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既不出于法界起飞发生火(翠竹的翠是什么意思)

佛学禅语研究-14: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现在很多相爱的人,会因为对方的贫穷而离开!这是真正的爱情吗?也许会有人说爱情和面包的理论!可是,过去的老人们都说,有情饮水饱。我也相信:真正爱一个人,虽然贫穷,但是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觉得饱!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得到了爱,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当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管身在何处,也如沐春风。记得天龙八部里,西夏选驸马。当问到:平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逍遥快乐?段誉答到:枯井底,污泥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那里得到了真爱!
佛门中有一偈语:"内外灵光到处同,佛国在一沙中。"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这是华严菩萨一真法界的描述,不是我们凡夫用意识思维能够理解的。
大家不要企图理解这句话,给大家一些参照:
1、虚云和尚开悟偈中说: 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2、祖师有偈云: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3、 又有苏东坡之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目录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未几抵荆南闻玉泉皓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仰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泉喝曰。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后过金山有写公照容者。公戏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显然见得东坡虽得此句,却未能在玉泉皓禅师底下悟得过关去
又请看:
罗湖野录下
宋江西沙门 晓莹 集
程待制智道.曾侍郎天游。寓三衢最久。而与乌巨行禅师为方外友。曾尝于坐间举东坡宿东林。闻溪声。呈照觉总公之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它日如何举似人。
程问行(乌巨行禅师)曰。此老见处如何。行(乌巨行禅师)曰。可惜双脚踏在烂泥里。曾(曾侍郎)曰。师能为料理否。行即对曰。溪声广长舌。山色清净身。八万四千偈。明明举似人。二公相顾叹服。
吁。登时照觉能奋金刚椎。碎东坡之窠窟。而今而后。何独美大颠门有韩昌黎耶。虽乌巨向曾.程二公略露锋铓。岂能洗丛林噬脐之叹哉。
----------此段可为佐证。
又,如何解: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第十五
僧问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
国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
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华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又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曰。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珠曰。法身无像。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
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
主曰。不了此意。
珠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华着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
师(大慧普觉禅师)云。国师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直主张到底。大珠破青青翠竹不是法身。直破到底。老汉将一个主张底。将一个破底。收作一处更无拈提。不敢动着他一丝毫。要尔学者具眼。透国师底金刚圈。又吞大珠底栗棘蓬。具眼者辨得出。不具眼者未必不笑。
-----------本来还有一些资料,有关翠竹黄花的禅宗公案,可惜多说无益,尽是文字窠臼,不再多录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请大家不要作意识思维逻辑的理解,是要去参的!!!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我没宗教信仰代表我没信仰吗?如果不是,那怎么才能发现自己的信仰?
信仰和宗教信仰是有区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你可以反思自己的种种行为,一定有相同的价值观,有相同的处理方式和模式,而且如果这些东西都有个固定的目标和自己的价值体系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信仰了。但这信仰适不适合这个社会、适不适合你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这是要靠时间去检验的,所以一旦检验完毕,恐怕青春就已经不在了,所以我们如果要有信仰,肯定会去参考那些经历过至少500年时空检验的信仰,选择与自己相类似的或接近的,或是自己接受的,这样就不容易走弯路,不容易付出时间的代价去验证。——所以建议你选择佛教(2500年以上),基督教(2014年),从我个人的感情而言,建议你选择佛教,一旦选择佛教,我可以给你推荐如何入门的方式,正信的佛教和社会上一些迷信的、风俗的、扭曲的东西,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是要鉴别的。
禅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什么意思?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这是华严菩萨一真法界的描述,不是我们凡夫用意识思维能够理解的。
大家不要企图理解这句话,给大家一些参照:
1、虚云和尚开悟偈中说: 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2、祖师有偈云: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3、 又有苏东坡之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目录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未几抵荆南闻玉泉皓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仰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泉喝曰。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后过金山有写公照容者。公戏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显然见得东坡虽得此句,却未能在玉泉皓禅师底下悟得过关去
又请看:
罗湖野录下
宋江西沙门 晓莹 集
程待制智道.曾侍郎天游。寓三衢最久。而与乌巨行禅师为方外友。曾尝于坐间举东坡宿东林。闻溪声。呈照觉总公之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它日如何举似人。
程问行(乌巨行禅师)曰。此老见处如何。行(乌巨行禅师)曰。可惜双脚踏在烂泥里。曾(曾侍郎)曰。师能为料理否。行即对曰。溪声广长舌。山色清净身。八万四千偈。明明举似人。二公相顾叹服。
吁。登时照觉能奋金刚椎。碎东坡之窠窟。而今而后。何独美大颠门有韩昌黎耶。虽乌巨向曾.程二公略露锋铓。岂能洗丛林噬脐之叹哉。
此段可为佐证。
又,如何解: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第十五
僧问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
国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
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华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又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曰。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珠曰。法身无像。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
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
主曰。不了此意。
珠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华着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
师(大慧普觉禅师)云。国师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直主张到底。大珠破青青翠竹不是法身。直破到底。老汉将一个主张底。将一个破底。收作一处更无拈提。不敢动着他一丝毫。要尔学者具眼。透国师底金刚圈。又吞大珠底栗棘蓬。具眼者辨得出。不具眼者未必不笑。
本来还有一些资料,有关翠竹黄花的禅宗公案,可惜多说无益,尽是文字窠臼,不再多录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请大家不要作意识思维逻辑的理解,是要去参的!!!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27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