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九缘七八好相连(九缘的意思)

学佛百科2023-03-18232

憨山大师:八识规矩通说

唐三藏法师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门 德清 述

八识规矩者,初玄奘法师糅《成唯识论》就,窥基法师因见本论十卷,文广义幽,乃请法师集此要义,将八识分为四章,每章作颂一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识位下,有多寡之不同,条然不紊,故称规矩。然论虽十卷,其义尽此四十八句,包括无遗,可谓最简最要,为一大藏教之关钥。不唯讲者不明,难通教纲,即参禅之士,若不明此,亦不知自心起灭头数。所谓佛法之精髓也!

但窥基旧解,以论释之,学者难明,故但执相,不能会归唯心之旨。予因居双径寂照,适澹居铠公请益性相二宗之旨。予不揣固陋,先依《起信》,会通《百法》,复据论义,以此方文势消归于颂。使学者一览,了然易见。而参禅之士,不假广涉教义,即此可以印心,以证悟入之浅深。至于日用见闻觉知,亦能洞察生灭心数。但此颂近解已多,皆得其宗。但就机宜,或以此为一助。

以随文难明,故先提大纲于前,使知纲要,则于颂文不劳细解,亦易会矣。大纲者,谓一真法界、圆明妙心。本无一物,了无身心世界之相,又何有根境对待,妄想分别之缘影乎?原此心境,皆因无明不觉,迷一心而为识,唯识变起见、相二分,故见为心,相为境。故缘尘分别、好丑取舍者,皆妄识耳。若了心境唯识,则分别不生;分别不生,则一心圆明,永离诸相矣!今以未悟一心,故须先了唯识心境、生灭心行,则当下消亡,一心可入。故唯识必须先知大纲,方可安心入观耳。

此颂大纲,单举八识心王。缘境之时,境有好丑,故心所从之执取;起憎爱取舍,故作善作恶;善恶为因,故感苦乐二报;则业力牵引,受苦受乐。众生生死之法,唯此而已。此中开列八识各具心所多寡之不同,造业有强弱之不一,分别皎然。使学者究心,了知起灭下落,易于调治,不致盲修瞎练,不是徒知名相而已。

众生日用见闻觉知,不离心、境。其能缘之心,具有三量,量者量度,拣非真智。今妄识对境,便有量度,故心有三量,谓现量、比量、非量。以第一念现前明了、不起分别、不带名言、无筹度心、如镜现像,名为现量。若同时率尔意识,随见随即分别,名为比量。比度不著,名为非量。此三量,乃能缘之心也。

而所缘之境,亦有三,谓性境、带质境、独影境。现量缘性境,性者,实也。谓根尘实法,本是真如妙性,无美无恶;以心无分别,故境无美恶,是为性境。带质境者,比量所缘。若比度不著,则为非量。其带质境,有真、有似,以六七二识,各有所缘故。若六识外缘五尘,比度长短、方圆、美恶等相,属第二念意识分别,故为比量;此长短等相,是带彼外境本质而起,名似带质,以是假故。其意识缘五尘过去落谢影子,亦名有质独影,乃意识所变,故云「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谓单从能缘见分起故。若缘空华、兔角等事,名无质独影。若散心所缘,又有梦中境界,及病中狂乱所见,皆是非量。并定中观鱼米肉山等事,皆现量。明了意识虽通三量,现多,比、非少也。若七识缘八识见分为我,中间相分两头生,以能、所同一见分所变,故名真带质境。此心、境之辨也。

以心、境对待,境有逆顺好丑,则能缘心,依之而起憎爱取舍等见,故起惑造业,染成善、恶二性,故感将来受苦、乐二报,故心王有苦受、乐受;若不起善恶,属无记性,则平平受。因此受亦有三。所以三界众生,上下升沉,轮回苦乐不忘者,皆由唯识内习熏变,发起心、境。故三量、三境、三性、三受。

由是不能出离生死,皆心意识之过也!故论云:「众生依心、意、意识转。」今唯识宗,因凡夫日用不知苦乐谁作谁受、外道妄立神我、二乘心外取法,故佛说「万法唯识」。使知唯识,则知不出自心;以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故参禅做工夫,教人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正是要人直达自心本无此事耳!

今八识颂而称规矩者,只是发明心、境;其所作善作恶,皆是心所助成,以各具多寡之不一,故力有强弱之不等耳。此唯识之大纲也。其心所法,已见《百法》,今预列心境,则临文不必繁解,恐碍观心耳。参禅若了妄心妄境,皆唯识所现,则用功之时,内外根境一齐放下,不逐缘影,能所两忘,绝无对待,单提一念,摄归自心,则一切境、量分别,皆剩法矣!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此颂前五识。首句言五识与八同体,缘境之时,单属现量。以前五识乃八识精明之体,映在五根门头了境之用。以初映境时,当第一念未起分别、不带名言、无筹度心,故名为现量,境即性境。若起第二念分别,则是同时意识相应而起,则属比量。故云「性境现量」。言三性者,乃善、恶、无记三性。由此五识,体非恒审,故三性皆通。

问曰:五识现量本无善恶,何以通三性耶?

答曰:此约同时意识,而引自类种子同时而起,则三性皆通。此指意识任运而言,非专五识也。

问曰:若前五与八同体,然八识毕竟无善无恶,而五识何独通耶?

答:八识毕竟不起分别,五识则有任运分别,约后分别位义说通耳。

眼耳身三二地居者,此言三界五识行止之地也。二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地, *** 初禅离生喜乐地。以欲界五识全具;初禅天人以禅悦为食,不食段食,故离舌识,既不受食,则亦不闻香,故无鼻识,但有眼耳身三识而已。居者,止也。谓此三识亦止于初禅,若至二禅定生喜乐地,以入定中,三识亦无,故云居止于此。徧行二句,颂相应心所也。其相应心所,通有五十一,而前五识,但具三十四心所法。

余不具者,互相违故。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此颂初句言五识所依之根,次句言生识之缘,三句言了境之用。言依根者,谓八识精明之体,今映五根门头,各了自境;不能圆通者,以被五色根之所笼罩,故各别区分。然五根乃四大所造,有浮尘、有胜义。今净色根,乃清净四大所造,为胜义根,则浮尘根不足依也。且如盲者见暗,与有眼处暗无异,足知根坏而见不坏,则所依乃净色根耳。言净色者,旧解但云四大初成之净色,此最难晓,唯天眼能见。

愚谓净色,即无明壳也,何以明之?且妙明真心本来圆明广大,今变而为识,则被无明拘碍,及结色成根,而无明识体栖托其中,是为五蕴之众生。且此妙心,非无明力,谁能裹此而入躯壳之中耶?故中阴身亦有形状,但轻薄耳。鬼神五通,乃净色之用,足可征矣。「九缘」等者,言生识之缘。谓八识生起,共有九缘,但具缘多寡之不同耳。九缘者,谓空、明、根、境、作意、分别、染净、种子、根本。此九通为生识之缘,以有为之法,非无缘而生。

偈曰:「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谓眼识必仗九缘方生;耳识八缘,除明缘,以暗中能闻故;鼻舌身三识,除明空二缘,故唯七耳。相邻,次第也,应云八七;后意识五缘者,谓除分别与根,以根乃七识,染净依故;七识三缘者,但有作意、种子、根本耳;八识四缘者,谓根——即末那,境——即种子根身器界,作意——即徧行一,种子——乃八识亲生种子。此通言生识之缘,意取前五识,因便及后三也。鼻舌身,乃合中取境,以合方知故。眼耳离根取境,以合则坏根故。此言了境之用也。愚者难分一句,言小乘人唯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不知八识三分,以根乃相分色法,识乃见分心识。以不知此,只说根识相生,纵许五识依五根生,则六识依何为根耶?经云:「根能照境,识能了别,二乘不知,故为愚者。」此上八句颂有漏识。下四句颂无漏成智。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此四句颂转识成智也。变,谓变带。相,谓相分。以五识一向缘五尘相分境,以此识同八齐转,今托彼相,变带观空,而此方成智;其相虽空,亦未离空相,以不能亲缘真如无相理。故智有根本、后得,根本智缘如,名真智;后得智缘俗,名为假智。果中不诠真者,正谓佛果位中,尚名假智,此破异师计也。以安慧师宗言后得因中缘如,故此破之。圆明初发,谓八识转大圆镜智。初发之时,此前五识即成无漏,以同体故,所谓「五八果上圆」。若此五转成所作智,在佛果中则能现三类身,谓大化、小化、随类化,以此三身应机利物。以在因中有外作用,故果上亦成利生大用也。参禅无明一破,则五根门头,皆光明智照,如镜照物,不将不迎,终日应缘,了无一法当情矣!

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此颂六识。初句言六识善、恶、无记三性,现量、比量、非量,性境、带质、独影,一一皆具。以诸识中唯此具足,故其力最强,三界生死,善恶因果,唯此识造,故云三界轮时易可知。所以能取三界生死者,以五十一心所法全具,故业力殊胜。但就善恶一念起时,则心所齐集,以类相从,故云分别配之,则易可知也。然意识有五种缘境不同,五种,谓明了意识、散位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梦中独头意识、散乱独头意识。此五种缘境,唯后梦中、散乱位二种,单缘独影境;其前三种,皆能缘三境。以凡有影像,皆落意识巢臼,故参禅工夫,必要离心意识者,要不堕光影门头,以非真实故耳。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此颂六识业力强胜也。受虽云三受,其实有五,内外粗细之不同,谓苦、乐、忧、喜、舍。逼悦心,曰忧、喜,逼悦身,曰苦、乐,忧喜苦乐不行时,名为舍受。

以此六识于三性三界五受,恒常转变改易也,正如善时忽生一恶念,喜时忽生一忧念,改易不定。次句承之,云若恶念起时,则根本与随烦恼连带而起;若善念起时,信等善法亦相连而起。以其善恶心所齐行,故助其强胜耳。于八识中,能动身发语,独此识最强,其造善恶之业,亦此识最强。引者,能引诸识作业。满者,能满异熟果报。故一业引一果,多业能圆满,其所造业力招后报者,则牵引八识受生死苦。故八识颂云「界地从他业力生」者,此耳。故楞伽不立七识,但言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足知此识过患最重也。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此颂六识转成妙观察智也。以第六识顺生死流,具有分别、俱生我法二执;若逆流还源,亦仗此识作我、法二空观。今转识成智,从观行位,入生空观,至七信位,方破分别我执,天台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从八信起,作法空观,历三贤位,至初地初心,方断分别法执,故云「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二执方现,故云 「现缠眠」。缠,目现行。眠,目种子。以俱生我法二执,乃七识所执者,七识无力断惑,亦仗六识入二空观。初则有相观多,无相观少,至第七远行地,六识恒在双空观,方破俱生我执,俱生法执永伏不起,至此六识方得纯净无漏,相应心所亦同转成妙观察智也!若此识成智,则日用现前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一切云为,皆大机大用矣!

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徧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此颂七识境、量、心所也。此识唯缘带质境,以心缘心,名真带质。言通情本者,以拣六识缘外境为似带质也。以此七识缘内见分为我,中间相分,识与见分本质交带变起,故名为真。三性之中,唯有覆无记。谓此识虽无善恶,而有四惑我见,相应而起,盖覆真性,故名有覆无记。随缘执我量为非,此句拣量也。若言带质境,则属比量所缘;今因执内见分为我,以非我计我,恒谬执故,故名非量。此识唯具十八心所,以虽无善恶,而为染污意,故具八大、徧行,并别境中慧;慧即我见,贪、痴、见、慢,同一我见故。余不具者,以善是净法,此识染污;小随粗猛,此识微细;由见审决,故疑无容起;爱着我故,嗔不得生。故唯四惑。然无别境四者,以欲希望,此识任运,无所希望,故无欲;解者,印持未定境,此识恒缘定事,故无胜解;念乃记忆曾所习事,此识恒缘现所受境,无所记忆。无不定四者,悔者,悔先所作,此识恒缘现境,故无恶作;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众缘力,此识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无睡眠;寻、伺二法,粗细发言,浅深推度,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我,故皆无之。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锁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此颂七识力用也。此识恒常思察量度第八见分为我,故云「恒审思量我相随」。恒之与审,八识中四句分别:第八恒而非审,不执我,无间断故;第六审而非恒,以执我,有间断故;前五非恒非审,不执我故;唯第七识亦恒亦审,以执我无间断故。有情由此生死长夜而不自觉者,以与四惑、八大相应起故。第六依此为染净者, 由此识念念执我,故令六识念念成染;此识念念恒思无我,令六识念念成净。故六识以此为染净依,是为意识之根。以此识乃生死根本,故参禅做工夫,先要志断四惑,内离我见,方有少分相应。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此颂七识转识成智也。分别、俱生我法二执,乃六、七识各有所执。分别二执,从初发心,六识修生空观,至七信位,断分别我执;随入法空观,历三贤位,至初地方断。此则七识当转平等性智,因有俱生二执未净,故此识未得纯净无漏,故曰「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谓六识恒住双空观中,至第七远行地,方舍藏识,破俱生我执;至八地无功用行,则我执永伏,法执间起,故云恒摧。若此七识转成无漏平等性智,在佛果位中现十种他受用身,为十地菩萨说法,菩萨所被之机也。行人此识一转,则不动智念念现前,法界圆明,湛然常住矣!

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徧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此颂八识行相也。此识唯一精明,本无善恶。故四性中,唯无覆无记,诸心所中,唯与徧行五法相应,以有微细流注生灭故。三界九地,乃生死六道,此识为总报主。当体虽无善恶,而被他六识业力牵引而生,前六识颂「引满能招业力牵」者,此也。以此识深细,世尊寻常不说,故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向为二乘,但说六识,建立染净根本。二乘一向未闻,故不了耳!又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故云因迷执。以小乘不知,故不信有此识,是故大乘论师,引大小乘三经四颂、五教十理,证有此识,故云由此能兴论主诤。十证之义,论中广明。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此颂八识体、相、力用也。浩浩者,广大无涯之貌。谓藏识性海,不思议熏变而为业海,故此识体广大无涯,以具三藏义故,名为藏识。三藏者,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以前七识,无量劫来善恶业行种子习气,唯此识能藏;前七识所作异熟果报,唯八识是所藏之处;由第七识执此为我,故云我爱执藏。论云:「诸法于识藏,识于诸法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积劫因果,不失不坏,故云不可穷。本是湛渊之心,为境风鼓动,故起七识波浪,造种种业,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故云渊深七浪境为风。前七现行,返熏此识,以其体有坚住可熏性,故云受熏。前七善恶种子,唯此识能持。又能持根身器界,一期令不散坏者,以是此相分,乃所缘之境故。以为三界总报主,故死时后去,投胎先来,为众生之命根,故云作主公。其实不知,不死不生,法身常住也!故经云「识藏」、「如来藏」,所谓「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故如来藏有恒沙称性净妙功德,岂生死耶?今迷而为藏识,亦具恒沙染缘力用。能一念转变,则妙性功德,本自圆成。以真妄觌体,故颂四句叹其力用广大也。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颂转成大圆镜智也。谓此识因七识执为我,故后无始时来,相续长劫,沉沦生死。圆教菩萨,从初发心修行,渐断习气,历过三贤登地以去,至第七地破俱生我执,此识方得舍藏识名,显过最重,故云不动地前才舍藏。以微细法执,及有漏善种间起,尚引后果,名异熟识,至金刚心后,证解脱道,异熟方空,故云尔也。异熟若空,则超因果,方才转成大圆镜智。言「无垢同时发」者,以佛果位中,名无垢识,乃清净真如。谓镜智相应,法身显现,圆明普照十方尘刹,故结云 「普照十方尘刹中」。以理智一如,方证究竟一心之体,此唯识之极则,乃如来之极果也。

谛观此识,深潜难破,此识丝毫未透,终在生死岸头。古德诸祖未有不破此识,而有超佛越祖之谈。今人生灭未忘,心地杂染种子未净纤毫,便称悟道,岂非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可不惧哉!

此论古存一解,今人解者甚多,但委细分别名相,转见难入。而修行之士,未亲教者,望崖而退。即久依讲席、罢学参禅者,但勘话头一著,而心地生灭头数,亦没奈何。此论虽云相宗,但显唯心之相,若不知此,亦难究心,不免得少为足。故予此解虽未尽依论文,唯取其义而变其语,使学者一览便见,正要因此悟心,不是专为分别名相也!若责予杜撰荒邈之罪,固不敢辞,而为修行者未必无功。幸高明达士,得意遗言,是所望也!

六祖大师识智颂解

[大圆镜智性清净]

教中说转识成智,六祖所说识本是智,更不须转。只是悟得八识自性清净,当体便是大圆镜智矣。

[平等性智心无病]

此言七识染污无知,乃心之病也。若无染污之病,则平等性智,念念现前。

[妙观察智见非功]

言六识本是妙观察智。于应境之时,若以功自居,则执我见,此则为识;若不居功,则日用应缘,纯一妙观察智矣。

[成所作智同圆镜]

言前五识转成所作智。此亦不必转,但悟八识清净圆明,则于五根门头放光动地,一切作为,皆镜智之用矣。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名言无实性]

此言转识分位。虽说六七二识是因中转,五八二识乃果上转,其实转无所转,但转其名,不转其体,故云「但转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此结前转而不转之义也。所言转识成智者,无别妙术,但于日用念念流转处,若留情念系著,即智成识;若念念转处,心无系著,不结情根,即识成智。则一切时中,常居那伽大定矣!岂是翻转之转耶?

观六祖此偈,发挥识智之妙,如倾甘露于焦渴喉中。如此深观,有何相宗不是参禅向上一路耶?予昔居五台,梦升兜率,亲见弥勒为说唯识曰:「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予因此悟唯识之旨。此虽梦语,不可向梦人说也!

佛学:八识规矩颂,前五识颂。

《八识规矩颂》

一、识是“心”,唯识学上面称识不称心,认为识跟心是一体俩面的,心、识、意,都被当做一体的。那么“心”是什么呢?精神作用的主体,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通过五蕴解释的话,那么五蕴的五是:色、受、想、行、识,蕴是积聚的意思,聚集许多同一性质、系列的事物,或心理活动,把它们归类一类叫做蕴。而五蕴又叫名色,物质组合是色,精神组合是名,合起来叫做名色。识蕴是主观能认识的主体,色、受、想、行四蕴是客观所认识的物件。识就是心的别名,就是“我”精神活动的主体。识只是一种‘功能’,功用和能力,识就是一种能量。

规(圆)矩(方)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有规范、法则的意义,所以八识就是八识行相,各具境、量、性、界的不同,但是有规矩的认识,不能杂乱。

八识,既:眼、耳、鼻、舌、身、意、末那(有情‘自我意识’的中心)、阿赖耶(含藏‘万法种子’生起宇宙万法的本源),八个识。

颂是文字体栽,含有赞美的意思,颂的形式似诗而不用韵,目的在便于记忆。

前五识是转识成智。境有:性境、带质境、独影境。直觉不用思考就是性境,你看到你父母,一看就知道,这是性境,第一感觉不起分别的。带质境是从客观中掺杂的主观,有经验和习性,属于大脑显形的固定模式,有主观的情绪,不是理智的、冷静的判断客观;在现在的商业广告,有很多利用这一点,利用人的妄念烦恼造成的认识。独影境是没有客观的事物参加,一个人在想,包括梦,像现在的构想的小说、科幻、玄幻等故事,这些也不能说是错误的,有的错误,有的不错误,这都是自字的心理活动。

什么是三量呢?现量、比量、非量。现量是现前当下的真实事物(性镜),有时也可以是现量的带质境,把过去的影响保留产生的心理、观念等。比量不是直接的事物,是借已知的信息推断形成,思维活动的比较、参考、推断就是这里,不过大多数比量都是错的,这里有助于思维提升,但是可靠性不足。非量是病人因病看到的眼前花影,睡觉因梦看到的镜像等,修持的时候,你看到观音菩萨什么的,觉得自己有神通什么,这里作怪,所以神通跟神经差不多。

原文: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二、前五识所缘的是三境中的性境,能缘的是三量中的现量,它的业性通于善、恶、无记三性。眼、耳、身这三种识二禅还有作用,三禅以上就停止了,前五识(意、触、受、想、思),别境(欲、胜解、念、定、慧),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入逸、行舍、不害);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不信、懈怠、放逸、掉举、昏沉、失念、散乱、不正知),根本烦恼(贪、瞋、痴)。

肉眼所能见到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感觉器官,是扶根尘,这些扶根尘内部还有神经系统、眼神经、耳神经等等,是由四大所造,属于色法范围,这些神经相状,本体清净,所以叫净色根,亦名胜义根。眼识九缘(明、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耳识八缘(耳识除明以外,只要其他八个缘)鼻舌身七缘(这三种识除了空、明以外,只要七缘就可以),前五识所需要的缘大同小异,因此好相邻近也。鼻、舌、身与香、味、触等外尘,要相合的时候,才有感受,眼、耳一定要有距离,才能够看到东西,听到声音,观察出有这样的不同。一般普通人,对于识与根,是很难分别清楚的。

破除幻化虚妄的相执当实有,透视一切物理的质碍,明白究竟这是转识成智的功用,是超凡入圣的基础;是得根本智之后变起真如之相而观,前五识在果位上只是称后得智。前五识在证佛果时,转为智依色根起的虽属于现量,但是不究竟,只能观察诸法事相,不能观察诸法真理;必须在证到根本智以后始转,不然后得智不直证真如本性。第八识转为大圆境智,所持五根,转为无漏色法,成为无漏五智。三类者(饿鬼、畜生、地狱),十地以上菩萨及佛,才有资格三类分身,他们是永远息灭苦轮(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八识规矩颂学记》

因为凡夫都执着于实我实法,说到心的时候,也会妄执有一个整体的东西存在,因此唯识家就将一心分析为八识,来破除凡夫的执着。前五识就很浅显: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个五识,六根对六尘生六识,这个都是比较浅显、容易懂的。

眼识是依于眼根缘色尘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也就是我们的视觉作用。所依的是眼根,所缘的是色境。前五识所依的根,又有内根和外根的分别。外根就是我们视觉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个都是粗显可见的,也称为“粗根”,也称为“外根”,都是四大合成的物质,不能够直接生识,但是能够扶助内根,为内根所依托之处,所以称之为“扶尘根”(一种是“扶持”的“扶”,也有的写做是“飘浮”的“浮”,都对)。

还有一种是内根,也称为“细根”,也称为“净色根”,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生理学上所讲的“神经纤维”、“神经细胞”;“净色根”:“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前五识都依净色根来认取外境,来生五识,所以有发识取境的作用,功能很殊胜,所以名之为“胜义根”,就是我们的这个神经系统。

眼识所缘的是色境,外在种种的环境。眼识的视觉作用,它只是现量,就是直觉地了知这个状态,但是它不会去跟其它的去作比较分别;比较分别是意识里面的五俱意识的作用,所以眼识的视觉作用,它同时有意识的五俱意识生起来,否则,意识没有跟过来的时候,眼识虽然见,也同于不见。我们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五俱意识没有过来,视而不见,没有这个作意去了别它。

所缘的这个“色境”,是“颜色”之“色”,不是质碍性的物质之色。这里面如果细讲,就包括了“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 这个我们不展开来说,我们在后面讲阿赖耶识就比较容易懂一点。

显色有十三种:青、黄、赤、白,这些种种的颜色不同,还有光、影、尘、明、暗、云、烟、雾、空。

形色有十种:就是形状——长、短、方、圆,是我们人安立上的这个名词,粗、细、高、下、正、不正。

表色是指什么?它是指我们人体的动作,它有一个表示,有八种:行、住、坐、卧、取、舍、屈、伸,这个姿势在改变。

法处色(法处所摄色)有五种,其实它是指意识所取的色,包括了极略色、极迥色(“迥”是“遥远”的意思)、定所引色、受所引色,还有遍计所执色。

“极略色”又称为“极微色”,就是说,分析这个有质碍的实在的色法,这个物质分析到极微处,小乘里面称之为“析破空”,这个称之为“极略色”,也称之为“极微色”。现在我们的科学家,研究也达到这一步了,他研究物质到极微的原子、分子、电子、质子、中子,乃至于基本粒子。这个基本粒子还可不可以再继续细分?现在的科学研究达到的就是基本粒子。

现在权威的物理学家就告诉我们:即使看起来有质碍的、好像有固态的物质,包括我们人的身体,其实在它们的内部来说,几乎都是百分之百的空间,原子与原子之间距离非常大,空间很大;然后在原子和分子的内部空间里面,基本粒子其实只是占了很小的空间,其余的全部都是空。

并且事实上,现在的科学研究已经达到这一点了,也就可以证实说,基本粒子也是非常快速地、在刹那刹那不停地生起来,然后不停地消失——不停地有基本粒子消失,不停地有基本粒子出现、产生,所以其实它只是一股能量之流,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实体的物质存在。

你不要认为这个桌子去年也这样,今年也这样,其实现在的科学研究就已经达到了,这只是能量的振动之流,这样我们称之为“极微色”,也称为“极略色”。因为只是能量的振动之流,所以它不是实法,我们不要再去错误地执着它,不要再去活在错觉的世界里面。

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日本人叫江本胜,做了一个研究,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做《水知道答案》,我们好多人都看过或者听过。就是说,这个普通的水,你给它一个词,无论是日文还是中文,你写一个词贴在杯子上,然后放在冷藏室里面快速冷冻两个小时以后,再在显微镜下来看这个水的结晶:词汇不同,它的结晶就不同。

如果你是写的好像慈悲、喜悦、爱等等这些,它的结晶非常漂亮;你写的是生气、愤怒、沮丧等等,这个水结晶就很支离破碎。说明什么?一个是,我们人的意念,这个意识、这个念头,它也是一种能量之流;声音也是一种能量之流,物质也是能量之流,而且在互相影响,能研究跟被研究在互相影响。所以透过这个极微色,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都在互相影响。

所以当然我们也就知道,我们的意识所缘的是什么?法处色、法处所摄色。这个意识是有能量的,每一个念头都是有能量的,当然我们也能够影响到外境。如果我们每一个念头都是欢喜的、都是快乐的、都是喜悦自在的,它这种能量之流吸引过来的都是一些欢喜快乐的人和事;如果你一直都很不开心、很愤怒、很生气,那你吸引过来的也都是这一些,这就是吸引力法则。你看,透过这个极略色就可以知道。

所以说要清净我们的自心,先改变我们的心,再来改变外在的环境,“心净则国土净”,这个道理我们就很容易明白,尤其是透过现在的研究,很多这方面的实验。

还有一种实验是:我们拿三碗饭摆在这里,有一碗饭,我们一直在说:“你很好!”一直赞叹,“我很欣赏你”等等这样;还有一碗饭是干脆不理它;另外一碗饭是一直诅咒它、一直骂它,对着这碗饭发泄愤怒的情绪。然后就观察,怎么样?几天以后,我们一直赞叹的、一直有喜悦的正面情绪的那碗饭怎么样?它变成金黄色,而且发出一种好像酿酒一样的香气。

还有一直我们把那个咒骂的念头加过去的那碗饭,它就变黑了;还有一直不理它那碗饭最糟糕,不单单是变黑了,而且发臭了、长霉了,就这样的啦!

所以说要知道,我们也是这样的。我们怎样去让我们所求如意,让我们心想事成?你要一直有好的、正面的这种能量,这种念头,那你当然就会把好的种种的遭遇,种种的成就都吸引过来。

你一直在担心的时候,当然你就给它加了一个负信息。好像现在马上要高考了,有些父母总是想:“哎呀!我这个儿子,不知道会不会考好……”一直担心,“哎呀!万一他发挥失常怎么办?”你说你在帮他还是害他?你一直在把这个不好的能量发过去,一直在障碍他,然后你还说我很关心他,这样就很糟糕。

而且现在的科学研究,越研究,我们越对唯识学佩服得五体投地!释迦牟尼佛早就讲过了,现在的科学研究就能够证明这一点,是一个什么研究呢?是说我们每一种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的下丘脑(脑袋的一部分),她就分泌一种物质,叫胜肽,这是一种氨基酸。

我们产生一种情绪,下丘脑就会相应地分泌一种胜肽,这种胜肽就跟随我们的血液被输送到我们全身,我们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周围都有好几千个接收的感应器,就能够接收到。如果我们一直保持同一种情绪的时候,你知道会怎样吗?我们全身的细胞就会对这种特定的胜肽、产生一种依赖性。

你要想一想,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为什么?如果一个人一直喜欢生气,一直喜欢发脾气的时候,怎么样?他全身的细胞都已经习惯了,要天天接受这种与生气相应的胜肽;如果万一隔那么几天,她要是接收不到,她就会起反应,她就会让你要不由自主去发脾气来满足这个细胞。

那就好像什么?好像那个吸毒的人,有毒瘾一样的,所以你要发脾气也会发上瘾。你要是容易去沮丧、容易去垂头丧气、容易去想负面的东西,你也会上瘾,你看,是不是很糟糕?

所以唯识学上就告诉我们,我们要保持正面的情绪。我们这个下丘脑一直分泌的是那种非常好的氨基酸,那种胜肽;然后我们每一个细胞,都接收到这种能量,接收到这种氨基酸,然后每一个细胞都很光泽,都很喜悦。他们形容这个喜悦,是每一个细胞都很喜悦的状态。

这样的话,你看,他就会怎么样?他就会失去发脾气的能力,你想叫他发脾气,他都不会发脾气了。为什么?他的细胞从来没有接收过这个发脾气的胜肽,一直接受的都是喜悦的,所以清净我们的心就很重要。这是我们说这个“极略色”。

第二种是“极迥色”。极迥色就是推测虚空、明暗等等,无质之色(没有实质的色),到极远处,我们的眼根见不到的,只是意识去缘,这个法处色都是意识所缘的色法。比方说我们推想这个空间如何地遥远,这是属于“极迥色”。

第三种是“定所引色”,也称为“定自在所生色”。这是指有修禅定成就的时候,以这个定力所变现的色、声、香、味等等的境界。这种定中的境界是独头意识变现起的,原理就是依定的增上缘力,由独头意识引起第八识中的种子,然后产生实际的作用。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了,为什么入那种火光定,就会有光和热产生出来?为什么有成就的那些阿罗汉,他能够示现十八般神变,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这个水火从哪里来?你要知道,原理就是这个。

他以这个定为增上缘力,然后意识引起第八识中所含藏的那些地、水、火,这些种子都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的。所以在神变之中,就能够变出水、火等等,这些种种产生这个实际的作用,都是属于什么?“定所引色”。原来你不了解这个原理,你觉得这很神奇、很神秘;你学了法相唯识就知道,这个是“定所引色”。

第四种是“受所引色”。受所引色称之为“无表色”,主要是指我们受戒时候的戒体。你看,登坛受戒,三师七证,因为师长的教诲,领受戒律,在动作上、在言语上,就受了感动,发了这个受持戒律的誓言,我们的思心所上就有防恶发善的功能;这种功能、这种作用就称之为“无表色”,以后遇到那些容易犯戒的境缘的时候,自然地它会有警戒的念头生起来,保护我们的戒体,制恶令其不生。

这种功能因为不同于那种有动作、表示的“有表色”。你看,我们行、住、坐、卧,这是“有表色”;它这个没有动作,但是它有功能,所以我们称之为“无表色”。它是第六意识、所从属的心所法里面的“思心所”,触、作意、受、想、思,这些我们底下会要讲到,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就会讲到这个思心所。思心所上的一种强盛的势力,熏于第八识之中成为种子,有防恶发善的功能,所以称之为“受所引色”,称之为“无表色”。

 第五种就是“遍计所执色”。“遍计所执”,就是世间凡夫他执着,本来是因缘所生法,但是他执着为有实我实法,他不知道是因缘所生、唯识所现;不悟到这一点,所以在意识上就有假想、就有虚妄计度,对这个意识假想的虚妄计度,他还认为是实有的。比方说执着于有上帝等等。

学佛中无法理解的问题,

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您愿意,可以从《唯识学》开始了解。或者看看《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南无阿弥陀佛!祝福您!

八识规矩通说

众生日用见闻觉知。不离心境。其能缘之心。具有三量。量者量度。拣非真智。今妄识 对境。便有量度。故心有三量。谓现量。比量。非量以第一念现前明了。不起分别。不带名言。无筹度心。如镜现像名为现量。若同时率尔意识。随见随即分别。名 为比量。比度不著名为非量。此三量。乃能缘之心也。而所缘之境。(能,所之分,即心境之分)亦有三。谓性境。带质境。独影境。现量缘性境。性者。实也。谓根尘实法。本是真如妙性。无 美无恶。以心无分别。故境无美恶。是为性境。(此时还有根,尘之分吗?)带质境者。比量所缘。若比度不著。则为

非量。

其带质境。有真有似。以六七二识。各有所缘故。若六识外缘五尘比 度长短方圆美恶等相。属第二念意识分别。故为比量。此长短等相。是带彼外境本质而起。名似带质。以是假故。其意识缘五尘过去落谢影子。亦名有质独影。乃意 识所变。故云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谓单从能缘见分起故。若缘空华兔角等事。名无质独影。若散心所缘。又有梦中境界。及病中狂乱所见。皆是非 量。并定中观鱼米肉山等事皆现量。(现量我一直以为是真如自性,但这里说鱼米肉山也是现量,如何理解?)明了意识虽通三量。现多比非少也。(现多比非少如何理解?)

(第六识相对于第七识智能从“能”起分别,无法生成“所”,也就是能成为自己心中幻化的情景,但是无法成为众生共同所见之境 )

带质境 (是带彼外境本质而起)

有质独影境

无质独影境

真带质境(以能所同一见分所变,内在的感受,认为真的有一个我)

若七识缘八识见分为我。中间相分两头生。以能所同一见分所变。故名真带质境。此心境之 辨也。以心境对待。境有逆顺好丑则能缘心。依之而起憎爱取舍等见。故起惑造业。染成善恶二性。故感将来受苦乐二报。故心王有苦受乐受。若不起善恶。属无记 性。则平平受。因此受亦有三。所以三界众生上下升沉轮回苦乐不忘者。皆由唯识内习熏变。发起心境。故三量三境三性三受。由是不能出离生死。皆心意识之过 也。故论云。众生依心意意识转。今唯识宗。因凡夫日用不知苦乐谁作谁受。外道妄立神我。二乘心外取法。故佛说万法唯识。使知唯识。则知不出自心。以心不见 心。无相可得。故参禅做工夫。教人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正是要人直达自心本无此事耳。今八识颂而称规矩者。只是发明心境。其所作善作恶。皆是心所助 成。以各具多寡之不一。故力有强弱之不等耳。此唯识之大纲也。其心所法。已见百法。今预列心境则临文不必繁解。恐碍观心耳。参禅若了妄心妄境皆唯识所现。 则用功之时。内外根境一齐放下。不逐缘影。能所两忘。绝无对待。单提一念。摄归自心。则一切境量分别。皆剩法矣。

○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此颂前五识。首句言五识与八同体。缘境之时。单属现量。以前五识乃八识精明之体。映在五根门头了境之用。以初映境时。当第一念。未起分别。不带 名言。无筹度心。故名为现量。境即性境。若起第二念分别。则是同时意识。相应而起则属比量。故云性境现量。言三性者。乃善恶无记三性。由此五识体非恒审。 故三性皆通。问曰。五识现量本无善恶。何以通三性耶。答曰。此约同时意识。而引自类种子。同时而起。则三性皆通。此指意识任运而言。非专五识也。问曰。若 前与八同体。然八识毕竟无善无恶。而五识何独通耶。答。八识毕竟不起分别。五识则有任运分别。约后分别位义说通耳。眼耳身三二地居者。此言三界五识行止之 地也。二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以欲界五识全具。初禅天人以禅悦为食。不食段食故离舌识。既不受食。则亦不闻香。故无鼻识。但有眼耳 身三识而已。居者。止也。谓此三识亦止于初禅。若至二禅定生喜乐地。以入定中三识亦无。故云居止于此。遍行二句。颂相应心所也。其相应心所。通有五十一。 而前五识。但具三十四心所法。余不具者。互相违故。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此颂初句言五识所依之根。次句言生识之缘。三句言了境之用。言依根者。谓八识精明之体。今映五根门头。各了自境。不能圆通者。以被五色根之所笼 罩。故各别区分。然五根乃四大所造。有浮尘。有胜义。今净色根。乃清净四大所造。为胜义根。则浮尘根不足依也。且如盲者见暗。与有眼处暗无异。足知根坏而 见不坏。则所依乃净色根耳。言净色者旧解但云四大初成之净色。此最难晓。唯天眼能见。愚谓净色。即无明壳也。何以明之。且妙明真心本来圆明广大。今变而为 识。则被无明拘碍。及结色成根。而无明识体栖托其中。是为五蕴之众生。且此妙心。非无明力。谁能裹此而入躯壳之中耶。故中阴身。亦有形状。但轻薄耳。鬼神 五通。乃净色之用。足可征矣。九缘等者。言生识之缘。谓八识生起共有九缘。但具缘多寡之不同耳。九缘者。谓空。明。根。境。作意。分别。染净。种子。根 本。此九通为生识之缘。以有为之法。非无缘而生。偈曰。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谓眼识必仗九缘方生。耳识八缘。除明缘。以暗中 能闻故。鼻舌身三识除明空二缘。故唯七耳。相邻次第也。应云八七。后意识五缘者。谓除分别与根。以根乃七识染净依故。七识三缘者。但有作意种子根本耳。八 识四缘者。谓根。即末那。境。即种子根身器界。作意。即遍行一。种子。乃八识亲生种子。此通言生识之缘。意取前五识。因便及后三也。鼻舌身。乃合中取境。 以合方知故。眼耳离根取境。以合则坏根故。此言了境之用也。愚者难分一句。言小乘人。唯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不知八识三分。以根乃相分色法。识乃见分 心识。以不知此。只说根识相生。纵许五识依五根生。则六识依何为根耶。经云。根能照境。识能了别。二乘不知。故为愚者。此上八句颂有漏识。下四句颂无漏成 智。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此四句颂转识成智也。变。谓变带。相。谓相分。以五识一向缘五尘相分境。以此识同八齐转。今托彼相。变带观空。而此方成智。其相虽空。亦未离空 相。以不能亲缘真如无相理故。智有根本后得。根本智缘如。名真智。后得智缘俗。名为假智。果中不诠真者。正谓佛果位中尚名假智。此破异师计也。以安慧师宗 言后得因中缘如。故此破之。圆明初发。谓八识转大圆镜智。初发之时。此前五识即成无漏。以同体故。所谓五八果上圆。若此五转成所作智在佛果中则能现三类 身。谓大化。小化。随类化。以此三身。应机利物。以在因中有外作用。故果上亦成利生大用也。参禅无明一破。则五根门头。皆光明智照。如镜照物。不将不迎。 终日应缘。了无一法当情矣。

○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此颂六识。初句言六识善恶无记三性。现量比量非量。性境带质独影。一一皆具。以诸识中唯此具足。故其力最强。三界生死善恶因果。唯此识造。故云 三界轮时易可知。所以能取三界生死者。以五十一心所法法全具。故业力殊胜。但就善恶一念起时。则心所齐集。以类相从。故云分别配之。则易可知也。然意识有 五种缘境不同。五种。谓明了意识。散位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梦中独头意识。散乱独头意识。此五种缘境。唯后梦中散乱位二种。单缘独影境。其前三种。皆 能缘三境。以凡有影像皆落意识巢臼。故参禅工夫。必要离心意识者。要不堕光影门头。以非真实故耳。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此颂六识业力强胜也。受虽云三受。其实有五。内外粗细之不同。谓苦乐忧喜舍。逼悦心曰忧喜。逼悦身曰苦乐。忧喜苦乐不行时。名为舍受。以此六识 于三性三界五受恒常转变改易也。正如善时忽生一恶念。喜时忽生一忧念。改易不定。次句承之云。若恶念起时。则根本与随烦恼连带而起。若善念起时。信等善法 亦相连而起。以其善恶心所齐行。故助其强胜耳。于八识中。能动身发语。独此识最强。其造善恶之业。亦此识最强。引者。能引诸识作业。满者。能满异熟果报。 故一业引一果。多业能圆满。其所造业力。招后报者。则牵引八识受生死苦。故八识颂云。界地从他业力生者此耳。故楞伽。不立七识。但言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足 知此识过患最重也。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此颂六识转成妙观察智也。以第六识。顺生死流。具有分别俱生我法二执。若逆流还源。亦仗此识作我法二空观。今转识成智。从观行位。入生空观。至 七信位。方破。分别我执。天台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从八信起。作法空观。历三贤位。至初地初心。方断分别法执。故云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二执方现。故云 现缠眠。缠。目现行。眠。目种子。以俱生我法二执。乃七识所执者。七识无力断惑。亦仗六识入二空观。初则有相观多。无相观少。至第七远行地。六识恒在双空 观。方破俱生我执。俱生法执永伏不起。至此六识方得纯净无漏。相应心所亦同转成妙观察智也。若此识成智。则日用现前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一切云为。皆大机 大用矣。

○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此颂七识境量心所也。此识唯缘带质境以心缘心。名真带质。言通情本者。以拣六识缘外境为似带质也。以此七识缘内见分为我。中间相分。识与见分本 质。交带变起。故名为真。三性之中。唯有覆无记。谓此识虽无善恶。而有四惑我见。相应而起。盖覆真性。故名有覆无记。随缘执我量为非。此句拣量也。若言带 质境。则属比量所缘。今因执内见分为我。以非我计我。恒谬执故。故名非量。此识唯具十八心所。以虽无善恶。而为染污意。故具八大遍行并别境中慧。慧即我 见。贪痴见慢。同一我见故。余不具者。以善是净法。此识染污。小随粗猛。此识微细。由见审决。故疑无容起。爱著我故。嗔不得生。故唯四惑。然无别境四者。 以欲希望。此识任运无所希望。故无欲。解者。印持未定境。此识恒缘定事。故无胜解。念乃记忆曾所习事。此识恒缘现所受境。无所记忆。无不定四者。悔者。悔 先所作。此识恒缘现境。故无恶作。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众缘力此识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无睡眠。寻伺二法粗细发言。浅深推度。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 我。故皆无之。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锁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此颂七识力用也。此识恒常思察量度第八见分为我。故云恒审思量我相随。恒之与审。八识中四句分别。第八恒而非审。不执我。无间断故。第六审而非 恒。以执我。有间断故。前五非恒非审。不执我故。唯第七识亦恒亦审。以执我无间断故。有情由此生死长夜。而不自觉者。以与四惑八大相应起故。第六依此为染 净者。由此识念念执我。故令六识念念成染。此识念念恒思无我。令六识念念成净。故六识以此为染净依。是为意识之根。以此识乃生死根本。故参禅做工夫。先要 志断四惑。内离我见。方有少分相应。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此颂七识转识成智也。分别俱生我法二执。乃六七识各有所执。分别二执。从初发心。六识修生空观。至七信位。断分别我执。随入法空观。历三贤位。 至初地方断。此则七识当转平等性智。因有俱生二执未净。故此识未得纯净无漏。故曰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谓六识恒住双空观中。至第七远行地。方 舍藏识。破俱生我执。至八地无功用行。则我执永伏。法执。间起。故云恒摧。若此七识转成无漏平等性智。在佛果位中。现十种他受用身。为十地菩萨说法。菩萨 所被之机也。行人此识一转。则不动智念念现前。法界圆明。湛然常住矣。

○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此颂八识行相也。此识唯一精明。本无善恶。故四性中唯无覆无记。诸心所中。唯与遍行五法相应。以有微细流注生灭故。三界九地。乃生死六道。此识 为总报主。当体虽无善恶。而被他六识业力牵引而生。前六识颂引满能招业力牵者。此也。以此识深细。世尊寻常不说。故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 迷。我常不开演。向为二乘。但说六识建立染净根本。二乘一向未闻。故不了耳。又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故 云因迷执。以小乘不知。故不信有此识。是故大乘论师。引大小乘三经四颂。五教十理。证有此识。故云由此能兴论主诤。十证之义。论中广明。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此颂八识体相力用也。浩浩者。广大无涯之貌。谓藏识性海。不思议熏变而为业海。故此识体广大无涯。以具三藏义故。名为藏识。三藏者。能藏所藏。 我爱执藏。以前七识。无量劫来善恶业行种子习气。唯此识能藏。前七识所作异熟果报。唯八识是所藏之处。由第七识执此为我。故云我爱执藏。论云。诸法于识 藏。识于诸法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积劫因果不失不坏。故云不可穷。本是湛渊之心。为境风鼓动。故起七识波浪。造种种业。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 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故云渊深七浪境为风。前七现行。返熏此识。以其体有坚住可熏性。故云受熏。前七善恶种子唯此识能持。又能持根身器界。一期 令不散坏者。以是此相分。乃所缘之境故。以为三界总报主。故死时后去。投胎先来。为众生之命根。故云作主公。共实不知不死不生法身常住也。故经云。识藏如 来藏所谓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故如来藏有恒沙称性净妙功德。岂生死耶。今迷而为藏识。亦具恒沙染缘力用。能一念转变。则妙性功德。本自圆成。 以真妄觌体。故颂四句叹其力用广大也。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颂转成大圆镜智也。谓此识因七识执为我。故后无始时来相续长劫。沉沦生死。圆教菩萨从初发心修行。渐断习气。历过三贤登地以去。至第七地破俱 生我执。此识方得舍藏识名。显过最重。故云不动地前才舍藏。以微细法执。及有漏善种间起。尚引后果。名异熟识。至金刚心后。证解脱道。异熟方空。故云尔 也。异熟若空。则超因果。方才转成大圆镜智。言无垢同时。发者。以佛果位中。名无垢识。乃清净真如。谓镜智相应法身显现。圆明普照十方尘刹。故结云普照十 方尘刹中。以理智一如。方证究竟一心之体。此唯识之极则。乃如来之极果也。谛观此识深潜难破。此识丝毫未透。终在生死岸头。古德诸祖未有不破此识而有超佛 越祖之谈。今人生灭未忘。心地杂染种子。未净纤毫。便称悟道。岂非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可不惧哉。

此论古存一解。今人解者甚多。但委细分别名相。转见难入。而修行之士未亲教者。望崖而退。即久依讲席罢学参禅者。但勘话头一著。而心地生灭头 数。亦没奈何。此论虽云相宗。但显唯心之相。若不知此。亦难究心。不免得少为足。故予此解虽未尽依论文。唯取其义而变其语。使学者一览便见。正要因此悟 心。不是专为分别名相也。若责予杜撰荒邈之罪。固不敢辞。而为修行者未必无功。幸高明达士。得意遗言。是所望也。

○六祖大师识智颂解

大圆镜智性清净

教中说转识成智。六祖所说识本是智。更不须转。只是悟得八识自性清净。当体便是大圆镜智矣。

平等性智心无病

此言七识染污无知。乃心之病也。若无染污之病。则平等性智念念现前。

妙观察智见非功

言六识本是妙观察智。于应境之时。若以功自居。则执我见。此则为识。若不居功。则日用应缘。纯一妙观察智矣。

成所作智同圆镜

言前五识转成所作智。此亦不必转。但悟八识清净圆明。则于五根门头放光动地。一切作为。皆镜智之用矣。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名言无实性

此言转识分位。虽说六七二识是因中转。五八二识乃果上转。其实转无所转。但转其名。不转其体。故云但转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此结前转而不转之义也。所言转识成智者。无别妙术。但于日用念念流转处。若留情念系著。即智成识。若念念转处。心无系著。不结情根。即识成智。 则一切时中。常居那伽大定矣。岂是翻转之转耶。观六祖此偈。发挥识智之妙。如倾廿露于焦渴喉中。如此深观。有何相宗不是参禅向上一路耶。予昔居五台。梦升 兜率。亲见弥勒为说唯识曰。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予因此悟唯识之旨。此虽梦语。不可向梦人说也。

八识规矩通说(终)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55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