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观的功德(中观的见解)

佛学里的中观是什么学问?有什么用?
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
以下文字,可谓概括了佛法意思的大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而其根据,在于: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也就是缘起法。
学习中观对修行者有什么帮助?
学习中观暂时可以减轻修行人对世间八法的贪执,究竟可以证悟万法实相,生起无伪的大悲心精勤利益众生。
请问什么是佛教的中观学?
中观派与瑜伽行派并称为佛学的两大基本流派。
中观派的创始人是佛教思想家龙树。
龙树赋予原始佛教中的“空”以“中道”的含义。所谓中道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龙树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拒绝因和果本身会有自性。龙树提出八不命题,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来表述作为他以中道和空论为基础的缘起学说。
中观派发挥了《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他们看来,只有排除了各种因缘关系,破除了执著名相的边见,才能证悟最高的真理--空或中道。
学习中观有哪些功德?
尔时大精进菩萨 ,持画叠像,入于深山 ,寂静无人,禽兽之间 ,开现画像,取草为坐 ,在画像前,结加趺坐 ,正身正念,观于如来 ,谛观察已,作如是念 ,如来如是,希有微妙 ,画像尚尔,端严微妙 ,况复如来正遍知身 ,复作是念,云何观佛 ?
尔时林神 ,知彼菩萨心之所念 ,白菩萨言 :善男子 ,汝如是念云何观佛 ?若欲观佛,当观画像 ,观此画像,不异如来 ,是名观佛 ,如是观者,名为善观 。
时大精进作如是念 :我今云何观此画像,与如来等 ,复作是念 ,如来像者,非觉非知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非觉非知 ,如是像者,但有名字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但有名字 ,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无所有 ,如来之身,其相如是 ,如此画像,非证,非得,非果 ,非证者 ,非得者 ,非得果者 ,非住者 ,非去非来 ,非生非灭 ,非垢非净 ,非色非非色 ,非贪尽 ,非嗔尽 ,非痴尽 ,非阴界入 ,非初非中非后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如来身相,亦复如是 ,如此画像,非觉非作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如来身相,亦复如是 ,如此画像 ,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 ,非出息,非入息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无有知者 ,如此画像,非欲界摄 ,非色无色界摄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如此画像,非初非中非后 ,非此非彼 ,非行非非行 ,非取非舍 ,非作非诵 ,非实非虚 ,非生死非涅槃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如来身相,亦复如是 。
菩萨如是观如来身 ,结加趺坐,经于日夜 ,成就五通 ,具足无量 ,得无碍辩 ,得普光三昧 ,具大光明 ,成就天眼,过于人眼 ,以此天眼 ,见于东方阿僧祇佛 ,得净天耳 ,诸佛世尊所说之法 ,悉能听受 ,天耳净故 ,一一诸佛所说之法 ,听闻受持,不相障碍 。
迦叶 ,时大精进 ,勤行精进,满足七日 ,以智为食,不食世供 ,一切诸天,散花供养。
迦叶 ,时大精进 ,不被袈裟 ,亦不见佛 ,不受禁戒 ,心但忆念,学萨婆若 。
迦叶 ,菩萨应如是观如来身 ,非观非非观 。
迦叶 ,菩萨应如是观如来画像 ,如大精进菩萨摩诃萨观如来像 ,如是观已,成大智慧 ,以此智慧 ,悉见十方阿僧祇佛 ,闻佛说法。
迦叶 ,尔时大精进菩萨 ,从山而出,来至村落 ,为人说法 ,一会说法,二万众生 ,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量阿僧祇众生 ,住于声闻缘觉功德 ,父母亲属,皆住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迦叶 ,莫作异念 ,尔时大精进菩萨摩诃萨者 ,岂异人乎 ,我身是也 。
佛教的中观,唯识,如来藏三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楼主、诸位学人 法安吉祥
此问好有一问,师兄善哉此问,可以成就大众对於佛法正义的抉择觉支,后学在此随喜赞叹,接著当以引据经文来解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后学先总结如下,再依依引证经文解说:
般若中观,
乃是直指本心如来藏本来性、自性性、清静性、涅盘性、中道性。亲证如来藏者,现观如来藏真心空寂无我、犹如虚空、却又能生出万法,所以非有为非无为---中道性。如来藏无我性,故称空性;如来藏俱足一切法、能升一切法,故不空,双俱此空不空性,名曰中道性。
唯识观,
亦是以亲证如来藏为本,而如来藏又称为阿赖耶识(依能含藏业种命名)、又名阿伽陀识(依如来藏能持身的大种性自性而名),亲证此根本识时,即能现观如来藏的唯识性---真实性与如如性---体性金刚永不毁坏、又能如如随缘配合一切众生心行。而一切万法都是由此心此圆成实性而变现,故名万法唯识。
如来藏,
即是一切法本,般若体、诸佛之母,亲证此心时,即能现观此心的真如性、唯识性、中道性、也就是如菩萨缨络经所说,发起般若正观,亦即中观现前。
因此,这三者,唯是名称不同,所证皆是一切众生本来面目---如来藏,证时即知如来藏双俱空性与不空性,如来藏虽然真实有,然而体如虚空、无有边际,说他有,然而他又跟三界有不同,说他空,却又不是空无所有的顽空、也不是缘起无常的空相,所以称空性;然而他真实不坏,能假藉诸缘出生万法,具有此真实功德,因此不空,一切万法种子皆含藏於此心中,是故不空,如来藏即是双具此中道性,能亲证者,即是亲证般若中观、亲证唯识性、亲证如来藏。
接著,引据经文来佐证: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万法唯识的识即是阿赖耶识,此识又名如来藏,真常不坏,因此离无常、而且也无我性、体性清净。因此单从此经文便知,唯识的万法唯阿赖耶识,此识即是如来藏。
《入楞伽经》〈刹那品第十四〉又说:【「大慧!言刹尼迦者,名之为空;阿梨耶识名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为空;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为不空。」】
如来藏不同其余七转识会有薰染变异,故称为空,这裏很明显,不是无常缘起的空相,而是指体性清净无有变异的空性;然而又具足无漏法种,所以不空,可是这个不空,却又不是三界有。因此可知,如来藏双俱空与不空,即是中道性,亲证此心时,方是亲证般若中观。
又如 《入楞伽经》佛心品第四 佛云:【真如、空、实际,涅盘及法界,意身、身、心「等」,故我说唯心。】
这就是说,真如、空、实际、涅盘、法界、意生身、色身、心,都是相等的,因为都是如来藏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局部体性故,都归如来藏阿赖耶识「一心」所摄故,一心唯通八识心王故。而在前面,阿赖耶识其实又称为如来藏,当然也可以说唯识。
接著针对其余学人所说,稍作法义辩证,已让佛法正义,令大众更清楚中观、唯识即是亲证如来藏之中道性与唯识性:
第一: 一楼唯梅子兄云:唯识派的真如.是一种静止状态.是通过缘起而体现出来的空性。
辩证:
然而如前所举经文,空性乃是如来藏心体无我性、体性清净无有变异,而名空性,并不是此兄所说的缘起而体性的空,此乃空相,只是五阴虚妄无常的空相尔。唯识派所说的真如,乃是如来藏阿赖耶识,此心体所显的真如法性,举经为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三十云:【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心住为如『心真如』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心如『真如住』,为如实际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真如实际为甚深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即真如是心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离真如有心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即心是真如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离心有真如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真如见真如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善现答言:「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就是在说明,真如不是心,只是心(如来藏)所显的真如自性尔,离开此真如性也找不到如来藏心,然而离开如来藏心也没有真如可说,这就是说明,真如只是如来藏心的自性,而证真如,必须亲证如来藏,方能证知如来藏之真如性,才能发起般若中观。所以,唯识的真如,并不是缘起空。
第二: 一声青磐兄说中观认为阿赖耶识也是空。
辩证:
但是阿赖耶识的空,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体性空寂无我犹如虚空,且体性清净无有变异,故名为空,唯识也不是单说阿赖耶识的不空(实有),而是将阿赖耶识的空与不空,俱足宣说,当然唯识也包含了中观,因为中观就是指亲证阿赖耶识的空与不空性,也就是唯识性、真如性。
第三:
北京求知教育兄认为唯识已经将前第八识之外的其它 识 否定掉了。进而过度到中观,把 第八识也空掉。
辩证: 这也是严重误会佛法,唯识乃是佛所宣说,一切万法、其余七识心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出生,并没有否定其他识,而中观所证的般若中道性,也是依於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的真如法性,并不是把阿赖耶识空掉,而是阿赖耶识本体本来就是具足中道性、空不空性。
第四:
dhsoft 兄认为唯识即是瑜伽派,简单的说它是说一切有的,中观是说一切空,但是瑜伽派也认为最终要达到的是中观,但是他们认为要达到空即中观智必须先修行说一切有。
辩证:
中观如果是说一切空,那与断灭见无异,断见外道也是说一切空,然而中观真正的空,是指如来藏之空性,也俱足不空性,这才是中道性,唯识也不是说一切有,而是一切万法都是依阿赖耶识出生,而阿赖耶识自体无我性、空性,因此唯识包含了中观,而中观也不违背唯识,端看行者是否如实证解。
最后,后学在总结如下:
唯识所亲证的阿赖耶识,俱足了空与不空性、生灭与不生灭和合(非断非常)、不生亦不灭、不垢亦不净(如来藏自体清静却含藏无量污染种子)、不增亦不减(体性清净永无变异薰染)等中道性,故唯识包含中观,而中观其实就是亲证阿赖耶识的中道性、真如性,当然不应该将中观与唯识分割,两者所证相同,差别在於名相不同而已。而两者所证的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
因此三者所证皆同,唯是名称不同。依茹来藏局部功能、所显的体性而立名。(心、真如、如来藏、涅盘、空、实际、阿赖耶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20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