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胜义中无实,世俗中无虚(胜义量和世俗量)

学佛百科2023-03-09102

小乘佛法如何入门

阿弥陀佛!师兄,应当先阅读佛陀所讲说的《阿含经》系列。

重点了解: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是非常实用的修行方法,果能依次第如理观照,深悟其理,则看破一切虚妄颠倒,必定解脱六道!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是佛留与我们末世众生验证佛法与否的标准和依据。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是佛为我们总结的修行顺序和次第。此八正道依次生起。我们要学习佛法,必须先有正见,有了正见,才可能有正的思维。有了正的思维才能产生正语、正业及正命。有了正命才是真正的正精进,否则,没有正的方向,就算是再精进,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必不能导至正念,不能得以正定!

四圣谛: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忧悲苦恼,纯大苦的聚集。

大小乘是我们人为安立区分出来的,其实,小乘所讲说的无常、无我等义理,大乘菩萨也晓了无异。只有真正的看破了无常、无我,才能真正不着世染,只有真正的不着世染,亦不住于空,入世度众,才能真正的万法平等。大乘菩萨不取寂灭涅槃为果,而发无上度众大愿。法并无高下,有高下的是我们的凡夫心!

佛教怎样理解世俗胜义之假我的意义

【胜义】

梵语parama^rtha,巴利语 paramattha。又作第一义、真实。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真实道理。即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超越一切寻思之境相。据显扬圣教论卷十九、辩中边论卷中等所说,如圣道、涅槃、真如等,均为超越世间习俗之真理,故称胜义谛(梵parama^rtha -satya ,巴paramattha-sacca );反之,世间通俗之道理,则称世俗谛。此外,取其真实有之义,相对于世俗之施设安立,而取胜义之名者,如胜义善与世俗善、胜义根与扶尘根、胜义法与法相法。其中,无为之善法属于胜义善,有为之善法则属世俗善,或称有漏善:凡依有漏心而行皆属世俗,故有漏心即是世俗心,以世俗为对象之有漏智,是世俗智;以世俗智断除烦恼,即是世俗道。此外,佛教一般阐论法门之义理,称为法相法;真实不虚,不变不易之择灭涅槃,称为胜义法。

据成唯识论卷八载,胜义、世俗各分为三种,故立三胜义、三世俗。分别如下:(一) 义胜义,指成为殊胜智慧之对象,即真如。(二)得胜义,指证得之涅槃。(三)行胜义,又作正行胜义,指趣向胜境行之无漏智。以上相当于四胜义谛中之第四、第三、第二。又配属于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唯识三性,而立三世俗如下:(一)假世俗,指无有自性之实体而唯有假名者,配属遍计所执性。(二)行世俗,指一切迁流无常之有为法,配属依他起性。(三)显了世俗,指真如之圆成实性,真如乃断除烦恼之依他起性,亦不含遍计所执性者。以上相当于四世俗谛中之第一、第二与第三、第四。于同书卷九,又将三世俗尽摄入依他起性,而谓胜义为圆成实性。

提问者评价

谢谢

佛家六字真言指什么?

佛家的六字真言只有六个字。

是: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 hōng)。

这六个字的意思是:

它包含佛部心、宝部心、莲花部心及金刚部心等内容。

“唵”,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所谓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

“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

“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暇。

“吽”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赖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渡人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

六字真言意译为“啊!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

这六个字的作用是:

藏传佛教把这六字看作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要循环往复吟诵,才能广积功德,功德圆满,方得解脱。

扩展资料:

六字箴言,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大明咒、六字真言、嘛呢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

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字的扩展,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此咒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常诵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利益。

“吉祥八宝”亦称“八吉祥”或“八瑞相”等,包含着一定的寓意,一般排列顺序为法轮、宝伞、金鱼(双鱼)、宝瓶(贯)、莲花、法螺、盘长、白盖。

法轮象征大法圆转,万世不息;宝伞象征张弛自如,曲覆众生;金鱼(双鱼)象征坚固活泼;宝瓶(贯)象征福智圆满,具空无漏;莲花象征出世超凡,无所污染;法螺象征有菩萨意,妙音吉祥;盘长象征回环贯彻,一切通明;白盖象征遍覆三千,净一切业。

“吉祥八宝”贯串了佛教的基本教理和教义,为藏传佛教常用法器和装饰图案。佛教密宗绘制“曼陀罗”时则以“吉祥八宝”代表八大菩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字箴言

形而上第一义谛是佛教最高境界吗?怎么解释?

第一义谛即真谛,对悟者而言,一切是虚幻的,没有自性,这就是真谛.缘起性空是般若的核心思想.佛教最高境界是中道实相,不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的说法也是片面的,必需把第一义谛和俗谛结合起来才

叫中道实相.

【二谛】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真谛,梵语parama^rtha- satya,巴利语paramattha-sacca,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之真理。俗谛,梵语 sam!vr!ti-satya,巴利语sammuti-sacca,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之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之真理者,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之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兹将其较具代表性者胪列于下:

(一)小乘之说:(一)原始佛教之经典如阿含经中,所说之四谛(苦、集、灭、道)颇多,然甚少论及二谛,仅于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举出‘真谛’一词,然未与俗谛并用。又于增一阿含经卷三载有‘二谛’一语,惜其内容不明。

(二)俱舍论卷二十二不仅举出真俗二谛之名,且举例说明其意义。例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状态一旦毁坏,则不能再称为瓶、衣等。又如水、火等,若以胜慧分析之,即成为‘色、香、味’等各种之要素,故亦不能再称为水、火等。凡此,给予假名(施设有),而为世间一般常识所认可者,称为世俗谛。对此,色、香、味等乃构成万物存在之要素,其形态纵然碎至极微,或以胜慧分析之,其本质恒常存在而不变,故被视作出世间之佛教真理,称为胜义谛。

(三)据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之说,色、香、味等法与涅盘俱为真谛;反之,由色等各种基本要素形成的瓶、水等,以因缘和合,仅有假名而无实体,故称俗谛。例如‘人’系由五蕴和合而成,故亦属俗谛。

(四)经部主张,依无漏之出世间智及后得之世间正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胜义谛;反之,依有漏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世俗谛。

(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之说,以世间常识所能理解之事物,或世间一般约定俗成之道理等,称为世俗谛;依无漏之圣智所澈见的真实之理,称为胜义谛。

至于苦、集、灭、道四谛与真俗二谛之关系,小乘各部派之看法亦极纷歧,有主张苦、集为世俗谛,灭、道为胜义谛;有主张苦、集、灭三谛为世俗谛,仅以道谛为胜义谛;有主张四谛均为世俗谛,而以‘空’、‘非我’为胜义谛。大毗婆沙论则主张四谛各具世俗与胜义二谛。

(二)大乘经典有关真俗二谛之说甚为丰富,历来诸家亦各创新义,互别门户,颇有兰菊竞美,相得益彰之妙:

(一)北本涅盘经卷十三圣行品谓,一般世人所能知者为世谛;出世之人所证知者为第一义谛。复次,‘有名有实’者为第一义谛,‘有名无实’者为俗谛。如四谛之理为第一义谛;旋火之轮、热时之炎、乾闼婆城、龟毛、兔角等则为世俗谛。

(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之说,一切事物无固定不变之本性(即实体、自性),为无生无灭之空;了知此等空无之理,是为第一义谛。又一切事物之空性,为保持空性之作用必须于假现之事物上显现,而由其相依相待之关系产生认识作用;了知此等假名之法,是为世俗谛。世俗谛虽为不究竟之法,然可藉之探索、趋近胜义谛。例如吾人之言语、思想、观念等,均属世俗谛,然若不藉言语、思想、观念等世俗谛,则无从向众生解说超越世俗谛之第一义谛;而无法了知第一义谛,即无法证得涅盘。

(三)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中,更进一步举出‘二谛相即、真俗不二’之说,亦即自谛理而言,有真俗二谛之别;但若以真实智慧观照之,则二谛不二之理昭然自现。

(四)三论宗之说,我国自从成实论与中论之讲习展开之后,有关二谛之论究极为兴盛,三论宗之祖吉藏于所著二谛章卷下详述古来对于‘二谛之体’之十四家异说,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如下三说,即:(1)二谛之体为一,(2)二谛之体个别,(3)二谛之体为中道。

其次,吉藏于二谛章、大乘玄论卷一揭出‘于教二谛’与‘四重二谛’之说,以赅摄各种二谛之教说。于教二谛即指‘于之二谛’(于谛)与‘教之二谛’(教谛)。分别言之:(1)‘于’,即‘所依’之义,系指诸佛说法所依之六尘境界(即现实之世界)。同一六尘境界,凡夫见之,视为实有,称为‘于俗谛’;圣者灼鉴,知其为空,称为‘于真谛’。于谛复分本末二种,诸佛未出世以前本即存在,诸佛乃依之而宣说教法者,是为‘所依于谛’(本);听闻诸佛说法,而众生得以理解者,是为‘迷教于谛’(末 )。(2)‘教’,即‘能依’之义,系指诸佛依六尘境界所说之教法。宣说真空妙有之教,称为‘教俗谛’;超越言语思虑而宣说无所得之理者,称为‘教真谛’。上记之本末二种‘于二谛’,与‘教之二谛’,合称三种二谛。

此外,又有说明毗昙、成实及大乘(二种)之四种二谛,此即四重二谛。(1)第一重以‘有’为俗谛,‘空’为真谛,此系指毗昙家之说。(2)第二

重以‘有、空’为俗谛,‘非有非空’为真谛,此系指成实家之说。(3)第三重以‘有空、非有非空’的二、不二为俗谛,以‘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的非二、非不二为真谛。(4)第四重以前三重为俗谛,而以‘言亡虑绝’之绝对境界为真谛。第三重与第四重皆指大乘之地论家、摄论家。如下表所示:

吉藏评论历来之二谛说为‘鼠喽栗二谛’(犹如老鼠食栗,尽食栗肉而残余栗皮;即指真谛为空,俗谛为假有之说),与‘案 二谛’(犹如探水取瓜,复将瓜沉入水中;即指以俗谛为假有,其‘假有原来即空’为真谛之说)二种。

(五)法相宗之说,窥基于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将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所举之四种世俗谛,与成唯识论卷九所说之四种胜义谛归纳成‘四真四俗’(四胜义四世俗)之四种二谛。表解于后。

详言之:(1)瑜伽师地论举例谓,‘瓶’与‘我’等并无实体存在,但由凡夫之迷情视为实有,遂依照世间一般之见解给予假名,称为世间世俗谛。相对于此,成唯识论谓,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系由因缘所生者,虽会崩坏(故称世间),但因有实体与

作用,圣者依后得智即可了知,称为世间胜义谛。窥基乃归纳以上二说,而以二谛之‘体’之‘有’、‘无’立二谛之别,称为名事二谛。名,指有名无实,如幻化存在;事,指有名有实之现象之存在。(2)瑜伽师地论谓,五蕴等事乃本来之道理,因有差别,故其相可以判然别之,称为道理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四谛之理虽有迷悟因果之别,但依无漏智即能了知,称为道理胜义谛。窥基乃依‘事’与‘理’立二谛之别,称为事理二

谛。(3)瑜伽师地论谓,四谛之理能令修行者趋入涅盘,但须假藉言说以说明迷悟因果之差别,始能了知其相,称为证得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我空’与‘法空’之二空真如须由圣者之智慧观照始能彰显其真实之理,而非凡夫所能了知者,称为证得胜义谛:窥基乃依道理之‘浅’、‘深’立二谛之别,称为浅深二谛。(4)瑜伽师地论谓,二空真如超越一切有为法,仅由圣者之智慧所证知,故须假藉二空之名,而以言语表诠其道理,称为胜义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非安立之‘一真法界’系超越言语思虑之绝对境界,乃圣者之根本无分别智所证悟者,称为胜义胜义谛。窥基遂依‘言诠’与‘超言诠’立二谛之别,称为诠旨二谛。四世俗谛中之世间世俗谛是‘唯俗非真’;四胜义谛中之胜义胜义谛是‘唯真非俗’。其他之三世俗谛、三胜义谛本为同一,但由于自真俗两面而观,故有所别。

(六)地论宗之说,慧远(净影寺)于所著大乘义章卷一,判立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显实宗等四宗之名,以说明二谛之义有深浅不同。(1)立性宗,系指研究有部教说之毗昙宗。毗昙宗主张事理相对,而以‘事’为世谛,以‘理’为真谛。例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彼此隔碍,是为世谛;无常、苦等十六圣谛彼此相通,是为真谛。此宗以事理相对立其教说,故又称因缘宗,属于小乘中之浅说。(2)破性宗,系指成实宗。此宗以‘因缘生之假有’为世谛,以‘无自性之空’为真谛,又称假名宗,属于小乘中之深说。(3)破相宗,系指三论宗。此宗以‘一切诸法妄相之有’为世谛,以‘无相之空’为真谛,又称不真宗,属于大乘中之浅说。(4)显实宗,系指慧远自身所属之地论宗。其要旨可分为依持与缘起二义。自依持之义而言,以妄相之法为能依,乃妄有理无之世谛;以真如为所依,其相虽空,然有实体之存在,故为真谛。自缘起之义而言,真如之自体即为真谛,其依缘起所显出之迷悟世界则为世谛。以此宗辨明真如之体,故称真宗,属于大乘中之深说。

(七)天台宗之说,天台大师智顗于法华玄义卷二下,就化法四教及三种被接,判立‘七种二谛’之说:(1)藏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实生实灭之实有法’为俗谛,以‘灭了此实有法而归于空无之理’为真谛。系指小乘教之说,又称生灭二谛。(2)通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因缘所生之幻有法’为俗谛,以‘既非实有,故即是空’为真谛。系指通于声闻、缘觉、菩萨等三教之说。又称无生二谛。(3)别接通之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不空’为真谛。此系别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又称含中二谛、单俗复真二谛。(4)圆接通之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而不空、诸法趣入空而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与别接通二谛同称含中二谛。(5)别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之平等法界’为真谛。此系别受大乘菩萨教说之二谛。又称复俗单中二谛、无量二谛。(6)圆接别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诸法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别教所说之二谛。与别教二谛同称复俗单中二谛。(7)圆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诸法趣入有、趣入空、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亦即有空之外,别立中道,有空中三谛隔历,是为俗谛;不偏有空中,三谛相即,圆融无碍,是为真谛。此即天台圆教之二谛,又称无作二谛、和合二谛、不可思议二谛,其真俗二谛,互为一体,圆融不二,其体为中道,此乃历来各家所未论及者。参见本文末之表解。

(八)末法灯明记转用二谛之意义,称佛法为真谛,王法为俗谛。日本净土真宗承袭此说,谓宗教之信仰(安心)面为真谛,世间之道德面为俗谛,此二者具有相依相资之关系。〔菩萨本业璎珞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辩中边论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六、

大乘庄严论卷二、成实论卷二无相品、卷十五见一谛品、杂阿毗昙心论卷十、摩诃止观卷三上、四教义卷一〕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3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