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缘乘什么意思(声缘音乐)

怎么理解藏传佛教的神秘性
人们因为缺乏对藏传佛教的了解,才会觉得神秘。其实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一样,都是古代的祖师大德历经千辛万苦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法。
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佛法开始传入藏地。到公元八世纪,在藏王赤松德赞的启请和护持下,以莲花生大师、菩提萨缍、布玛木扎为代表的大德们在藏地广弘佛法,从此,广博完整的佛法体系,尤其是密法,扎根雪域,枝繁叶茂,代代相传。
佛法分为两大系:声缘乘和菩萨乘。二者对空性的见解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不同;行者的发心也不同,声缘乘行者主要致力于个人痛苦烦恼的解脱,菩萨乘行者则从一开始就发愿为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而努力修行、圆满觉悟。因此菩萨乘又称为大乘,见解广大,救度范围广大。大乘中的金刚乘,以巧妙、简单、特别的方法令行者迅速证悟本性,因其主要保存于被严格保密的续及相关的论,以及行者的实修诀窍中,所以又称密乘。
藏传佛教的理论和实修体系涵盖显宗、密宗两部分。显宗指四谛、四法印、空性、如来藏等法,密宗指金刚乘。由此可见藏传佛教体系之完备。
密法,尤其是大圆满法,是藏传佛教的独特之处,但不是藏传佛教的全部。实际上,修学密法最好要有显宗的基础,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见解和修持都达到较为稳固的程度后,再开始修学密宗才会迅速见到成效。
按照藏地的传统,修学者通常从闻思显宗的戒律、中观、因明(逻辑学)等入手,了解基本的佛法见解和修行方法后,再进入实修。行者的根器各异,实修的具体形式、方法和路径也会不同,不可一概而论。有些人由于宿世的因缘,这一世显现上并没有经过太多闻思,而直接实修,或者不经过显宗的修法,而直接进入密法,也都有成效。佛陀宣演的八万四千法门,正是相应不同根机而传讲的实修之道。闻思修中,修行最为关键。闻思是为实修做准备的,只有实际去修才能真正解脱烦恼。
显宗、密宗面向不同根器的修学者,各有特点,本身无所谓神秘,但在根器不相应者眼中,会显得难以理解、领会。比如,一些声缘乘行者对大乘的空性见解和行为无法领会,而有的显宗学人会认为密宗的见、修、行难以理解。但不管自己是否能理解,都应尊重、恭敬,因为都是佛为帮助众生解脱痛苦而宣演的珍贵法教。
什么是佛教下士道?
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这是出自于:
格鲁派的宗师,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
这是藏传佛教的术语,如果不知道含义,那么,我通过汉传佛教来说明:
汉传佛教,分为3个大的层面:
第一层面,人天乘。是为了不堕三恶道,常在人间和天堂。(也就是下士道)。
第二层面,声缘乘。是为了超越轮回,达到涅槃。俗称“小乘”。(也就是中士道)。
第三层面,菩萨乘。是为了普度众生,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俗称“大乘”。(也就是上士道)。
第一个层面的人天乘,其他宗教等外道,也可以达到。
第二,第三层面,只有佛教,才可以达到。外道望尘莫及。
大圆觉解修笔记【21】中篇 第九章 破除迷智四相障碍渐次融入法性
1.凡夫的“迷识四相”——粗细我法二执
2.声缘乘的“迷识四相”——粗细法我执
1.无明无法断除无明
2.枝末无明滋养根本无明皆不成就
3.大乘的“迷智四相”——细微法我执
(1)约事验我的“我相”“证”病
(2)悟我成人的“人相”“悟”病
(3)了迹迹生的“众生相”“了”病
(4)潜续如命的“寿者相”“觉”病
1.认贼为子,宝藏难留
2.有“我执”憎爱所以不解脱
3.有“法执”憎爱所以不成佛
4.验证是否仍然有“我”根的试金石
解经: 于是,已经断惑除相、净化了身心的 净诸业障菩萨 ,从与会的大众中,离开座位来到佛前致敬,顶礼佛陀的双足后,并沿着自己右侧方向来围绕着佛陀转了三圈,上身挺直两手抱叉合掌半跪着,恭敬地向佛陀请问道:“大慈大悲的佛陀啊!您为菩萨们深广地宣说了如此不可思议的法义,以及一切如来因地修行的情况,让所有的与会大众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受用。好像亲眼看见调御师佛陀,经历无量劫时间勤苦修行的全过程,以及明白一切的功用,而这一切犹如发生在短短一念之间,我等菩萨们深深地从内心感到庆幸和安慰。佛陀啊,我祈请您开示的问题是,①如果这个圆觉妙心的本体自来都是清净的,为什么又说它有被染污呢?②既然说会有被染污,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染污业障出现,而使一切的众生迷惑不解无法证入大圆觉呢?希望佛陀再详细地为我们开显解释能悟入同一法性的要领,让与会的大众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能够作为将来辨认正法、看清方向的慧眼。”
解经: 说完以上的话之后,净诸业障菩萨再次五体投地的致敬,就这样循环往复礼拜了三次,来祈请佛陀讲法开示。
解经: 此时,佛陀就赞许地对净诸业障菩萨说:“太好了!太殊胜了!善男子,你们竟然能为与会大众以及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祈请佛陀随机施教、方便开示这个问题。那么你们现在仔细认真的用心聆听,我就会为大家解说。”
解经: 听了佛陀的答复,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心生欢喜地准备接受教导,和法会中所有的听众一起安静地恭听佛陀说法。
解经:(凡夫妄见;集谛:) “净业啊,一切的众生从无有始相以来,就因无明妄想,执著实有四种表现于外而想像于心的万法形像状态:即「我」、「人」、「众生」,还有「寿命」。依实有「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的知见,误认为这是实有之我的自体(能执;即「我」),继而产生了能所对立感,由此又生起厌恶和喜欢两种取舍感受(所执,即「人、众生、寿者」),于本来虚妄的无明 我执 上再更加一层 所执 虚妄。
解经:(二乘妄见;苦谛:) “ 能执 和 所执 二层妄想执著相互依存,生起虚妄造业的种种行为(因);因为有了虚妄业力的缘故,就虚妄地见到轮回生死流转(果); (道谛:) 因厌烦流转之苦而追求出离轮回的二乘知见众生, (灭谛:) 就虚妄地追求不了义的解脱(偏真涅槃)。因为这个原因,就无法悟入清净的圆觉,这并不是本不实有的「觉性」排斥拒绝这些众生悟入。那些能够悟入的众生,也不是真实有个「觉性」能信解行证悟入。所以,无论是凡夫 起心动念 还是二乘 止息妄念 ,都会陷入迷惑不解。”
解经:(无明为本:) “为什么呢?因为从无始以来就有本起的无明力量(生相无明转法身为第八识),成了自己的主宰「我」(根本无明),以致一切的众生,如同生来就是盲人自然也就没看见过外境(无智照破无明),所以身心等等的性质都是无明愚痴。这就好像是任何人都无法断除自己的性命而还能活着(能所本即不二),同理,无明也是无法断除无明的(执我不断我)。”
解经: “所以你们应当知道,遇到对我有利的、我喜欢的境界,我就追求和增长我执;不益于我、不顺我心意的,就拒绝厌恶。这些出于厌恶、喜欢的心念(枝末无明),无形当中就在反过来滋养熏习无明种子(根本无明),所以以此取舍心,即使不断地追求解脱道,也都无法成就。”
(大乘妄见:)
解经: “净业啊,什么是 「 我相 」 (生相无明转法身为第八识;俱生无明;第七识 俱生法我 ; 俱生法执 )的本体呢?就是在一切众生的潜意识(第八识)中,所能证知的那个 自我意识存在感 (第七识执第八识见分),始终在执著认为自我形像、状态为实有( 粗细能执 ; 粗细法执 )。净业啊,假若是任运「我」于「相」中的健康人(无明用事时),全身百骸都很协调舒适时,似乎暂时遗忘了身体的存在(隐含「我」);如果四肢软弱麻木,养生不当,有了疾病,这时稍微施加针灸调治,则会马上感觉到有个「我」的存在。故此,只有通过证知了别,认为有个执取时,才会显现出自我意识感。净业啊,凡夫的妄执心念也是同理,就算是认为能证得了佛果(证性未亡),已经究竟了知一念不生的清净涅槃,全部都是不离于有个「我相」(生相无明)。”
解经: “净业啊,什么是 「 人相 」 (遍计无明;第八识 粗大法我 )呢?就是一切众生有个能证知了别的心建立后,从自身对面的 空间角度 ,就会执著分别我以外的其他事物形像、状态为实有( 粗大所执 ; 粗大分别法执 )。净业啊,因为已经悟入超越了有「我」是「我相」执著,也就不会再错认自我真实存在了;既然是已经明白所悟的灵觉境界也不是我,那么连能悟入者本身也是一样的。但是,即便是已证此境,那种认为证得了已经超过一切的觉知心,仍然全部都是人相执著。净业啊,凡夫的妄执心念就算是自认为证得了圆满觉悟的涅槃,全部都是以「我」来执著;即使从心中生起了一点点体验(有个悟验心存在),乃至认为已竭尽了修证理论,全部都不离「人相」。”
解经: “净业啊,什么是 「 众生相 」 (遍计无明;第八识 细微法我 )呢?就是一切众生,我的自心所无法了别的那些其他众生证知心。从数量、程度、变异差别角度,就执著认为在「我」和「我所」以外,还有无数个我和他人的等等事物形像、状态为实有( 空间数量差别 )( 细微 所执 ; 有为法法执 )。净业啊,就好像是当有人这样说时:「 我是众生 」。就会知道这个人所说「众生」的概念,既不是说自己,也不是指别人,不属于「我」、「人」二相。为什么不是说自己呢?因为「我」只是众生中的一员,不是全部,所以不是说专指自己的「我」(超「我相」,但仍 了智 独存)。为什么不是说别人呢?因为他只说的是「 我是众生 」,并不是说「 他是众生 」,众生也不是仅有一个他和我(超「人相」,但仍 了智 独存)。
净业啊,但凡是一切众生能了证的(我)和所解悟的(人),全部都是我相、人相执著,而在超越了我相(能)、人相(所)所不能包括的范围之外,仍念念不忘认为我人以外还有无数的我相和无数的他人相状聚合起来,实有存在的能证知了别的心,虽已了 证者 、 悟者 已空,但仍有 了智 独存(了心不亡),就叫作「众生相」。
解经: “净业啊,什么是 「 寿命相 」 (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习气无明; 极细微法我 )呢?就是说一切众生,虽然已经境智一如,但是在以分别心念,从时间角度观察清净觉性所能了知的对象时,仍执著地认为‘我、他、众生’的性命生灭连续不断的形像、状态为实有(生灭相、 时间延续 )( 极细微所执 ; 无为法法执 )。可是,以一切的业用心智(修证中第八识的微细分别智照作用)是无法自己明白觉悟之真相的(第八识虽能除妄,但不能自见、自除),这就像是众生虽然并不知道我相是维持生存的命根,但它却恒常地在身中潜续着寿命。这就叫作「寿命相」(即禅宗所说之尊贵堕处)。
净业啊,倘若用此已经证得的智照清净觉心(寿者相),已能超越照见「我、人、众生(了证、了悟、了别)」三相,都是幻觉垢染,其实,那能觉知的心和所觉知的境像,仍然都不离执著妄想。就如同是用热水(喻幻慧)去融化冰块(喻四相)变成了水(喻觉性),冰块已被融化不复存在了(能所不二),也就不再可能会有剩余的冰(喻寿命相、极微细法我)知道自己被融化了,同理反之,如果还存在有极细微的「我」,能觉知到「我」觉悟了,以及三相被消除了,这表明寿命相并没有真正消除。”
解经: “净业啊,末法时代的众生因为不明白 迷识 和 迷智 这两类四相的虚妄本质,即便是经过无量长的时间勤奋刻苦修学佛道,也只能获得 有为善法成就 ,终究不能成就小乘无漏圣果和大乘妙觉佛果,所以这就叫作虽修正法,以「我」修行正法,正法也成了末法。”
解经: “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执著有个种种的根本「我」相能证涅槃的缘故,错认有所获证、有所悟入才叫成就的缘故。就像是有人误认了盗贼作儿子(喻四相藏识),他家里的财产宝物怎么可能留得住呢!(喻如来藏无法开显)”
解经: “其中的道理何在?如果还有我爱执著(第七识)喜欢,就一定会爱自己(恒审思量我),以爱滋爱,也就一定会执著追求涅槃,并将我爱伏之不起状态,当成是真正的涅槃状态。然而,如果还有我所执著厌恶、排斥的,也会厌烦生死轮回,因而没有明白 我法二执 才是真正的生死根由,认为能以实有的厌离生死轮回心求解脱,就叫作还未真正解脱。”
解经: “怎么验证本来修的是涅槃解脱法,却没有解脱呢?净业啊,未来末法时代修习菩提正觉的众生,如果认为自己微少的体验(证、悟、了、觉)就是本来清净了,但深层中还是没有达到消尽「我」相根本(法执)。
解经:(违顺二境勘验:) “假使这时有人赞叹他的境界,随即就心生欢喜我慢,想要说法救济度化别人;倘若这时有人诽谤贬低他所获得的成就,马上就产生瞋恨心。从这就能得知,「我」相(第八识中的末那识习气种子)一直是在顽固执著而且坚持不变的,它深深地潜伏在阿赖耶识当中,遇境便交替显现在眼、耳、鼻、舌、身、意六类根门(玄奘大师言:「恒审思量我相随」),从来没有间断过。净业啊,这些修行佛道的众生,因为并没有真正的消除「我」根,所以就不能悟入清净圆满的觉性。”
经文: “净业啊,假如真正证得涅槃确信「我」是不实有的,也就没有一个讥毁诽谤「我」的「他」存在了;如果还有个实有的「我」相去说法度「他」众,也是「我」相执著没有断除的表现,那么人相、众生相、寿命相的执著也会同样没有断除。”
解经: “净业啊,末法时代的众生将这四种错误的修法视为是正法,由此缘故,我称他们是最值得可怜的众生!他们虽然在勤奋精进地修行,但也只能是在增长、助益种种的错误,所以就不能悟入清净圆满觉性。”
解经: “净业啊,末法时代的众生如果不明了四相本质,即便自诩为是在依照佛陀的见解和境界,作为自己的行持法门,著相修行终究还是无法获得成就。或者进而,还有些众生虽稍有所得却妄认已经得道,微有所证却妄认已经证果(增上慢),但凡见到比自己强而精进的修行者,就心生嫉妒乃至诋毁(我慢重者)。这都是由于那些众生未能断除我法二执的表现,所以就不能悟入清净圆满觉性。”
解经: “净业啊,末法时代的众生四相不除,将心待悟(人相),追求成就佛道,但是不求证圆悟于内心,反倒变成了为求心悟,苦苦向外追求多多闻思执著明相,只能是白白地增长了我见障碍(我相)。而真心要在心地上修行的人,必须决心精勤降伏烦恼(先断迷识四相),生起大勇猛心,还没有了悟的法义要了悟,还没有断除的习气就要断除(后断迷智四相);贪爱、嗔恨、贡高我慢、阿谀奉承、表里不一,以及嫉妒心等等,值遇对境考验时不要再生起;对于生死根本之自我与他人的恩爱情仇缠绵,一切分别妄想都要归于寂灭一味。佛陀说这样的修行人,才能够通过断除两类四相逐步有次第的修行圆满成就。”
解经: “同时要积极地求遇善知识引导,这样才能避免堕入我法二执的错误知见。除此之外,如果他们于所求之善知识种姓和善法又生起了厌恶、喜欢的取舍行为,执著「我」相,就仍然不能悟入清净圆满觉性智慧海洋。”
解经: 此时,佛陀为了再次重申此上的义理于是又宣说了如下韵文:
“净业,你应当知道:
一切的众生,
都是由于执著我法二执,
从虚妄无始际就在轮回中妄想流转,
如果未能消除“证、悟、了、觉”四种执著的病态,
就不能成就菩提正觉。
因为当喜欢、厌恶的取舍从内心生起,
表里不一、嫉妒我慢等妄念就会接续而来,
由此导致陷入迷惑不解之中,
也就不能悟入圆觉的法城。
倘若要回归到觉悟的佛刹,
先要放下对贪嗔痴等我执的执著,
继而法执不再实存于心,
这样逐渐有次第的修学,就可以成就了。
「我」的身见本来就不是实有的,
所以我所厌恶、喜欢的又从哪里出生呢?
还要积极寻求良师益友的引导,
才终究不会堕入我法二执的错误知见。
但如果求法同时,还存在一个取舍的分别心,
终究是无法真正圆满成就。”
(未完继续)
学佛如何得到传承
一、传承的意义
传承是传递教法的一种传统形式。传是传授、传递,承是继承、领纳。由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把清净的佛法传授给有缘弟子,弟子领纳继承,获得传承的加持力量。正是这样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传承,才使得佛法灯灯相续、源远流长。
虽然佛法中各个法脉的传承各不相同,但所有的法脉,都可以归摄到密宗和显宗这两个大的法脉中,下面我们就从这两大法脉,来看佛法中传承的分类。
二、传承的分类
(一)密宗传承
密宗总的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每一部都有其各自的传承体系,每一部之中,不同的法脉又承接了不同的传承。比如,以无上瑜伽部中,前译宁玛巴所传的法脉为例,其中就有内三续的三大传承。
1、如来密意传:这是最殊胜的传授方式,分为对自相续的传授和对他相续传授两种。对自相续传授是如来在无勤任运大悲自觉智慧自相光明性中,对浩瀚如海不可思议的佛众眷属,以无言语、无表示的方式传授诸法,使这些眷属现前实相密意;对他相续的传授是如来对已入金刚喻定的十地菩萨,进行意传,使其在第二刹那证得佛果。对于不能直接了悟的众生,如来就化身于无尽的世界中,进行度化。比如释迦牟尼佛,应化在南瞻部洲,为众生宣说了经、律、论、事部、行部、瑜伽部等的无上妙法。
2、持明表示传:持明本来是指护持与空性无二无别的光明的大修行者,相当于显宗登地以上的菩萨。这里“持明表示传”里的持明,则是指佛陀或至少已登八地的菩萨,弟子则至少需要自相续已经成熟,能够领纳上师的表示。持明者仅仅以表示,就能使弟子证悟法性,获得登地的果位。佛灭度后,由金刚萨埵、密主金刚手将玛哈约嘎(生起次第)、阿讷约嘎(圆满次第)、阿底约嘎(大圆满)三类极密深法传授于国王匝、圣种五贤、胜心天子、嘎绕多吉等持明者,又由这些持明者在有缘、合格的弟子前辗转传授。(比如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将殊胜的禅宗法门传给摩诃迦叶,即是用持明表示传。)
3、补特伽罗耳传:是指莲花生大师、大班智达布玛莫扎等补特迦罗通过口述耳闻的方式所传授下来的密法,称为补特伽罗耳传。补特伽罗是梵语,意为众生,这里的补特迦罗,是指在密法上已有相当的修证,至少也已经获得相当于显宗大乘加行道果位的修行人,对弟子则在具信心、具法相之外,没有证悟的要求。
前译宁玛巴还细分有六种传承和九种传承。六种传承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黄纸词句传、空行嘱咐传、发愿灌顶传。九种传承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空行嘱咐传、发愿灌顶传、教授授记传、修持加持传、耳闻实修传、行持事业传。
以上是以前译宁玛巴的无上瑜伽为例,对密宗传承的一个简单叙述,下面我们再来看显宗的传承体系。
(二)显宗传承
1、从显宗的法流上,可以分为共同的声缘乘和不共的大乘两种传承。
(1)显宗共同传承:佛陀将教法交付于迦叶,迦叶交付于阿难,辗转传授。小乘声闻对于佛的教法作了三次结集,结集成经律论三藏,在这之后由十八部声闻在各地代代相传。
(2)显宗不共传承:佛灭度之后,由弥勒菩萨结集律藏,由文殊菩萨结集经藏,由金刚手菩萨结集论藏。文殊菩萨主要弘扬的是阐释甚深见的经典、弥勒菩萨主要弘扬的是阐释广大行的经典,这两位大菩萨又分别把这些深广的妙法传授给了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然后由这两位菩萨广泛传播到整个世间,后人把龙树菩萨继承、弘扬的甚深法门称为甚深见派,把无著菩萨继承、弘扬的广大法门称为广大行派。
2、从传授的具体方式上,可以分为四类传承:
(1)口耳音声传承:就是上师把诸佛以及祖师所传授的显密经论的文字对弟子读诵,弟子只要耳根听到声音,就算是获得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对师徒的要求都不太高,上师只要具有从佛陀或祖师开始的代代相传、没有间断的清净传承和纯净的发心,弟子有恭敬心和求法的意乐就可以。
(2)口耳教授讲解传承,就是上师按照菩萨、阿罗汉、高僧大德解释经论的传统,给弟子具体讲解经论的字句和意义。和前一种相比,这种传承对师徒的要求就严格一点,传授者不但应当从上师那里听闻过,而且还通达了教典的意义,对于弟子,根据所传佛法的深浅,也有相应的不同条件。
(3)经论实修引导传承,就是上师把如理获得的实修经论法义的经验传授给弟子,引导弟子实践佛法的一种传承。这种传承对师徒要求就更加严格。
(4)以心印心传承,就是上师把自己证悟的心性,以各种善巧方便指示给弟子,弟子在相续当中也能如是地证悟。这种传承,要求上师必须是开悟的成就者,弟子则需要对上师恭敬如佛。(我们所知道的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的传承方式,其中也有以心印心传承。)
以上对显密两大传承作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具体的介绍和所引用的经论,大家可以到“显密佛网”中的“显密源流”这一板块上去阅读、了解。
三、传承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传承的作用就是能使佛法传续不断,从而保证佛法的完整、纯正,只要传承不断,佛法就不会流失、变质。
不论是哪种佛法都需要清净的传承,尤其在密法中,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传承,普贤王如来等都不开许闻思修行,更不用说在没有传承的情况下给别人灌顶、传法、引导、实修了。正是因为殊胜的传承没有中断,由传承力量的加持,西藏各大教派的显密佛法,至今仍极为兴盛。
在佛法的传授中,四种传承方式都不可缺少,每一种传承都有其殊胜的加持力量。具体来说,口耳音声的传承传授的是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所传授下来的佛法,每一次的念诵和听闻,以代代相传的传承加持力,对于弟子来说,都能获得殊胜的功德,同时也能保证佛法的完整、纯正,杜绝外道伪经伪论混入佛法中,也能杜绝把佛经和菩萨论典排出佛法的邪行;口耳讲授传承,能把佛菩萨的真实密意正确地传给后代的弟子,使弟子获得对经论句义的正确理解,同时也能防止不依止上师以分别念随意解释经论的做法,还能防止外道的观点渗入到佛法中;经论实修引导传承,能把经论中诠示的实修关要传给后代的弟子,使弟子不至于停留在口头空谈上,而是按照佛菩萨的言教去实修,同时也能防止仅仅把经论作为一种知识、没有实修的关要的错误认识,而造谤法重罪;以心印心的传承,是上师把自己证悟的明空无二的心性境界,以灵活、应机的方式传授给弟子,使弟子直接了悟自心的本来面目,防止弟子迷失在无念的智慧之外,落在依然以分别念修行的歧途。
总的来说,显密佛法的任何一种传承,都具有住持、延续佛陀教证二法的作用,具有传承,教证二法的闻思修行就不会间断,没有传承,完整纯正的佛法就会衰败乃至彻底中断,所以佛法的兴盛与否,和重不重视传承有很大的关系。
不但佛法重视传承,就连要做好世间的学问同样也需要重视传承,人们常说的“师出名门”、“名师出高徒”等等表达的就是这层意思。
对照佛教的历史,我们也能看出传承的重要性,唐朝时期正因为汉地和藏地的各个显密传承都保持并延续着,从而才保证了当时佛法的全面兴盛。后来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经历过几次大的灾难,法难之后,某些法脉变得一蹶不振,而某些法脉直到今天还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尽管这里的原因很多,但传承是否延续,是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传承是极为重要的,佛弟子应当提高对传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这样佛法才有兴盛的基础。
我们要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维护清净的传承、遵守清净的传承,才能使正法得以延续,才能使自利利他的事业得以兴盛。不仅在讲经、说法、实修等方面,传承的遵守非常重要,而且出家人的传戒、安居、诵戒,做各种佛事、修持五加行,汉地丛林的清规,禅堂的规矩、早晚功课,还有念佛堂的规矩,诸如此类凡是行持如法的佛教事业,都有规矩,都有法则,这些都是诸佛菩萨为了千秋万代的后代子孙,以智慧和慈悲制定下来的,能够遵照来实行,必然会在正确的轨道上,成就功德和事业。
如果我们凡夫人,以一个随心所欲的心,随便在这些传统、规矩上增加、减少甚至废弃,这样的结果会如何呢?这会破坏传统、破坏传承,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只是以一种分别念随意来创新,结果恐怕不会带来真正真实、长远、坚固的利益。而且,这样做,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如果人人都按这样做的话,一个人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有一套自己的做法,而且凡夫的分别念也是“此一时、彼一时”,最后会造成极其混乱的局面。我们的大恩上师非常尊重传承上师的规矩,不论做什么都严格按照传统来做,举一个例子,比如传法前后的念诵,上师对于维那师随意加一些内容,或者念诵的音调不准确,不按规矩做,都会严厉批评。
如何才算正规的传承?
一、传承的意义
传承是传递教法的一种传统形式。传是传授、传递,承是继承、领纳。由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把清净的佛法传授给有缘弟子,弟子领纳继承,获得传承的加持力量。正是这样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传承,才使得佛法灯灯相续、源远流长。
虽然佛法中各个法脉的传承各不相同,但所有的法脉,都可以归摄到密宗和显宗这两个大的法脉中,下面我们就从这两大法脉,来看佛法中传承的分类。
二、传承的分类
(一)密宗传承
密宗总的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每一部都有其各自的传承体系,每一部之中,不同的法脉又承接了不同的传承。比如,以无上瑜伽部中,前译宁玛巴所传的法脉为例,其中就有内三续的三大传承。
1、如来密意传:这是最殊胜的传授方式,分为对自相续的传授和对他相续传授两种。对自相续传授是如来在无勤任运大悲自觉智慧自相光明性中,对浩瀚如海不可思议的佛众眷属,以无言语、无表示的方式传授诸法,使这些眷属现前实相密意;对他相续的传授是如来对已入金刚喻定的十地菩萨,进行意传,使其在第二刹那证得佛果。对于不能直接了悟的众生,如来就化身于无尽的世界中,进行度化。比如释迦牟尼佛,应化在南瞻部洲,为众生宣说了经、律、论、事部、行部、瑜伽部等的无上妙法。
2、持明表示传:持明本来是指护持与空性无二无别的光明的大修行者,相当于显宗登地以上的菩萨。这里“持明表示传”里的持明,则是指佛陀或至少已登八地的菩萨,弟子则至少需要自相续已经成熟,能够领纳上师的表示。持明者仅仅以表示,就能使弟子证悟法性,获得登地的果位。佛灭度后,由金刚萨埵、密主金刚手将玛哈约嘎(生起次第)、阿讷约嘎(圆满次第)、阿底约嘎(大圆满)三类极密深法传授于国王匝、圣种五贤、胜心天子、嘎绕多吉等持明者,又由这些持明者在有缘、合格的弟子前辗转传授。(比如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将殊胜的禅宗法门传给摩诃迦叶,即是用持明表示传。)
3、补特伽罗耳传:是指莲花生大师、大班智达布玛莫扎等补特迦罗通过口述耳闻的方式所传授下来的密法,称为补特伽罗耳传。补特伽罗是梵语,意为众生,这里的补特迦罗,是指在密法上已有相当的修证,至少也已经获得相当于显宗大乘加行道果位的修行人,对弟子则在具信心、具法相之外,没有证悟的要求。
前译宁玛巴还细分有六种传承和九种传承。六种传承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黄纸词句传、空行嘱咐传、发愿灌顶传。九种传承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空行嘱咐传、发愿灌顶传、教授授记传、修持加持传、耳闻实修传、行持事业传。
以上是以前译宁玛巴的无上瑜伽为例,对密宗传承的一个简单叙述,下面我们再来看显宗的传承体系。
(二)显宗传承
1、从显宗的法流上,可以分为共同的声缘乘和不共的大乘两种传承。
(1)显宗共同传承:佛陀将教法交付于迦叶,迦叶交付于阿难,辗转传授。小乘声闻对于佛的教法作了三次结集,结集成经律论三藏,在这之后由十八部声闻在各地代代相传。
(2)显宗不共传承:佛灭度之后,由弥勒菩萨结集律藏,由文殊菩萨结集经藏,由金刚手菩萨结集论藏。文殊菩萨主要弘扬的是阐释甚深见的经典、弥勒菩萨主要弘扬的是阐释广大行的经典,这两位大菩萨又分别把这些深广的妙法传授给了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然后由这两位菩萨广泛传播到整个世间,后人把龙树菩萨继承、弘扬的甚深法门称为甚深见派,把无著菩萨继承、弘扬的广大法门称为广大行派。
2、从传授的具体方式上,可以分为四类传承:
(1)口耳音声传承:就是上师把诸佛以及祖师所传授的显密经论的文字对弟子读诵,弟子只要耳根听到声音,就算是获得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对师徒的要求都不太高,上师只要具有从佛陀或祖师开始的代代相传、没有间断的清净传承和纯净的发心,弟子有恭敬心和求法的意乐就可以。
(2)口耳教授讲解传承,就是上师按照菩萨、阿罗汉、高僧大德解释经论的传统,给弟子具体讲解经论的字句和意义。和前一种相比,这种传承对师徒的要求就严格一点,传授者不但应当从上师那里听闻过,而且还通达了教典的意义,对于弟子,根据所传佛法的深浅,也有相应的不同条件。
(3)经论实修引导传承,就是上师把如理获得的实修经论法义的经验传授给弟子,引导弟子实践佛法的一种传承。这种传承对师徒要求就更加严格。
(4)以心印心传承,就是上师把自己证悟的心性,以各种善巧方便指示给弟子,弟子在相续当中也能如是地证悟。这种传承,要求上师必须是开悟的成就者,弟子则需要对上师恭敬如佛。(我们所知道的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的传承方式,其中也有以心印心传承。)
什么是声缘阿罗汉?什么是缘觉阿罗汉?什么是一地菩萨?什么是十地菩萨?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声闻乘的果位为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阿罗汉为声闻最高果位,阿罗汉没有烦恼,此生圆寂后,再也不来世间继续广大地利益众生,因此称之为“小乘”。
确切说,声闻乘所证是阿罗汉,缘觉乘所证为辟支佛。
菩萨十地,梵文 bodhisattvānāṃ daśabhūmīḥ,藏文 rabtu gawa,藏文威利转写 rab tu dga’ ba,大乘佛教术语,指修菩萨行者在修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后所进入的地位。
一、欢喜地 (Skt. pramuditābhūmi; Tib. rabtu gawa; Wyl. rab tu dga’ ba),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十、法云地 (Skt. dharmameghābhūmi; Tib. chökyi trin; Wyl. chos kyi sprin),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润泽,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
一地菩萨又叫初地菩萨,十地菩萨之上有等觉菩萨,即功德圆满,可替补佛陀的大菩萨,又叫一生补处菩萨,比如观音菩萨,弥勒菩萨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23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