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止上师心得(依止上师的感受)

大圆满前行广释076
第七十六节课
思考题
298、如果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一定之规,弟子应当如何理解?
A: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因为要摄受不同根基的众生,故不能只是一种行为、一种心态或一种威仪。否则,若单单示现小乘的寂静行为,那只能度化小乘众生,其他根基的众生则没办法引导。所以,我们观察完上师、依止他以后,无论上师显现什么样的形象,都要认识到那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唯一要观清净心,明白上师的本意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绝不会有任何过错。一旦产生邪见、诽谤,应认识到是自己的心不清净、眼不清净,并且要立即忏悔。
299、有些上师的行为特别低劣,作为弟子应当如何看待?这能否一概而论?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假如你遇到这种上师,你会怎么做?
A:在依止上师的问题上,我们要用智慧认真观察,务必要寻找好的上师。
依止了上师之后,我们对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唯一要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云:“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有些上师的显现非常非常恶劣,《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中就有不少这类故事,但作为具相的弟子,对上师的许多超胜行为,都不会产生邪见,并能欣然接受。
如今许多人对已得过法的上师,经常议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包括在网上的各种言词,让人听了都特别害怕。其实,这样做对你自身非常不利。很多大成就者的密意,也许你终生都看不出来,直到死还认为他是坏人,结果他却真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所以,我们对上师理应观清净心,尽量少说过失。
300、关于密宗的降伏、双运,能从道理上说得过去吗?请引用教证、公案具体说明。
A:假如一个人没有真正的境界,只是以密宗为借口,依靠贪欲行持双运,这是任何经典、续部都不允许的;但如果他已断除了贪欲,即使表面上接受明妃,实际上也有开许的时候。
汉传佛教一些经典中,关于这方面,也以比较隐晦的方式作过描述。现在有些人一听双运和降伏,就担心密宗在道理上说不过去。其实在小乘别解脱戒中,贪欲就是贪欲,这些肯定说不过去,但在大乘显宗的了义经典中,还是间接提到了这些教义。《善巧方便经》的几则公案,也说明了贪欲转为道用。
公案1:大成就者萨绕哈巴,历史上说他是龙猛菩萨的亲教师。有一次,他喝了金刚瑜伽母化现的卖酒女人的酒,当下分别念从心里消失,获得了殊胜等持。人们听说后,说他已失坏了婆罗门种姓,向他挑衅。他在国王等众人面前,把一块大石头扔进大海,说:“如果我喝了酒,愿此石沉入海中;如果你们喝酒而我没喝,愿石头漂浮在大海上。”结果那块巨石漂浮在水面上,一直没有沉下去,众人当下为之折服。
后来,他在那烂陀寺出家,成为非常了不起的大智者,众人趋之若鹜。一次他去南方,遇到了一个以做箭为生的箭女,那箭女有门特殊的工艺:无论怎样凹凸的曲木,经过她的制作,都能变成笔直的利箭。每天她都做同样的事情。萨绕哈巴尊者通过箭女的直指,豁然开悟,证悟了法性实相。(我们的心本来也是端直的,现在却被无明烦恼扭曲了。只要通过上师的窍诀将其拉直,就可以现前本来面目。)
尊者带着箭女作为明妃周游四方,他自己也制作弓箭。因他曾是一位守持净戒的大比丘、众多僧人的亲教师,人们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诽谤声四起。他面对这些讥讽挖苦,一边做箭一边唱道:“受持光头比丘相,酒女一起也同行,贪与不贪无分别,也无净与不净念,此理他人不了知。呜呼世人如毒蛇……”国王等人听闻之后汗毛悉竖,都生起了无生智慧,获得了成就。
他在给龙猛菩萨传戒之前,就已经接受了那位箭女,并且还唱了一个道歌:“昨日之前非比丘,今日之后真比丘。”我们平时常说,通达万法无有自性的境界就是了义的比丘,所以他称自己为“真比丘”,原因也在这里。
公案2:夏瓦日巴。最初他三兄妹是唱歌跳舞的,一次对龙猛菩萨作歌舞供养之后,龙猛菩萨给他们看了宝慧菩萨的画像,夏瓦日巴觉得宝慧菩萨异常眼熟,生起了很大信心。于是他依止龙猛菩萨,通过修持大手印而开悟,现见了具有宿缘的宝慧菩萨,成就了双运果位。之后,他前往印度南方的吉祥山,接受了两个明妃,以猎人的形象度化众生。这两个明妃,后来分别成为了弘扬大手印、多哈道歌的两个空行母。
公案3:汉地东晋时期翻译的《观佛三昧海经》,里面就有一个淫女,初见佛陀与阿难、难陀在楼下化缘,便对阿难、难陀生起了贪心,日日期盼他们到来。于是佛陀幻化出无比庄严的童子,她见后倍加爱慕,就与其一起做不净行。童子天天与她缠绵、不知疲倦,她由最初的欣喜若狂变成了痛苦万分。童子告诉她,自己一旦与女人缠绵,就必须要12天才休息。淫女厌悔不已,抱怨连连。童子不堪其辱,就在她身上自杀了,但尸体一直缠着她的身体,慢慢腐烂,直至变成白骨。淫女此时贪欲全息,祈祷净饭王子(佛陀)来解救她。佛陀出现在她面前放光,令其身上的白骨消失,然后给她讲法,她最终也获得了圣者果位。
301、善星比丘的故事看似好笑,但哪些方面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你自己有什么体会?
A:跟一位上师时间久了,就会把他看作普通朋友一般,将其很多行为都观为过失,这即是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功德圆满、一切过失断除的,唯有佛陀一人,但是没有信心、具有邪见者,即使跟佛陀共住共睡,也会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就像善星比丘一样。
也有不少像善星一样的弟子,依止上师的时间长了以后,就会产生各种恶念。我曾见过有些人,刚开始对上师很有信心,但后来听信别人诽谤,自己的信心慢慢就退了,觉得“我在你身边做事好多年,现在不愿意继续呆了”,离开时也认为自己胜过了上师,并将所了解的许多事在世人面前毁谤,这种现象也比较常见。
以外在行为去衡量内心境界,是很容易出错的。《十住毗婆沙论》也说:“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亲友书》曾讲过四种人其中一种就是内成熟而外不熟。就像有些大成就者,虽然已获得解脱,但有时因度化众生的需要,示现的行为看似不如法,实际上却能成熟众生的善根。
《萨迦格言》也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所以,有智慧的人万万不要学愚者舍弃上师、诽谤上师,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就要在心里谴责自己:“这绝对是我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302、倘若对上师很难产生清净心,这时候该怎么办?
A:故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时应如《功德藏》所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自己的心尚未调伏之前,若以迷乱的错误观念观察上师,则会有无量过失。就如同善星比丘,尽管精通十二部经典,却以自己的劣见观察上师过失,最终堕入恶趣当中。所以,我们要善加思维上师的功德,一旦生起不好的念头,应意识到是着魔了,要马上忏悔。
假如上师表面上对你发脾气,似乎特别不高兴,你也切切不可气急败坏,觉得上师特别偏心、处理不公。这时候,你应当这样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责骂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我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上师示现忿怒相时,自己一定不能生邪见。《功德藏》中也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上师在发脾气时,我们应意识到是自己刚强难化,上师以寂静的方式无法调伏,故才会严厉呵责的,这说明自己得度的机缘成熟了,理应值得高兴。否则,把上师的行为完全当作过失,进而肆意诽谤,那这个人就着魔了。所以,我们要始终视师如佛,千万不要看上师的长短,如《般舟三昧经》云:“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
退一步说,倘若你实在无法把上师观成佛菩萨,那也要尽量忆念他的法恩。比如我们对父母为什么要恭敬?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生育、养育之恩。同样,给你传授一个偈颂以上的上师,可以长养你的智慧法身,如果你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就应该感激、恭敬上师,对上师起欢喜心。
否则,对上师不恭敬的人,就算又依止了其他很多人,佛陀传下来的法对你也不会有利,而且成就会遥遥无期。反之,假如你对上师有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么佛法自然而然会滋润你的相续,你的相续也会与法相应,生起很多证悟的功德。所以,经典中为什么说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原因就在这里。上师和弟子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缘起,这种缘起牵涉到你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脱,与你的证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就算你不是为了上师或佛教,仅仅是想到自己将来的成就和命运,也要恭敬善知识!
大圆满前行广释075
第七十五节课
思考题
294、什么叫依止上师?哪些是错误的依止方法?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
A:所谓的依止,主要是以佛法依止,即弟子要在上师面前听法,上师要给弟子传法。真正的依止上师,应该是以佛法结缘,上师传授佛法,弟子接受了之后,才算是建立了依止关系。
很多人被摄受的界限,只是上师的口头开许,就像世间的一种承诺。对普通人而言,没有佛法经论的传授,不可能算是依止上师。
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华严经(33卷)》中所说:“善男子,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
295、我们依止上师的数量,应该是一位还是多多益善?为什么?
A:这个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假如对所有人都要求:依止上师只能是一个;或者依止一个上师不对,必须要依止很多很多,这两种说法都过于极端。要知道,每个众生的根基和情况各不相同,有些人具有不少烦恼和分别念,一个上师不一定能调化,故适合依止很多善知识;而有些人若依止多了,心可能会乱,烦恼也会增多,故依止一个就够了。因此,依止上师的多少,要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只要你想从轮回中解脱,依止上师是必需的,否则,要获得成就非常困难。
296、作为弟子,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并请以比喻进行说明。对照自己,你能做到哪几条?
A:作为弟子所要具备的条件:
一、精进大铠: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的意愿。
二、智慧极坚:心情一定要稳定,不会因暂时的一点违缘就舍弃上师。
三、承事上师:要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为了给上师办事,付出生命也心甘情愿,如是依靠法性力,自会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
四、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都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不能夹杂很多私人的要求和事情。
拥有以上法相的弟子,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也必将获得解脱。
关于依止上师的比喻,《功德藏》中总结道:“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
297、弟子要以哪三种方式承侍上师?其中,上师最欢喜的是什么供养?这种供养包括哪些内容?
A:弟子还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具体来说,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实修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就是自己的身语意要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我们要通过这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华严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你若是为了众生做事,那不舍菩提心、摄受众生、饶益众生、代众生苦等诸多供养就包含其中了,这是最好的供养,是上师最欢喜的,也是诸佛菩萨最欢喜的。《功德藏》亦云:“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慈成加参堪布:如何依止上师
当我们遇到一位与自己有缘的具德上师之后,应该以怎样的心态依止上师呢?无垢光尊者说:“欲求解脱的人应如患者依止医生一样,为了摆脱轮回重疾,身语意无有狡诈地恭敬承侍上师;如船客依靠船夫一样,因畏惧轮回而恒时依教奉行”。 如何依止上师才能让上师生欢喜呢?无垢光尊者又说:“让上师生欢喜的上等方法是以修行供养力求受持修传三教法;中等方法是以身语承侍而净除三门罪障;下等方法是以财物供养而圆满二资粮。无论如何务必做到其中一项。” 首先,依教奉行是诚心依止上师的具体表现,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对上师最殊胜的供养。依教奉行主要表现在修法供养上,大恩上师阿秋喇嘛仁波切对弟子的要求是:“好好修法,就是对上师最好的供养。” 今生、来世及中阴所有一切痛苦的保护者只有依靠唯一的怙主——上师,我们得了轮回的重病,必须依靠上师的教言,实修上师的窍诀才能康复。病能不能治好,看自己是不是能依教奉行,精进实修。上师告诉我们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来自于无明颠倒的执著,叫我们放下对世间的贪著,生起出离心,放下自私自利的“爱我执”,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如果我们皈依了上师、修了法以后,出离心和菩提心一点也生不起来,甚至越修法反而越执著、越自私,这就是没有依教奉行,与上师的教言背道而驰了。 次等的供养是承侍上师。上师是修行人最珍贵的福田,积累资粮的无上福田没有比自己的上师更为殊胜的了。密续中说:“一个人若能亲近承侍上师半天,其功德远超过一劫的时间在诸佛前所做布施、供养等等的功德。” 再次的是财物供养。《智慧殊胜续》中说:“若于上师一毛孔,仅以一滴油涂抹,较供贤劫千尊佛,福德蕴聚亦超胜。”也就是说,即使以恭敬心供养上师一块钱、一条哈达……,也能清净自己无量的业障,增长自己无量的善根福报,迅速圆满自己的福慧资粮。当殊胜上师行持菩萨行而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时,如果自己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哪怕只是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或身语作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只是心中随喜而同行,那么依上师的无上发心力所得的善业资粮有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上师的发心如大海,我们的力量如一滴水,只要海水不干,这一滴水也不会干。 有些人以傲慢心来供养上师,好像是自己在恩惠上师。其实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对一切外境已经没有执著,他之所以接受我们的供养是为了增长我们的福慧资粮,帮助我们断除贪心。还有些人以情爱心来供养上师,好像上师是一个孤儿,需要人照顾一样,事实上,并不是上师需要我们的东西,而是我们自己供养时的那颗虔诚心和感恩心会增长自己的福慧资粮。 把身、口、意供养给上师的发愿是放下“爱我执”的最善巧的一种方便。如果我们真正地把身、口、意供养给上师,我们的修行一定不会偏离正道,我们的“爱我执”习气必定会越来越弱,身心会越来越调柔,心量越来越广大。比如当自己的烦恼习气生起来而与上师的教言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就会提醒自己:我的身、口、意已经供养给上师了,我只能根据上师的教言去做,不能随自己的烦恼习气去做。经常这样训练,自己的习气就会越来越减弱,并且越来越与上师的三门相应。 所有的传承祖师都是依靠一心一意依止上师、依教奉行而获得成就的,这是唯一解脱的路。比如,那诺巴尊者在依止帝洛巴上师期间,经历了十二次的大苦行和十二次的小苦行,在所有苦行圆满之后,他的心相续中生起了上师心相续中所有的功德,师徒二人的意趣成为无二无别。米拉日巴尊者依止马尔巴上师的过程中也是经历过许多的考验和苦行,最后获得了殊胜和共同的成就。 堪布昂琼仁波切在自传中写道:自从见到上师并与其结下法缘后,我便从未将他老人家当成普通凡夫看待过,基本上都是以恭敬心恒时对之进行祈祷。有一次我去上师处,恰巧碰到他在进行他那习惯性的午饭后二十五圈绕转,我就尾随其后绕转他的闭关房。上师平时一直系着一条狼皮的裹腰,而系带则总是像藏靴的鞋带一样耷拉着。以往每当他方便时总会说一句:“拉一下我的尾巴”,而那天却没这么说,于是我便问道:“要不要拉一下您的尾巴?”他怔了一下,然后说道:“噢,我都忘了,那就拉一下,拉一下吧,……”接着他又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说道:“儿啊,这是我的一句坏口头禅,你学我说也不怪你。不过,一般说来,弟子应将上师观为法身佛,而不能将其视为普通色身。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就不能也跟我一样戏称‘尾巴’。《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教证就说明了,如不能把上师观为法身佛,仅仅把他当作具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特征的常人,如此恶劣的心念必将遮蔽修行者的自相续,导致其在能获得殊胜成就的道路上碰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听了上师的开示,我心里油然而生一种定解:所谓的金刚持其实就是上师!从此以后,无论距离上师是远是近,也不论处于白昼或黑夜,冥冥之中总能感觉到上师的清净智慧无时无刻不在观照着我,我也恒时处于上师眼前。正因为如此,我连细微的恶念也绝不敢生起,时时刻刻都能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心,我自己觉得只有这样才堪称为随念上师,随念佛陀。 在此后的日子里,凡是与我结过传法、灌顶之缘的具足无量大悲以及甚深恩德的上师,我都会尽一切可能令其生起欢喜心,从未让上师生过哪怕是一刹那的厌烦心。 远离具有恩德的具德上师的过失如同远离佛陀一般,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即使只是说一个小小的妄语也将带来不可思议的可怕后果。从前有一位大成就者的弟子摄受了许多眷属,有一次他正在传法时他的上师以乞丐形象来到他的面前,他不好意思在大众中顶礼自己的上师,便装作没看见。传法结束后,他立即去拜见上师并作顶礼,他的上师说:“刚才为什么不顶礼?”他说:“我没有看见上师。”话刚说出口,他的两颗眼珠就掉落到地上,他请求上师宽恕并说了实话,上师加持之后他的眼睛才恢复。 当我们由于庸俗的分别念而对上师生起不满的情绪、偏见、邪见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扼制分别念的发展扩大。要想到自己漂泊在轮回中的无奈、无助和痛苦;想到上师对指导自己修持解脱道的重要性;想到上师为自己传授解脱教法的珍贵性;想到远离具有恩德的具德上师的过失的严重性。及时认识到自己恶劣念头的过失并立即发露忏悔。
如何依止上师
依止上师意思如下:
依止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谓依止(梵a^s/raya )作意为十八种作意之一,同经卷八以依止(梵nis/raya )为八无上之一。是完全依赖自己靠自己充份消化、拣择听闻法义及实践法义,不倚赖别人告诉「应该」或「必须」怎么做; 法依止 是依宇宙普遍的真理,如无常、苦、无我等,来当作闻思修的素材。 自依止旨在杜绝盲目依靠天神、祖师、权威、传统、习俗,让自己从混乱、迷惑中解脱出来。法依止则避免掉入依人、依不明确的语言、依成见、依世俗知见,让自己智慧清明,免除无葫的错误及静议。靠自己觅道,虽然辛苦,但也没有如想象中的困难,随境界转,成为深刻的、原创的、自主的心思,其成果有若甘客之甜美,能滋润慧命,值得修道者尝试。
上师是指藏传佛教对具有高德胜行、堪为世人轨范者之尊称。又作金刚上师。西藏人称为喇嘛。喇嘛,为藏语bla-ma 之汉语音译,本为 bla(上)与 ma(人)之复合词,意指上德之人。 以‘法统’而言,西藏密教最重视师承关系,认为金刚上师乃师师相承中的大日如来之代表,故凡遇传受密法,必经金刚上师之灌顶,修持密法之仪轨亦须先请金刚上师加持之。又因密教强调心法相传,故密法之传授,必须由上师与弟子秘密授受。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78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