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释迦摩尼)

宏圆法师:犯五逆,诽谤正法还能往生吗
定弘法师---这里讲到五逆罪造了之后,他不诽谤正法,阿阇世王他就向佛忏悔,他原来诽谤正法,他现在不诽谤,也行。
如果他还毁谤正法,证明他不信佛,他不信佛,他肯定不念佛,他肯定不想求生极乐世界,他觉得你极乐世界是迷信,他不相信,那当然救不了。
这里最后还讲到『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经上讲造作五逆十恶的众生,这种人就不能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罪是重罪,还要加上诽谤正法,就不能往生。如果单说五逆重罪的人,他没有毁谤正法,能不能往生?还是可能,为什么?这已经有先例。阿阇世王,这是佛当年在世的时候,阿阇世王他就造了五逆罪。五逆罪是什么?杀父、害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这五逆罪犯了其中一条,肯定堕阿鼻地狱。提婆达多跟阿阇世王连手,造五逆罪,提婆达多就堕到阿鼻地狱去。阿阇世王临终的时候地狱相现了,他知道自己也要堕地狱,他害怕。所以害怕,忏悔,知道自己做错了,求佛帮助他,佛就劝导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结果阿阇世王深刻的忏悔,最后他念佛也往生了,而且往生的品位还不低,他是上品中生。一般我们觉得造了五逆罪的这种十恶不赦的人,往生能得个下下品就不错,他居然上品中生。为什么他那么高的成就?这是因为他自己临终的时候忏悔的力量很强,他深刻的忏悔自己的罪业,知道自己错了,知道自己要堕地狱,所以他深刻的忏悔,他是靠忏悔往生,所以忏悔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阿阇世王人家是至心忏悔,谚语讲的「浪子回头金不换」,人家是用真心忏,一忏悔这就是大善人,他后不再造,他后面也没时间了,即使有时间他也不可能造,他真忏悔。所以临终的时候,他往生极乐世界,一下就到了上品中生。所以我们可不能轻视那些造作恶业的人,我们在这念佛,念了那么多年,还未必得个上品中生,人家造作这么多罪业,最后临终忏悔,一下这个品位比我们还高,我们怎么能够看不起别人?所以对每一个人,乃至是恶人,我们都要恭敬,他会有回头那一天。
这里讲到五逆罪造了之后,他不诽谤正法,阿阇世王他就向佛忏悔,他原来诽谤正法,他现在不诽谤,也行。如果他还毁谤正法,证明他不信佛,他不信佛,他肯定不念佛,他肯定不想求生极乐世界,他觉得你极乐世界是迷信,他不相信,那当然救不了。你要往生,是「全凭信愿之有无」,他又不相信,又不发愿去,那肯定去不了,那他的五逆罪决定是阿鼻地狱。所以这里讲到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两个条件合在一起,那就不能往生。只有五逆,没有毁谤正法,他临终十念,也能够往生。他倒过来,如果只有诽谤正法,没有五逆,世间看起来还是个挺好的人,可是他不相信佛法,他毁谤正法,这种人当然也不能往生。他临终十念也不可能往生,他不信,你给他助念,不信有啥用?所以最重要的,要信佛法,真正发起信愿,这样就有往生的希望。
当然我们看到这个经文,不要存一个侥幸心理,一生造恶,最后听十句佛号,念阿弥陀佛念十句都能往生,那现在就造吧,反正到临终的时候也能有十句佛号,这很容易。你要有这种侥幸心理,我告诉你,你肯定不能往生。他那些造作五逆,临终十念往生的人,那是什么?他一生没有真正接触到佛法,所以他不信佛,他没有认识佛法,他没有机会闻到净土法门,到了临终的时候他有这个机会,他就能够往生。
无量寿经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与观经下下品往生矛盾吗
不矛盾的 无量寿经说的往生极乐世界的 九品往生的不是真正的极乐世界 还有很大差别的
《佛说观无量寿经》 里说过 可以先去九品往生 下品下生12大劫后 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不用必须成佛 也可以的 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殊胜之处··
经文原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生辈想,名第十六观。
五逆十恶、诽谤正法可以往生西方吗?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善导法师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成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
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合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花合逞于多劫。此等罪人,在花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
(二)者不得听闻正法。
(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虽在花中多劫不开,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此义就抑止门解竞。
善导法师又于《法事赞》言:“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印光大师开示:*《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
*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文钞续编·复善觉大师书)
*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约平时说。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往生论》谓谤法者,决定不生。以既谤正法,自无正信,何能往生。此极劝人生正信耳。
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
(文钞三编·复陈薪儒居士书)
五逆加上谤法,不能往生。那么请问法师,这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大安法师开示:在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谈到十念必生我国,最后有句话,是除其五逆诽谤正法,那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应该说这正是体现了佛的大慈大悲,才在这一愿当中,在无上殊胜、便捷往生的这一愿当中加上了这句话,就是让我们对念佛法门产生信心,而产生信心的两个巨大的障碍就是福德不够,智慧不够。福德不够的最重就是犯了五逆,不仅福德不够那是罪孽深重,(死后)堕阿鼻地狱,谤法是愚痴到极点。如果五逆加上谤法,这两个罪加在一起,那就等于说对念佛法门的信心就绝望了,所以为了避免这普度众生的十八愿,众生无望呀,所以佛用悲悯心来劝诫我们,不能造五逆重罪,又诽谤佛法,尤其诽谤净土法门。那么在《观经》里面表示,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临命终时,地狱境界现前,能够蒙善知识开导,相信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以忏悔的心持名念佛,也能往生净土,这是《观经》表达的。那么,谤法,如果一谤法的话,他的罪比五逆的罪还重。为什么呢?人为什么会造作五逆的重罪,就在于他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因果,尤其是诽谤净土法门,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究竟普度一切众生的殊胜法门,你把这个都诽谤了,断了众生信心的道路,那比诽谤万佛的罪业还深重,断送了一切众生得度的因缘。所以由于这样的严重的后果,特别警醒,除这两种罪同时犯的众生不被十八愿所摄,一切众生都可以平等普摄。那么,对这个是从预防的角度来说的,那么从佛的慈悲救度一切众生的角度来说,如果犯了五逆罪,也犯了诽谤佛法罪,如果临命终时还能够回转心忏悔,念佛往生,那么阿弥陀佛慈悲不舍任一众生,阿弥陀佛非常欢喜地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东世界,这是从摄受门来说,所有众生只要忏悔念佛都能往生。 从预防,抑止门来说,为了怕众生犯这两种罪,加上了这么一个警觉的法语,这完全是诸佛如来从折服众生和摄受众生两个角度加以施设的。正因为从这个深层意义上来说,才是体现着佛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绝对是普遍一切的,应该作这样的理解。
并不是说我犯了五逆,也诽谤正法了,一旦我真的也能够忏悔,难道阿弥陀佛不要我吗?可以说阿弥陀佛绝对要你,但问题就是这两种罪业同时造的人,再忏悔念佛的比例实在是微乎其微了。但一旦有,还是照样可以往生的。
黄念祖老居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者,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又名无间业。《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曰:“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 乱众僧,起恶意于如来所。”又《华严孔目章三》曰:“五逆,谓害父,害母,害阿罗汉,破僧,出佛身血。初二背恩养,次三坏福田,故名为逆。”至于常言之五逆,则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以上三者同义。)。犯此道者,身坏命终,必堕无间地狱,一大劫中,受无间苦。
“诽谤”者,诽义同谤。谤者,毁也。言人之恶而过其实曰谤。诽谤正法,即诽谤佛法。此十念必生之大愿,普被一切,但除既犯五逆又谤正法之人。《观经》曰: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亦得往生。今经所除。盖既犯五逆重罪,复诽谤正法,罪上加罪;且谤法罪最重,谤法之人称为谤法阐提,故不能往生矣。或问,若人犯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观经》谓可往生。若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不犯五逆,可往生否?《往生论注上》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云: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切重罪(但劫尽得出)。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曰:“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但善导大师《观经疏》另有一解。谓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者,乃佛止恶之意,方便之说。疏云:“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迳(过也,至也,见《字汇》)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已外,更无余苦。”《合赞》宗之亦云:“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乃就未造之机,且抑止之而已。若有已造机、已回心,则还摄取,莫有漏也。”意为:所言除者,实为止恶之意,使未造恶者,不敢造也。若是已造者,但能回心,忏悔念佛,则仍旧摄取,无有遗漏也。可见弥陀大愿,摄机无尽。故善导大师曰:“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意谓,三世诸佛出兴于世,唯为此大事因缘,宣说阿弥陀如来,不思议愿力,惠救万众。故大师又云:“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足迹,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门也。”以上《往生论注》与《观经疏》之说,殊似相违。实则亦可会通。《论注》正符如来抑止之意,令人慎莫谤法也。论中复云:“此生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是故经云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至于《观经疏》则显弥陀悲愿无尽。
五逆谤法,果能临终念佛,是即忏悔发心,如是之人,亿亿中亦难一二,故佛慈悯,仍然摄受。
按:站在阿弥陀佛慈悲平等、圆摄众生的角度,五逆谤法,只要念佛愿生,就可往生!站在凡夫容易颠倒放逸、障深慧浅的角度,就要强调这种恶业的严重性,就要预防、警惕并遮止这种恶业的发生,以防止颠倒凡夫众生误将阿弥陀佛的慈悲当成放纵造恶的理由,将醍醐反做了毒药。
如何理解 无量寿经的十八愿中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是不是做过五逆之罪和诽谤正法的事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
在阿弥陀佛的48大愿中,第18愿是本愿,其中的确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就是说,阿弥陀佛在他的本愿中并没有说我也有义务将五逆诽谤正法的人接引到极乐净土。但是在观无量寿经中的下品下生中又说到,五逆诽谤正法的人临终十称也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做过五逆之罪和诽谤正法的事也不是不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前提是临终十称,也要念佛。
这并不矛盾。第18愿只是讲了自己并没有义务将五逆诽谤正法的人带到极乐世界,但佛终究是佛,他是大慈大悲的人,所以他又不能坐视五逆诽谤正法的人不顾,所以还是给这些恶人开了方便之们。这就好像一个父亲吓自己的小孩:“你再不听话就不给你饭吃”,目的是要小孩听话,但如果小孩不听话,难道真的不给小孩饭吃吗?
所以应当体会阿弥陀佛的苦心,阿弥陀佛的心真的是太慈悲了。千万不要钻空子,以为平时可以五逆诽谤正法,到临终十称也可往生极乐世界。要知道临终十称并非容易之事,大多数人在临终时是昏迷不醒的,所以应当平时不作恶,平时多念佛,往生才有保证。
唯除五逆,诽谤佛法,这样的人就真的不能往生了吗
是的!五逆罪,诽谤佛法的人罪业太重了,逐渐趣向“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没有善根的人,这样的人,即使是佛亲自来度他,他也不可能回头了!如果还能回头的,就不是“一阐提”了。
佛说这句经文,就是禁戒我们不要犯无逆罪,不要诽谤正法。佛经上常用比喻,宁抱炽燃火聚,终不敢于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及秘密藏,谤言云是波旬所说。
但是,如果因为自己愚痴,不晓得犯了,也不用怕!为什么?不知者不为罪!以前愚痴犯了,现在觉醒了,发愿从今以后再不犯这样的过失了!这种人就有救!就是佛教导的法器。佛在经上讲有二种人没有过失。一,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犯已,惭愧、发露、忏悔。这二种人,于我法中,得名勇健得清净者。(十轮经)
所以,《无量寿经》上讲的,五逆罪,诽谤正法者,不能往生。是指哪一类人呢?答:现在还犯五逆罪,还诽谤正法的人,而且计划一直延续的命终。如果现在觉悟了,从这一刻起,惭愧、发露、忏悔,这样的人,一定可以往生!《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27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