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三百多名离开的比丘,又回来了的简单介绍

学佛百科2023-03-21100

一偈得道佛典故事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特’,因禀性愚钝,所以慈悲的佛陀请门下五百位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他,但是三年下来,他连一首偈子也记不起来。渐渐地,般特比丘愚笨的消息传遍了全国,被大家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

佛陀知道后,心生慈悯,对般特比丘说:‘今日我亲自教导你一首偈子,你当牢记心底,时时专心诵持,作为你用功的法门。这首偈子就是“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般特比丘听了之后心领神会,立刻欢喜地诵持这三年来他唯一能记住的偈子。世尊又谆谆告诫他:‘你年纪这么大了,才记得这首一般人早已耳熟能详的偈子,实在不足为奇,所以你一定要了解它的含意,才能用得上功。’于是佛陀为般特比丘开示偈子的意义,说明身口意最常造作的过失,并且叮咛他要时时保持觉性,观照心念的生灭。众生于三界内流转生死,不管是升天享福、或深陷地狱、或悟道解脱,皆是由这念因心所生。只要能清净身、口、意三业,自然能证得涅槃解脱。

接着,佛陀又说了无量妙法,般特比丘听了之后,心开意解,当下证得罗汉圣位。

当时城中有一间精舍,住着五百位比丘尼,佛陀为了教化她们,每日都安排一位弟子前去讲经说法。一天,比丘尼们听说隔日要来为她们说法的人竟是般特比丘,都觉得非常好笑,于是想出一个办法要来捉弄他,就是故意将他唯一会念的偈子倒着念,让他感到惭愧而不敢说法。

隔天,般特比丘到来精舍,五百位比丘尼虽然仍像以前一样出来迎接,但在顶礼问讯时却相视窃笑,等着看般特比丘出糗的窘相。应供完毕,般特比丘一上法座,便惭愧地说:‘自己资质愚钝,薄德才劣,所学不多,只能粗解一首偈子的含意,今天就为大众讲解这首偈子……’这时,有些年轻比丘尼正想开口捉弄他,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才惊恐地发现自己可能冒犯了圣者,于是立刻惭愧忏悔、礼拜悔过。

般特比丘依照佛陀所说的道理,一一向她们开解,五百比丘尼摄心聆听般特比丘的开示后,满心欢喜,当下即证得罗汉果位。

一日,波斯匿王请佛陀及众僧至王宫应供,佛陀见调伏大众慢心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特别将钵交给般特比丘,让他紧随自己的身后而行。然而,到了皇宫门口,守卫一看到般特比丘,立刻箭步上前拦阻说:‘身为一位法师,你连一首偈子也说不出来,你还好意思进去接受国王的'供养吗?我这个俗人,都能随口说出几首偈子,而你是法师,竟然这么没有智慧,供养你也不会有什么功德!’于是把般特比丘独自留在门外。

佛陀入殿升座净手后,般特比丘突然想到佛陀的钵还在自己手上,心念一动,手臂一伸,便以神通力将钵送至佛陀的面前。在场所有人只见虚空突然现出一只手,而不见任何身影,惊讶万分地问佛陀:‘这是何人的手臂?’佛陀说:‘是般特比丘的手臂。他最近已成道证果,因今日入宫,被守卫挡在门外,所以才以神通为我送钵来。’

波斯匿王问佛:‘听说般特比丘一向资质愚钝,是什么因缘使他才听闻一首偈子,就能得道?’佛陀开示与会四众弟子:‘成道的因缘,不在所学的教理多寡,而是在受用行持上。般特比丘虽然只懂得一首偈子,但是他一心虔敬受持,自然能够心领神会,当下身口意三业清净如雨后天霁。反观世人学佛,虽强记多闻,却不能时时观照思惟,在行住坐卧中精进落实,只不过将佛法当成世间知识学习,所以无法受用。’于是佛陀为大众说了一首偈语: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恶。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佛陀说完偈语后,在场的三百位比丘心开意解,当下证得阿罗汉果,而国王、大臣、夫人、太子们,莫不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二》

【省思】

拥有正确的知见观念,才是开启智慧和幸福之钥。经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修行不在所学的教理多寡,而是要能思惟其义,觉照自心,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如此智慧日增,烦恼日减,心念逐渐清净,就能‘转识成智’。亦如般特比丘但解一偈,依然能得道度人,不但自受用,亦能利益广大众生。

《经籍、寓言故事·小鱼不听大鱼言》原文与赏析

《经籍、寓言故事·小鱼不听大鱼言》原文与赏析

往昔时有一水,饶诸大鱼。尔时,大鱼敕小鱼曰:“尔等莫离此间往他处所,备为恶人所得。”尔时,小鱼不从大鱼教,便往至他处所。尔时,鱼师以饭网罗线捕诸鱼。诸小鱼见,便趣大鱼处所。尔时,大鱼见小鱼来,便问小鱼曰:“汝等莫离此间往至他所?”尔时,小鱼便答大鱼曰:“我等向者已至他所来。”大鱼便敕小鱼曰:“汝等至他所,不为罗网取捕耶?”小鱼答大鱼曰:“我等至彼,不为人所捕;然遥见长线寻我后。”大鱼便语小鱼曰:“汝等以为所害。所以然者:汝所遥见线寻后来者。昔先祖、父、母,尽为此线所害。汝今必为所害。汝非我儿!”尔时,小鱼尽为鱼师所捕,举著岸上,如是,小鱼大有死者。

此篇选自《佛说大鱼事经》。此经原书一卷,为东晋时来华的印度僧人昙无兰译。

这是一篇独立的佛教寓言,借大鱼与小鱼以喻大比丘与小比丘。

小鱼是单纯、幼稚的,尽管大鱼开始就向它们发出了警告,但它们仍带着好奇的心情,游到了不该去的地方。虽然它第一次未被鱼师所捕,回到了大鱼身边,而大鱼又以祖先为鱼师长线所害的事来告诫它们,但天真的小鱼并不知道其中的真正厉害。而鱼师——恶人也正利用了小鱼的这一点,害死了许多小鱼。

类似这样的内容在后秦·竺佛念译的《出曜经》卷十四也有出现,只是“大鱼”与“小鱼”已换成了“群龟”与“诸子”。可见佛家对这个内容是很重视的。

比丘,是梵文“Bhiksu”的音译,也有译作“苾刍”、“苾蒭”、“煏刍”、“备刍”等的。意译作“乞士”、“乞士男”、“熏士”等。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具足戒”指佛教比丘和比丘尼所须依守的戒律,因其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一般中国的僧人都依《四分律》受戒,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出家人依戒法规定持此戒,即取得正式僧尼资格。如此看,要真正成为一个“比丘”是不容易的,根据鸠摩罗什所译的《大智度论》卷三所曰,“比丘”一称具备了五个意义:乞士(言其乞食以自生活)、破烦恼、出家人、净命、怖魔。成为比丘不容易,出家人要满了二十岁以后,经过僧侣的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授比丘戒,方得成为比丘。而成为比丘后的精进修道更是不容易,他要严格遵守日常生活中的清规戒律,清净而俭约,并且还要精勤学修:研究教理,修习禅定。这样循序渐进,受比丘戒十年以上就可称长老,二十年以上的称大上座或大长老,自然可通称“大比丘”了。他们都是僧众中戒龄较长的,德高望重的人。相对来说,“小比丘”自然是戒龄较短,修行悟道诸种还不够者。正因如此,他们还没有敏锐的“法眼”以观察事物、认识真理,自然也就难以辨清“邪魔外道”,容易上当,容易受害,若再不能聆听大比丘的教诲,那就更可能有“小鱼”之祸了。

这是一个带有“教训”意味的故事,它所表示的主题,用中国民间一句俗语即可概括:“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作者以寓言的形式,用平实、朴素的笔调,娓娓的叙述,把这个朴实的道理告诉读者。

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小说家沈从文先生评论这一类的佛经故事说: “这些带有教训意味的故事,篇幅不多,却常在短短篇章中,能组织极其动人的情节。主题所在,用近世眼光看来,与时代潮流未必相合。但故事取材,上自帝王,下及虫豸,故事布置,常常恣纵不可比方。只据支配材料的手段组织故事的格局而言,实在也可以作为谈 ‘大众文学’、‘童话教育文学’ 以及 ‘幽默文学’ 者参考。”(《月下小景 ·题记》)这实在是公允的评论,“小鱼不听大鱼言”一篇就是很好的例证。无庸置言,这一类佛经故事的艺术手法在中国俗文学 (即如沈先生所提到的 “大众文学”、“童话教育文学”、“幽默文学”)方面是有很大影响的。

应该说明的是: 这一类的寓言故事一定是属于人民群众所创作的,是真正的民间文学。佛教徒们为了宣传宗教,经过了认真地经营,费了一番功夫,收集、改编和创作了这些故事,这样就成了佛教的文学作品。如本篇借 “大鱼”、“小鱼” 以喻 “大比丘”与“小比丘”正是。这样就使它或多或少地被抹上了一层宗教的色彩。而我们今天阅读这些作品,在弄懂了它的隐喻义后,自可去掉这层色彩,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很多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富有人情味,生动,幽默,而且有时还带了一些有益的教训。《小鱼不听大鱼言》 一篇也是这方面的极好例证。

《西游记》第二十五章之比丘国救儿童概括

概括: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过比丘国,发现国王被妖魔所缠,身染重病。昏庸的国王听信妖言,要用一千多个男孩的心肝做药引。

为此传下圣旨,命百姓选送小儿,装入鹅笼,听候使用。为了搭救孩童,孙悟空深入王宫,识破“国丈”和国王宠爱的“美后”是白鹿和白面狐精变化,于是施展神威,降伏白鹿,打死狐精。二妖现了原形,国王羞惭难当,低头认错。一千多个小孩的性命得救了,全城百姓感恩戴德。

扩展资料

比丘国,《西游记》中的国度。也叫泥婆罗,即现在的尼泊尔。它地处吐鲁番西面的乐陵川。其风俗为剪发画眉、穿耳,把头发挽成象角一样的筒状,缓缓到达肩部的为姣好的装饰,多学习经商的技巧。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唐僧在取经路上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取名为:悟空、悟能、悟净,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和师弟猪八戒、沙和尚护佑师父跋山涉水,降伏了白骨精、蜘蛛精、牛魔王等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战胜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成功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他本人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

猪八戒被唐僧收为二徒弟后,为让其继续戒五荤三厌,唐僧给他起了个别名叫“八戒”。八戒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帮手,一路负责挑担,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武器是九齿钉耙。

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玉皇大帝,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受万箭穿心之苦。后被唐僧师徒收服,一路主要负责牵马。得成正果后,被封为“金身罗汉”。为人忠厚老实、任劳任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丘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游记

《比丘国救儿童》的儿童绘本故事分享

《 比丘国救儿童 》的儿童绘本故事分享

唐僧师徒四人继续西行,走了几个月,已经到了冬天。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座城池,看城门的士兵告诉他们,这里叫作比丘国。

师徒四人走进了比丘国。走在繁华的街市中,他们忽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一户人家的门前都挂着一个鹅笼,还用彩布遮得严严实实,看不到里面是什么东西。

孙悟空变成了一只小蜜蜂,钻进了鹅笼,发现每一个鹅笼里面竟然都有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孙悟空告诉了师父,师徒四人都很奇怪。

师徒四人来到了比丘国的驿馆住了下来。唐僧问驿馆的官员:“我看你们比丘国每户人家都挂一个鹅笼,在里面藏着一个小男孩,这是为什么呢?

官员告诉唐僧,三年前有一个老道来到比丘国,把自己年轻貌美的女儿献给了国王。国王非常高兴,把老道封为了国丈。

后来,国王得了重病,所有的名医都没有办法国丈告诉国王要想治好病,必须让百姓们献出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男孩,挖出他们的心肝做药。

这么惨无人道的事情,唐僧师徒猜测可能是有妖怪阴谋害人。孙悟空唤来了比丘的士地神,施展神通,刮起一阵狂风,把装着小孩的鹅笼吹到山外的林中藏了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唐僧去见比丘国国王。孙悟空变成一只小虫,藏在唐僧的帽子上。一脸病容的比丘国国王有气无力地为唐僧交换关文。

国丈大摇大摆地走出来,告诉唐僧去西天取经根本没什么用。唐僧信念坚定,也不与他斗嘴,拜别了比丘国国王,离开了金銮殿。

孙悟空火眼金睛,一眼就看出那个国丈原来是个妖怪,是他害比丘国王生了病。孙悟空对唐僧说:“师父,你先回驿馆,我再去打探打探消息。”

孙悟空飞回了金銮殿,正听见官员向国王报告昨夜刮风,所有的鹅笼和小孩都不见了。国丈说:“不要紧,如果用唐僧的心做药,效果会更好。”

国丈劝比丘国王立刻把唐僧抓起来,比丘国王同意了。不一会,比丘国的士兵就把驿馆围了个水泄不通。

孙悟空飞回驿馆报信。唐僧听说比丘国国王要用自己的心做药,吓得不知该怎么办。孙悟空灵机一动,说:“我有办法,只要师父做徒弟,徒弟做师父!”

孙悟空让猪八戒去和了一团泥,孙悟空把泥抹在唐僧的脸上,吹了一口仙气,唐僧竟然变成了孙悟空的模样。孙悟空又变成了唐僧的模样,和师父互相换了衣服。

孙悟空变成的假唐僧大大方方地去见了国王,说:“陛下,我有好几个心,您想要哪一个呢?”国丈指着假唐僧说:“我要你的黑心!”

假唐僧笑着用刀对着自己的胸划了一下,掏出了好多颗心。有红心,有白心,有黄心,就是没有黑心。文武百官和国王都目瞪口呆,吓坏了。

孙悟空现出原形,对国王说:“只有国丈才有黑心,正好做药!”国丈认出竟然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吓得拔腿就跑。

孙悟空一个筋斗跳过去拦住了国丈的去路,抡起金箍棒砸向国丈国丈连忙举起蟠龙拐招架,两人大战起来。

国丈不是孙悟空的对手,化作一道寒光飞向后宫,带着自己的女儿一块逃得无影无踪。文武百官这才知道原来国丈是个妖怪,纷纷向孙悟空道谢。

孙悟空找来猪八戒一起找国丈。问过这里的土地神,知道附近有个清华洞,国丈和他的女儿就是洞里的妖怪。

孙悟空和猪八戒按照土地神说的,找到一棵杨树,向左转三圈,向右转三圈,喊了三声开门,清华洞就出现了。两个人进了洞,正碰上国丈。国丈哪里是他们的对手,又变成一道寒光逃跑,孙悟空和猪八戒紧追不舍。

孙悟空和猪八戒紧追国丈,半路被南极寿星拦住了去路。原来,这个国丈是一头白鹿,本是寿星的坐骑。白鹿偷了寿星的蟠龙拐下到凡间成了妖怪,现在已经被寿星收服了。

孙悟空和猪八戒返回清华洞,打死了国丈的女儿。那妖怪倒在地上现出原形,原来是一只狐狸精。孙悟空和猪八戒一把火把清华洞烧了个干净,拖着死狐狸回到了比丘国。

比丘国王这才知道自己是受了妖怪的迷惑,非常后悔。寿星用仙枣治好了比丘国王的病,各路神仙也把藏在山中的小孩送了回来,家家团聚。唐僧离开比丘国时,百姓心存感激,都来送行,一直送出二十里。

《西游记》比丘国是哪一集?

《西游记》比丘国是十三集。

在《西游记》的第十三集中,比丘国中家家悬挂鹅笼,笼中尽装小儿。悟空探明缘故,知是国王无道,宠幸美后,听信国丈妖言:服用长生不老补药,要用小儿心肝作药引。

悟空尊唐僧之命救出众小儿,又施巧计查出“国太”真相:原来是太极仙翁的白鹿下界作祟。当面斗法后,国丈挟美后狼狈而逃。悟空寻至山中,找到白鹿洞穴,正欲绝灭之,南极仙翁亲来阻止悟空,收回白鹿。

《西游记》比丘国的后续剧情:

唐僧师徒离开比丘国后,到达了铜台府,铜台府已近西天圣地,家家乐善好施。唐僧四众来此,寇员外盛情款待,留住多日。员外妻见唐僧英俊,心生邪念,屡次挑逗。

唐僧如芒在背,又急于上路取经,于是坚辞。员外挽留不住,只得送行。临行时,员外赠给唐僧许多银两,唐僧婉辞不收,急于上路。盗贼见员外殷富,夜盗财物,并踢死员外。员外妻恼恨唐僧,状告官府,嫁祸唐僧。

西游记第76回师徒四人到达了哪里

西游记第76回师徒四人到达了比丘国。师徒四人来到改名叫小子国的比丘国,在街上看到每家每户门前都挂着个鹅笼,悟空变成蜜蜂钻进笼子里,看到每个笼子里都有个小男孩。

晚上师徒四人住在驿馆里,唐三藏询问驿丞关于小孩子的事情,驿丞告诉他们是因为国王无道,听信了国丈和美后的话,要把这些小孩子做药引。

西游记第76回介绍

第二天一早悟空变成蟭蟟虫儿和唐三藏一起去见国王倒换关文。在朝廷上三藏和国丈进行了学佛好还是学到好的辩论。悟空发现国丈表面上是道士,实际上是妖怪就让三藏先会驿馆,自己留下打探消息。

国王和国丈得知城中小孩子不见的消息后,国丈提出用三藏的心来做药引效果更好,并设计捉拿三藏。悟空回来报告了消息,唐三藏得知要挖自己的心脏做药引,吓得半悟空做法把自己变成三藏的模样,三藏变成悟空的模样,来应对国王国王派人来驿馆把他们带进宫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88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