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菩提心如何发起(什么是菩提心 怎么发菩提心)

学佛百科2023-03-09128

发起菩提心有什么好方法?

菩提心是成佛本因,离此成佛无望。菩提意为“觉悟”,菩提心即指发愿成佛度众之心。要生起真正意义上的菩提心,首先要通过深入经藏明了佛法义理、知道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烦恼皆由无名习气所驱使,皆可通过如法修习而获解脱;其次就是要通过思辩,确信自己确实有与三世诸佛一样,皆具有成就佛果之潜质,知道成佛可以以最大的智慧德能利益众生,再则就是要深解法理,确信自己通过精勤学修不仅可以获得解脱轮回之苦,还可以成就佛果而普利有情,这样就能真正生起为救拔众生而发愿成佛并精勤学修的殷切之心,即菩提心。

如何培养菩提心

《优婆塞戒经》-- 怎样算是发菩提心?

“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嗔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

1、亲近真正善友,此善为善男子善女人的善,十善业道之善。非世间狭义之善

2、断除嗔恚心,心境始终平和。不取不着我相可以做到慈心不嗔

3、跟随法师的教诲,跟随善知识的教诲,放下我慢,心怀惭愧。

4、内心具慈悲,见他受苦心生怜悯而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5、于佛正法勤行精进,不懈不怠。

发了菩提心的人就应该具足如上五事

“复有五事:一者不见他过,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骄慢,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妒心,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

又有五事

1、不见他人过失,不计较他人过失,不因他过失而嫌弃他轻贱他

2、即使见到他人过失也不心生悔意,不因见他人犯了过失而对自己当初慈悲接引教化他的利他心弘法心生出悔意

3、即使得了善法,了知善法了知佛正法,也不生傲慢之心,也不自觉高人一等,以自心如大地,不生起伏不起骄慢

4、见到别人行善业修善法有成就也不怀嫉妒,而应心生随喜,心生恭敬

5、将所有众生当作一子,因为子故而怀慈悲心利他心救度心,因为一故非二非三,而不胜分别,不生优劣想,以平等心无分别心慈悲对待所有众生

发菩提心的人具足如上五事

“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有智慧的人,如上发起真正菩提心,就能够迅速破坏如须弥山一样极重极多难可称计之恶业恶果,破除障碍。发菩提心有如此巨大的功用,大家都应该如佛所教如上所说广发菩提心,就可以在修法中事半功倍。广获其利。

“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世尊明确告诉我们: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

“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发菩提心果真不可思议,在家人发菩提心尤其不可思议。因发菩提心故在家人可为人天做导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转地藏论坛)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

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菩提心是指人类的深层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愿望,在三层人格分类法中,显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菩提心属于第三层的集体潜意识。对比佛.学的唯识分类法,集体潜意识是指第七识,末那识。佛.学中末那识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创造产生的。阿赖耶识中有相分,理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菩提心的缘起是其中的证自证分在第七识中的体现。

居于深层潜意识的菩提心,在潜意识中创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种欲.望,其指向性变的模糊,不能专注于探求生命的真谛,容易被各种假相,假.理,假自证所迷惑。求知欲进一步在显意识中创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动的分别,因而更加的模糊,变得迷茫,但是当主动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剥.开求知欲的模糊性,发现深层潜意识中的真.实愿望,从而下决心探求生命真谛。这种情况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主动性,但从根本上讲是发现。发现本来就有的愿望。

让自己升起菩提心方法是什么

菩提心的发起有种种因缘,《菩萨地持经》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

一见闻为增上缘,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二闻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变化,但闻说法,赞叹菩提及大乘法。彼人闻已,则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三护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闻法,或见法欲灭之相,遂作是念:无量众生,造诸恶业,当遭大苦。我今修菩萨道,护持正法,为诸众生灭无量苦。以此护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四发心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恶世众生,为烦恼所障,不能出离生死;遂作是念: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况能志求无上菩提。我当发心,亦令他发,以此发心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1,菩提心的定义: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2,发菩提心:居于深层潜意识的菩提心,在潜意识中创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种欲望,其指向性变的模糊,不能专注于探求生命的真谛,容易被各种假相,假理,假自证所迷惑。求知欲进一步在显意识中创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动的分别,因而更加的模糊,变得迷茫;

但是当主动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剥开求知欲的模糊性,发现深层潜意识中的真实愿望,从而下决心探求生命真谛。这种情况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主动性,但从根本上讲是发现。发现本来就有的愿望。

扩展资料

1,菩提心的由来: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

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2,菩提心的分类:

(1)世俗菩提心: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它是凡夫相续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华严经》中云:“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真实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办自他二利的智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而依次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意义的不同。

(2)胜义菩提心: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也就是指无分别智慧,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心(佛教用语)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33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