示,你不好好念佛还去学做菩萨,你知道做菩萨有多难吗?如果不知道,给你讲讲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做菩萨时,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以及被哥利王裁割肉体的故事,再就是做菩萨你要经历三大阿僧岐劫的时间。再就是你即使能修到菩萨果位,除非到八地菩萨,否则很容易退转。想想做菩萨的难,以及净土的易,这也是选净土的原因。现在看来,净土法师以及净土学人,只见净土,不见佛法的现象比比皆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净土生不起信心,又不相信其他法门能成就,本身还有很大的偏见,所以就像师父说的,盲修瞎练或偏执一端不得要领。认为净土最好,其他法门不好容易说其他法门的坏话,傍佛傍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就是修净土的时候修着修着成自了汉了,我自己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管别人干嘛,如果在极乐世界修行有成就,能否再来度众要看自己的心情。

由于无知妄说,妄自尊大,傍佛傍法时有发生,之前修学的功德并不能抵消傍法的罪过,每每想到此,内心惶恐不安。傍法是最重的罪,恒河阿罗汉,一时顿杀却,较之傍法罪,多分不及一。道次第能帮助我们灭除傍法重罪,想到此内心又有了希望。所有的经教都是帮助我们成佛的,并不是这个该学那个不该学,当然学习也要有重点主次分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道次第帮助我树立了正见,学佛并不仅仅为了自己解脱,而要发菩提心,带领无量无边的众生共同成佛。菩萨要摄受三种种性,要从五明处学,学一切经教,并不是一部经论就是唯一,一个法门就是一切。道次第摄受各种根器的众生,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让我这种钝根的愚人看到了光明与希望。凡此种种,加深了我对三级修学的认识,增强了在三级修学这条路学佛的信心,增强了学道次第的信心。

从三个方面略说本论的殊胜

1.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

2.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

3.易得佛密意

4.自能灭除极大恶行

佛教道德观的殊胜之处在哪里

佛教道德观的殊胜之处是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此三种殊胜要道不仅是佛学之根本,亦可包含佛陀教法中全部的精华教义,本论即是宣说此三种要道的一部殊胜论典。本论不仅是“菩提道次第论”的精华摄要,也是九乘法门的基础,可以说是每一位修行人学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殊胜法门。

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

《道次第》总依《现观庄严论》别依《道炬论》。《道炬论》的作者即《道次第》的作者。本课介绍了阿底峡尊者的:家世、受教育情况、成就功德和所作事业。尊者出生王室,福德圆满。学识渊博精通五明。出家前修习密教,出家后三十一岁前遍学显教。具足戒定慧三学,成就显密教中殊胜功德。内修外弘,所作事业:在印度,制诸外道令受佛教,佛教各部派把他视同顶髻;在西藏,整理教务,著有《菩提道炬论》,凡具根器者,皆蒙利益。

进同修班之前,我对《道次第》也只是道听途说只有肤浅的认识和模糊的印象。我认为道次第是宗大师自己创造的一部著作,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就拿我熟悉的儒家来说吧,早期的儒家有孔夫子仁爱的思想,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中期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晚期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到王阳明的心学。从孔夫子到王阳明没有多少传承,个性色彩很浓。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道次第是否也是宗大师根据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所作的一部论著呢?

通过这几次课的学习,逐步解除了内心的疑惑。藏传佛教讲究传承,师传徒,徒传孙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道次第》虽是宗喀巴大师所做,其主要继承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其思想来源于龙树无著菩萨的深观和瑜伽两大宗派。追溯到源头其思想来源于佛陀。这就保证了道次第思想的正统与纯正。

阿底峡尊者生于王宫长于王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根正苗红,天资聪慧,15岁时学习《正理滴论》在一次辩论中折服一著名外道,对当时社会影响很大,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21岁之前就精通世间所有的学问,出家前修习密教,出家后三十一岁前遍学显教。具足戒定慧三学,成就显密教中殊胜功德。

宗大师还提到论师造论所需要的条件一,必须有渊博广泛的知识二,经典揭示的义理。需要有传承。即师师传授,中间不能断缺。三,须见本尊,得蒙印许。具备一个条件就能造论而阿底峡尊者具备这三种条件。所以尊者很善于抉择佛之密意。

由以上可知道次第传承的殊胜,道次第之所以权威是因为阿底峡尊者及道炬论的权威。学习本期法义字里行间也明了尊者严谨求是的学风和舍命不渝的持戒精神。有句话不是说嘛,这个世界上怕就怕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尊者在当时已经足够优秀了,依然很精进,尊者的精神另我辈汗颜。很多时候我就在想差不多就行了,至于那么累吗?在我的观念里认为尊者这么做肯定很累,就像孔夫子的勾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他们活的太累。一点也不潇洒。殊不知我在所谓的潇洒中日渐堕落,根本不懂大德圣贤他们生命提升所获得究竟的快乐。道炬论对于有根器者大有裨益。没有根器者就没法受益了。道次第是三根普被,立顿全收。对所有学人都能受益。道次第是显密各教共同修学的基础。具备很完整的修学次第。 明了大师造论之不易,我辈唯有依止善知识,珍惜此修学机会,精进修学。才不会愧对此暇满人身。师父给在家居士的要求要么出家,要么献身于佛教事业。出家对我来说可能性很小,那就献身于佛教事业吧。点灯传灯就是最现实的佛教事业,以后做好这两点。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三课分享稿

      通过前两课的修学知道了学习道次第的意义和架构以及如何去学?

      那道次第又有什么殊胜之处呢?是否具有权威性呢?那本课修学就揭晓了答案。“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氏族圆满。本论作者阿底峡尊者的出身世家,贵为王子,财富极丰。二、求学经历。尊者超凡的才能与智慧,年仅21时就博通世法,精通五明,折服外道。29岁时得受灌顶,密乘教法,通达无余。31岁时出家求道,遍学显教,皆甚精熟。三、成就功德。具足戒学,持戒清净,如法守护。具足定学,显教达到心之堪能,密教证得最极坚固之生起次第。具足慧学,显教得观行三昧,密教成就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昧。四、所作事业。在印度,制服外道,令受佛教;各部派均视同顶髻。在西藏,著《菩提道炬论》,总摄一切显密心要。住藏20年,教化无算。五、造论条件。尊者圆满具足造论的三个条件,常得本尊传授深广之妙法,证得声闻、菩萨乃至金刚乘的教法,传授的弟子也都能继承法藏。

      通过本期法义,我对阿底峡尊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这部《道炬论》更是升起了无比珍惜之情。这部经典是阿底峡尊者放弃优越的王室生活、广涉诸法苦心钻研、历经坎坷来到藏地肃清教届乱象,解答菩提光的7个问题而著作。这是一切显密的心要,这是普通大众修行得解脱走向菩提的康庄大道的方法和次第。我对这部经典的地位深信不疑,而宗喀巴大师传承阿底峡尊者的教法及思想,也具有同样超凡入圣的智慧和佛法修学境界。这一年多的三级修学,也让我对济群导师这位善知识充满了敬仰,“依止善知识”我选择的这位善知识同样是一位具足大慈大悲之心的导师。善知识们没有只顾着自己的解脱隐居在山林家,而是走下山来接引我们,给我们方向、方法,剩下的真的就只有靠我们自己了。

     《菩提道次第略论》是完全传承《道炬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然也是传承于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慈悲与智慧,这让我对修学也是充满了信心。而我们的三级修学的模式又完全是依据《道次第》的建构而创立起来的,是济群导师的良苦用心,在继承先德们的智慧的基础上契合当代大众根机和能力而探索和创新的智慧结晶。所以,我们自己的根机我们看不到,导师已经明了,我们只需“真诚认真老实”的去践行两套模式即可。这两天有参加一个瑜伽的学习培训,这也是一位来自喜马拉雅山上的长老,他不顾自己身份的尊贵、在山上地位的尊荣来到外在的这个世界,他说了好几次一句话:我不是来捣乱的,我只是来接引有缘大众的。你们把一个这么重要的修行法门弄得乌烟瘴气减肥操、柔软操,那还是瑜伽么?你做的瑜伽只是一个结果没有过程,而瑜伽就是这个过程啊……当有人问瑜伽怎么样证得三摩地开启觉悟的时候,这位瑜伽长老也说了一句话:按着八支瑜伽的步骤去做吧。我想这位长老此刻的心情和导师和曾经的阿底峡尊者的心情是一样的。我们还没看到全貌的人,依止好一个善知识,认真真诚老实的去做就好了,至于结果如何,交给结果来回答。

       造论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他必须具备几个圆满条件的。比如说渊博的知识既须于所知五明善巧。没有对一切知识的精通就不可能有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根据当下众生根机而给不同的方便和智慧。正所谓熟能生巧。条件是熟悉。第二是所传知识应是代代相传没有中断的,这才能保证其完整性。第三,须见本尊。而这部论阿底峡尊者经常看得到本尊,为本尊开启广行、深观微妙教法。可见阿底峡尊者修为之高,造论之圆满。在三级修学的一年里,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要必须按照八步骤去做观察修和安住修了,为的就是一个熟读法义后可以融会贯通,更好的用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改变自己的心行,才有可能心神不散做到安住。安住了才能定下来,才可能有智慧。我经常会自我封闭和自我分裂,以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心量打不开,安全意识特别强烈。其实这无非是一种对不确定的恐惧。这不确定就是条件不成熟的担心,所以经纶尚且需要三种条件成熟后的圆满,况且我们凡夫要成事呢?所有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济群导师,都是我修学路上的榜样,我心行散乱的时候、不精进的时候,就应该长观想他们,也应该多升起忏悔之心,欲望、贪念升起的时候,要观察它,并追溯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心念产生,然后依教奉行,精进修学,将为自己修学扩大到为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修学佛法。这样自己的心量似乎又打开了不少。

感恩一路相伴的师兄们

感恩一直在我身边的诸佛菩萨们

感恩导师以及三级修学

感恩佛陀让我们看到光明

得知本论的殊胜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让我更升起了勇猛之心。

万法由心造,继续修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吧。

祝春安

观澜

2019.3.21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32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