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呼吸(观呼吸的具体方法)

观呼吸多久入定
观呼吸三个月入定。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观呼吸,这也是打坐一种最快的入定方法。而保持呼吸正常的前提是人的精神充足,通俗一点就是睡够了,三个月可入定。
禅修中观呼吸的六种修炼方法
(齐帆齐微课)
观呼吸是各种修心方法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观呼吸就是将呼吸作为注意力集中的对象,通过关注呼吸,以培养对事物的专注力以及对周围环境清晰灵敏的感受,同时克服紧张、焦虑不安、抑郁等负面情绪,让身心得到放松。
禅修的观呼吸是从数息开始的,最初是叫“数息观”,后来又发展出“随息观”、“止息观”、“观息观”、“还息观”和“净息观”。
后来这六种观呼吸的修炼方式就成了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式。你可以选择妻子的一种进行修炼,也可以选择几种不同的方式修炼。
但我认为采用其中一两种自己适合或者喜好的修炼即可,最多不超过两三种。
1、数息。
我们将一呼一吸作为一息,数息就是数呼吸的次数。
当我们选择好舒适的修行姿势后,首先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然后开始数呼吸的次数。当数息的过程中感到有疲乏感的时候,可以暂停数息,做适当的休息。
另外数息的过程要求我们所数的数目要明晰,一旦分心或者出现错误,就要从新开始重数。
2、随息
随息就是在修行观呼吸的过程中可以想象呼吸之气来自何方,又去向何方。
例如当你吸气的时候想象一股纯洁的、清新的、带有能量之气从鼻端前1米或2米的地方翩然进入鼻腔,顺着呼吸道进入体内,并扩散到全身,想象你的全身充满了能量。
当你呼气的时候想象一股混浊带有各种负能量之气从你的脐部到达鼻腔,然后从鼻端被呼出去1米或两米。
3、止息
止息就是想象呼吸之气进入体内住于何处。包括粗观与细观两种。
粗观就是想象将吸入之气住于脐部,然后呼出。
细观就是想象将吸入之气住于脐部,进而遍布全身,然后呼出。
我通常是先粗观然后细观,有时候也粗观与细观交替进行,这样更有利于将专注力集中在呼吸上。
4、观息
佛教认为人体及气息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构成,观息就是观呼吸中是否具足这五大种,然后观其增减。
5、还息
是指观想呼吸之气依次变成“嗡”“吽”“啊”真言三字。
吸气时观想吸入一口气变成蓝色的“吽”字。
住息时观想气住之时变成红色的“啊”字。
呼气时观想呼出一口气变成白色的“嗡”字。
6、净息
当还息修炼成熟后,呼吸将可随心寂定而减缓,直到停息,就是净息。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观呼吸的准备工作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你能否集中专注力,能否进入观呼吸的状态。
首先将自己的坐姿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然后放松全身的肌肉,背部保持端正。若发现任何部位有紧绷的情况,就先找到问题所在,然后逐一放松,直至消除这种紧张的状态。
另外,再强调一下禅修的动机,禅修的动机一定要正向,其目的是为了在自己的内心产生更多的正面能量,并减少负面能量,从而让自己及周边所有人受益的目的。
(22年度写作营第110篇1060字,累计176908字)
打坐时如何观呼吸?
先调身,把身体调整到最轻松,最舒适的状态。次调心,把心里的一切念头全放下,保持清净无为的心境,再调息,把心息视为一体,融入脐肾中间位置,意想为一个红色透明的乒乓球。眼内观,耳内听,心内视?初始随呼吸将球意念放大到无穷大到宇宙之外,同时带病废之气散发出去,收回时到脐肾间至无限小至空无一物,一吸一呼为一次,从强到弱,从有到无,从有感到无感,渐次深入,以至从有息到无息。久之,先成体呼吸,次成脐呼吸,再成混元呼吸(即得混元一气),终至无呼无吸之人天合一,大定成矣!
如何观呼吸
1、先把紧急和必要的事情做完,然后选择一处清净的地方,平静舒适地坐下。告诉自己,在这段时间内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观察出息和入息。最好把手机和固定电话关掉,以免观息时受到电话的惊扰。
2、可以跏趺坐或半跏趺坐,注意背部要自然地挺直。跏趺坐是传统的方法,容易坐得稳当。但现代多数人不习惯跏趺坐。修行初期,可以坐在椅子上,只要坐得平稳而安详就可以了。注意背部不能靠着椅背或墙壁,让背部自然挺直。
3、闭上眼睛,自然轻松地专注在一呼一吸上。不要睁着眼晴,来自眼睛的境相最容易让修行者分心,所以睁着眼睛修行不容易积淀定力。
4、禅修的时间可以由短到长逐渐增加,先从15分钟开始,然后每过一个星期增加五分钟,直到半小时、一小时。一天当中最好早晚各修一次。
5、把心专注在一呼一吸上,全神贯注地觉知这种一呼一吸的现象。呼出就觉知呼出,吸入就觉知吸入,对一呼一吸保持觉知,这就是念住呼吸。它的要领是对气息的出入保持敏锐的警觉。
6、初学者可采用吸气时默念“吸”,呼气时默念“呼”,这样容易把心系念在呼吸上。也可以采用数息的方法,一呼一吸算一次,一直数到十,然后再从一开始。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忘了数数,就从一数起。如果能够很容易地对呼吸计数,可以放弃数息的方法。
7、当对呼吸的一进一出能够清晰地辨识时,心会自然地对呼吸的长短有觉知,此时可以觉知呼吸的长与短,入息长就觉知入息长,入息短就觉知入息短;出息长就觉知出息长,出息短就觉知出息短。
8、当对一呼一吸的长短很熟悉的时候,修行会更进一步,心自然地对呼吸的粗细有觉知,这是因为定力增强后,会自然地发现呼吸的粗与细等。从而可以对呼吸的粗与细进行觉知。
9、要学会让自己待在呼吸当中,品味呼吸。呼吸是自然的现象,它一会儿长,一会儿会短;一会儿粗,一会儿细。你只是跟踪它,并对其长、短、粗、细、轻、重、快、慢、深、浅等进行觉知,次外别无工作。
10、行者是由气体对鼻孔的刺激来了知是呼还是吸,以及长、短、粗、细等。不要用力呼吸,不要把注意力压在鼻孔那个部位。轻松地觉知,这是观出入息的基本要领。放松地专注很重要,多数人一旦倾注专注力,就会变得很僵硬,那样就很难持久,并使观出入息变成一桩苦差事。要力争避免僵硬,这里的技巧是,你是一个倾听者,正在倾听呼吸自然地流动,感受它,品尝它。
11、尽量自然地呼吸,不要人为地让它变长或变短,变粗变细。这就是说,不要制造呼吸,不要想掌控呼吸。放开呼吸,让它自己进行,你才能放松下来。当它是一种你想要的感觉,集中心力感觉它。
12、当你对呼吸的变化有觉知的时候,切忌不要用意念来描述它。你只是觉知,学会倾听呼吸,觉知呼吸,这就足够了。
13、在观呼吸的时候,念头、感觉等都会生起,不要理会它们,你只对呼吸有兴趣,让心专注在一呼一吸上,不要让禅修的目标跑掉了。
14、如果你有紧张感,试着放松,在放松中细心地调整,让心轻松自然地集中在呼吸上。你会发现,当你集中觉知呼吸时,你会越来越轻松,这要通过训练才能有经验。
15、如果心念跑开,耐心地把它带回。跑开十次、百次,你带回十次、百次。不要放弃,不要逆反,也不要让心漫无边际地游走,学会让心安住在呼吸上,这需要耐力,也需要技巧。在观察当中自己要依照原则细心把握,并作出调整。
16、观出入息是最好的工具,它是发展觉知力,训练正念,积淀定力的最好方法。把心集中在一呼一吸上,可以在刹那间招回散乱的心,使心恢复觉知力。敏锐的觉知力是修习四念住的基础。
观呼吸——《佛陀传》
如果你们都可以持续修行圆满的觉观呼吸,你们将会获得很大的效益。它可以帮助你们成就四念处和七种正觉因素的修行,从而使你们生起智慧和证得解脱。
“你们应该如以下修行:
“第一口气息:吸入长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吸入长的气息;呼出长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长的气息。
“第二口气息:吸入短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气息;呼出短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呼出短的气息。
“这两口气息能帮助你打断昏沉和妄念,同时使你生起专念和接触当下此刻的生命。昏沉就是缺乏专念。呼吸的觉观,可以让你回到自己和生命里。
“第三口气息:吸入气息时,要觉观全身;呼出气息时,也要觉观全身。
“这口气息能使你因观想身体而与自己的身体真正接触。觉观全身和身体每一个部分,能使你体会到身体存在的奇妙,又可以把生死的过程,在你的体内显露无遗。
“第四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会令身体安静平和,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会令身体安静平和。
“这口气息能帮助你获得身体上的平静祥和,因而达至心、身、气都融合合一。
“第五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感到喜悦,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感到喜悦。
“第六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感到快乐,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感到快乐。
“这两口气息,能带你跨进感受的领域。这两口气息能替你创造滋养身心的平和喜悦。全因为散乱和昏沉都已止息,你才可以回到自己,投入此刻。幸福和喜悦的感觉,会在你心内冒起。
“你住于生命的奥妙,可以亲尝专念所带来的平和喜悦。由于与生命的奥妙接触,你便可以把中立的感觉也化为悦意之感。这两口气息,是替你带来悦意的感受的。
“第七口气息:吸入气息时,要觉观自己心内的活动;呼出气息时,也要觉观心内的活动。
“第八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自己把心内的活动平静下来;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自己也把心内的活动平静下来。
“这两口气息能使你深入体会自己生起的感受,不论是悦意、不悦意或中立的,继而让你把它们平伏安稳下来。在这里,‘心内的活动’是指感受。当你觉观自己的感受之后,你便可以看清楚自己感受的根和性。这时,你才可以控制和平伏它们,虽然它们可能是从贪欲、嗔怒或嫉妒所产生的。
“第九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觉观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觉观自己的心念。
“第十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使自己的心念轻快平和;呼出气息时,也同时使自己的心念轻快平和。
“第十一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在集中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在集中自己的心念。
“第十二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释放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释放自己的心念。
“这四口气息,带你跨进第三个领域——心。第九口气息令你可以确认自己心里的不同境界,如体会、思惟、分别、快乐、悲哀和怀疑。你要观察和确认这些境界后,才可以彻视心的活动;当你确认心的活动后,才能使你的心寂静平和。这就是第十和十一口气息的功能。第十二口气息让你释放心内的所有障碍。这时,你的心才会重现光明,照见行念的根源,因而可以降伏重重的障碍。
“第十三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照万法的无常性体;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照万法的无常性体。
“第十四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照万法的坏灭;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照万法的坏灭。
“第十五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想解脱;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想解脱。
“第十六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想舍离放下;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想舍离放下。
“以这四口气息,行者便可以进入心所产生的物象领域,而集中心念以观察万法的实相真性。首先是观察万法的无常。因为万法无常,故万法皆会幻灭。当你了悟万法无常坏灭之性,你便再不受生死之轮所束缚,因而达到舍放和解脱。舍放并不是鄙视或逃避生命,要舍和要放的,是贪爱执取,以能可以超脱生死轮回这万法滋生的温床。一旦证得解脱,你便可以在这生命里活得平和自在,因为这时已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你缠缚。”
这就是佛陀怎样教导觉观身体、感受、心和法(心生之物象)的十六个观息之法门。他又说要将此十六法门用于导致正觉的七种因素,它们就是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和舍离妄法。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50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