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手册之三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什么意思)

学而第一白话解释
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解释】
孔子说:学习做人的道理,刚开始学为士人,乃至于后来学为圣人,皆不离开学。求学须寻师访友,对所学要时常练习、复习,当学有所成、有心得,就会感到喜悦。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请教,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说乐。而学在自己,用由天命,学成而人不知,道弘扬不出去,是天命,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所以不会生气,心中不会发牢骚。
【章旨】
此章勉人求学,并叙其为学功夫及效验。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白话解释】
有子,姓有,名若,鲁国人,孔子弟子。
有子说:一个平常会孝顺父母、善事兄长的人,处于社会中,极少有喜好触犯上位者,不喜欢触犯在上的人,则必不喜欢作乱,社会由此安宁。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根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而根本就是孝悌。
【章旨】
此章教人孝悌修身,乃学仁、行仁之根本。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解释】
孔子说:善于辞令、说话巧妙,喜欢以容貌取悦于人的人,这种人仁德很少。
【章旨】
此章谓巧言令色之人少仁。鲜仁之人,难与共事。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解释】
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得到传承。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
曾子说:我每天以三件事省察自身,一省为人办事是否尽忠、尽全力。二省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不欺朋友也不欺自心。三省传习,是否能把学问、文化传下去?而传授给学生徒弟,自己有没有先温习?反省忠、信、传习三事都有做到,方能安心就寝。
【章旨】
此章叙曾子为学之工夫,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
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白话解释】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家,有五种治国的要道。首先办理国家大事,要非常谨慎。再者,对百姓要有信用,人民才能信服。三者,虽富有一国之财,然而财物出自民间,必须节俭使用,节用物力则能足食。四者,虽贵居民上,然知民间疾苦,不可骄慢,要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心上,爱护他们。五者,要知道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役使人民,如此则能足兵。
【章旨】
此章是孔子论治国之大要,领导之方针。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白话解释】
孔子说:求学的人学习必定有老师,所以求学之人称为弟子,而所求的学问有分先后。弟子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令父母身心俱安,尤以养心为重,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即是尽孝。出外求学,或作他事,则行弟道,即友爱他人,犹如爱己之手足。弟子的一切行为必须谨慎,且要言而有信。与众人交往,要博爱众人,对一切的人都要平等爱护。但是关系有亲有疏,要选择有仁德的人来亲近,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亲君子、远小人。弟子求学,当先以此五事为本,亦即学文先求其本,再求丰富的学识,方成大器。
【章旨】
孔子教人以德行为本,学识为末。先固其本,再求其末,即先求人格教育,后求丰富的学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白话解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四岁,卫国人,晚年曾设教于西河之上,为魏文侯之师。
子夏说:看一个人,要重视他的品德,不要去重视他的色相、外貌长得好不好,此就选择婚姻来讲,夫妇重德不重色,夫妇是人伦的开端,先要正规夫妇这一伦,则其他伦常皆归于正。先有夫妇,而后有子女,就父子这一轮关系来说,子女事奉父母的时候,要能竭尽其力,勤劳作事来奉养父母。在家要尽孝道,而出外作国家公务员,替国君做事,就要顾好君臣之伦,选择明君,忠于他,也就是忠于全国人民,把自己都奉献给全国人民,先公后私。至于在外与朋友交往,必须讲究信实,不论办事、言语,皆不可欺骗,说话要算话,才是明朋友之伦。这五伦是为学的根本,若有人能做到这五伦,而称自己没什么学问,我必然说他是学过的。
【章旨】
子夏强调为学重在实践人伦之道。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白话解释】
解法一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则没有威仪,求学才不会闭塞不通。必须要亲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为师,勿交与我道不同之人为友。人有过,自己不知道,老师朋友知道而告之,不要怕难而不改。
解法二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则没有威仪,所学则不坚固。欲其坚固,必须以忠信为主,所学则坚固,其人才能庄重而有威仪。勿交与我道不同之人为友。人有过,而不自知,师友知而告之,不要怕难而不改。
【章旨】
本章言君子所具的品德有五,即庄重、好学、主忠信、慎交友,及勇於改过。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白话解释】
曾子说:父母寿终时,须依丧礼,谨慎治理丧事。父母之丧,以哀戚为重。丧葬之后,须依礼依时追念祭祀,祭则必诚必敬,子子孙孙,都如此追远祭祀,是为不忘本。国君若能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定期祭祀追念祖先,则上行下效,百姓便渐渐学会慎终追远,人民的道德自然就归于敦厚。
【章旨】
曾子论敦厚民俗之道。即居上位的人要重视丧葬和祭祀,不可忘本,才能使社会风气趋于淳厚。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白话解释】
子禽,名陈亢,字籍,一字子禽,孔子弟子。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少孔子三十一岁。在孔门弟子中,和宰我同列言语科,是一位庙堂的干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子禽问子贡,夫子周游列国,所到之国,必能听闻其国的政治风俗,是夫子求得的吗?还是其国君自动说给孔子听的?子贡回答,夫子外貌温和、内心善良、外敬内恭、俭约、谦逊,具备这五个德行,令列国国君信服尊敬,所以孔子所到的国家,那些国君、大臣会自动来跟孔子研讨、请教国家大事,可以说是求而不求,虽是夫子求闻政,实是由人君自己给的。
【章旨】
此章是子贡解释孔子了解各国政事的原因,完全由于威德感化而得。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白话解释】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儿子的志向,看他的志向是不是一个孝子,若是孝子,他就会看著父亲的言行,跟著父亲学,把父亲所做的事记在心里,父亲有善行,则承顺他,父亲有过失时,则劝告他,家里有重要的事情由父亲做主,儿子不能独断独行。父亲不在世,长子就继承家长的地位,可以自己做主,这时候要观察儿子的行为。若儿子守丧三年,哀伤思念犹如父亲还在世,且不改父亲在世时的老规矩,如此可以称得上是孝子。
【章旨】
孔子谈论孝子平时如何谕亲于道,守丧三年家中之诸事,犹父在时之礼规也。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白话解释】
有子说:礼,讲究规矩,不能乱。但在用时,要讲究和,以和为贵。先代圣人在位的为政之道,即是制定礼制,用礼时讲究温和。礼由先王所制立,历代虽有增损,但以用和为最美。无论小事大事,皆用礼,而不用和来节制,则于事有所不行。既然知道和为贵,然而专门用和,不用礼来节制,此亦不可行。
【章旨】
总说礼在用的时候以和为贵,用礼不用和及用和不用礼皆非礼也。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白话解释】
解法一
有子说:一个人说话有信用,其信用必须合宜,则言语可以反复,即便反反复复的说,都能说得出去。合宜则守信,不合宜则不必守信,否则招来过失。恭敬别人,一定要有礼数的表现,也就是要合乎礼节,才能远离耻辱。如果恭敬而不合礼,或为人所轻侮,而不免耻辱。你应当亲近的人,不要对他太疏远,不失对他的亲近,宁可尊敬,彼此互相关怀。这样别人就会认为你这个人值得尊敬。
解法二
有子说:一个人说话有信用,其信用必须合宜,则言语可以兑现,即反复思维所说的话是否合宜。合宜则守信,不合宜则不必守信。恭敬别人,一定要有礼数的表现,也就是要合乎礼节,才能远离耻辱。如果恭敬而不合礼,或为人所轻侮,而不免耻辱。而婚姻必须慎重选择对象,不要失掉可亲的人,即不要失掉门当户对、有品德的人,姻亲亦是九族之内,结了婚之后,也可以成为宗亲。
【章旨】
求学不论解行,皆须达而不蔽,达者通权达变,得乎时中。蔽则过与不及,害事害理。此章为有子论待人接物之方,取其达而去其蔽。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白话解释】
孔子说:求学修道的君子吃饭不求吃饱,居住不求安稳,因为他所求的道,比吃饭、居住更为重要,乐在道上,安心求学,自然就没有心思放在食衣住行上面。其次君子做事要敏捷,决定好的事情就要立即去实行,但事先要审虑周详,说话要谨慎,慎言可使自己守信合义。而君子所学若有疑问,则要去请问有道德有专长的人,或懂局的人,求其指正。照以上所说而行,可以说是好学了。
【章旨】
此章述好学形象,既是好学者则无暇顾及物质生活之安饱。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白话解释】
子贡请问孔子:若一个贫穷的人,虽然贫穷,却不会说不符合事实、投人所好的谄媚言语,穷而有骨气。若一个富有的人,虽然富有,而不骄傲,这两种人,他们的德行如何?孔子回答,能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应该可以了,已经很难得了,但是还不够。比不上一个贫穷的人,乐在道上,不以贫为忧苦,如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这比无谄更好。一个富有的人,能够好礼,对待他人不论富有、贫穷皆能恭敬,这比不骄更好。子贡一听孔子这么说,立即领悟孔子之意,便引诗经卫风淇奥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句诗问孔子,乐道好礼,此意就是诗中所说的切磋琢磨吗?子贡领悟,无谄无骄,虽是生质之美,还是不足,只是保守之善。须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此乃学问之功,是利人之善,方能成德。犹如骨象玉石经过切磋琢磨,始能成器。
孔子乃称许子贡,从此可与子贡谈诗了。因为学诗须悟性,学会诗则能见往知来,盛衰兴亡之事,皆能预知。子贡悟性好,孔子告之以乐道好礼,子贡即知引诗以解其义。
【章旨】
此章是孔子与子贡论作人的修养,当精益求精,不只是消极的有所不为,更要积极的有所作为。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不要忧患别人不知道我,但忧患我不能知人。学为君子,有道而人不知,道不能行,属于天命,无可忧患。若我不能知人,实为大忧患。不知人的话,为领袖者得不到贤才,求学者得不到良师益友,因为他分辨不了贤愚,对于贤者不能亲近、任用,对于不贤者不能远离、退避,是非常大的祸患。
【章旨】
勉人务实,不贪虚名。
识破“饿鬼爱”,真爱才显现
《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佛告诫我们:“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回。”
孔 子说:“本立而道生!” 真心性净明体乃人之本有,但必须心行在“人我不二”同体的正念上,亦时刻不离佛意的真修实行,即真正能随顺众生,但不随波逐流,才能真正的达到心平而呈直、呈正、呈真。所以只有心行在“平等”二字的真义上,才呈现不被污言秽境垢障所染所扰所动的清净心,才是人本有的真心性净明体,才可不动不变,此正且真的心,自然行於正真之道。因为心要人做什么,人就做什么,故,心正是功,行正是德。人不离功德,自然一切言行都会利益一切人事物,而被万众所尊所敬。看来“平等”二字就太重要了,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经》中教导我们:“视平等如一真地。”亦平等心乃真理之地(心地)。但末法时期就很难做到了,因为一切众生认假为真,把无常轮回受报的应身当作真的了,岂不知“真”字无染无杂无生无灭耳。常变的怎可称真?故,无真即妄矣!妄心幻化无常,“正”字何来?所以人心不正,则道心不立!虚之何立也!人本来就是个“业”报身,只不过女人是因为女人心的攀缘深重,形成了更重的业报身,来承受种种当女人的苦果恶报而已。故,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说:“一切女人皆是众恶之所住处。诸善男子善女人,听是大乘典,常应呵责女人之相,求於男子。何以故?是大乘典有大丈夫相,所谓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则无男相。所以者何?不能自知有佛性故。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说是等名为女人。若人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为大丈夫。”所以说,人如果真的想要解脱,从有漏至无漏(漏者,烦恼也),想离苦得乐,只有清楚的认识这个“女人心”,见它的因缘果报,见它的过恶,继而生起厌离心才有办法。人们今生的不快乐和今世生为女人,都是因为执着这个女人心的原因。这个女人心使一切凡夫的思维方式都是对立二分,虚妄分别,颠倒错谬,没有能力见到因缘果报,则更看不到受苦的必然性。只有依佛门无上正法修行的人,才有这个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才能翻苦为乐。故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说:“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等即为男子。善男子!是大乘典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之聚。甚深甚深,真实甚深义故,名大涅槃!”所以不学佛的人,是永远不能尝到真乐的滋味。因缘果报一般人并不了解,这道理只有在佛门(智慧门亦不二法门)中有,一切凡夫及外道修炼人只能瞎猜胡说。切记,妄说因缘果报,必会造更大的恶业,受更苦的果报。但什么是女人心呢?女人心的造作,来源於“饿鬼爱”里的谄曲心、邪曲心、险曲心。这三种曲心在作怪,是行不上大直道的。因为曲心者,遇境而动,心随境转,如此会经常碰到障碍。总处在无力感中的渺小、狭劣、短视、怯懦、黑暗的曲心,是没有力量化解烦恼,降服魔障,只能一会儿一拐弯。当嫉妒人到一定程度时,嫉妒心没有了,却发展成嗔恨心、酬害心、排斥心。当计较心到了一定程度时,计较心也没有了,却变成了争斗心。争斗失败时,失落心就出现了;反之,争斗言行成功了,我慢心就出现了。别忘了,“伤毁”二字就常伴你的人生。人心在极度自卑、自傲中徘徊,常掉举的心,一定伤害你的健康。因为你在和一切人事物接触中经常离不开自伤伤人、自毁毁他的恶性互动。如此幻变无常的虚妄心,怎能行大实道?怎可行光明大道?更别说“解脱”二字了。“饿鬼爱”是指我们(无论男女)和身边一切亲人互动的心态,其本质是区别心呈现出的计较和悭贪,就是说全部的爱只能给一个人,不能和他人分享;而被爱的一方,永远是索求无餍,永不知足。也就是“我要的你不给,你给的我不要”,这使付出者永远得不到他所要的认可。更糟糕的是往往双方都自认是“付出者”,因而计较得更厉害。为了自我或属于自我极亲之人的利益,可以伤毁更多的人,乃至家园都可视而不见,但口中却善言不断。如此心口不一的“二”字,试问正真何在?一般人不懂这个道理,无尽无休的继续攀缘“饿鬼爱”,于是三恶趣的轮苦不断。所以《大般涅槃经》中佛说:“爱有两种,一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悯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是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真爱必须是善意而乐观的愿望,故,真爱由自心发起不待人求,所以真爱没有先设条件,如此真爱才有辐射力,才能穿透一切人心中的碉堡和遁甲。所以真爱如日处虚空,周遍圆融平等,能化一切邪恶。为什么呢?因为真爱不许掺杂丝毫的恶意。恶意者,如计较、嫉妒、恼悔、谄媚、欺诓、委屈、怀疑、怨恨、提防等等,人丝毫不许有这些恶意,否则真爱就被毁坏。此外真爱必须充满善意。善意者,信任、慷慨、诚挚、乐观、开朗、满足、感激、欢喜、随顺,这些善意一个都不能少,否则真爱就变味。大家不妨用这个标准来检视一下我们自己的心,看一看自己配不配爱?因为只有“爱彼如我,爱我如彼”才算是人我一体的正念,才算是爱,否则只是各自的“时有所需”罢了。女人的三曲心如同三把枪,是达成目的所使用的武器,而这三把枪的枪口总是对准男人。举例说明一下:女人把男人当作撞球台上的“白球”,利用“白球”把“色球”(私心)打入袋中,得分(私心满足)。有时候因为其他“色球”的阻碍,“白球”不能直接打到要打的“色球”,这时就要把“白球”先打到桌边,利用反弹的方法,打“色球”入袋。当然这得要“撞球高手”才能运用自如,所以女人心越曲,就对撞球原理越能心领神会,也自如会成为“撞球高手”了。“谄曲心”是用谄媚奉承、奴颜婢膝的方法,博得对方的欢心,而达到自我的目的。比如有人在和男友交往中,想让对方认为自己是个有传统美德的贞洁贵女,于是就设定很多约会条件,在电影院、公园里正襟危坐,深夜不可不归,婚前不可有亲近举止等等来得到对方的赞赏和尊重。还有些女人为了争取男人的注意和重视,就刻意打扮自己来取悦男友。有的女人对男友非常关心,温柔体贴,有的女人对男友唯唯诺诺,以一副小鸟依人的温柔相,或者楚楚可怜的娇弱相,意使男人的英雄气概高涨,而对她有无限的遐想。但就忘了分别心是地狱门。“邪曲心”是扭曲事实,掩饰原有的动机和意愿,而用“声东击西”的手段达到目的。比如,有的女人想结婚而不直说,却告诉对方另有帅哥追她,或父母施压力等;还有些女人得不到男人对她的特别重视,于是利用一些人、事、物,激起男人争强好胜的嫉妒心或酬害心,来得到对方对自己的重视。当然了这些都是浅解的例子。“险曲心”的心态比较类似赌徒,以欲擒故纵、不惜孤注一掷的险招来达到目的。比如有的女人用怀孕的手段套住男人,要挟婚姻。还有些女人在婚前并不很满意对方的人品和行为,但仍胜算十足,自认为自己有把握在婚后就可以改变造就对方,所以决定结婚。尽管有些女人喜欢做男人的打扮,不愿现女人柔弱的外相,但“三曲心”可能更重,她们这样打扮自己只是用外表来掩饰内心的“曲”,这样的曲心更加隐晦。女人就是因为要使用这三把枪,而受苦无尽!女人的三把枪虽然是用来打男人的,但自己也必然受到反作的伤害,离不开烦恼诸苦即是如此。不学佛门正真之法,或不真修实行去消化,就无法看清楚自己的心,也就不知不觉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还振振有词的为“三曲心”找合理化的辩词,于是越来越痴迷,越来越刚强难化,越来越难起本有的慈悲心,结果越来越苦。心与道隔,唯我作梗,离我无梗,心与道合。不了解自己的心,却想改变外在的人事物,且不管成与不成,都是白搭。倘若降服不了这颗爱跟一切人事物恶性互动的曲心,任何外在的人事物都很难变成好的。所以要想解脱,非得灭度“我”字当头的女人心不可。被三把枪打中的男人,也一点都不冤,因为被打中的定有因缘。如果男人没有希求心、攀缘心、造作心,就不会被打中。故,这正是他自己造业自己受报。过不了美人关的英雄就不是英雄。因为大丈夫可以为救一切众生尽舍儿女私情,包括身命。
不光恋爱中男女如此,在很多婚后的家庭里“曲心”也像木马一样,暗中操纵了自己一生。男人想:“我要更成功,赚更多钱,女人就不会离开我了”;女人则想:“我要努力照顾家人,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会被抛弃。”如此当一个人在关系中不断牺牲自己、辛苦付出,会累积越来越高的看似“道德资本”的曲心。道德资本像一座堤坝,拦截了真爱的流动;道德资本越高,这个关系越趋近死亡。若一个人自我牺牲,累积道德资本到达“道德圣人”的极端程度,通常肢体和面部表情僵硬,怨气冲天。付出感必然伴随着怨气,付出越多,怨气越重。如此这种希求回报的付出感又把真爱给毁了,变臭了。可以想像,这样的道德圣人,必然最终成为孤家寡人,因为没有人愿意接近怨气重的人。若一个家族由“道德圣人”掌权,通常这个家族中,精神力量最弱的孩子会成为精神分裂症甚至自杀,因为他背负了整个家族的扭曲怨气。
既然知道了人是如何愚迷造业,就当起惭愧心,绝不外推,发大忏悔,再亲近善知识,再依开示精进修行,时时处处不离佛意,才会经过时日了见“饿鬼爱”的实质:我们纵有强烈的需求“爱”和“被爱”,却所施所受,皆是苦因或烦恼因缘,对“爱”与“被爱”如此无力,剩下的只是互相放帐、记帐、讨债,只是彼此拉扯不断、纠缠不清的系缚和争斗,以至于施“爱”者的爱,不能被正受而感沮丧;而受者虽对爱有极大的饥渴与索求,却因得不到或不能满足而生怨恨,其结果只是罪恶感和委屈感。所以佛把这种“爱”法叫做[“汝负我命,我还汝债”]名“饿鬼爱”。世间一切人事物之所以有无尽的恶性互动,使大家总有欺误、伤毁诸病烦恼相伴人生,皆因颠倒故。所以,佛在《华严经》中说[“凡所作业,皆颠倒相应”]。若不能了见“饿鬼爱”,虽是男身,形同畜生,其心亦同女人心,说穿了都是造业受苦的心,都是出离不了六道受报的轮回心。只有真正亲近善知识,依开示动真格的,才能灭度造苦的心,即能彻底解脱出来,悟入佛的金刚知见,证得常乐不变之心。
无取无舍真佛子,无文无名佛子真
纸上得来终觉浅
“纸上得来终觉浅”出自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全诗为七言绝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以诗教子,告知书卷知识未必完善,取得真知卓识,必须亲自实践。
我们获得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知识,一是间接知识。直接知识就是陆游所说要躬行,就是亲自感受到的。间接知识来源于书本,包括报刊杂志、文学作品以及各种科普读物等等。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从有自我意识开始,就在认人,认物,认环境。感性知识已经开始逐渐积累。直接知识的取得是一辈子的事,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生活内容包括人际交往的变化,直接知识也会不断更新。
但是,直接知识的获得,有很大的局限性。“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求学从师是人生之必须。没有文化的人走不出家门,对社会的感知固定在生活圈里,就不可能增长与更新了。
即便有些文化基础,也不是人人都有条件、有能力去周游世界,时空穿越更是荒诞可笑。所以,古人提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不是没有道理。书籍是间接知识的直接来源,博大精深,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科学无所不包。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也在不断更新,因此,间接知识的获取,同样是一辈子的事。
所谓间接知识,实际上是他人的直接知识,经过思考、验证、提炼、总结出来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南怀谨先生说过:“任何学问都有正反两面,知识也是有善恶之分的。我们要亲近善的知识,远离恶的知识。”
老子《道德经》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意思是世上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面性,无一例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不单是间接知识不完善,还包括有真有假,有善有恶。吸取间接知识不能全盘接受,确实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去恶存善。
全盘接受间接知识,我们有过许多教训。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帝王历史,皇帝独尊,唯官为大的观念一直锁定人民的思想。在官员面前,如鲁迅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这是古代文化中的糟粕固化人们的思想所致。
再以妇女地位为例:宋代以前,妇女地位并非特别低下,可以参与适当的社会活动,婚姻相对比较自由。从两宋到明清,“裹脚、童养媳、贞节牌坊”泛滥成灾。宋元明清时期,政治上,皇权专制不断加强,清朝时达到顶峰;文化上,宋明理学的出现,让儒家的伦理纲常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比如,官方大力宣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两宋以后,《列女转》成了《烈女转》,贞节牌坊随处可见。
而当时的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知识,只能是秀才当家,说什么都是对的。
我们现在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各类专业媒体风生水起,知识信息商品化,带来的结果更是真伪难辨。仅看养生保健知识,便是铺天盖地,有的意见相左,有的纯属谣言。看看而已,不可当做知识接受吸取。
再者,间接知识中也包括外国作家作品。中西文化思想有很大差异,吸取外国知识同样要注意选择,读经典作品,摒弃文化垃圾。
有益的间接知识,是对直接知识的补充,可以增加知识面,开拓视野。但必须动脑子思考 、分析、比较、存疑,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决定取舍。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47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