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29课三士道建立原理心得分享(三士道修行的目的)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四,分享佛法这束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同学:一、总说成佛为目的,三士道次第修行总说。大家发心修学佛法,发心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谈发心,目的呢?为了要成就圆满佛道——所有的佛菩萨,也是从最初的发心开始的。如果没有最初的开始发心,就成不了佛。那么发了心以后呢?又要怎么去学修呢?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常常我们也听到:集资粮——就是发心以后,集资粮,又是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集资粮,如果没有集好,没有足够的资粮,要成就佛道,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广论》里头说:‘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那么发心也好啊,集资粮也好啊,现证圆满的正觉也好啊,其目的呢?一切皆是为利有情,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是主要的目的。成佛,为了利益有情;佛说法呢?也是为了利益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惟为利有情,成佛说法都是为了利益有情。那我们学习佛法,就是学习佛的发心,利益有情去成佛,利益有情去弘法、去护法。我们佛法里面所谈到的利益有情就是两种:现前的跟究竟的——就是眼前怎么去利益有情,最后怎么样子利益有情。也就是,最大的效果就是成佛了,那么眼前呢?增上生,所以利益有情是指这两件事情:现前增上生、毕竟决定胜;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谈到的说:你没水喝,给你一杯水;你没有饭吃,给你一碗饭;你生病了,去看望你一下,给你一瓶药……不是指这些内容。那么我们所有成就的增上生的事情,这些功德呢,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能够让我们的修学佛法环境增上,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含摄在下士道当中,或者呢,共下士道的法类当中。也就是我刚才所谈到的,那些零零碎碎的、现实缘起下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具体的事情,也都可以含摄在下士以及共下士道的这些法类当中。反过来说,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身、语、意业,所有的这些造作、修行,是在共下士当中的哪一个法类,我们要清楚、了知,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的法类。那么殊胜的下士呢?就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就是我们不以现世、眼前的利益安乐为重,而是希求后世的善趣圆满。这里的“善趣圆满”,就是我们常常所谈到的暇满,各方面学修的因缘、条件都具足;“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那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用功,利乐有情的这些善业,其目的呢?就是要集聚能往善趣的因;反过来说,如果资粮不具足的话,那我们要往善趣,都是不太可能的。为什么呢?我们往善趣的因没有,业不够殷重。反过来说,我们从初发心,以及中间很长很长的时间在集资粮,其目的呢?就是不断累积能往善趣的因,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种因。我们所讲的种因,是有所指的,不是混同于一般的因果概念。因为这里所谈到的“种因”,我们在理路上面要认识清楚:共下士、共中士、上士道,所以是指这里头的发心种因,我们如果发心种因,在教理上面认识不到,自己不知怎么去认识和作意,那么我们的这种行为,所做的事情,就是普通的世间善法。那么决定胜当中呢?略有两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中士、或者共中士这些的法类,也能够让我们证解脱、出离生死,到达一切种智的位。但是,中士跟共中士有什么区别?中士呢,它是出离心,厌患一切诸有为、自利、出三有、得解脱,“以趣解脱方便”。这些的道路,这些的戒定慧,是属于中士道;如果是共中士的话,这些的法类,这些所做的事情,是上士道的基础,是它的支分,是它的部分。如果不是的话,只以出离三有为目的,而不是说,以为利有情为目的。这样子的一种发心差别是不同的。也就是我们是从哪一方面去种因,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那么上士道呢,“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是从大悲出发,为了尽除一切有情的苦,尽除所有有情的痛苦,成佛、学习六度、两种次第等等所以呢,虽然说是三士道,但是在上士道当中,能够含摄其余的两道:共下士、共中士,所以呢,我们应该从上士引导,然后修共下士、共中士。因为共中士、共下士两个道,是上士道发起的前行。这段是《广论》里边所谈到的:“若尔,理应先从上士引导,云何令修共下中耶?谓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发起前行”。也就是,我们引导大家发心,发菩提心,这就是上士道的内容,上士道的内涵,主要部分。但是呢,我们在修的时候,为何又要强调从共下士跟共中士开始?我要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就是说,我们常常讲到,学习《广论》,是不是我们一个法类、一个法类学,一页一页学,然后呢,学多少,我们就是修多少、证多少;或者说,是刚才所谈到的这样子一个问题,就是到底引导跟实修有什么区别?引导呢,比如说理论上面的认识,属于修学的佛法,实修属于修行的佛法;理论的认识,属于教法;实修的部分,属于证法。佛正法有二,就是教法跟证法——教正法跟证正法,那我们引导是从教正法方面去引导,实修是从证正法方面去实修。我们所有的闻思,就根据经教闻思,也就是我们所有的闻思,是在教理的部分。我们教理的部分清楚了,才有法在证正法方面着力、用功、有收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从理论方面去学习,究竟先学大乘的理论,还是要先学二乘的理论;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到底是从三士道里边的哪一道入门,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二、发大乘心与共下、中士道的关系,为何建立下、中士道次第。刚才谈到我们要成佛,就要发心,那么如果没有发心的话就要发心;其次,我们如何来“转趣大乘能入之门”?就是我们怎么样子才能够算大乘发心。所谓大乘发心,就是发心成佛,发菩提心,若于相续中生起此心,在自己的内心当中,真正生起了自己要发菩提心,圆满佛果的心;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仅仅谈发心,后面感受不到、理解不到、认识不到说,发心的目的是成佛,把成佛忘记掉,就是对发心这两个字的内涵和意义不了知,了解得有欠缺。它是一体的,是“转趣大乘能入之门”的一个关键:就是为了要发心成佛。但是我们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微弱的。我们如果发心成佛,这样子的话就名为佛子,就名为菩萨,就入了大乘数了;相反,如果退心,也就是从大乘当中退失;从大乘当中退失,就不是修大乘的法,就不是修大乘的人,你已经就不是一个大乘发心的行者。如果我们觉得佛道非常遥远,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够成就;菩萨道非常困难,不容易去实现,慢慢再说、以后再走、产生退心,这样子就是回到二乘当中去,或者说就是回到人乘当中去,因为你没有出离心。出离心都没有,怎么会有二乘呢?顶多只是同佛法结个善缘而已。《广论》里边告诉我们说;“是故诸欲入大乘者,须以众多方便励力令发”,就是我们很多很多的教授、开导,以及各种方便的帮助——“众多方便、励力令发”,让我们这种发心成佛的宗能够建立起来。菩提心不容易发,也就是说明不了知修习发心的重要性、胜利,发菩提心究竟有什么殊胜的功德和利益,不了解。不了解的话,就还是世俗的、世间的观点、等流习气,什么意思呢?认为说自己去帮助别人、利益别人,是一件吃亏的事情。再其次呢,发心也需要去学习了,不是很简单说自己想发心就能够发起来,也需要依靠三宝、善知识的策励。不然的话,我们这颗心非常不容易发起来,发起来之后,还是会退,退到原来的基础,甚至比原来的基础还差,都是有可能的。这样子的话,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中士道、下士道当中,这么多的法类,也都是上士道的基础,既然都是上士道的基础,那我们何必再去建立共中士跟共下士的这样子的一个次第?意思是说,既然都是大乘发心,一佛乘引导成佛,那为何又要来分别共中士和共下士这样两科呢?这个问题,《广论》里头也有回答:“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二大义”,就是有两个原因,有两个重要意义,所以才这样来建立的。是哪两条呢?第一条,“摧伏增上我慢”,这种慢心重的众生,他自己还没有生起共同的中下士夫的心,就认为说,自己就是上士道,也就是我们基础还不具足。但是我们看到很多佛经当中的名相说发菩提心,他自己就说我们发菩提心,然后自认为大乘,自认为是上士道。第二种原因就是,“广益上中下心,广饶益之理者,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乐,无有过失,起功能故”,也就是说,上士道、共中士的这些根器的众生,为什么也要希求增上生,及其解脱呢?没有直接引导到增上生,为什么对这两个也要有希求?对这两个法类起希求,是成就佛道的基础。因为要圆满佛道需要很多生、很多世。那么如果我们在眼前都不能保障的话,那在很遥远、很遥远的未来,是很难讲的。但是如果我们是下品根器的人,如果要去修上士道,那么我们上品的这种意乐不容易发起来。但是呢,我们又不容易照下品的法类去实践,那麻烦就比较大。所以在道次第里头,引导我们上士发心,但是真正实践起来,是共下士开始。我们如果不是这样子去认识、去用功,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的一种状况呢?我们虽然说大乘发心,我们不行大乘之道。就是我们发的心,跟我们所做的事情、行为,不配套。不配套的话,也就是我们的这些行为、修行,不能来支撑我们的发心,由此引发出来的就是对于修行成佛、发心成佛,不能联系起来。三、结合我们,谈应该如何处理共下、中与上士道之关系。什么叫做发心?什么叫做修行?两个不能衔接起来,那什么叫做发心。我们要很正确、很完整、很系统地来认识它的内涵,它就能够开出三藏十二部。所谓的修行,它也就是从我们的现前开始,然后去实践。去实践,根据什么去实践?经教,根据我们自己对教理的认可。也就是我们发心的本身,里头已经有很多对生死内涵的了解、好恶,至少呢,自己在理论上,对发心的要义比较清楚。那么我们如果不了解发心的内涵,但是我们也说,我们要发菩提心,要成就佛果,当然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也是能够作为圆满佛果的因和资粮,这是肯定的。但是问题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在理论上面没有搞清楚,你就没有法去励力、励力而行,就是你没有法去用力,用不上劲,使不上力,就是自己在哪一点方面去用力,去着力?立足点,下手处在哪里?不清楚。不清楚的话,那么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最初的发心,以及跟现在的发心,和我们平常当中的、日常的生活当中的具体行为,以及具体行为所要达到的一个效果或目的,所有的这些是脱节的。可能我们第一天接触佛法,第一次听到佛法,我们真正是就发心要成佛,但是在第一次以后,第一天以后,两年、三年、四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那么你那种发心成佛的心,可能还不如第一次听到佛法的时候那种的发心,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这种发心的程度在退温了,在退失了,甚至没有了。因为你在退失、在减弱,自然而然我们没有那种力量去行持,没有那种力量去实践,去修行了。所以我们用功、修心,学习道次第,究竟我们怎么来认识?怎么来实践?怎么来学?怎么来修?通常我们要生起共下士道的这个量,都不是很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的。我们在共下士道的这些法类的量都生不起来,甚至一个量都生不起来,那么我们上士道的量,怎么能够生得起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其次呢,如果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用一生的时间,也有可能下士道的量都生不起来,那我们还学不学佛法?是不是?就是说,不要说成佛了,那我们在现世能不能生起下士道的量?如果生不起下士道的量,那怎么?算不算学修有成就?我们要不要发心呢?这在《广论》里头,也是指出这样一个问题:“听闻上上而于下下渐欲修行”,就是我们在听闻的时候,闻思的时候——上上道;但是我们真正用功的时候,就要在下士道开始。我们现在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说,我的理论也要上士,我的实践也要上士,最后你理论上面的认知也不是上士,你实践上面的功夫也不是上士,最后两个都是错的。这个《广论》告诉我们是非常清楚的,理论上面的认识——“一佛乘”,共下士、共中士,是上士道的基础,它只有上士道,就是一佛道,但我们的着力点就是要在下士方面去着力,而不是在上士方面去着力,这就是我们常常所发生的误区。但是呢,我们如果在下士道方面去着力,也就是说,有可能你下士道的这些道理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很透彻,你修得也很相应,这样子的话,就引发了对上士道没有好乐心。就是说,我不去发菩提心,世间太染污了,做事太麻烦,我自己用功,能够走得上路,使得上劲,能够寂静、持戒,恶道苦等等、业果,都非常地有感觉,非常地有定解,就是不能发起利乐一切有情之心,发不起来,他不想去发。这样子的话,又要回到二乘发心当中去,就是退堕到二乘;反过来说,我们如果没有实践的话,那我们所谈到的那些大乘佛法的言论,都是在空谈,因为你没有实践的基础;第二呢?我们实践方面很相应,但是呢,我们跟发心成佛挂不上钩,又会跑到二乘。那么如果是第一个问题,我们发心修行成佛,没有前面的基础,这也不是真正的发心,也不是真正的修行。我们本身就不是了,就不是真正在学佛法,这个只是佛法的一个理路,有所了解而已,有所认识而已,他实际上没有实践,这都是比较大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要做到,对上士道的这些发心的教授能够保持不变,能够有很强的动力;同时呢,对下士道的种种的法类,又很好乐去修。也就是说,我们在理论上面的认识、希求,是一个完整性、系统性,一佛乘。因为你上士道本身它就是涵摄了共中士和共下士;但是对共中士和共下士的这些基础,又很愿意、很欢喜、很好乐去修,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常常发生的问题。我们觉得自己的心已经很不错,利他的心很强,利乐有情的心很强,帮助人的心很强,就不容易在下士方面去用功,那这就是偏颇。所以,比较好的方法,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大乘发心,但是实际上的行为,看起来还是二乘。看起来还是二乘,但他又不是说只有二乘的这些行为,因为他里头有大乘发心。那么我们如果没有好好地在这方面去认识,好好在这方面去努力,我们这些的难题、这些的疑点,一直会解不开。四、道之根本在依止善知识;善知识的行相及与众生之缘分。那么我们如果对整个的道次第,以及这些修行的过程没有把握,内心没有动力,内心不平等——所谓不平等就有高低嘛,就非常容易凭自己的世智辩聪来看待。如果我们凭自己的世智辩聪来看待佛法,来看待善知识,则断一切善法根本,故当勤修依师之法。这是在《广论》的最后,二十四卷最后里面谈到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广论》的刚刚开始,“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最后又谈到这个问题,“令心平等,谓于引导修道知识,敬心微劣,则断一切善法根本,故当勤修依师之法”。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从最初不懂佛法,需要懂佛法的善知识来引导我们;那我们懂佛法了,不等于说我们就是成佛了,我们懂佛法了之后,依然还需要善知识对我们的引导,需要更高量的善知识对我们的引导。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要成佛,那么就是自己摸索出来了,那我们这种摸索出来的话,是很难很难的,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自己去摸索的话,这就不叫做道的次第了,就是非常慢的、迂回的,就不是在道次第的范畴。若在道次第的范畴,就是次第引导。次第引导的话,它这个范围是很广的,我们今生今世、后生后世、生生世世都是如此,怎么样这种路能够走对、不迷惑,一步一个脚印?也就是说,“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问题的核心在于亲近。所谓亲近就是,我们自己本身缩短同善知识的距离,缩短这种距离,我们的行为才能够符合善知识的教授和教诫,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所作所为,是根据善知识的教授、教诫去实践的。那么我们要亲近善知识,第二个问题就是,到底谁是善知识,谁不是善知识呢?当然在《广论》里头有说明:“十德”。但是你要找“十德”的话,就不容易找到,九德、八德、七德、六德、五德都不容易找到,不容易找到,它不等于说没有,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有的话,你能不能找到,你能不能亲近得到,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不是?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是一个这样子的学生的水平,也有可能说我们的条件很好,也有可能说我们的条件很差:我们的条件很好,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也走不下去,就是我们到此为止了;我们条件很差,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导,我们也走不下去,因为我们太差了,就不能进步。我们太好了,我们到此为止。这是我们学佛法的一个死结,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症结,它就是在这里。所以我们常常说,要去种因,它的原因还是在这里。那么如果真正从具量的善知识来说,因为他是菩提心,因为他是大悲心,他是“遍缘一切情非情境”。就是说,在所有的有情、非情身上,都是能够体现大悲心跟菩提心。不会因为说,你这个人跟我比较要好,他那个人跟我不要好啊,有亲疏、有远近、有高低、有上下,有这样子种种世间观念之分,这是极其错误的,。菩萨是平等饶益众生的。但是呢,众生对佛菩萨、对善知识的这种缘份有区别_——是众生对善知识的缘份,而不是说善知识对众生的缘份。佛菩萨都是平等的,是我们对佛菩萨有分别,这是肯定的。我们要求平安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拜观世音菩萨;我们要往生的时候,赶紧念阿弥陀佛;我们要超度,靠地藏王,是不是?自然他会想起这些菩萨。实际上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但是我们众生他有分别,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不可能说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忽然间有哪一天有一个善知识说,“好啊,某某,你条件很不错,跟我去学。”如果遇到这种的情况,是不太可能的,甚至说是非常稀有,如果遇到这种状况,大部分是骗子,是不是?这是真的。社会上面的这些,假的僧尼,假的活佛很多,是不是?就是这样子的,不可能了。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自己有真正的这种戒定慧熏修的工夫,自然而然门庭若市,这是肯定的,你就是坐在那里,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多人来学,不要到外边去找人,这是肯定的。他跟众生有缘,他到哪里,他随便一说话大家都愿意听,他不会说来拉客人一样,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五、求法,依止善知识闻法的正确心态。求法嘛,那什么叫做求法,是不是?我们没有求法的心,就变成说,我们这个善知识,要求弟子来学,这是颠倒,是不是?就变成要求你来学,所以我们自己要求法。我们自己要求法,而不是说我们法师要求大家来学,法师求大家来学是法师求法,法师求什么法?法师求我们自己来实践佛法!就是作为一种集资粮的一种缘,而不是说大家来学佛法以后,好像来壮大你的势力,那都是一种非常错乱的。就是你往往自己会以世俗心,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说这个法师,这个庙是不是为了要壮大自己的势力,要做得很辉煌,这不一样的。在表面看起来,也许说这个庙很热闹,那个庙人也很多,差不多,那么你可以用这种理论去解释,就是你可以这么去解释。但是主事的人,他的发心你是不知道的,是不是?你那么简单地说,你要让它热闹起来,它就能够热闹起来;有时候你热闹起来,你要让它退温它退不掉,你相信不相信?你不来的话,会有的人来。他这是一种心愿,这个佛菩萨的心愿,善知识的一种心愿。我们在未成佛道以前,都是需要靠善知识的帮助,所以善财童子为什么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他不是乱参的,知道吗?比如今天他参某某善知识,某某善知识说,我就懂哪些,哪些,哪些,我就是懂这些,没有了,你再去找谁吧,那么你再去找谁啦。而不是说我在这里学完了,那我自己随便再去找,它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就是说,下一个善知识是经过前一个善知识的印可,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你肯定昏了头,这是绝对的。为什么?我们天天这样乱跑,你能够找得出来哪个真,那个假?这样子的话,就是说,你第一个善知识,第一个老师所告诉你的佛法,本来你就没学好,还没学到手,你还不知道什么味道,然后呢,我们自己在外面再去瞎跑,怎么能够找得到善知识呢?怎么能够求得到佛法,根本我们自己在认识上面就非常成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具足这样子的一些条件,即便说有善知识在我们的眼前,他也不会告诉你,因为你这个程度不够。很简单的,就在大学里面,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你这个学生的水平、程度够了,你是很高量的、指导的导师才会跟你讲,你不够的话,讲出来大家也听不懂,讲出来也就没有意义,这是肯定的事情。那我们在一个学校当中,我们要能够听得到,我们要能够理解得了,这本身是需要条件的,需要资粮的,才是有法。所以我们对善知识的这种的理解,不要很简单地认为说,我只要对善知识比较客气一点,多讲一些好话,送一些好吃的东西,送两件衣服,再磕磕头。这些都是世俗的客套,都是些表面的文章,表面一些功夫,善知识如果这么好骗的话,就不叫做善知识,是不是?那都很清楚啊,怎么回事,你不可能的,你骗不了,是不是?有时候也是随喜大家而已,不是那么一回事,随顺众生,你喜欢听什么就跟你讲,你不喜欢就不跟你讲,对吧?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学习这个道次第,对这一点要有定解,没有定解就有非常大的麻烦。没有定解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既无法又无人,善知识他就是人的一个代表,三宝的一个代表,我们要破我执、破法执,他就是靠这个来破除,这个邪执才有法去掉,所有这些《广论》里面的教授,都是非常清楚和明了,我们绝对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教科书一样,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第一课学完了,最后一课学完了,我们结业了,毕业了。这个法法都是相通的,是不是,它每一个法类都是能够互相融贯的,都是浑然一体的,都是一味的,只是我们学的时候就要这么一点一点去学,所有都是融通的,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都是内心的一个境界的写照和体现,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学,要用心去体会和领纳,然后来造作同三宝,师法友清净和合增上的业因。----------------------------------------------------------------------------------------------------------------学诚法师佛学内容-----------------------------------------------------------------------------------------------------------------
何为暇满人身 心得分享
前面一章为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第二章是以有暇身劝受心要。本章分为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和《道次第》导引两部分。本节是何为暇满人身。
本节法义分为两部分
道前基础的重要性与何为暇满人身
道前基础的重要性:
本节《于有暇身劝受心要》是道前基础的一部分。道前基础是下面三士道的基础。基础中的重点态度模式(闻思规则)+方法(略示修法)进入下士道。
何为暇满人身
内涵:暇满,义大,难得。
何为暇满=有因缘,有时间,有能修学佛法的人身叫暇满人身
条件:远离八无瑕具足十圆满。
八无瑕:人中四种无瑕(有难)=出生无四众游的地方+诸根不全+堕入边地+邪见。
非人中四种无瑕(有难)=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
十种圆满:自圆满=获得人身+诸根全+中生(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不堕边地(无造无间罪)+胜处信(清净信仰)。
他圆满=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流传世间+法住随转(有人实践)+他所悲悯(他人成就你)
总结:暇满人身要离八无瑕,具十圆满,才有因缘,有能力,有时间修学佛法,这样的暇满人身有可能实现人身最高价值。今生暇满之因从往昔持戒,布施,清净的愿望中来,今生要生起庆幸珍惜之心精力修学,不辜负此生。
心得
修学佛法,首先要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道次第》将暇满人身的意义概括为三点,暇满,义大,难得。所谓暇满,即具足八无瑕,十圆满之身。
理论观察和现实观察
生在四众游地方:我虽长在苏州,但在苏州边边的乡下,乡下有地方庙,不是正法道场,所以我是出生在无四众游离的地方蛮久的,由于地方没有正法,人们又有邪见,我也受邪见的熏习长大,现在能在西园寺三级修学学习佛法,有点波折的,是具暇满因缘才有幸来三级修学。我身边富贵才华的有,美貌如花的有,但他们中目前大多邪见,无因缘学习佛法,所以他们虽同我一样长在苏州,但同生在边地无异。
诸根全:天生诸根全,但在没有遇到佛法前,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浸泡在贪嗔痴中而不自知。学习佛法,认识贪嗔痴,六根六尘,会有意识去守护根门。再看看身边诸根健全的人,大多在向外追逐,不断培养自己贪嗔痴,诸根成了贪嗔痴的表现渠道。
无堕边地得中生:生在中国的和平年代,又长在苏州自然灾害极少的地区,自己是很麻木的。直到苦难降临才去寻找心灵归宿,苏州是个有佛教信仰的地方。但不是所以苏州地区的人遇到苦难都会去寻找生命本源的问题。近来两个月,外婆过世,身边人闪婚闪离,债台高筑四处筹钱,大家都惧怕果,但没有悲智看到因果的真相,依旧执著在烦恼中。
邪见:没进三级修学前,我一直觉得我年纪大了才去寺庙学佛。对佛教有很多迷信的认识,这些从小建立起来的错误观念在进入三级修学后被一点点破除。没学本课前,我以为天人,阿修罗同样可以学习佛法,但本节《与弟子书》中: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大心力唯人能,天龙,修罗,金翅,蟾,神仙,余趣皆不及”。
非人中四种无瑕:今生虽得人身,但无始以来我在六道中轮回,我的生命系统里的某些频道与六道众生是一样的,再看看我身边的人,他们同我一样,在某些时刻的心行与饿鬼,修罗,又有什么分别?如此强大的业力,我们无法自控,临命终时又奈何?所以学习佛才有提高生命品质的可能。
自圆满:我虽自圆满,但就像之前发生车祸,生病等。这个人身是难得易失的。再看看有些学员因为因缘改变没法继续修学,所以自圆满不是一尘不变的。
他圆满:自圆满是无常变化的,他圆满也是围绕自圆满而来,现在有因缘有时间有能力修学佛法的人身是往昔持戒,布施,信仰中求来。往昔还种下了什么?看到有位师兄讲,今生修学佛法,如中五百万,我们班师兄说,得人身中五百万,来三级修学又中五百万,想来世再得双冠,几率多少呢?所以今生能修学佛法的这个暇满人身已是最大福报。越来越理解辅导员说的“一生成办”时的郑重了。
我如何珍惜暇满人身。
通过观察,暇满人身难得,正法难得。审核身份我暂得暇满人身,生起珍惜的心。行动上我怎么珍惜?导师常讲你们今生修好《道次第》就够用了。《道次第》就是一张简明有效的“地图”,让我们找到解脱的方向。三级修学与世间其他学习不同的地方就是有八步骤这个方法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可以把佛法正见落实到心行。所以践行珍惜是要落实到心行中去的,这就需要安住在三级两套模式,依教奉行。
什么是三士道
密宗的教义思想 判教 三士道
三士道
西藏密宗以阿底峡所着的《菩提道灯论》为基础,把学佛的次第分为三士道:
下士道:具有人天乘属性,厌三恶趣苦而深信因果,皈依三宝,行五戒、十善,只求解脱个人一时的苦难,以人天乘的利乐为目的。
中士道:具有声闻、缘觉属性,但求个人的生死解脱,而思惟四谛、十二因缘之理。
上士道:具有大乘属性,于此又可分为两种,即显教修法和密教修法。
显教:依发菩提心,修四摄法、四无量心、六度万行,渐进佛地。
密教:除以显教教理修持为基础外,更依密乘"依次修起"、"圆满次第",以达到与佛平等不二的境界。
在修学上士道之前,必须以下士道、中士道为基础。因为从下士道能得人身,才能进而思惟生死轮回过患,进而欲求脱离生死之心;由此进修中士道,观四谛、十二因缘法;中士道完成,更进一步思及一切众生仍沉迷苦海,由此发起无上菩提心,誓 度一切众生而成就佛果,此即上士道。因此,三士道等于一个大乘行者的修行阶段、过程,不可忽略任何一士道。
【三士道(藏skyes-bu gsum)】
《菩提道灯论》中所谓修习佛法的次第——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三者的合称。又称三士教、三士夫道、三丈夫道论。
《菩提道灯论》是西藏甘丹派尊者阿底峡的著作,书中认为人可分成三类——下士、中士、上士。第一类‘下士’,是不希求解脱世间的痛苦,只求今生或后世的利乐,佛教称之为‘人天乘’;第二类‘中士’,此种人只追求个人解脱,企求脱离世间流转轮回之苦,而没有普渡众生的想法,佛教称之为‘小乘’;第三类‘上士’,不仅自求解脱,并愿普渡众生,故佛教称之为‘大乘’。同此,修习次第也可分为三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三士道’的理论是,一个人若想学佛,必须先访求名师,依照师长的指导修习,以免误入歧途;具备这项条件以后,才能从‘下士道’依次做起。
‘下士道’的内容是说,人应该爱惜自己难得的一生,并努力修习佛法,以免死后堕入‘三恶趣’中。亦即要人发愿心,皈依佛、法、僧三宝,努力做‘止恶修善’的事,以便积德积福,远离地狱之苦。这就是所谓‘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
如上所述,下士道虽可避免来生堕入‘三恶趣’的痛苦中,而在‘三善趣’中投生,但仍无法超脱流转轮回之苦,故需要进一步遵循师长的指导,修习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涅盘的境界,这就是‘中士道’,即所谓‘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
但是‘中士道’仍只求得自身的解脱,不能算是根本地灭苦,故虽登上涅盘,还应发愿普渡众生。而要普渡众生,‘三善趣’中的人、阿修罗、天以及菩萨都还不能做到,只有成了佛才行,因此除了‘发菩提心’,还需要得‘无上佛道’,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的‘六度’(即六波罗蜜)。如是,既可以渡己,又能够渡人;可以成佛,可以普渡众生,更可以永远离苦得乐,这就是‘上士道’,即所谓‘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
总之,‘下士道’是要人皈依佛、法、僧‘三宝’;‘中士道’是要人们持守戒、定、慧‘三学’;‘上士道’是要人依‘六度’修行,以便成佛利益众生。
此三士道说原为阿底峡所倡导,而由格鲁派创教者宗喀巴所承袭,但此二人所说略有不同。前者认为三士道系应上中下之根机所说;后者则视之为一士夫于修行上必经之次第。
西藏的格鲁派认为三士道有四个特色∶(1)可藉此解除佛教教理中所出现的矛盾,(2)可藉此全面信顺佛典中的教法,(3)易于了解佛陀教法的正意,(4)可避免毁谤正法的罪过。
思推修习,一,中士道在三士道修行中具有什么地位??
是中等级别。
秉承了儒家最为基本的气质,自然,所谓“中士道”也依然是“学”和“习”的问题,与“下士道”相比,只是在“学”与“习”的侧重和内容方面有所区别罢了。与下士相比,中士更为强调“学”,或者说中士是经由“学”开始,逐步沉淀出,也就是“习”得一种更为深沉厚重的情感。这种情感其实也不陌生,就是在古典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习以为常的“忠恕”而已,但是在这里,我们要简单辨析一下这个“忠恕”,其主要原因是“忠恕”在历史中被不求甚解的滥用远大于其正解。
俗常认识中的“忠恕”只是被简单的理解为一种个体的品质,道德,或者说特定人格最终的结果状态,而很少去提及形成这个“忠恕”结果的过程,这就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教条和僵化,其本质和我们先前在讨论“孝”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情形如出一辙。诚然,所谓“忠恕”对于个体而言似乎总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3课 - 草稿
第一部分回顾
1.前面学了依止法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如法依止?以及依止法的观修。依止法为入道之根本,所有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善知识,是究竟成就解脱道和菩提道的根本。那如何选择善知识、如何成为具格的佛弟子?该如何从意乐依止和加行依止?不依止有哪些过患,依止有哪些胜利?将自己的心行调整到与善知识长久相应。
2.而略示修法是一套将法落实到心行的套路,包括洒扫、供养、休息皈依、观想、集资净障、祈求加持这六加行为座上观修营造氛围和心灵环境,前行修好了也是正行。正行的重点是止观、结行是回向、未修中间是在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乃至睡眠中,训练正知正念。
而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部分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包括两个部分:
(一)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道次第》中通过暇满、义大、难得三个方面来说明人身究竟有多大价值。
(二)三士道建立的原理:如何实现暇满人身的价值。《道次第论》给我们建立了一个非常简明的套路、方法,我们沿着这样一个简明的方法,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最合理的途径,实现我们人身的最大价值。
佛教虽然认为一切众生平等,但在因缘法的层面,有情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众生既有平等的一面,还有不平等的一面。
在人道中,就有八种无暇的人身。远离这八种人身,才能获得暇满人身,有因缘、有能力、有时间修学佛法。拥有这一身份,我们才有机会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道次第》指出,暇满人身稀有难得,价值非常大。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身份拥有的价值,才会倍加珍惜,对修行和人生有很大的鞭策作用。
暇,就是有暇。佛经说,要远离八种无暇,即没有因缘、能力和时间修学佛法的八种情况。反之就是有暇,属于暇满的人身。
这个身份本身就是无价之宝,不能用这个身份修学佛法,而是用来满足贪嗔痴,那就一文不值了,甚至会成为负担。
何为暇满人身:
(一)暇满:就是离八无暇,具十圆满的人身。
(二)离八无暇:持戒可以断除多世畜生之苦及八种无暇,感得闲暇之身。
1、离八种无暇:没有时间、没有因缘、没有能力修学佛法的八种众生。
(1)人中四无暇:
一是生在没有四众弟子到达的偏僻之地,接触不到佛法。
二是有智力、听觉、语言等方面残障诸根不俱全者,没有能力接受佛法。
三是认为生命没有前生后世,没有什么因果法则,也没有三宝住世,并对这些邪见非常固执,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知见,根本没有办法接受佛法。
四是如果没有佛陀出世讲法,便没有佛法在世间流传,闻不到佛法。
(2)非人中四种无暇:堕落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和生于长寿天中,这是非人的学佛障碍。
总之,六道中除人道外,或是太快乐,或是太痛苦,或是太愚痴,都没有机会闻法,唯有人道苦乐参半,是闻法修道的最好因缘。
2.具足十圆满
① 自圆满
一是人性,即获得人的身份。二是中生,即生在中国,是有佛陀四众弟子游履的地方。三是根全,在生理和心理上没有残障,四肢健全,有能力接受佛法。四是不堕边业,就是没有造作五无间罪。五是于胜处生净信,就是对佛法僧三宝生起清净的信仰,同时对三藏圣教生起信仰,这是引导我们修学正法的指南。
这五种圆满是我们自身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修学佛法的顺缘,所以叫自圆满。
② 他圆满 第一,有佛陀出世。第二,有佛陀或佛弟子说法。第三,有教法和证法住世。通过修行证悟空性的方法也没有消失。第四,有人实践和证悟佛法,这样修行时就有人指导。第五,有人供养你,成就你。这是修行必须具备的五种外缘。有了这些条件,才能顺利修学。
总之,暇满人身就是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我们要对这种身份生起珍惜之心,同时感到庆幸,庆幸自己不是畜生,不是饿鬼,也不是生在地狱,庆幸现在有时间、有机会、有能力修学佛法。
分享
小组共修时候观燕师兄说我以前抱怨多,现在释怀了很多,我也速速思维我是否是这样的人,可能我和师兄们在一起很放松,当有了一个舒适的环境,就会口无遮拦的去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林林总总的小事吧,也许是计较却不承认 ,如果心真的敞亮,怎会有语言和行为上的苦?
生活从来就是这样的,在别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自己却在死胡同里转悠却不自知,像极了这漫漫人生路。我曾不止一次的不想成为人,从心底里我对自己的生命从小到大就没有满意过,我会觉得自己不够漂亮、身材不够高挑、我生性胆小其实外在的自信是为了掩饰内在的极度自卑。我似乎觉得我的这辈子真是糟糕透了。这就是我内心的埋怨吧?那会想到自己确有着无价之宝的瑕满人生?
就像一个穷困潦倒的大汉,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是一个国王一样。在喜出望外之后,又有点小小的担心,我怕自己把握不好这瑕满人生,看,又患得患失了。
生而为人,已是上天无限的眷顾,前段时间有读《地藏菩萨本愿经》,读到三恶道苦,到嘴的食物吃不下去东西因为脖子细,看到吃不到,极寒之地等等,我很是难受,心里想,可不能再入恶道。要不我连吃饭都吃不饱难有时间学佛法?就像一些贫穷之地,有一点时间就要去解决温饱问题了,学习是妄想。昨天看到一个故事,一位美女警官教育一群少年犯,有个女孩说的一句话身处我心,她说:你能想到一个14岁的女孩要养活3个弟弟和母亲么?自己已经无所顾忌,只想活命。这辈子是人身又能怎样?不具时间、因缘、能力的人太多了。再看看,前几年我在埃森哲工作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全年工作时候,让我学习佛法?那真的是天方夜谭,只要有时间只想多睡那么一会会,因此也培养了我上交通工具到头就能睡的本领。再看看现在,没有身在疾苦之地,在有四众游离之地,可听闻佛法,又有时间来学习。比起以前是何等幸福和幸运?我又怎能埋怨命运的不公呢?这就是我的宝贵财富。
再看看,我身体没有任何的残缺也是前世修来的福报啊,我从前因为皮肤不好很痛苦,校园所有活动都拒绝参加,出门总是把自己悟的严严实实,可谁知道越在意就越不好,心情不好,成绩也下降,脾气更是火爆,皮肤更差。也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其实现在看来就是观察修后释然,我想上天总要给人留一点点遗憾,要不是不是太眷顾我了,既然没有美丽的容颜,那就要好好学习,一个有趣的灵魂可能更有芬芳。经过的念头的转变,我也日渐勇敢的面对其他人的关心,释然后也恢复了很多。
但现在看来,我是无知啊,瑕满人生已经那么难得,却不用心修学得道解脱成就菩提,还天天为了这修行的皮囊自我折磨,真的是买椟还珠啊。
这段时间家里老公身体不舒服,特别害怕死,其实我心里没有太担心,我觉得人的生命也是有命数的,与其担心这担心那里不如开心有质量的活着,我也趁着这个天赐良机带着他体验式的接触佛法,我们拥有人身,却用着来之不易的人身去培养贪嗔痴之心,任由自己冲向三恶道,那脱离六道轮回要等到何时,这放出来的半天时间,我与老公结识,与各位亲朋好友相遇。我们一定要齐心协力冲破牢笼不要再陷入这无尽的黑暗之中了。
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刚刚好,有时间有能力,也有因缘,有父母安在有能力安排时间养活自己,有因缘进入三级修学。我是幸运的孩子。哪些身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就让它随缘吧。感恩三级修学和导师,在黑暗之中让我看到了光明,迎着光明才能有希望。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3课
第一部分回顾
1.前面学了依止法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如法依止?以及依止法的观修。依止法为入道之根本,所有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善知识,是究竟成就解脱道和菩提道的根本。那如何选择善知识、如何成为具格的佛弟子?该如何从意乐依止和加行依止?不依止有哪些过患,依止有哪些胜利?将自己的心行调整到与善知识长久相应。
2.而略示修法是一套将法落实到心行的套路,包括洒扫、供养、休息皈依、观想、集资净障、祈求加持这六加行为座上观修营造氛围和心灵环境,前行修好了也是正行。正行的重点是止观、结行是回向、未修中间是在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乃至睡眠中,训练正知正念。
而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部分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包括两个部分:
(一)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道次第》中通过暇满、义大、难得三个方面来说明人身究竟有多大价值。
(二)三士道建立的原理:如何实现暇满人身的价值。《道次第论》给我们建立了一个非常简明的套路、方法,我们沿着这样一个简明的方法,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最合理的途径,实现我们人身的最大价值。
佛教虽然认为一切众生平等,但在因缘法的层面,有情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众生既有平等的一面,还有不平等的一面。
在人道中,就有八种无暇的人身。远离这八种人身,才能获得暇满人身,有因缘、有能力、有时间修学佛法。拥有这一身份,我们才有机会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道次第》指出,暇满人身稀有难得,价值非常大。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身份拥有的价值,才会倍加珍惜,对修行和人生有很大的鞭策作用。
暇,就是有暇。佛经说,要远离八种无暇,即没有因缘、能力和时间修学佛法的八种情况。反之就是有暇,属于暇满的人身。
这个身份本身就是无价之宝,不能用这个身份修学佛法,而是用来满足贪嗔痴,那就一文不值了,甚至会成为负担。
何为暇满人身:
(一)暇满:就是离八无暇,具十圆满的人身。
(二)离八无暇:持戒可以断除多世畜生之苦及八种无暇,感得闲暇之身。
1、离八种无暇:没有时间、没有因缘、没有能力修学佛法的八种众生。
(1)人中四无暇:
一是生在没有四众弟子到达的偏僻之地,接触不到佛法。
二是有智力、听觉、语言等方面残障诸根不俱全者,没有能力接受佛法。
三是认为生命没有前生后世,没有什么因果法则,也没有三宝住世,并对这些邪见非常固执,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知见,根本没有办法接受佛法。
四是如果没有佛陀出世讲法,便没有佛法在世间流传,闻不到佛法。
(2)非人中四种无暇:堕落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和生于长寿天中,这是非人的学佛障碍。
总之,六道中除人道外,或是太快乐,或是太痛苦,或是太愚痴,都没有机会闻法,唯有人道苦乐参半,是闻法修道的最好因缘。
2.具足十圆满
① 自圆满
一是人性,即获得人的身份。二是中生,即生在中国,是有佛陀四众弟子游履的地方。三是根全,在生理和心理上没有残障,四肢健全,有能力接受佛法。四是不堕边业,就是没有造作五无间罪。五是于胜处生净信,就是对佛法僧三宝生起清净的信仰,同时对三藏圣教生起信仰,这是引导我们修学正法的指南。
这五种圆满是我们自身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修学佛法的顺缘,所以叫自圆满。
② 他圆满 第一,有佛陀出世。第二,有佛陀或佛弟子说法。第三,有教法和证法住世。通过修行证悟空性的方法也没有消失。第四,有人实践和证悟佛法,这样修行时就有人指导。第五,有人供养你,成就你。这是修行必须具备的五种外缘。有了这些条件,才能顺利修学。
总之,暇满人身就是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我们要对这种身份生起珍惜之心,同时感到庆幸,庆幸自己不是畜生,不是饿鬼,也不是生在地狱,庆幸现在有时间、有机会、有能力修学佛法。
分享
小组共修时候观燕师兄说我以前抱怨多,现在释怀了很多,我也速速思维我是否是这样的人,可能我和师兄们在一起很放松,当有了一个舒适的环境,就会口无遮拦的去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林林总总的小事吧,也许是计较却不承认 ,如果心真的敞亮,怎会有语言和行为上的苦?
生活从来就是这样的,在别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自己却在死胡同里转悠却不自知,像极了这漫漫人生路。我曾不止一次的不想成为人,从心底里我对自己的生命从小到大就没有满意过,我会觉得自己不够漂亮、身材不够高挑、我生性胆小其实外在的自信是为了掩饰内在的极度自卑。我似乎觉得我的这辈子真是糟糕透了。这就是我内心的埋怨吧?那会想到自己确有着无价之宝的瑕满人生?
就像一个穷困潦倒的大汉,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是一个国王一样。在喜出望外之后,又有点小小的担心,我怕自己把握不好这瑕满人生,看,又患得患失了。
生而为人,已是上天无限的眷顾,前段时间有读《地藏菩萨行愿品》,读到三恶道苦,到嘴的食物吃不下去东西因为脖子细,看到吃不到,极寒之地等等,我很是难受,心里想,可不能再入恶道。要不我连吃饭都吃不饱难有时间学佛法?就像一些贫穷之地,有一点时间就要去解决温饱问题了,学习是妄想。昨天看到一个故事,一位美女警官教育一群少年犯,有个女孩说的一句话身处我心,她说:你能想到一个14岁的女孩要养活3个弟弟和母亲么?自己已经无所顾忌,只想活命。这辈子是人身又能怎样?不具时间、因缘、能力的人太多了。再看看,前几年我在埃森哲工作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全年工作时候,让我学习佛法?那真的是天方夜谭,只要有时间只想多睡那么一会会,因此也培养了我上交通工具到头就能睡的本领。再看看现在,没有身在疾苦之地,在有四众游离之地,可听闻佛法,又有时间来学习。比起以前是何等幸福和幸运?我又怎能埋怨命运的不公呢?
再看看,我身体没有任何的残缺也是前世修来的福报啊,我从前因为皮肤不好很痛苦,校园所有活动都拒绝参加,出门总是把自己悟的严严实实,可谁知道越在意就越不好,心情不好,成绩也下降,脾气更是火爆,皮肤更差。也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其实现在看来就是观察修后释然,我想上天总要给人留一点点遗憾,要不是不是太眷顾我了,既然没有美丽的容颜,那就要好好学习,一个有趣的灵魂可能更有芬芳。经过的念头的转变,我也日渐勇敢的面对其他人的关心,释然后也恢复了很多。
但现在看来,我是无知啊,瑕满人生已经那么难得,却不用心修学得道解脱成就菩提,还天天为了这修行的皮囊自我折磨,真的是买椟还珠啊。
这段时间家里老公身体不舒服,特别害怕死,其实我心里没有太担心,我觉得人的生命也是有命数的,与其担心这担心那里不如开心有质量的活着,我也趁着这个天赐良机带着他体验式的接触佛法,我们拥有人身,却用着来之不易的人身去培养贪嗔痴之心,任由自己冲向三恶道,那脱离六道轮回要等到何时,这放出来的半天时间,我与老公结识,与各位亲朋好友相遇。我们一定要齐心协力冲破牢笼不要再陷入这无尽的黑暗之中了。
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刚刚好,有时间有能力,也有因缘,有父母安在有能力安排时间养活自己,有因缘进入三级修学。我是幸运的孩子。哪些身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就让它随缘吧。感恩三级修学和导师,在黑暗之中让我看到了光明,迎着光明才能有希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40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