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一代时教是什么意思(时代更替,一代又一代)

学佛百科2023-03-23151

佛教为什么要分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化成一个不是更清晰吗

众生根性皆不一

如来巧说各不同

天台智者一怒震

五时八教尽包融

天台宗判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时是从竖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八教是从横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成八种教义。而八教中,顿、渐、秘密、不定四教,是说教时所用的仪式,称做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四教,是教法中所含有的义理,称做化法四教。……

或者以为讲演经论,只要根据正文,依文解义,便可明白,何必判教?这是不懂佛法的说法。且举几个例子:如说“涅槃”二字,使可作几种解释。可以说:“灭除生、老、病、死,一切都尽,名为涅槃”(藏教);也可以说:“生死本空,本来无苦,名为涅槃”(通教);也可以说:“生死是一边,生死灭尽是一边,超出二边,名为涅槃”(别教);也可以说:“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生死不可思议,涅槃也不可思议”(圆教)。又如说:“佛身长丈六”(藏教);也有说:“佛身如须弥山”(通教);也有说:“佛身有微尘相好”(别教);也有说:“佛身等真法界”(圆教)。有这样许多不同的说法,假使不用藏、通、别、圆四教来判释,怎么会明白呢?所以判释教义是讲演经论时所不可缺少的工作;而研究教义,也就是学习经论时所不可忽略的学问。

佛法中说的圆教,别教是什么意思

天台宗判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时是从竖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八教是从横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成八种教义。而八教中,顿、渐、秘密、不定四教,是说教时所用的仪式,称做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四教,是教法中所含有的义理,称做化法四教

1。藏教就是小乘教,大小乘都以经、律、论三藏为宗依,而独称小乘为藏教,

2。通教,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通前通后,所以叫做通教。

3。别教,是三界外菩萨所修学的法门。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法,别异于前之藏、通二教;别异于后之圆教,所以叫做别教。

4。圆教,《四教仪》:“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这里,用四重名义,来解释圆教。

什么是五时八教?

五时八教是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判教理论。所谓判教

,是“教相判释”的略称。《法华玄义》中说:“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就是说对佛陀所说的各种教法予以分别与评判,判定其不同的意义与地位。判教思潮发端于印度佛教部派分裂之时,在中国佛教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宗派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佛典的传人,为调和大小、空有之争并作出于已有利的安排,各学派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判教体系。如,刘宋时道场寺慧观受当时顿渐之争的启发,依据《大般涅槃经》牛乳五味说,首先建立了“二教五时”的判教体系。到了智顗时代,当时有影响的判教,已有“南三北七”十家之多。南方盛行三种教相的判释:一顿(华严)、二渐(般若)、三不定(胜鬘、金光明等),诸家区别仅在于对渐教的判释有异,于中或开为三时,或开为四时,或开为五时。北方七家则较为复杂,并没有像“南三”那样有一个大致统一的构架。天台智顗五时八教的判教体系就是对上述各家作的批判整合。

“五时”之说,一般以《涅槃经》的牛乳五味喻为依据。《涅槃经·圣行品》以牛乳制作过程中依次形成的五种味道——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为比喻,与各种佛经相配,认为从牛出乳,譬如佛陀在成道后十二年内所说的三藏有相教;从乳出酪,譬如其后所说的《般若》无相教;从酪出生酥,譬如《维摩》、《思益》等褒扬大乘、贬抑小乘的褒贬抑扬教;从生酥出熟酥,譬如会三归一的《法华》同归教;从熟酥出醍醐,譬如明法身常住的《涅槃》常住教。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南方的成实师。智顗对这种以五味譬五时的观点提出了责难,认为这种约佛陀一代时教的次第高下,仅于渐教中作五时分判是不确切的,并不符合经文的原意。

智顗认为,《涅槃经》的“五味”首先是从根性上来说明的。因众生有信解行证的差别,故而佛陀开示种种方便说教,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修行者转凡成圣。比如,以《华严》为乳,以三藏为酪,是因为说《华严》时,于凡夫无益,其见思惑未转。而说三藏时,却反而能断其见思,不能因为于小机有益,就认为三藏高于《华严》,这里没有次第高下之别,只是约逗机而言。而从根本上说,五味都能获得醍醐、见得佛性,如《涅槃经》所言,置毒乳中,乃至醍醐,遍五味中,悉能杀人,这显然是与《法华》会三归一的思想相一致的。智顗在约根性说明“五味”义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五时”教说,其主要根据是晋译《华严经·性起品》的“日出”喻。该经卷三十四云:“譬如日出,先照诸大王山,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此喻表明,释尊一代时教,可依说法的先后次第,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第一华严时,谓释迦成道之初,首先为慧根菩萨说《华严》圆顿之教,令速悟人,如日出先照高山。第二鹿苑时,谓佛为根机较浅不堪领受《华严》大法的初学者,于鹿野苑等地,讲说小乘四《阿含》,宣说苦、集、灭、道四谛之理。第三方等时,谓对已有小乘基础者,佛陀进而为说大乘《方等》类经典,令其耻小慕大。第四般若时,谓佛陀为明诸法皆空、显中道实相之理而广说《般若》类经典,此有通别之分,通即共般若,为三乘共学,别即不共般若,为菩萨独进。以上三时,从说法形式看,俱为渐教。第五法华、涅槃时,此为佛陀最后的说法,直明一佛乘真实之教,从说法形式看,属于非顿非渐教。其中《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方便引导十界众生归于究竟佛乘,大智之人如舍利弗等稟此即可受记见性。

智顗判教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教观一致论。他以顿、渐、不定三种教相来归纳诸经教义,并认为此三教各可约教门与观门而分别作二解。就教门而言,第一是顿教,智顗并不仅仅把《华严》归属该门,在他看来,如《维摩》、《大品》、《涅槃》等大乘经中显示该教相的内容也都归属该门,换言之,他是纯粹以教相来做分判的,而不仅仅机械地作教部的归类,如南方诸家所作的那样,简单地把某经置于某一部类。第二是渐教,指上述《涅槃经》所说的“五味”次第。第三是不定教,即不为顿、渐二门所摄的教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约根性的不同,于五味之中,能处处得见佛性,并不一定要按照五味的先后次第。智顗有时也把不定分为显露不定与秘密不定,但他主要是以显教来做判释的,秘密不定可直言为密教,基本不在他考察的范围之内。就观门而言,三种教相正好与智顗所传的三种止观,即圆顿止观、渐次止观与不定止观相配合,从而构成了他的教观一致论。

“八教”之说,是智顗弟子灌顶在智顗三种教相与四教义基础上所作的总结。灌顶开始持“化仪四教”的说法,并与“化法四教”相结合而构成所谓的“八教”。所谓“化仪”,乃“化之仪式,譬如药方”之义,也是根据佛陀化导众生的方式而作的分判。化仪四教是对三种教相的进一步发展,即将不定中显露不定与秘密不定开而为二,合顿、渐两教而为四教。显露不定又称“不定教”,秘密不定又称“秘密教”,两者的区别在于,佛以一音说法,“同听异闻,互不相知,名秘密教;同听异闻,彼彼相知,名不定教”(《天台八教大意》),这里顿、渐两教也不再单纯从教相上分判,而是主要就“五时”立言,即以《华严》为顿,《阿含》、《方等》、《般若》为渐,《法华》、《涅槃》为非顿非渐。

如果说“化仪四教”是治病的药方,那么藏、通、别、圆的“化法四教”就是实际的药味;据佛陀化导众生的内容而言。“藏教”,以《阿含》为主的小乘经、律、论三藏,以小乘为对象,傍化菩萨,以生灭四谛为教理,认为有苦可舍、有集可断、有道可修、有灭可证,在观法上则是通过析空观,断见、思二惑,证得偏空之理而人于无余涅槃。“通教”,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为三乘共稟,其经典以《般若》为主,亦包括大乘《方等》类经典;此教以菩萨为对象,傍通二乘,以缘起性空的无生四谛为教理,认为诸法如幻如化,当体即空,故四谛生即无生,在观法上则是通过体空观,由假人空,是大乘的初门。“别教”,不共二乘、专为菩萨所说的法门,以因缘假名的无量四谛为教理,在观法上则由空人假,进一步认识四谛的无量行相,上根之人,还能因此由假人中,不过,由于三谛隔别而观,即它是“次第三观”而非圆顿的“一心三观”,因此所见证的是与空、假不融的“但中之理”。“圆教”,以不可思议的无作四谛为教理,所谓“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它以圆顿的“一心三观”为观法,所见证的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性具实相。

在智顗看来,《法华》原始终要中,唯论如来设教之大纲是最圆满、最究竟的法门,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示真实一乘,故能遍摄一切众生,而其他佛典都是化导不同众生的方便权说,具有不同的教相。智顗的判教在全面安排与系统调整各类佛经的基础上,突出了《法华经》的崇高地位。(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着)

昙鸾大师依何论典如何判释如来一代时教

昙鸾大师最著名的著作是《往生论注》,这本书是给印度天亲菩萨的著作《往生论》做的一部注解。昙鸾大师把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判作难行道和易行道两种。

难行道是指按照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选择一种,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断烦恼,出三界,最终成佛,好像蚂蚁上高山,判为难行道。

易行道是指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以念阿弥陀佛的佛号为正行,寿终时依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不断烦恼,往生到极乐世界,永出轮回,在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佛,所以判为易行道。

浅谈《碧严录》中的禅学思想(3)

这三句就体现了云门宗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意思是人们只需要认识万事万物的本原“真如佛性”,不需要认识万事万物,因为一切都是幻想;“随波逐流”,只要知道本原,便可以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下面还有一些要点体现了这一禅学思想,第二卷第十四则∶

举僧问云门:“如何是一代时教?”云门云:“对一说。”

这则公案大意是:有僧问云门文偃阐明顿、渐、权、实的一代时教,要如何说起,云门强调三藏十二分教,都在直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道理。

圆悟克勤在这则公案后的评唱中写道:

  这僧拈来问云:“如何是一代时教?”云门何不与他纷纷解说,却向他道个“对一说”?云门寻常一句中,须具三句,谓之涵盖乾坤句,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放去收来,自然奇特,如斩钉截铁,教人义解卜度他底不得。一大藏教,只消三个字,四面八方,无尔穿凿处。

这里,圆悟克勤指出,云门文偃的每一句话一放一收,能表现出他的特点,就如同斩钉截铁一样,教人无从用分别意识去推理思考。总体概括来讲,云门文偃的这种禅学思想,就是一切现成,无心解脱。

第二点、平常心是道

这一禅学思想是马祖道一的思想,又称赵州平常心是道,是指日常生活中所具的根本心,见于平常之喝茶、吃饭、搬柴、运水处,皆与道为一体。平常心,指行、住、坐、卧等四威仪之起居动作。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碧岩录》第一卷的第二则:

    举赵州示众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选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时有僧问:“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什么?”州云:“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这则公案前半部分指出告诫学禅之人,要体悟至高无上的大道没有什么难处,只要我们在日用中不去分别挑选,不要爱憎取舍,直心而应,无所执着,大道就在目前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25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