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四种食佛教(佛教 四食)

学佛百科2023-03-09276

人类的四食

人类的四食有哪些?佛教中人们日常的食物有四种,称为四食。他们分别是段食、触食、思食和识食。

段食,每日入口的食物。

触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比如电话,短信,广告,自然界各种声音,这些信息我们杜绝不了,相当于我们摄取他们作为食物。有些是我们主动取食的,像微信,短信,电话,书籍,有些是硬加给我们的,比如,贴在各处的广告和推销广告。

意食,意志、欲望、牵挂。这些东西是我们行动的动力,没有这些,我们不会行动。

识食,个体意识、集体意识对我们的影响。

这四种食物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健康的滋养我们,不健康的对我们产生毒害。比如,我们心理不痛快的时候,我们酗酒,伤害我们的身体,事后会后悔。还有的女士减肥的过程中,心理有压力,有情绪的时候,暴饮暴食,过后又立志减肥,并且情绪更糟糕。

像大人小孩喜欢玩的游戏就是触食,玩的时候很爽,但是伤害我们的身体,毁眼睛,颈椎,也有一些是启发智力的益智游戏,对我们来说是健康的有益的。

这四种食物有好有坏,这就需要我们去辨别,就算是有益的食物就像我们吃饭一样,也要适量,不然有益的食物也会变成有害的食物。

佛为什么说一共有九种食

闻如是:一时,佛在婆罗园中。

尔时,世尊时到,著衣持钵,入婆罗村乞食。是时,弊魔波旬便作是念:“今此沙门欲入村乞食,我今当以方宜教诸男女不令与食。”是时,弊魔波旬寻告国界人民之类:“无令施彼沙门瞿昙之食。”

有一天,佛祖在婆罗园中,到了乞食的时间,佛祖就进入婆罗村去乞食。

当时,魔王波旬心想:佛祖准备进村乞食,我要想办法让大家不给他吃的。

于是,魔王波旬就告诫村里人:不允许给佛祖吃的。

尔时,世尊入村乞食,人民之类皆不与如来共言谈者,亦无有来承事供养者。如来乞食竟不来,便还出村。

当时,佛祖进村之后,村里的人都不跟佛祖谈话,也没有人供养佛祖。

佛祖就出村了。

是时,弊魔波旬至如来所,问佛言:“沙门,乞食竟不得乎?”

当时,波旬就来到佛祖面前,问佛祖:怎么搞的啊,居然没要到饭啊?

世尊告曰:“由魔所为,使吾不得食,汝亦不久当受其报。

佛祖说:因为魔使坏,让佛祖没有吃的,你不久之后就要受到报应。

魔!今听吾说,贤劫之中有佛名拘楼孙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现于世。是时,彼亦依此村居止,将四十万众。

魔啊,你听我说一个故事。

贤劫当中,有一位拘留孙佛,当时,也在这个村,带领40万弟子。

尔时,弊魔波旬便作是念:‘吾今求此沙门方便,终不果获。’时,魔复作是念:‘吾今当约敕婆罗村中人民之类,使不施沙门之食。’是时,诸圣众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尔时诸比丘竟不得食,即还出村。

当时,波旬也做这个念头,说要让这个沙门讨不着吃的。

于是就告诫村民不能布施给沙门。

当时,诸位圣众进村乞食,全部都一无所获。

尔时,彼佛告诸比丘:‘说如此妙法,夫观食有九事:四种人间食,五种出人间食。

当时,拘留孙佛就对诸位比丘说:我给大家说一个妙法,食一共有九种,4种人间食,5种出人间食。

云何四种是人间食?一者、抟食,二者、更乐食,三者、念食,四者、识食,是谓世间有四种之食。

拘留孙佛说:什么是人间四种食呢?

一者、抟食,估计就是我们常说的饮食

二者、更乐食,这个估计就是我们说娱乐,比如有人玩游戏,也能当饭吃

三者、念食,这个估计就是世间的一些念,比如得了相思病的人,他整天想对方就饱了,都不用吃饭了。

四者、识食。这个估计就是说世俗的知识,精神食粮。

彼云何名为五种之食,出世间之表?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脱食,五者、喜食,是谓名为五种之食。

拘留孙佛说:还有五种出世间食.

一者、禅食,法喜充满,禅悦为食,你看虚云长老,入了禅定,可以半个月不吃饭,当然了,这个也不是我们要去学习的。如果有人以不吃饭自夸,那个基本上是入魔了,以前在楞严经五十阴魔里面介绍过。

二者、愿食,这个愿可以理解我们学佛修行的大愿,比如四宏誓愿,比如普贤十大愿王。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些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大愿,口腹之欲,与这些宏愿相比,那是微不足道的。

三者、念食。这个是要我们有正念.

邪念就把你引到邪路,让你三毒炽盛,永不知足;

正念就把你导向正道,让你心开意解,少欲知足.

四者、八解脱食。

八解脱就是八背舍,简单来说就是背离那些五欲,舍掉那些贪著。

五者、喜食。这个就是法喜为食。我们能够学习无上佛法,法喜充满,常养善根。

如是,比丘,五种之食,出世间之表,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求于方便办五种之食。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这五种食,就能让大家了脱生死。

所以大家一定想办法舍掉对前面四种食的贪著,想办法置办后面五种食。

有人说,那是不是不吃饭呢?当然不是这样的。

不是不让你吃,是让你不要贪吃。

“尔时,诸比丘受彼佛教已,即自克己,成办五种之食。是时,彼魔波旬不能得其便。

当时,这些比丘接受了拘留孙佛的教诲,潜心办道,为自己置办出世五食。

当时,波旬的诡计没有得逞。

波旬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是时,波旬便作是念:‘吾今不能得此沙门方便,今当求眼、耳、鼻、口、身、意之便。吾今当住村中,教诸人民,使沙门众等未得利养,使令得之,已办利养倍增多也;使彼比丘贪著利养,不能暂舍,复欲从眼、耳、鼻、口、身、意得方便乎!’

当时,波旬心想,饥饿没有把这些沙门打败,我现在应当换一个方向。

我要告诉村民,让他们多多供养沙门,让那些比丘逐渐贪着供养,不能离开供养了。

这个叫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你看看,波旬真是一肚子坏水,无孔不入,想尽办法阻碍修行人。

“是时,彼佛、声闻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是时,婆罗门村人民供给比丘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令有乏,皆前捉僧伽梨,以物强施。

当时,拘留孙佛和弟子再次去乞食的时候,村民都争相供养,甚至抓住圣众的衣服,强行布施给他们。

是时,彼佛与众声闻说如此之法:‘夫利养者,堕人恶趣,不令至无为之处。汝等,比丘,莫趣想著之心,向于利养,当念舍离;其有比丘著利养者,不成五分法身,不具戒德。’

当时,拘留孙佛又对大家说:

利养,会让你堕入三恶道,让你不能证果。

大家莫要贪着利养,应当舍离这些利养。

如果有比丘贪着利养的话,那就不能成就五分法身,戒德不能具足。

“是故,比丘,未生利养之心,当使不生;已生利养之心,时速灭之。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所以,如果还没有生出利养之心,应当继续保持,不要生出利养之心;

如果已经生出利养之心,应当立刻马上消灭掉。

时,魔波旬即隐形去。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时,波旬听了之后,发现无机可乘,只好退下了。

大家听了佛祖的说法,欢喜奉行。

饥饿不可怕,饿死不攀缘;利养不可贪,名利如浮云。

经文出自:乾隆大藏经 小乘阿含部 第0539部 增壹阿含经五十卷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佛教说的担保类食物是什么

佛陀开示佛教食物的种类及含义

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食”。一说到“食”,一般人想到是我们吃的食物,这样理解是很狭窄的。“食”不光包括我们吃的东西,还包含有精神的“食”粮,这些“食”物共同滋养了我们生命。《阿含经》里是这样对“食”物定义:

尔时。彼佛告诸比丘。说如此妙法。夫观食有九事。四种人间食。五种出人间食。云何四种是人间食。一者揣食。二者更乐食。三者念食。四者识食。是谓世间有四种之食。彼云何名为五种之食。出世间之表。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脱食。五者喜食。是谓名为五种之食。如是。比丘。九种之食。出世间之表。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求于方便办五种之食。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人间四食由翻译的不同也叫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段食是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只有我们欲界的众生有,其它二界的众生没有;触食是我们对食物的外表接触得到的感受,这是通三界的;思食是我们对食物的期望结果而产生的感受,也是通三界的;识食是我们对食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感受,同样也通三界。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说法。

在《识论》里面有很详细的解释。《识论》云:经说食有四种。一者段食。变坏为相。为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二者触食。触境为相。为有漏触才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养胜故。三者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故名为食。

出世间的食有五种,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脱食、五者喜食。我们每天念供的时候就有念到“禅悦为食”,这是我们出世间的第一种法食。我们常常念四宏誓愿,这就是我们的通愿,所以“愿”是我们的第二法食。我们念念希望成佛度众生,这个“念”的力量是我们第三种法食。八种解脱能让我们走上究竟成佛之路,所以是我们出世间的第四种法食。随喜各种的利益,是我们最后一种法食。

《阿含经》里还有说:世尊告阿那律曰。一切诸法。由食而住。在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无放逸为食。《维摩经》里面维摩诘居士对迦叶的对话也说:“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斯皆是破五阴法。成涅槃食。”

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无食则死。而食则包括了世间、出世间九种之多。不管是法食还是色食都在滋养我们。我们应知食处、应明食用。努力舍去世间的四食,营办出世间的五食。

附录1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万众而为说法。尔时,阿那律在彼座上。是时,阿那律在众中睡眠。

尔时,佛见阿那律睡眠,便说此偈:

“受法快睡眠,意无有错乱;

贤圣所说法,智者之所乐。

犹如深渊水,澄清无瑕秽;

如是闻法人,清净心乐受。

亦如大方石,风所不能动;

如是得毁誉,心无有倾动。”

是时,世尊告阿那律:“汝畏王法及畏盗贼而作道乎?”

阿那律报曰:“不也,世尊!”

佛告阿那律:“汝何故出家学道?”

阿那律白佛言:“厌患此老、病、死、愁、忧、苦、恼,为苦所恼,故欲舍之,是故出家学道。”

世尊告曰:“汝今,族姓子!信心坚固,出家学道,世尊今日躬自说法,云何於中睡眠?”

是时,尊者阿那律即从座起,偏露右肩,长跪叉手,白世尊言:“自今已后形融体烂,终不在如来前坐睡。”

尔时,尊者阿那律达晓不眠,然不能除去睡眠,眼根遂损。尔时,世尊告阿那律曰:“勤加精进者与调戏盖相应,设复懈怠与结相应,汝今所行当处其中。”

阿那律白佛:“前已在如来前誓,今不能复违本要。”

是时,世尊告耆域曰:“疗治阿那律眼根。”

耆域报曰:“若阿那律小睡眠者,我当治目。”

世尊告阿那律曰:“汝可寝寐。所以然者,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为食,耳者以声为食,鼻者以香为食,舌者以味为食,身者以细滑为食,意者以法为食。我今亦说涅槃有食。”

阿那律白佛言:“涅槃者以何等为食?”

佛告阿那律:“涅槃者以无放逸为食,乘无放逸,得至於无为。”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虽言眼者以眠为食,然我不堪睡眠。”

尔时,阿那律缝故衣裳。是时,眼遂败坏,而得天眼,无有瑕秽。是时,阿那律以凡常之法而缝衣裳,不能得使缕通针孔中。是时,阿那律便作是念:诸世间得道罗汉,当与我贯针。

是时,世尊以天耳清净,闻此音声:诸世间得道阿罗汉者,当与我贯针。尔时,世尊至阿那律所而告之曰:“汝持针来,吾与贯之。”

阿那律白佛言:“向所称说者,谓诸世间欲求其福者,与我贯针。”

世尊告曰:“世间求福之人无复过我,如来於六法无有厌足。云何为六?一者施,二者教诫,三者忍,四者法说、义说,五者将护众生,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是谓,阿那律!如来於此六法无有厌足。”

阿那律曰:“如来身者真法之身,复欲更求何法?如来已度生死之海,又脱爱著。然今日故求为福之道。”

世尊告曰:“如是,阿那律!如汝所说,如来亦知此六法为无厌足。若当众生知罪恶之原身、口、意所行者,终不堕三恶趣,以其众生不知罪恶之原,故坠堕三恶趣中。”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世间所有力,游在天人中;

福力最为胜,由福成佛道。

“是故,阿那律!当求方便,得此六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附录2

闻如是

一时。佛在婆罗园中。

尔时。世尊时到。着衣持钵。入婆罗村乞食。是时。弊魔波旬便作是念。今此沙门欲入村乞食。我今当以方宜教诸男女不令与食。是时。弊魔波旬寻告国界人民之类。无令施彼沙门瞿昙之食。

尔时。世尊入村乞食。人民之类皆不与如来共言谈者。亦无有来承事供养者。如来乞食竟不得。便还出村。

是时。弊魔波旬至如来所问佛言。沙门。乞食竟不得乎。

世尊告曰。由魔所为。使吾不得食。汝亦不久当受其报。魔。今听吾说。贤劫之中有佛名拘楼孙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出现于世。是时。彼亦依此村居止。将四十万众。尔时。弊魔波旬便作是念。吾今求此沙门方便。终不果获。时。魔复作是念。吾今当约敕婆罗村中人民之类。使不施沙门之食。是时。诸圣众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尔时诸比丘竟不得食。即还出村。

尔时。彼佛告诸比丘。说如此妙法。夫观食有九事。四种人间食。五种出人间食。云何四种是人间食。一者揣食。二者更乐食。三者念食。四者识食。是谓世间有四种之食。彼云何名为五种之食。出世间之表。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脱食。五者喜食。是谓名为五种之食。如是。比丘。九种之食。出世间之表。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求于方便办五种之食。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受彼佛教已。即自克己。成办五种之食。是时。彼魔波旬不能得其便。

是时。波旬便作是念。吾今不能得此沙门方便。今当求眼.耳.鼻.口.身.意之便。吾今当住村中。教诸人民。使沙门众等求得利养。使令得之。以办利养倍增多也。使彼比丘贪着利养。不能暂舍。复欲从眼.耳.鼻.口.身.意得方便乎。

是时。彼佛.声闻到时。着衣持钵。入村乞食。是时。婆罗门村人民供给比丘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令有乏。皆前捉僧伽梨。以物强施。是时。彼佛与众声闻说如此之法。夫利养者。堕人恶趣。不令至无为之处。汝等。比丘。莫趣想着之心。向于利养。当念舍离。其有比丘着利养者。不成五分法身。不具戒德。

是故。比丘。未生利养之心。当使不生。已生利养之心。时速灭之。如是。比丘。当作是学。时。魔波旬即隐形去。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和菩萨吃什么

证有余涅槃的,尚在人间的释迦佛是和我们一样用日常事物来维持生命的延续。在人间的发大乘心的菩萨也是一样。佛教导弟子:“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所以,生存在人间的人类生命,包括发心菩萨等,都要依赖饮食来维持生命,如果没有饮食的长养,生命就会崩溃,更别说求法来养慧命了。 在净土中的法身佛和法身菩萨就不用和人一样吃饭喝水了,净土的佛和菩萨是以法喜禅悦这二食长养的,因为净土中的佛和菩萨不在人道,不像人道的众生用饮食来维持色身,他们有广大的法味,从法味能生喜乐,法味喜乐就是他们的食物。

佛教中讲的饲食是什么

佛法中有讲“四食”,是四种延续生命所必须的食粮,这里的“食”是个比喻。维持有情生命主要的因素,就是饮食。佛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食得住世,摄受长养。云何为四?谓一麤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杂含一五,八三)

(一)麤抟食 或曰段食,即是我们日常食料所成的饮食,可以分成一段一段的食。「或大或小,如今人中所食,诸入口之物可食噉者,是谓名为抟食。」(增含苦乐品)此又称为段食。饮食为滋养色身重要的原素,延长有情生命的根本。

(二)触食 触,即是根、尘、识和合所发生的感觉。由所发生感觉的不同,有如意的,有不如意的。如意的,叫做乐受;不如意的,叫做苦受。按现代科学的说法可以包括人际间的接触和爱抚,都是精神生命重要的因素。

(三)意思食 意思,即思心所的愿望,简捷的说,就是心思的希望,生命,不但需要饮食来滋养,并且需要理想的希望来鼓励,使其精神奋发。

(四)识食 这个识,不是意识的意思,是十二因缘中无明、行、行缘识的识,又名「执取识」,即执取有情的身心为自体,能使生命延续,发展身心的力量。按通俗说可以 理解为意愿和理想追求目标的实现。

中国古代佛教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佛教认为「食」有九种

佛教把食定义为牵引、长养、持续。食不只是维持生命现象的重要元素,也是牵引众生死后再轮回的最主要力量,更是智者觉者圆满生命层次、解脱生死轮回的动力。因此,佛教认为个人如何取食,将决定其心灵位阶。

佛教认为「食」有九种,其中包括四种世间食及五种出世间食。至于四种世间食系指「段食」、「触食」、「思食」、「识食」,而五种出世间食则是指「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现代营养学上所谓的饮食,则为佛教世间食中所指的「段食」,可见佛教的饮食观实在是十分博大精深。

◎何谓「世间食」与「出世间食」

大多数人并不明白何谓世间食与出世间食,此处所指的「世」是时间、迁流的意思,而「间」则是指空间、间隔的涵意。总括而言,「世间」即为毁坏、世俗、凡俗的意思,指被烦恼缠缚、不美满的一切万象和世界。反之,能够令人解脱烦恼痛苦或生死轮回的,也就是所谓的「出世间食」。

令人特别注意的是,佛教所谓的「九食」之中,除了「段食」是物质食品之外,其余八种则全数为与心灵层面相关的精神食品,而在佛教的观点中,物质食品只能增益身体,精神粮食则不仅能升华心灵,更能帮助物质食品的消化,提高其效能,由此可知佛教对于精神食品的重视,显然远远超越物质食品。

●四种世间食

佛教将「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等四种归类为世间食。

「段食」即以香、味、触为体的饮食,可以资益肉身,如米、面、菜、水、果实等物质,分分段段故称段食。

「触食」即精神主体透过感觉器官接触外境所产生的意识作用,可以长养感觉、意志或肉体。如接触柔软美好的境相或益智书籍,可以令人愉悦和奋发向上。

「思食」即意志作用,期望自己所好者能够存在。如灾难发生时,求生意志强的,存活的机率高。

「识食」指精神主体,依前三食之势力,产生思想、语言、行为三业,凡是造业(作用)必有果报(反作用),形成死后转世轮回的力量,维持身命的连续流转。

●五种出世间食

至于佛教认为能让人度脱烦恼痛苦或生死轮回的出世间食则有五种,包括「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等。

「禅悦食」是修行人澄心静虑,资益心神,得禅定之乐。

「法喜食」是修行人听经闻法,得知人生宇宙的道理,心生欢喜,善根增长,智能大开。

「愿食」是修行人发大愿,利益众生,断烦恼,证悟真理,以愿持身,常修清净行。

「念食」是修行人正念分明,忆持善法,信受奉行,心不颠倒妄想,不分别计较,不攀缘执着,得以超越烦恼。

「解脱食」是修行人实践解脱圣道,断烦恼业缚,不受生死逼迫之苦。

◎修行者饮食清净的五种方法

古时候医学和营养学都不发达,因此佛教对于物质食品(段食)的观念,都偏重于处理食品的方法和用食的心态,以帮助修行为原则。

出家修行者用食必须清净无过,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保持食品的卫生和养分,清净的方法共有五种,很合乎现代的卫生观念:

方法一、「火净食」:应该火煮的食品,必须以火如法煮熟才吃(以免留有寄生虫或现代的农药)。

方法二、「刀净食」:应该除去皮和核的果实,必须以刀去之才吃(以免留下脏物和现代的农药)。

方法三、「爪净食」:应该以手除去皮壳的果物,必须以手去之才吃(以免留下脏物和现代的农药)。

方法四、「蔫(枯)干净食」:取果物已蔫干而不能做种子者食之(以免可做种子的果物发芽或发霉有毒)。

方法五、「鸟啄净食」:取鸟啄残之物而食之(鸟啄之物必无毒)。

◎乞食破邪 正命自活的出家饮食哲学

修头陀(少欲知足)行的出家人常乞食,据说能破四种邪命,以正命生活。正命是以正道的方法或(在家人的正当)职业来维生,邪命是以邪曲的方法或(在家人的不正当)职业来维生。

邪命可分为下列四种谋生方式:

下口食:种植田园,调和汤药,以求衣食(印度或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出家人以乞食维生,乞得什么就吃什么,乞不到食物就不吃,故有此项规定,以免增长贪欲。此戒不合中国的民情风俗,故唐朝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倡导力行苦修,不图口腹之欲。两者立意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仰口食:仰观星宿风雨,以术数之学求衣食(修行在修心,不求外力,以免怪力乱神)。

方口食:曲媚权门,阿谀富豪,以求衣食(不钻营逢迎,不结交权贵,亦即远离金权,以免贪慢)。

维口食:研习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以免迷信、妖言惑众)。

◎修头陀行的五食戒律

修头陀行的出家人,在吃的方面有五种戒律:

常乞食:每日上午出外乞食,既可因乞食而接触民众,得以教化民众,还可以因乞食而接触各式各样的民众,得以修忍辱与平常心,更可以因乞食而免得自己烹煮增长贪婪。乞食一举三得,功德甚大。

次第乞食:每日只能次第乞食七户人家,不可专挑富有或乐善好施的人家,以增长平等心;同时乞得什么就吃什么,乞不到也不能到第八家乞食,以免贪心生起。

一钵食:依自己食量的多寡,而决定钵的大小。一天只能吃一钵,以免过量,符合「只吃七分饱」的现代卫生原则。

一座食:每次吃饭,坐下来后就不可以再起身拿食物,以免贪多无厌。

过午不食:中午之前必须开始进食,直至吃完。过了中午,只能喝白开水,连流质也不可喝。

◎「调食」对佛教「坐禅」之重要性

隋朝天台智者大师在《小止观》中,提到「调食」对于「坐禅」的重要性:「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昼日不得贪饭食,夜卧不得贪好床。」「不得贪食嗜味,食不得多。多者病人,少者复饥,趣可而已,不得味饭。」

这种论点似乎与现代人提倡的养生观念不谋而合,值得做为饮食文化之参考。

◎食前食后正念分明

中国禅林中吃饭有过堂的规矩。食前存五观想、念供养偈则可以静心正念,藉由分泌唾液以利消化食物;食时不语并眼视钵中物,龙含珠(一手以拇指置钵缘,以余四指持钵)凤点头(另一手持筷夹食,不得翻搅),两臂挟胸,以食就口,不可以口就食。食后诵回向偈并培养感恩心可保持正念不散。

食存五观:一者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者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者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者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者为成道业,应受此供。

清晨食粥,粥有十利:

一者资色,资益身躯,颜容丰盛。

二者增力,补益衰弱,增长气力。

三者益寿,补养元气,寿算增益。

四者安乐,清净柔软,食则安乐。

五者辞清,气无凝滞,辞辩清扬。

六者辩说,滋润喉舌,论议无碍。

七者消宿食,温暖脾胃,宿食消化。

八者除风,调和通利,风气消除。

九者除饥,适充口腹,饥馁顿除。

十者消渴,喉舌沾润,干渴随消。

午斋则念:「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圣贤,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随愿皆饱满,令今施者得,无量波罗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供养诸佛菩萨护法神之外,尚须念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真言。

食前要念:「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食后要念:「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断食及素食

印度自古盛行的断食法本为瑜伽派或其它苦行外道之修行法门,后来也为佛教所采用,特别是密宗行者为表示诚心及保持身体清净,在修行时亦都实行断食以避免诸秽物污染身体,除了宗教修行之用,断食也经常被当做治病或开发生命潜能的重要方法。

至于素食的修行渊源则与中国大乘佛教《大般涅盘经》、《楞伽经》、《楞严经》等经,主张菩萨道行者为长养慈悲心,不断大悲种的观点相关。同时,为坚定修行信念亦不可吃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辛。但是佛教之素食观并非一成不变,遇有特别之状况亦会有其因应的方式,依原始佛教及南传佛教的戒律,出家人应乞食故不素食,同时亦可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西藏地区由于天然环境之影响,蔬果十分匮乏因此也不素食,但瑜伽行者则多素食,由此可知佛教饮食与各宗派的信仰及各地生活文化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现代医学认为酒会麻痹神经,损害脑细胞,影响睡觉本质,故酒不宜过量。不饮酒是佛教最基本的五戒之一,但不饮酒戒属于遮戒,意思是酒会遮蔽本性,使人乱性。但如果为了治病或烹调,还是可以用酒。在家人为了社交,并非必须滴酒不沾,却不可超出酒力,以免坏事。

郑振煌教授简介 现任:慧炬杂志社发行人 慧炬出版社社长

学历:台大外文系毕业政大新闻研究所硕士

经历:大学时即活跃于佛学社团,担任台大晨曦学社社长,亲近海内外佛教高僧大德,尤其受教于台中莲社导师李炳南教授及「慧炬」创办人周宣德教授,得益尤大。研究所毕业后,一度任教于大学、佛学社及佛研所。未久出任慧炬联体机构副董事长,实际综理行政及编务,旋参与组织成立慧炬出版社、慧炬通讯社、中华慧炬佛学会等法人组织,推展佛教现代化、国际化、学术化、生活化;经常于台湾及东南亚、美加各地举办各种佛学讲座、研习营及禅修营。

郑居士修习佛法三十余年,悲智双运,解行并重,每抽暇至各佛研所、各道场、学佛团体等单位弘扬佛法,法雨普降,均沾甘露。

郑居士不仅饱览群经,深谙奥义,其中、英文造诣亦属炉火纯青;除常发表文章外,已译成佛学名著《了义炬》、《观呼吸》、《人生锦囊》、《学佛释疑》、《西藏生死书》、《心灵神医》等十余部。此外,其口译功夫亦堪称一绝,曾为一行禅师、葛印卡大师担任即席口译。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3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